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盈餘管理有哪些研究方法

盈餘管理有哪些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11-27 11:03:58

㈠ 盈餘管理包括哪些內容

盈餘管理就是企業管理當局在遵循會計准則的基礎上,通過對企業對外報告的會計收益信息進行控制或調整,以達到主體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為。
盈餘管理是目前國外經濟學和會計學廣泛研究的課題。對盈餘管理的概念會計學界存在著諸多不同意見。從以下兩個權威性的定義可以看出盈餘管理的基本涵義。
一是美國會計學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認為,盈餘管理是指"在GAAP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對會計政策的選擇使經營者自身利益或企業市場價值達到最大化的行為"。另一是美國會計學家凱瑟琳•雪珀(Kathehne SchipPer)認為,盈餘管理實際上是企業管理人員通過有目的地控制對外財務報告過程,以獲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根據以上兩個權威性的定義,可以看出,盈餘管理主要具備這樣一些涵義:第一,盈餘管理的主體是企業管理當局,它包括經理人員和董事會。盡管經理人員和董事會進行盈餘管理的動機並不完全一致,但他們對企業會計政策和對外報告盈餘都有重大影響,企業盈餘信息的披露由他們各自作用的合力所決定。第二,盈餘管理的客體是企業對外報告的盈餘信息 (即會計收益)。在雪珀的定義中,盈餘管理不僅僅指對會計收益的調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對其他會計信息的披露的管理,但是對會計收益以外的財務數據的操縱並不具有普遍的意義,它所具有的經濟後果相對而言要小得多。如果將其納入盈餘管理的范疇反而會影響對盈餘管理本質的把握。第三,盈餘管理的方法是在GAAP允許的范圍內綜合運用會計和非會計手段來實現對會計收益的控制和調整,它主要包括會計政策的選用,應計項目的管理,交易時間的改變,交易的創造等。第四,盈餘管理的目的是盈餘管理主體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中又包括管理人員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董事會成員所代表的股東利益的最大化。綜上所述,盈餘管理就是企業管理當局在遵循GAAP(或會計准則)的基礎上,通過對企業對外報告的會計收益信息進行控制或調整,以達到主體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為。
盈餘管理的「經濟收益觀」與「信息觀」
在會計學術界,盈餘管理早期一般被理解為旨在有目的地干預對外財務報告過程,以獲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disclosure management)。對於這個定義,以下幾點需要引起我們特別的注意:
1.把盈餘管理限定在對外報告領域,而把管理會計報告以及那些意在影響或改變公認會計原則的活動(如游說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等排除在其討論之外。這樣考慮的主要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便於討論。如果將盈餘管理僅限於對外報告領域,在現行的公認會計原則和應計制下討論「干預」問題,則可以把對盈餘管理的研究簡化許多。二是在1990年以前,會計理論界對盈餘管理的研究以對外財務報告為主。盡管當時人們就注意到報酬方案(compensation schemes)和部門經理的私人信息是激勵對內部管理會計報告進行操縱的潛在因素,但很可能是由於資料難得,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比較少見。那一階段比較多見的研究成果是盈餘管理的技術,應計制下的會計政策、會計選擇與股票回報的關系等。難怪戴維森等人在其所著的《會計:商業語言》中,專辟一節討論「會計戲法」(accounting magic)問題,並給盈餘管理下了一個更加具體而狹義的定義:在公認會計原則限制的范圍內,為了把報告盈利調整到滿意水平而採取有計劃行動步驟的過程。
2.在這個定義中,提出了盈餘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獲取某些私人利益(private gain)。這里所說的獲取某些私人利益是與對外財務報告過程的中立性運作(neutral operation)相對立的。因為,現代財務報告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中立性原則以及由此而來的財務報告的不偏不倚。盈餘管理實質上是背離了中立性原則,由此造成對外財務報告有所偏重、有所倚靠。盈餘管理的出發點在局部利益、部分利益或某些人的利益,它無疑會損害公眾利益。
3.在定義盈餘管理時,並沒有倚賴某一特定的盈利概念,而是基於會計數據作為是信息的觀點進行討論的。在這個定義中,盈餘管理在會計系統內,經理可以透過在公認會計原則范圍內的會計方法選擇和將某些給定的方法用特別的方式加以運用(如改變折舊資產的服務年限)來控制盈利。但事實上,盈餘管理可以存在於對外披露過程的任何一個環節,也可以採用多種多樣的形式。例如,融資決策、投資或生產決策(如研發費和廣告費投放百分比的確定、生產線的增減、收購另一家公司)等都會影響企業某一期間的盈利。這些因素對盈餘管理的影響可看成是「實際的」盈餘管理。
傳統上,人們認為盈餘管理是與經濟收益(有時也叫真實收益)有關的一個概念。在經濟收益觀(economic income perspective)下,有一些數據(譬如經濟收益)被盈餘管理故意地歪曲了。經濟收益之所以會被歪曲而成為會計的報告收益,除了盈餘管理外,另一個影響因素是應計制會計和公認會計原則。應計制會計和公認會計原則也將導致會計數據與真實收益有偏差。當然,經濟收益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有意義地加以定義,在現實的報告系統中是見不到的。一般說來,經濟收益是看不見的。即使如此,在經濟收益觀下,人們還是要把看不見的真實收益作為衡量偏差的基準。
我們認為以信息觀(information perspective)來看待盈餘管理更有意義。在信息觀下,盈利僅僅是許多用作決策和判斷的信號中的一個。信息觀意味著會計數據的重要屬性是其「信息含量」(information content)這一統計特性。盈餘管理的信息觀還假定公司經理擁有私人信息。在一套既定的委託代理契約下,公司經理不僅可以就會計程序作出選擇,而且還可以據此程序作出不同的估計。但在信息觀下,人們並不需要作為真實價值的盈利概念,與真實收益基準有關的計量偏差問題也不復存在。數據的真實價值在經濟收益觀下至關重要,但在信息現下則不再是第一位的屬性了。
隨著人們對盈餘管理認識和研究的深入,特別是同時從經濟收益觀和信息觀兩個角度來看待盈餘管理,盈餘管理應當有一個更加全面和准確的概念。根據以上分析,我們認為:盈餘管理是企業管理當局為了誤導其他會計信息使用者對企業經營業績的理解或影響那些基於會計數據的契約的結果,在編報財務報告和「構造」交易事項以改變財務報告時作出判斷和會計選擇的過程。
盈餘管理的基本特徵
對盈餘管理基本特徵的研究有助於把握盈餘管理研究的內容和框架。根據前面的討論,盈餘管理的基本特性包括:
1.從一個足夠長的時段(最長也就是企業的整個生命期)來看,盈餘管理並不增加或減少企業實際的盈利,但會改變企業實際盈利在不同的會計期間的反映和分布。換句話說,盈餘管理影響的是會計數據尤其是會計中的報告盈利,而不是企業的實際盈利。會計方法的選擇、會計方法的運用和會計估計的變動、會計方法的運用時點、交易事項發生時點的控制都是典型的盈餘管理手段。
2.盈餘管理必然會同時涉及經濟收益和會計數據的信號作用問題。這里所說的經濟收益與上段提到的企業實際盈利並沒有實質上的差別。盡管人們並不知道企業究竟有多大的經濟收益,但盈餘管理最終還是離不開經濟收益這一基準。更何況在盈餘管理研究中,人們已開始尋找某些指標如現金流量等並試圖在某種意義和程度上來反映經濟收益。應當注意到,無論是盈餘管理在企業的實踐還是盈餘管理的理論研究都非常關心會計數據的信息含量和信號作用。盈餘管理所瞄準的方向正是會計數據的信息含量和信號作用。關於盈餘管理的「經濟收益觀」與「信息觀」的地位和重要性,在不同的國家由於證券市場的發達和完善程度差異較大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發達證券市場環境下的盈餘管理,人們考慮會計數據的信息含量和信號作用就會多一些,其「信息觀」的重要地位也更加明顯些;相反,欠發達證券市場環境下的盈餘管理,人們則容易拘泥於會計報告收益與經濟收益或其它法規決定的收益之間的偏差,其「經濟收益觀」的地位相應地更為突出。
3.盈餘管理的主體是企業管理當局。從現有的研究文獻不難發現,在盈餘管理的每一幕「戲劇」中唱主角的無非是公司的經理、部門經理和董事會。無論是會計方法的選擇、會計方法的運用和會計估計的變動、會計方法的運用時點,還是交易事項發生時點的控制,最終的決定權都在他們手中。當然會計人員也加入其中,但應看作是配角。在這里,可以明確企業管理當局對盈餘管理應當承擔的責任。
4.盈餘管理的客體主要是公認會計原則、會計方法和會計估計。此外,時間特別是時點的選擇也是盈餘管理的對象之一。在研究盈餘管理時,我們必須同時具有時間和空間的觀念。公認會計原則。會計方法和會計估計等屬於盈餘管理的空間因素;會計方法的運用時點和交易事項發生時點的控制則可看作是盈餘管理的時間因素。需要加以說明的是,盈餘管理最終的對象還是會計數據本身。人們所說的盈餘管理,最終也就是在會計數據上作文章。
5.盈餘管理的目的既明確又非常復雜。所謂明確是指盈餘管理的主要目的在於獲取私人利益,這點是可以充分加以肯定的。盈餘管理是與公眾利益、中立性原則相矛盾的。我們也應注意到,盈餘管理的目的又非常復雜。
誰是盈餘管理的受益者?這里的情況比較復雜。上面提到盈餘管理的主體是企業管理當局,盈餘管理照顧的私人利益較多的情形是企業管理當局的利益,如經理的分紅、認股權以及晉升機會等。在許多新聞報道和研究文獻中,我們常常看到的盈餘管理的受害者一般都是股東、低層的雇員,甚至包括政府。例如,丹斯基(J.Demski)的研究表明代理人可以通過盈餘管理來傳達其擁有的高超管理技能,而實際上這些代理人可能並不具備會計報告盈利中所代表的管理技能。阿亞等人(Arya,A.,Glover,J.,S.Sunder)則發現盈餘管理限制了委託人解僱代理人的傾向,還可以減少委託人對於代理人正常工作的干預。即使是企業管理當局的利益,對每一個盈餘管理的參與者來說也不是利益均沾的。當然,盈餘管理有時也照顧某些股東的利益。
盈餘管理的利益表現形式也十分復雜。有的是直接的經濟利益如經理人員分紅的增加,有的是間接的利益如職位晉升、股價飆升,會計數據的信號作用也常常表現在這里。有的是立竿見影的,有的則要潛伏很長的時期。
正是由於盈餘管理的目的既明確又非常復雜,因此大眾傳播媒介普遍認為,盈餘管理是件壞事,它們還比較喜歡採用盈利操縱(earnings manipulation)的概念;而機會主義的管理者則認為盈餘管理是一個中性的概念,會計學術界的許多研究也持這種觀點。

什麼是上市公司的贏余管理一般有哪些管理方法

盈餘管理就是企業管理當局在遵循會計准則的基礎上,通過對企業對外報告的會計收益信息進行控制或調整,以達到主體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為。其終極目的在於獲取私人利益,具體目的為籌資、避稅、獲取政治資本以及規避債務契約約束等。
盈餘管理有諸多表現形式,可以通過完善會計規范、加強審計監控和加大監管力度等進行防範。

㈢ 企業盈餘管理手段探究

企業盈餘管理手段探究

盈餘管理的基本特性包括兩方面:第一,從一個足夠長的時段( 最長也就是企業的整個生命期) 來看,盈餘管理並不增加或減少企業的實際盈利,但會改變企業實際盈利在不同會計期間的反映和分布。換句話說,盈餘管理影響的是會計數據。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企業盈餘管理手段探究論文,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摘要: 近年來,盈餘管理問題已成為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一大因素。我國自20 世紀末開展企業股份制改造,資本市場逐漸得到發展,企業進行盈餘管理的情況越來越普遍,但仍存在諸多問題。本文分析了盈餘管理問題形成的原因,並從各個角度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 盈餘管理;會計學;經濟學;債務契約

一、盈餘管理理論概述

1. 盈餘管理的內涵

在現有的研究成果中,對盈餘管理的概念存在分歧,至今尚無定論。但是從以下比較權威的定義中可以了解盈餘管理的基本涵義。美國會計學家威廉·斯科特認為,盈餘管理是指在GAAP(公認會計原則)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對會計政策的選擇使經營者自身利益或企業市場價值達到最大化的行為。他認為,只要企業管理人員有選擇不同會計政策的自由,他們必定會選擇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的會計政策,這就是所謂的盈餘管理。可以看出,盈餘管理就是在法律和公認會計准則允許的范圍內對企業利潤進行的人為調節。

2. 盈餘管理的基本特徵

對盈餘管理基本特徵的研究,有助於把握盈餘管理研究的內容和框架。根據前面的討論,盈餘管理的基本特性包括兩方面:第一,從一個足夠長的時段( 最長也就是企業的整個生命期) 來看,盈餘管理並不增加或減少企業的.實際盈利,但會改變企業實際盈利在不同會計期間的反映和分布。換句話說,盈餘管理影響的是會計數據,尤其是會計中的報告盈利,而不是企業的實際盈利。會計方法的選擇、會計方法的運用、會計估計的變動、會計方法的運用時點、交易事項發生時點的控制都是典型的盈餘管理手段。

第二,盈餘管理必然會同時涉及經濟收益和會計數據的信號作用問題。這里所說的經濟收益與上段提到的企業實際盈利並沒有實質上的差別。盡管人們並不知道企業究竟有多大的經濟收益,但盈餘管理最終還是離不開經濟收益這一基準。更何況在盈餘管理研究中,人們已開始尋找某些指標,如現金流量等,並試圖在某種意義和程度上來反映經濟收益。應當注意到,無論是盈餘管理在企業的實踐,還是盈餘管理的理論研究,都非常關心會計數據的信息含量和信號作用。關於盈餘管理的“經濟收益觀”與“信息觀”的地位和重要性,在不同的國家,由於證券市場的發達和完善程度差異較大,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

二、盈餘管理的手段

(一)利用會計手段進行盈餘管理

1. 會計估計變更

主要包括變更無形資產攤銷年限、存貨計價方法的變更、其他會計政策的變更等。企業一般傾向於選擇最能體現其現實意圖的會計政策和方法。但會計方法一經選定,不得隨意變更,這是會計准則一致性的要求。而我國的實際情況是,許多上市公司經常通過會計政策、方法的選擇與變更獲得額外會計收益,原因是其選擇、變更成本太低,變更程序太容易。

2. 費用與收益的提前或延遲確認

盈餘管理主要通過以下幾種途徑改變收入的確認時間,一是提前確定收入,即在銷售完成之前,還沒有完成滿足銷售確認條件下就記作企業收益,將後期利潤轉移到本期。二是遞延收益,主要發生在企業預期利潤減少的情況下。費用的盈餘管理行為也分為提前確認和延遲確認兩種方法。提前確認費用的方法主要有大額計提相關資產的減值准備、一次性沖銷不良資產的賬面價值等。延遲確認費用的方法有潛虧掛賬、費用支出資本化等。

(二)利用非會計手段進行盈餘管理

1. 關聯交易

關聯交易是指在關聯方之間發生的轉移資源或義務的事項,而不論是否收取價款,如關聯方之間的購銷業務、代理和租賃等。我國大部分企業都是從母公司剝離出來的,造成大股東絕對控股的局面。因此,上市企業與改制前的母公司之間大多存在錯綜復雜的關聯關系和關聯交易。所以,盡管我國新會計准則中有種種相關規定,但利用關聯交易來調節業績,仍然是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的重要手段。例如增加收入、轉嫁費用、託管經營、資金佔用費用和資產租賃等。

2. 資產重組

資產重組是公司為優化資產結構、完成產業調整、實現戰略轉移等目的而實施的資產置換或股權轉讓等行為。統計數據顯示,資產重組具有使企業一夜之間轉虧為盈的神奇功效。企業資產重組分為:股份轉讓、資產置換、對外收購兼並、對外轉讓資產等。一些企業的資產重組實質在於利用交易時間差,在會計年度結束前進行重大的資產買賣,確認暴利,或者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的關聯企業之間進行“垃圾換黃金”的不等價交換,將企業外部巨額利潤注入企業內部,以及將虧損輸出企業,實現利潤轉移。統計數據顯示,一些上市公司扭虧為盈的秘訣往往在於資產重組。

3. 虛擬資產調節

所謂虛擬資產,是指實際發生的費用或損失按會計應計制的規定而暫時列作待攤費用或長期待攤費用等科目。利用虛擬資產作為費用的“蓄水池”。隨意確認計入當期損益的時點,以達到調節利潤的目的。此外還有會計政策變更,一些會計政策的變更,如存貨計價方法、固定資產計提折舊的方法、合並范圍的確定等,與企業當期的會計盈餘,甚至未來期間的收益密切相關。因此,企業也可通過會計政策的變更來實現盈餘管理。

三、盈餘管理問題出現的成因

1. 籌資原因

我國上市企業盈餘管理的直接原因就是籌資。《公司法》對企業有嚴格的規定,如必須在近三年內連續盈利,才能申請上市。為達到目的,企業便採用盈餘管理,進行財務包裝,合規合法地“騙”得上市資格。同時,經過盈餘粉飾的報表還有助於企業獲得較高的股票定價。

2. 避稅原因

公司盈餘管理的避稅成因也是十分明顯的。“合理避稅”之所以成為可能,一方面是由於我國的稅法體系還不十分完善,稅收優惠政策頗多;另一方面是企業管理者在會計政策和會計方法的選用上有較大的靈活性。管理者會通過選用適當的會計政策和方法調減應納稅所得額,從而有資格按照顧性稅率繳納所得稅。

3. 獲取政治成本原因

政治成本是指某些企業面臨著與會計數據明顯正相關的嚴格管制和監控,一旦財務成果高於或低於一定的界限,企業就會招致嚴厲的政策限制,從而影響正常的生產經營。為了避免發生政治成本,管理者通常會設法降低報告盈餘,以非壟斷的形象出現在社會公眾面前。如微軟公司就曾通過遞延確認實際所得收入來下調盈利,以逃避美國反壟斷機構的指控。

四、對於盈餘管理問題的治理對策

1. 完善會計政策和會計准則

會計准則的制定過程是各方利益博弈的過程,具有靈活性。上市企業對會計政策和會計方法的選擇具有主觀性,由於會計行為的特點,這一點是無法避免的。目前我國一系列具體會計准則和《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對盈餘管理行為起到了有效抑製作用。因此,完善具體會計准則和信息披露制度,對限制企業盈餘管理的空間有著積極的意義。

2. 加強對資產重組資產評估的管理

產業重組並購就是收購方與目標公司主營業務相同或相近。這樣的並購整合是為了資源的有效利用,獲得產業發展上的規模效應。實質性重組並購具有較長的產業運作期限和全球一體化發展的戰略眼光。通過產業重組並購,使企業存量資產和各種資源,從分散的小型企業流向大型企業,從劣勢企業流向優勢企業,從傳統產業流向高新技術產業,達到產業升級的作用。同時,加強對資產重組、資產評估過程中信息披露的監管力度,提高透明度,維護市場中介組織的獨立性,評估機構向企業化方向發展。

3. 規范關聯交易行為

上市企業治理結構的實質是對相關權利、責任和收益的制衡安排。在我國,董事會是代表股東利益的常設機構,監事會和董事會是平行機關,同時對廣大股東負責。由於多數非獨立董事是上市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而獨立董事只是以掛名方式出現,並不“獨立”,這與當時設置獨立董事制度的初衷相違背。大量實證研究表明,上市企業之所以能夠進行盈餘管理,與企業治理結構有關,因此,我們必須進一步規范上市企業的治理結構。

4. 改善證券市場相關制度規定

目前,我國證監會關於上市、配股、停牌的有關規定,作為上市公司與監管部門之間隱含的契約標准,仍使上市公司存在強烈地盈餘管理動機。因此,應當建立一套指標體系,完善上市及配股的考核條件,避免由於指標的單一性而使管理當局進行利潤操縱。

參考文獻:

[1] 魏明海. 盈餘管理研究[M], 北京: 中國財政金融出版社,2013:85.

[2] 寧亞平. 盈餘管理的定義及其意義研究[J]. 會計研究,2012,(9).

[3] 蔣義宏. 中國上市公司會計與財務問題研究[M]. 大連: 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2:98.

[4] 顧兆峰. 論盈餘管理[J]. 財經研究,2010,(3).

;

㈣ 應計盈餘管理和真實盈餘管理分別通過那些科目實現

應計盈餘管理基於權責發生制,針對會計處理,通過會計政策選擇、應計項目調整和會計估計變更等方式來進行;真實盈餘管理是通過改變企業真實生產經營活動來實現的。盈餘管理的測量一直是重點研究方向,目前的方法多通過計算殘差的方式來估算盈餘管理的程度。

真實盈餘管理的研究開始得相對較晚,國內外普遍使用Roychowdhury (2006)提出的方法,從銷售操縱、酌量性費用和過度生產三個方面進行分析,計算異常現金流、異常生產成本和異常酌量性費用。之後的學者多採用將三個指標加總的方式衡量真實盈餘管理的整體程度。

盈餘管理的主體是企業管理當局

盈餘管理的主體是企業管理當局。從現有的研究文獻不難發現,在盈餘管理的每一幕「戲劇」中唱主角的無非是公司的經理、部門經理和董事會。

無論是會計方法的選擇、會計方法的運用和會計估計的變動、會計方法的運用時點,還是交易事項發生時點的控制,最終的決定權都在他們手中。當然會計人員也加入其中,但應看作是配角。在這里,可以明確企業管理當局對盈餘管理應當承擔的責任。

㈤ 盈餘管理的契約溝通

在現實社會里,可以見到許多盈餘管理的激勵因素,有的屬管理激勵,有的是政治成本激勵或其它激勵。在管理激勵中,既有分紅和晉升的誘惑,又有被解除職位的壓力。在政治成本激勵中,有許多針對政府管制而進行的盈餘管理。此外,盈餘管理還可被用作是資勞雙方討價還價的工具。在某些特定的條件下,盈餘管理也很有吸引力。正因為如此,才有所謂以股利為基礎的盈餘管理、以節稅為目的的盈餘管理、困境企業的盈餘管理、運用盈餘管理進行風險管理、公司首次公開募股(IPO)時的盈餘管理等等。盈餘管理也有許多阻礙的因素。注冊會計師審計、證券交易監管機構的監管、稅務稽查和股東大會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和限制了盈餘管理的泛濫。但上述限制因素往往也受到成本效益原則的限制,因此從整體而言,盈餘管理的激勵因素要比阻礙因素強勢得多。在世界各國,幾乎每天都能聽到公司上調或調低盈利,虛報營業收益的故事。例如,美國在線公司為開發潛在客戶群,免費給客戶贈送磁碟,之後將所有發生的費用資本化;而微軟公司則被指控通過遞延確認實際所得收入來下調盈利。在這方面,我國也有數不盡的例子,會計「打假」始終效果不明顯,說明大家還是不怕,盈餘管理還是有很多激勵因素的。
在現代會計報告系統中,留有許多盈餘管理的機會。公認會計原則還存在不少局限性。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雷維特(A.Levitt)1998年就曾在紐約大學法律與商學中心發表過題為「數字游戲」(number games)的演講,猛烈批評某些低質量的會計准則。應計制會計中的預計、攤銷等都很容易被利用作盈餘管理。同時,不確定的經濟交易和會計事項也越來越多,對這些不確定經濟交易和會計事項的正確判斷也越來越困難。 在現代公司治理結構中也為管理當局進行盈餘管理提供了一些條件。例如,現行的委託人與代理人之間的契約,股東會、董事長與經理之間相互關系的制度規范仍存在許多不完善的地方,盈餘管理乘虛而入也就見怪不怪了。
通過深入的分析研究,一些會計學家進一步得出了盈餘管理產生的兩個基本條件:一個是契約磨擦(contracting frictions);另一個是溝通磨擦(communication frictions)。如果委託人與代理人之間沒有契約磨擦,他們之間的溝通也完全透明的,委託人可以掌握並使用充分信息,盈餘管理也就不可能發生。
在委託代理關系的模型中,人們常常事先設定一套管理契約和報告規則。事實上,無論是管理契約還是報告規則都面臨隨著經濟和企業情況變化而變化的壓力。但是,由於管理契約和報告規則通常被看作是固定的、僵化的(即使有變化也還是跟不上經濟和企業情況變化的步伐),會與現實的需要產生矛盾,因此盈餘管理便應運而生。在這里,盈餘管理常被用來解決由於管理契約和報告規則與現實情形發生磨擦所引起的問題,而管理契約和報告規則就成為盈餘管理問題存在的內生變數。
僅僅用契約磨擦是無法完全解釋盈餘管理的產生與存在的。人們之所以無法消除盈餘管理,是因為信息不對稱(asymmetric information)。最典型的是經理知道的東西,包括股東在內的其他人並不一定知道。信息不對稱阻礙了信息交流和溝通,經理也就不可能把他所掌握的全部私人信息傳遞出去。當然,有一些信息傳播是被法律禁止的。正是有了溝通磨擦,企業管理當局才會在盈餘管理中大有作為。
需要說明,契約安排的修正並不能完全消除溝通磨擦。但是,如果經理把所有的私人信息都傳遞出去,並且又不會增加成本,可以預期,契約的安排將朝著有利於鼓勵真實地披露信息的方向發展。由此可見,溝通磨擦比契約磨擦對於理解盈餘管理生存的條件還更有意義。
通過分析和研究以上解釋盈餘管理生存的兩個基本條件,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結論: 在盈餘管理研究的大量文獻中,可以將它們粗略地分成三大類。一是收益平滑。對收益平滑的研究著重於降低不同時期盈利的起伏,主要目的是方便未來盈利的預測並減小市場風險。二是基於契約觀點(contracting view)的盈餘管理。研究發現,有的契約是以會計數據為基礎的,而另外一些則與會計信息有著隱含的聯系。其中,前者即顯現契約(explicit contracts),有管理報酬計劃、債務協議、稅收和管制等。在研究中,一般都發現了上述契約影響盈餘管理的支持證據。與會計數據間接有關的契約還包括勞資合同、代理人競爭和主管的變動、審計合約、對外募股、公司治理制度等。與第一類契約相比,這些契約與盈餘管理的關系則要復雜得多。三是計量方法問題。
學術界對盈餘管理的研究大都採用實證研究的方法。在盈餘管理的實證研究中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包括兩個大的方面:
一方面,將盈利區分為操縱過的和沒有操縱過的部分。一般說來,公司的報告盈利由現金流量和對現金流量的會計調整兩部分組成,後者稱之為應計部分(accruals)。總體應計部分可進一步拆分為非主觀應計部分(nondiscretionary accruals)和主觀應計部分(discretionary accruals)。在這里要說明一下非主觀應計部分和主觀應計部分兩個概念。其中,非主觀應計部分秉承了創造應計會計的原本目的,即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使之能夠更加准確地反映企業在特定時點的財務狀況和特定時期的財務成果。因此,非主觀應計部分是在尊重客觀經濟現實的前提下,對由於現金收付時點與交易事項發生時點不一致這一時差所產生的影響進行調整。這種調整是相對客觀的,強調的是尊重客觀經濟現實,是在公認會計原則的約束范圍內完成的。與非主觀應計部分相對應,主觀應計部分則是企業基於特定私人利益目的,在某一或某些特定時期通過對經濟交易的刻意安排和財務報告的刻意調整創造出符合其需要的報告盈利。這種調整可以利用公認會計原則的彈性在公認會計原則約束范圍內完成,但也可能超出公認會計原則的框架。在對盈餘管理的實證研究中,有四種主要模型以及以它們為基礎的改進或衍生模型被較為廣泛的採用以度量主觀應計的希利模型(The Healy model)、迪安龍模型(DeAngelo model)、瓊斯模型(Jones model)和行業模型(instry model)。這四種模型的核心均在於對非主觀應計部分的假設或處理上。在希利模型和迪安戈模型中,非主觀應計部分從總體上看被假定為在各個考察期間保持不變,進而藉由對比總體應計部分來判斷樣本在特定期間是否存在主觀應計部分。瓊斯模型和行業模型則釋放了非主觀應計部分在各個考察期間保持不變的假定,藉助較長的時間序列或大容量的行業配對樣本,運用多元線性回歸等統計工具計量非主觀應計部分,是較為復雜但更精確的計量模型。
另一方面,對盈餘管理的種種情形進行解釋。例如,有的被解釋為管理激勵引起的盈餘管理。在管理激勵引起的盈餘管理中,又有多種具體的解釋,如報酬契約、代理人競爭和債務契約等。有的被解釋為政治成本激勵引起的盈餘管理。在政治成本激勵引起的盈餘管理中,也存在多種多樣的具體情況,如院外游說、政府管制,甚至勞資談判。此外,還有其它一些特殊的解釋,如以股利為基礎的盈餘管理。以節稅為目的的盈餘管理、困境企業的盈餘管理、運用盈餘管理進行風險管理、IPO過程的盈餘管理等等。 在過去的20年間,有一大批盈餘管理的實證研究成果發表。盈餘管理的實證研究不僅對會計實務和公認會計原則的制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還大大地促進了現代會計理論及其研究方法的發展。其意義主要有:
1.盈餘管理的實證研究加深了人們對應計制會計的認識,對現金流量表的推廣應用起到了極大的作用。「現金為王」(cash is king)的觀念在工商管理界非常普遍。現金流量表和「現金為王」的觀念為什麼會在80年代末期開始流行開來,自然有其特定的社會經濟背景,但也與盈餘管理的實證研究密切相關。因為,通過研究發現了大量的人為地操縱盈利的行為,會計數據成為數字游戲。通過研究還發現了操縱盈利的行為主要是來自企業管理當局對應計制會計的局限性的過分利用,鑽了很多應計制會計的空子。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人們將現金收付制發展成現金流量基礎(cash basis)。
2.盈餘管理的實證研究加速了公認會計原則的完善和發展,尤其是表現在增加對外財務報告的透明度方面。前面談到,溝通磨擦是盈餘管理生存的重要條件之一。為什麼會有溝通磨擦,原因在於信息不對稱,代理人知道的很多信息,委託人可能知之甚少。要改善這個問題,增加對外財務報告的透明度是必不可少的。近年來,各國公認會計原則和國際會計准則的修訂、新准則的立項和制訂都是朝著這一方向發展的。
3.盈餘管理的實證研究不僅自身成為現代會計理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大大促進了現代會計理論及其研究方法的發展。據《會計與經濟學雜志》(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7年所做的一項統計,發表在該雜志上有關「契約」話題的論文1979-1986、1987-1991、1992-1996年間總共分別為28、25和49篇,占該雜志同期發表論文總數的35%、29%和48%。在這些有關契約話題的論文中,直接採用實證方法研究管理報酬(management compensation)契約的就分別有11、4和12篇。由此可見,盈餘管理實證研究本身就在現代會計理論研究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盈餘管理的實證研究也促進了會計與資本市場、審計、盈利預測、行為會計以及所得稅會計等領域的研究。盈餘管理的實證研究還對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組織行為與控制、績效評估與報酬計劃、證券市場監管等一系列理論與實務問題的解決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會計學術界對盈餘管理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也還存在不少問題。其中最為主要的問題是:各種各樣的盈餘管理實證研究的結果迄今還有非常大的差別。主要原因有:盈餘管理實證研究中採用了不夠嚴密的方法將盈利劃分為操縱過的和沒有操縱的部分;對盈餘管理的大多數實證研究都只限於某一時期或某一項目;對盈餘管理的解釋太狹義;代理人隱瞞其操縱盈利的手法,不利於收集盈餘管理實證研究所需的數據;委託人自願讓代理人隱瞞信息;盈餘管理很可能是由兩個或多個因素導致的,目前大多數的實證研究只著重於一個因素,研究結果當然不夠理想。可以預期,未來的盈餘管理研究不僅要進一步解決以上問題,而且還要特別注意研究盈餘管理對股價和資源配置的影響。

㈥ 盈餘管理手段有哪些

從盈餘管理的實施手段看,可將盈餘管理分為兩類:披露管理和真實盈餘管理。前者是通過會計手段實現的,而後者則是通過安排真實交易實現的。
(一)會計手段
公司實現盈餘管理的會計手段主要是利用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進行的。這類盈餘管理手段通常隻影響不涉及現金流量的應計項目(應計項目是權責發生制的結果),而不影響各期實際的現金流量,所以又可稱為應計項目管理。這些通常隻影響會計盈餘在各期的分布,而不影響各期的會計盈餘總額。
(1)利用會計政策進行盈餘管理。由於各公司經濟業務的復雜性和多樣化,企業會計准則規定某些經濟業務有多種會計處理方法,企業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合理選擇其中一種,並且規定公司會計政策選擇應遵循一貫性原則,一經選定,不得隨意變更。但由於公司所選用的會計政策直接影響當期盈餘,因而根據需要在不同時期選用不同的會計政策,成為公司進行盈餘管理的一種手段。如根據固定資產會計准則規定,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可採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等。當公司需要提高當期盈餘時,會選用能夠降低折舊費的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而當公司需要降低當期盈餘時,會選用能夠增加折舊費的雙倍余額遞減法或年數總和法。再如根據存貨會計准則規定,公司可採用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或個別計價法確定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在物價上漲時期,當公司需要提高當期盈餘時,會選用能夠降低銷售成本的先進先出法;當公司需要降低當期盈餘時,會選用能夠相對提高銷售成本的加權平均法。
(2)利用會計估計進行盈餘管理。會計人員在對某些不確定性交易或事項進行賬務處理時,需要根據職業判斷進行會計估計。由於會計估計具有主觀性,因而人們很難對會計估計的合理性進行准確評判。眾所周知,會計估計的結果會直接影響當期盈餘,因而根據需要在不同時期作出不同的會計估計成為公司進行盈餘管理的一個重要手段。如在計提固定資產折舊時,需要估計折舊年限和凈殘值。這使得公司在經營業績差時延長折舊年限和高估凈殘值,而在經營業績好時縮短折舊年限和低估凈殘值。再如公司利用資產計提減值准備進行盈餘管理。按照我國企業會計准則規定,公司應根據謹慎性原則,在資產負債表日判斷其短期投資、應收款項、存貨、委託貸款、長期投資、固定資產、在建工程和無形資產是否發生減值,並對發生減值的資產相應提取資產減值准備。由於計提多少資產減值准備需要根據判斷和估計確定,具有很強的主觀性,這為公司進行盈餘管理留下了很大空間。公司可在業績好時多計提資產減值准備,作為秘密儲備,而在業績差時少計提資產減值准備,以平滑利潤。

(二)安排真實交易

安排真實交易進行盈餘管理,是指公司管理者通過構造具體交易並控制交易發生時間所進行的盈餘管理。這類盈餘管理手段通常既影響各期盈餘,也影響各期實際的現金流量。並且通常不會增加公司價值,反而在某些非正常的情況下還會損害公司價值。以下對一些主要手段進行具體分析。
(1)負債轉為股東權益。公司的資金按來源可劃分為債務資金和股東權益資金。根據現行財務會計制度,企業在計算利潤時,扣除了債務資金的成本(利息),卻不考慮股東權益資金的成本(股利)。同時,公司負債的利息必須按期支付,而股利卻可以不支付。因此,當公司經營業績差時,通過與債權人協商,將債權人的債權轉為股權,可減少財務費用開支和現金流出,提高企業盈利水平。
(2)股票回購。在資本市場中,公司的股票價格包含了投資者對公司未來業績的預期。因此,當公司公布的業績沒有達到證券分析師的預期時,股票價格將大幅下跌。每股收益是證券分析師預測公司業績的重要指標,當公司管理者預計公司每股收益水平達不到證券分析師的預期時,為防止股票價格大幅下跌,可通過股票回購減少發行在外的股票規模,以提高每股收益水平,從而達到或超過證券分析師的預期。國外學者通過實證分析得到了公司通過股票回購進行盈餘管理的證據。我國以前不允許公司回購股票,2006年修訂後的《上市公司章程指引》規定上市公司在一定條件下可回購股票。因此,股票回購是否會成為上市公司進行盈餘管理的新手段。
(3)減少酌量性費用開支。酌量性費用是指費用開支水平可由公司管理者決定的費用項目,如研究開發費、職工培訓費、維修費等。這些費用開支通常是面向未來的開支,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對當期生產經營活動影響甚微。當公司經營業績差,面臨虧損或業績滑坡時,管理者為提高公司當期的經營業績,可以減少當期的酌量性費用開支。國外一些研究資料顯示,很多公司通過減少酌量性費用開支進行盈餘管理。這種盈餘管理手段雖然可使公司短期利潤增加,卻削弱了公司長期發展的能力,損害了公司價值。
(4)增加產量。根據現行企業會計准則規定,企業所生產產品的成本由企業在生產該產品過程中發生的各項生產耗費構成,具體包括直接材料費、直接人工費、機器設備折舊費、維修費、車間管理人員工資及辦公費等。在這些生產耗費中,有些費用屬於固定費用,當產量在一定范圍內變動時,固定費用總額不變。因此,當產量增加時,單位產品生產成本會下降,並直接導致相同銷量的銷售成本下降,使利潤水平上升。由此可見,在銷量無法增加時,僅通過提高產量即可增加利潤。但通過增加產量進行盈餘管理對公司有害無益。因為公司增加的產量轉變為存貨,佔用了公司資金,降低了公司資金的使用效率。而且,過多的存貨還可能面臨由於產品過時或毀損而減值的風險。
(5)資產處置。資產處置是指企業將其擁有的子公司、經營部門或其他長期資產和投資的所有權有償讓渡給第三方,並以此獲取現金或其他有價證券的行為。當公司經營業績沒有達到預期時,可通過轉讓持有的無形資產、已經增值的有價證券或某個經營部門等獲取收益,使利潤達到預期水平。
(6)放寬信用政策或給予銷售折扣。公司在臨近年末時,看到當年經營業績不佳,可能會通過放寬信用政策或給予銷售折扣促進銷售,以改善經營業績。放寬信用政策包括延長客戶的付款期、向信用不佳的客戶賒銷商品等。銷售折扣則主要是通過價格優惠吸引客戶大量購買。這種年末的促銷活動,會暫時性提高公司利潤水平,但是會損害公司長期利益。放寬信用政策會增加應收賬款的回收風險,而銷售折扣促使客戶年末大量購貨,會導致下一年購貨量減少。另外,如果銷售折扣後價格再復原,客戶的購買意願可能下降,因為銷售折扣使客戶對公司商品降價形成預期,會等到下次降價時再購買。
(7)關聯方交易。根據我國企業會計准則規定,關聯方交易的類型通常包括購銷商品、購銷商品以外的其他資產、提供或接受勞務、擔保、提供資金、租賃、代理、研究與開發項目的轉移、許可協議、代表企業或由企業代表另一方進行債務結算、關鍵管理人員薪酬。由於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復雜,存在大量的關聯方,因此,關聯方交易成為上市公司進行盈餘管理的重要手段。如在關聯方之間購銷商品時,上市公司低價買入、高價賣出;關聯方將自己的優質資產租賃給上市公司經營,收取較低的租賃費,或者租賃上市公司的劣質資產,向上市公司支付較高的租賃費;上市公司將持有的劣質股權轉讓給關聯單位;上市公司將劣質資產或股權與關聯單位的優質資產或股權進行置換;上市公司向關聯方提供貸款並收取高額利息等。

望採納,謝謝!

㈦ 應計盈餘管理的具體手段包括a改變折舊方法

企業進行盈餘管理的主要手段包括:

1.注銷巨額資產。

㈧ 企業為什麼要進行盈餘管理以及盈餘管理的方式

一、企業為什麼進行盈餘管理:
1、資本市場需要
由於會計信息被廣泛地應用來進行股票估價,盈餘信息則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因而促使管理當局操縱盈利以試圖影響短期股價業績。通過盈餘管理可以顯示出一個穩定增長的每股盈利額,以此刺激投資者對股票的需求,抬高股票價格,從而在急需追加資本時創造出一個有利於股票發行的氣氛。另外,為了獲得上市、配股、增資擴股及發行債券資格,避免ST、PT等,企業也會有較強烈的動機進行盈餘管理。如蔣義宏教授對部分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行為進行案例研究後認為,上市公司財務包裝的利益動機主要有三點:在發行市盈率受到限制時為提高發行價格;為獲得配股資格;為避免連續3年虧損公司股票被摘牌。有經驗研究表明,我國存在明顯的10%現象,即在ROE10%這一臨界點和損益臨界點左右時盈餘管理的動機最強烈。
2、契約原因
會計數據是被用來監控和規范公司與其他眾多利害關系人之間的契約。報酬契約用來協調管理當局和外部利害關系人的動力,貸款契約是用來限制管理當局以犧牲貸款人利益為代價而使股東獲益的行為。這些契約產生了管理當局進行盈餘管理的動機,因為對報酬委員會和信貸者而言,要識別(undo)盈餘管理的代價甚大,這體現了實證會計中的分紅計劃假設和債務契約假設。分紅計劃假設的含義是指,「若其他條件保持不變,實施分紅計劃的企業,其管理人員更有可能把報告盈利由未來期間提前至本期確認」。因為現在的報酬計劃有較大部分是以會計盈餘為基礎的,如果報酬委員會使用某一特定公式制定紅利計劃而不參照會計程序的變動對紅利做出調整,則紅利的存在會驅使管理人員通過程序變動在某些年份提高盈利,而在其他年份降低盈利。至於是提高還是降低,取決於實際盈利是低於目標、介於目標與上限之間,還是高於上限。債務契約假設(又叫負債權益比率假設)是指「假定其他條件不變,企業的負債權益比率愈高,企業的經理人員便愈有可能選擇將報告盈利從未來期間轉移至當期的會計程序」。企業與債權人往往簽定有契約對企業進行限制以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如對分發股利的限制、對增加債務的限制、對營運資本的保持等,而負債權益比率是考核企業償債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管理當局為了能獲取貸款,在其財務報告數字接近限制性條款時,便有動機進行盈餘管理,以使負債權益比率等在限定的范圍內。
3、政治成本動機或稱管制動機
其理論依據在於政治成本假設。所謂政治成本假設,也叫規模假設,是指「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企業的規模越大,它的管理人員就愈有可能選擇那些能夠將當期盈利延續到下期的會計程序」,這是由於大企業的政治成本高於小企業。所得稅是企業所承擔的政治成本要素之一,企業規模愈大,所得稅稅率往往愈高,即使稅率不變,高盈利企業的稅基高也要交更多的稅。因此,為避免高額所得稅,管理人員有進行盈餘管理降低本期盈利的動機。此外,政府行業管制、收費管制、反壟斷都會誘使企業管理當局進行盈餘管理以降低政治成本,避免制裁,尋求政府的幫助或保護。如Jones發現美國國內企業為了減少國外同行的競爭,取得進口救濟(importrelief),往往在國際貿易委員會進行進口救濟調查時通過盈餘管理低報利潤,以顯示受到了進口的傷害。在我國,一些盈利企業為了少交稅,更是不擇手段地低報利潤。

二、 企業盈餘管理的方式:
(1)利用會計政策選擇和會計變更。前文已述,根據分紅假設和債務契約假設,管理人員有選用增加當期盈利的會計程序的動機;根據規模假設,則有選用減少當期報告盈利的會計程序的動機。對於一份報告如何同時滿足三方面要求,管理人員必須進行權衡。一般說來,若某企業存在以盈利為基礎的分紅計劃或其負債權益比率較高,則更有可能選用高報盈利的會計程序;企業規模越大則越有可能選用低報盈利的會計程序。我國許多上市公司為了虛報利潤,往往選擇那些可提高當期盈餘的方法。會計方法變更除由於會計准則變遷、採用新方法更能公允反映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等正當理由外,其目的往往是為了操縱利潤。
(2)通過改變交易時間來調節利潤。指通過提前確認營業收入、推遲確認本期費用來提高當期盈餘;或反之,推遲確認收入、提前確認費用以降低當期盈餘。如隨著計算機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IBM將發出商品作為銷售,以支撐日益下滑的收入。
(3)改變應計項目的金額,如亂提亂攤費用、利用或有事項、一次沖銷大量重組費用等來調節利潤。
(4)虛構交易或虛增資產。如在年底虛構未發生的銷售、退貨交易,利用資產評估虛增資產等。
(5)利用關聯方交易。企業與關聯方之間採用高於或低於正常交易價格進行交易以實現提高或減少企業收入的目的。為了達到取得配股資格,避免被ST、PT、摘牌下市,實現預定的盈利指標,以及其他經濟的和政治的原因,每到年末,關聯交易便大大增加。
(6)利用資產重組,以達到美化報表的目的。

㈨ 新會計准則下公司盈餘管理的可能途徑有哪些

(一)利用資產減值
新會計准則擴大了資產減值范圍,除原先要求計提的「八項」資產減值准備以外,採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消耗性生物資產、建造合同形成的資產、金融資產以及未探明石油天然氣礦區權益等資產,均應在會計期末判斷資產是否存在可能發生減值的跡象,相應提取減值准備。其中,除按新准則第8號計提的各項資產減值准備不得轉回外,其他資產減值准備均可以在減記資產價值的影響因素消失後轉回,計入當期損益,為管理當局盈餘管理提供了可能。資產減值的確認與計量涉及到公允價值、資產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等指標的確定,不管是對公允價值的估計,還是在計算現值過程中對未來現金流量和折現率的估計都需要會計的職業判斷,方便管理層進行盈餘管理。

(二)利用研發支出的部分資本化規定
新准則把過去計入當期損益的研究與開發費用劃分為兩個階段:研究階段支出計入當期損益,開發階段的支出允許資本化計入資產價值。但對於開發項目是否具有可行性,公司是否具有完成該項目並使用或出售的意圖,公司是否能證明開發的新產品、新技術存在市場等問題的確定都需要會計的職業判斷。會計的職業判斷主觀性強,與盈餘管理關系密切,為公司盈餘管理提供了可能。

(三)利用公允價值
新會計准則在金融工具、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投資性房地產、公司合並的非共同控制類型中和債務重組等方面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雖然准則對公允價值的使用條件進行了嚴格限制,但這依賴於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和資產評估機構的報告,使公司管理當局可以利用公允價值進行盈餘管理的空間加大。

(四)利用借款費用資本化范圍的擴大
舊准則規定可予以資本化的資產僅指固定資產,而新准則規定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包括固定資產和需要經過相當長時間的購建或者生產活動才能達到可使用或可銷售狀態的存貨、投資性房地產等,擴大了可資本化的資產范圍,隨之可資本化的借款范圍,由專門借款擴大到包括專門借款和一般借款。企業借入的資金大多是混合使用,確認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究竟佔用了多少一般借款,計算借款費用資本化金額時確認資本化期間等問題需要進行主觀判斷,公司外部各方很難了解清楚,審計監管難度較大,客觀上為公司增加了盈餘管理空間。

(五)利用預計負債的計量
新准則規定預計負債的初始計量按履行相關現時義務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計數進行;在資產負債表日對預計負債的賬面價值進行復核,如有客觀證據表明該賬面價值不能真實反映當前最佳估計數,應按當前最佳估計數作相應調整。規定中需要確定的「最佳估計數」沒有具體的標准,需要綜合考慮與或有事項有關的風險、不確定性和貨幣時間價值等因素。因此,在計量過程中涉及到對相關未來現金流出、折現率、風險的估計和判斷,為公司管理層進行盈餘管理增加了相當大的空間。

㈩ 盈餘管理與盈餘質量評價

盈餘管理與盈餘質量評價【1】

摘 要 在所有的會計信息中,會計盈餘是最核心最重要的財務要素之一。

本文從盈餘質量的影響因素分析入手,對盈餘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進行構建,並通過實證對盈餘質量評價指數體系的有效性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 盈餘質量 評價體系 盈餘管理

會計盈餘的重要性對於會計行業是不言而喻的,在企業的整體財務要素中,會計盈餘的基本重要性也被強調高於其他要素。

另外,會計盈餘在我國證券市場的監管中也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表現為我國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在制定股票發行、配售和停牌相關政策時廣泛使用了這一指標,其重要性足以決定上市公司股市的命運沉浮。

一、盈餘質量的影響因素分析

1.會計政策的不完善性

會計政策本身在制定時,不可能制定的十分完美,考慮到會計處理的方方面面,許多問題需要在會計實踐中被不斷發現,以及對會計政策進行修訂、完善。

2.會計政策的可選擇性

由於企業財務負債狀況會對企業資信產生影響以及管理層對管理報酬的期望和政府對企業所得稅徵收的影響等因素,因此企業管理當局在選擇可接受的會計政策時,又因為會計政策本身規定了一定的自由裁量權,有一個可供自由選擇的范圍,而需要依靠企業管理層和企業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來選擇,管理當局在選擇時必定按照“自利”的原則,使用會計制度、規定賦予其所擁有的自由決定能力。

3.管理層對會計政策的運用

在選定會計政策之後,如何運用該會計政策,管理當局仍有一定的自由決定權力。

例如,在選定應收帳款計提壞帳准備的政策之後,對於確定壞帳准備計提比例,管理當局仍有自由決定權。

4.收益與經營風險的關系

經營風險的高低,與環境有關,也與管理當局的管理戰略有關。

經營風險大,收益不穩定,會降低收益的質量。

影響經營風險的因素包括經營周期的長短、收益水平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敏感程度、收益的穩定性、收益來源的構成等。

二、盈餘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1.盈餘質量評價指標選擇

盈餘質量評價指標主要有:盈餘現金保障倍數、毛利率指標、存貨指標、應收帳款指標和營業利潤/利潤總額指標等。

2.上市公司盈餘質量評價指數的構建

在構建盈餘質量評價指數時,我們需要採用一定的方式將它們加總,此即為賦權的過程。

目前採用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主觀確定和統計分析等方法來對指標權數加以確定。

主觀確定賦權法的最大問題在於主觀性太強,其結果容易受到個體的學識背景和觀念等主觀因素的影響。

為此,本文將採用變異權數綜合評價法計算公司的EQI,以克服主觀確定法的內在缺陷。

本文共抽取71家上市公司作為研究對象,計算出各單項指標χk的數值,然後得到各指標的權數:靜態盈餘質量指標權數、動態盈餘質量指數權數。

根據各基本評價指標及其權數的賦予方法,本文將上市公司會計盈餘質量綜合評價指數(EQI)設計為:

根據己確定的指標因子及變異權數,可得到本文所確立的上市公司盈餘質量綜合評價指數,具體的步驟和計算過程,不在此細述。

三、盈餘質量評價指數體系的有效性分析

以下以盈餘質量在股票投資中的實證,對盈餘質量評價指數體系的有效性進行分析。

1.研究假設

提出以下假設:

H0 :EQI與土市公司下期投資報酬率正相關,即EQI越高,上市公司下期獲取的投資報酬率越高;H1:盈餘現金保障倍數指標與上市公司下期投資報酬率正相關; H2:毛利率指標與上市公司下期投資報酬率正相關; H3:存貨指標與上市公司下期投資報酬率負相關;H4:應收帳款指標與上市公司下期投資報酬率負相關;H5:營業利潤/利潤總額指標與上市公司下期投資報酬率正相關。

2.實證模型的建立

所選用的檢驗模型如下:

模型一:

模型二:

變數說明:

Rt+1:一股票的t +l年度報酬率率。

X1一t年度盈餘現金保障倍數指標;

X2一t年度毛利率指標;

X3一t年度存貨指標;

X4一t年度應收帳款指標;

X5 —t年度營業利潤/利潤總額指標。

EQI—t年度上市公司動態盈餘質量評價指數。

3.樣本選擇

在選定樣本前,要剔除一些數據缺失或指標異常等不符合研究目的和要求的上市公司,最終確定的樣本公司總數為71家,由於篇幅有限,不在此一一列舉。

4.實證結果分析

針對動態盈餘質量,通過得出的相關數據看出,模型一回歸Adj-R2為1.5%,而模型二回歸Adj-R2為0.9%。

可見,總體上我國上市公司盈餘質量對股價變動的解釋力度不大。

其中的原因筆者認為可能有三個:(1)當前我國證券市場整體氛圍並不理性,很多投資者並不關心盈餘質量的內在信息價值;(2)也可能是盈餘質量信息本身的缺陷導致的;(3)影響股票報酬率的因素是很多,有市場外部的因素,又有市場內部的因索:有政治因素,又有經濟、心理因索等。

因此EQI對報酬率的解釋力度雖為1.5%,也是影響股價變動的重要因素。

結論:

盈餘質量是投資者分析上市公司的重要方面,它能讓投資者深入了解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

由於單一盈餘指標存在的局限性,投資者在考察上市公司時應多關注盈餘的質量因素而不能單獨地考慮EPS, ROE等傳統財務數據,只有構建盈起盈餘質量的整體評價,才能對企業盈利能力進行全面的評估。

參考文獻:

[1]程小可.公司盈餘質量評價與實證分析.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儲一昀,王安武.上市公司盈餘質量分析.會計研究.2000.9.

盈餘管理對會計盈餘信息質量的影響【2】

摘 要:會計盈餘信息是投資者做出決策的重要依據,因此,會計盈餘信息質量是投資者十分重視的問題。

當前,我國的會計盈餘信息質量普遍偏低,主要原因是盈餘管理行為的存在。

因此,必須規范盈餘管理行為,提升會計盈餘信息質量。

關鍵詞:會計盈餘信息質量;盈餘管理;規范

盈餘管理是企業管理當局在遵循會計准則的基礎上,通過對企業對外報告的會計收益信息進行控制或調整,以達到主體利益最大化的行為。

盈餘管理是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而產生的,並且影響著資本市場的秩序和公平競爭的環境,因此,對於盈餘管理的研究一直是國內外學者的研究重點。

一、盈餘管理的.特點

首先,盈餘管理具有合法性。

盈餘管理不同於盈餘操縱,是有意義的經濟行為,其主要目的是為了達到企業經濟利益最大化,這一目的也反映了管理層的經營業績和管理水平。

另外,盈餘管理行為在符合契約要求的條件下,是一種公平交易行為,是有利於經濟發展的。

其次,盈餘管理是由管理層進行或者授權進行的。

管理層掌握著大量的內部信息,是企業的實際經營者,在會計政策和會計方法的選擇方面以及經營活動的很多決策都是由經營者決定的。

再次,盈餘管理的對象是會計盈餘信息。

盈餘管理是通過調整會計數據使得會計盈餘信息滿足投資者的要求,維護企業的正常經營運轉。

盈餘管理是好是壞,主要看是否適度。

二、盈餘管理的動機

(一)從管理者角度看

管理層是盈餘管理行為的主要實施者,在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中,管理層掌握著最為豐富的內部信息,可以獲得經營管理活動的第一手資料,那麼管理層就有機會和權利進行盈餘管理。

股東和投資者們為了約束和獎勵管理層的盈餘管理行為,會與管理層簽訂管理契約,將管理層和企業的經營業績聯系在一起,企業盈利水平越高,管理層的經營業績就越好,管理層獲得的報酬也就越高。

當企業的盈餘水平不能滿足投資者的要求時,管理層為了獲得更高的報酬就會出現盈餘管理行為,人為調整會計盈餘。

另外,企業的經營業績還同管理層的職位升遷和聲譽有直接的關系,經營業績通常是考量管理者水平和能力的重要評價指標,好的經營業績能夠使管理者的職位上升,這也是管理層不得不進行盈餘管理的主要原因。

(二)從投資者和股東的角度看

投資者和股東把資金投入上市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獲取高於投資的回報。

在企業獲得上市資格和提升股票價格方面,財務報告中對外披露的會計盈餘就是最關鍵的信息,企業的盈利水平只有在滿足一定的要求時才能獲得上市資格,公開募股集資,企業才會發展壯大,投資的回報也會越來越大。

投資者和股東利益的獲得也體現在股票價格上,股票價格上升,股東獲得回報,股票價格下降,股東虧損,而股票價格是由財務報告中體現的企業的經營能力和獲利水平決定的,這也成為股東授權管理者進行盈餘管理的主要原因。

(三)從政府的角度來看

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是企業的稅收,上市企業上繳的稅款是相對較多的,也是政府更為關注的。

為了獲得稅款收入,政府希望企業能夠盈利,獲得的利潤越高,政府的收入也就越大。

所以,政府就會向企業下達任務,要求企業的盈利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並許以一定的優惠政策,企業為了獲得優惠政策。

就會盡力將經營利潤保持在穩步上升的狀態,因為一旦某一會計期間盈利水平較低,不能滿足政府的要求,相應的優惠政策就會收回。

為了維護企業擁有的優惠政策,企業就會利用盈餘管理行為改變會計盈餘,不真實反映企業的經營利潤,利用會計政策和虛假的業務活動提高會計利潤。

還有一些大型企業為了將盈利水平保持平穩,也會採取盈餘管理行為,因為企業的盈利水平提升到一個高度時,政府會對企業賦予更多的社會責任,企業背負的包袱就會增加,不利於企業的長遠發展。

三、盈餘管理對會計盈餘信息質量的影響

(一)真實盈餘管理對會計盈餘信息質量的影響

真實盈餘管理是通過改變真實的交易活動實現對不同會計期間會計盈餘和現金流量的控制和改變。

這種方式會改變企業的整體會計盈餘。

甚至會損害企業的長遠利益,如果不加以制止和控制,就有可能變成盈餘操縱和盈餘舞弊。

真實盈餘管理主要包括兩種方法:第一種,利用非經常性損益科目調整會計盈餘,非經常性損益是指企業的債務重組收入和損失、政府補貼及其他不經常發生的給企業帶來短期損益的經營活動。

例如,企業在債務重組過程中獲得減免的債務額通常被確認為營業外收入,這樣的規定甚至可以使即將倒閉的企業一躍成為盈利企業。

第二種是關聯方交易行為。

關聯方的交易可能會影響交易的公允性,因為關聯方交易不可能建立在公平交易的前提下,關聯方交易也不存在公平競爭的條件,而且關聯方之間是一種微妙的交易關系,在某種情況下,關聯方會通過這種微妙的交易方式虛擬交易業務,為虧損企業製造利潤,粉飾會計盈餘。

真實盈餘管理活動會影響會計盈餘信息質量的可靠性、持續性和可預測性。

因為真實盈餘管理虛擬業務活動,會計盈餘不是真實的經營業績,因此不具有可靠性。

虛擬的交易活動只是短期的盈餘管理行為,不具有持續性,不能反映企業經營業績的持續發展,所以影響會計盈餘信息質量的持續性。

不真實的會計盈餘預測出的企業未來發展趨勢也是不正確的,因此會計盈餘信息不具有可預測性。

(二)應計盈餘管理對會計盈餘信息質量的影響

應計盈餘管理是指企業利用會計方法進行盈餘管理,在會計准則允許的范圍內,利用會計政策和會計方法改變企業盈餘在各個會計期間的分布。

但是,從一個相對較長的會計期間來看,會計盈餘真實反映企業的經營業績。

主要採用的方法有三種:第一種,提前或者延後確認收入;第二種,提前或者延後確認費用;第三種,利用會計政策變更調整盈餘,也是企業最為普遍使用的方法,因為委託代理關系的存在和信息不對稱的市場條件,企業管理者掌握最充分的經營信息,有足夠的空間利用會計估計和會計政策的變更調整會計盈餘。

應計盈餘管理主要影響了會計盈餘信息質量的可靠性和可預測性,例如,企業簽訂銷售合同之後,不在當期確認收入,而是以銷售收入尚未實現、發票未收到等原因在下一個會計期間確認收入,這樣就不能准確反映相關的兩個會計期間的收入水平,這樣的會計盈餘信息也不能准確的預測企業的未來發展趨勢。

四、規范盈餘管理以提升會計盈餘信息質量的對策

(一)進一步加強會計准則的完善

會計准則的規范仍然為盈餘管理行為提供存在的空間,無形資產的攤銷年限、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的選擇,資產減值准備的計提和轉回等都為盈餘管理提供可以利用的機會。

相關機構應該加強會計准則的制定,以適應不斷變化和新出現的經營活動,約束企業的盈餘管理行為。

另外,加強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建設和違規行為的懲罰力度,規范會計人員做出合理的職業判斷,提升會計盈餘信息質量。

(二)完善公司內部治理結構

在企業外部,要完善資本市場環境,加大力度發展經理人市場;在企業內部,要形成以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為中心的相互制約的平衡機制。

股東大會形成一人一票的投票機制,避免大股東控制股東大會決策。

建立董事會和經理層之間利益相聯系的委託代理關系,通過契約的形式規范兩者的權利義務關系。

建立董事會和監事會相互制衡的內部監督體系,形成內部審計機制。

(三)加強外部監管

企業的外部環境對於會計盈餘信息質量的保證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規范資本市場環境,減少盈餘管理行為存在的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盈餘管理行為的發生。

要加強證監會的監督力度,對企業上市資格的審定要求要嚴格,提高證監會審核財務報告相關人員的專業水平和職業道德,盡可能的發現財務報告中存在的問題。

要強化注冊會計師的責任,我國現行的法律對注冊會計師的責任不夠明確,注冊會計師在揭示盈餘管理行為時,因執業水平得到的利益,與不揭示盈餘管理行為獲得的企業給予的相關利益相比,更多的會傾向於不揭示從而獲得企業給予的更高利益。

另外,對於違反執業要求不揭示盈餘管理的行為的懲罰力度不夠,使得總有注冊會計師投機而為,破壞了整個資本市場的秩序。

因此,應該加強證監會和注冊會計師的外部監督,提升會計盈餘信息質量,維護資本市場環境。

參考文獻:

[1] 李良敏.我國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的動機及策略分析[J].商業時代,2011,(21).

[2] 安鵬,宋雪婷.上市公司盈餘管理手段的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3,(31).

[3] 張新月,蔡景浩.公司盈餘管理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1,(4).

閱讀全文

與盈餘管理有哪些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ve抹臉的正確方法 瀏覽:821
第三代試劑有哪些檢測方法 瀏覽:888
老年人淤青有什麼好方法 瀏覽:312
消防應急照明設備使用方法 瀏覽:354
舊衣服改鞋墊用什麼方法 瀏覽:639
嘉興面癱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瀏覽:783
家族如何建立激勵孩子上進的方法 瀏覽:859
tonymoly面膜使用方法 瀏覽:439
工程工作年限計算方法 瀏覽:928
快速提高臂力的訓練方法單杠 瀏覽:558
鍛煉膝蓋疼痛的好方法 瀏覽:736
茄子施肥茄子是如何打杈的方法 瀏覽:938
農村娶媳婦難解決方法 瀏覽:538
可支付月數計算方法 瀏覽:257
絕緣電阻測量有哪些測試方法 瀏覽:591
亞布力的訓練方法 瀏覽:140
排肝膽毒最有效有什麼方法 瀏覽:423
如何快速了解足球的方法 瀏覽:48
如何寫作文的方法和技巧教案 瀏覽:898
大便刺痛出血怎麼回事解決方法 瀏覽: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