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學語文如何進行閱讀教學
語文是一門應用廣泛的實用性學科, 在國民教育領域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因此, 在新課改的時代背景下探討如何提高高中語文課外閱讀課堂教學效率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課外閱讀的目標
現階段我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們立足於閱讀教學, 用大量的閱讀教學時間來幫助學生積累語文學習經驗與知識。但是,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 大多數語文課堂教學時間有限, 且學生進行閱讀的題材大多選自課內閱讀, 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閱讀教學的有效性。而在課堂上開展課外閱讀教學恰恰彌補了課內閱讀教學的不足, 有效擴大了學生的閱讀視野, 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課外閱讀的原則
高中語文教師若想在課堂教學中提高課外閱讀教學效率與質量, 首先, 應在制定課堂教學計劃與教研目標時徹底突破以往傳統灌輸式閱讀思維模式的枷鎖, 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有效整合, 在對課內閱讀進行仔細研究與研讀的基礎上, 用課外閱讀對課內閱讀題材進行延伸與拓展, 有效提高學生的探索精神與創新意識。例如, 在講解《燭之武退秦師》這篇文言文時, 由於部分高中生不能深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內容, 所以,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邯鄲學步》《刻舟求劍》等故事情節較強的文言文, 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培養學生文言文閱讀的語感與學習積極性。其次, 在課堂閱讀教學中教師還要遵循經典性原則, 在課外閱讀材料的選擇上要盡可能選擇那些經典的、具有教育意義的讀物, 真正實現課外閱讀教學的教育價值。最後, 高中課外閱讀教學還要遵循可發展性原則, 在課外讀物的選擇與應用上, 立足學生的發展視角, 選擇一些符合高中生身心發展規律的課外閱讀材料, 提高課外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三、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課外閱讀的策略
1. 教師發揮引導示範作用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 其行為習慣與價值理念對學生今後的學習和發展會產生重要影響。因此, 若想有效提高課外閱讀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教師首先要實現自我完善, 積極發揮引導示範作用。
第一, 教師要緊隨時代潮流, 在思想上徹底擺脫應試教育理念的束縛,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認識到課外閱讀對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和培養語文綜合素養的重要性。在向學生闡明課外閱讀的重要性時, 切忌採用批評命令式的教導, 而應選擇合適的方式方法, 用自身的知識素養來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與此同時,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積極發揮引導者的作用, 當學生在課外閱讀中遇到難題時, 要及時引導, 使學生充分理解閱讀的內容, 而非硬性地知識灌輸。
第二, 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 其自身必須具備較高的閱讀素養, 這樣才能與學生進行心靈與精神的雙向交流。要通過引導學生閱讀感興趣的讀物, 來增加師生間的互動頻率, 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 進而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例如, 在引導學生閱讀與課文《前赤壁》相關的課外讀物時, 可以事先對文章寫作的人物背景和時代背景進行簡要介紹, 引導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深入思考, 隨後將《前赤壁》與《赤壁》進行對比教學, 以此提高課外閱讀的教學效率。
第三, 在課堂教學中開展課外閱讀時, 教師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現階段大多數高中生進行課外閱讀時, 課堂閱讀效率與閱讀效果較差, 因此, 如何利用課外閱讀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顯得尤其重要。首先,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針對閱讀教材的種類進行篩選, 加強朗讀訓練, 提高高中生的閱讀效率。例如, 在講解《蘭亭集序》時, 可以讓學生大聲地朗讀文章中的優美詩句, 學生只有在大聲朗讀中才能對文章中的優美詩句有深入的理解, 更好地品味其中的情感與韻味。與此同時, 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章中的優美詩句進行摘抄, 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與閱讀行為。其次, 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技巧, 提高學生閱讀文章的速度和效率。例如, 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優選閱讀, 通過對《巴黎聖母院》《邊城》等經典文章進行節選性閱讀, 讓學生體會作品的博大精深。此外, 教師還可以進行計劃閱讀, 避免學生盲目地選擇文章。比如, 教師可以對學生每月閱讀書籍的數量和題材類別進行指導和規定, 減輕學生的閱讀壓力。
第四, 在閱讀文章的選擇方面要遵循科學性和經典性原則。首先, 教師要積極為學生營造有利於提高閱讀效率的環境。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場所不應僅局限於語文課堂, 還可以延伸到家庭, 教師要將課堂閱讀教學與家庭閱讀教學進行有效整合。比如, 可以通過在班級張貼名人字畫、優秀文章等方式, 為班級同學營造溫馨活躍的閱讀學習氛圍;也可以通過定期舉辦家長閱讀交流會、家訪等形式與家長之間進行有效交流與溝通。其次,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還要牢牢把握經典名著閱讀的標准。現階段大多數高中生都沒有理清經典名著的范圍, 這就要求教師先把握經典名著的范圍與標准, 隨後對學生進行經典名著的閱讀指導, 採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閱讀模式。例如, 在講解《水滸傳》這篇文章時, 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文章中打家劫舍、殺人放火等情節進行是非判斷, 進行取捨性吸收。
2. 構建完善的課外閱讀評價體系
在新課改的時代背景下, 要對學生課外閱讀的全過程進行有效監督與評價, 以此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現階段的課外閱讀是一種開放性較強的閱讀, 它不受閱讀環境、閱讀場所、閱讀形式等因素的影響。因此, 學校應根據社會的閱讀需求與自身的發展情況, 構建完備的閱讀評價體系。與此同時, 還要遵循一定的原則。首先, 課外閱讀具有引導性和特殊性, 若想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就不能採用生搬硬套的教學評價方式, 而要將關注的重點放在學生的閱讀過程層面, 並注重學生的個體閱讀差異。通過良好課外閱讀評價機制的建立, 積極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 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其次, 在構建課外閱讀評價體系時, 要將評價主體由教師的個人行為擴展到評價群體的共同行為。通常來說, 評價主體是由了解學生閱讀行為、閱讀速度、閱讀習慣的教師、學生、家長共同構成的, 將其納入到評價體系之中可以使課外閱讀評價更加公平公正合理, 也有助於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行為。
綜上所述, 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教學有效整合, 對課堂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的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培育、社會主義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等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相結合, 不僅是貫徹落實新課程改革精神的必由之路, 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師生關系的必由之路。
❷ 當代語文名師教學方法析要
當代語文名師教學方法析要 [摘要] 語文 教學方法探索永無止境,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 語文 教學方法不斷求新。審視當代 語文 名師的教學方法,求其根本,論其短長。這些方法主要包括李吉林的情境派教學方法、於漪的情感派教學法、錢夢龍的導讀派教學法、寧鴻彬的思維派教學法、魏書生的管理派教學法、洪鎮濤的語感派教學法、張孝純的大 語文 教學法、楊初春的快速作文教學法和程漢傑的快速閱讀教學法。在如火如荼的學習熱潮中冷靜沉思,在難以盡述的教法中尋求規律。
[關鍵詞] 語文 名師;教學方法;教學理念;教學模式;評價
「教學方法是為了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師生在共同活動中採用的手段。既包括教師教的方法,也包括學生學得方法。」[1] 語文 教學方法是 語文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學習 語文 、全面提升 語文 素養的方式、步驟、手段和技術等策略的總和。恰當的 語文 教學方法能夠使 語文 教師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能夠促使學生有效地進行 語文 學習,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並激發學習 語文 的動機和興趣,能夠提升教材及其他 語文 教育資源的利用價值。
在當代 語文 教育曲折發展的歷程中, 語文 教師中的佼佼者從未停止過探索的腳步。改革開放以後,長期的探索造就了一批名師,他們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學方法在 語文 教育領域影響深遠。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 語文 教壇探索教學藝術的熱情有增無減。我們需要冷靜沉思:教學之法,探其根本;一招一式,盡求其妙。
一、李吉林的情境派教學方法
李吉林等創立的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並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2]。李吉林老師將情境教學促進兒童發展的五要素概括為:「以培養興趣為前提,誘發主動性;以指導觀察為基礎,強化感受性;以發展思維為核心,著眼創造性;以激發情感為動因,滲透教育性;以訓練語言為手段,貫穿實踐性。」[3]
這一法則依據人的認識是有意識心理活動與無意識心理活動的統一、理智活動與情感活動的統一的觀點,強調個性的發展不僅要重視智力活動,而且要通過情感的陶冶,充分調動學生無意識心理活動的潛能,使他們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鬆的情況下進行學習。
情境教學法的基本步驟是:創設情境——參與各類活動——總結轉化。創設情境即根據教學目標通過生活再現、實物演示、圖畫再現、音樂渲染、表演體會、語言描述等手段創設一個生動形象的場景,激起學習的情緒。參與各類活動指學生通過參與游戲、唱歌、聽音樂、表演、談話、操作等活動,在特定的氣氛中,主動積極地從事各項智力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學習。總結轉化就是教師啟發、總結,使學生領悟所學內容,做到情與理的統一,並使所學到的知識、經驗轉化為指導行為的准則。
情境教學的主要作用在於對學生進行個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養,讓學生在體驗中提高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對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探索精神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二、於漪的情感派教學法
情感派 語文 課堂教學「追求的是一種教無定法、學無定式的變化美……常將講、思、答、議、評有機結合,常取啟發式、導學式、自學式等有效模式之長二自成風格,獨為一體。這也是一種『沒有模式的模式』。」[4] 語文 教學情感派的代表是於漪、歐陽代娜,於漪老師的著作《 語文 教苑耕耘錄》於1984年出版,標志著「情感派」的誕生。
於漪老師認為: 語文 教育要直面於「人」,植根於「愛」,發 軔 於「美」,著力於「導」,作用於「心」。情感派課堂教學體現出的特點:一是立體化多功能效應,多項新的師生關系,靈活無恆的課堂教學模式。創設情境常採用「巧引」、「美讀」、「情講」、「趣溢」等多種教學手段。 語文 課積極追求文化精神,「運用古詩詞營造文化氛圍」,「引用文論、詩評強化文化底氣」,「用歷史、哲學、音樂、美術、戲劇表演等相關知識來拓展文化領域」。教學語言「追求生動親切」,「追求詞采豐美」,「追求鮮明和諧的語言節奏」,「追求純凈嚴謹、富有邏輯性」。[5]
情感派主張把引導學生「思」放在重要位置。於漪認為, 語文 教學應該引導學生「生疑—質疑—解釋—再生疑—再質疑—再解釋」。於漪老師的以上主張,比較符合學生閱讀、理解文學作品的規律。
情感派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敏感地注意到「情感」在 語文 教育中的重要性,並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情感派第一次從理論上突破程式化的束縛,對在 語文 教學過程中先教什麼知識、後搞哪些活動未作具體的表述,從而給教師留下了發揮自己創造力的空間。在我國 語文 教改的歷史上將永留光輝的一頁。但是,中學教育畢竟是基礎教育,「情感派」對學生知識學習的關注不夠,這是一個突出的弱點。此外,過分強調「語言因素」在 語文 教育中的意義,對 語文 教學中很多因素的教育意義關注不夠。
三、錢夢龍的導讀派教學法
「導讀派」是針對 語文 教學長期沿襲的「講讀」提出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導」指 語文 教學中教師的指導、引導、輔導、因勢利導;「讀」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閱讀實踐,「導」和「讀」構成「師生互動」。[6]導讀派教學法的創立者是錢夢龍,其代表人物還有蔡澄清。1985年,錢老師的著作《 語文 導讀法探索》出版,標志著一個新的 語文 教學模式的形成。
錢夢龍老師系統闡述導讀法教育理論——「三主四式」。[7]三主即「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四式」即循序展開的四種課式:自讀課、教讀課、練習課、復讀課。提出了教師由「講」變為「導」,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學生的主張。「自讀式」是在教師指導下的閱讀實踐,操作流程為「初讀感知——辨體析題——定向問答——深思質疑——復述整理」。「教讀」不是著重於「教課文」,而是「教會學生自讀」。教讀的基本原則是「能級相應」;教讀的基本方法是「指點一下」;教讀的策略是鋪設台階:「設標——達成——引發成就感——再設標——再達成——再引發成就感」。「復讀」不是簡單的「復習」,而是一種綜合閱讀評價訓練,一般是以單元為單位進行整體復讀,或把相關的課文組成一個「組合單元」進行對比復讀。導讀法追求「教學的人性化」,「教學的民主化」,「教學的科學化」,「教學的藝術性」。[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