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什麼常用的數據分析以及數據處理的方法或者書籍
首先要面對和解決一下問題:
1、數據量大;
2、速度快;
3、類型多;
4、價值;
5、真實性。
分析的方面:
1.
可視化分析;
2.
數據挖掘演算法;
3.
預測性分析能力;
4.
語義引擎;
5.
數據質量和數據管理;
6.數據存儲,數據倉庫。
❷ 什麼是動態分析
動態分析是對未來發展趨勢進行預測的方法。
糶動態垍分頭析樤(Dynamic Analysis),經濟學動態分析是以客觀現象所顯現出來的數量特徵為標准,判斷被研究現象是否符合正常發展趨勢的要求,探求其偏離正常發展趨勢的原因並對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的一種統計分析方法。
與靜態分析相比較,動態分析的優點很多:
它能系統了解經濟運動的全過程,能較好地揭示經濟運動的規律性,為實際政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基礎。
它能對靜態分析進行有效的補充,對具有單一均衡位置的經濟體系,它能依據時間過程探索經濟變數的數值變動; 對有多個均衡位置的經濟體系,它能詳細描繪由一個均衡位置到另一均衡位置的實際過程。
它不僅適用於均衡體系,而且適用於連續失衡的經濟體系。因而它在現實經濟生活分析中有著特別重要的地位。
動態分析的注意事項:
在經濟學中,動態分析是對經濟變動的實際過程所進行的分析,其中就包括分析有關變數在一定時間過程中的變動,這一些經濟變數在變動過程中的相互影響和彼此制約的關系,以及在每一個時點上變動的速率等等。
經濟學動態分析是在假定生產技術和要素稟賦、消費者偏好等因素隨時間發生變化的情況下,考察其經濟活動的發展變化過程。應用動態分析方法的經濟學稱之為動態經濟學。其中著名的動態分析有著名的蛛網理論和宏觀經濟增長與周期方面的理論。
❸ 思維訓練的相關書籍
《思維訓練》
書 名: 思維訓練作 者:王向東
出版社: 復旦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年10月
ISBN: 9787309068764
開本: 16開
定價: 18.00 元
內容簡介
《思維訓練》編寫力求體現素質教育新理念、新思維,通過有效的訓練來提升大腦智慧,讓思維變得更快、更高、更強,在激烈的競爭.中智商、情商高人一籌,領先一步。本套教材全一冊,共六章,分章設節,每節內容大體按廣角鏡—七嘴八舌—自我探秘—訓練場—迷津點撥—思考題來編排,努力做到形式多樣,貼近生活,學生喜愛,富有教育性、啟迪性。《思維訓練》課程開設一學年,每期36課時,總計72課時。各校可以結合本校實際,靈活安排,不必受此限制。
圖書目錄
第一章 走進神秘的大腦
第一節 原來我們是「巨人」
第二節 走進神奇的腦世界
第二章 開啟智慧之門——注意力訓練
第一節 天才就是不斷的注意
第二節 全神貫注——注意穩定性訓練
第三節 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注意廣度訓練
第四節 一心二用——注意分配訓練
第三章 火眼金睛是這樣煉成的——觀察力訓練
第一節 觀察是智力之母
第二節 有的放矢——觀察目的訓練
第三節 明察秋毫——觀察細致性訓練
第四節 獨具慧眼——觀察敏銳訓練
第四章 敲開你的記憶力之門
第一節 探索你的記憶力
第二節 聯想記憶訓練
第三節 圖像記憶訓練
第四節 數字代碼記憶訓練
第五節 口訣記憶訓練
第六節 詞語串聯記憶訓練
第七節 復習鞏固記憶訓練
第八節 音樂記憶訓練
第九節 其他記憶技巧
第五章 思維盛宴
第一節 探索你的思維
第二節 創新思維訓練
第三節 邏輯思維訓練
第四節 發散式思維訓練
第五節 聚合式思維訓練
第六節 逆向思維訓練
第七節 空間思維訓練
第八節 思維與想像力
第六章 情商是智商的助推器
第一節 我是一個情商高的人嗎?
第二節 我是誰——認識自我
第三節 原來我很棒——自我激勵
第四節 管理自己,也可以管理他人——情緒認識和情緒管理
第五節 你、我、他在一起——人際關系和溝通
第六節 做一個堅強的人——意志力訓練
參考文獻
……
《思維訓練》(第二版)
作者: 張掌然,張大松著
出 版 社: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5-6-1
字數: 340000
頁數: 443
I S B N : 9787560933856
包裝: 平裝
定 價:¥21.80
內容簡介
《思維訓練》(第二版),既是「創造性人才素質訓練教材」,也是「高職高專院校公共課教材」。本書從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多視角多層次地透視思維訓練,力圖把對思維訓練的特點和規律、途徑和方法、原則和技巧的揭示建立在現代科學(關於思維的)研究成果之上;在批判地繼承中外思維訓練的優秀成果的同時,注意開拓思維訓練的新思路,以發現和解決問題為中心,以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為主幹,循序漸進地、全面深入地進行思維訓練和現代思維能力的培養。
本書內容豐富、資料翔實、用材新穎、圖文並茂、深入淺出。既可以作為大中專院校思維訓練或思維科學課程的教材,也可以作為企事業單位人才培訓和素質教育的教材;既可以供教育工作者參考,也可以供思維訓練研究者參考;既可以作為教學資料,也可以作為自學教材。
目錄
導語讓智慧之光照亮新世紀的征程
第一章透視智慧的晶核——思維訓練導論
第一節思維與思維訓練
一、思維訓練概觀
二、思維概述
三、思維的特性
第二節思維訓練的原則與方法
一、思維訓練的原則
二、思維訓練的方法
思考與訓練
第二章發現問題的藝術——問題的特點、類型與發現方法..
第一節問題的特點與功能
一、何謂問題
二、問題的特徵
三、問題的功能
第二節問題的分類
一、閉合性問題與開放性問題
二、基本問題與非基本問題
三、單域問題與跨域問題
四、科學問題與日常問題
五、常規問題與反常問題
六、良結構問題與不良結構問題
七、哲學問題與科學問題
八、悖論與佯謬
第三節發現問題的途徑與方法
一、發現問題的途徑
二、發現問題的方法
思考與訓練
第三章解決問題的藝術——解題過程與方法
第一節解決問題的過程
一、二階段模式
二、三階段模式
三、四階段模式
四、五階段模式
五、六階段模式
六、七階段模式
第二節解題方法概述
一、什麼是方法
二、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論原則
第三節解題方法分類
一、語義上升與語義下降
二、狀態描述與過程描述
三、形式化方法與經驗方法
……
第四章發散與轉換的藝術——創造性思維訓練(一)
第五章想像與綜合的藝術——創造性思維訓練(二)
第六章啟發原則與輔助條件——創造性思維訓練(三)
第七章去偽存真的藝術——批判性思維的特徵、類型和標准
第八章升華經驗的藝術——歸納思維訓練
第九章深化原理的藝術——演繹思維訓練
第十章追溯原因的藝術——溯因思維訓練
第十一章超越對立的藝術——次協調思維訓練
第十二章把握全局的藝術——系統思維訓練
第十三章把握矛盾運動的藝術——辨證思維訓練
後記
主要參考書目
《邏輯思維訓練1200題》
作者:於海娣
出 版 社 :華文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2-1
字數: 764000
頁數: 418
I S B N : 9787507530100
包裝:平裝
定價:¥29.80
內容簡介
黑格爾曾說過,邏輯是一切思考的基礎。現今社會,邏輯思維能力越來越被人重視,不僅學生應試要具備必需的邏輯思維能力,就是考MBA、考公務員也有邏輯測試題,世界著名公司的招聘面試中,邏輯能力訓練題目更是必考內容。那麼,該如何使大腦「動起來」,輕松提高邏輯能力呢?本書介紹了排除法、遞推法、倒推法、作圖法、假設法、計演算法、分析法、類比法、推理法、判斷法、綜合法等11種常用的解題方法,並精選1200道世界上最頂級的邏輯思維訓練題,既有簡單的謎題,也有復雜的游戲,每一道訓練題都是為全方位培養和訓練讀者的邏輯思維方法專門設計的,引導讀者親身實踐這些方法的應用。同時,編者還按照不同的難易程度將題目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3個等級,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逐步訓練,也可以有選擇地學習和訓練,從而激發推理潛能、活躍思維、提升邏輯思維能力,挑戰公務員、MBA等各類考試,突破世界500強面試,讓你的人生更上一層樓。
《思維訓練教程》
《思維訓練教程》是一本由夏曉編寫的教材,2008年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本書各章通過各知識點的講授和大量訓練以培養並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本書還引用了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選編了國內外較流行、較有效的訓練方法充實其中,並綜合有關思維訓練方法作為整體構成要件。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基礎課教材,也可作為高職高專或成人素質教育的教材。
版權信息
書名: 思維訓練教程
作者:夏曉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
ISBN: 9787111136545
開本:16
定價: 18.00 元
內容簡介
本書針對高等院校學生的特點編寫,強調可操作性。內容安排以基礎知識為引導,重在思維技巧的訓練,力求做到理論知識與應用實踐的有機結合。全書分三篇,包含30-40學時共12章的教學內容。「基礎篇」由三章構成,主要對思維訓練的基本概念與理論框架做出整體性的描述。「技巧篇」由七章構成,主要對常用的思維方法與技能作較系統、具體的介紹與訓練。「訓練篇」由兩章構成,主要將前述思維訓練所得延伸於創造性寫作之中,並對思維過程中易出現的思維誤區進行有針對性的強調與剖析。各章通過各知識點的講授和大量訓練以培養並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
目錄
序
前言
基礎篇
第一章思維訓練導論
第一節思維概述
第二節思維的特性
第三節思維的分類
第四節思維訓練的原則與方法
第二章思維力的培養
第一節注意力的培養
第二節直覺力的培養
第三節分析力的培養
第四節想像力的培養
第三章思維訓練原理
第一節簡單與復雜
第二節低級與高級
第三節過程與結果
第四節方法與訓練
第五節潛能與技能
第六節思維與知識
技巧篇
第四章形象思維訓練
第一節形象思維的概念
第二節形象思維的特性
第三節形象思維的方法
第四節形象思維的運用
第五章邏輯思維訓練
第一節邏輯思維的概念
第二節邏輯思維的特徵
第三節邏輯思維的方法和種類
第四節邏輯思維的運用
第六章發散思維訓練
第一節發散思維的概念
第二節發散思維的特性
第三節發散思維的方法
第四節發散思維的運用
第七章辯證思維訓練
第一節辯證思維的概念
第二節辯證思維的原則
第三節辯證思維的方法
第四節辯證思維的運用
第八章逆向思維訓練
第一節逆向思維的概念
第二節逆向思維的特性與原則
第三節逆向思維的類別與方法
第四節逆向思維的運用
第九章聯想思維訓練
第一節聯想思維的概念
第二節聯想思維的特性
第三節聯想思維的類型與方法
第四節聯想思維的運用
第十章創造思維訓練
第一節創造思維的概念
第二節創造思維的特性
第三節創造思維的方法
第四節創造思維的運用
訓練篇
第十一章寫作與思維
第一節審題中的思維
第二節立意中的思維
第三節結構中的思維
第十二章走出思維誤區
第一節以偏概全
第二節墨守成規
第三節主觀武斷
第四節坐井觀天
附錄
參考文獻
❹ 0基礎自學python,有入門書籍推薦下么
AlphaGo 都在使用的 Python 語言,是最接近 AI 的編程語言。
教育部考試中心近日發布了「關於全國計算機等級(NCRE)體系調整」的通知,決定自2018年3月起,在全國計算機二級考試中加入了「Python語言程序設計」科目。
9個月前,浙江省信息技術課程改革方案已經出台,Python確定進入浙江省信息技術教材,從2018年起浙江省信息技術教材編程語言將會從vb更換為Python。
小學生都開始學Python了,天吶擼,學習Python看完這些准沒錯。
安利一波書單
Python入門
Python數據分析》
作者: 【印尼】Ivan Idris
Python是一種多范型編程語言,既適用於面向對象的應用開發,又適合函數式設計模式。Python已經成為數據科學家進行數據分析、可視化以及機器學習的一種理想編程語言,它能幫助你快速提升工作效率。
本書將會帶領新手熟悉Python數據分析相關領域的方方面面,從數據檢索、清洗、操作、可視化、存儲到高級分析和建模。同時,本書著重講解一系列開源的Python模塊,諸如NumPy、SciPy、matplotlib、pandas、IPython、 Cython、scikit-learn和NLTK等。此外,本書還介紹了數據可視化、信號處理、時間序列分析、資料庫、預測性分析和機器學習等主題。通過閱讀本書,你將華麗變身數據分析高手。
❺ 語義分析方法是什麼
語義分析是編譯過程的一個邏輯階段. 語義分析的任務是對結構上正確的源程序進行上下文有關性質的審查, 進行類型審查. 例如一個C程序片斷:
源程序的結構是正確的. 語義分析將審查類型並報告錯誤:不能在表達式中使用一個數組變數,賦值語句的右端和左端的類型不匹配.
❻ 靜態語義,動態語義
語義分析時發現的運算符與運算對象類型不合法等錯誤(書上的)
我對它例子的理解是:
程序語言中的一個數據類型一般包含兩個方面:類型的載體及其上的運算
如果操作數類型與運算不匹配,就會發生錯誤
如:整除取余運算符只能對整形數據進行運算
若其運算對象中有浮點數就認為是類型不匹配的靜態語義錯誤
靜態語義分析:語義審查(靜態語義),包括上下文相關性、類型匹配、類型轉換
靜態語義錯誤大概就是這些東西錯誤了。
A、語法錯誤 D、靜態的語義錯誤 C、詞法錯誤
如果錯了編繹是不能通過的;)
動態的語義錯誤應該是具體的語句的組合與它們間的關系不當,不過應該不能包括數據結構錯誤
❼ 語義指向分析的產生背景
語義指向分析產生於中國八十年代。胡樹鮮(1982)在《兩組副詞的語義特點及其多項作用點》一文中已有萌芽。文章並沒有用到「語義指向」這一術語,但文章所謂的「作用點」大致相當於語義的指向。沈開木(1983)在《表示「異中有同」的「也」字獨用的探索》一文中首次提到了語義關繫上的「指向」。我們知道,如果沒有上下文語境,「也」可有「多項指向」。文章總結了「也」字「多項指向」優先順序的規律:「也」字指向前面的比較項而產生的潛在義排在先,指向後面的比較項而產生的潛在義排在後;如果都指向前面的比較項,那麼「也」字指向全句修飾語、主語、狀語(或小主語)而產生的幾個潛在義,形成一個順序,離「也」字越近越領先;如果是指向後面的比較項,那麼「也」字指向動詞、賓語而產生的潛在義的先後將是「賓先於動」。但是,文章也還沒有完整地使用「語義指向」這一個術語。第一次完整使用這一術語的,是劉寧生(1984),他的文章標題就是《句首介詞結構「在……」的語義指向》,在文章中,他分析了由「在」組成的介詞結構在句首時的語義指向,指出「在……」在句法上分析為全句修飾語,但是它的語義指向並不一致,可以指向謂語(如「在您門口我們揀著她丟的一塊手絹。」),也可以指向主語(如「在掌聲中,第一個走進來的是藍東陽。」)。在這之後,在語法分析中運用語義指向分析的文章就多起來了,重要的如馬希文(1985)、邵敬敏(1990a.b.)、陸儉明(1990)、張力軍(1990)、周小兵(1991a)、李小榮(1994)、沈陽(1994)等。
語義指向分析產生於中國大陸八十年代,這不是偶然的。在八十年代初,著名的語言學家朱德熙先生在一次小型沙龍座談會上帶著開玩笑的語氣說了這么一段話:「語法研究發展到今天,如果光注意形式而不注意意義,那隻能是廢話;如果光注意意義而不注意形式,那隻能是胡扯。」這段話發人深思,同時也表明中國語法學界已深深意識到語法研究必須走形式和意義相結合的路子。我們知道,從1898年《馬氏文通》誕生到本世紀50年代初,漢語語法研究基本上是在傳統的間架里進行的。傳統語法學導源於古代希臘的傳統語法的體系,按這套體系,分析語法的標準是純意義,而不注重形式。50年代開始,美國描寫語言學的理論與方法開始逐步影響中國語法研究,先後出現了一批成功運用美國描寫語言學分析原則和方法的論著。但是也有副作用,那就是又出現了只注重形式,而不考慮意義的傾向。但是我們知道,語法研究的最終目的是要探求清楚形式和意義之間的對應關系——什麼樣的意義用什麼樣的形式來表達;反之,什麼樣的形式可以表示什麼樣的意義。顯然,要實現這一目的,單純作意義分析,或者單純作形式上的結構分析,那都是不行的,而必須走形式和意義相結合的道路。率先走形式和意義結合之路的是朱德熙先生。朱先生在1978和1979年相繼發表的《「的」字結構和判斷句》、《與動詞「給」相關的句法問題》都貫徹了形式和意義結合的原則。值得注意的是,朱德熙(1980)提出了顯性語法關系(overt gammatical relations)和隱性語法關系(covert grammatical relations)這兩個概念,朱先生指出,「所謂顯性語法關系指的就是通常所說的主謂、述賓、偏正等結構關系」,「隱性語法關系是隱藏在顯性語法關系後邊的潛在的語法關系」。例如「出租汽車」,既可看作名詞性結構,又可看作動詞性結構。作為名詞性結構,「出租」和「汽車」之間是修飾和被修飾的關系,可是在這種關系背後還存在另一種關系,即動作和受事的關系。作為動詞性結構,「出租」和「汽車」之間是述語和賓語的關系,同時二者之間仍然存在著動作和受事的關系。朱德熙先生強調指出,「『述語—賓語』和『動作—受事』並不是同一種關系」。同年,陸儉明(1980)則作了更加明確的說明:「在語法研究中,應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即句子成分之間總是同時存在著兩種不同性質的關系——語法結構關系和語義結構關系。我們所說的語法結構關系就是指主謂、述賓、述補、偏正、聯合等結構關系;我們所說的語義結構關系是指諸如動作和動作者、動作和受事者、動作和工具、動作和處所、事物和性質、事物和質料以及事物之間的領屬關系等。」「這兩種同時並存而性質不同的關系總是同時影響著句子意思的表達。」很顯然,在語法研究中樹立形式和意義結合的觀點、樹立句中有兩種並存的語法關系的觀點,這都將使我們關於語法的靜態描寫更加完美圓滿。我們高興地看到,八十年代以來中國大陸發表的有關漢語語法研究的優秀論文都很好地貫徹了形式和意義相結合的原則。語義指向分析正是在這樣的研究背景下產生的。它的產生將有助於語法研究更好地貫徹形式和意義結合的原則。
語義指向分析法的產生也受到菲爾墨(C.J.Fillmore)格語法(Case Grammar)理論的影響。我們知道,菲爾墨所說的「格」是指名詞(包括代名詞)與動詞(包括形容詞)之間的及物性關系,其形式標志是介詞或語序。菲爾墨的格語法理論是為糾正當年喬姆斯基轉換生成語法理論上的缺陷而提出來的,但是對描寫語法學來說也有借鑒作用,特別適用於漢語語法研究。眾所周知,漢語語法特點之一是缺乏形態,注重意合(parataxis),相關的句法成分之間往往包含著較大的語義容量和復雜的語義關系而基本上無形式標志。例如,下面所舉的都是述賓結構(述語都由「吃」充任):
吃蘋果 吃食堂 吃大碗 吃老本
但是述語與賓語之間的語義關系,則各不相同:「吃」和「蘋果」之間是動作和受事的關系,「吃」和「食堂」之間是動作和處所的關系,「吃」和「大碗」之間是動作和工具的關系,「吃」和「老本」之間則是動作和憑借的關系。而這種語義關繫上的不同並無任何形式標志。這樣,就漢語來說,說明某個句法結構是主謂關系或述賓關系,這當然需要,但僅僅做到這一步是不夠的,還必須說明主謂之間或述賓之間復雜多樣的語義關系。這正如呂叔湘先生(1979)曾指出過的,如果動詞謂語句里出現一個或幾個名詞,它們跟動詞的語義聯系是多種多樣的,這種語義聯系決定它們在句子里的活動方式,因此僅僅把這個表為賓語,把那個表為主語,這是不夠的,還必須查考這樣的名詞同時可以出現幾個,各自跟動詞發生什麼樣的語義聯系,等等。顯然,「格」理論適應了這個需要。所以「格」語法理論自1980年介紹到我國來以後,就立刻引起漢語語法學界和計算語言學界的興趣,並加以吸收,來研究漢語中名詞與動詞之間的語義格。「格」理論確實能解釋不少語法現象。例如:
(1)這批圖書送北京大學。
這是一個有歧義的句子。對於這樣一個歧義句式,當然我們也可以用其他方法(如變換分析法)來加以分化,但是用「格」理論來分化、說明這一歧義句,不僅比較簡便、清楚,而且比較深刻。原來,例(1)所以有歧義,就因為「北京大學」既可看作「送」的與格(Dative),又可看作「送」的終點格(Goal)。證明是,當「北京大學」為「送」的與格時,「送」後可加上「給」,句子可說成:
(2)這批圖書送給北京大學。
而當「北京大學」為「送」的終點格時,「送」後可加上「到」,句子可說成:
(3)這批圖書送到北京大學。
指出這種格關繫上的不同,使人們不僅知道例(1)確有歧義,而且明了例(1)所以有歧義的原因(當然跟動詞「送」的不同意義也有關系,這里不細說了)。
「格」語法理論對描寫語法學來說是有用的,但是也有它的局限性。我們知道,句子里的語義關系是復雜、多樣的,而「格」語法理論只適用於說明名詞和動詞之間的語義關系,對於其他語義關系,它就無能為力了。「格」語法理論有局限,但它給人以啟迪。正是在「格」理論的影響下,漢語語法研究中開始引進了新的分析手段——語義指向分析,它能適用於復雜、多樣的語義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