㈠ 如何進行小學數學教材分析 (轉)
一、教材分析的意義
小學數學教材是編者根據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數學學習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精心編寫而成的。
小學數學教材並不等於教師的講稿。教師在授課之前,還必須深入學習小學數學課程標准,認真分析和研究教材,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在此基礎上科學地組織教學內容,選用教法,精心編寫教案,實施教學,以圓滿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所以說,教材分析是教師的一項重要基本功,是教師備好課、上好課的前提。
二、教材分析的內容
要上好課,必須先備好課。而備好課的關鍵之一是依據課程標準的精神,深入地分析教材,研究教材。
一般地說,分析小學數學教材應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分析教材的編排體系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數學是一門系統性、邏輯性都很強的學科。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十分密切。義務教育階段的小學數學教材也不例外。小學數學教材是以數與代數為主線,與幾何初步知識、統計與可能性、問題解決等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編排的。分析教材的編排體系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可以從整體上把握各類知識在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分布,認清各類知識的來龍去脈與縱橫聯系,以及它們在整個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對同一類知識來說,又可以充分認識到所要教的那部分內容。其知識基礎是什麼,為哪些後續知識的學習作鋪墊等等。
掌握小學數學教材的編排體系和內在聯系後,再著手對所教的一冊教材、一單元教材或一課時教材作深入具體的分析研究,認真研究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以有效地為課堂教學服務。
(二)分析研究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
在認真分析教材的編排體系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的基礎上,還要根據教學要求和教材特點,並結合學生實際,分析研究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以便科學地組織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做到在教學中抓住關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帶動全面,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教材的重點。
確定教材的重點,要以教材本身為依據。瞻前顧後,溯源探流,深刻分析研究所教的內容,並將其放到整個知識系統當中去判定其地位和價值。
教材重點與教學重點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其聯系體現在教材重點是確定教學重點的依據,區別在教學重點和教材重點在表述上略有差異。以「分數的加法和減法」為例,其教材重點是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而教學重點是使學生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演算法則,並能應用法則正確計算。
2、教材的難點。
小學數學教材中,有的內容比較抽象,不易被學生理解;有的內容縱橫交錯,比較復雜;有的內容本質屬性比較隱蔽;也有的內容體現了新的觀點和新的方法,在新舊知識的銜接上呈現了較大的坡度;還有些內容相互干擾,易混、易錯。這種教師難教,學生難學難懂難掌握的內容以及學生學習中容易產生混淆和錯誤的內容,通常稱之為教材的難點。
例如,在兩位數除多位數的除法中,試商就較為復雜。應用題從題意理解到列出算式,對小學生來說就比較復雜和困難,因此這些內容都是難點。教材的難點,一般也構成教學的難點,同樣只是在陳述上略有不同。教材的難點具有雙重性--消極性和積極性。通常我們對難點消極的一面關注較多,這是完全必要的。但也應當看到教材難點在教學中積極的一面,它對深化認識、發展思維以及培養創新意識和數學素養有著不可替代的功能。
3、教材的關鍵
教材中有些內容對掌握某一部分知識或解決某一問題起到決定性作用,這些內容就是教材的關鍵。作為教材的關鍵,它在攻克難點、突出重點過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功能。一旦掌握好教材的關鍵,與其相關內容的教學就可以迎刃而解。例如,掌握「湊十法」是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的關鍵,而掌握部分積的對位原理和方法是學習多位數乘法的關鍵。
教材的關鍵和教學的關鍵同樣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教材的關鍵主要是就數學知識方面而言,而教學的關鍵通常是指解決教學難點的突破口,它除指關鍵知識外,往往還包括解決難點的途徑與方法。例如,「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一節,教學的關鍵是通過割與補,將平行四邊形拼接成長方形,從而實現由未知向已知的轉化。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有時可以相同。
通過全面分析教材,准確地掌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是保證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教材內容的先決條件。
(三)分析研究教材的練習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形式多樣,層次不一,角度多變的習題訓練,是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思維、提高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練習題作為教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教材分析中應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1、分析挖掘相關教材,注重思想品德教育。
2、分析挖掘相關教材,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數學思想與數學方法,有聯系,又有區別。應當說數學思想是數學方法的升華,而數學方法是數學思想的體現。由於小學數學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它所反映出來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變多渾然一體,因此,作為一個整體提出,通常就說成數學思想方法。
㈡ 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有餘數的除法教材分析
一、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觀察、對比等活動,使學生發現日常生活中在分物時存在著分不完有剩餘的情況,藉此理解余數及有餘數的除法的含義,初步培養學生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
2.通過操作、計算、比較等活動,讓學生經歷除法豎式(含表內除法的豎式)的書寫過程,理解豎式中每個數所表示的意思,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以及恰當地進行數學表達的能力。
3.使學生初步掌握試商的基本方法,並能較熟練地進行有餘數的除法的口算和筆算,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
4.使學生初步學會用有餘數的除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繼續掌握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二、內容安排及其特點
1.教學內容和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時,結果包含兩種情況:一種是恰好分完的情況,這時沒有剩餘(即余數為0),表內除法涉及的就是這樣的內容;一種是平均分後還有剩餘的情況(余數不為0),這是有餘數的除法要研究的內容。
在除法計算中,能夠整除的是少數,有餘數的除法是大量存在的。從小學生學習的角度看,「有餘數的除法」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拓展。鑒於有餘數的除法與表內除法的這種密切聯系,以及考慮到通過操作和對比更有利於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修訂後的教材將本單元從三年級上冊調整到了二年級下冊。相應地,具體內容也進行了一些調整。
本單元的學習內容主要有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有餘數的除法的含義和計算;第二部分是解決問題。教材具體編排結構如下。
有餘數的除法是今後繼續學習一位數除多位數等除法的重要基礎,因為用一位數除、商是一位數的有餘數的除法是除法試商的基礎,並且這部分內容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著重要的應用。
因此,這部分知識的學習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學好這部分知識對於學生繼續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正是因為教學年段的調整,教材在編排的層次上有以下變化。首先,不斷將有餘數的除法與剛學習的表內除法的兩種情況對比呈現,並藉助大量的操作幫助學生理解余數及有餘數的除法的含義,理解余數和除數的關系,同時體會有餘數的除法與表內除法的關系。其次,將除法豎式的教學安排在理解了有餘數的除法的含義、明白了余數與除數的關系之後,突出了引入除法豎式的必要性和作用,同時為試商的教學作好准備。最後,單獨編排試商的例題,突出試商的方法:求商時要想幾和除數相乘的積最接近被除數而且小於被除數,並且保證余數小於除數。同時,為保證試商的准確性和速度,教材在練習中還增加了單項練習,如練習十四第4題和第6題等。
2.教材編排特點
在教材內容的具體編排上,教材體現了如下的編排特點,從而使得知識更容易為學生所理解,也體現了更科學的數學知識的結構。
(1)注重操作直觀等促進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與表內除法單元藉助動手操作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理解除法的編排一致,本單元教材的編排繼續藉助操作等直觀,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並建立操作過程、語言表達和符號表徵之間的關系,實現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真正理解。如,例1中對余數概念的理解、對有餘數的除法含義的理解,都是藉助操作來進行的,由直觀操作到符號表徵,使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所要學習的知識。又如,對於除法豎式的理解,也是藉助操作,使學生清楚地看到豎式中的每個數所對應的操作中的具體對象,以加深學生的理解。另外,在解決問題的例6中,同樣藉助畫圖這一直觀手段,幫助學生分析題意,理解其中余數所代表的事物,進而幫助學生學會解決問題。
(2)通過對比幫助學生理解有餘數的除法的含義和計算。
為幫助學生理解,修訂後的教材將「有餘數的除法」安排在學習完「表內除法」之後不久進行教學,並且以表內除法為基礎,通過對比加以編排,主要體現為下面4次對比。
第一次是例1中平均分物過程的對比。教材通過「將一些草莓,每2個一份,可以怎麼分」,幫助學生感受平均分物的過程中有兩種情況。在對比中拓展學生對除法的認識,並更好地理解余數的含義、有餘數的除法的含義。
第二次是例1、例2中有餘數的除法和表內除法的橫式的對比。通過結合操作過程,使學生在對比中理解有餘數的除法的橫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及每個數的含義,理解余數比除數小的道理。
第三次是有餘數的除法的橫式和有餘數的除法的豎式的對比。藉助平均分的操作過程及與橫式的對比,使學生理解有餘數的除法的豎式的書寫方法,理解豎式中每個數的含義。
第四次是有餘數的除法的豎式與表內除法的豎式的對比。藉助操作,在對比中幫助學生繼續理解除法豎式的寫法,理解豎式中余數0的含義。
由上面的敘述可以看出,通過這樣的對比,不僅可以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加深學生對有餘數的除法的理解,還可以使學生感受到知識之間的聯系,為建構合理的知識結構網路提供支撐點,同時,還能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歸納的能力。
(3)針對難點增加教學試商的例題,幫助學生經歷數學化的過程,為後續學習作好鋪墊。
本單元在求商的方法上的編排,與表內除法的試商是一致的:都是先通過操作分物得到商,然後再探索求商的方法並進行相應的計算。在本單元中,例1~例3中的商都是通過操作分物得出來的,從例4開始離開具體情境直接用豎式計算,這就必然要用到演算法。這個演算法,就是有餘數的除法的求商方法。在編排上,例4直接利用除法豎式,要求學生想乘法口訣,找出與除數相乘積最接近被除數而且小於被除數的那個數,這個數即為商(通過余數小於除數加以判定)。這樣的數學,既教給了學生有餘數的除法的求商方法,又為後面繼續學習除法的筆算打好了基礎,因為多位數除以一位數等筆算除法的計算過程,就是多次進行有餘數的除法的過程。
(4)注重解決問題策略的培養,並繼續落實「四能」目標。
加強對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將培養學生「四能」的教學與各部分數學知識的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是修訂後教材的一大特色。通過這樣的編排,為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供了清晰的線索和可操作的教學思路。具體到本單元,教材安排了兩個例題。例5是用有餘數的除法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並用「進一法」確定問題的答案;例6是用有餘數的除法的知識解決與按規律排列有關的問題。在具體編排上,教材繼續通過「知道了什麼?」「怎樣解答?」「解答的正確嗎?」等提示,使學生經歷審讀題意、分析數量關系、尋找策略解決問題、回顧與反思等全過程,並通過呈現不同思維水平、不同思考角度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既尊重學生的發展現實,允許學生用適合於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又可使學生了解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有助於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此外,結合相關的例題和習題,教材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機會,讓學生經歷了從現實生活或具體情境中發現並抽象出數學問題的過程,以此為學生積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經驗。長此以往,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對數學問題的敏感性。
三、教學建議
結合前面的闡述及本單元知識的特點,下面對教師教學提出一些總體的教學建議,供教師進行實際教學時參考。
(1)藉助(幾何)直觀促進學生的理解。
幾何直觀是《標准(2011)》提出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主要是指利用圖形來描述和分析問題,用通俗的話說,就是用圖想事,借圖促思,據圖說理。由於小學生的思維發展正處於具體運算階段向形式運算階段的過渡期,離不開具體事物的支撐。而幾何直觀正好憑借其直觀的特點將抽象的數學語言與形象的圖形語言有機地結合起來,將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結合起來,把復雜的數學問題變得簡明、形象,從而有助於學生思考、探索,突破學習難點,揭示問題本質。因此,在教學時應注意充分運用(幾何)直觀,具體體現如下。
首先,借直觀幫助學生建立最基礎的概念。例1~例3的教學內容是本單元的基礎知識,這些例題的教學都是建立在直觀的基礎上的。因此,教學時教師要充分運用直觀和對比,幫助學生理解余數及有餘數的除法的含義,理解余數與除數的關系,理解除法豎式中各數的含義。
其次,在解決問題中注意藉助直觀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明白解題的緣由。在實際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題意和分析數量關系往往是難以截然分開的,學生理解題意的過程,實質上也包含了對數量關系的分析,這些往往都需要藉助直觀。如例6中題目的呈現、對數量關系的分析,乃至最後對余數含義的說明,都藉助了直觀的手段。因此,在教學時應充分藉助直觀,讓學生學會利用圖來描述和分析問題,將數學問題轉化成直觀、形象的圖,以清晰地「看到」數量關系,明晰解決問題的思路,並最終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2)將操作、口算、豎式相互結合,實施「有來有回」的教學。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除法常常經歷如下面左圖的表徵過程。這種表徵是單向的、有去無回的,學生只經歷了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卻沒有經歷由抽象回到具體的過程。因此,當學生遇到豎式不會書寫時,不能用具體的動作表徵來支撐。筆算是「直觀的算理,抽象的演算法」,若不能溝通學具操作、口算與豎式表示的筆算之間的關系,尤其是不能將直觀的學具操作轉化為頭腦中的形象的表象操作,學生就難以真正掌握演算法、理解算理。為此,建議在幫助學生理解用除法豎式計算除法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下面右圖的表徵過程。
在上面右圖中,橫框中所表示的是除法意義的語義表徵、動作表徵、符號表徵,這是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斜框中所表示的是符號表徵中三種不同的表現形式;豎框中則是本節課要建立的動作表徵與另外兩種符號表徵之間的關系。
按照這樣的教學思路,學生在操作體驗中應建立分的過程(操作表徵)、口算的過程、豎式的書寫過程(符號表徵)以及語言表達過程(語義表徵)間的一一對應關系,使學生在理解有餘數的除法的意義的同時,進一步理解算理,降低學習難度,此種方法特別適合於中等及中等以下學生的學習。
(3)認真了解學生學習除法豎式前的知識基礎。
正如前面在編排特點中所敘述的,本單元教學的重要知識基礎是學生對於平均分及表內除法的理解,因此,其掌握情況直接影響本單元的學習。為此,在教學之前,教師應通過復習喚起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同時通過復習對學生的情況有一個直接的了解,確定好教學的起點。
尤其是在教學除法豎式時,更應該對學生進行一些前測,了解學生對除法豎式都有多少了解,以確定教學時需要突破的「點」。比如,在教學前,我們曾通過如下題目對學生進行過前測。題目如下:有15枝花,一個花瓶插5枝,可以插幾個花瓶?
調研時,要求學生分別通過操作、算式表達、寫出心目中的豎式三種表徵方式解決上面的問題。其中算式表達和寫豎式兩種表徵方式的調研結果如下。
在算式表達方面,學生列出的橫式有:15÷5=3(個),15-5-5-5=0。其中,第一個式子是一般的除法橫式;第二個式子用的是減法,體現了逐次減的過程,雖然沒有寫出結果,但能看出學生理解了除法的意義,能得到正確的結果。
在讓學生用自己心目中的除法豎式表徵時,學生列出了如下的除法豎式。
從上述幾個豎式中可以看出,學生列豎式時明顯受到了加、減法豎式的影響。第四個算式雖然出現了「」號,但從表達的形式上看,這位學生僅僅是見過除法豎式,但對這種算式各部分的含義並沒有理解。
從綜合調研結果可以看出,學生能夠解決需要用除法解決的問題,但基本上都不了解除法豎式。究其原因,這與除法豎式的特殊性有關。這也是除法豎式的教學之所以成為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的原因之一。教學時,應對此加以重點處理,可以根據實際教學的需要增加課時,以使學生有更充分的時間掌握除法豎式的寫法,真正地理解除法豎式中各數的含義。也可以補充一些除法豎式形式演變的史料,以促進學生的理解。
(4)建議用8課時教學。
㈢ 九加幾的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9加幾」是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一年級上冊「20以內進位加法」第一節的內容。本節內容是學生掌握了10以內的加減法;11------20各數的認識;10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生繼續學習8、7、6、5、、、、、加幾的基礎,也是進一步學習多位數進位加法和20以內退位減法的基礎。 本單元內容是全冊教材的重點內容之一,在整個小學數學教學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學中,可加強操作和觀察活動,高度重視學生對實物、模型、圖畫的深入觀察和學具拼擺,引導學生親身經歷觀察、操作的活動過程,讓他們在活動中建立起數的概念和加減法計算的知識表象,讓學生全面感受數概念的形成過程,通過多種途徑掌握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感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二、學習目標
1、認知目標:
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初步理解「湊十法」和「9加幾」進位加法的思維過程並能正確計算。
2、能力目標
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
3、情感目標:
通過合作交流和動手操作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滲透轉化思想,應用「湊十法」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教學難點: 「湊十法」的思考過程。
四、教法學法:
為了完成上述教學目標,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將以多媒體為主要教學手段,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等實踐活動中完成教學,並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創設富有情趣的活動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與動機。
一年級的學生由於年齡小,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容易疲勞,因此,我以學生熟悉的運動會為切入點,將數學知識融於他們感興趣的活動之中,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計算教學體現演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採用自己認為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
教學中,我不打算強調各種計算方法的優或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學生用哪種方法簡便,而是讓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因為學生的認知水平有一個漸進的過程。
3、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 能力。
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我盡量給學生提供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開放性的討論中架起從已知到未知的橋梁,去獲取新的知識,讓學生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探索方法的過程中,發現新舊知識的聯系,發現不同於常規的思維方法和途徑。
五、教學環節
本節課我安排了五個教學環節: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在這個環節中,我首先以學生熟悉的運動會為切入點,用生動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興趣。「小朋友們,四月份是我校的體育節,我們學校不僅舉辦了盛大的開幕儀式,還舉行了全校運動會。看,比賽開始了,運動場上多熱鬧哇(出示課件一——主題圖)!跑道上正在進行二年級的60米跑決賽,運動場的中央還進行著跳繩、踢毽和跳遠等比賽項目。在操場四周的看台上,同學們正在為參加比賽的運動員加油。為了給運動員解渴,他們還准備了一些飲料,已經喝了一些,比賽快結束時,小明問:「還有多少盒?」(課件二)這樣,直接引出問題,並引導學生觀察為運動員准備的盒裝飲料,激起學生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的意識。
第二個環節: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這一環節是獲取新知的過程,教學中我將以學生自主探索為主,這個環節我將分三個步驟來完成。
第一步驟是討論交流,得出方法。
在這一部分內容里,我注重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組織學生討論「還有多少盒」的問題,讓學生通過互相交流說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讓學生議一議每種方法。在學生評議的基礎上,給予學生贊揚和鼓勵。根據學生的發言,屏幕上逐一顯示各種解決方法。在交流過程當中,學生探討出的方法有很多種,思維比較凌亂。可能出現的情況有:(課件三)
(1)依次一個一個的數1、2、3、4、……12、13;
(2)先數箱子里的9盒,然後再接著數10、11、12、13
(3)9和4合起來是13
(4)先拿一盒放進箱子里,補足十,再想「10+3=13」
教師引導學生將第四種方法的思維過程用下圖表示出來,想:9加1得10, 10加3得13。
9 + 4 = 13 (課件四)
1 3
10
通過直觀的分析比較,讓學生找到自己喜歡的方法。
第二個步驟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為了更好的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我設計了一個比賽環節:利用主題圖讓小組成員互相提出加法計算的問題,看誰提得多,並給予獎勵。運用孩子們提出的問題,巧妙自然地將9加幾的問題搬到黑板上,例如:
踢毽組和跳繩組一共有多少人?
9 + 3
踢毽組和跳遠組一共有多少人?
9 + 7
在整個過程中,學生自主尋找要解決的問題,並探求解決問題的途徑,教師只起引導作用。
第三個步驟是歸納演算法,鞏固記憶
兒童的思維離不開動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在引導學生歸結「湊十法」算理時,我先讓學生動手操作,用擺小棒的方法計算9+3,左邊擺9根,右邊擺3根;再讓學生回憶幾加幾湊成十,讓學生自己想辦法移動小棒,根據學生的思路,填寫思維圖。學生可能出現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從3根里拿出1根和9根湊成10根,10再加2等於12(課件五)
9 + 3 = 12
1 2
10
第二種是從9根裡面拿出7根和3根湊成10根,10再加2等於12
9 + 3 = 12
2 7
10
通過學生動手操作擺圓片,計算9+7,學生也可能出現兩種思路(課件六)
9 + 7 = 16 或 9 + 3 = 12
1 6 2 7
10 10
這里我沒有強調「看大數,分小數」,而是讓學生自由地選擇「分小數」或「分大數」,只要能湊成十都是可以的。
(3)鞏固新知,尋找規律
一年級學生注意力不持久,在突破重難點之後,我運用多媒體教學,展示一個砌房子的游戲,將9加幾的算式有規律的排列,先讓學生發現每個算式的第一個加數都是9,從而引出課題「9加幾」,再讓學生計算結果。既調節了學生的注意力,又鞏固了9加幾的知識。讓學生計算出9加幾的算式後,再觀察得數特點,發現規律,找尋又快又對的計算竅門。(課件七)
9+1=10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可以發現和的個位上的數都比第二個加數少1,那我繼續追問,這個1到哪去了?學生很自然的想到1和9湊成10了,從而對「湊十法」進一步加深了印象。
(4)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是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靈活應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我安排了兩個練習。 第一個練習是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色彩鮮艷的菠蘿、蘋果圖,培養學生看圖列加法算式的能力,(課件八)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使學生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第二個練習是根據圖意填寫算式。這道題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先讓學生弄清楚畫中的內容,再讓同桌互相討論提出問題。可以自己選擇計算出蜜蜂的只數或鮮花的朵數。在計算鮮花的朵數時,學生可能會按從左到右的順序把算式填成6+9=15,要給予肯定;在計算蜜蜂的只數時,學生也有可能按蜜蜂的顏色分類把算式填成10+5=15,在肯定學生計算正確的同時,也要表揚他能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並用前面學過的知識解決新的問題。
(5)全課小結,完善新知
我先讓學生說說這節課里學會了什麼?解答這些題你最喜歡用哪種方法?在進行評價時,我會採用目標多元化、方法多樣化的評價方式來表揚和鼓勵學生,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方法得到老師的認可,學習的興趣會更高,真正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以上是我對「9加幾」這部分內容的分析和教學設想。
六、設計理念
這節課的設計是本著以下幾個理念進行地:
首先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學習數學知識又能為生活而服務,感受數學與生活二者之間的緊密聯系;
其次追求演算法多樣化,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尊重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課堂實踐中不乏有精彩的火花,例如:有學生在計算9+8時會這樣計算:9可以分成4和5,8可以分成3和5,先算5+5=10,再算3+4=7。同時又應該看到演算法優化的重要性。
第三,在練習設計上,注重人文,面向全體,讓教室里的每一位學生都有興趣參加練習,並且選擇適合自己學習能力的問題。還要深入挖掘教材,把簡單的數學知識升華到數學思想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