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獻法
文獻法是一種既古老,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學研究方法。無論哪一種社會活動想要留下永久的痕跡都離不開各種文獻。人類活動與認識的無限性和個體生命與認識的有限性的矛盾,決定了我們在研究逝去的事實時必須藉助於文獻。
2、比較研究法
作為一種思維方法,比較研究貫穿於教育研究的全過程。無論在科學實驗的過程中,或是在理論研究中,比較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基該方法。
3、歸納綜合法
歸納綜合法的基本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實例法,藉助於給出的一組輸入/輸出實例逐步導出適於一類問題的程序;另一種是「軌跡」法,通過所給實例的執行軌跡,逐步導出程序。
4、實證研究法
其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利用科學儀器和設備,在自然條件下,通過有目的有步驟地操縱,根據觀察、記錄、測定與此相伴隨的現象的變化來確定條件與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
5、定量分析法
通過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以便更加科學地揭示規律,把握本質,理清關系,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
㈡ 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方法
即歷史的美學的研究和學習方法
為此,要加強:
(一)中國近、現代史的學習,樹立歷史觀念和分析方法。
(二)重要政論的學習:《新民主主義論》、《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等,這是中國現代文學生長的政治土壤。
(三)具備較為廣博的外國文學、中國古典文學知識,以及社會學、文化學、美學知識。
(四)注意作品原文的讀解,不虛推古人,不迷信權威——「拿來主義」。
也就是要:
將中國現代文學放在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現代史中去把握其發生、發展,要把文學放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中去把握,同時,要把文學作為藝術來進行研究。
樹立歷史在場觀念:用美學的眼光、審美的觀念,在具體的歷史背景中去分析和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作家創作和作品生成以及文學的接受過程和對創作的影響。
避免「無限衍義」,一家之言和自圓其說必須建立在學理基礎之上。
中國現代文學課程研究的對象:中國現代文學既是作家作品的歷史,也是文學和文化思想的歷史,也是中國社會接受和運用現代文學的歷史。同時,現代文學為中國的近現代社會創造了民族共同的想像空間,對中國近現代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凝聚,民族國家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㈢ 文學方面的研究性學習如何開展
開展研究性閱讀培養創新能力
為了適應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要求,更好地貫徹新大綱,「研究性學習」和「研究型課程」應運而生。在高中階段,我們組織「研究性閱讀」。
研究性閱讀,是一種研究型課程。它不同於學科課程,它定位在拓展型課程層次之上,注重培養發展性學力。它以學生的自主閱讀、探索性學習為基礎,通過親身的閱讀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研究文本的基本方法,提高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沒有固定的閱讀教材,沒有固定的研究課題,鼓勵討論切磋,鼓勵創造「一家之言」。
研究性閱讀,也是一種方法。長期以來,高中學生的閱讀以語文課堂教學為主渠道,而語文閱讀教學盛行以文章學為理論指導的「文章學閱讀教學法」,這種教學法重視文章結構知識,淡化閱讀信息篩選和處理,有悖於閱讀的根本目的和閱讀能力的培養目標。研究性閱讀以閱讀目的為前提,以資訊理論理論指導,以圍繞閱讀目的准確、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關信息為基本原則,不斷提高篩選、認知、處理語言信息的能力。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這是一種終身受用的基本生存能力,對人的成長、成才、成就關系重大。
一、學生研究性閱讀的組織管理策略
高中學生的研究性閱讀中,教師是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教師的介入要把握好尺度,本著「以學生為本」的原則,注重發展學生的主動精神和健康個性,並著眼於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教師的組織管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動員
高中學生對於科學研究是陌生的和遙不可及的,認為那是大學或研究生的事,教師要向他們講清楚研究性閱讀的性質、背景和目的,分析高中生進行研究性閱讀的可行性,消除顧慮。
只要我們廣泛閱讀,睜大發現的眼睛,做個有心人,就可能有成果。在動員過程中,還要讓學生明白,研究成果的評價,也凸顯過程,還要請專家鑒定,綜合評獎,編輯論文集,學生有了興趣和信心,就為整個研究性閱讀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學生研究活動的組織形式
一是個人活動。這是由閱讀活動的性質決定的,讀解學和接受美學理論告訴我們,閱讀活動是作者、讀者、文本之間的互動過程。研究性決定了發現、創造主體的不可替代性。本體論的研究原理告訴我們,研究者必須佔有第一手資料,才能保證研究的科學性。因此,研究性閱讀活動的組織形式以個人活動為主。
二是集體活動。在個人選題進行研究的基礎上,也可讓學生自由結合,組成課題組。老師可根據學生個人選題內容,做適當調整,學生團結協作,互相切磋。亦可跨班級或跨年級活動,或參與多課題閱讀研究
3.提醒尋求指導
學生在閱讀活動過程的某個階段遇到了困難,老師應及時提供幫助,也可提醒其在廣泛范圍內尋求指導,爭取家長或有關專家的指導,老師盡量不越俎代庖。
二、研究性閱讀過程中的指導策略
1.選題的指導
選題的原則是以人為本,突出開放性。選題是研究性閱讀的開始,也是研究性閱讀成功的關鍵一環,選題不強調對現成知識的承襲學習,不因循課本的知識框架,學生根據自已的興趣和條件,選擇研究的課題,注意培養捕捉問題的能力。
指導學生選題由易到難,與課內語文學習相結合。學生已有義務教育的語文學習積累,特別是課內課文知識的積累,研究性閱讀應從課內到課外再課內外結合,從單元內到全冊,再跨課本綜合閱讀選擇研究問題,然後延伸到課外文學作品、科普讀物,哲學理論讀物等。比如,高中學了魯迅的好幾篇小說,有的學生就選了「魯迅小說研究」這樣的課題,課內外結合,較容易把握。
指導學生選題要關注社會、關注人生。注重知識的遷移能力培養,關心時代發展,敏銳感受社會生活。培養創新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的同時,還要兼顧雙綱,並與高考接軌,使之突出高中階段的實施價值。
教師參與優化選題。選題雖然以學生為主體,充分依據個人愛好和專長,但教師的參與可以幫助學生優化課題內容,比如,有的學生選了一個「中國古代文學的特點」作為閱讀研究的課題,就不合適,教師可及時糾正選題過大、選題無價值、選題不好操作之類的現象,提高研究成功率。同時,師生相互交流,也為選題困難的學生提供參考和幫助
2.學生研究活動中收集、處理課題信息的指導
首先是鼓勵佔有資料。閱讀材料是信息的來源,閱讀量的積累是研究成功的前提條件。介紹資料知識,開設講座或個別談活,幫助學生了解資料信息的領域和來源,相關資料組成等知識,掌握獲取資料信息的基本方法。列舉可供利用的資料信息及其分布特點。
其次是適當介紹資訊理論知識,幫助學生把握信息價值判斷原則,如①針對性;②科學性;③先進性。提取、篩選與課題有關的信息。
3.研究成果表達的指導
最佳成果表達方式相對的,應根據課題內容和自身特長選擇。研究性閱讀成果的一般表達方式是小論文。教師可開設論文寫作講座,推薦研究論文範例,以提高論文寫作質量。之後還要幫助學生反復進行自我論證,做好答辯准備。
三、研究性閱讀方法的指導策略
1.幫助學生確定研究性閱讀的目的:以對閱讀的確切理解為基礎,通過收集資料,整理觀點,分析研究來創新,提出新觀點,建立新思想。
2.幫助學生建立研究的思路和閱讀研究的一般方法:a.確切理解,提取信息。b.篩選加工信息,歸納和概括。c.引申和發展。d.否定和批判。e.消化和應用。
四、評價策略
研究性閱讀具有多側面、多層次的教育價值,它的成果不與高考升學直接掛鉤。閱讀視野開拓與閱讀能力的提高與其研究成果的質量同等重要。研究性閱讀的評價可從幾個方面進行:
1.學生的研究能力的評價(全過程研究閱讀的水平評價);
2.成果鑒定(集體評價或教師、相關研究領域專業人員評價);
3.閱讀能力測試(研究性閱讀水平的直接影響指標);
4.綜合實踐能力測評,(研究性閱讀水平的間接影響指標)。
研究性閱讀指導是本人當前正在研究的課題,沒有成功的經驗借鑒,經過一年的初步實踐,我認為,在高中學生中組織研究性閱讀活動,打破固定教材的限制,有助於學生開拓知識視野,提高閱讀能力,進而重新設想閱讀教學的境界,實在是一種好方法。研究性閱讀也增強了高中學生的科學研究意識和研究能力,從而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更好地推進素質教育。
㈣ 外國文學的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可行性分析
喲,你問的好專業啊,我看這樣吧:
從作家看,生平考據,生活經歷對作品的影響。(作者)
從作品看,作品年代、內容考證,作品語言風格特點,作品人物形象特點,作品創新的地方,作品與同時代類似作品的比較。(文本)
從接受方面看,作品的受歡迎度及其原因,人們對作品的不同解讀。(讀者)
從背景上看,作品反映的時代性。(世界)
世界——作者——文本——讀者,這是文學空間的有機整體,也是文學研究的永恆題材。搞研究,要確定范圍,有了想法,再把范圍不斷縮小,不斷具體化,這樣無論是比較,還是就某人的某一點單獨研究,都會寫出來點東西。
(你的名字是「風飛花」嗎?有首英文詩就叫這個名字,windflowers,寫得很美)
㈤ 論文研究的主要內容和思路怎麼寫
以下是寫論文研究思路的十個要求:
1、題目:寫論文的時候是畢業要求題目的,一篇論文不能沒有題目;
2、署名:一篇學術論文是需要有署名的,而且署名必須是真實存在的,其工作單位也是要真實存在;
3、引言:論文的引言部分需要達到引人入勝的目的,所以是非常重要的,寫這個部分的時候一定要寫好;
4、材料與方法:向合格部分需要寫出自己論文中數據得出的方法以及自己在研究這個課題時自己所運用的研究方法等等;
5、實驗結果:這個部分需要高度歸納,而且還需要進行分析實驗的結果,並且需要符合邏輯地去寫出來;
6、討論:這個部分就需要寫出自己在進行思考的時候進行的哪些討論,怎麼確定自己論文的研究思路的;
7、結論:自己在寫論文的時候最終得出的結論是什麼,一定要短小精悍,而且內容不要讓人覺得味同嚼蠟;
8、參考文獻:這個部分也是比較重要的部分,需要清楚地寫出自己的參考文獻是什麼;
9、致謝:這個部分的要求不是很嚴格,只需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就可以了;
10、摘要:確定了論文的研究問題後,簡單地交代一下自己要採用什麼樣的研究方法,大概是一個什麼樣的研究過程。在進行研究思路撰寫時要將研究問題、研究方法、研究邏輯和研究目標相同。
㈥ 外國語言文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外國語言文學的研究方法多種多樣,取決於所涉及的語言文學文化對象及所研究的問題。像尚德機構就行,課程多樣,還是比較推薦的
㈦ 比較文學的研究領域和方法是什麼
比較文學是興起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一門新興學科,是文學研究的一個分支。它以世界文學的眼光,運用比較的方法,對各種文學關系進行跨文化的研究,尋求人類文學共通規律和民族特色,它主要的研究領域有文類學、主題學、形象學、媒介學和比較詩學等。影響研究和平行研究是它的兩個基本方法,前者側重研究各民族文學中存在的事實聯系,後者則對沒有事實聯系的文學現象進行研究。目前有法國學派、美國學派和前蘇聯學派三大學派。中國早在五四時期就引入了比較文學的相關理論,但真正獲得發展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比較文學是一門有著極大發展前景的新興學科,比如近年來,隨著全球化進程的發展,它又把異質文化的溝通與對話等新課題納入自己的研究領域。
㈧ 文學語言學的研究方法
文學語言學作為文學研究的一個方面,還更多的是作為一種研究方法,這種方法滲透到文學批評的多種流派的運作過程中。20世紀西方文學批評中的形式主義、新批評、結構主義批評都是其中非常典型的類型;另外,其他一些批評中,也多少可以看到這種影響,如20世紀初弗洛伊德開創的文學的精神分析,他把文學看成「白日夢」的體現,在語言角度上是一種隱喻。西方20世紀60年代的女性文學批評,批判男性權力通過文學語言的方式把兩性關系的不平等加以合法化,在語言層面上,根本上講也就是人的思維、感受的層面上,剝奪女性的合法權益。在20世紀末期興起的新歷史主義,強調文學作品的歷史性內涵的重要性,但是他們所強調的這個歷史,基本上不是指那個客觀的歷史過程,而是指研究者整理出來的歷史的架構,因為他們看來任何對於歷史的敘說都只是一種話語描述的歷史,同樣的歷史過程可以有著完全不同,同時也不能簡單地說哪種描述就完全錯訛。諸如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代歷史中,有把唐代定位為中國國力達到頂峰的說法,可是也有人可以說明宋代在原先唐代基礎上,國力有了新的發展。比較兩種說法,那麼唐代說可以有國家地理版圖、可以有對於周邊國家的外交關系、軍事力量等方面佐證;可是,換以社會的經濟水平來看,宋代的經濟遠大於唐代,甚至南宋只有半壁河山條件下,國家稅收也多於唐代,正是由於這樣的經濟條件作為支撐,所以並不尚武且嚴格束縛軍隊勢力的宋朝,能夠在元帝國橫掃世界的形式下,苦苦支撐了若干年,於金國被滅40多年才終於滅亡,而這個時期的蒙古鐵騎是所向披靡的,征戰歐亞大陸時基本難以出現有效的抵抗。在這個意義上看,宋朝並不是一般人們想像的那樣弱小。那麼,所謂歷史上的興盛與否要看參照系的情況,這就相當於語言表達中的語法關系或上下文關系。
㈨ 文學研究的方法
這個怎麼說呢,文學這個東西首先你自己要些文學的功底,自然而然你就能夠了解什麼是文學了,文學研究包含研究主體與研究客體兩個方面,研究客體是指從事學術研究之學者所研究的對象,如中國文學與漢族文學等。比較文學研究的客體是介於兩種民族文學或兩種國別文學之間的學理關系,或是介於文學與其他相關學科之間的學理關系。
把比較文學研究的客體定義為是介於兩種民族文學或兩種國別文學之間的學理關系,或是介於文學與其他相關學科之間的學理關系,這僅僅是向初涉比較文學者介紹關於比較文學研究客體之理論的第一步。下面還需要進一步介紹的是,比較文學的研究客體——關系,還應該涵蓋三種不同的類型:材料事實關系、美學價值關系與學科交叉關系。這三種不同類型的學理關系是依憑學派理論的不同而劃定的。
㈩ 文學研究方法有哪些
1、分析法:
2、歸納法:
3、列舉法:
4、調查法:
5、觀察法:
6、文獻研究法:
7、實證研究法:
8、定量分析法:
9、定性分析法
10、個案研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