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了解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地理特徵有什麼方法
優質解答
一、位置(區域定位)
1、絕對位置——經緯度位置(區域范圍,確定一個具體地點)
2、相對位置
①海陸位置:島嶼、半島、大陸東西岸等
②山河位置:從山脈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狀,流向判斷區域
③政治地理位置:根據國家或區域輪廓,鄰國、鄰省輪廓判斷區域.
④交通地理位置:從交通運輸的主要方式及交通網中線、點的分布判斷區域.
二、自然地理特徵
1、地形:
①地形類型與名稱:可以根據區域位置得出,還可根據等高線的分布、海拔高程及地形剖面圖判斷.
②地形特徵:主要從地形類型、海拔高度、地面起伏狀況、地形分布上來描述.
③地勢特徵:主要從地面起伏變化的趨勢上來描述,常用的描述語言有兩種,如西高東低或由西向東傾斜.
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判斷:a用等高線判斷;b根據圖幅提供的圖例來判斷;c根據河流的流向來判斷.
④地質作用:包括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內力作用主要指板塊的碰撞、擠壓和張裂以及大的地質構造.外力作用在地面起伏大的高原山地主要是侵蝕作用,低平的地區主要是堆積作用,降水多的區域(濕潤、半濕潤地區)主要是流水作用,降水少的乾旱半乾旱地區主是風力作用.
⑤地質災害:主要是指: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
2、氣候:可從氣候類型、氣候要素指降水和氣溫分布,影響氣候的因素、氣候對動植物資源和河流的影響,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系方面分析,主要介紹兩個方面.
①氣候類型: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判斷氣候類型.
②
氣候要素的分布:主要氣溫和降水的分布.主要包括兩種情況:第一種大區域的氣候要素的分布,就是指的其氣候特徵,第二種局部地區氣候要素的分布,就要根據
其局部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徵來分析,如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陽坡氣溫高,陰坡氣溫低,等溫線在局部地區的彎曲、延伸、閉合及影響因素.
3、河流:主要從河流的水文特徵,水系特徵及開發利用等方面分析.
①水文特徵:是指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斷流、乾涸)、含沙量、冰情(有無結冰期、冰期長短、凌汛)等.
②水系特徵: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歸屬、河道(河谷寬窄、河床的深淺、河流彎曲系數).河網密度(支流多少、河湖關系),流域面積(面積、水系排列形式).水力資源等.
③開發利用:在河流中上游地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區,主要是開發水能資源,中下游地形平坦、水流平緩、河通寬闊,流量穩定的地區開發內航運.
Ⅱ 如何分析地理中的選址問題主要有幾大類
考試里一般需要考慮自然與經濟因素
比如,
(1)運河可以從 地質環境(考慮土質情況,避開斷層等),經濟因素(促進沿線城鎮發展,溝通更多的城鎮等),工程難度,成本
(2)鐵路 避開斷層,少穿過農田,還有城市依託,帶動沿線經濟噪音等。 隧道最好建在背斜處。天氣情況可以考慮
(3)水庫 1. 要考慮移民問題,2.區域內必須有一個可供儲水的盆地或窪地,這種地形的等高線呈口袋型,「袋大」腹地寬闊,庫容量大; 3.大壩應建在等高線近於閉合地段以及峽谷最窄處,以減少工程量,節省投資,確保大壩安全。
具體題目要具體考慮,根據實際情況。答案里總有不是套路的一兩點,要好好考慮
Ⅲ 地理能力主要有哪兩種劃分方法,分別包括哪些能力
(1)地理素養的構成要素(地理知識、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態度、地理情感等)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聯系。(2)地理素養是一個復合性概念,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任何一種尺度的劃分都會破壞地理素養的整體結構。但為了說明問題的方便,筆者依據地理素養的內容,把地理素養分為地理科學素養、地理人文素養和地理技術素養三個部分。實際上,這三個部分也是相互包含的。(3)地理科學素養、地理人文素養和地理技術素養三個部分也都或多或少地包含地理素養的構成要素。(4)地理素養構成要素論其重要性並不處於同一層面之中,它們在構築地理素養過程中的職能也不是完全等同的。
(一)地理科學素養
地理學是一門旨在解釋地區特徵以及人類和事物在地球上出現、發展和分布情況的科學。[1]它不僅包括以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為核心的特有知識體系,也蘊涵有區域比較、區域綜合與分析、觀察、野外實踐等獨特的思維方法和研究方法,此外它還包含了地理學家在探索地球表層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因此,地理科學素養是公眾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具備了公眾科學素養的共性特徵,也融合了地理學科的個性特徵。筆者依據地理學科的特點、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和未來社會的需求,把地理科學素養的構成劃分為地理科學知識、地理科學能力、地理科學方法、地理科學品質和地理科學意識五個組成部分
1.地理科學知識
地理科學知識是地理科學素養的基礎,是養成地理科學能力、地理科學方法和地理科學品質的載體。地理科學知識指以人地關系為核心的地理基礎知識,如地理術語、地理概念、地理現象、地理空間分布、地理過程、地理因果關系、地理特徵、地理規律、地理科學史等內容。總體來說,地理科學知識涵蓋了以下幾個問題的內容:「它在哪裡?它是什麼樣子的?它為什麼在那裡?它是什麼時候發生的?它產生了什麼作用?怎樣使它有利於人類和自然環境?」
2.地理科學能力
地理科學能力是學生智力、能力與地理學科的有機結合,是地理科學素養的核心。地理科學能力既應該包括一般科學能力,也應該包括地理學科特有的科學能力。美國《國家地理標准》將地理能力目標確定為培養五項核心地理技能:(1)提出地理問題的技能;(2)收集地理問題的技能;(3)整理地理問題的技能;(4)分析地理問題的技能;(5)回答地理問題的技能。雖然這五項地理技能與地理學家的科學研究過程基本吻合,但應該說突出反映了一般科學能力,並沒有真正體現地理學科特色。盡管地理思維、想像、觀察等能力的培養要求已蘊涵在五項核心技能當中,但仍不利於突出地理科學能力的培養重點。我們試圖依據《地理教育國際憲章》提到的地理學的幾個核心問題,[1]對應給出具有地理學科特色的相應能力:(1)空間定位能力;(2)區域差異的比較與概括能力;(3)空間相互作用的分析概括能力;(4)空間分布格局的覺察能力;(5)地理過程的簡單預測與合理想像能力。
3.地理科學方法
地理科學方法是人們在認識地理科學對象,以及作用於地理科學對象過程中所採用的方法、途徑和手段,地理科學思想方法是其核心。科學方法教育已經逐漸成為各國基礎教育的重要支撐。地理科學方法教育是學生學習地理科學知識的必要條件,也是學生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必然需要,更是地理科學素養養成的重要基礎。地理科學方法中包含了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如比較、分類、歸納、演繹、分析、綜合等,但在地理科學素養的養成中,更要側重培養具有地理學科特色的科學方法,如地理觀察、地理實地考察或野外調查、區域綜合分析、區位比較、地理實驗等方法。
4.地理科學品質
地理科學品質包括地理科學精神、地理科學態度以及對地理科學的興趣、情感和動機等。其中地理科學精神是地理科學素養的重要表現形式,它對學生從事地理科學認識活動起著指導和制約的作用,力圖讓學生領悟與感受地理學家在科學探索和科學研究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品質和崇高精神。地理科學精神是指在地理科學研究和交流過程中逐漸地、自然地形成的約束科學家行為的價值規范或准則,即實事求是,崇尚理性,尊重實踐,不固守傳統,不迷信權威,勇於探索,勇於創新,敢於堅持真理,謙虛、謹慎,不怕困難和挫折,善於團結合作,樂於思想交流,遵守科學的職業道德等。歸納起來,地理科學精神包括地理科學研究中的理性精神、求實精神、合作精神、批判精神、奉獻精神和創新精神。地理科學態度是指個體對地理科學現象和本質作出的反應,它具有理智、情感和行為傾向三種成分。
5.地理科學意識
地理科學意識指社會群體或個人對地理科學的思想認識和覺悟程度。它包括正確的地理科學觀、地理科學技術觀以及正確理解和應用地理科學與技術、社會的相互關系等內容。地理科學意識是正確認識地理科學價值、合理運用地理科學技術的關鍵,因此是地理科學素養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地理科學素養的上述組成之間並不是孤立的、分離的,各種構成彼此互相滲透、互相作用、互相聯系,構成了地理科學素養的主體。其中地理科學知識和地理科學能力屬於智力因素,而地理科學方法、地理科學品質、地理科學意識屬於非智力因素。地理科學知識是地理科學素養的基礎,也是地理科學能力發展、地理科學方法運用、地理科學品質養成的載體,地理科學知識的質和量決定著地理科學能力、地理科學方法、地理科學品質發展的深度和廣度。地理科學能力是地理科學素養的核心,也是溝通和聯系地理科學知識、地理科學方法、地理科學品質、地理科學意識的橋梁和紐帶。地理科學方法、地理科學品質和地理科學意識是地理科學素養的重要表現形式,能夠為地理科學知識的學習、地理科學技能的培養「解放思想」、導引方向。
(二)地理人文素養
地理人文素養主要包括人文地理知識和地理學科中的人文精神兩個部分。人文地理知識主要包括人口、聚落、文化、宗教、經濟、旅遊、人地關系等相關內容。地理學科中的人文精神是指有關「人對自然的基本態度」方面的內容,主要包括全球意識、「尊重自然、人要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意識、「人口道德」意識、「資源道德」意識、「環境道德」意識、國家意識、地理美等內容。[3]
圖2 地理人文素養的構成
(三)地理技術素養
地理技術素養是指對地理技術的正確辨別、全面理解與綜合應用的能力,它包括地理技術知識、地理技術能力和地理技術觀點三個部分)。需要指出的是,地理技術素養的專業性很強,對於不同階段的學習者要求的廣度與深度應有所不同。
1.地理技術知識
地理技術知識是地理技術素養的基礎,也是養成地理技術能力和地理技術觀點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地理學在工程技術領域獲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在拓寬地理學應用領域的同時,也給中學地理素養教育增添了新的內容。地理技術知識主要包括3S技術,即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遙感(RS);水土流失、沙塵暴、大氣污染、水污染等環境問題的防治技術;景觀生態設計;不同區域尺度多維要素的規劃技術;地震、火山、台風、洪澇、乾旱等災害的預測、防治技術;地理多媒體教學技術;等等。
2.地理技術能力
地理技術能力是地理技術素養的核心,是對地理技術知識的深化與應用。圖3地理技術素養的構成地理技術能力主要包括:(1)運用3S技術進行地理信息處理的能力;(2)運用區域規劃知識進行城鄉規劃、旅遊規劃的能力;(3)對水土流失、沙塵暴、大氣污染、水污染等環境問題進行防治的能力;(4)對地震、火山、台風、洪澇、乾旱等災害進行預測與防治的能力;(5)利用地理多媒體技術製作地理課件的能力;(6)正確選擇並運用地理技術的能力。
圖3 地理技術素養的構成
3.地理技術觀點
地理技術觀點是地理技術素養的重要表現形式,它主要包括:(1)知曉地理技術的正面和負面影響;(2)明晰地理技術與地理科學、社會的關系。
如果認為我回答的好記得給贊哦。
bewmmjotsy60484771662016-12-16 14:54:36
Ⅳ 地理的分類是如何劃分的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
學科分支
1、自然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地質學、地貌學、岩層學、礦物學、氣象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生物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化學地理學、醫學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物候學、火山學、地震學;
2、人文地理學:人種地理學、人口地理學、聚落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宗教地理學、語言地理學、旅遊地理學;
3、經濟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旅遊地理學、公司地理學(企業地理學)、區域經濟學;
3、環境地理學:災害管理、環境管理、可持續性及生態政治學;
4、地理資訊學:空間分析,例如地圖學、地理資訊系統、遙感探測及全球定位系統;
5、區域地理學
5、其他分支學科:地名學、方誌學、理論地理學。
Ⅳ 地理相關分析法
地理相關分析法就是研究某個區域地理環境內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相互組合。在遙感圖像解譯過程中是要通過對這些因子的特點及其相互關系的研究,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來分析、推導出某個專題目標的特徵,即尋找與目標相關性密切的間接解譯標志,從而推斷、認識目標本身。在相關分析中,首先要考慮與專題目標有關的主導因素。當主導因素在遙感圖像上反映不明顯時,可以尋找與目標有關且在圖像上反映較明顯的非主導因素,研究它們與目標的相互組合特徵,從而確定專題目標的空間分布特徵和屬性。
例如土壤是岩石風化物在生物、氣候、地形、人類耕作等因素綜合作用形成和發展的,它是這些因素的綜合反映。應用遙感圖像進行黃淮海平原土壤分類,主導因素應考慮兩個方面: 一是土壤發育主要受地貌類型的制約,山麓是洪積沖積土,平原是沖積土,沿海是海積沖積土; 二是影像上反映的崗、坡、窪相間的微地貌形態,它們是由黃河和海河水系的河流多次改道決口以及頻繁泛濫形成的。因而不難看出,洪水造成水系變遷,形成平原微地貌,影響地下水的分布與埋深,制約土壤的形成過程與鹽漬化,呈現 「崗旱、窪澇、二坡鹼」的規律,控製作物、植被的分布。所以,水是該區自然環境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對該區進行土壤遙感分析時,應充分利用地下水所傳遞的信息,地下水的變化引起土壤表層濕度和鹽度的差異變化,選擇乾旱土壤返鹽季節的遙感圖像,同時選用對水體反映最敏感的紅外與微波波段的圖像來印證。
Ⅵ 什麼叫遙感地學分析地學分析的方法有哪些
遙感地學分析
遙感與地學各學科-——遙感應用之間的借口
一.遙感信息地學平價
1.遙感信息的屬性:遙感信息的多源性(平台、波段、時間)
遙感信息的物理屬性(空間、波普、時間解析度)
2.遙感研究對象的地學屬性:
空間分布
波普反射和輻射特性
時相變化
二.遙感信息地學評價標准
1.空間解析度:圖像上能夠詳細區分的最小單元的尺寸或大小
表示法:(1)像元:單個像元所對應的地面面積的大小,單位:M
(2)線對數:影像1MM間隔內包含的線對數,單位:線對/mm
(3)瞬時視場:感測器的瞬時時域,單位:mrad
2.波普解析度:遙感器所選用的波段數目、波段波長、波段寬度
3.時間解析度:對同一地區遙感影像重復覆蓋的頻率
遙感地學綜合分析方法
遙感信息地學分析涉及的問題
1.光譜信息是遙感的基礎。地物的波普特徵是復雜的。它受多種因素的控制,而且地物波普的特徵本身也因時因地的變化著。
2.同一地物在影像上,由於它的地理區位不同,表現形式不一;而表現形式相同的,也未必是同一現象或地物。即,存在著「同物異譜、同譜異物」現象,是解譯結果不是唯一的,具有不確定性。
3.對地物識別依賴它們的光譜(亮度、密度)形狀、大小、紋理結構等影像特徵。而且目前計算機圖像處理主要還是依靠波普記錄的色調或亮度信息,而對紋理識別較差,更缺乏機理的認識,因而帶有一定的隨機性、偶然性和片面性
4.地表現象是錯綜復雜的,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可以有多種類型。有的具有明顯的規律性,有些具有隨機性、不確定性,增添了影像解譯的難度
5.遙感所獲得的信息並非是自然綜合體的全部信息,而僅僅是自然綜合體里能在二維平面上表現的那一部分信息。僅從遙感得到的瞬時二維圖像所能提取、識別的信息無法滿足各個學科的需要
二.遙感綜合分析方法
1.遙感地學相關分析
充分認識地物之間以及地物與遙感信息之間的相關性,並藉助這種相關性,在遙感圖像上找尋目標是別的相關因子即間接解譯標志,通過圖像處理與分析,提取出這些相關因子,從而推斷和識別目標本身
主導因素分析方法
一個地區的自然環境和特點,是由自然和人為綜合因素決定的。在多種因素中,又會有起主導和決定作用的因素。在對遙感圖像提取某個專題信息時,應當先找出它的主導因素。對於不同的目的,起主導因素是不同的,同一目的中,不等級的分類系統主導因素也可能不一.
土壤自動分類
一般認為自動和可靠的土壤識別技術不能完全基於遙感多光譜分板。這是因為植物覆蓋、大氣條件、感測器的穩定性以及太陽角度引起的數據雜訊都直接影響到多光譜資料識別土壤的精度。另外,農田耕種活動的差別、地表地形起伏等也明顯的改變著表土的光譜輻射通量,造成光譜分析法識別土壤的混亂。而光譜分析法也不能把地標性太這個相當重要的因子作為識別土壤的特徵因子。
探求如何讓在這些復雜多變的因素中選擇關系最密切的特徵因素作為遙感資料自動分類中的直接或間接指標
土壤是岩石的風化物在生物、氣候、地形等因素綜合作用下形成和發展的,是各種因素的綜合反映。
應用傳統的土壤分析法與現代遙感及計算機處理技術相結合的綜合分析方法便可以識別出各種成土因子(如植被、地表溫度、濕度、水系和地形)以及土類的地面信息(如土地利用、質地光譜特徵),在加上環境信息(如地區氣候、地質歷史等)。並且可以通過它們之間的相關關系進一步區分出土類中的細小差別,識別出土壤的類型
把地形因子作為影響土壤的主導因素來考慮
根據數字地形數據計算出定量地形因素,往往是遙感自動識別土壤,建立遙感直接或間接標志的前提,也是地學領域從定性描述向定量化發展的關鍵。因而美國農業部提出了一個運用遙感資料的數字化地形數據所計算得到的棟梁地形因素來自動識別土壤類型的系統方法。
Ⅶ 地理的分析方法
地形,自然條件,以及地理位置,工業水平來分析。
如日本:地形主要以平原和高原為主,地狹人稠,資源短缺,四面靠海,工業區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這里交通便利,有利於進出口事業的發展。
Ⅷ 地理學中的經典統計分析方法有哪些
統計學 - 統計方法
測量的尺度
統計學一共有四種測量的尺度或是四種測量的方式。這四種測量(名目,順序,等距,等比)在統計過程中具有不等的實用性 。等比尺度(Ratio measurements)擁有零值及資料間的距離是相等被定義的,等距尺度(Interval measurements)資料間的距離是相等被定義的但是它的零值並非絕對的無而是自行定義的(如智力或溫度的測量)。( Ordinal measurements)順序尺度的意義並非表現在其值而是在其順序之上。名目尺度(Nominal measurements)的測量值則不具量的意義
Ⅸ 人文地理學分析方法有哪些
一、人文地理學研究的調查研究方法
地理社會調查
科技文獻資料
地理調查和信息獲取的新技術與新方法
區域地理方法:描述、比較和歸納
二、人文地理學研究的空間模型方法
(一)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主要數學模型
統計分析模型規劃與管理模型系統分析模型
(二)數學方法在人文地理學中的應用
分布型分析相互關系分析類型研究 網路分析 趨勢面分析 空間相互作用分析 系統模擬研究 過程模擬與預測研究 空間擴散研究 空間行為研究 地理系統優化調控研究
三、人文地理學研究的社會學方法
(一)人文地理學中的現象學方法
(二)時間地理學方法
(三)人文地理學研究的社會生態方法
四、人文地理學研究的系統分析方法
系統分析是對系統要素的性質、功能、相互關系進行分析,對系統的各種不確定因素、系統的組織、結構、狀態和可能的變化,通過綜合處理,建立模型,反復驗證,以作出判斷,並提出抉擇方案。
Ⅹ 經濟地理學的。Gis分析方法主要有哪些
不同的地理現象是不同的地理過程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結果。這些現象的不同特徵,可以通過調查和試驗數據展示出來。每次調查和試驗,可以認為是地理現象的一次隨機抽樣。通過對調查和試驗結果的統計分析可以獲得對地理現象總體的認識。
統計方法:
統計學方法廣泛使用於地理學的研究中,並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
1.數據的獲取與處理、記錄、整理和比較數據,並將結果用圖表進行顯示。
2.抽樣,為問題分析提供統計根據。
3.數據分析,探索數據中存在的趨勢、點群以及簡單的或多重的相關性。
4.假設檢驗,驗證可說明具體現象的原因和起源的概念或模型。
5.定量預測,對具體問題提供解答。
模型分類:
根據統計相關模型的應用目的,將模型分為三類:1)相關分析;2)回歸分析;3)因子分析。模型的數據分布假設是多元正態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