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自然災害的危害
白色污染
一、什麼是白色污染
所謂「白色污染」,是人們對塑料垃圾污染環境的一種形象稱謂。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製成的各類生活塑料製品使用後被棄置成為固體廢物,由於隨意亂丟亂扔,難於降解處理,以致造成城市環境嚴重污染的現象。
二、白色污染的危害
白色污染存在兩種危害:視覺污染和潛在危害。
視覺污染指的是塑料袋、盒、杯、碗等散落在環境中,給人們的視覺帶來不良刺激,影響環境的美感。
白色污染的潛在危害則是多方面的。
1、 一次性發泡塑料飯盒和塑料袋盛裝食物嚴重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當溫度達到65℃時,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中的有害物質將滲入到食物中,會對人的肝臟、腎臟及中樞神經系統等造成損害。
我們現在用來裝食物的超薄塑料袋一般是聚氯乙烯塑料。早在四十年前,人們就發現聚氯乙烯塑料中殘留有氯乙烯單體。當人們接觸氯乙烯後,就會出現手腕、手指浮腫,皮膚硬化等症狀,還可能出現脾腫大、肝損傷等症。在我國,我們用的超薄塑料袋幾乎都來自廢塑料的再利用,是由小企業或家庭作坊生產的。這些生產廠所用原料是廢棄塑料桶、盆、一次性針筒等。生產時,首先用機械把原料粉碎成塑料粒子,再把塑料粒子放在一個水池裡清洗(名曰消毒),取出來曬干,再用機械把它壓成膜,製成各種塑料袋。每次吃飯時,就有不少人用塑料袋裝飯菜,他們不知道這種行為不僅危害環境,也危害自己的身體。
2、 使土壤環境惡化,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生長。我國目前使用的塑料製品的降解時間,通常至少需要200年。農田裡的廢農膜、塑料袋長期殘留在田中,會影響農作物對水分、養分的吸收,抑制農作物的生長發育,造成農作物的減產。若牲畜吃了塑料膜,會引起牲畜的消化道疾病,甚至死亡。
3、 填埋作業仍是我國處理城市垃圾的一個主要方法。由於塑料膜密度小、體積大,它能很快填滿場地,降低填埋場地處理垃圾的能力;而且,填埋後的場地由於地基松軟,垃圾中的細菌、病毒等有害物質很容易滲入地下,污染地下水,危及周圍環境。
4、 若把廢塑料直接進行焚燒處理,將給環境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塑料焚燒時,不但產生大量黑煙,而且會產生二惡英——迄今為止毒性最大的一類物質。二惡英進入土壤中,至少需15個月才能逐漸分解,它會危害植物及農作物;二惡英對動物的肝臟及腦有嚴重的損害作用。焚燒垃圾排放出的二惡英對環境的污染,已經成為全世界關注的一個極敏感的問題。
另外,由於一次性塑料餐具難降解,現在許多城市都推廣使用綠色餐具——紙制餐具,原理是紙製品的組成物纖維素能被微生物降解。但是,用紙制餐具代替發泡塑料餐具亦不明智。首先,紙制餐具同樣也會帶來視覺上的污染。它們的降解速度並不快,往往在幾十天甚至幾個月內也不會降解徹底。其次,制紙制餐具時,除用到草漿、稻漿外,還要加入1/3左右的木漿,若全面推廣,勢必造成大量木材的消耗,導致森林砍伐的加劇。而我國森林覆蓋率僅為13.92%,人均佔有森林面積只相當於世界人均水平的17.2%。第三,制紙漿歷來是耗水大戶、耗能大戶及排污大戶。造漿工藝需大量水,而我國屬於水資源短缺的國家。若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流中,會引起水污染;紙制餐具成型後需立即烘乾,這就需要耗大量能。而我國能源結構是以燃煤為主,這樣就會增加空氣中SO2的含量,引起酸雨。
三、白色污染的防治
1、我們應盡量減少一次性塑料餐具和紙制餐具的使用。任何一次性餐具不僅不利於環保,也是對資源的最大的浪費。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應過度依賴塑料袋。在商店,完全可以用一兩個塑料袋分類裝好的商品,商品重量也完全在袋子的承受范圍之內的,有些顧客卻硬是要求多拿一兩個袋子。大部分消費者把超市塑料袋帶回家中當垃圾袋使用,丟棄後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我們應拒絕使用塑料袋買菜或盛裝食物,買菜可用菜籃子或布袋避免使用上的一次性,減少對環境的污染。而盛裝食物可以使用自備的不銹鋼或塑膠飯盒,既衛生,又環保,還不會對身體造成危害。
2、 回收廢塑料並使之資源化是解決白色污染的根本途徑。其實,塑料和其它材料比,有一個顯著的優點:塑料可以很方便地反復回收使用。廢塑料回收後,經過處理,既能重新成為製品,亦可製得汽油與柴油。
近年來,在德、日、美等國家,由於重視對包裝材料的回收處理,已經實現了塑料的生產、使用、回收、再利用的良性循環,從根本上消除了白色污染。而在我國,回收廢塑料的工作已經起步。我們應配合政府有關部門,把廢棄物分類,以便回收工作能順利地進行。
3、 加強環保宣傳,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在社會上形成良好的環保氛圍,是解決白色污染及其它各種形式污染的前提。例如,要回收廢塑料,就要實行垃圾回收分裝制度,把不同類的垃圾放在不同的垃圾桶內,這就需要我們有高度自覺的環保意識。
工業災害
2006年我省主要污染物總量削減基本完成
記者昨日從全省主要污染物總量削減座談會上獲悉,2006年,四川省主要污染物總量削減基本完成。2006年與2005年相比,二氧化碳減少3.5萬噸,下降2.69%,化學需氧量減少2.9萬噸,下降3.7%,氨氮減少0.066萬噸,下降1%。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中,生活污染已經超過了工業污染。
據介紹,2006年全省城市空氣質量總體較2005年有所好轉,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准由2005年的6個城市增加到10個,全省五大流域121個省控監測斷面,滿足水環境功能要求的斷面幹流達到70%以上,納入「責任書」考核的5個斷面均完成了考核目標。雖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在下降,但依然存在不少問題:全省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占據相當大的比例,污染物排放總量仍然很大;生活污染削減任務加大。
2007年我省將加大污染整治力度,主要措施包括對200家企業實行限期治理,實施32條重點小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開展農村污染源整治工作等。
伐木危害
沙漠化。
缺少了氧氣的供應,也少了天然的過濾器。
生態的環境被強占,生態循環規律被破壞了。
氣溫會有所變化,造成了氣候的不穩定的變化。
砍伐後樹木的廢棄物會被燃燒,造成了環境的污染
自然災害危害面廣、破壞性大,是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最大威脅和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制約因素。概括起來,自然災害的危害有10個方面。
對人身的危害
直接危害:自然災害特別是重大或突發性的災害,可以造成人員大批傷亡。如,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級大地震,死亡24.2萬人。
間接危害:①疾病是自然災害的主要衍生災害;②災害對人的心理造成危害。
對城市的危害
對城市影響最大的突發性自然災害,災害來勢愈猛,災情發展愈迅速,城市損失則愈嚴重。在各種自然災害中對城市影響最大的是地震、洪水、風暴潮等。另外,龍卷風、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塌陷、冰雪等對城市也構成嚴重的威脅。
隨著城市的發展,許多緩變自然災害,如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質污染、熱島效應、土地沙漠化等,也對城市顯示出愈來愈大的危害。我國西北一些古化城市已經被沙漠吞沒,現在一些城市也已「沙臨城下」。
對工業和礦業的危害
工礦區是人口密集、社會財富集中的地區之一,因此一旦發生災害,往往也是危害程度高的地區。
工礦企業的生產系統是人-機-環境-資源組成的巨系統;工礦區的生活系統是由人-生命線工程-環境組成的巨系統。災害對其中任一個子系統或環節的侵襲與破壞,都可對工業和礦業構成威脅。
在所有的自然災害中,地震、洪水、大風、風暴潮、滑坡、泥石流等高強度災害對工礦企業的危害不容忽視,可以使整個企業或其中一部分頃刻毀滅,造成巨大損失。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100億元損失中,大部分是工礦企業損失。
砂土液化、地面下沉、地裂縫可危及廠房基礎。礦井中突水、突瓦斯、崩塌、冒頂、突泥、岩爆等災害可使礦井毀壞或停產。30多年來,我國煤礦因突水淹沒全井共58次,部分淹井64次,經濟損失達27億元。突瓦斯事件每年約1000次以上,瓦斯突出總量達30億立方米,每年約損失10億元。
自然災害對生命線工程,包括水、電、燃料的供應和交通的破壞,對機器設備的破壞,給工礦企造成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此外,自然變異,如濕度、雷電、溫度變化,對生產工藝也可造成很大的損失,如高溫易發生火災,高溫高濕易使設備及原材料腐蝕。1988年7月高溫,全國工業減產124億元。1983年商品霉變損失達100億元。
有些自然災害,如旱災、農作物病蟲害等,雖然不直接破壞工礦業,但其造成的後果,如水資源匱缺、農產品減少等,也在很大程度影響工礦業的發展。1959~1961年,連年乾旱引起了我國經濟全面衰退。1986年,全國200個城市因缺水損失達200億元。
特別需要提出的是,由於人類對環境的破壞,造成的空氣污染、水資源污染、溫室效應等,對工礦業的發展亦顯示出越來越嚴重的威脅。據1988年環境科學院資料,因大氣污染每年損失101億元,因水污染每年損失157億元。
對農業的危害
我國是農業大國,對災害的反應最敏感,損失最重。現在全國約有耕地16億畝,每年平均有6億~7億畝蒙受水、旱、雹、風、凍、雪、霜等氣象災害的危害,少收糧食200億公斤,倒房300萬間,受災人口2億多人。每年約有10億畝莊稼發生病蟲草害,約損失糧食200億公斤。有老鼠30億只,每年損失糧食150億公斤。
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鹽鹼化、土地沙化及地震,也經常對農業生產造成破壞。據不完全統計,1949~1990年期間至少有130萬畝耕地被山地地質災害毀掉。
對森林的危害
幾乎所有的自然災害對森林都有一定的破壞作用,其中尤以森林火害與病蟲鼠危害最大。現在,森林病蟲害有6500多種,每年的發生面積都在1億畝以上;枯死500萬畝,減少木材生長量1000萬立方米,年經濟損失約10億元。
在1.15億公頃的森林中,每年約發生火災4660次,年均火燒林面積100萬公頃,每年因火災損失約10億元。
另外,滑坡、泥石流、洪水、大風等自然災害也對森林起了一定的破壞作用。
對牧業的危害
草原沙化、惡性雜草傳播、乾旱、雪災、凍害是牧區的主要威脅。
我國可利用的草原面積約33.65億畝,每年約退化2000萬畝。牧區每年因氣象災害一般年份牲畜死亡5%,災年可達24%左右。1977年10月,內蒙古東部降了歷史上罕見的大雪,僅錫林郭勒盟損失各類家畜就達300萬頭(只)。1989年春青海雪災,全省死亡成畜70多萬頭(只),仔畜死亡96萬頭(只),直接損失達1.7億元。1990年春西藏雪災,損失6億元。
對漁業的危害
由於連年乾旱,水資源趨勢性減少,致使許多河、湖乾涸。我國大於1平方公里的湖泊約有2600個,現在約1/3以上已乾涸。特別是水質污染,對漁業構成了滅絕性的災害。洞庭湖水面積減少37%,妨礙了淡水漁業的發展。
海洋漁業受到赤潮危害的程度似按等比級數增加,如渤海沿海1990年因赤潮損失達2億元以上。
對交通的危害
滑坡、泥石流、洪水、雪災、風沙對陸路交通的危害巨大。全國蒙受地質災害的鐵路總長達9980公里,每年因此而中斷交通100多次,尤以成昆、寶成、隴海路嚴重。1989年夏季,17個省、市、區因洪水沖毀路基3370公里,沖毀砂石路15260公里,沖毀瀝青路面4000多公里,沖毀橋梁294座。
台風、巨浪是海上交通的最大威脅,從1949~1992年,巨浪沉船達1500艘。1989年浙江、廣東、海南三省沿岸因巨浪沉船3408艘。江河航遠除了受到洪水和因乾旱造成的河水淺枯的影響外,滑坡、泥石流也有很大威脅,特別是我國西南部,經常因此而斷航,甚至沉船。
由氣象造成的航空事故很多,如1989年南京因降大到暴雪,機場關閉5天。
另外,高溫、雨、霧等天氣也往往使交通設施受到毀滅性的破壞。
對環境的危害
災害是在人類生存環境里發生的,當人類的生存環境受到破壞時就會導致災害;而災害一旦發生,往往又進一步破壞人類生存的環境。如,火災和病蟲草害毀壞森林和草原,使生態環境惡化;乾旱、風災往往加速土地沙化;地面沉降和地形變可使地表水和地下水流泄不暢而使水質污染程度增高。
對心理和社會的影響
大的自然災害特別是突發性強的自然災害,如大地震發生後,往往引起人們恐懼、慌亂、悲哀、絕望、甚至心理變態,加上災害對經濟的破壞,往往引起社會動盪不安。我國歷史上多次農民起義,都是發生在災年。
建國以來,政府非常重視災區的救援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人們災害心理的威脅,有效地維持了社會秩序。
⑵ 自然災害的預防措施
我國自然災害頻發、分布廣、損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20世紀的觀測事實已表明,氣候變化引起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厄爾尼諾、乾旱、洪澇、雷暴、冰雹、風暴、高溫天氣和沙塵暴等)出現頻率與強度明顯上升,直接危及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據統計,我國每年因各種天氣氣候災害使農田受災面積達3400萬公傾(5億多畝),受乾旱、暴雨、洪澇和熱帶風暴等重大災害影響的人口約達6億人次,平均每年因受天氣氣候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約佔GDP的3%-6%。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天氣氣候災害造成損失的絕對值越來越大。考慮到天氣氣候災害引發的生態、環境、地質、社會、人文、經濟等繼發性災害,則經濟損失更為嚴重。世界氣象組織把今年的「世界氣象日」主題定為「預防和減輕自然災害」對我國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在長期與自然共存的實踐中,社會各界、從事防災減災研究、業務、管理人員形成了許多行之有效的預防和減輕自然災害的措施。
戰略措施1:制訂預案,常備不懈
通過在國家、省、市、區以及企事業單位、社區、學校等制訂與演練應急預案,形成預防和減輕自然災害有條不紊、有備無患的局面。應急預案應包括對自然災害的應急組織體系及職責、預測預警、信息報告、應急響應、應急處置、應急保障、調查評估等機制,形成包含事前、事發、事中、事後等各環節的一整套工作運行機制。
不能將預案束之高閣,要通過培訓和預案演練使廣大群眾、災害管理人員熟練掌握預案,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預案。
居安思危,預防為主。要增強憂患意識,常抓不懈,防患於未然。堅持預防與應急相結合,常態與非常態相結合。政府應鼓勵社區制定緊急防災預案、開展救災演練、裝備專門的通訊設備在緊急條件下替代常用的通訊方式,並保證必要的緊急儲備物資和設施。積極做好裝備、技術、人員等方面的應急准備。
戰略措施2:以人為本,避災減災
以人為本,把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安全作為防災減災的首要任務,最大程度地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危害。
面對自然災害,科學防禦,從早期盲目的抗災到近年來主動地避災,體現了在防災減災中的科學發展觀。
戰略措施3:監測預警,依靠科技
在防災減災中堅持「預防為主」的基本原則,把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並高度重視和做好面向全社會,包括社會弱勢群體的預警信息發布。
氣象災害是可以有較長預警時效、較高預測預報准確率的一類突發公共事件,加強災害性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加強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號製作工作,加強氣象預警信息發布工作,是提高防災減災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
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災減災的綜合素質。通過加強防災減災領域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採用與推廣先進的監測、預測、預警、預防和應急處置技術及設施,並充分發揮專家隊伍和專業人員的作用,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科技水平。
2005年台風防禦工作實踐充分體現了現代化氣象科技在防颱抗台中的重要作用。新一代天氣雷達和自動氣象站、移動氣象台,以及氣象衛星等現代化探測手段,提高了對台風的最新動態進行實時監測的能力;數值預報產品,為准確預報台風未來的路徑提供了參考依據,使預報員對台風等災害性天氣的預報更有信心、更有把握,為准確超前的預報提供了科學依據;骨幹預報員在台風預報服務中發揮重要作用。
戰略措施4:防災意識,全民普及
社會公眾是防災的主體。增強憂患意識,防患於未然,防災減災需要廣大社會公眾廣泛增強防災意識、了解與掌握避災知識。在自然災害發生時,普通群眾能夠知道如何處置災害情況,如何保護自己,幫助他人。
政府與社會團體應組織和宣傳災害知識,培訓災害專業人員或志願者。有關部門通過圖書、報刊、音像製品和電子出版物、廣播、電視、網路等,廣泛宣傳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常識,增強公眾的憂患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過開展「防災(減災)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村莊」行動,使最基層的社區居民、廣大中小學生、企業員工、廣大農村特別是偏遠地區的農民、社會弱勢群體增強防災減災意識,掌握基本的避災、自救、互救技能,達到減災目的。防災減災需要從娃娃抓起,把災害、災害應急知識納入中小學教學內容。
有關部門應編寫自然災害防禦宣傳手冊與宣傳材料,廣泛宣傳與普及災害知識、應急管理知識、防災減災知識,提高基層群眾參與應急管理能力與自救能力。
社會公眾要充分認識災害預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類預警信息含義,在收到災害預警信息時,根據不同預警信息、不同的預警級別,採取積極有效的應對。需要建立廣泛、暢通的預警信息發布渠道。利用廣播、電話、手機簡訊、街區顯示屏和互聯網等多種形式發布預警信息,重要預警信息在電視節目中能即時插播和滾動播出。有關部門能確保災害預警信息在有效時間內到達有效用戶手中,使他們有機會採取有效防禦措施,達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目的。近年來,氣象部門在重大氣象預警信息服務中,向政府相關部門呈送供決策的氣象信息的同時,在電視上滾動播出氣象警報,並用手機簡訊將氣象預警信息發布至用戶,使基層幹部和群眾對預警情況心中有數,從而解決氣象產品從氣象局到普通用戶的「最後一公里」難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戰略措施5:應急機制,快速響應
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建立「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功能齊全、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管理機制。「快速響應、協同應對」是應急機制的核心。
防災減災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組織領導,各個部門積極響應。在氣象災害應急管理中,氣象部門在內部上下聯動的同時,加強了與新聞、水利、民政、安全監督、海洋、農業、林業、環境等部門的橫向聯動和緊密協作,建立應急聯動機制,把氣象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的公共服務體系。
需要加強以屬地管理為主的應急處置隊伍建設,建立聯動協調制度,充分動員和發揮鄉鎮、社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志願者隊伍的作用,依靠公眾力量,形成規范、高效的災害管理工作流程。
戰略措施6:分類防災,針對行動
不同災種對人類生活、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差異很大,防災減災的重點、措施也不同,如對台風災害,重點是防禦強風、暴雨、高潮位對沿海船隻、沿海居民的影響,強霧、雪災則對航空、交通運輸形成很大影響,沙塵暴災害主要影響空氣質量。根據不同災種特點以及對社會經濟的影響特徵,採取針對性應對措施。
預防和減輕台風災害,應根據台風預警級別,及時疏散沿海地區居民,人員應盡可能呆在防風安全的地方,加固港口設施,防止船隻走錨、擱淺和碰撞,拆除高層建築廣告牌,預防強暴雨引發的山洪、泥石流災害。
對暴雨洪澇災害,根據雨情發展,及時轉移滯洪區、泄洪區人員、財產,及時轉移城市低窪危險地帶以及危房居民,切斷低窪地帶有危險的室外電源。
濃霧發生時,大氣能見度與空氣質量明顯下降,機場、高速公路、航運採取停運、封閉措施,交通駕駛人員控制速度,確保安全,居民減少外出、外出時戴口罩。
雪災發生時,相關部門做好交通疏導,必要時關閉道路交通,做好道路清掃和積雪融化工作,駕駛人員小心駕駛,防範道路結冰影響。
戰略措施7:人工影響,力助減災
人工影響天氣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減災科技手段。在合適的天氣形勢下,組織開展人工增雨、人工消雨、人工防雹、人工消霧等作業,可以有效抵禦和減輕乾旱、洪澇、雹災、霧災等氣象災害的影響和損失。
戰略措施8:風險評估,未雨綢繆
自然災害風險指未來若干年內可能達到的災害程度及其發生的可能性。開展災害風險調查、分析與評估,了解特定地區、不同災種的發生規律,了解各種自然災害的致災因子對自然、社會、經濟和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影響的短期和長期變化方式,並在此基礎上採取行動,降低自然災害風險,減少自然災害對社會經濟和人們生命財產所造成的損失。自然災害的風險評估包括災情監測與識別、確定自然災害分級和評定標准、建立災害信息系統和評估模式、災害風險評價與對策等。
不同發展水平的地區對自然災害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不同,其防災救災能力也各不相同。災區的經濟實力與發展水平、社會制度、災區自組織能力都是影響區域自救能力和恢復能力的重要因素。經濟發達地區,一旦遭受重大自然災害,災後恢復能力強,速度快,但其損失也就越大;不發達地區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弱。當致災因子與自然、社會、經濟和環境的脆弱性相結合,災害風險也隨著增加。
通過自然災害的綜合風險評估,並應用評估結果,可以進一步探討自然災害風險管理模式和預防措施,可以有針對性地控制災害,規范對易災地區的利用,提高對災害的認識。
美國等發達國家在災害風險評估方面的經驗與做法值得我國學習、借鑒。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就建立了對內陸和周邊水域、森林和其他自然資源進行制圖、調查的政府機構,收集了大量有關洪水、火災、風暴和相關災害的數據,為有關地區後來的災害管理提供科學的依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美國地質調查局、海岸和地質調查局、美國林業局在內的機構,記錄了大量洪水、航運災難、極端氣候事件、森林火災,以及相關的原因和措施方面的資料。依據風險評估資料,建造大規模的防災工程,如堤壩、水庫、海堤等,突發事件「避難」場所;從法律上控制對易災土地的利用;制定建築物和基礎設施的防災標准和法規;通過教育和宣傳,提高多災地區居民的防災意識;開展農作物、洪水和地震保險;開展改善氣候的實驗,如人工增雨、消霧、減弱風暴,及降低地層縫隙的壓力避免地震等實驗。在上世紀中葉,聯邦政府還制定了全國性的第一部災害救助法律,啟動永久性的災害救助項目。美國陸軍工程兵在修建災害工程 (防洪堤、水壩和防洪牆)的同時,還為大型人工養灘項目提供資金資助、為沿海地區建立風浪侵襲模型,監督跨洲颶風疏散計劃的實施,(受洪水影響)濕地使用許可管理等。保險公司如聯邦保險管理局,與當地政府共同監督洪區和高風險沿海地區的制圖和管理,通過各種政策增強公眾對洪水的認識,幫助受災人員恢復工作生活,推動在有嚴重洪水威脅地區的長期居民搬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