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預先危險性分析分析步驟
在進行預先危險性分析時,首先至關重要的是進行危害辨識。這一步驟通過專家的經驗判斷和深入的技術診斷,挖掘系統內部潛在的危險與有害因素。
接著,我們需要深入分析可能的事故類型。通過對歷史案例的回顧和教訓總結,理解這些危險因素可能對系統產生的影響,並預測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別,以便於後續的預防和處理。
在明確了危險因素後,接下來是制定預先危險性分析表,這份表單將詳細列出每一種危險因素及其可能的後果,為後續的安全措施提供依據。
對於每個危險和有害因素,我們需要進一步評估其危害等級,按照等級的高低進行排序,這樣可以確保在有限的資源下,優先處理最具威脅的因素。
最後,根據危險性分析的結果,我們將制定出針對性的預防措施,以減少事故發生的可能性,保障系統的安全運行。這些措施將系統化、有序化,確保每個環節都有明確的應對策略。
⑵ 安全評價方法1.3. 預先危險分析法
預先危險分析(PHA)方法是一種初步的危險分析方法,用於系統設計階段或運行系統初始安全狀態檢查,以識別主要危險並估算其可能影響,從而達到可接受的安全狀態。PHA的目的不是控制危險,而是通過識別所有可能的狀態,為系統的最終安全分析提供基礎。在PHA中,分析組將考慮工藝特點、列出系統基本單元的可能性和危險狀態。這些狀態在概念設計階段確定,包括原料、中間物、催化劑、廢棄物、最終產品的危險特性、裝置設備、設備布置、操作環境、操作規程以及單元間的聯系等。
PHA步驟包括:(1)確定危險源,對所需分析系統的各個方面進行深入了解;(2)通過經驗、事故案例類比判斷可能的危險情況;(3)對危險源進行分類,製成分析表;(4)研究危險因素轉變為危險狀態的觸發條件和事故的必要條件;(5)進行危險性分級,確定重點和處理次序;(6)制定預防措施。
PHA將危險性分為四個等級:(I)安全的、不會造成人員傷亡及系統損壞;(II)臨界的、可能造成人員暫時性傷害;(III)危險的、可能導致人員傷亡和系統損壞,需立即採取措施;(IV)災難性的、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系統嚴重破壞,必須進行重點防範。
PHA結果通常以表格形式呈現,內容和格式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在進行PHA時,應注意生產工藝特點,包括原料、作業環境、設備、操作過程、系統聯系和安全設施。同時,考慮危險設備、物料、環境因素、操作規定、輔助設施和安全設備等。
PHA的優點包括:方法簡單、經濟、有效,能為項目組提供分析和設計指導,通過低成本、快速識別危險,促進改進。適用范圍包括項目發展初期,對新方法、新物料、設備和設施進行危險性評價,或對已建裝置進行粗略分析。
⑶ 預先危險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預先危險分析法是安全評價中的一種評價方法。通過對危險有害物質的預先分析達到評價的目的。主要是按預先危險分析方法的步驟,劃分危險性的等級,考慮到生產工藝的特點列出危險性和危險狀態,考慮到其他因素,對人和設備、物料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預先分析出有可能發生的不安全的狀態和處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