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時候的骨耜和石斧應如何使用
骨耜使用時,手持骨耜上的木柄,用腳踏插入橫孔的木棍,推耜入土,然後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來。骨耜比石器輕便靈巧,而且表面光滑,不容易沾泥,適宜在江南水田裡使用。
骨耜的使用,充分地顯示了河姆渡人的聰明智慧。
骨耜是用偶蹄類動物的肩腫骨製成的。其上端厚而窄,是柄部;下端薄而寬,是刃部。柄部鑿一橫孔,刃部鑿兩豎孔。橫孔插入一根橫木,用藤條捆綁固定。兩豎孔中間安上木柄(即來),再用藤條捆綁固定。這樣,一件骨耜就製造出來了。
❷ 骨耜和石鋤在古代的功能和優點是什麼
骨耜是用偶蹄類動物的肩腫骨製成的。其上端厚而窄,是柄部;下端薄而寬,是刃部。柄部鑿一橫孔,刃部鑿兩豎孔。橫孔插入一根橫木,用藤條捆綁固定。兩豎孔中間安上木柄(即來),再用藤條捆綁固定。使用時,手持骨耜上的木柄,用腳踏插入橫孔的木棍,推耜入土,然後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來。用它挖土,既可以減輕勞動強度,又能提高勞動效率。骨耜比石器輕便靈巧,而且表面光滑,不容易沾泥,適宜在江南水田裡使用,是河姆渡人從事水稻種植的主要生產工具。
石鋤是遠古時代一種橫斫式的石質翻土工具。形式多樣, 一般比石斧扁薄,比石鏟稍厚。早期石鋤多尖刃。後期多寬刃,鋤體也較短。形體長大者當屬石钁。平刃、平弧刃石斧、背部有圓突、稜脊而形體較大的石,也可作石鋤使用。
希望能夠幫到您!
❸ 刀耕火種和石器鋤耕有什麼區別
刀耕火種是新石器時代殘留的農業經營方式。又稱遷移農業,為原始生荒耕作制。先以石斧,後來用鐵斧砍伐地面上的樹木等枯根朽莖,草木曬干後用火焚燒。經過火燒的土地變得松軟,不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種後不再施肥,一般種一年後易地而種。
我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的標志:鬆土工具 的出現和普遍使用。
骨耜
這種器物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加工製成,是河姆渡文化的典型農具。
用它挖土,既可以減輕勞動強度,又能提高勞動效率。
河姆渡氏族遺址位於浙江杭州灣南岸一條狹長的河谷平原上,是1973年在農田水利建設中發現的。遺址中出土了兩千九百二十多件骨器,其種類有耜、鏃、鑿、針、匕等。其中,骨耜是河姆渡人從事水稻種植的主要生產工具。
骨耜是用偶蹄類動物的肩腫骨製成的。其上端厚而窄,是柄部;下端薄而寬,是刃部。柄部鑿一橫孔,刃部鑿兩豎孔。橫孔插入一根橫木,用藤條捆綁固定。兩豎孔中間安上木柄(即來),再用藤條捆綁固定。這樣,一件骨耜就製造出來了。使用時,手持骨耜上的木柄,用腳踏插入橫孔的木棍,推耜入土,然後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來。骨耜比石器輕便靈巧,而且表面光滑,不容易沾泥,適宜在江南水田裡使用。
骨耜的使用,充分地顯示了河姆渡人的聰明智慧。
❹ 1.北京人使用的石器有什麼特點說明了什麼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是打制石器,也就是把一塊石頭往另一塊上打去,然後從打出的碎片上選比較合適使用的。這種方式當然說明了他們已經會使用工具了,不再是僅僅用自己身體為覓食工具。但是打制的東西畢竟太不理想了,比如你用它來割肉那不是很浪費嗎?
河姆渡時期已經告別石器時代了,那時已經有了更先進的東西,比如你說的骨耜,這個是農業生產工具,說明當時已經有了耕作農業,而不是僅靠打獵、捕魚這樣沒有固定產量的方式覓食。農業生產是有可靠產量保證的。
骨耜其實不是對於北京人的舊石器時代的新變化,而是對新石器時代的新變化。新時期時代的人們,比如山頂洞人,他們使用打磨石器,也就是把打碎的石片再打磨使其更加適合使用,比如石刀更鋒利,骨箭更尖銳等等。河姆渡人應該也是這樣的,但他們使用的石器更少,別的先進工具更多。意義嘛,生產工具的進步是生產力的重要方面啊,比如現在的科技進步一樣的意義。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嘛。(我自己的意見,不到之處請指教。)
❺ 骨耜是什麼
骨耜(sì)是用偶蹄類動物的肩胛骨製成的。其上端厚而窄,是柄部;下端薄而寬,是刃部。柄部鑿一橫孔,刃部鑿兩豎孔。橫孔插入一根橫木,用藤條捆綁固定。兩豎孔中間安上木柄(即耒),再用藤條捆綁固定。這樣,一件骨耜就製造出來了。
使用時,手持骨耜上的木柄,用腳踏插入橫孔的木棍,推耜入土,然後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來。骨耜比石器輕便靈巧,而且表面光滑,不容易沾泥,適宜在江南水田裡使用。 骨耜的使用,充分地顯示了河姆渡人的聰明智慧。
這種器物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加工製成,是河姆渡文化的典型農具。用它挖土,既可以減輕勞動強度,又能提高勞動效率。
在中國原始時代的耒耜遺物中,最有名的當屬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骨耜。耒耜是犁的前身,它的使用一直延續到鐵農具使用的初期,故後來有人仍稱犁為耒或耒耜。
(5)骨耜和石器製作方法上有什麼差異擴展閱讀:
考古發現
從目前出土的情況來看,史前時期的耜多為骨制或木製,大量見於河姆渡遺址、慈湖遺址等河姆渡文化遺址。大約殷商時期出現了青銅制的耜,但木耜仍很常見,例如在江西新干大洋洲遺址同時出土了一件青銅耜和一件木耜。
在戰國時耜向兩個不同的方向發展:一是頭部加寬加厚並起中脊,刃的中部銳出呈等腰三角形,向犁發展,以適應牛耕的需要。一是變薄加寬,向臿發展,以適應松軟土地上的作業。同時出現了鐵制的刃口套於木製的主體上面。
戰國時臿的實物目前未見,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木臿上面套有鐵刃,可推測戰國時的臿應當與此不會有太大差別。
東漢的許慎認為耒、耜是同一種農具的不同部分:「耒,手耕曲木也。」;「耜,耒端木也」,而後世多沿其所說。但是現代觀點認為它們其實是不同的兩種農具,如徐中舒考證說:「耒下歧頭,耜下一刃,耒為仿效樹枝式的農具,耜為仿效木棒式的農具」。出土的實物也多支持這種觀點。
❻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與河姆渡人使用的骨耜和裝有木柄的骨耜 你認為哪一種製作技術進步為什麼 急用啊 求解
當然是河姆渡人的古耜。骨質耜,是新石器時期比較發達時候才有的。同時裝有木柄,已經是組合工具了。同時,屬於磨製工具了。而北京人僅僅是打制的舊石器。年代差的遠,製作僅僅是粗糙的打制。
耜的出現,說明農業已經發展到一定水平了。這是新石器事情的一種標志。
❼ 打造石器 磨製石斧 骨耜 鐵犁鏵這些工具的優點與弱點【急!】
石斧:石器時代
青銅工具:青銅時代
鐵犁鏵:鐵器時代
演變過程:打制石器-磨製石器-青銅器-鐵器
簡要評述:打制石器是舊石器時代遠古人類所使用的生產工具,與磨製石器相比,打制石器顯得粗糙,效率低下,而青銅器的使用范圍廣,不僅可以用於生產工具的應用,還可以用作禮器、樂器,青銅鑄成鼎則是權利的象徵。
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
❽ 說出歷史中骨耜,石鋤這兩種農具的功能和優點
骨耜
的功能是掀土的,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來。優點是比石器輕便靈巧,而且表面光滑,不容易沾泥,適宜在江南水田裡使用。
石鋤功能是種田用的,優點是比用人工挖地快,提高了工作效率。
❾ 古代骨耜和石鋤這兩種農具的功能和優點是什麼
骨耜的功能:挖土、翻土
使用時,手持骨耜上的木柄,用腳踏插入橫孔的木棍,推耜入土,然後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來。
優點:
骨耜比石器輕便靈巧,而且表面光滑,不容易沾泥,適宜在江南水田裡使用。
既可以減輕勞動強度,又能提高勞動效率。
石鋤的功能:除草
具體詳細內容未找到。
❿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和河姆渡人使用的骨耜有什麼變化,這種變化的意義是什麼
北京人 舊石器(打制 ) 河姆渡人 新石器 (磨製) 意義 人類進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