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截癱是什麼意思
截癱是指因為外傷、腫瘤或感染導致的脊髓損傷,進而引起雙下肢感覺、運動以及大小便功能障礙的一種病症。以下是關於截癱的詳細解釋:
病因:
症狀:
常見情況:
康復治療:
② 截癱患者初期的康復訓練有哪些
截癱患者康復訓練方法:
一、對不完全脊髓損傷者:不要急於給他們製作、佩帶支具,要想方設法挖掘其殘存的潛力,提高其肌力級別。如果關鍵肌的肌力達到Ⅲ級以上,則可對患者進行不帶支具的行走訓練,特別是關鍵肌的肌力達到Ⅳ級或Ⅴ級者,一般可以很容易地離床活動。
二、對完全性脊髓損傷者:需要判斷其是否有行走的可能性,然後加以訓練。原則上第4胸椎以下損傷者可以做到室內行走,第7胸椎以下損傷者能夠恢復到室外行走。
三、對符合行走要求的截癱患者:首先要進行直立性訓練和上肢肌力訓練。可先藉助起立平台做直立訓練,一般每天訓練3次,每次數小時,訓練時間為3~4周。上肢肌力可採用啞鈴和支撐器訓練,每次應訓練到肌肉產生酸痛,但不影響下一次訓練為止。
四、進行獨立站立和平衡訓練:可在長3米、寬0.8米、高1米的平行杠內進行。護理人員須協助病人雙手扶好平行杠,站立時避免屈膝,每天訓練2~3次,總時間為3小時。
五、根據不同的損傷平面,為病人製作、佩帶相應的支具:常用的有踝足矯形器、膝踝足矯形器、髖膝踝足矯形器、截癱步行訓練器。對第2腰椎以上損傷者,應優先選用截癱步行訓練器;第2~4腰椎損傷者,可選用膝踝足矯形器;第5腰椎以下損傷者,選用踝足矯形器。
六、在平行杠內藉助合適的支具行走:訓練時不求數量,但要講究質量,待病人能按要求完成轉移體重—擺腿—再轉移體重—擺另一條腿的動作後,再加大訓練量,每天最大訓練量可達1公里左右。這項訓練一般要持續1~6個月。
七、在助行器支持下訓練行走:在完成平行杠內支具支持下的行走訓練後,就可進行助行器內的行走訓練,訓練要求同上一步。
八、雙腋拐支持下的行走訓練和單腋拐支持下的行走訓練:多數病人經過一段時間的助行器內的行走訓練後,均可過渡到使用腋拐行走的程度。
③ 對因神經系統損傷而截殘的病人,家人應怎麼護理才有助於病人恢復
首先,要確保患者獲得充足的營養,避免因長時間卧床導致褥瘡。對於不能翻身的患者,應每隔2-3小時幫助翻身一次,並定期進行按摩,以預防肌肉萎縮。
在截癱病人的康復過程中,行走訓練是一個關鍵步驟。對於不完全脊髓損傷患者,不應立即製作支具,而是要努力挖掘其殘存潛力,提高肌力。如果關鍵肌力達到Ⅲ級及以上,可以嘗試不帶支具的行走訓練。
對於完全性脊髓損傷患者,需要評估其是否有行走的可能性。第4胸椎以下損傷者通常能在室內行走,而第7胸椎以下損傷者則可能恢復到室外行走。對符合條件的患者,首先要進行直立性和上肢肌力訓練。
進行獨立站立和平衡訓練時,可在3米長、0.8米寬、1米高的平行杠內進行。護理人員需協助病人雙手扶好平行杠,站立時避免屈膝,每天訓練2-3次,總時長3小時。
根據不同的損傷平面,為患者製作或佩戴相應的支具,如踝足矯形器、膝踝足矯形器、髖膝踝足矯形器或截癱步行訓練器。第2腰椎以上損傷者應優先選用截癱步行訓練器,第2~4腰椎損傷者可選用膝踝足矯形器,第5腰椎以下損傷者選用踝足矯形器。
在平行杠內藉助支具行走時,訓練質量比數量更重要。待患者能完成轉移體重—擺腿—再轉移體重—擺另一條腿的動作後,再逐漸增加訓練量。這項訓練通常需要1~6個月。
接下來,患者可在助行器支持下進行行走訓練,訓練要求與平行杠內支具支持下的訓練相同。多數患者在一段時間的助行器訓練後,可過渡到使用腋拐行走。
讓截癱患者獨立行走並非一蹴而就,尤其對於胸椎損傷者,訓練過程既痛苦又漫長,效果也較為緩慢。即使能夠行走,姿勢可能也不如常人好看。患者需要克服心理障礙,因為自己行走不僅能提高生活質量,還能減少呼吸系和泌尿系感染的風險。
對於第7胸椎以下損傷的截癱患者,應在康復醫生指導下練習行走,以體驗自行行走的美好。
④ 我是一個截癱患者 現在可以用拐慢慢行走幾十米 事發到現在已經兩年了 下身知覺正常
兩年之前,我經歷了一場意外,導致腰椎受損,成為了截癱患者。那時,我只能依靠輪椅移動,生活完全依賴他人幫助。但如今,我能夠藉助拐杖,慢慢行走幾十米,這讓我感到十分欣慰。
行走能力的恢復,得益於我持續不斷的康復訓練。我每天都會進行肌肉鍛煉,以增強下肢的力量。同時,我也會進行平衡和協調訓練,提高行走的穩定性。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我逐漸掌握了使用拐杖的技巧。
盡管如此,我仍需注意,避免過度使用下肢,以免造成進一步的損傷。同時,保持良好的心態,對於康復同樣重要。我每天都告訴自己,每一天都是新的開始,只要堅持,總有一天能夠徹底擺脫拐杖。
在行走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恢復的過程是漫長且充滿挑戰的。但我始終堅信,只要不斷努力,就一定能夠達到自己的目標。我希望能夠鼓勵其他同樣遭遇困境的人,勇敢面對生活,堅持康復訓練,最終實現自己的夢想。
下身知覺恢復正常,讓我更加有信心面對未來。雖然前方的道路依舊充滿未知,但我相信,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能夠克服一切困難,重新站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