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要學會調查研究方法

要學會調查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5-05-17 09:32:24

如何做好調查研究工作

近年來,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對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們也在積極探索新思路,創新方式方法,想領導之慮,謀領導之所思,辦領導之所需,在適需對路上做文章,不斷提高調研工作質效,提升服務工作水平。那麼,,要抓好以下三個方面:1.拓展思維,精心選題圍繞領導需要選准調研題目是關鍵問題,它是通過調研為領導服好務的前提條件。這就需要我們用心關注和把握公司的全局工作發展動態,需要我們平時就要把心思和精力用在研究工作上,牢牢把握各項重點工作進展的脈絡和趨勢,於細微處挖掘大題材、瑣碎中找出新思路、平淡處提煉新觀點,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中提高發現問題、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選准調研題目方面我們主要抓「五點」,即:履行職能中的「朦朧點」、重點工作中的「薄弱點」、基層工作中的「閃光點」、干群關系中的「敏感點」和領導者眼中的「關注點」。2.廣調細查,精研深析調查研究貴在調查,重在研究,只有親自調查,深入研究,才能把情況搞准,把問題摸透,把對策想好。一是要做好調查前的准備工作,克服盲目性。對調研的目的、意義、所針對的問題瞭然於胸;對調查地點的選取、訪談人員的選定、座談會的參加范圍提前設計;對調查的對象、重點、難點以及素材的選擇要做到心中有數,事先拿出調研方案,做到有的放矢。二是要進行全面細致的調查,克服片面性。堅持多層次、多方位、多渠道的調查,既通過匯報了解情況,又深入到一線獲得感性認識。調研不是對現成材料所進行的文字整理加工過程,不能靠材料堆材料。單純靠聽匯報、要材料進行調查研究,很容易被材料框住,而沒有了自己的思路,最終調研就容易成為從材料中來,到材料中去的東西。沉得越深,工作越實,獲得的資料才會越豐富。在思想上不斷有閃光點,使問題找得更准,對策和建議提得更好,調研成果的質量更高。所以我們必須貼近基層,走進基層,真正蹲下來、沉下去,盡可能多地進行調查,防止以點代面、以偏概全。三是要進行深入的研究,克服表面性。研究是調查的升華,調研人員要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研究,把問題分析得透一些,再透一些,建議想得深一些,再深一些,啟示想得遠一些,再遠一些。要抓住傾向性、症結性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從現象中把握本質,從原因中查找症結,從實踐中發現解決的辦法,提出解決問題、推動決策落實的對策和建議;緊扣典型性經驗進行深刻剖析,從做法中發掘內涵,從事實中找出規律,從經驗中提煉出啟示,提出推廣經驗、發揮典型指導作用的思路和措施。 「責任追究上移、工作重心下移」;「溝通無界限、管理無時空、工作無小事、盡責無借口、學習無止境」等等。3.凝練思想,精雕細刻語言為思想服務,思想靠語言表達,調研既是思想認識反復提純的過程,也是語言反復提煉的過程。領導事務繁忙,每天需要閱示諸多材料,調研文章如果思想性不足,參謀價值不大,可讀性不強,沒有足夠的吸引力,很難引起領導的關注,其調研的價值也就無從體現。因此,調研必須在內容上有一定的思想性、在對策建議上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在文字表述上有一定的語言藝術性。一是要突出思想性。調研成果要富有真知灼見,缺乏真知灼見的調研成果不能輕意出手。經驗和啟示要富有典型性,能夠供推廣和借鑒;問題及對策要有針對性,能解決問題。調研如果簡單地羅列問題或經驗,停留在表面上的空洞的文字表述,所提的建議和啟示仍是別人腦中的東西和別人文中的東西,就沒有太大的意義。二是突出可操作性。調研提出的對策不能是蒼白的文字表述,啟示也必須對實踐有直接的指導價值。要深入思考,想出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或對別人已想到解決思路的,賦予巧妙的解決途徑。以具體化、可操作性強的對策和建議,為領導出好主意、當好參謀,使更多的高質量的調研成果進入領導的決策視野。三是突出語言藝術性。文章只有吸引住領導的目光,才會使領導去探究文中的觀點和思想,也才可能採納為決策依據。因此,調研在表達形式上必須有一定的風格。題目要力求傳神,既能挈領全篇,又能揭示主旨;標題要力求新穎,運用神來之筆;內容要力求精確,嚴謹再嚴謹,細致再細致,做到客觀全面,真實有效;語言要力求有感染力、震撼力和穿透力,給人以較強的藝術感。調研報告要避免搞成「個人心中都有」、「人人筆下皆有」。如果說的都是文件上的語、別人講過的話,沒觀點、沒思想、沒見解,這樣的調研報告既不能得到領導的認可和批示,也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調查研究工作中的誤區南宋詞人辛棄疾在《青玉案》中有這么一段詞:「眾里尋她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柵處」。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中時時有矛盾,處處有問題,倘若沒有「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尋覓精神和「眾里尋她千網路」的實踐,就體驗不到「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柵處」的驚喜發現。須知「得來全不費功夫」的前提是得踏破鐵鞋。調查研究,最欣喜也最無奈的感覺恐怕莫過於此。那麼,在調查研究工作我們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很容易走進誤區:1.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有現象無本質調查研究的宗旨是為了搞清事實真相,尋求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也可以說是為了把握事物現狀,預測發展趨勢。領導要運籌帷腿,把握全局,正確決策,不能處處都到、事事躬親,必須藉助調研信息研究新思路、新對策、新舉措。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信息掌握的「准」與「不準」,往往就看我們在調查研究的過程中,是否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是否從客觀實際出發。而在為領導提供信息、決策,做好智力服務的實踐中,有說服力、有見地、有策略的調查報告屈指可數,往往都是只拈皮毛,浮於表面;只見樹木, 不見森林;只見現象,不見本質,將調研視為調查。調研人員也往往容易被表象所迷惑,不能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因而也就不能如實地、科學地反映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只是零散而不系統,膚淺而不深入本質地分析形勢和解決問題,導致在決策中出現了片面性和主觀主義。如果我們在調查研究中,只停留在聽聽匯報,了解形勢,掌握數據,不積極主動深入實際,了解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症結,就不能尋找出解決問題的捷徑和措施。因此調查研究工作,最根本的是要大膽探索解決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的辦法和途徑。堅持群眾觀點,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學會從事物的表象中分析問題、探求對策,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2.大海撈針:毫無針對性在實施調查研究前,我們必須根據領導的意圖和研究的課題,確定重點和難點、任務和時間要求,制定周密可行的調查研究實施方案,從而保證調查研究的質量,做到有的放矢,避免調查研究過程中的盲目性和簡單化傾向。如果我們不摒棄「閉門造車,電話調查,聽取匯報」來獲取信息資料的「官僚主義」作風,唯上不唯實,報喜不報憂,就無法正確決策,促進工作。當前,圍繞設備安全、市場營銷、運營管理、技術研究、基本建設、信息化建設、戰略發展規劃、人力資源、文化等方面問題,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而重要的課題,我們必須在立意高、剖析深、理念新上做文章,針對重點、難點、熱點、焦點、敏感點問題開展攻關,同時進行戰略、專題、對策研究,分析形勢,把握動態,謀劃思路,為領導決策提供預案,當好參謀。「涉淺水者得魚蝦,入深水者得跤龍」。調查研究只有沉下心來,深入基層,抓住熱點,攻克難點,挖掘特點,反映敏感點,才能給領導提供有情況、有分析、有建議、有價值的調查報告。反之,走馬觀花、浮於表面,調查無頭緒,研究無目的,是不會出任何結果的。3.雨中送傘:沒有時效性調查研究作為決策信息,必須具有時效性,這樣領導才會果斷而及時地對某項工作做出決策。如果對企業發展過程中有影響的帶有傾向性、苗頭性問題調查研究拖延時間過久,延誤領導決策,必然會導致不該有的矛盾、後果產生,領導的事後決策也必然會失去意義作用,那麼調查研究實際上就是徒勞的、無效的。例如,基層單位群眾上訪事件,有的甚至擴大事態,影響了全局工作。這就是調查研究「滯後」的具體表現。事前如能了解群眾的心理願望,摸清群眾的思想動態,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就必然會阻止事態的進一步擴大。如果調研人員超前系統思考問題,並且在調查研究過程中達到既務實,又高效,及時准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的動態,為領導提供所需的信息,其結果往往會大相庭徑。調研人員決不能「雨中送傘」,要參在點子上,謀在關鍵處。4.事後諸葛:缺乏預見性調查研究是一件嚴肅的事情,不論搞什麼樣的調查研究都不能先入為主,不能為了論證自己和某個領導的觀點,憑主觀意志和想當然去搜集、選擇有關材料,更不能為了迎合某個領導的口味,或者是適應某種政治氣候,在調查中見機行事、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用各種虛假的材料去干擾領導的決策,這樣必然會釀成不良後果。要想搞好決策研究,必須調查事物存在的歷史背景、發展沿革,這樣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預測未來,出實招,務實效。比如,我們在探索新的管控模式或進行業務流程再造過程中,事前必須進行充分的調研、分析、論證,否則就會脫離實際,建議缺乏預見性、先見性,在實施過程中也就會出現嚴重的後果。當然,調查研究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我們可以採取不同的方式得到有價值的調研結果。只要我們把握在選題上的針對性、調查研究的准確性、對策建議的可行性,領導的決策就一定會從中受到啟示,洞開思路。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調查研究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實現調研成果的轉化作用,指導於工作實踐。

⑵ 學校管理研究方法哪些

學校管理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總結法

這既是研究學校管理的根本方法,也是學校管理理論建設和發展的根本途徑。人類對自我實踐的理性認識,其關鍵環節就是對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學校管理的應用性價值的體現主要靠這一方法。因此,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學校管理理論應該學會用好總結法。

五、行動法

這是教育工作者與科研人員合作,從學校教育、教學及其管理的實際情況出發,共同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研究方法。這種方法為教育工作者「在行動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創設了條件,是近年來引起廣泛關注,深受學校管理者普遍歡迎的研究方法。

這種方法的實施過程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查閱文獻、初擬方案、收集資料、試行修正、總結評價共七個步驟。這種研究由於是在不斷變化著的實踐中進行的,所以其行動方案需要藉助不斷的嘗試和調整,逐步加深對問題的認識,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帶有一定的經驗性,要取得客觀可靠的普遍性結論,還需在研究的一定階段恰當運用實驗研究。

⑶ 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和手段有哪些

1、訪談調查

個別采訪、開調查會,採用的是問答式、討論式,要同被調查者平等對話,採取虛心求教態度,並口問手記。這在全面調查和抽樣調查之後,選擇其中有代表性的個體,進行更加深入具體的調查,便是典型調查。其目的是,加強所獲信息的准確度和所獲資料的可信度,確保調查結論的可靠無誤。

2、問卷調查

在調查研究中,發問卷的形式是最常用的一種收集資料的方法。它簡便易行、節省時間,所收集的材料也比較容易整理和統計。有時用無記名形式問卷,可以獲得訪問或開調查會所不容易獲得的某種有價值的資料。

當然有時發出的問卷無法全部收回,會影響所給材料的代表性。為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我們要重視對問卷的設計。

3、表格調查

調查表是調查研究中用以對調查對象進行調查登記,並列有一系列調查項目的表格。

調查表是獲得數據的方法,設計時一定要內容明確,按一定順序或邏輯排列。一般表的後面都附"填表說明"以便說明調查目的和填表要求。

其作用:

1、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實踐性較強的教育教學活動

和現有的學科教學不同,研究性學習不再局限於對學生進行純粹的書本知識的傳授,而是讓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和獲得各種能力。

當然,這里的「實踐」的含義不僅是指社會調查,收集資料,它還包括選題,制定研究計劃,到大學、科研機構請教專家學者,撰寫研究報告等一系列的過程。

2、研究性學習強調知識的聯系和運用

研究性學習和以往的興趣小組、奧賽訓練不同,它不僅是某一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更是各個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如「節水潔具的設計」就至少需要數學、物理兩個學科的知識。

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不但知道如何運用學過的知識,還會很自然地在已經學過的知識之間建立一定的聯系,而且,為了解決問題學生還會主動地去學習新的知識。

3、研究性學習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研究」這個詞本身就具有挑戰性,而學生選的課題往往是平時自己最感興趣的,這樣就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然,高中屬於基礎教育階段,高中的研究性學習和大學、科研機構的「研究」在內涵和要求上有著根本的區別。

它仍然是一種學習,只不過是「像科學家一樣」的學習。它形式上是「研究」,實質上是學習,一種綜合性的學習。

閱讀全文

與要學會調查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辨別壞蛋的方法 瀏覽:154
外牆門窗檯花邊安裝方法 瀏覽:210
硫酸亞錫分析方法 瀏覽:995
最簡單的電機裝置方法 瀏覽:423
古人的讀書方法並簡單介紹30字 瀏覽:275
男胖子脖子黑可以用什麼方法解決 瀏覽:328
大圓肌的鍛煉方法圖片 瀏覽:498
面罩使用方法 瀏覽:703
卡通圖片編織方法 瀏覽:260
花樣系鞋帶方法視頻 瀏覽:890
初中數學常規方法和技巧 瀏覽:909
研究關節的方法 瀏覽:321
材料入庫出庫有哪些方法 瀏覽:597
淘寶黑名單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18
三星賬戶怎麼解鎖設備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95
去痣什麼方法最好 瀏覽:941
t4電子支架的連接方法 瀏覽:543
這段話指出了哪些觀察的方法 瀏覽:286
解決共享問題數據處理方法 瀏覽:805
手腳濕疹治療方法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