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教學方法當中有一種體驗感知法嗎

教學方法當中有一種體驗感知法嗎

發布時間:2022-06-10 16:21:56

⑴ 教育學中 教學方法 除了情境體驗 法 還有哪些方法

中國教學方法分類模式
1、李秉德教授主編學論中的教學方法分類
按照教學方法的外部形態,以及相對應的這種形態下學生認識活動的特點,把中國的中小學教學活動中常用的教學方法分為五類。
第一類方法:「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等。
第二類方法:「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參觀法等。
第三類方法:「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方法」,包括練習法;實驗法;實習作業法。
第四類方法:「以欣賞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例如陶冶法等。
第五類方法:「以引導探究為主的方法」,如發現法;探究法等。

2、黃甫全教授提出的層次構成分類模式
黃甫全教授認為,從具體到抽象,教學方法是由三個層次構成的,這三個層次是:
第一層次:原理性教學方法。解決教學規律、教學思想、新教學理論觀念與學校教學實踐直接的聯系問題,是教學意識在教學實踐中方法化的結果。如:啟發式、發現式、設計教學法、注入式方法等。
第二層次:技術性教學方法。向上可以接受原理性教學方法的指導,向下可以與不同學科的教學內容相結合構成操作性教學方法,在教學方法體系中發揮著中介性作用。例如:講授法、談話法、演示法、參觀法、實驗法、練習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實習作業法等。
第三層次:操作性教學方法。指學校不同學科教學中具有特殊性的具體的方法。如語文課的分散識字法、外語課的聽說法、美術課是寫生法、音樂課的視唱法、勞動技術課的工序法等。

⑵ 淺談怎樣在小學數學課堂 教學中進行體驗式教學

體驗是學生感知知識、獲取知識、驗證知識的方法和途徑。學生在體驗中能夠輕松的學習,更好的復習、溫習知識。在體驗式的教學中,教師要做到「角色的轉變」、「教學方法的轉變」,教師要把時間留給學生,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和諧的氛圍中自己去學習,去創新、去發現、去總結。作為教師,特別是小學低年級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從小就培養學生的這些能力,讓學生自己去在體驗中去發現數學知識,在數學活動中總結數學規律,培養各方面的能力,發展自己的思維。這樣,把復雜、枯燥的數學知識生活化,形象化,把嚴肅的課堂生活化,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知識、生活領域中去學習、去發現、去總結、去反思、去再體驗。
由此可見,學生要發展,就必須體驗學習的過程,而獲得體驗的最好方法就是親身參與。獲得體驗的過程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積極的意義在於這是一種生命的歷程,是生活的體驗。課堂教學正是實現這一體驗的載體。課堂教學是學生體驗知識形成過程、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獲得成功體驗從而和諧發展的過程,而這一系列目標的實現都與教師傳統地位的轉變、指導職能的發揮密不可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走下講台,走近學生,以精練實效的「導」為指引,將參與體驗、探究、操作、思考的權力還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充分地讓學生去參與、去體驗。
那麼什麼是體驗呢?體驗是指「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是人的一種心理感受,是帶有主觀經驗和感情色彩的認識活動,與個人的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數學學習中的體驗是指學生個體在數學活動中,通過行為、認知和情感的參與,獲得對數學事實與經驗的理性認知和情感態度。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滋生體驗的慾望
《數學課程標准》在教學建議中指出:「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漸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如我在一次活動課當中,出示了一道能引起學生興趣並產生矛盾沖突的題目:新華書店有以下一批兒童讀物打折出售,你會怎麼買?並說出你的理由。
①《西遊記連環畫》(原價8.50元,現價4.50元) ②《作文選》(原價12.00元,現價9.00元) ③《兒童漫畫》(原價10.80元,現價7.80元) ④《童話選集》(原價18.80元,現價13.80元)
在討論當中,許多同學都據理力爭,毫不相讓。有的選擇了《童話選集》,因為價格下調了5.00元,下降的錢數最多;有的認為買《西遊記連環畫》合算,因為它下降的幅度最大,價格幾乎是原來的一半,而《童話選集》下降幅度還不到三分之一。還有一些更新穎的觀點:我要買作文選,因為它對我提高寫作水平有幫助;我要買《西遊記連環畫》,其他的我不喜歡;我要買《童話選集》,其他的我都有了,買來沒用……由於每個同學認識角度不同,出發點也不同,因而造成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激烈矛盾沖突的局面,這不僅有效地拓展了學生的思維,也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眾多的矛盾沖突中得到激發。
二、注重在探索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交流中體驗知識創新的喜悅。
學習數學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它並不是簡單的記憶,模仿。《標准》創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數學學習方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提供充分地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試驗、猜測、驗證、推理等探究活動,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如在教學重疊問題時,請看教學片斷。
師:同學們,森林運動會要開始了,我們來看看小動物們組隊參加跑步比賽和跳遠比賽的情況。
出示「報名表」:
師:參加跑步比賽的有幾種動物?
生:7種。
師:參加跳遠比賽的呢?
生:7種。
師:參加跑步比賽和參加跳遠比賽的一共有幾種動物?
生:14種。
師:是嗎?
生:不對,是13種、12種、11種……
師:停!這么簡單的幾種動物.作為我們三年級的孩子竟然有這么多種答案。這是為什麼呀?
生:有的動物是重復的。
師:重復是什麼意思?
生:就像狐狸它既參加跑步比賽又參加跳遠比賽,兩樣都參加了。
師:那重復的算幾種呢?
生:重復的只能算一種。
師:好,我們一起來數,遇到重復的大家就說「重復了』」。(滑鼠移動數)
生:l種、2種、3種……重復了,7種、8種、重復了……11種,
師:區區11種動物讓我們數了這么久,看來這個表格並不好數。誒,孩子們,如果把這表格交到你的手裡,你能想辦法把它重新凋整一下,讓其他同學一看就明白幾種動物兩項運動全參加了,哪些動物參加了跑步比賽,哪些動物參加了跳遠比賽,有辦法嗎?和你同桌商量一下。
生:同桌商量想辦法。
師:想到辦法了嗎?下面先看清楚操作要求(課件出示)。
要求:(1)擺好後讓人一眼就能看清一共有幾種動物:
(2)同桌要注意分工合作;
(3)完成後派代表展示說理。
好,看哪兩個同學的方法最好,動作最快!
學生小組合作完成表格的整理後,代表上台展示。
師:請小組代表上台展示你們的成果。給大家介紹一下你們為什麼這么排?有什麼好處?
生1:我們把重復的上下對齊放在一起,比較好數。
師:真有辦法,哪幾種動物重復,一看便知。
生2:我們組比他們更清楚,把重復的都擺到前面來。
師:更明白了。
(另一組上台展示)師:老師發現少了3個呀?
生3:放在中間表示兩種比賽都參加,數的時候就不會重復數了。
師:多有創意的想法.一個圖放中間就可以表示參加兩項比賽了。
請你把參加籃球賽的動物圈在一個大圈裡,再圈出參加足球賽的動物(台上學生邊圈,下面學生進行判斷)。
師:和他們組想的辦法一樣的舉手。我們請電腦幫忙,把他們想到的辦法再來演示一遍。 (電腦動態演示移動過程)。
生3:可是這樣別人可能不知道哪邊是籃球賽,哪邊是足球賽了。
師:怎麼辦呢?
生4:可以在上面寫上標題。
生:對,好辦法……
根據學生要求,教師操作課件,形成韋恩圖.
師:你們知道嗎?這個圖是一個名叫韋恩的數學家創造的。你們剛才也像數學家一樣,把這個圖創造出來了,真了不起。
三、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體驗生活化數學
教學中,要讓學生的探索成為可能,就要求教師在處理教材時,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能動地對教學內容進行加工,並精選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材料,以活動的、開放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猜想、驗證、交流等活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樣,在不知不覺的探究過程中,學生學會用已有的知識來解決未知的問題。實踐證明,在數學教學中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可以使學生學起來更加感到自然、親切、真實,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心理體驗:生活中的數學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這種心理體驗,會使學生對知識產生更為濃厚的興趣,也讓學生更加樂於參與課堂的學習活動。
四、要注重在實踐中體驗知識的應用價值。
《 數學課程標准》中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指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教師要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的道理,因此,教師應創設條件,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知識應用於生活實際中,讓數學貼近生活,學生就會真正體會到生活中充滿了數學。教學「中位數和眾數」時,我創設了一個找工作的生活情境,在教學時,出示一則招聘廣告:某超市招收工作人員若干名,月平均工資1000元。李叔叔看到 這份招聘廣告後決定去應聘,超市經理拿出了超市工作人員月工資表:經理3000元、副經理2000元、員工a900元、員工b 800元、員工c 700元、員工d 650元、員工e 600元、員工f 600元、員工g 600元、員工h 600元、員工i 500元。請大家仔細觀察表中數據,利用我們今天學到的知識,幫李叔叔分析這樣兩個問題:1、經理所說的超市員工平均工資1000元能真實反映員工月工資水平嗎?為什麼?2、你認為用哪個數表示員工的月工資水平比較合理?通過分析、交流,學生會發現中位數650元和眾數600元,都能表示超市員工的月工資水平。最後追問學生:如果換作你找工作,有了今天的學習,你會怎樣去了解工作報酬?通過這種真實、貼近生活的素材和問題,學生不僅能很好地解釋中位數、眾數的實際意義,而且能感受到數學的產生和發展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總之,體驗學習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在體驗中思考,鍛煉思維,在思考中創造、培養、發展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當然,創設一個愉悅的學習氛圍相當重要,可以減少學生對數學的畏懼感和枯燥感。讓學生親身體驗,課堂上思路暢通,熱情高漲,充滿生機和活力;讓學生體驗成功,會激起強烈的求知慾望。同時,教師應該深入到學生的心裡去,和他們一起歷經知識獲取的過程,歷經企盼、等待、焦慮、興奮等心理體驗,與學生共同分享獲得知識的快樂,與孩子們共同「體驗學習」。

⑶ 教學的方法有哪些

1、比較教學法

比較教學,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較,確定事物的相同點和相異點,使學生掌握相關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2、一分鍾教學法

一分鍾教學法(one minute preceptor,OMP),又叫5步微技能教學法,是一種注重反饋的教學模式,這一模式自1992年由Neher提出。

主要包括5個步驟:掌握教學重點,探問相關支持證據,教導一般規則,強化正向,糾正錯誤。5個步驟的運用沒有一定的順序。

3、主體教學法

主體教學法是指通過學生主動性學習獲取知識的方法。它是與教授法比較而言的。主要是由教師提出學習目標與任務、學生直接感知學習材料、分組討論、教師指導四部分組成。

4、項目教學法

項目教學法是指教師設計覆蓋教學內容的項目並圍繞項目組織和開展教學,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完成項目學習知識、訓練能力、培養素質的一種綜合性教學方法。

項目教學項目一定要包含兩類要素。第一要包含「認知要素」,即對於教學內容的認知活動和認知過程,如能力的訓練、知識的學習、教學活動、簡單到復雜、感性到理性等。

如果項目沒有教學認知的相關內容,就不符合教育的初衷。第二要包含「企業要素」,即根據企業工作環境設計教學內容。對於人文社科類的課程,還需要增加「社會要素」。即讓學生走到社會中進行實踐,與人交往、與人合作,進行社會服務等相關工作。

5、情境教學法

創設的情境可以有:

創設現象情境,誘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學習興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教學藝術就在於設法引起學生的興味,有了興味就肯用全副的精力去做事。」而情景教學法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面能夠產生較好效果。

創設「意外」情境,通過「意外教學」的方式,能夠在教學中彰顯出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同時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以提升,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以增長,而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也必然是有效的。

6、體驗式教學法

體驗式教學法,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教學內容,通過創設相關情境組織學生參與課堂討論或指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從親身體驗中獲得真實的感受,從而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的一種教學方式或學習方式。

⑷ 教學方法有哪些

第一類方法:「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等。

第二類方法:「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參觀法等。

第三類方法:「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方法」,包括練習法;實驗法;實習作業法。

第四類方法:「以欣賞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例如陶冶法等。

第五類方法:「以引導探究為主的方法」,如發現法;探究法等。

(4)教學方法當中有一種體驗感知法嗎擴展閱讀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要求,在教學活動中所採取的行為方式的總稱。

教學方法的內在本質特點:

1、教學方法體現了特定的教育和教學的價值觀念,它指向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要求。

2、教學方法受到特定的教學內容的制約。

3、教學方法要受到具體的教學組織形式的影響和制約。

⑸ 常見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常見的教學方法:

1.以語言傳遞為主的教學方法

(1)講授法

定義: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系統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一種方法。包括以下四種方式:

講述:教師運用具體生動的語言對教學內容作系統敘述和形象描繪的一種講授方式。一般在人文學科教學中運用得比較多。又分為科學性講述和藝術性講述。

講解:教師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教材內容進行解釋、說明、論證的一種講授方式。一般在自然學科教學中運用較多。

講讀:教師把講述、講解同閱讀教材有機結合,講、讀、練、思相結合的一種講授方式。一般用於語文、外語教學中,也可用於數理化學科教學。

講演:以教師的學說或報告的形式在較長的時間里系統地講授教材內容,條分縷析,科學論證,從而得出科學結論的一種講授方式。因為講演時間長、知識面涉及廣、復雜度大,主要運用於大學教學中,中小學中較少運用。

優缺點:能在短時間系統傳授知識,但不利於學生主動性的發揮。

(2)談話法

談話法,也叫問答法,它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並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新知識或鞏固舊知識的方法。談話法可分復習談話和啟發談話兩種。運用談話法,學生必須有一定的知識基礎,這是談話法的前提。

優點:能照顧每個學生的特點,有利於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並通過談話直接了解學生的學習程度,及時檢驗自己的教學效果。

缺點:學生需要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不能廣泛使用。

(3)討論法

討論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進行探討、辯論,從而獲取知識的一種方法。

優缺點:有利於學生集思廣益,互相啟發,加深理解,但是運用討論法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基礎,一定的理解力,因此在高年級運用較多。

(4)讀書指導法

定義: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和參考書,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方法。教師通過讀書指導法,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組織學生交流心得,讓他們學會自己按照方法來讀懂課文,感受語言。

2.以直觀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

(1)演示法

定義:通過展示實物、直觀教具,進行示範性的實驗或採取現代化視聽手段等指導學生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運用演示法時要注意幾個問題: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性地運用演示手段;控制演示時間,復雜度不宜太大;演示內容要貼近生活。

(2)參觀法

參觀法是教師根據教學目的和要求,組織學生對實際實物進行實地觀察、研究,從而在實際中獲得新知識或鞏固、驗證已學知識的方法。它可以分為三類:准備性參觀、並行參觀、總結性參觀。

3.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

(1)練習法

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所學知識獨立地進行實際操作,以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的方法。練習的種類很多。按培養學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分為:各種口頭練習、書面練習、實際操作練習;按學生掌握技能、技巧的進程分為:模仿性練習、獨立性練習、創造性練習。

(2)實驗法

實驗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使用一定的儀器和設備,在一定條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現象產生變化,進行觀察和分析,以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方法。一般在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的教學中運用得較多。實驗法不僅有利於學生掌握知識,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學的、嚴謹的學習態度。

(3)實習作業法

實習作業法,又稱實習法,是指根據教學任務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在校內外一定場所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實際操作和其他活動,以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這種方法在自然學科的教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如數學課的測量練習、生物課的植物栽培等。

(4)實踐活動法

讓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多方面實踐能力的教學方法。在實踐活動中,學生是中心,教師是學生的參謀或顧問,教師必須保證學生的主動參與。

⑹ 情境體驗法名詞解釋

情景體驗法解釋如下:

情景體驗式教學法是通過復現、模擬等方式創設情境,讓學生激發興趣,調動情緒、情感,引發觀察和思考,進而掌握知識和發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一種綜合性的教學方式。

情景體驗法的依據:

從方法論看,情境體驗式教學是利用反映論的原理,根據客觀存在對兒童主觀意識的作用進行的。而世界正是通過形象進入兒童的意識的,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情境體驗式教學所創設的情境,因其是人為有意識創設的、優化了的,有利於兒童發展的外界環境,這種經過優化的客觀情境,在教師語言的支配下,使兒童置身於特定的情境中,不僅影響兒童的認知心理,而且促使兒童的情感活動參與學習,從而引起兒童本身的自我運動。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網路

⑺ 教學方法有哪些

1、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簡明、生動的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學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過敘述、描繪、解釋、推論來傳遞信息、傳授知識、闡明概念、論證定律和公式,引導學生分析和認識問題。

2、討論法

討論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全班或小組為單位,圍繞教材的中心問題,各抒己見,通過討論或辯論活動,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優點在於,由於全體學生都參加活動,可以培養合作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獨立性。

3、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或參考書,以獲得知識、鞏固知識、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方法。

4、任務驅動法

教師給學生布置探究性的學習任務,學生查閱資料,對知識體系進行整理,再選出代表進行講解,最後由教師進行總結。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也可以以個人為單位組織進行,它要求教師布置任務要具體,其他學生要極積提問,以達到共同學習的目的。

5、現場教學法

是以現場為中心,以現場實物為對象,以學生活動為主體的教學方法。本課程現場教學在校內外實訓基地進行,主要應用於育種試驗布局規劃、試驗設計、作物性狀的觀察記載方法等項目的教學。

6、自主學習法

為了充分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通常給學生留思考題或對遇到一些生產問題,讓學生利用網路資源自主學習的方式尋找答案,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然後提出討論評價。

⑻ 感知體驗法的定義

樣才算讀懂了一篇文呢?這是很多同學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筆者認為,要讀懂一篇文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落實。

第一,感知。就是先花一點時間粗略地瀏覽文本一至兩遍,對文章作感性接觸,了解大意。閱讀時劃出重點的詞語、句子,以便對文章有個初步的、總體的印象,這樣可以避免閱讀的盲目性和片面性。感知的主要內容有:析標題,明中心,悟情感,抓線索,理層次。

文意把握與否,看是否能用自己的話說出文章大意;是否讀懂標題的內涵、明確標題的作用。檢驗讀懂標題的標準是在順讀後,能用選文中的話解釋標題,了解其表層含義;還能用逆推法讀,即讀完原文後回過頭來細細研讀標題,探究出其深層含義和作用。做到了這些,對文章的大致意思就知曉三分之一了。但這對閱讀來說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把握文章的「魂」,弄清作者的立場、觀點和作品的情感傾向。至於弄清文章的結構,主要是看文章的材料有哪些?是怎樣安排的?文章是怎樣過渡的?要弄清文章的線索、順序、層次、詳略等。這些都可以通過找關鍵語句(總起句、中心句、過渡句、總結句、議論抒情句等)進行。比如,初讀豐子愷《竹影》一文,我們結合人物和事件,不難發現文章的主要內容——通過敘述幾個少年在夏夜描畫竹影的游戲,引出對中國畫的藝術體驗,從中獲得了藝術美的發現,表現了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 標題「竹影」實際是本文的敘述的緣由、源頭;也是文章的線索,即:看竹——畫竹——品竹,由此我們很容易把握文章寫作的脈絡和層次。這就是對文本的整體感知。

第二,體驗。體驗就是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喚起聯想,讀出自己」,即調動生活積累,從文章當中讀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場景,讀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個情節或人物形象,甚至讀出觸動自己心靈的某一個時代或某一段歷史……也就是說,讀了文本,看哪些句子敲開了你的心扉?哪些細節撥動了你的心弦?哪些文字讓你張開了想像的翅膀?哪些場景引起你對往日某段生活或某個場景的聯想?哪些妙語讓你對人生有了深刻的感悟?具體到《竹影》一文,我們可在整體感知文意之後,透過語言文字這個載體,從文章表現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中,得到靈感,產生聯想,於是沈復觀蚊成鶴,神遊山林,鞭軀蝦蟆的情趣,自己小時候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編花環的那些創造性的游戲以及自己學畫畫弄臟牆壁,遭受父母責罵的情景均浮現在自己的腦海里,並產生一種審美愉悅。再如,讀楊絳《老王》,我們能從外表醜陋心地善良的老王身上找到《巴黎聖母院》中加西莫多的影子,進而表現出對這些人物的同情。盡管作品中的這些人物和事件與我們沒有直接的關系,但我們從中還是讀出了某些和自己感情相通的東西。這種體驗實際上就是「共鳴」,也就是欣賞。

第三,探究。所謂探究就是深入文本,讀出問題。讀了文本,如果連一個問題都提不出來,這並不說明我們讀懂了。相反,恰恰證明我們根本沒看懂。但是,如果拿一本讀過很多遍的語文書給我,我可以提出很多問題,而且問題是越來越多,為啥?因為我讀懂了。所以,問題越多,恰恰證明你讀懂了,因為你已經在用探究的眼光在讀文本。當然,探究還包括質疑。面對文本,面對作者,也包括面對專家、學者,沒有什麼是不可以質疑的!對某一段話不理解,或者對某一句話甚至某一個詞不理解,都可以提出來研究。和同學一起探究,藉助資料進行探究,在老師的指導下探究,都是解決疑難的途徑。每解決一個疑難,就離讀懂文本更近了一步。

還是落腳到豐子愷的《竹影》上,閱讀時我們可以對文本多問幾個為什麼,對自己有疑問的地方,通過探究進行解決。如,文章有這么一個細節:當弟弟看到華明蹲在地上畫自己的影子,描好後站起來,真像一隻青蛙時,小夥伴和華明自己都感到好笑。與此同時小夥伴們也發現映在水門汀的竹葉影子像好看的「中國畫」,於是弟弟手癢起來,連忙跑進屋裡去拿鉛筆。我學他的口頭禪喊他:「對起,對起,給我也帶一枝來。」

這里的「對起,對起」是什麼意思呢?豐子愷在這里為什麼要學弟弟的口頭禪呢?藉助相關資料可以得出結論。原來,《竹影》在選入教材的時候,被編者刪去了前面的章節。原文的開頭中有這么一段:早上我聽見弟弟和華明打過「電報」:弟弟對他說「今——放——後,你——我——玩」,華明回答他說「放——後——行,吃——夜——後,我——你——玩」。他們常用這種的簡略話當作暗號,稱之為「打電報」。弟弟對他說的是「今天放學後,你到我家玩」,華明回答的是「放學後不行,吃過夜飯後,我到你家玩」。很顯然,弟弟的口頭禪是小孩子們自己創造的一種游戲——「打電報」,就是省略詞語。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推測,它應該是「對不起,對不起」的省略。

既然「對起,對起」只是一個普通的口頭禪,那為什麼我要學弟弟的口頭禪呢?除了我想通過客套和禮貌的方式讓弟弟給我帶來鉛筆外,主要還是為了表現孩子們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這與小夥伴們在水門汀上熱心地描寫自己的影、在水門汀上畫竹影、看頭上冒一縷一縷的細煙等細節相映生輝,較好的突出文章的中心。可見,藉助小孩子們自己發明、自娛自樂的一個口頭禪游戲來表情達意,正是作者構思的精妙之處。

這種探究實際上是對文本的一種由表及裡的深層解讀,是閱讀能力提高的一種標志,它對良好閱讀習慣和科學精神的培養是大有裨益的。

按照以上的步驟和方法,我們感知了文意,喚起了聯想,解決了疑難,可以說是真正讀懂了《竹影》。如果熟練掌握,學以致用,我們就能真正擁有讀懂文章的金手指了。

⑼ 幼兒教師教學方法有哪幾種

1.啟發式教學

啟發式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據學習過程的客觀規律,最大限度地調動幼兒的思維和學習積極性的教學方式。

啟發式教學法具有以下特點:

注重調動幼兒的心智活動,提供給幼兒一種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表現的機會。

注重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幼兒愉快地參與到活動之中。

注重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師生雙方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促進。

2.情景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幼兒創設一個具體、生動、形象的學習情景,並通過合適的方式把幼兒完全帶入這個情境之中,讓幼兒在具體情境的連續不斷的啟發下有效地進行學習。

運用情境教學法應注意以下問題:

要讓幼兒身臨其境,在情境中觀察、感知、操作、體驗,在具體情境的感染下產生歡樂或苦惱、愛或恨、喜悅或憤怒等情感。
創設的模擬情境在形式上要新穎,新奇的刺激容易引起幼兒的注意,容易喚起幼兒的求知慾;在內容上要有實用性,創設的情境要能有效地達到目標,不搞花架子。
在運用情境教學法時,教師要根據需要作啟發講解、點撥總結,以幫助幼兒將獲得的感性經驗進行概括、提取。要在情境中給予幼兒充分表達、表現的機會和交往的機會,使他們成為活動的主體。

3.暗示教學法

暗示教學法是運用心理學、生理學、精神病治療學有關知識和規律,精心設計教學環境,通過暗示、聯想與想像、智力活動、體力活動、練習、音樂等方式的綜合運用,巧妙地利用無意識的心理活動,激發個人的心理潛力,使兒童在輕松愉快的情況下學習的方法。

運用暗示教學法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選擇恰當的暗示手段。
把握好暗示的時機,使幼兒的無意識心理活動有利於向有意識心理活動轉化。
創設好暗示的環境,使幼兒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展開無需強記的無意識活動。
重視教學中教師行為、觀念、態度、教學方法和教學環境對幼兒可能發生的潛移默化的作用,發揮積極影響。

4.發現法

發現法是指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概念和原理時,只給他們一些事實和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自行發現並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的一種方法。

5活動操作法活動操作法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提供物質材料,引導幼兒在操作物質材料的活動中充分動手、動腦、動口,從而獲得經驗的方法。

閱讀全文

與教學方法當中有一種體驗感知法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地下水高錳酸鉀指數測量方法 瀏覽:341
纖維樁使用方法 瀏覽:693
貴州點光源安裝方法 瀏覽:817
化學鍍方法和技巧 瀏覽:500
寶寶怎麼治療最好的方法 瀏覽:467
csgo連入專屬伺服器失敗解決方法 瀏覽:947
溶液酸鹼性計算方法 瀏覽:213
戰馬貼膜的正確方法 瀏覽:180
復印機安裝與操作方法 瀏覽:28
概率中的個數計算方法 瀏覽:833
金帥洗衣機使用方法 瀏覽:662
怎麼選擇樁的施工方法 瀏覽:601
聯想筆記本限速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96
怎樣快速止牙痛土方法 瀏覽:64
子宮肌層2mm治療方法 瀏覽:801
波紋排水管安裝方法 瀏覽:261
華為網路密碼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015
含羞草如何種植方法 瀏覽:363
小米note微信視頻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56
在家製作紅棗糕的簡單方法 瀏覽: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