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幾種物理研究方法在物理學發展中的意義
物理學是一門研究物質運動的最一般規律和物質的基本結構的古老而生機勃勃的學科。物理學的研究方法遵從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法則,與其他學科相比,又有其自身特點。』具體地說,物理學的理論,就是通過觀察、實驗、抽象、假說等研究方法並通過實踐的檢驗而建立起來的。探討這些研究方法在物理學中的作用,對於更深刻地理解物理學原理、規律,對於物理學研究,不無幫助和啟迪。本文擬從科學方法論角度,結合物理學發展,對其思維方法進行思索,以求同行及專家們的指導。 在科學研究的諸多方法中,物理學最早採用的是觀察。1 觀察一物理學認識的起源 觀察是在對自然界中所發生的現象和過程不作任何人工干預和控制的情況下,進行的一種有計劃、有目的的觀測考察。 追溯物理學發展的歷史,觀察是物理學最早採用的研究方法。在科學不發達的古代,由於各方面條件限制,物理學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是觀察。世界上最早對光學現象作理論性探討的我國的《墨經》中有關光學的內容共有八條,記述了影子的生成、光與影的關系、光的直進性、平面鏡反射、凹面鏡和凸面鏡反射現象等研究結果,這八條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光學文獻就是建立在觀察基礎上的。
⑵ 如何從整體性原則出發,理解在歷史研究中運用多學科方法的意義
(一)歷史的表述與客觀之間
在實踐中,多學科研究方法的價值首先體現為,它成為歷史研究中表述性史實與客觀性史實之間的重要橋梁。美國學者黃宗智提出,在對歷史的研究中,我們絕不能預先假定歷史的表述性現實與歷史的客觀性現實之間的一致性。「表述性現實與客觀性現實既可能是一致的,又可能是相互背離的。一致性需要被證明,而決不是預先的假定」。在當時當地的歷史實踐中,當客觀性現實與表述性現實發生矛盾的時候,大多數情況下,是客觀性現實不符合意識形態框架中的表述性現實,於是,客觀性現實必須服從表述性現實的構架。而這些所謂的「矛盾」、「沖突」與「背離」,不僅與當時歷史中政策選擇與行動之間形成相互循環作用的關系,「由於表述上的模糊性和現實發展中的復雜性」,也給今天的學術研究工作帶來一定程度的困難,典型的表現就是,有的時候對基本上相同的歷史文獻的解讀,卻可能讓不同的研究者得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結論。這就要求我們在對歷史文獻的解讀中必須注意以下方面。那就是,在歷史文獻面前,作為研究者的我們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認識主體,歷史文獻則是我們展開歷史研究的客觀對象,歷史認識的主體是可變的而歷史認識的客體是不可變的,對同一歷史文獻的解讀之所以會得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結論,不是歷史事實發生了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變化,而是作為歷史認識主體的研究者的研究價值理念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緣故。如果不明確這一點,在歷史文獻面前我們就會是被動者,就會在無意識中囿於歷史文獻所構築的樊籬而難以超脫,就會以歷史文獻作為得出結論或作出價值判斷的標准,甚至在話語的表述上都會有意無意之間沾染上歷史文獻表述的語言風格。
(二)歷史的因與果之間
在實踐中,多學科研究方法的價值還體現為,它將在歷史的因與果之間補充一個對歷史過程的梳理與分析,從而完整地展示出「原因—過程—結果」的歷史邏輯發展理路。毛澤東在《如何研究中共黨史》中,提出要「弄清楚所研究的問題發生的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空間,把問題當作一定歷史條件下的歷史過程去研究」,按照這一指導思想,必然是要沿著「原因—過程—結果」的邏輯公式,才能完成對於一個歷史事件的完整梳理。而其中對於過程部分種種細節的關注是必不可少的研究環節,「可以說,沒有細節,無以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