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人格心理學研究方法

人格心理學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3-03-31 08:54:03

A. 人格心理學流派

2014年進入乙方,開始為企業建立人才標准,自此對人有了興趣。我的企業管理理論框架一部分是人的研究;一部分是績效改進的研究,偏向於事,但最終會落到人的身上。

發現嗶哩嗶哩是一個很好的平台,有很多心理學的系統課程。2020年3月至4月,首都師范大學,人格心理學。人格,是人的內在行為傾向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個性是人格的獨特性;氣質是人格發展的先天基礎;性格是個人後天形成的道德鬧蠢行為特徵。人格的六個理論流派:精神分析流派、特質學流派、生物學流派、人本主義流派、行為主義和社會學習流派、認知流派。研究方法有臨床研究,主要是針對個體研究,代表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相關研究,問卷調查,卡特爾的16PF的來源,主要是研究變數之間的相關關系,而非因果關系;實驗研究,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研究,研究因果關系;綜合取向研究。

一、精神分析人格理論

1、古典精神分析人格理論。研究方法是自由聯想、釋夢。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將人的精神層次分為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潛意識包括原始的沖動和本能、遺傳、童年經驗和創傷、不合倫理。人格結構包括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無意識的,帶來快樂;超我是意識和前意識的綜合,是現實的;超我是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的綜合,是道德的,一個人如果本我強大,會向外展現整體的、有特色的的特點,如豬八戒的本我很強,吃、色、懶,這個人物的特點鮮明。性本能(生的本能、死的本能)理論。將人的一生分為五個時期:口腔期(0-1)歲,本我的形成;肛門期(1-3歲),本我和外部環境沖突;性器期(3-5歲),俄狄普斯情節;潛伏期(6-12歲),自我和超我發展強大,小學生喜歡向老師打小報告,就是對自我和超我的追求;生殖期(13-  歲),戀愛結婚。該理論認為一個人5-6歲就定型了,不認為社會文化影響,給人帶來消極的影響。

2、新精神分析人格理論。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擺脫自卑,尋求優越;父母的影響;出生順序的影響。榮格,人的生命力來自心理能量,他提出了集體無意識的概念。埃里克森,自我概念,一生發展,自我同一性。

二、特質流派人格理論

1、G·奧爾波特。人格動力來自機能自主,過去的動機與現在動機不一樣。

2、卡特爾。採用因素分析法,從英文詞典中找到17953個人格形容詞,合並成4500個詞,171個人格特質,最後統計分析得到15個人格因素+智力=16PF,中文版有187道題,自陳量表。

特質論能夠量化、清晰、全面的評估一個人。但是情境論認為,特質測量並不能很好地預測行為,沒有證據支持跨情境的液檔陪一致性。

三、行為主義和社會學習人格理論

人格來自個體在成長過程中所產生的學習經驗的差異。

1、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作用。無條件反身,與生俱來的,不學而會的「本領」,如抓握等,有70多種;條件反射,經過訓練的「本領」。最著名的「狗"實驗.

2、華生,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刺激-反應

3、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反應--強化,遇到事情,人會先做反應,再反復練習強化。鴿子箱實驗,也能解釋迷信行為的產生(非因果性關鏈)。認為人格僅僅是通過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強化而形成的一種慣常性的行為方式。環境決定論。

4、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觀察學習理論,人通過模仿學習,殺雞給猴看。自我效能感來自於觀察、模仿、提升。

四、人本主義人格理論

1、羅傑斯。有多少個人就有多少個世界。人格動來來自自我實現。人格結構是自我,關於自己的認知、態度和情感。 [能夠思考我自己的思想,得出我自己的結論,並採取我自己的立場。--羅傑斯]

2、馬斯洛。人格動力來自動機,五層(生理、安全、歸屬、尊重、自我實現)或八蠢沖層(生理、安全、歸屬、尊重、認知、審美、自我實現、幫助他人自我實現)需求層次理論。不同時期,人的迫切程度不同;最迫切的需要是人行動的主因;低層次需要滿足後,激勵作用降低,高層次的需要突顯出來;低層次仍存在,但居爾求其次。自我實現及自我實現者的特點:成為整體,成為你自己。

人本主義人格理論的貢獻:對心理咨詢和治療的影響;對教育的影響;對組織管理的影響;幫助人們尋找生活的意義和幸福,發揮個人潛能;積極心理學的產生。

人本主義人格理論的批判:用自由意的概念解釋人的行為,不夠科學,人是否有自由意志存在爭論;許多關鍵的概念很難定義,比如自我實現、成長、高峰體驗等;對人性做了過多的人本善的假設。

五、認知流派人格理論

每個人的人格都是由人們信息加工方式的不同造成的。

1、凱利。人格動力是人的自身本性。

2、威特金。場獨立性(內在自我)與場依存性(外部參照)。

3、米歇爾。圖式(心理結構)和原型(典型形象)。

認知流派的貢獻:基於觀察和實驗的結果;用認知結構解釋個體行為差異;適合當前心理學發展的趨勢和精神,如情緒的ABC理論。

認知流派的批判:太多的主觀猜測,概念太模糊,不符合科學研究的節省律;不同的心理學家提出的認知結構不同;需要更好的測量認知結構。

六、生物流派人格理論

遺傳決定論。

EPQ量表:測定人格維度的自陳量表。迫選法。E,內外傾量表;N, 情緒穩定性量表;P精神質量表;L效度量表(測謊)。

生物基礎:內外向性具有跨時間的持續性;EPQ三個維度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人的三分之二的變異訴諸生物因素。

氣質類型:生來就具有的形成某些特定行為類型的廣泛的傾向性。膽質汗、多血汁、粘液汁、抑鬱汁。遺傳給出了范圍,後天環境落在某個點上。

進化心理學:人類的心理機制也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焦慮體驗具有遺傳性,主要原因之一是遭到社會排斥或者社會拒絕。

生物流派人格理論的貢獻:在人格研究與生物學原理之間架起橋梁;幫助行為主義者查明更多影響行為的變數;實證研究較多;不斷修正自己的觀點。

生物流派人格理論的批判:假設難以驗證(如焦慮對於進化的意義);氣質理論和研究沒有統一的模式,到底是二種、四種、還是九種不清楚;對於心理治療有較多的消極意義,認為人是不可改變的。

B. 人格心理學領域,有什麼有趣的研究

心理學所包含的研究領域甚為寬廣,並使用許多不同的方法來心理過程與行為。心理學主要分為理論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其下又可分為許多次領域,例如教育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管理心理學等。


C. 人格心理學與生活

人格心理學與生活

人格心理學與生活:當代西方人格心理學理論表面看來,似乎各自獨立、互不相干,但如果稍加分析,就不難看出它們之間存在著邏輯必然性。本文僅從人格理論的形成、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三個方面著手,力求探討西方人格理論的邏輯發展。

近幾年來,研究西方人格心理學發展過程的學者很多,其中不乏很多有價值的見解,但是揭示西方人格心理發展的必然性,特別是邏輯必然性的研究卻很少。本文僅就這個問題作一探索,以就教於西方人格心理學發展研究的同行們。

一、人格形成理論的邏輯發展

人類的認識一般是由簡單到復雜,由局部到全局,由片面到全面,由相對到絕對的必然過程。這種必然過程表現在理論自身發展上就叫邏輯。人格心理學理論的發展也和人類的認識一樣,有著一種必然的發展過程。所謂人格心理學理論就是關於個體人格的結構與機能的假設性說明,它幫助我們理解人格起源,各種與之有關的事物,作用或結果;同時也幫助我們在對人格了解的基礎上預測行為。下面我們以精神分析學派為起點,通過對各個人格理論的分析比較,來揭示人格形成理論的邏輯發展。

心理學史上第一個重要的人格理論,可以說是精神分析學派的人格理論,它的創始人弗洛伊德(S.Freud)用他畢生的精力, 通過對人格的形成、發展進程,人格的結構、心理的本質,人格的變態以及對人格障礙的治療等一系列的探索,創建了他完整的人格理論體系。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遺傳決定人的行為。行為有其本身的動機;動機來源於心理能量;能量出自先天的驅力和本能;本能就是人格形成和發展的動力。本能有兩種:一種是求生本能,一種是死亡本能。前者與保存生命緊密相關,後者激發個體回到有生命之前的無機體狀態中去,它驅使人類互相殘殺、攻擊、直至滅亡。在生的本能中,弗洛伊德尤其強調性本能,他認為性力是人行為的原動力,不但個人的心理和人格結構,而且整個人類文化,歸根到底都是由盲目的性本能沖動決定的。

在人格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弗洛伊德特別強調童年的經驗。他認為每個兒童都要經歷某些心理性慾發展階段。這些階段依次為口唇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和生殖期。兒童在這些階段中的經驗決定了他長大後形成哪一種人格。如果某一階段的發展受阻,就會形成相應的人格障礙。同時,在個人早期生活中形成的各種精神宣洩基本上在整個一生中都保持不變。

弗洛伊德的理論一方面為後人開拓了探索人格的道路,變更了心理學的研究方向,成為現代關於動機和意識問題最流行的派別之一;另一方面,由於弗洛伊德只從生物學的角度去考察人格,強調人格形成的主體,以及主體自身發展的根源,這種理論發展到極端,必然產生不可克服的矛盾――主客體矛盾,即人和環境的對立。由於弗氏理論的極端發展,導致了他的同事和學生對弗氏理論的反叛。他們為了克服弗洛伊德理論的矛盾,必然從主體以外去尋找人格形成的原因。因此,形成了新精神分析學派人格理論,也叫社會文化因素決定理論。

社會文化因素決定論,顧名思義就是強調社會文化因素決定人格的形成。持該觀點的心理學家們反對把人看成是由生物本能驅動的生物人,認為在研究人格的形成和發展中,應充分把握人的社會本質,人是社會的人,如果離開了社會,人就不可能具有人格。因此,社會文化決定論強調社會角色、人際關系、家庭環境、親子關系、社會制度以及文化模式對人格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影響。

在社會文化決定論中,阿德勒(A.Adler)和霍妮(Karen Horney)是較為典型的代表。前者是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後者是弗洛伊德的學生。由於他們對弗洛伊德的觀點有異議,最後分道揚鑣,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理論。阿德勒認為人是社會動物,克服自卑心理,追求優越和完美的社會是人的基本動力。行為的動機出於人的社會性,而不是生物因素起主要作用,人都有積極“向上”和“好而為之”的要求。這種注重人的經驗,社會需要和向善的品質的積極人格觀,與弗洛伊德的觀點形成鮮明的對比。霍妮雖然接受過弗洛伊德傳統理論的訓練,但在許多方面都與弗洛伊德的看法相左。她認為弗洛伊德的理論過分強調了心理生物因素的影響,忽視了文化因素的作用。因為她在生活實踐中,在臨床實驗里所觀察到的人們心態變化並不都能用生物學觀點或泛性論來解釋,而用社會文化因素來解釋似乎更為合理。因此,霍妮認為,個人的社會經歷決定了他是否存在著心理障礙,而這種心理障礙是由環境條件產生的,而不是象弗洛伊德所說的是由心理結構所決定的。

阿德勒和霍妮在人格形成和發展理論中,注重社會文化因素,克服了弗洛伊德的唯生物決定論,對人格心理學研究曾經起過積極的作用。但是,他們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完全否認了遺傳因素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片面強調了社會環境對人格的影響,從人格的生物決定論的極端走向了社會環境決定論的極端。

由於兩種理論的極端發展,導致人格形成中一系列不能圓滿解釋的行為動因。人們開始另尋出路。在這些人中間,有人提出了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理論。

“交互作用”理論認為人類既不是由環境擺布,也不是由內力驅動,人有自己獨特的認知過程。通過認識過程的發展和自我控制,人影響環境,同時也被環境所影響,人格就是在這種交互作用下形成和發展的。

班杜拉(Albert Banra)是交互作用理論的典型代表。在他的理論中,觀察學習和自我效能是其核心內容。人們在相互交往中,可以通過觀察來進行學習,獲得信息,了解社會環境,從而獲得社會行為。行為一旦獲得,便由刺激,強化和認知三個方面進行調節和維持。這里的刺激是指可以決定特定的行為在適宜的時間出現的特定的刺激;強化是個體以特定方式進行活動予以的獎勵;認知是把行為同內在的標准相比較,提供自我強化或懲罰,從而修正行為。自我效能是班杜拉理論中的人格組織因素,它以各種方式影響著人們的知覺、動機、任務的效果,也影響環境。

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理論把強化、認知,人的信念和價值體系等因素聯系起來,肯定了個人的能動性和認知所扮演的角色,考慮了人的行為發展和變化,引起了心理學界的廣泛注意。但是,該理論中的某些概念,如交互作用、自我效能、期待等等以及它們之間的綜合關系都有待於進一步闡明和證實。這說明限於當時的歷史條件和認識程度,每一種理論都有某些缺陷和不足。隨著人們實踐活動的不斷深入,認識水平不斷提高,進而反復修正理論,直到它日趨完善,這就是人類認識由相對到絕對,由必然到自由的發展過程;一般又把這個過程叫做邏輯必然性。

二、人格心理學在研究對象上的邏輯發展

在人格理論的研究對象上,我們可以從兩個層面上來把握:一是人格理論研究的實體,二是人格理論研究的內容。通過對這兩方面的探討,我們可以了解人格心理學在研究對象上的邏輯發展。

隨著人格理論的發展和變化,人格研究的實體和內容也在不斷的變化。首先,精神分析學派從精神病人,即非正常人的研究入手,以人格結構、人格動力、人格發展為其中心理念,強調行為的內在源泉和動因,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潛意識,性和異常人格的研究上,從而創造了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無意識過程病因學。這種理論試圖通過對病人異常言語行為的觀察分析,推論出正常人格形成和發展的原因,找到治療人格障礙的途徑。然而,精神病人畢竟不是正常人,人的行為也並不能都用潛意識和泛性論來解釋。因此雖然由於弗洛伊德理論的導向作用,致使心理學家們在後來很長一段時間里,都將注意力集中在精神病人身上,並使人格心理學理論獲得了重大進展;但這種理論的進一步發展,不僅限制了理論家們的視野,還將這種研究帶入了死胡同。因而人格理論研究進一步發展就必然突破弗氏倡導的認識對象。

隨著人格理論的發展,人們對研究對象開始由病人轉向動物。直接原因是:隨著科學的發展,人格研究進入了實驗階段,人們試圖通過實驗,對人格進行探討,從而使其更具有科學性、實證性。可是有些實驗,人無法作被試者,於是,行為主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動物身上。因為他們認為人與動物一樣。都是一種機械的有機體。人格等同於行為,研究了動物的行為,就等於研究了人類的人格,個人獨特的人格模式是由環境作用對行為的強化而被固定下來的,所以行為主義關心的是行為如何隨著環境改變而變化,而不是象精神分析學派那樣去關心具有持久性的本能與自我。斯金納(B.F.S Kinner)是行為主義的後期代表,我們以他的觀點為例,來說明行為主義對人格研究對象的看法。斯金納設計了有名的“斯金納箱”,用以對老鼠和鴿子等小動物進行實驗。在實驗箱里,他通過對動物的訓練,將“隨意”操作和獎賞聯系起來,從而引出特定的操作反應。這就是操作條件反射。在斯金納看來,操作條件反射同樣適合於人類。因為人是動物,對待人也可以象對待動物那樣去訓練和塑造其人格或行為;人是享樂主義者,和“斯金納箱”中的白鼠一樣,一切行為都是追求享樂和避免痛苦;動物可以被環境所改變,那麼人也是如此。只要我們對環境施加良好的控制,人的人格或行為就可以按照我們的意願而得到塑造。

行為主義理論為嚴謹的科學態度來研究人格,探討人的行為,受到了理論界的高度評價;但恰恰由於它一味地追求所謂科學性,無視人的本性和情感,無視人與動物的區別,把對動物的研究得出的結論簡單地搬到人身上,把實驗室的研究納入“真實世界”之中,從而遭到人們最嚴厲的批評。

人格心理學的研究實體幾經改變,在本世紀五十年代末,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A.H.Maslow)開始把眼光轉向了健康的正常人,企圖通過對健康人的研究,找出人格形成的原因。馬斯洛認為精神分析學派把人類看成是動物本能的受害者和文化引起沖突的犧牲品;行為主義把人類看成由環境塑造行為的生物有機體。這兩種理論都有缺陷,它們把目光局限在人類的黑暗面、消極面、疾病和動物方面,突出了對心理上殘缺不全的個體的研究。因此,馬斯洛把心理學研究對象的注意力集中在許多年來一直被忽視了的領域上――研究健康的、機能健全的人類有機體。與此同時,人本主義的另一代表人物卡爾?羅傑斯(Carl.Rogers)的人格理論卻和弗洛伊德一樣,來自治療實踐,以病人為研究對象。所不同的是他對人性抱著積極和樂觀的態度。以馬斯洛和羅傑斯為代表的人本理論強調人的積極品質,注重個體的有意識經驗和成長潛能,提出了層次需要理論和自我實現的概念;認為人不是被動地接受環境制裁和約束,而是通過自我實現的願望驅使人向著積極的、預定的方向前進,去追求完美。正是這種願望激發了人的各種力量,使之產生交互作用,從而塑造了人的品質。

綜上所述,在人格理論的發展中,可以看出人格研究的對象,從只注重精神病人,到動物再到健康人乃至最後三者結合的全方位研究是人格心理學研究的發展趨勢。研究精神病人,是要找出形成人格障礙的原因,最終治癒他們,讓他們成為能夠最和諧地同他人生活的完善功能者;研究動物是為了獲得對人格研究有用的科學方法和數據,用動物作為在某些實驗中無法用人類作被試者的替代品;研究健康人,是要讓他們在社會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材。研究的這種發展過程是必然的,這是人格心理學在研究對象上的邏輯必然性。

三、人格心理學研究方法的邏輯發展

西方人格心理學研究的邏輯發展不僅表現在理論觀點上,研究對象上,還表現在研究方法上。方法是過河的橋,是構建理論體系的操作工具,任何一種理論體系都是依據一定的方法構建起來的。科學的任務就在於揭示這些方法、揭示這些方法的內在邏輯必然性。我們知道,人類認識世界的方法一般分為分析的方法,綜合的方法,主觀的方法,客觀的方法等幾大類。而這些方法又不是孤立的,按照思維發展的邏輯,人類的認識方法是由主觀走向客觀,由分析走向綜合的。西方人格心理學研究方法的發展也必然遵循著這一邏輯。

具體說,西方人格心理學研究方法首先是運用分析的方法。因為人類認識世界首先認識的是具體的,相對靜止事物,而且這種認識的演化則是把認識對象進行分析的分析,直至在當時條件下無法分析為止。這種分析的方法首推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弗洛伊德首先把人分為正常人和精神病人,進而對精神病人作精神分析。在具體作精神分析時,弗氏又將精神分為有意識動力過程和無意識動力過程,並致力於無意識動力過程的分析。這種分析的目的在於“挖掘到人類心靈的最深層”,這種分析的方法又叫自由聯想和臨床分析法。弗氏的這種分析方法對探索無意識這樣一個獨特領域是非常有效的。

弗氏的這種分析對分析的方法來說本身也具有局限性,這種局限性則表現為分析方法本身的不徹底性,它只是從大的方面――精神方面――無意識動力過程方面分析了個性的形成。因此這種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就必然產生一種更徹底的分析方法,這就是卡特爾(R.B. Cattell )的因素分析法。卡特爾認為理論應以測量為基礎,這里所說的測量就是心理測量,這種心理測量就是一種定量的分析方法,定量分析的結果上升為理論就是定性分析。而測量的對象就是特質,也可以叫因素,因素分析法就是把影響性格的各種因素獨立出來,一個一個地進行靜態的、准確的測量;把測量的結果歸納為一個一個的特質,特質是建造人格的磚塊。卡特爾用因素分析法把人類特質分為共同特質和個別特質,表面特質和根源特質,這些特質直接支配著人的行為。很顯然卡特爾是一個把分析方法運用得最徹底的人格心理學家,他的'這種方法是對弗洛伊德等人分析方法的發展;他不僅把人格分析為各種特質,而且對各種特質進行定量分析――測量。這樣一來,一方面使人格理論建立在科學的依據――測量的基礎上,使很多無法說明的東西,可以用統計數據加以說明;另一方面,由於這種分析著眼點在局部,而且是作的靜態分析,因此,這種方法的進一步發展必然走進形而上學的死胡同;也就必然被新的方法所代替,這種新的方法就是綜合。

綜合作為一種認識世界的思維方法,就是指對經驗到的事實進行歸納,抽象得出一般性的,整體性的結論,也就是從整體上加以把握的一種認識方法。人格心理學綜合的方法起源於格式塔心理學。這種心理學理論以反對構造派的還原分析為出發點,認為整體大於部分之和而強調心理的整體性,並採用現象學方法加以研究。這種方法強調對自然而然地自我觀察所得到的經驗材料加以如實描述,排除一切預先假設,只描述現象本身。這種描述本身就是一個歸納過程,一個綜合過程。格式塔心理學的這種綜合方法只強調對現象的綜合,因而是一種不徹底的綜合。這種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就必然要求綜合出一個整體,一個系統,這樣人本主義心理學應運而生了,在格式塔心理學綜合方法的基礎上,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則視人為一個整體,一個系統。心理學的任務就是揭示這個系統內在的必然聯系。人本主義心理學運用綜合的方法來探討人的能力和潛能,探討人格的形成和發展。人本主義心理學綜合的方法既是格式塔心理學綜合方法的繼承和發展,又是分析方法的異化。人本主義哲學的這種綜合的方法一方面雖然克服了分析的弊端,在格式塔綜合方法的基礎上取得了重大進展,使這種方法越來越完善和細致;但是一種方法發展得越完善,在某種意義上說,它受的局限性也越大。這種局限性則在於: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因而缺乏應有的說服力。這種方法的進一步發展必然是把分析和綜合有機地結合起來。當代心理學史上,把二者結合起來的人格理論應首推認知心理學。

認識心理學在方法上是以分析為基礎,在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綜合,在綜合的指導下進行分析,分析中有綜合,綜合中有分析。具體說,當代聲勢浩大的認知心理學力求研究人類認知活動的規律,它不去繁瑣地了解人在進行認知活動時每一神經細胞的活動情況,而是採用一系列客觀實驗和計算機模擬,在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抽象,最後通過綜合得出結論。認知心理學之所以在當代心理學領域影響大,除了理論本身外,確實與研究方法先進科學有關。認知心理學的這種方法,是分析和綜合方法進一步發展的必然。

與分析――綜合方法相聯系,還有主觀――客觀的方法。早期的心理學家注重主觀方法,也就是說揭示人格形成的過程的規律純碎從主觀上找原因,並通過主觀的先天邏輯模式來得出結論。這種方法強調了認識主體在認識中的作用是對的;但是任何時候,作為認識對象的人格都是客觀的。因而構造主義、機能主義、格式塔學派、行為主義又傾向客觀,也就是運用客觀的方法去揭示人格形成過程的規律性;但純客觀的方法必然導致客觀主義,忽視主觀作用。所以,精神分析和人本主義心理學又傾向主觀。而認知心理學力圖以主觀為基礎,向客觀方向前進,把主客觀有機結合起來。這樣由主觀到客觀,由客觀到主觀,最後達到主客觀的統一,就成了人格心理學研究方法發展的邏輯必然了。

在這里值得注意的有三個問題:一是人類認識世界時主觀――客觀的方法與分析――綜合的方法是結合起來使用的:一般的情況是主觀易與綜合結合,客觀易與分析聯盟;但在實際運用過程中總是存在著主要傾向而不是純碎的一種傾向,這是值得注意的。二是我們在研究這些方法時還應注意的是:我們所說的某一學派的方法是指的主要傾向,而不是指它採用的所有方法,在實際中,問題要復雜得多,往往是分析中有綜合,綜合中有分析,主觀中有客觀,客觀中有主觀。三是我們所說的邏輯必然性,就是指理論、認識自身發展的必然性,它的依據是客觀辯證法中物極必反的原理。也就是說任何一個心理學家或學派都是通過一種主要方法來建構自己的理論系統,因而力求使這種方法包羅萬家,盡善盡美。但是一個發展得越完善的方法,局限性也越大,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走向極端。因此,當一種方法、一種理論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時,就必然會走向反面――被越來越多的人看到這種方法、這種理論的不足,迫使一些人拋棄現有的體系和方法――掉過頭來,沿著相反的方向探索。這就是為什麼分析的發展必然是綜合,綜合的發展又返回分析,最後達到分析與綜合的統一的內在原因;也是為什麼主觀的發展必然是客觀,客觀的發展必然返回主觀,最後達到主客觀統一的認識方法的內在原因。

總之,當代西方人格心理學的發展不是雜亂無章,無規律可循的一堆僵死的理論觀點,而是一部生動活潑的有著內在的必然聯系的史詩。我們心理學工作者的任務則在於揭示這部史詩的邏輯聯系,以預測人格心理學發展的未來,為建立先進的完善的嶄新的科學的人格心理學體系而努力奮斗!

;

D. 人格心理學各流派的基本觀點是什麼

1、精神分析論

根據心理動力學(en:Psychodynamics),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en:Sigmund Freud)指出人格可分成三個層次,即意識,前意識及潛意識,他並提出人格結構中的超我、自我、本我來解釋以上三個層次。

2、社會認知論

社會認知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的提出者是心理學家班杜叢鉛襪拉(en:Albert Banra),他指出人的行為不但受個人控制,亦受環境和外在社會因素影響,即「相互決定論」。

他提出個人自我效能(en:Self-efficacy)的高低會影響他適應生活及克服障礙的能力,而根據社會學習理論(en:Social Learning Theory),個人的觀察學滲激習能力亦對性格形成和發展有所影響。

3、人本主義激斗論

以馬斯洛(en:Abraham Maslow)為首的人本主義(en:Humanistic) 認為個人有五種天生的需求層次,而滿足這些需求的行為就是從學習得來的。人格受先天、後天學習、遺傳等各種因素互相影響。

4、生物學論

生物學派(Biological)認為人格的特質會透過遺傳影響子女,亦關乎腦袋的生理構造,並非只受個人經驗影響。心理學家艾辛克(en:Hans Eysenck) 認為人格可分為三大維度,

即外向與內向(Extraversion-introversion)、神經過敏症傾向(Neuroritism)和精神症狀傾向(Psychoticism)。

5、人格特徵論

人格特徵 (trait) 可解作特定的人格元素,用以描述一個人的感覺、思考及表現方式。人格特徵可從行為中推論出來,具有相當的統合性與持久性。從古至今,心理學家對於人格分類都有著不同的見解,而一些心理學家們就組織了一套廣泛被使用的人格大五模型 (「Big Five」 model)。

此模型例出了五種普遍的人格特徵,包括外向性(extraversion)、神經質性(neuroticism)、和善性(agreeableness)、嚴謹自律性(conscientiousness) ,和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

(4)人格心理學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現代心理學發展的趨勢,是幾大心理學流派逐漸融合統一。 幾大心理學流派著重於心理本質的探索,是其基本理論部分,實際這種種流派都是著重心理現象、過程或功能的某個環節,而忽落其他環節所引起的,是片面、局部或環節性的研究,沒有進行整體、全面或本質的研究。

隨著人們對心理現象的研究逐漸深入和想要把握心理的整體狀況,心理學流派的融合統一,成為心理學流派的發展趨勢。

E. 學人格心理學主要是研究啥

先接一下昨天的課程,還有一點沒上完:

導致抑鬱的原因有很多,從不同的流派來看,有不同的說法:

每一個解釋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都不夠全面,如果需要真正考慮,還得全方位的考察和分析。

今天咱們來學學人格心理學的研究取向。這玩意二是啥意思呢?意思就是,學人格心理學主要是在學啥:

主要有四個大方向:

1、臨床取向:主要是和個案研究有關系,說白了就是一次就研究一個人。研究的深深地透透的系統的。以弗洛伊德為代表。

2、相關取向:主要是問卷調查啥的,用來研究兩種因素或者其他的東西。

3、實驗取向:做實驗。

4、綜合取向:綜合的,混合的取向。

2022-06-29

F.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消費心理學,或者說消費者心理學 (Consumer Psychology) 其實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此或模詞,往小了說,消費心理學強調的是以個體為代表的群體的消費行為,主要是消費者行為學 (Consumer Behavior) 的內容。根據 Michael R. Solomon 在《消費者行為學》一書中的定義:「它研究個體或群體為滿足需要與慾望而挑選、購買、使用或處置產品、服務、觀點或經驗所設計的內容。」在這個體系下真的是包羅萬象,能和至少一半以上的社科類目扯上關系。往大了說基本上和消費或者消費者有關系的內容都可以作為它的一部分,因此和認知心理學、應用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市場營銷等學科的知識都有重合之處。

一、消費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1、觀察法:觀察法是指調查者在自然條件下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消費者的語言、行為、表情等,分析其內在的原因,進而發現消費者心理想像的規律的研究方法。
2、訪談法:訪談法是調查者通過與受訪者的交談,以口頭信息傳遞團拆和溝通的方式來了解消費者的動機、態度、個性和價值觀森緩念等內容的一種研究方法。
3、問卷法問卷法是以請被調查的消費者書面回答問題的方式進行的調查,也可以變通為根據預先編制的調查表請消費者口頭回答、由調查者記錄的方式。問卷法是消費者心理和行為研究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4、綜合調查法:綜合調查法是指在市場營銷活動中採取多種手段取得有關材料,從而間接地了解消費者的心理狀態、活動特點和一般規律的調查方法。
5、實驗法:實驗法是一種在嚴格控制的條件下有目的地對應試者給予一定的刺激,從而引發應試者的某種反應,進而加以研究,找出有關心理活動規律的調查方法。
二、消費心理學的研究原則
1.客觀性原則
實事求是,科學就是對客觀事物本質的認識,就是按照事物本來的面目來說明、解釋事物。
2.辯證發展原則
任何事物都處在發展變化過程中,任何事物都有不止一面,要用辯證和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不同的社會環境人的消費心理也會發生變化。
3.理論聯系實際
心理學研究的理論目的就是探索心理發生、發展和活動的規律,為解答精神和物質的關系提供科學的依據,運用心理學原理去解釋解決各種問題!

G. 當代人格心理學的研究取向有哪些,優缺點是什麼

當代心理學的研究取向

二戰後,心理學迅速發展,出現了一些研究的範式,影響學科的發展。 (一)生理心理學的研究取向
1.用生理心理學的觀點和方法研究心理現象和行為。
認為所有的高級功能都和生理功能,特別是腦的功能有密切的關系。 生理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臨床法:布洛卡的研究;局部切除法;
電刺激法;腦成像技術:可在腦在無損傷的情況下,研究的腦的活動。 -事件相關電位技術(event related potential, 簡稱 ERP技術)。 ERP:頭皮記錄到的與大腦對刺激反應相關的電位變化信息。高時間解析度,能准確地反映大腦的動態過程。
--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簡稱
FMRI)。測察認知活動時,局部腦血流量的變化,推測認知活動的神經機制。高空間解析度,能對相關腦組織進行精確定位。
(二)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取向
20世紀50年代末,心理學界中出現了一門新的學科或者說新的研究範式--認知心理學。1967,奈瑟,《認知心理學》。
廣義:凡側重研究認知過程的心理學。
狹義:信息加工的觀點來研究心理學,信息加工心理學。 (三)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研究取向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在批評行為主義學派和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由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和羅傑斯(Carl Rogers)於五十年代創立。現代心理學上的第三勢力(third force)。
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強調研究健康人的心理或者健康的人格。 強調研究人類中出類拔萃的精英。

H. 人格心理學-第一編-第一章

人格心理學

第一編人格心理學導論

第一章緒論

人格心理學是心理科學中內容復雜而又豐富的領域,也是最能體現以人作為研究對象的心理科學,人格心理學以其獨特的研究風格形成了自身的學科特點。

1. 人格心理學科學的特點

人格心理學與心理學學科體系中的其他領域相比,在研究內容、研究策略和研究特徵等方面特點突出。

1.1在研究內容上側重於人的心理差異

人格心理學並不以研究人類所具有的共同心理現象為主要研究內容,而是關注共同心理現象在每個人身上所表現出的差異性。

人格心理學家們從差異心理學的視角,來研究不同人的心理差異現象,探討人格差異現象的機制與規律。

在記憶品質上,有人記憶敏捷,有人記憶持久,有人記憶准確,有人記憶過程中信息提取能力高;

在記憶內容上,畫家擅長於形象記憶,數學家擅長於語義邏輯記憶,演員則擅長於情緒記憶,運動員擅長於運動記憶。

由此可見,在記憶這一共有的心理功能中人們顯示出各自不同的特點。人格緩型心理學家不太會去關注記憶加工的過程,如何提高記憶效果等這些心理現象的共同規律,但他們要利用這些共同規律的知識來分析人們的差異性,他們研究的是記憶的個體加工風格,人格心理學家研究的不是認知過程,而是認知風格。

人格的風格系統

風格是心理差異的一種表現形式。在人格的風格系統中包含了知情、意的成分。

在認知風格中,可分為古典主義——浪漫主義,斯蒙頓(Sim-onton,1988)在對富有創造性的藝術家和科學家所做的經驗性研究中提出了這兩種風格,古典主義這類人在工作中追求秩序、完美和高度控制感;浪漫主義者則有著大量豐富的想法,這些觀念新穎又生動,常常以不太受控制的方式表達出來。

認知模哪祥風格還包括客觀主義——主觀主義、輻合思維—發散思維、邏輯嚴密性——富於幻想性等。

在情緒風格中,有超然主義——移情主義之分,超然主義者對情緒表達具有高度的控制力,壓抑自己,情緒與理智分離;移情主義者則較少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他們樂於經歷各種情緒體驗,喜歡將它們表達出來。

在動機風格中,有父權主義—母權主義的劃分,赫爾森(Helson&Crutchfied,1970;Heslson,1973a,b)指出,父權主義風格是指具有獨斷專橫、果敢、控制的傾向,母權主義風格則具有優柔寡斷和內向的特點。

1.2在研究策略上強調人格的整體統合性

從心理學研究取向來看,可分為兩種研究風格:微觀研究與宏觀研究。

微觀研究策略是認知心理學所倡導的主導研究策略,這種策略遵循的是一條從下至上的研究路徑,集合實驗證據歸納出一般規律。

宏觀研究策略是人格心理學所倡導的主導研究策略,遵循的是從上至下的研究思路,由人格理論出發,獲得實證研究的支持;從人格心理學的發展歷程上也能看出這一特點,人格心理學發展的流程是:

人性哲學→人格理論→咨詢理論→咨詢與治療技術。

人格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強調整體與部分的結合,把人作為一個整體人來研究,以大的、功能性的結構單位來實現心理各成分的聯結與整合,特別是以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單位來作為研究單位,以說明人的復雜心理特徵。

1.3在研究特徵上注重人的內部穩定性

人格心理學家關注的重點在穩定的人格特徵上,而不是對外部刺激的一時反應。重視的是內部的穩定成分,這些成分是如何導致對統一刺激產生不同反應的。

人格是個體內部逐漸形成的一種穩定的結構成分,它是在人與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由客觀現實逐漸「內化」而成的。

2.人格研究的主題

2.1人性哲學

人性哲學是人格理論家面臨的第一個基本論題。人性哲學體現了每位學者看待人的態度與對人的思考取向。

經典精神分析理論代表人物弗洛伊德把人視為一個能量系統,主張人性本惡;

人本主義學派代表人物羅傑斯把人看做是自我實現的有機體,相信人性本善;

行為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斯金納把人當成環境變化的被動、機械的適應者,主張人性無善惡。

2.2人格結構

人格具有穩定的性質,存在著一些基本單位,構成人格結構。不同的人格心理學家從不同的角度試圖回答人格的結構問題:

特質理論代表人物卡特爾提出來了特質的結構網路來描述構成人格結構的單位;

精旦搏神分析學家榮格提出來雙極人格維度(如,內向-外向)來說明人格結構的向度;

類型理論代表人物希波克里特描述了四種不同氣質的人格差異來說明人格特徵問題。

發明傢具有什麼樣的人格結構?

陳昭儀(1990)研究了我國傑出發明家的人格結構,對20名發明家進行深度訪談、問卷調查、人格特質檢核表,然後對所有材料進行質的分析,歸納出傑出發明家的人格結構有四個方面:

創造思維 :具有想像力、創造力、變通性、獨特性、客觀性、強烈的好奇心、反應靈敏、喜歡動腦思考;

行為方面 :實踐能力、實事求是,具有追求成就的強烈動機,在工作態度上具有固執性、很有耐力及專注力;

性格方面: 非常自信、個性好強、有冒險性、幽默、不喜歡壓力、有獨立性、很有耐性,人格特質均屬穩定型,且多為內外向均衡型;

人生觀: 樂觀奮斗、積極進取,具有責任感及道德感。

2.3人格動力

人格動力這一主題探討的是人格的內在驅動特徵,也是行為的動能。

弗洛伊德認為本能或驅力是人類行為的原動力,本能具有生物性、原始性和無方向性,而平時所說的動機是有方向的。

羅傑斯認為人類行為的動力是人具有朝向自我實現的天然趨勢,是一種推人向上的力量。

斯金納用動機、驅力和情緒一組概念來說明人格的動因。

2.4人格發展

人格發展主要研究人格發展歷程、發展機制的問題。

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發展五階段論,並認為童年是人格發展的關鍵期,認為人們成年後的許多心理障礙,都與童年經歷有關。精神分析學家埃里克森提出了生命周期八階段論。

2.5人格成因

人格心理學家非常重視人格形成中的影響因素問題,因為它是解釋許多人格問題的基礎。主要涉及的問題有:哪些因素影響人格的形成與發展,人格的主因是內在的還是外在的,影響人格的決定因素是遺傳或是環境,二者對人格的交互作用是怎樣的。

異常人格是先後天綜合作用的結果。

資優人格成長的三大因素:家庭方面,學校方面,社會方面。

2.6人格改變

人格改變探討的問題是:人格是如何變化的?改變的條件是什麼?改變的過程如何?哪些人格特徵能夠改變?哪些特徵很難改變?

人格改變問題是人格教育與偏差人格調整的理論依據。

不同學派的人格理論學家對人格改變的態度有很大差別,在主張人格可變的理論學家中,認知學派的代表人物凱利將心理治療視為人生的心理重構,強調的是結構的改變,他提出實驗氣氛和包容心理的重要性,但卻很少有研究指出建立這種氣氛和心境所需要的變數是什麼;羅傑斯最重視促進人格改變的條件,他認為心理治療就是改變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之間的差距;學習理論學派也特別強調改變的作用,班杜拉關於模仿和引導式參與法也被用於治療技術中。相反,對人格改變持悲觀看法的是弗洛伊德和早期的一些學習理論者(Hull,Dollard,Miler),他們認為人格是很難改變的。

事實上,人格改變要視人格特徵與條件而變,生理遺傳基礎很強的人格特徵是較難改變的,而後天環境塑成的人格特徵具有較大的改變可能性。在對人格改變的途徑中,有計劃性的改變(planchange)和非計劃性改變 (unplanchange)之分,通過教育、咨詢、治療可以達到對人格的改變,是一種計劃性的、控制性的改變實施過程;而社會環境、校園文化、行業要求等對人格產生的是非計劃性的影響。在人格改變的因素中,自我主觀努力力是較為重要的,也就是說,外因是通過內因來起作用的。

2.7人格評量

人格測量是為了考查人們的人格品質與心理差異而設計、編制的人格測量工具與方法。

人格心理學的主要測量形式有觀察法、自陳法、投射法、情境法、實驗法等,人格測量工具有《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測驗》《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驗》《NEO-PI五因素調查表》《羅夏墨漬測驗》《主題統覺測驗》等。

如何有效而准確地測評人格特徵,一直是人格心理學家們致力研究的工作目標。不同的人格測量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理論假設做基礎,也適合於不同的人格特徵的測評。例如,精神分析學派認為位於潛意識層面的人格特徵是無法自我明了的,所以可以通過投射法來測量;而自陳法設計者則認為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通過自我陳述可以了解一個人的人格,這種方法比較適合位於意識層面的人格特徵。因此,人格測評工具的選擇一定要恰當,專業人士會依據所要了解的人格結構的成分來選擇測評工具,以保證測評的准確性。

3. 人格研究的科學體系

人格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有其相對獨立的學科體系,在這一體系中,包含了理論、研究與應用三個方面。

3.1人格研究模式

人格的一般模式:

主要研究的是人格的基本理論問題和人格的一般性規律,如,人性哲學、人格界定、人格結構、人格動力、人格發展、人格成因、人格改變、人格測量等一般性理論問題和相應的規律性探討。

人格的差異模式:

主要是描述、解釋、測量和預測人們的個體心理差異。例如,人格心理學通過人格類型、人格維度、人格特質、人格風格等描述來確定人們心理差異的表現特徵與規律。

3.2人格研究途徑

人格心理學的研究有三種途徑:人格的理論研究、人格的實驗研究、人格的臨床研究。

人格的理論研究包括: 學習理論、人格理論、咨詢與治療理論。

人格的實驗研究包括: 特殊鼓勵研究策略、一般規律研究策略。

人格的臨床研究存在著一種爭論, 「臨床」研究取向與「統計」研究取向之爭,前者強調完整個體的描述,後者強調研究變數的控制。

3.3人格研究的科學體系

4.學習人格心理學的意義

人格心理學是一門學理性、實踐性、生活性均很強的學科,其跨領域的特徵給接觸它的人們帶來看豐富的內涵,人格心理學是心理學專業內外人士都可以學習的一門學科。

4.1為其他領域提供基礎知識

人格心理學是一門滲透性很強的基礎性學科,它是心理學領域中許多學科領域的知識基礎。

人格心理學強調的是人心理的差異性,它提出了許多劃分、描述、解釋、預測各種心理差異的觀點與方法,而任何心理現象的研究者都要涉及心理差異這個問題。所以,人格心理學為其他領域的研究者提供了分析與解釋結果的依據。

如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為認知心理學中的內隱記憶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與人格心理學關系最密切的領域是心理咨詢、人力資源、司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職業心理學、心理測量、社會心理學等,它們都離不開人格心理學的理論基礎。

例如,心理治療的主要目的是調整、改善其人格,人格障礙是心理障礙中重要方面。在DSM-IV列出了11種常見的人格障礙,如反社會人格、自戀型人格、戲劇型人格等。

許多心理咨詢大師也是人格心理學家,如弗洛伊德、凱利、羅傑斯,等等。

在人力資源與組織管理中,人格心理學也是其中主要應用到的知識,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在企業管理中被廣泛應用。

在吸毒與犯罪心理學中,人們非常重視人格因素,如「成癮人格」和「尋求刺激型人格」等都是犯罪心理學家經常思考的問題。

在教育心理學中的因材施教主要涉及的是人格差異的問題,如認知風格、學習風格等都在教育心理學中被廣泛應用, 目前所倡導的心理素質教育,就是人格教育問題 。

在職業傾向的研究中,主要體現了與人格差異的相關性。如外向人格和場依存性人格更偏好於社會科學領域和社會定向的工作,內向人格和場獨立性人路更偏好於自然科學理論和非社會定向的職業。

4.2有助於提高理論邏輯思維的能力

人格心理學的學習有助於學習者的理論思維水平的提高,特別是人格理論的學習。

融合各理論的合理之處,需要理論思維能力,對人格理論的學習要具有綜合思考能力。

4.3幫助人們自我探索、自我完善

人格心理學的學習過程,也是一種自我探索的過程。

瑞士著名人格心理學家榮格把人格形容為一個浩瀚而神秘的系統,把人的內心世界比喻為宇宙。他認為,人生最偉大的探索就是內心世界的探索。這種探索是一項終生的事業,因為每個人生階段,都伴隨著外在環境的許多變化,以及人格自身的內在變化。從類最珍貴的屬性之一,就是能夠自我反省,人生最大的喜悅就是自我探索。

伽利略(Galiled)說:「人不可被教,只能幫助他發現自己。」還有學者認為,生命的幅度取決於對自己有多少覺醒。

自我探索的過程是痛苦的,但最終結果是令人喜悅的,應該做一個開放的自我覺知者。

在人格心理學中,自我覺知被分為兩類:一是高自我覺知者,當他們面對問題時,特別是當情境的評價很模糊、不易把握時,傾向於採取情感關注的策略和消極的直接應對;二是低自我覺知者,他們認為情境是開放的、可改變的,傾向於採用問題關注的策略,所以能夠適應環境。

在消極情緒理論中,自我覺知被認為是導致應激、行為破壞、認知注意綜合征的關鍵因素。自我覺知高的個體從對自身的思考轉向對外界環境的思考方向是很困難的,即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的轉化比較困難。

學習人格心理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每個人了解自我,理解他人,完善自己,塑造健康人格,展示人格的力量。

本章問題討論:

伽利略(Galiled)說:「人不可被教,只能幫助他發現自己。」

360°解析一下,伽利略的這句話。

I. 人格心理學論文

人格心理學為心理學的分支之一,可簡單定義為研究一個人所特有的行為模式的心理學。「Personality」一般都會被譯作「性格」,心理學學界則把它譯為「人格」。
第一,人格大體上仍然是對自我印象的研究。這是針對人格研究方法而言。它仍以自我報告為主;第二,當前的人格研究仍然基本上只涉及意識的或認知的變數;第三,人格研究遠未成為一門日益積累的科學,而只是眾多分散工作的總稱。他說每個人似乎更醉心於提出一個新途徑。第四,與心理學的其他很多研究一樣,人格研究還主要集中在過程上,而不是內容。心理學還是一門研究"ing"的科學。
"大五"是當代人格心理學的新型特質理論。經過幾代人的發展和完善,其理論和研究模式已經由初具規模趨向成熟。主要做法是這樣:首先把某一語系的所有描寫人的詞彙挑選出來,然後進行篩選、比較和匹配,根據語義將詞分入不同的范疇組,製成詞表,用這個詞表讓被試對自我或他人進行描述,最後對各個范疇求出相關,形成相關矩陣,再作因素分析。結果得到幾個因素,取前幾個載荷量大的因子作為人格的基本因素。
許多這方面的研究表明,不論是用英語詞彙還是用中文詞彙,不論是讓被試對自己還是對他人描述,不論採用什麼因素抽取和旋轉法,結果都是得到了五個主要因素,它們是:Extraversion:外向、有活力、熱情;Agreeableness:愉快、利他、有感染力;Conscientionusness:公正、拘謹、剋制;Neuroticism:神經質、消極情緒、神經過敏;Openness to experience:直率、創造性、思路開闊。這五個因素的字母縮寫為OCEAN,意味著"大五"系統的廣泛代表性。

J.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研究內容、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是什麼

研究對象:心理健康者、成功人士

研究內容:需要(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潛能、動機、人的價值、思維能力、情感體驗,強調對作為整體的人的研究。

研究方法:採用人格問題的研究方法,對成功者進行個案研究。

人本主義心理學興起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由馬斯洛創立,以羅傑斯為代表,被稱為除行為學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學上的「第三勢力」。

它既反對行為主義把人等同於動物,只研究人的行為,不理解人的內在本性,又批評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經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稱之為心理學的第三種運動。

人本主義和其它學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別強調人的正面本質和價值,而並非集中研究人的問題行為,並強調人的成長和發展,稱為自我實現。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起源有很多方面,但主要來自兩個領域。一是歐洲影響廣泛的存在主義哲學,一是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和亞拉伯罕·馬斯洛的研究。

不少治療師如羅傑斯、馬斯洛等,都認為精神分析學派過於強調病態的行為和過於以決定論作為人的價值基礎,缺乏了對行為的意義、正面的成長和發展的探索,因此決意創立一個全新的心理學取向,藉以強調正向的心理發展和個人成長的價值。

同時又加入了存在主義的哲學思想,強調自由、個人決定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存在主義哲學的問世已有幾百年,盡管它艱深難懂,特別是沒有共同認可的關於存在主義哲學的定義,但它提出了許多問題,例如人存在的意義、自由意志的作用和人的唯一性等,後來成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基礎。

閱讀全文

與人格心理學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數字存儲精確時間間隔測量方法 瀏覽:593
魚刺卡喉正確處理方法的動作 瀏覽:629
怎麼預防新冠狀病毒的有效方法 瀏覽:225
如何科學減肥瘦身方法 瀏覽:389
蘋果二手手機可以刷機方法 瀏覽:235
格列齊特應該怎麼服用方法 瀏覽:259
雅詩蘭黛眼霜的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56
送貨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693
電腦表格匯總方法 瀏覽:822
小孩便秘的最佳治療方法 瀏覽:267
vivo緩存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97
led孔燈閃爍故障解決方法 瀏覽:938
治療半月板前角損傷方法 瀏覽:286
高速公路快速減速方法 瀏覽:801
銅牌製作方法和步驟 瀏覽:398
簡單的鉛筆懸浮方法 瀏覽:889
如何控制體脂的方法 瀏覽:396
皮毛如何處理方法 瀏覽:41
手機主板漏電修補方法 瀏覽:394
輕微抑鬱症的治療方法 瀏覽: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