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醫是如何做到准確診療的
中醫診病,主要有望、聞、問、切四種方法,簡稱為「四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局部的病變可以影響全身;內臟的病變,可以從五官四肢體表各個方面反映出來。所以,通過望、聞、問、切這四種診斷方法,診察疾病表現在各個方面的症狀,就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性質和它的內在聯系,從而為進一步的辨證論治提供依據。
望診,就是醫生用眼睛觀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神色、形態的變化。中醫通過大量的醫療實踐,認識到人體的外部,特別是面部、舌質、舌苔與內在臟腑有密切關系。如果五臟六腑產生了病變,就必然反映到體表。因此,通過望診可以了解機體內部的病變。醫生一開始接觸病人,看到病人的病情雖然重,但是如果病人精神很好,說明病人正氣還旺盛,治療起來效果必然較好;相反,病情看來不太重,但是精神已經萎靡不振,這就說明正氣已經衰退,治療效果可能就不如前者好。面部的不同色澤可以反映不同臟腑的病變。青、紅、黃、白、黑五色,相應地配合肝、心、脾、肺、腎五臟。如出現臉色發青,可能是肝臟的病變;臉色發黃,可能是脾胃的病變。從人的形態,也可以看出病情變化。肥胖的人,容易出現陽氣不足和「痰濕」停留的症狀;消瘦的人,容易出現陰血不足和陽盛火旺的症狀。
中醫望診中最有特色的是「舌診」,「舌診」包括看舌質和舌苔。舌質,指的是舌的本體;而舌苔是舌質表面覆蓋著的苔垢。看舌質可以了解正氣的盛衰,看舌苔可以知道邪氣的深淺;正常人舌面上有一層薄白的苔,叫舌苔。如果外來的邪氣侵入人體,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苔就要變厚。舌面光滑如鏡,那是因為正氣太虛的緣故。舌苔之所以能反映疾病,是因為它通過「胃氣」與五臟六腑發生密切的關系,「胃氣」就是脾胃的功能狀態,它的生理和病理狀態對於其他各臟的活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中醫對舌象的觀察,包括觀察舌質的顏色、舌苔的顏色和厚薄,以及舌體的形態等。在臨床中,由於舌象能比較准確地反映機體的生理病理狀況,所以有人認為舌象是人體生理和病理狀況的一面鏡子。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聞診,就是醫生用耳朵來聽病人的語言聲息,用鼻子來嗅病人身上或者排泄物、分泌物的氣味。這些對辨別病情的狀態也很有價值。
問診,它在中醫臨床上是很重要的。有關疾病發生的時間、原因、經過,過去得過什麼病,患者病痛的部位,以及生活習慣、飲食嗜好等與疾病有關的情況,都要通過詢問病人或家屬才能了解。古代醫生為了強調「問診」的重要和概括「問診」的主要
㈡ 中醫診療技術都有哪些
中醫診療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 針灸療法
針灸,是中醫傳統療法之一,包括針法和灸法。針法是通過刺激人體特定穴位,運用不同手法激發經絡的調節作用,達到治病的目的。灸法則是通過燃燒特定材料,在穴位上方進行熱刺激,以溫通經絡、驅寒除濕、調和氣血。
2. 脈診與望聞問切
脈診是中醫獨特的診斷方法之一,醫生通過觸摸患者的脈搏,評估脈象的變化,了解患者的身體狀況。望聞問切是中醫診斷的基本方法,包括觀察患者的氣色、聽聲音、聞氣味、詢問症狀以及切按脈搏,以此綜合判斷病情。
3. 葯物治療
中醫治療常以草葯、湯劑、成葯等形式,運用中葯的葯性來治療疾病。中草葯具有溫、熱、寒、涼等不同的屬性,可針對病情進行辨證施治,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
4. 拔罐與推拿
拔罐是通過燃燒迅速將罐內的空氣消耗殆盡,造成負壓,緊緊吸附在皮膚上,形成對皮膚和肌肉的牽拉刺激,以達到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的目的。推拿則是通過手法按壓、摩擦和推動人體的特定部位,以達到放鬆肌肉、舒緩疼痛、調理身體的效果。
5. 艾灸療法
艾灸是藉助灸火的熱力刺激腧穴,通過刺激經絡的感應傳導來加強人體的生理機能。艾灸可以起到溫中散寒、疏通氣血、扶正祛邪的作用,常用於調理慢性疾病和虛寒症狀。
以上即為中醫主要的診療技術。這些技術在中醫臨床實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對於許多疾病和亞健康狀態具有獨特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