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交際中語言藝術的研究方法

交際中語言藝術的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11-27 17:08:33

Ⅰ 大學生交往中的語言藝術

一、語言不當對人際關系的影響

在大學校園內有很多人際矛盾起於語言沖突,是因為彼此之間語言溝通中出現不當、或不禮貌、不文明而引起的。大家覺得是同學,想怎麼說就怎麼說,諷刺、嘲笑、甚至謾罵,很少顧及他人的感受。有的同學得到別人的幫助,吝嗇說一聲「謝謝!」,幫助者覺得很失落,懷疑自己的付出是否值得。其實「謝謝」二字,不只是表明你對得到的幫助存有感激心理,更是一種人際交往過程中的感情潤滑,使同學之間的關系通過語言增進交往的愉悅,表明了一種生活態度。寧波理工學院新聞學院副教授何鎮飈到台灣去講過課,他的感受是台灣學生很懂禮貌。他在台灣上課時,剛說完「各位同學早上好!」台下就會齊刷刷的回應「何老師早上好!」他說這樣的回應在很多地方講課都不曾遇到過。台灣的學生「請、謝謝、對不起」三句話常常掛在嘴邊。要求同學幫忙做事,都帶「請」字。

我們有不少學生自己不用請字,別人對他使用,他還會覺得生分了,同學之間太客氣顯得虛偽。有一次聽一位學生當我面打電話,要對方做好幾件事情,聽聽都挺麻煩,自始至終沒有說過一個謝字。我很奇怪,後來知道他們正在談戀愛。這也不對,即使真成了一家人要不要說謝謝呢?

台灣學者認為台灣學生講禮貌是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也是積極生活教育的結果。對於人際交往的語言教育,不僅學校重視,家長也相當重視。他還舉了一個例子,在一個家庭里,爸爸說:「小明,把筷子拿來。」孩子就會認真地糾正:「爸爸不乖,沒說清。」 做爸爸的會很當回事,認真地再說一遍:「小明,請把筷子拿來。」

我2007年參加一個國際研討會,接觸到的台灣學者發言選擇的語言都很客觀,不是咄咄逼人,即使不認同你的看法,他提出不同觀點,都會用一種很委婉的方式。我們的學者就不一樣,復旦的一位教授為一點小事嚴厲斥責飯店的一位年輕女孩素質差。

我們的家庭注意力主要放在孩子的學習上,成績上,對語言禮貌,不少家庭基本不是很在意。這方面需要在大學來補課,比從小培養顯得難度大,一個已是個人的習慣,一個還要時時提醒自己,告誡自己,應該怎麼說。

二、語言不當會造成嚴重後果

俗話說:一句話可以說得人笑,一句話可以氣得人跳。人際交往中的語言要遵循說話的基本要求:應該說的、禁止說的、可以說的。應該說的必須說:如文明禮貌用語等。禁止說的不能說:否定語、蔑視語(你懂什麼?)、煩躁語、斗氣語(我就這樣,你能怎麼的?)等。可以說的盡管說。在某種場合或情況下,說不應該說的煩躁語,發生惡性事件,最典型的如發生在我駐外莫三比克使館的唐健生事件。

案件發生在27年前,在這起案件中,我國9名外交人員慘死在槍口下,而兇手就是大使館翻譯唐健生。這起慘案發生後,中央有關領導立即指示外交部採取緊急措施,速派專機把兇手押回國內交公安部門依法處理。1982年8月8日,北京市公安局預審處正式接手此案。事情的起因卻很簡單:1982年6月,唐健生陪同另外一位患了急病的翻譯去莫三比克醫院看病,由於醫生不在,唐健生很著急地想上司李某請示該怎麼辦。李某回答:「該怎麼辦就怎麼辦。」唐健生認為他態度不好,兩人在電話中發生爭吵。從醫院回來後,唐健生找使館領導評理,與李某又發生爭執,並在盛怒之下打了李某兩個耳光。這種行為受到了領導批評,並要求他做檢查。做了檢查後,使館領導和一些同事認為檢查不夠深刻,結果他被要求先回國,再做處理。唐健生認為處理不公,就借了手槍,把在這件事情上對他有微詞的同時全部槍殺。

我認為這件慘案固然與唐健生自製力差、心理素質存在問題有聯系,但主要就起源於一句話。李某的回答如果得體,富有人情味,慘案是可以不發生的。

在大學發生的許多事情常常也是雙方溝通語言的不得當,大學生也要講究語言藝術。

三、語言要文明、講究藝術

語言文明首先表現在稱呼上,稱呼反映出人們之間心理關系的密切程度。恰當得體的稱呼,使人能獲得一種心理滿足,使對方感到親切,交往便有了良好的心理氣氛;稱呼不得體,往往會引起對方的不快甚至憤怒,使交往受阻或中斷。所以,在交往過程中,要根據對方的年齡、身份、職業等具體情況及交往的場合、雙方關系的親疏遠近來決定。個別大學生向陌生人詢問問題沒有稱呼,有時是不知如何稱呼對方,有時是習慣所致。在校園對年長的一般稱呼老師較合適。其他稱呼容易產生尷尬。稱呼認識的老師應該帶姓,如王老師、張老師。許多學生認識不認識都稱老師,有的老師對我講過對這種稱呼的反感。學生之間較為隨便,但在女生之間有的昵稱很不雅,如個別寢室表示親熱的稱呼「小賤人」。

稱呼得體,溝通就能有效展開。根據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比安研究,語言信息的傳播由三部分組成,其信息比例如下:措詞佔7%,語氣佔38%,態勢佔55%。其實,與人溝通專心聆聽很重要,專心聽才能聽到講話者的本意是什麼,也是對講話者的暗示性贊美。

在美國媒體使用詞語是有禁忌的。諸如「殘疾人」、「胖子」、「盲人」、「黑人」、「印第安人」一類的詞語沒人說,因為這些詞語聽起來是對別人的冒犯。稱盲人是「弱視者」,胖子是「身體寬大者」,不能說窮人,只能說「財政弱勢者」,不能說老人,只能說「在歲月順序上排在前面的人」,對在垃圾車上工作的清潔工人也不能說清潔工,現在的名稱是「衛生工程師」。我們沒有如此多的禁忌,但用語的文明和規范卻是必要的。大學生中不文明用語太多,基本的禮貌都沒有了。

規定的10字文明用語 請、您好、對不起、謝謝、再見!在我們日常使用的頻率並不高,特別是「請」字使用率最低。

有一位學者講:「一個人的修養從他的語言中就能充分表現出來。」修養不僅是文化修養,也包括道德、胸襟、氣度以及幽默感。台灣有一家特色餐館很吸引人,服務人員的文化素質都比較高,說話幽默得體。一次梁實秋一家去用餐,享受了美味的菜品後,主食經多次催促還遲遲不上。梁實秋就問:「是不是水稻還沒有收割?」,服務員回答:「還沒有插秧呢!」大家哈哈一笑,問題幽默地被化解了。

當然有時幽默也要有分寸,現在所謂的一些流行藝術,在舞台上用調侃、罵人的方式娛樂大家,就是品位低俗,誤導觀眾,因為它不符合人際溝通的基本規則。

Ⅱ 語言交際的藝術

語言交際的藝術

語言交際的藝術?語言交際在日常生活中是很重要的,因為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在工作上,都少不了溝通,想要有好的溝通是要很注重語言的一些藝術的,下面我分享語言交際的藝術,一起來看下吧。

語言交際的藝術1

1、言語得體

言語既是交際心理現象,展現交際心理過程,就必須做到說話得體,恰如其分。任何誇大其詞,或是不看對象,詞不達意,都會影響交際心理的展現,妨礙相互間的交流。例如怎樣稱呼別人,這中間就大有文章。兩人見面,第一個詞便是稱呼,它既是見面禮,也是進入交際大門的通行證。稱呼得體,對方會感到親切、愉悅;稱呼不當,對方就會不快、慍怒。

交際中言語也要注意分寸,該說則說,不該說則一句都不說,說到的程度應視對象和交際目標而定。贊美對方,說他如何才華出眾,聰明能幹,這些恰恰是他的不足之處,對方的心理如何,便可想而知了。例如某人好不容易才發表了一篇作品,這時你表示祝賀,說他「吃苦」,「有毅力」,「有一種頑強精神」,這都可以,但如果以此便誇獎他「作家」,他就感到你這是嘲弄、諷刺他了。兩人爭論問題,對方從全局考慮,作出某種讓步,使問題得以及時解決,這時你誠意地稱贊他說:「你的風格真高,實在難得!」這種贊美,往往適得其反。既是真誠地贊美別人,又何必加上一句「實在難得」呢!

2、言語真誠

其實言語得體也是出於真誠,話說得恰到好處,不含虛假成分,能說不真嗎?然而真誠還有它另外一面,那就是避免過於客套,過分地粉飾雕琢,失去心理的純真自然。繞彎過多,禮儀過分,反而給人「見外」的感覺,顯得不夠坦誠。

與人交際,謙遜禮讓是完全必要的,然而不分對象、不分場合,一味地「請」,「對不起」,未免有虛偽的嫌疑。比如說故人相聚,還過分客套,搞得別人難為情,這就很難說是真誠。這里缺少點什麼呢?缺少直率和坦誠!許多情況下,我們需要直抒胸臆的言語藝術,是怎麼樣,就怎麼說,還事物以真面目。直言不諱,是待人接物很重要的語言技巧。

3、言語委婉

語言的表達方式是多種多樣的,由於談話的對象、目的和情境不同,語言表達方式也沒有固定的模式。說話有時要直率,有時則要委婉,要視對象而定。直時不直,委婉時不委婉,同樣達不到交際效果。

當然,言語委婉並不容易做到,它需要有高度的語言修養。如運用什麼語氣,採用哪一種句式,運用什麼言辭,以及「諱飾」、暗喻等,既要有高度的思想修養,也要有豐富的漢語知識。但用得好,批評的意見可以使對方聽得舒服,同樣的內容可以使對方樂意接受,而且在極大程度上,可以激起對方的興趣和熱情,其作用往往超過一般的直言快語。

語言交際的藝術2

辦公室的語言藝術

一、不要跟在別人身後人雲亦雲,要學會發出自己的聲音

老闆賞識那些有自己頭腦和主見的職員。如果你經常只是別人說什麼你也說什麼的話,那麼你在辦公室里就很容易被忽視了,你在辦公室里的地位也不會很高了。有自己的頭腦,不管你在公司的職位如何,你都應該發出自己的聲音,應該敢於說出自己的想法。

二、辦公室里有話好好說,切忌把與人交談當成辯論比賽

在辦公室里與人相處要友善,說話態度要和氣,要讓覺得有親切感,即使是有了一定的級別,也不能用命令的口吻與別人說話。說話時,更不能用手指著對方,這樣會讓人覺得沒有禮貌,讓人有受到侮辱的感覺。雖然有時候,大家的意見不能夠統一,但是有意見可以保留,對於那些原則性並不很強的問題,有沒有必要爭得你死我活呢?的確,有些人的口才很好,如果你要發揮自己的辯才的話,可以用在與客戶的`談判上。如果一味好辯逞強,會讓同事們敬而遠之,久而久之,你不知不覺就成了不受歡迎的人。

三、不要在辦公室里當眾炫耀自己,不要做驕傲的孔雀

如果自己的專業技術很過硬,如果你是辦公室里的紅人,如果老闆老闆非常賞識你,這些就能夠成為你炫耀的資本了嗎?驕傲使人落後,謙虛使人進步。再有能耐,在職場生涯中也應該小心謹慎,強中自與強中手,倘若哪天來了個更加能乾的員工,那你一定馬上成為別人的笑料。倘若哪天老闆額外給了你一筆獎金,你就更不能在辦公室里炫耀了,別人在一邊恭喜你的同時,一邊也在嫉恨你呢!

四、辦公室是工作的地方,不是互訴心事的場所

我們身邊總有這樣一些人,他們人特別愛侃,性子又特別的直,喜歡和別人傾吐苦水。雖然這樣的交談能夠很快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你們之間很快變得友善、親切起來,但心理學家調查研究後發現,事實上只有1%的人能夠嚴守秘密。所以,當你的生活出現個人危機??如失戀、婚變之類,最好還是不要在辦公室里隨便找人傾訴;當你的工作出現危機??如工作上不順利,對老闆、同事有意見有看法

你更不應該在辦公室里向人袒露胸襟。過分的直率和十三點差不多,任何一個成熟的白領都不會這樣「直率」的。自己的生活或工作有了問題,應該盡量避免在工作的場所里議論,不妨找幾個知心朋友下班以後再找個地方好好聊。

說話要分場合、要看「人頭」、要有分寸,最關鍵的是要得體。不卑不亢的說話態度,優雅的肢體語言,活潑俏皮的幽默語言……這些都屬於語言的藝術,當然,擁有一份自信更為重要,懂得語言的藝術,恰恰能夠幫助你更加自信。嫻熟地使用這些語言藝術,你的職場生涯會更成功!

Ⅲ 人際交往中的語言藝術有哪些

語言是人際交往的重要媒介和工具。在人際交往中,准確的把握語言藝術,才能使人的交往得以順利進行。下面是我給大家搜集整理的人際交往中的語言藝術文章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人際交往中的語言藝術

交往是唯物史觀的一個重要范疇,交往是人類特有的活動和存在形式,是人們之間的共同活動和互相交換其活動所展開的社會關系的統一。交往活動是交往的動態表現,交往關系是交往的靜態表現。在人們的日常活動中,交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人們之間各式各樣的交往活動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交往關系,才形成了作為一個整體的社會有機系統。語言是人際交往的重要媒介和工具。研究人際交往中的語言藝術,對於提高人們的交往能力,促進社會和諧,具有重要作用。

在詞源上“交往”表示分享、傳播、交流、交換、交通、通訊、聯絡的意思。從現代意義上看,“人際交往”就是人們在實物、信息的異地傳播、移動、轉達。還包括資源、信息的分享、共享。馬克思指出:為了不喪失已經取得的成果,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實,人們在他們的交往方式不再適合於既得的生產力時,就不得不改變他們繼承下來的一切社會形式。馬克思所指的交往,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人際交往,包括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

當前,我國有關“人際交往”的認識上,有兩種觀點,第一種是以丁立群、王玉恆為代表的“關系說”。他們認為,“交往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聯系。“交往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第二種是以江丹林、劉奔為代表的“活動說”。他們認為:“所謂交往,是指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現實的個人、階級、社會集團、國家之間互相往來、相互作用、彼此聯系的活動。”

概言之,交往就是人與人、階級、社會集團、國家之間在物質和精神兩大方面進行溝通的實踐活動。人際交往主要是個人之間、個人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的物質和精神兩大方面進行溝通的實踐活動。人們之間的語言交往是精神交往。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際交往的內容和形式不斷深化,在推動人類社會發展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放眼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人類交往的過程史。交往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社會行為方式。作為個體的人,在其行為行動中都以交往為前提。人的交往不僅是一項獨立的動態的活動,而且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性關系。通過交往不僅確立了特定的社會關系,而且也會展開和延伸社會關系。馬克思在關於人的本質是指出,“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個定義說明,人不是孤立的個體,人是社會性的人,人生活在結構化、網路化、模式化的社會交往系統中;同時,人又是在交往中不斷佔有人的本質,人的本質的獲得離不開交往。正是在交往中,人與人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聯系地生活著,並通過交往獲得了生存所必需的知識、技能和經驗,進而形成人的生存方式,獲得本質上的提升。世界歷史形成的根本原因就在於生產力的發展以及與之相應的交往的普遍發展。世界歷史的形成促進了生產力的普遍發展,世界交往建立起來,這不僅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了充分的條件,而且直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一、語言是人際交往的重要媒介

德裔美國社會學家哈貝馬斯從“交往行為”出發,認為“交往行為”是主體之間通過符號相互協調的活動,遵循著一定的規范,以語言為主要媒介,通過對話,達到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和一致。並把語言當做是一切社會行為中最根本的東西,賦予其本體論的地位。“使我們人類超出自然之外的只有一件東西---語言還認為,“那種導致特定的人類再生產生活的形式以及因此導致社會進化的初始狀態的發展,首先發生在勞動和語言的結構中。勞動和語言比人和社會更古老”。

他們都十分肯定語言在一切交往活動中的媒介作用。同時,語言作為交往的媒介,也是社會交往的產物。“語言也和意識一樣,只是由於需要,由於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產生的”。歸根到底,“語言是從勞動中並和勞動一起產生出來的” 語言乃是由實踐的需要,尤其是由物質生產的需要決定的。

系統論認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以系統的方式存在的,系統又具有自身的結構,它是由更為基本的要素(或元素)構成的。從靜態上看,交往一般由主體、客體、媒體、目的和結果等幾個要素組成。交往的媒體是交往活動的中介手段,它包括語言符號、實物資料、交往工具及其操作的方式方法。語言符號是最平常最基本的交往媒介,任何人任何時候都離不開它。人自從誕生以後,便自然而然地以它為工具來表達自己的需要、思想和情感,人類區別於動物的重要一點亦在於此。盡管各個民族、部族由於地區分布的不同有進化快慢之別,文化發展也異彩紛呈,千姿百態,但在以語言符號作為交往活動的媒介這一點上則都是共同的。馬語言雖有物質的“外殼”一一表現為振動著的空氣層、聲音等,但它的內容卻具有意識性,表達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語言既非物質,也非精神,它是人所特有的一種活動和機能。語言的產生和發展為人們開展各種交往活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條件,是人超越於動物界,克服種種生存困難和障礙的根本保證。

隨著社會發展,人類交往的廣度和深度發生很大變化。交往的手段上,現代交往活動往往通過計算機網路技術來進行,具有信息化、網路化特徵。交往主體上,既包含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之間的交往,同時也包含社會集團間、不同地域間、不同國家間、不同民族間、不同歷史間的跨時空交往,呈現多元化特點。交往范圍上,人類的交往不再局限於民族國家范圍之內,形成了跨國性、國際性乃至全球性的關系網路。交往的內容上,集經濟、政治和文化交往為一體,具有廣泛性特點。這一系列交往,都離不開語言。在社會思想文化結構中,包含著語言符號、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三種基本要素。語言是其交往行為的最主要媒介。通過日常語言的有效手段,主體間的“交往行為”就可以達到以理解為指向和主體對共處的情境作出一致同意而進行的“交感式活動”。

人際交往中的語言技巧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人際交往復雜性深化,人的社會關系向全面性發展。面對人際交往復雜性的深化,要求人們在交往中充分發揮主體性,謹慎的選擇和使用交往的媒介——語言,講究交往中的語言藝術,從而使人的社會關系得到全面、和諧地發展。

1、要根據交往的方式和需要,採用恰當的語言方式

人際交往是指人們運用語言、非語言等方式與他人傳遞信息、交換意見、表達思想、感情、需要的聯系過程。人際交往有各種形式,在交往時,首先要根據交往的情景和需要採用恰當的語言方式。按交際的規模分,有個體間交際、個體與群體間的交際和群體間的交際。個體間交際是指兩個人之間的交際。如師生、同學、朋友之間的交際。個體與群體間交際是指個人與某個群體之間的交際。如學生與家庭、班集體和社會的交際等。群體間的交際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群體之間的交際。如班級與班級之間、系與系(學院與學院)之間、校與校之間的交際。按交際媒介分,有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語言交際是交往過程中運用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交流思想、情感和信息的溝通形式。口頭語言溝通如會談、討論、演講以及對話等。書面語言交際如書信、通知、E-mail、BBS等。非語言溝通是指人際溝通過程中人們運用自己的肢體動作(如眼光的接觸、面部表情、手勢、姿態等)和周圍的環境因素(如交談時的燈光、氣溫、地點、衣著、外貌等)等交流思想、情感與信息的溝通形式。

不同的交際方式,必須採取不同的語言交際方式。如個體之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短,容易傾聽,說話要輕言細語,使交際顯得親切。在交際中,語言表達要簡明、清晰,不要啰嗦、含糊;要通俗朴實,不要過於晦澀華麗;要因時因人而異,不要千篇一律;要生動富有感情,不要呆板冷漠等等。要學會傾聽,耐心聽取他人的表述。不要以自我為中心,只許自己滔滔不絕,而不給他人講話的機會,或他人一講就中間打斷,表現出對對方的不尊重,這樣不利於交際。當別人講話時,即使自己很不願意聽,也要剋制情緒,不要表現出不耐煩而讓對方尷尬。否則,難以取得良好的交際效果。

2、要始終注重尊重原則

人際交往是為了維護人際關系和情感聯系需要而發生的。現代社會是追求人際平等交往的社會。要實現人際交往平等,使用語言要始終注重尊重原則。只有相互尊重,才能稱得上平等。尊重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自尊和尊他。作為具有獨立人格的個人,都具有自尊心,即希望別人尊重自己。但是要被他人尊重,首先必須尊重他人。

當代德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史普蘭格在其《現代人的焦慮和希望》一書中談到了尊重別人的重要意義。他指出,我們應該可以感受得到,這個世界不是只有我一個人,而是還有別人,有許多其他的人存在。也許你我相遇是那麼偶然,那麼無關緊要,但是我們都要彼此把對方當做人來看待,互相尊重、互相幫助。這種顧慮別人的心,也反過來幫助我們做到真正的自重。所以我們彼此之間都能體會到這種經過深思熟慮所產生的秩序。

3、要以積極的態度聽取他人的表達

在人際交往中,尊重對方並不僅僅體現在語言的表達當中,傾聽也是尊重他人的重要表現。在交際時,要學會以尊重對方的態度傾聽,給別人談自己想法和體會的機會與空間,切忌自己從頭講到尾,切忌大包大攬、不顧對方的談話方式。

在交際中,雙方都要聽取對方的表達,但每個人聽的態度不同,有積極的與消極的兩種態度,態度不同效果也就不同。以積極的態度聽,就是主動的聽,也就是不僅是聽,而且還注意分析對方講話的內容,並表達自己的態度。同時,主動地聽,還在於聽者能夠從對方的談話中汲取對自己有益的東西。正如有位哲人所言,“善於聽的人,別人歡迎,自己長智”。

4、要合理的選擇合適的話題

在人際交際中,話題選擇的恰當與否也是影響溝通效果的重要問題。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引導行動。積極的情感,如喜歡、愉悅等往往能夠形成理解,甚至是接納、合作的行為效果。而消極的情感,如憤怒、厭惡等常會帶來拒絕,甚至是排斥。因此,與人溝通時,選擇能使人產生積極情感的話題非常關鍵。選擇溝通話題時要避免對對方及與對方相關人的輕佻、輕視;要避免談論對方不願意提及的問題或是讓對方傷感、難過的話題。其實,打動人心的最佳方式,是談論與其切身利益或是切身體會較深,對方最珍愛的人或事物。

5、要學會察言觀色出門看天色,進門看臉色,這是一種交際行為。觀其天色,可推知陰晴雨雪,看其臉色,便可知人的情緒。知情緒,便能善相處;善相處,便能心相通;心相通,便能達到一致。因此,學會察言觀色,是不可忽視的交際之道。學會察言觀色,留意對方的表情,互諒互讓,該治則治,當止即止,就能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糾紛,求得和睦相處。

6、要盡量避免與人辯論。

辯論產生的結果只能是失敗,永遠無法獲勝。即使表面上你取得了勝利,實際上卻與失敗沒有什麼區別。因為就算你在辯論會上勝了對方,把對方駁得體無完膚,甚至指責對方神經錯亂,可是結果又會怎麼樣,你雖然逞了一時之快,感到高興,但是對方卻會感到自卑。你傷了他的自尊,他會對你心懷不滿。

Ⅳ 什麼是交際中的語言藝術的課題內容

在交際活動中,語言的表達作用,集中體現在語言活動的整個過程中。從某種意義上講,交際過程,實際上就是人們的心理活動過程。說和寫,聽和看,既是語言溝通情境的行為,又是人們相互間心理活動的反映,是人們的心理構成的重要成分。這是由於人的情緒和情感體驗是藉助於面部表情、動作姿態、語言和語調的參與交際和溝通來實現的。進行交際活動始終,可以充分展示交際者的語言心理。所以,在交際過程中,要重視言語交際的藝術。交際過程中的心理活動,既然是通過言語活動過程反映出來的,那麼,言語對於展現交際心理過程就至關重要了。「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交際雙方融合還是神離,成功還是不歡而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言語藝術。1、言語得體言語既是交際心理現象,展現交際心理過程,就必須做到說話得體,恰如其分。任何誇大其詞,或是不看對象,詞不達意,都會影響交際心理的展現,妨礙相互間的交流。例如怎樣稱呼別人,這中間就大有文章。兩人見面,第一個詞便是稱呼,它既是見面禮,也是進入交際大門的通行證。稱呼得體,對方會感到親切、愉悅;稱呼不當,對方就會不快、慍怒。交際中言語也要注意分寸,該說則說,不該說則一句都不說,說到的程度應視對象和交際目標而定。贊美對方,說他如何才華出眾,聰明能幹,這些恰恰是他的不足之處,對方的心理如何,便可想而知了。例如某人好不容易才發表了一篇作品,這時你表示祝賀,說他「吃苦」,「有毅力」,「有一種頑強精神」,這都可以,但如果以此便誇獎他「作家」,他就感到你這是嘲弄、諷刺他了。兩人爭論問題,對方從全局考慮,作出某種讓步,使問題得以及時解決,這時你誠意地稱贊他說:「你的風格真高,實在難得!」這種贊美,往往適得其反。既是真誠地贊美別人,又何必加上一句「實在難得」呢! 2、言語真誠其實言語得體也是出於真誠,話說得恰到好處,不含虛假成分,能說不真嗎?然而真誠還有它另外一面,那就是避免過於客套,過分地粉飾雕琢,失去心理的純真自然。繞彎過多,禮儀過分,反而給人「見外」的感覺,顯得不夠坦誠。與人交際,謙遜禮讓是完全必要的,然而不分對象、不分場合,一味地「請」,「對不起」,未免有虛偽的嫌疑。比如說故人相聚,還過分客套,搞得別人難為情,這就很難說是真誠。這里缺少點什麼呢?缺少直率和坦誠!許多情況下,我們需要直抒胸臆的言語藝術,是怎麼樣,就怎麼說,還事物以真面目。直言不諱,是待人接物很重要的語言技巧。3、言語委婉語言的表達方式是多種多樣的,由於談話的對象、目的和情境不同,語言表達方式也沒有固定的模式。說話有時要直率,有時則要委婉,要視對象而定。直時不直,委婉時不委婉,同樣達不到交際效果。
當然,言語委婉並不容易做到,它需要有高度語言修養。如運用什麼語氣,採用哪一種句式,運用什麼言辭,以及「諱飾」、暗喻等,既要有高度的思想修養,也要有豐富的漢語知識。但用得好,批評的意見可以使對方聽得舒服,同樣的內容可以使對方樂意接受,而且在極大程度上,可以激起對方的興趣和熱情,其作用往往超過一般的直言快語。

Ⅳ 語言藝術和溝通技巧_語言在交際中的藝術分析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而語言表達具有靈活性和多變性,,語言藝術和溝通技巧有哪些?下面我整理了語言藝術和溝通技巧,供你閱讀參考。

語言藝術和溝通技巧

語言藝術和溝通技巧一、 展開話題技巧

(一)展開話題前注意的地方 展開話題前注意一下對方的行為態度,這通常會給我們一些提示。知道那是不是個展開交談的好機會。

正面的提示包括對方有:

1、有眼神接觸

2、有微笑

3、自然的面部表情

負面的提示則包括對方:

1、正在忙於某些事情

2、正與別人詳談中

3、正趕往別處 當然我們自己也得同樣發出正面的提示。

如果用主動跟別人先打招呼,說聲加上微笑以示友好,很容易取得別人好感及留下好印象,從而展開話題。

(二) 展開話題形式 邀請式 例:你今天看來容光煥發哦! 問題式 例:你最近忙嗎?

(三) 展開話題可以從下幾方面出發

自己:可簡單透露自己的感受或近況 例:我近來學習比較忙,常常要復習到深夜。

對方:從對方身上發掘話題,衣著外表首飾等都是題材 例:你這件外套真好看,是在那裡買的呢?

當時環境或流行話題 例:呀!最近天氣涼了許多,真要穿件衣服…… 有時簡單適當的說話便可把大家關系接近如: 簡單問候對方,例:你最近怎麼樣呀? 贊美的說話,例:孩子長得多可愛!

若我們不想多作交談,也可以在傾談中作出負面提示,如: 起身行開 眼向下望或四處張望 不會主動提問或提出任何新話題 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提示方式,以上未必絕對正確,惟有透過不斷嘗試才能加強甄別提示的能力。若發現真的不投契或言談乏味,或對方對你沒興趣,則不宜勉強維持下去,但仍要有禮地離開。

語言藝術和溝通技巧二、 維持話題技巧

話匣子開了後,可以運用漫談資料,自我提示共同興趣來維持話題,也要適當地轉換話題。

(一)漫談資料 所謂漫談資料法,是指在回答問題時透露多點漫談資料,使對方能發掘更多話題。否則談話便變得枯燥無味。如:“我不是常在那裡買東西的,只不過是有一次無意中看到而買的。”另一方面,我們亦小心留意對方透露的漫談資料,以便發掘更多話題。如:“呵,原來你在南海大道上班的,你做的是什麼工作呀?”

(二)自我揭示法 自我揭示法即透露自己的資料,這種做法可以幫助對方更了解自己,並為對方提供談話題材,作出平衡彼此談話內容的作用。但注意自我提示需與對話內容有關,不宜多或太長,視對方反應而定。

內容可分三個層次

1、與談論話題有關的 經驗

2、自己對討論的事項的意見

3、自己對分享事件中的感受 例如:

明:東,你放假去了那裡玩呀?

東:去了北京,玩了十四日,幾好玩呀。(個人感受)

明:我上次放假也去了北京玩,都覺得好好玩!你認為那裡最好玩?(個人經驗及感受)

東:我覺得去長城最好玩,不過處處都要收錢,真掃興。(個人感受)

明:是啊!我亦有同感,我覺得現在北京變得商業化,不像以前了。(個人意見)

(三)找出共同興趣及話題 與人交談時,可於漫談之中,找出共同的興趣及話題,有助維持話題。 例如:

紅:我昨天去了打 羽毛球 ,十分好玩。

利:我也喜歡打羽毛球,你通常在那裡打呢?

(四)轉換話題 留意自己及對方是否對談論中的話題已沒有興趣。用漫談資料或如何打開話匣的技巧開展新的談話內容。細心聆聽,注意反應,留意自己及對方是否談論中的話題已再沒有興趣。自己是否很努力繼續這個談話內容,或人家要停很久才有回應。如有需要可利用漫談資料來轉換話題。例如:“我聽你剛才講到……看來你都很喜歡運動……”多注意對方談話中重要字眼,並將一些有關資料記下,適當時候有助於轉換話題。亦可運用如何打開話匣的技巧重新展開話題,除了在話題方面著手外,在過程中跡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平衡彼此談話的內容無論以漫談資料或自我提示法增加談話的機會,仍需避免一方講得太多或太少。一般情況下,較平均的參與會使雙方的交談較自然,除非對方演說你亦樂於聆聽。

語言藝術和溝通技巧三、 聆聽和回應

在維持談話時,如果能表示明白對方感受和說話背後的做含意,對方更喜歡和你傾談,及能夠促進彼此了解,所以聆聽及回應技巧亦十分重要。

1.聆聽技巧: 集中注意:不要魂游太虛,保持談話的專注和聆聽 不用努力尋找話題,擔心下一步要說些什麼,我們只管細心聆聽,掌握對方的說話內容、事件、意見等,因為當我們在努力尋找話題時便不能細心聆聽,也就錯過了一些重要的資料和字眼。 留意隱藏的說話:人與人之間的說話有時不很直接,有些資料是隱藏的,我們耳朵和腦筋都要齊齊活動,找出隱藏的說話。在漫談資料中,留意對方說話時的內容及語氣,可能會幫助了解對方感受或言外之意。(我今天忙得要命,跑了大半天。)這可能代表對方坐下來和你談話,也可能表示很累,不想和你交談,那便要留心她的身體語言,或許要你直接提問了。 在效記憶:在我們靜心聆聽之時,也可以把對方的一些重要字眼和資料記下來,之後便可作回應。

2.回應技巧: 在談話時,如果能表達明白對方感受和說話背後的含意,對方更喜歡和你傾談,及能夠促進彼此了解。 簡單 總結 對方的內容 講出對方觀點及感受。

語言藝術和溝通技巧四、結束話題技巧

1、預備離開的信息 當談話停頓得太久或雙方感到想結束話題,就應該是適當時候結束談話,首先要發出預備離開的信息後,例如:“阿美,我也差不多時候要走啦,我要去買些東西。”

2、提出再聯絡的表示 當你發出預備離開的信息後,通常可提出再聯絡的表示,例如:“我再CALL你,下次去 飲茶 呀!”,亦可以直接的表示:“與你談很開心,下星期有時間再出來傾過呀!”

3、總結: 如有需要,可簡單總結內容。但一般的社交閑談,這不大重要,過分著意反為不美,一兩句說話很足夠。如:“現在才知大家都是話劇迷,改日一定找你再暢談一番。”

↓↓↓下一頁更多精彩 語言在交際中的藝術分析↓↓↓

Ⅵ 如何掌握談判中的語言表達藝術技巧

成功的談判都是談判雙方出色運用語言藝術的結果, 把握談判中語言技巧的運用原則, 才能更好地發揮語言優勢, 在談判進程中贏得主動。
(1)談判語言要針對性強談判雙方各自的語言, 需要准確地表達自己的願望和要求, 因此談判語言的針對性要強, 面對不同的談判內容、 場合和談判對手, 要有針對性地使用語言, 才能提高談判的成功率。 在談判中要充分考慮談判對手的性格、 情緒、 習慣、 文化以及需求狀況的差異, 恰當地使用針對性的語言, 做到有的放矢, 切忌模稜兩可、 羅嗦重復的語言, 那樣會使對方產生疑惑, 進而反感, 從而降低己方的威信。
(2)談判中語言表達要婉轉生硬的表達方式往往讓人難以接受, 因此在談判中應當盡量使用委婉語言, 多以對方能接受的方式提出已方見解, 這樣易於被 對方接受。 另外, 在談判中要盡量把自己的意見用委婉的方式轉化成對方的見解, 這樣能很好地增加已方的說服力, 同時, 還會讓對方有被尊重的感覺, 使談判容易達成一致, 獲得成功。
(3)談判語言要靈活應變談判形勢有時是風雲變幻、 難以預料的, 把握談判語言的靈活性, 提高談判的應變能力, 才能在談判過程中的一些突發情況下, 做到從容應對、 科學決策。 這種靈活的語言應變能力, 一般與應急手段相聯系, 它能夠幫助談判者巧妙地擺脫困境, 將談判中遇到的危機轉化成機遇。 比如, 當對手逼迫已方立即作出抉擇時, 我們如果說: 「讓我們再想想」 或 「暫時很難定下來」 之類的話, 便會讓對方認為缺乏主見, 此時, 已方談判人員可以看看錶, 然後有禮貌地告訴對方: 「實在對不起, 10點鍾我約定與一個朋友通電話, 請稍等五分鍾。 」 通過這個方法, 已方便很得體地贏得了五分鍾的思考時間。
3.談判中語言技巧的運用
(1)談判中的提問與回答的技巧首先, 在提問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提問者要事先准備好問題。 用最精煉的語言將問題進行歸納並提出, 同時要顧及對方的反應。
要選擇合適的提問方式。 根據談判的氛圍, 適合地選擇提問方式, 可以引導轉變對方思路, 控制談判的方向。
掌握好提問的時機, 可有助於談判的進行。
握好提問的態度。 提問時態度要平和有禮, 讓對方感受到你的誠懇, 提出問題後應等待對方回答, 盡量避免唇槍舌戰。
某種意義上講, 在談判中, 有時回答比提問更重要, 不會回答,就等於不會談判。 因此, 談判中的 「回答」 也要講求技巧。 主要有以下幾點:
掌握好回答的速度。 回答問題之前, 要給自己留有思考的時間, 搞清對方提問的真實意圖, 再決定自己的回答方式和范圍, 並預測在己方答復後對方的態度和反應, 考慮周詳之後再從容作答。
回答時要有所保留, 不要徹底回答。
謹慎回答尚未弄清楚的問題, 不要馬上作答。 不能在未完全理解對方問題時就倉促回答, 否則很容易掉進對方設下的陷阱, 導致把不該說的事情說出來, 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不要確切回答。 在談判中經常會遇到不便明確答復的問題, 可以用模糊性或意向性的語言, 避重就輕來地應付對方回答。
要注意不要不問自答; 不要在回答時給對方留下追問的機會; 不要濫用 「無可奉告」 等等。
(2)其他語言技巧的運用在談判的不同進程中, 還要注意運用其他的語言技巧, 更好地發揮語言在談判中的優勢和作用。
在提議用語中注意其可行性, 加快推進談判的進程在做好談判准備後, 正式談判時就可以提出我方的主張或提議。 巧妙地運用提議, 可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對於接近雙方談判目標的可行性建議或提議, 對於順利地使談判達成的雙方都滿意的協議很有幫助。 通常來講, 提議或建議用語常用陳述句和疑問句, 但要注意語氣應站在對方的立場上, 而不要使用以自我為中心的句式。 可以把 「我認為……」 改為 「您是否認為……」 更有助於達成共識、 協商成功。 比如; 「貴方已經了解了有關情況, 現在可以決定……吧? 」 要比 「我保證……」 更能贏得對方的首肯。
提議的方式主要有試探性提議和條件提議兩種。 試探性的提議可以誘發出對方的反應, 通過更進一步的語言及表情, 可以確定對方的意圖和態度。 而條件式提議相比來說更容易贏得主動。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第一個提議最好不用條件式提議, 應該先用試探性提議, 明了對方的真正想法之後, 再拿出有利於己方的條件或提議,加快推進談判的實質進展。
在談判中注意語言的模糊性, 在突發情況中保持主動態勢世界上沒有絕對一成不變的事物, 因此在談判中應該學會運用模糊性語言, 使談判者進退自如, 游刃有餘。 模糊性語言的運用還可以避免過早地暴露己方的意願和實力; 對於某些復雜的或意料之外的情況, 有時談判者不可能立刻作出准確的判斷, 這時, 也可以運用模糊語言進行較有彈性的回答, 從而為下一步制定對策爭取時間, 這種語言風格具有相當的靈活性, 既不會使對方不快, 又能在一些突發的情況中占據主動。
運用幽默的語言打破僵局, 營造良好的談判氣氛在談判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雙方激烈爭論、 相持不下的境況,在充滿火葯味的時候, 幽默的語言往往能使氣氛頃刻松緩下來。 因此, 幽默的語言能在緊張充滿疲勞的工作環境中使人放鬆, 紆緩壓力。 在談判過程, 如果能運用幽默的語言打破僵局或提出建議, 往往會讓談判雙方以一種愉悅的精神狀態去思考彼此的建議。
恰當地使用無聲語言, 增強談判語言的表現力在談判中, 如果能合理地、 恰到好處地運用無聲的語言, 往往能夠發揮很好的談判效果。 如談判者通過姿勢、 手勢等肢體語言,通過眼神、 表情等非發音器官來表達的無聲語言, 往往在談判過程中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Ⅶ 結合自身實際,談談成功的人際交往須掌握哪些方法與藝術很急,謝謝,幫幫忙

在性格塑造方面,可以作以下努力:
首先,要使自己讓人喜愛,並希望成為其他人的好朋友。
①遇上煩惱時不妨假設正處在快樂逍遙的狀態,久而久之,自然可養成樂天的性格。
②盡量利用空閑時間做自己喜愛作的事,參加不同的活動,這樣可以擴大交際圈子,增長見識。
③將日常感受、願望和夢想寫在一本「秘密日記」內,這不但有助於解除煩惱,還有助於學習如何表露內心感受。
④對自己不奢求十全十美,另外還要注意本身的幽默感。
其次,在著手與他人建立友誼前,要想一想自己是否真正對他人感興趣,你能不能令他人感到愉快,要持有這樣一些態度:
①要持友善態度。
②接納他人的性格和觀點,不可強求改變他人。
③注重個人風格,不可一味向朋友作出奉獻,朋友相交要以互助為原則。
④向朋友敘說你的感覺和想法,但應注意彼此相交的深淺程度,以免出現尷尬局面。
⑤要明白真正的朋友有這樣一些特點:不會貶低你來抬高自己,會保守你的秘密,不會惡言中傷你,不會介意你的衣著如何,不會冒然斷交。
⑥要有樂於變化的心態時時准備變化、變革,要有伸縮、創造性,要有民主、平等的性格和守法、守諾的精神,要使人個技能不斷提高和善於自處。現代人應該認識到,一個人的前途與生活,最根本是靠自己的技能。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的方法:
和諧、友好、積極、親密的人際關系屬於良好的人際關系,對於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是有益的;相反,不和諧、緊張、消極、敵對的人際關系則是不良的人際關系,對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是有害的。因此,大學生學會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具體方法很多,但在日常生活中,最為主要,同時又可以有效地為每一大學生所運用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人際關系是在人們的交往中產生的。交往伊始,大學生必須遵循一定的規范、禮儀、風俗、習慣來給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例如,人際稱呼要適當,登門拜訪要有禮貌,喜慶節日要致意,談話態度要誠懇,玩笑和幽默要掌握分寸等。同時,衣著整潔、大方,儀表舉止文明會給人一種親近感,反之,過分修飾,油頭粉面,濃裝艷抹,則會給人一種不合宜的印象。北京某名牌大學的一個畢業生,到一家公司去求職。在面試時,這位自我感覺良好的大學生一進門就坐在沙發上,翹起二郎腿,還不時地搖動。結果,主考官連半個問題也沒有問,只是客氣地說:「回去等消息吧。」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他因給主考官的第一印象不好失去了一個很好的工作機會。
第二,主動交往。要想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須掌握主動。如主動問候、主動示好、認真傾聽、常說「我們」、學會欣賞、製造幽默等等。這些也都是在交往中能獲得良好心理效應的方式。因此,我們要想贏得別人,同別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就必須做交往的始動者,處於主動地位。當你的成功經驗越來越多,你的自信心也會越來越充分,你的人際關系處境也會越來越好。
第三,待人要真誠熱情。實事求是,態度熱情,往往給人一種信賴感,親近感,這有利於交往的繼續深入。當一個人遇到坎坷,碰到困難,遭到失敗時,往往對人情世態最為敏感,最需要關懷和幫助,這時那怕是一個笑臉,一個體貼的眼神,一句溫暖的話語,都能讓人感到安慰,感到振奮。因此,當別人遇到困難、陷入困境時,只要你能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困難者、安慰失意者,就可以很快贏得別人,與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
在人際交往中需要掌握的藝術與技巧:
交際能力是需要培養的,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要學會一些交往的藝術與技巧,這對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是很有幫助的。如記住別人的姓或名,主動與人打招呼,稱呼要得當,讓別人覺得禮貌相待,給人以平易近人的印象;舉止大方、坦然自若,使別人感到輕松、自在,激發交往動機;使用幽默風趣的言行,幽默而不失分寸,風趣而不顯輕浮,給人以美的享受;與人交往要謙虛,待人要和氣,做到心平氣和、不亂發牢騷、尊重他人,這樣不僅自己快樂、涵養性高,別人也會心情愉悅;要注意語言的魅力:安慰受創傷的人,鼓勵失敗的人,恭維真正取得成就的人,幫助有困難的人;處事果斷、富有主見、精神飽滿,充滿自信的人容易激發別人的交往動機,博得別人的信任。
①交際語言藝術。交際中受人歡迎、具有魅力的人,一定是掌握交際口才藝術的人。交際口才的藝術性表現在適時、適量、適度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要適時。說在該說時,止在該止處,這才叫適時。往往有的大學生在社交場上該說時不說。他們見面時不及時問候,分手時不及時告別,失禮時不及時道歉,對請教不及時解答,對求助不及時答復……;反之,有的大學生該止時不止。他們在熱鬧喜慶的氣氛中嘮嘮叨叨訴說自己的不幸,在別人悲傷憂愁時嘻嘻哈哈開玩笑,在別人心緒不安時仍滔滔不絕發表宏論,在長輩家裡樂不可支地詳談「馬路新聞」。請設想一下,假如你在交際中遇見了上面這種人,你會對他產生什麼樣的印象呢?
第二個方面則是要適量。交際口才的適量是指聲音大小適量。大庭廣眾之中說話音量宜大一點,私人拜訪交談音量宜適中。如果是密友、情人間交談,小聲則可以表現親密無間、情意綿綿的特殊關系,給人一種親切感。
第三個方面要社交口才適度。主要是指根據不同對象把握言談的深淺度,根據不同場合把握言談的得體度,根據自己的身份把握言談的分寸度。以上這些都是在交際場合與人交談應該掌握的最基本的語言藝術。
如何較好地運用語言是一門藝術,有的人從小就注意培養,所以駕馭語言的能力顯得比人強。但是,大多數人的口才,都是在成人後自覺地苦練得來的。古希臘卓越的雄辯家德摩斯梯尼年輕時有口吃毛病。為了糾正口吃,清晰地發音,他把小石子含在嘴裡朗誦,迎著大風講話。他還經常朗誦詩歌、神話、悲喜劇。經過苦練,他終於成為一位聞名於世的雄辯家。希望廣大大學生向他學習,積極參加演講、對話和辯論活動,珍惜在大庭廣眾面前發表見解的鍛煉機會,臨場經驗多了,口才也自然會好起來。
另外,同學們在課堂討論或分組討論的活動中,應踴躍發言,不要放棄鍛煉的機會,只要持之以恆,刻苦訓練,口頭表達能力一定會增強的。口頭表達能力強,走上社會也是一種競爭力。當然,你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口頭表達能力強,還要有廣博的知識做後盾,多學習各類知識。
②少看對方缺點,多看對方優點。「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缺點。如果我們緊盯著別人的缺點,就會在心理上產生戒備與拒絕在言行流上露出不滿,影響我們與他人的關系;假如我們多看別人的優點,對別人的缺點少一分挑剔,多一份理解,自然表現出親近感,別人也會對我們友善起來。????理解是心靈溝通的橋梁。人際交往中,如果都能站在對方立場,多替別人著想,勢必會減少許多不必要的誤會與不愉快的沖突,從而使人際交往更加和諧。
③能較好地辨析環境。社交環境瞬息萬變,交往的對象亦有不同的特質,要適應不同社交環境、人物,便需要對環境有較強的辨析能力。會較好地辨析環境是人際交往中需要掌握的一個重要技巧。一個人如果能夠對情境間的細微不同之處加以區分,往往更能對社交環境的變化而做出合宜的行為以適應不同性質、千變萬化的環境。這種「因時制宜」的說法,並非只是近代西方心理學所提倡,其實在中國古代典籍中亦常被提到。
例如《中庸》說:「國有道,共言足以興國;國無道,其默足以容。」這便說明了進諫及保持緘默都是合宜的處事方法。由此可見,要成功地達成交際目標,便要審裁客觀情勢的變化,因時變通,以適應各種各類的交際情境。在一項研究中,我們採用了一些虛構的處境,然後問受測者在這些處境中會有什麼反應。其中兩個處境是:A你很怕見牙醫,但現在卻要到牙醫那裡修補牙齒。B你被一群持械的恐怖分子脅持在一所公共大樓內。人們在這兩種情境中,均可以選擇細心地觀察周遭的危險訊號。
譬如,在第二個處境中,可以留心恐怖分子有什麼武器。在被脅持的處境中,留心危險信號可以提高逃生的機會,同時也可以盡量分散注意力,不去注意一些會令自己緊張的危險信號。當然,在見牙醫的處境中,主動地監察危險信號只會令自己更緊張,肌肉收得更緊,痛苦愈多。國外的很多研究也顯示:辨析能力愈高的人,社交能力也愈高。他們在與人交往時,較能完成交往目標,並較能改進雙方的交情。需要強調的是,「因時制宜」並非指盲目跟隨形勢變化而改變自己的行為。他們有自己的生活目標,而這些目標也可以是一些利他的目標。例如替某貧困同學籌款。辨析能力高的人,在追求這個目標時,懂得審時度勢,能夠完成讓起初不願捐款的人解囊相助,並讓他們覺得捐款後心情愉快,這便是辨析才能的應用目標了。
④會洞察別人的心理狀態。學會洞察別人的心理狀態也是提高人際交往能力重要的技巧。一些人看到別人的行為時,不嘗試去了解對方做事時的處境和感受,便馬上從別人的行為去判斷對方是一個怎樣的人。這種重判斷而輕了解的取向,是社交能力發展的一大障礙。
在國外的一項社會學研究中,曾向受測者描述一個人的行為,然後請他們將這個人的資料轉述給另一位受測者聽。在轉述過程中,有些人自發地加入了一些對故事人物的性格和道德判斷,而有些人則主動地對故事人的的內心世界加入剖析。在這項研究中我們發現,越傾向性格道德判斷的人,他們的社交能力便越差。反之,越傾向作內心剖析的人,他們的社交能力也就越高。既然主動地作性格判斷和道德評價對交際能力的發展有不良影響,而嘗試了解他人的內心感受對交際能力有利,那麼如何可以降低前一種傾向而加強後一種傾向呢?
研究指出,一個人對性格和道德的看法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有些人覺得性格和道德是不可改變的個人素質,而有些人相信性格和道德都是有變數的。有這樣一些簡單的問題「甲旅行時給同事買了些紀念品,那很可能是因為……」;或「乙將一盒橙汁倒在同學的圖畫上,那很可能是因為……」。那些相信性格是不可改變的人,較多提出「甲是一個善良的人,而乙則是一個無賴」等解釋。反之,相信性格是可以改變的人,較多提出「甲想取悅他的同事,而乙則嫉妒他的同學」等解釋。
由此可見,相信性格不可改變的人較重視評估別人的性格和道德,注意力集中於從別人的言行舉止來推斷對方具備哪種性格。而相信性格是可以改變的人則較留心別人的行為動機和做事的情緒狀態,較留心環境因素的改變如何影響一個人的心理狀態,而心理狀態的改變,又如何影響一個人的行為。傾向判斷行為的好壞和別人的道德性格的人,不但容易忽略別人的心理狀態,也較容易因為對他人多作以偏概全的評價而產生偏執和成見。總括而言,要增進個人的交際能力,一方面要提高對自己及別人的需要、思想、感受的洞察力,另一方面亦要細心觀察不同的情境和人物,分辨其中不同之處並加以理解分析,以加強對千變萬化的社交環境的掌握。雖然心理學家認為交際能力是可以訓練提高的,但要真正的提高交際能力,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亦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成功與否還是取決於一個人的動機、決心、努力與恆心。

Ⅷ 幼兒園培養幼兒語言藝術的研究方法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與意義:語言——作為人類特有的用來表達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幼兒語言能力是其生存、游戲、學習的基礎,它可以使幼兒清楚地表達出自己的感覺,感受或需要,讓成人或同伴了解自己,或引起別人對自己的注意。有了初步的語言接受力、表達力,幼兒就能較好地接受各種教育影響,再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將來幼兒要走向社會,要與人交流、交際,都離不開語言,未來社會是一個更加開放的、競爭性更強的社會,它要求人與人之間有更多的交往,對人的語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個缺乏語言能力的人是難以在未來社會中獲得良好發展的,美國的霍華德.加德納提出:人的智能中,語言交往能力是第一位。未來教育四大支柱中提出要讓孩子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生活,這些都需要有一定的語言能力。
語言能力是各種能力的基礎。皮亞傑認為: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是為思維服務的。同時,語言也是接受知識的工具,沒有這個工具我們就很難獲得廣泛的知識。愛因斯坦說:「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先取決於語言。」可見語言與智力密切相關。人的智能是由上百種能力組成的綜合結構系統,而其中有一些能力是整個智力結構的基礎,其它的能力都是在這些能力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有的教育理論都證明,人類每種知識的獲得,或多或少都和語言能力有關,因此語言能力幾乎成為兒童全部智能發展的基礎。只有語言能力發展好了,即在他的關鍵期得到了科學、系統的訓練,整個智力結構才能優化發展,潛能得到最佳的開發。
3歲幼兒具有驚人的語言接受能力,由於他們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句子,語言的積極性高,喜歡聽成人給他們講故事,樂於和成人交談,對成人有較強的依戀感情,但3歲的兒童發音器官尚未得到充分的發育,聽覺的分辨能力較差,不易辨別和運用發音器官的某些部位,或者不能掌握某些發音方法,所以有些發音不清楚或發出錯誤的聲音。隨著孩子的生活經歷日漸豐富,交往面日漸擴大,他們想說的也就越來越多,但他們掌握的詞彙和語句還很有限、較貧乏,因而語言往往是不完整,不豐富,甚至不準確。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到小班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有的幼兒在進行語言表達時卻存在發音不清晰、語序顛倒、代詞使用混亂、發單音節多於發多音節、用詞不規范、語句不完整等現象;另外還有個別幼兒雖然很願意與人交流但是由於想像的和表達的內容無法統一,語句不夠清晰,在交流中產生一定的困難……由此可見,要使幼兒能較快掌握語言這個交際工具,對幼兒加強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
從語言獲得規律來說,小班年齡階段的幼兒正處於學習使用語言的最佳期,應該抓住這一語言發展的黃金時期,創設語言發展的適宜環境,提供語言發展的良好策略,促進幼兒語言的發展。孩子只有真正學會了說話,把自己想要說的用正確的語句表達出來,才能自由地和人交往,同時也才能更好的接受成人傳授的知識和經驗。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文化水平往往可以從他的用詞、語調口氣中看出,因此,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項艱巨任務,怎樣去培養呢?於是便提出了《培養小班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實踐研究》這一課題,進行思考、實踐、探索、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著名心理學家加德納認為:語言是最為廣泛、最為公平,而為人類所共同擁有和分享的一種用來交流的能力工具。語言在孩子的發展過程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是發展智力能力和社交能力的核心因素。
2、各理論流派都認為幼兒時期是獲得語言的最佳期。無論是對聲音符號(口語),還是對文字元號(書面語)都處於敏感階段。在幼兒敏感期學習語言,如果教法得當,就會產生「多、快、好、省」的效果,而且無須意志努力,輕輕鬆鬆、不知不覺就學會了。相反,在語言敏感期之外學習語言,如果教法不得當,就會導致「少、慢、差、費」的結果,而且必須付出極大意志努力。大量的實驗研究和自然的例子已經清楚的證明了這一點。
3、新《綱要》中在幼兒的語言發展方面指出要「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養成幼兒注意傾聽的習慣,發展語言理解力,鼓勵幼兒大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並培養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標記和文字元號的興趣」。
三、概念界定
所謂語言表達力是指運用語言表達自己思想的能力。它的基本要求是:用詞准確、生動、形象,語句連貫,語法正確,中心突出,條理清晰,邏輯性強。
所謂正規的語言教育活動是指教師根據幼兒發展的需要和特點,通過對幼兒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語言教育活動,豐富幼兒的語言詞彙,幫助幼兒提高語言表達,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一種教育。
所謂非正規的語言教育活動是指教師為幼兒創設一個寬松、和諧的語言環境,包括物質與心理環境,提供豐富多彩的語言操作材料和工具,引發幼兒自主、自由的進行語言教育活動。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與內容
(一)研究的目標
1、本課題的研究以正規性的教學或與非正規性的教學活動為切入口,探索出適合小班幼兒實際的發展語言表達能力的教學活動的內容、方法和組織形式。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促使小班幼兒語言能力的提高,為幼兒的後繼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
3、通過課題的實踐與研究,為今後的語言教育積累豐富的經驗,進而更好地開展幼兒園語言教育,推進幼兒園的語言素質教育。
(二)研究的內容
1、探究如何創設寬松的,有利於幼兒語言發展的物質與心理環境。
2、探究如何在主題教學活動、游戲等正規的語言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3、探究如何創造日常語言交流展示的機會、區域活動、家園配合等非正規性的語言教學活動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五、課題研究對象和方法
(一)研究對象
實驗幼兒園一個小班幼兒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搜集幼兒園語言教育的相關理論、文件等,進行歸納、整理、領悟,作為本課題的觀點依託和借鑒內容。
行動研究法:研究幼兒的學習行為和學習過程,針對實際教育活動,不斷提出改革意見和方案,充分了解有關情況,不斷提出問題,及時總結分析,完善或修正方案。
經驗總結法:定期進行課題階段小結,將在教育實踐中比較零碎的初步認識成果進行總結提高。
六、課題研究的具體措施
(一)創設有利於幼兒語言發展的環境。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由此可見,環境的創設和利用對語言教育的開展是十分重要的。
(1)首先要為幼兒創設一個富有語言氣息的活動環境。如:在開學初,把教室布置成「高高興興上幼兒園」、「幼兒園的一天」等情景;在盥洗室貼上一些簡單的標簽,從中讓孩子看後知道這是什麼?那是什麼?總之,在幼兒的四周牆上布置各種圖片讓幼兒利用過渡活動、自由活動時間等看看、說說。
(2)為幼兒創設想說、敢說、愛說的寬松的語言心理環境。可讓幼兒就某一話題展開討論,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充分感受交談的樂趣;還可以充分利用課前、外出參觀等時機,讓幼兒邊看邊說,啟發他們向周圍人了解自己想知道的事情;還可以要求幼兒把某些問題帶回家,與家長交談,然後再回到幼兒園交流。
(二)正規的語言教育活動 。
1、主題教學活動。
在主題教學活動中,精心選擇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的內容,制定貼近幼兒的目標。活動的內容根據小班幼兒的教育目標,收集、改編適合語言教育內容,包括:兒歌、故事、早期閱讀、談話活動。
(1)培養幼兒清楚、正確的發音能力,學說普通話,加強語音訓練。在語言交流中,如果沒有正確的發音,別人就很難聽懂,因此,教會幼兒清楚、正確地發音具的重要的意義。
(2)通過語言教學活動,讓幼兒在特定的情境中學習語言,獲得語言的經驗,提高幼兒口語的表達能力,培養幼兒對語言的興趣。
(3)通過提問、交流、評價,讓幼兒學習說完整話。完整的語言才是真正的語言,完整語言具有社會實用價值。
2、游戲活動。
游戲是孩子最喜歡的活動方式,它的活動性和廣泛性的特點,符合孩子的興趣,可以比較容易地把他們吸引到學習活動中來,游戲為幼兒提供了語言實踐的良好機會和最佳途徑。因此,嘗試採用多種游戲方法,刺激幼兒的語言行為,達到提高幼兒語言能力的效果。
(1)練習聽力的游戲。讓幼兒分辨不同的聲音,發展其聽覺注意能力。
(2)練習發音的游戲。游戲注重趣味性,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自然地練習發音。
(3)練慣用詞、句的游戲。
(三)非正規的語言教育活動
1、在日常生活中,為幼兒創設語言交流、練習的機會。
(1)教師發起,師生練習。
教師與幼兒自然親切的對話、交流,增進教師與孩子的情感,同時教師的隨機教育使孩子對活動產生興趣,幫助孩子獲得豐富的詞彙和情感體驗。在師生之間相互交流中,教師有意識地提供示範,讓幼兒觀察、學習、模仿,感受運用語言的基本規則和積極作用,在交流中不斷調整幼兒的語言表達方式,積累表達的經驗,培養語言表達的良好習慣。
(2)鼓勵幼兒自發生成,生生互動的練習。
小班的孩子常常會出現自說自話,同伴相互間語言學習模仿。這時,老師就提倡和鼓勵孩子這種自由說話的態度。這種自發生成的談話活動和同伴間的自發模仿和相互件交談會給孩子帶來許多樂趣,提供相互間語言交往的學習的機會。幼兒能通過相互作用主動地創造、調整自己的語言,從而獲得主動發展。
2、語言區域活動。
在班級中開設語言活動區域,投放各種材料。有關的語言圖書、圖片、玩偶、故事磁帶,安排專門的時間讓幼兒自願選擇操作材料、自由的進行語言活動。因為幼兒語言教育,不只是為了讓幼兒掌握一些簡單的語言表達,更重要的是激發幼兒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這種非正規的語言教育活動中,更能突出幼兒的主體性、探索性,適合小年齡的孩子,真正讓幼兒自己想、自己說,激發幼兒語言的表達願望和興趣。在輕松的、自由的環境中,孩子才會說的無拘無束,語言獲得良好發展。
3、為幼兒提供語言交流及展示的機會,增強幼兒語言表達的自信心。
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如家園親子活動、小小故事會、兒歌朗誦會、快樂分享會等活動,為幼兒積累感性經驗,也為幼兒提供交流、展示的機會,使幼兒在提高語言表達的同時提高了表現欲,更讓幼兒體驗了成功的快樂,對語言表達充滿了自信。
4、爭取家長的積極配合。
(1)通過家園溝通,讓家長為孩子提供一個充滿情趣的家庭語言學習環境。讓家長注意自己與孩子的交流語言盡量規范,重視榜樣作用和潛移默化語言的熏陶。
(2)在家庭中增設能促進幼兒語言的畫報、圖書、故事磁帶等。
(3)讓家長重視與孩子的交流活動,抓住生活中各種表達的機會,主動和孩子交談,鼓勵孩子大膽發表意見和想法。成人與幼兒的交談是促進幼兒語言發展的最佳方式。在寬松自由的交談氛圍里,父母富有情感的指導性語言,會為幼兒提供良好的語言樣板,使幼兒在有意或無意的交談過程中模仿正確的發音,感受新詞、句式,練習表達。

Ⅸ 交際中的語言藝術 論文

跨文化交際中的語言行為與非語言行為
摘要:語言行為是交際的主導因紊,非語言行為是語言行為的重要輔助手段。跨文化
交際中,保持兩者的和諳一致是交際雙方都應遵循的原則。文章擬在非語言交際行為及其與
語言交際行為之關系論述的基礎上,闡述兩者之間相互沖突的一面,並對於如何進免沖突、保
持兩者間的和諧進行深入的探討和分析。
關銳詞:語言行為;非語言行為;跨文化交際
人類交際有兩種渠道:語言行為和非語言行
為。生活中,人們主要通過語言進行交際。在研
究交際的過程中,人們通常只注重語言行為,而忽
視了非語言行為。但是,同語言行為的交際功能
相比,非語言行為具有更真實地傳遞信息、更准確
地表達情感等功能。在跨文化交際中,同語言行
為一樣,非語言表現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不可避免
地會受文化的影響,同樣的形式在不同的文化中
可能亦有不同的含義,這些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
往往會引起交際雙方的誤解,嚴重影響彼此的交
際。本文擬對跨文化交際中的語言交際和非語言
交際進行分析。
一、非語盲交際
1.非語言交際的界定
「非語言交際(NonvethalConununieauon)指
的是在一定交際環境中語言因素以外的,對輸出
者或接受者含有信息價值的那些因素。這些因素
既可人為地生成,也可由環境造就。,,[』〕
廣義的非語言交際包括除言語交際以外的所
有交際行為。狹義的非語言交際包括那些個人發
出的有可能在他人頭腦中產生意義的非語言暗示
的加工過程,它是一種體現非語言行為的過程,在
特定的場合或語境中要麼獨自出現,要麼與語言
行為同時發生。非語言交際是一門跨學科的學術
研究,它的涵蓋范圍廣,涉及到多個知識領域,如:
人類學、心理學、跨文化交際學、社會語言學等。
非語言交際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類是體
態語(Bodyhanguage),由人體各部分的動作來提
供的交際信息,包括頭部動作、面部表情、目光交
流、手勢、姿勢、體觸等。一類是場景(setting),由
個體與環境相結合來提供的交際信息,包括時間
概念、空間取向、沉默等。
2.非語言交際的特點
非語言交際相比語言交際有著幾方面的特
點:首先,許多非言語行為是多義的,它們在不同
文化或地區有多種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對立的含
義。如果對這種現象了解太少,一旦置身於不同
文化之中,便很容易感到困惑並產生誤解。其次,
非語言交際具有非結構性,即:非語言交際沒有正
:
式的結構或固定的模式,絕大多數非語言交際是
無意識的,無章可循的。再者,非語言交際具有連
續性。語言交際有始有終,持續的時間有限。非
語言交際則不然,譬如,在激烈的討論之後,辯論
雙方雖然不再開口,但是,豐富的面部表情卻仍在
傳遞著許多信息。
3.非語言交際的模式
語言行為與非語言行為有各自的規則。人們
用語言交際時所使用的詞語、句子等語言符號有
著傳情達意的功能。非語言交際也是一個符號系
統,也有其特殊的傳達信息的符號特徵和功能。
如,人的面部表情能通過眼、眉、嘴、鼻和臉部肌肉
的運動變化傳達快樂、悲傷、驚奇、恐懼、憤怒、蔑
視、困惑等多種情感。因而非語言交際是一種通
過對非語言信號的編碼和解碼傳遞信息、交流感
情的過程。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以下非語言交際的
基本模式:
信息發出者(編碼)—非語言信號(解碼)—信息接受者如上所示,信息發出者和接受者是交際雙方
本身,他們在各自的文化、知識、經驗、心理等背景
和具體語境下發出和接受信息。
化差異帶來的「咫尺天涯」的感覺就成為很自然
的事了。避免沖突就要有意識地避免使用可能同
語言行為發生沖突的非語言行為。此外,如果為
了獲得某種特殊的交際效果而使用與語言行為相
沖突的非語言行為,交際者應持特別審慎的態度,
並要及時考慮到對方能否接受這種沖突信息,以
免造成不應有的沖突。因此,研究語言交際、非語
言交際與文化之間關系的最為現實的意義就是要
解決在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沖突問題。
三、語官交際與非語言交際關系的確認
二、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信息
發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間的交際,即信息的編
碼和解碼由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發出或接受。
首先,應該肯定的是,語音、語法、詞彙等語言
形式在跨文化交際中會毫無疑問地發揮其不可替
代的作用。其次,當語言交際發生障礙時,非語言
交際的替代、維持甚至挽救交際的作用則不可低
估。眾所周知,能說會寫另一種語言並不意味著
對這種語言的理解不會產生偏差。因為詞彙的字
面含義畢竟有限,而理解的決定因素與文化息息
相關,文化因素又往往隱藏在詞彙之後,它包含了
許多非語言交際因素在內。
跨文化交際中,人們往往比較注意語言交際
行為的正確性、合適性和可接受性,卻容易忽略非
語言交際行為和手段的文化差異及影響,結果文
化誤解和沖突頻頻發生。雖然先進的交通和通訊
手段縮短了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時空
距離,然而這並未消除人們在心理上的隔閡。文
有學者認為,在面對面的交際中,信息的社交
內容只有35%左右是語言行為,其他都是通過非
語言行為傳遞的。川還有人認為90%的信息來自
非語言交際,由此,非語言交際在人際交往中的重
要作用可見一斑。在交際中,一個人的舉止和儀
態所提供的信息量往往大大超過其談吐所提供的
信息量。人們自然流露出的各種表情、手勢等非
語言行為所反映出的信息同語言交際相比更真
實、更准確、更適宜傳達隱含的示意。依賴非語言
的跡象來判斷對方的真實意圖和想法,能更好地
體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交際內容,從而使交際
的質量升華。在很多語言表達不好或不屑用語言
來表達的場合中,非語言交際行為能夠或必須替
代語言行為,使交際更精確、更具表現力。如果在
跨文化交際中發生語言障礙,對非語言行為的依
賴性就會更高。
當然,對於非語言交際行為在整個交際過程
中的作用及其與語言行為之間的關系,我們應該
有一個全面正確的認識。一方面要看到,脫離非
語言行為的孤立的語言行為往往難以達到有效的
交際目的;另一方面也要認識到,非語言行為只有
在一定的語境中才能表達明確的含義,而且一種
非語言行為只有與語言行為或其他非語言行為配
合,才能提供明確的信息。而脫離了語言行為,孤
立地去理解或研究某一非語言行為的含義常常是
難以奏效的。陳原認為:「人類進行交際活動最
重要的交際工具當然是語言,但是交際工具決不
只是語言。實際上,社會交際常常混合了語言與
非語言這兩種工具。」
在語言交際中,語言與非語言之間是主與從
的關系,客觀地講,語言是交際的主體,理所當然
地處於主導地位,非語言暗示是語言的有力輔助
工具。對於這一主從關系的確認不應有任何的動
搖。在一般情況下,非語言交際行為對語言交際
行為起到的主要是強調和補充的作用。它包含六
個方面:補充(Co呷lementing),抵觸(Contradic-
ting),重復(R傘ating),調整(Re,lating),強調
(Aeeenting),替換(substituting)。[,]
首先,交際的主要意圖要通過語言手段來實
現,盡管非語言暗示傳送的信息量很大,但對交際
有實際價值的信息卻是有限的,它們無論如何無
法與有限的、但卻系統連貫的語言表達相提並論,
而非語言暗示則為交際的順利進行提供必要的交
際情景以強化和補充語言手段。其次,從交際的
角度來看,兩者的性質和作用大不相同。在某些
方面,如准確、細膩地刻畫交際者的心理活動,形
象、生動地描述事物的形狀、運動狀態等方面,語
言行為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非語言暗示是影
響語言交際效果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它能更
豐富且准確地表現較為細膩的心理活動。
與語言行為相比較,非語言手段有諸多優勢:
(l)更可靠;(2)有時更方便、更恰當。但是,當我
們在肯定非語言暗示相對於語言行為有許多優勢
的同時,也要認識到它的局限性:(1)非語言交際
是非結構性的,往往無章可循,變通性大;(2)非
語言行為較多的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發生的,容
易產生歧義;(3)文化背景的不同使非語言行為
的研究者們很難找到諸如音素、音節、單詞、句子
等清晰的分析單位對其進行分析研究。
四、語盲交際與非語育交際沖突的產生
在談論語言與非語言交際的沖突這個問題之
前,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詞語的常規語義和隱
含語義。所謂「常規語義」主要指一個單詞、片語
或句子的字面含義(uteralmeaning)。該意義為
一般人所普遍理解,在具體的情景中不會產生歧
義。同時,常規語義還包括那些約定俗成的引申
含義。例如,pig一詞的字面含義是「豬」,但該詞
還常用來比喻「貪婪的人」。這兩種含義都已被
人們普遍接受,都屬於常規語義。而「隱含語義」
是指一個單詞、片語或句子所具有的通常不為人
知的含義。這種語義由於使用頻率較低,交際者
無法依賴語言本身來揭示其隱含語義,因而常常
130
需要藉助非語言的手段來進行確定。某些詞語的
隱含語義是無限豐富的,這些無限豐富的隱含語
義與該語言單位的常規語義有著或疏或密、或正
或反的聯系。由於隱含語義不但具有隱蔽性,而
且內容多樣化,因此要使非語言行為與語言的隱
含語義保持一致並不總是件容易的事。隱含語義
的理解如果離開非語言行為的幫助,語言與非語
言的語義指向有時會發生沖突。
概括起來,語言與非語言的沖突有三種結果:
(l)使信息的接受者無所適從,無法斷定傳遞的
哪一個信息是真實的。(2)兩者搭配,傳遞出一
種特別的混合效果。這種混合不是兩種語義的簡
單疊加,而是在此基礎上營造出的一種特別的語
義或情感氛圍。(3)兩者搭配,但唯有非語言行
為傳遞的信息是真實可信的。
在跨文化交際中,當目的語使用者的語言表
達能力欠佳時,交際者要從對方支離破碎的言語
中判斷出對方的真實意圖,其理解的難度可想而
知。此時,非語言行為的作用就顯得特別重要。
非語言行為要在跨文化交際中發揮作用必須
具備下列條件:行為本身必須是信息的載體;編碼
和解碼的程序必須是交際雙方所熟悉的;載體的
形式必須是雙方都承認的。如果雙方用不同的載
體形式(非語言行為)表達某個意義,交際就會發
生障礙。例如,拇指與食指合攏,其餘三指伸直,
這個動作在英美文化內是「很好、沒問題」的意
思,在我國是「三」,但在有的拉美國家它卻是狠
裹的動作。[3]
語言行為與非語言行為的沖突並非只會對交
際產生負面影響。實際上,我們時常會有意無意
地利用兩者的沖突關系以獲得某種特殊的交際效
果。例如用愉悅的面部表情去搭配包含負面意義
的語句則會給人以不真誠的,或是「玩笑」的感
覺。因此,交際中保持語言與非語言行為的和諧
一致才是至關重要的。
五、避免沖突、保持和諧
1.使用一個「公共信號庫」
所謂「公共信號庫」即交際雙方知識和經驗
范圍內的交叉重疊。只有存在這樣一個信號庫,
發信方所要傳遞的內容才有被正確接受的可能。
如手勢「V」能正確傳達「勝利」的含義是以交際
雙方都有這一先驗信息為基礎的。
2.正確利用語境
語境因素決定談話的含義。談話總是發生在
一定的時間、地點和具體的文化背景下,話語的生
成和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交際者根據對語境的認
知而確定的。語境包括非語言語境、語言語境和
認知語境。非語言語境包括交際場合、雙方的身
份、地位和彼此之間的關系及社會、文化背景等。
語言語境和認知語境是指談話的前言後語、過程
及交談者對影響交際效果諸多因素的綜合分析、
判斷的能力。由於個體交際者的背景經歷相異,
必然會使信息發送者和接受者的認知和解碼能力
相異,最終導致交際雙方認知和理解能力的差異
性和不平衡性。
要正確地推導和理解特定語境下的特定含
義,就要綜觀語境諸要素。如果說語言交際的內
容會因語境不同而變得模稜兩可的話,那麼非語
言行為一般是情感或情緒的表露,它能豐富而准
確地表現交際者的心理活動。同時,就效率而言,
前者是無法與後者相媲美的。在不同語境下,對
非語言信號的解碼可實現情與景的完美交融。每
一非語言行為都不是孤立出現的,也不一定都是
有意識地要傳遞某一信息。因為非語言交際常常
捉摸不定,難以察覺,同時,它又貫穿於整個交際
過程中。非語言交際最能反映一個人的真實態
度、心裡活動和價值觀念。[』]因此,交談雙方只有
對語境統一建構和把握,使話語與語境有機結合,
彼此才能應對自如,交際才能有效、順暢。正確利
用語境是避免語言行為與非語言行為發生沖突的
另一重要前提。
需要注意的是:在跨文化交際中識別非語言
行為信息時要嚴防模式化或只看錶面現象。排除
非語言交際行為因文化差異帶來的干擾就可以盡
力避免沖突,實現語言與非語言行為的和諧溝通。
3.正確理解非語言信號
成功的交際僅僅依靠對語境的把握是遠遠不
夠的。在非語言行為的交際功能中,其伴隨及協
助語言表達這一功能尤為重要。非語言與語言行
為的和諧在很多場合下都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達
成的,或者說,伴隨語言行為出現的非語言行為很
多都是習慣性的。所以說非語言信號的正確解碼
對於語言表達的深層含義的理解是必不可少的,
是正確的言語理解的重要保證。
在有些場合,交際者需要有意識地使用某些
與語言相和諧的非語言行為,以便使雙方藉助這
些非語言行為確定語言行為所傳遞的信息是否正
確。因為與語言行為相伴隨的非語言行為往往不
止一種,如果其中某一非語言行為背離了與語言
保持和諧的原則,交際對方就可能對所接受到的
信息表示疑惑不解。因此,保持語言行為與非語
言行為的和諧,還應保證每一非語言行為傳遞的
信息彼此間不發生沖突。
4.進免文化沖突
非語言行為和語言行為一樣,在很多方面都
具有明顯的文化差異性。同一國家或民族的人們
非語言交際行為並非完全一樣,即使在同一地區,
不同職業、不同年齡層次和不同文化水平的人之
間,非語言行為也是千差萬別的。在一種文化中,
與語言行為相伴隨的非語言行為的語義指向是和
諧一致的,但在另一種文化中,兩者的語義指向卻
可能是沖突的。對他種文化理解的欠缺會導致對
非語言行為理解的偏差。例如,中國人在表示
「吃飽了」時習慣用手輕拍自己的肚子。在這里
「拍肚子」表示「吃飽了」是中國文化所做的診釋;
而在美國文化中,表示「吃飽了」卻是一隻手放在
自己的喉頭,手指伸開,手心向下,意思是「已到
這兒T」。[』]
值得注意的是,非語言行為的差異比語言行
為的差異所引起的文化沖突還要嚴重。非語言行
為和語言行為一樣,也是文化的載體。文化與非
語言交際同樣是密不可分的,非語言行為作為信
息傳遞的手段也是文化的產物,是某一社會的共
同習慣,不同的文化產生不同的行為准則。非語
言行為的形成往往都由一定的文化環境所決定。
在跨文化交際中,對異文化沖突信息的認知取決
於信息輸人者對對方語言、非語言行為及文化的
熟悉程度。因此,文化差異是導致文化誤解和沖
突的主要原因。文化差異在非語言交際中主要體
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文化不同,非語言交際行為和手段有
別。相同的信息在不同的文化中會以不同的非語
言交際行為和手段表現出來。在世界上大多數國
家和地區,人們用點頭來表示肯定,而在非洲某些
國家,人們則用搖頭來表示同意。
其二,文化不同,非語言交際行為和手段相
同。有些手勢或動作在許多國家或地區都可使
用,因而傳達的信息基本相同。但在跨文化交際
中使用這些手勢時,首先要准確理解其含義,並注
意其使用場合。
其三,文化不同,非語言交際行為和手段部分
相同。有些非語言交際手段或行為在不同的文化
中有不同的使用范圍。有些還具有高度的地方
性,僅僅用於某些特定的文化或語言區域。例如:
對親密距離的理解,中國人和西方人亦有不同。
在西方一些國家中,人們相互擊掌、擁抱、親吻面
頰等是很常見的事情,但在中國,一般不會使用這
種體觸行為。
要解決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交際的文化沖突
問題,就要在理解他種文化非語言行為的含義時
牢記三條原則:第一,在注意某一非語言行為表現
時不能忘記:在實際交往中往往是多種非語言行
為同時配合行動。第二,任何人都無法列舉和描
繪出每種文化的所有非語言行為。但是,如果我
們在跨文化交際環境中正確理解一些常見的非語
言行為的信息,就可以對所需要的信息有一個概
括的了解。第三,我們只有先了解本族文化的非
語言行為,才能理解他種文化的非語言行為。I』1
由此可見,要實現語言與非語言交際之間的
和諧一致,就要充分重視非語言交際的文化沖突
問題。跨文化交際成敗的關鍵在於正確對待文化
差異。跨文化交際研究的根本在於文化對比研
究。通過文化對比,揭示不同文化之間的相同點
和相異點,以及交流中可能造成的誤解和沖突,排
除文化干擾,實現順利、成功的跨文化交際。那麼
要達到這一目標,首先就要學會排除文化干擾的
正確、得體的方法。在了解目的語國家的非語言
交際行為與手段的含義和特點的同時,了解目的
語文化和母語文化非語言交際行為和手段的文化
差異和文化沖突所在。其次,要學會正確、得體地
處理文化差異和文化沖突的方法。正確理解在語
言行為與非語言行為相結合的話語結構中的非語
言行為的含義和文化特點。川

Ⅹ 語言溝通的技巧

語言溝通藝術主要是從語言這個方面來說的,其實溝通的工具和手段是多種多樣的,如語言、文字、旗語、信號燈、電報、音樂舞蹈、體態語等,但是在人類歷史上,應用最廣,使用人數最多、表達內容最豐富的應該首推語言了。

那麼對與銷售人員來說,銷售語言藝術其實也就是跟客戶溝通的語言藝術,如果不能跟客戶進行順利友好的溝通,那麼成交就是空話。那銷售人員如何能利用語言藝術進行更好的溝通呢?

語言溝通藝術的層次

在運用語言進行溝通的過程中,溝通存在不同的層次,可以將其歸納為「溝而不通」、「溝而能通」和「不溝而通」三個層次。

溝通不通的情況

溝通不同包括開口說話和閉口不言兩種情況,開口說話但最終溝而不通常常有如下表現:

第一、當面反駁。這種情況又分為兩種情況,一是自以為是。即聽的人認為說的人說的不對,不管客觀上說的人是否正確,反正聽的人認為不對,就要反駁。二是惱羞成怒。即聽的人明明知道說的人是對的,但由於對方惹怒了自己,偏說對方是不對的,強詞奪理加以反駁。

第二、不以為然。不管對方說什麼,你說你的,我做我的,全然無所謂。

第三、假裝虔誠。聽者裝出一副很認真的表情,給說著的感覺是他在認真聽,並且完全贊同和接受說者的觀點和建議,其實他心裡完全是另一種想法。直到日後的行為中,說者才發現自己是白說了。

第四、不懂裝懂。有時聽的人自己認為對方說的是對的,或者確信說的人所說的話一定是對的,但由於層次不同,聽的人根本沒有領會對方的意思,只能佯裝明白。

以上的四種通常是開口講話但是溝而不通的表現

不說話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雙方很有默契,不用開口就心領神會,這就是不溝而通的表現了。二是相對無言,全然沒有默契的影子,雙方都覺得沒有開口的必要,這就是廣義的溝而不通的現象了。

溝而不通的原因

聽不進去。這種一般附帶個人情感,有時候我們並不在乎對方說什麼,而卻相當在意他怎麼說,說的方式和過程附帶的情感,態度對我們接受與否至關重要。惹對方生氣了。有時候人們在溝通中很容易有意無意的惹怒對方,這種情況下人們往往迷失理性,顧不得講理或忘了講理,就會形成溝通阻塞,形成溝而不通的後果。有意不合作。有時候由於某些原因或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對方可能故意採取無理取鬧的方式,使溝通難以進行造成溝而不通。巨大的差異。如果溝通雙方在生活習慣、知識背景、文化儲備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或語言障礙,當然也會導致溝而不通。

溝而能通的原則

銷售人員如何能跟好的溝而能通,有以下幾個原則需要注意。

一、講求同情性

在語言溝通的時候要注意同情性有時甚至大於合理性。在我國的交際文化中,人們是非常注重感情的,甚至把感情放在第一位,因此在語言溝通時先引起對方的同情,在感情上讓對方把自己看做同路人,再進一步溝通就比較有效。

二、強調合理性

雖然我們的法律意識在增強,但是除非對薄公堂,一般我們都不願從法律的角度談事情,因為談法好像比較傷感情,所以在我們的文化背景中,語言溝通往往強調合理性大於合法性。先由情入理,有理講理,如果講理實在解決不了問題,再去講法。

語言溝通不是單方面的你說我聽,或我說你聽,而是良性的雙方交流,是思想和能量的交換。溝通的最終目的是事溝通雙方達到關系融洽並受到最佳效果。

不溝而通的培養

做到不溝而通往往是非常困難的,如果銷售人員可以通過與客戶的不溝而通而達成成交。那該是多麼偉大的力量啊。

其實不溝而通也有兩個層次,一個是高層次的,是一種心靈深處的默契,另一個是底層次的,是可以通過後期培養的。那麼如何才能培養低層次的不溝而通呢?

第一、隨時隨地注意觀察

毫不關心對方,不注意觀察對方的舉動,當然無法不溝而通,平時養成良好的習慣,對注意對方的舉動,主動捕捉對方的肢體語言,長期以往就會明白對方的用意和心思。

第二、用心體會對方的無聲信息

採用將心比心的換位思考方法,把自己當做對方,想像他所希望我們做出什麼反應,平時多體會,溝通才能把握准確。

語言溝通藝術的.有效方法

銷售人員如何與客戶進行有效的溝通,下面幾種方法就可以實現。

駕馭你的談吐。語言的迷人之處,不僅在於他是一種溝通工具,還在於他本身的影響力,把握住語言這個財富,運用他駕馭你的談吐,將會給你帶來快樂和機會。

有效的表達

語言作為溝通的工具,最講究的就是表達的是否有效。無論你出於什麼樣的目的,都不希望自己的講話沒有效果,甚至適得其反。說話一定要具有以下四個目的中的一個或幾個:引起聽者行動;提供知識或訊息;引起共鳴、感動與了解;讓聽者感到快樂。

巧妙的攀談

說話時,如果你能使對方談到他感興趣的事情,就表示你已經很巧妙的吸引了對方。此時,你再以問詢的方式誘導對方談論有關他個人的生活習慣、經驗、願望和興趣等方面的問題。對方如果有興趣,就會願意敘述自己的一切。

話多不如話好

話說的越多,出毛病的機會也就越多,大智若愚,有學問的人不大亂說話,只有胸無點墨的人才喜歡大吹大擂。「寧可把嘴巴閉起來,使人懷疑你的淺薄,也不要一開口就讓人證實你的淺薄。」這是一句值得大家牢記的名言。所以在研究說話藝術的時候,我們要先學「少說話」。這里的「少說話」是既要說話,又要說的又少又好,這才是說話的藝術。

先當聽眾

研究語言溝通的訣竅,首先要學會做一個有耐心的聽眾,能聆聽別人的意見的人,必是一個富於思想、有縝密的見地和具有謙虛性格的人。這種人在人群中,起初也許不大受人注意,但最後則必是最受人敬重的。

詞必達意

擅長說話的人,總可以流利的表達出自己的意願,也能夠把道理說的比較透徹、動聽,使別人很樂意地接受;有時候他還可以從談話中立即判斷出對方的意圖,或從對方的談話中得到啟示;而且,他還能通過談話,增加彼此之間的了解,和對方建立良好的關系。

讓聲音有表情

能把握說話的時機,還要讓你的聲音富於表情,這是較難做到的。良好的聲音表情就是說話人的發音、強調方法、語氣頓挫和語調的變化。我們只有事先仔細的了解了話題的意思和含義,才能以恰當的聲調將其表達出來。

適時的結束

銷售人員在說話時最糟糕的情形是,很多人往往沉溺在自己的談話中,而不知如何結束話題或做個結論。這一類喜歡長篇大論的人,不但不受人歡迎,而且惹人厭煩。要知道,一個善於講話並且能讓對方有說話機會的人,必定能受到眾人的愛戴與歡迎。

現在的說話有太多的場合需要語言溝通藝術,又有太多的機遇需要人們具備聰慧的頭腦和良好的語言溝通來把握。所以對於銷售人員來說,找到自己的溝通缺陷,利用有效的方法來解決溝通障礙,將會更好的創造價值。

閱讀全文

與交際中語言藝術的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320125用簡便方法計算 瀏覽:469
簡述綜合管廊常用的施工方法 瀏覽:416
大葉將軍菜的食用方法 瀏覽:945
怎麼止腹瀉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249
哪裡有治療扁平苔蘚方法 瀏覽:888
木屑發酵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836
登山手杖使用方法 瀏覽:7
血癌治療方法 瀏覽:482
如何睡前長高的方法 瀏覽:115
山西黃芪食用方法 瀏覽:748
蘋果7鎖屏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09
車載檯面板連接方法 瀏覽:207
工程退場費計算方法 瀏覽:861
風痹治療方法 瀏覽:62
乒乓球在家自己訓練方法 瀏覽:308
電腦椅子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266
開盤式蚊香的正確方法 瀏覽:99
螞蟻上樹上有什麼好方法 瀏覽:410
安裝手機雙卡的方法 瀏覽:861
有什麼方法看書 瀏覽: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