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腦癱俯卧位轉成四點跪位訓練方法

腦癱俯卧位轉成四點跪位訓練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31 07:29:37

A. 肌張力高的腦癱寶寶如何選擇康復方式

髖關節前屈肌群肌張力過高。由於前屈肌緊張造成的異常姿勢是:患兒臀部上翹,腰直不起來,身體前傾,腳跟不著地或不用力。訓練方法如下:
1、患兒呈俯卧位,臀部可能略微抬起,治療師可用一隻手按住患兒一側臀部,另一隻手把與之相應的腿屈曲後,將手放在膝關節上部,然後慢慢向上抬,注意第一次做這個牽拉動作時,不可急切,會給患兒帶來痛苦,或因用力過猛而造成拉傷或骨折。
2、患兒呈俯卧位,趴在治療師雙腿上,然後治療師把左肘關節壓在患兒腰部,右手放在雙大腿後面,然後,慢慢左肘向下壓,右手輕輕向上抬,注意用力不要過猛,慢慢加大力量牽拉。
3、患兒呈俯卧位,治療師雙手扶助患兒雙側髖關節處施加壓力固定,不讓患兒關節離開地面。提示或幫助患兒雙臂用力伸直,持續1—2分鍾,然後趴下再用力伸直。
4、患兒分開雙腿,使雙腿環坐在治療師的大腿上,治療師雙手固定住患兒雙側骨盆,然後讓患兒仰面彎腰去摸地面上的玩具,之後,再起身來。(注意患兒腰椎部放在治療師膝關節及大腿上)這樣牽拉了髖關節肌張力高的屈肌肌群,又提高了肌力。每次訓練數量,根據患兒體力而定,或使患兒躺在床邊,雙腿在床上,腰以上身體仰面躺在床下,來完成這個動作。

B. 小兒腦癱都有哪些康復訓練方法啊

腦癱兒童康復訓練: 一、對站立時足跟不能著地的小兒,訓練者可在其仰卧時,四指握住足跟,以手掌壓向足心,使足背向小腿方向背屈,足背與小腿之間角度盡量小於90°。還可以穿戴足踝矯形器,以利於矯正尖足、穩定踝關節,更好地進行站立、行走訓練。有的小兒雙手握拳,不會抓物,訓練者要堅持做被動手指伸展活動,將其大拇指外展伸開,其它手指就容易伸開了。 二、對不會翻身的小兒,在其仰卧時,將翻動側的下肢屈曲,並輔助屈曲腿帶動身體旋轉或握住翻動側上肢使其伸展,內收,帶動軀干翻身。學會爬行是行走的先決條件之一。小兒需雙上肢伸展支撐,下肢以膝關節支撐使軀干與大腿成90°。姿勢保持穩定後,可在小兒面前放置帶有聲響、顏色鮮艷的玩具,誘發其向前交替伸手抓取,同時可向前推動小兒足底,輔助其前行。 三、正確的抱姿,即將小兒雙腿騎跨在康復人員的腰間。為了加強小兒頭的控制,可使其俯卧位雙手支撐抬頭、抬胸或仰卧時雙上肢伸展,將其緩慢自仰卧拉至坐位。當小兒坐在床面上時,應誘發其向前方、側方伸手取物,逐漸出現各方向的保護性反應,以增強坐位的穩定性。 四、在運動訓練的同時,也要加強語言訓練。以顏色鮮艷的玩具吸引小兒的注意力,力爭其模仿訓練者的發聲、發音。創造良好的言語環境,及時糾正異常的發音。 五、採用中醫按摩,中醫按摩可減低痙攣肌肉的張力,擴大四肢關節活動范圍;針灸可採取頭針在運動、語言區,以改善該區功能

C. 四點跪位訓練的目的

跪位訓練的目的是往立位過渡的骨盆穩定及核心肌群力量練習。但是,要十分清楚跪立、跪走、膝手四點支撐等姿勢運動不是人類生存必須的生物動作。人最具顯著生物進化的特徵是足立位行走,上肢解放。

跪位和膝手四點運動姿勢是退化行為,其的弊病包括,在大腦中強化了錯誤的姿勢運動信息;加重小腿後三頭肌和大腿後腘繩肌的痙攣;踝關節不持重,膝關節非正常持重,造成膝關節損傷,踝足內、外翻等許多肌肉關節問題。

所以主要強化足立位持重訓練,包括蹲起、坐起、下肢肌力和彎腰抬起、綁站彎腰取物、軸扭轉牽拉、長坐彎腰牽拉等,這些訓練同樣甚至更強化對骨盆穩定及核心肌群力量訓練。

詳細介紹:

動作要領:脊柱保持「自然中立位」,整個動作過程中,保持腹部收縮,肚臍貼向脊柱方向。身體保持像跟桌子一樣穩定,脊柱延伸,不要拱背、也不要圓背,肩胛骨保持穩定。

四點跪位訓練∶患者俯卧位,放鬆後慢慢雙手支撐,雙膝關節彎曲跪在床面,雙足至於床邊,雙肘伸直,雙手按在床面上,雙手距離與肩同寬,注意上身、頭部放鬆。患者掌握平衡後,可進行身體重心的前後晃動訓練。

D. 腦癱患兒做康復訓練該怎麼

網上信息魚龍混雜,你還是應該去專業的醫院咨詢下醫生,不然方法錯了就不好辦了,福建省第一康復中心就有幾位腦癱專家。

E. 腦癱有什麼練習訓練的好方法介紹一下

小兒腦性癱瘓又稱小兒大腦性癱瘓,俗稱腦癱。是指從出生後一個月內腦發育尚未成熟階段,由於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以姿勢各運動功能障礙為主的綜合征。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中樞神經障礙綜合征,病變部位在腦,累及四肢,常伴有智力缺陷、癲癇、行為異常、精神障礙及視、聽覺、語言障礙等症狀。

F. 腦癱康復的康復訓練

(一)剪刀步態和訓練
1.患兒仰卧位,採用牽拉手法被動屈曲患兒雙腿,做髖關節屈伸動作:採用搖髖法、分髖法對內收肌群進行牽伸,降低張力,保持片刻(這一點很重要),反復操作。
2.採用直腿加壓坐位訓練,固定雙下肢外展位約60°(如果內收肌張力高還可以擴大到75度,但切忌度數不可過大,正常人股角也就150--160度,小月齡兒童更小),以牽拉痙攣的肌肉,降低肌張力,此為靜態訓練。
3.重錘式髖關節訓練椅,將患兒雙下肢做外展—內收—外展的訓練,在運動的同時達到牽拉肌肉,活動髖關節的目的,此為動態訓練。
4.「騎馬」訓練,(用滾桶、木馬、木椅等均可)牽拉痙攣的肌肉,降低張力,恢復功能。
5.「爬高」及「爬行」訓練,(採用蛙式即雙腿盡量外邁)。
6.患兒扶杠側行,以其主動運動逐漸緩解痙攣,擴大關節活動范圍,達到下肢分合動作的熟練和矯正剪刀步態的目的。
7.患兒休息時雙腿間放一枕頭或其它柔軟的物體,雙腳尖盡量朝向外側,鼓勵患兒雙腿分開。
(二)緩解下肢屈膝站立、行走的訓練
1.採用仰卧、俯卧位壓膝整足法,或直腿抬高的方法,牽拉攣縮的肌腱,緩解痙攣的肌肉。
2.站立彎腰拾物訓練,牽拉痙攣的國繩肌群,緩解張力,同時增強腰肌力量。
3.弓箭步下壓,膝關節伸展,股四頭肌訓練椅的應用,提高股四頭肌肌力,拮抗痙攣的腘繩肌群,提高膝關節自主控制能力。
4.雙杠一階梯及站立挺膝訓練,提高膝關節自主屈伸的能力,協調四肢運動功能的作用。
5.功率車,學步車訓練,提高下肢主動運動的功能,增大關節運動范圍。
(三)膝反張的訓練
「膝反張」原因有三:(1)膝關節本身骨性變化,致膝關節位置不正常;(2)負重情況下,膝關節控制能力較差,表現為膝關節本體感覺消失,關節周圍韌帶鬆弛,股四頭肌及腘繩肌肌力較弱或不呈正常比值收縮;(3)底屈肌攣縮或肌張力較高時也可導致膝關節過度伸展。腦癱患兒膝反張的主因是肌張力不全。
1.壓膝整足法,牽踝法,搖踝法,底屈肌牽拉訓練。
2.膝關節屈伸,足背屈的訓練,提高伸肌力量,協調拮抗肌張力。
3.爬行訓練,膝關節屈曲位,有利於糾正反張,同時增加膝關節運動的控制能力,協調其運動功能。
4.提高國繩肌肌力降低伸肌張力,協調關節屈伸功能。
5.上、下階梯訓練,對於糾正膝反張及協調步態有較大的作用。
矯正「膝反張」,主要的控制下肢伸肌運動,一般輕症以運動訓練矯正,方法如下:患手膝跪位支撐在床墊上,患側膝關節做屈伸訓練,為配合協調運動,兩膝交替屈伸進行訓練,隨著症狀的好轉,變為仰卧位或站立位進行,嚴重者下肢矯正或手術矯正。
(四)尖足,足內、外翻的訓練
1.自我牽拉法—患兒面對牆壁站立,然後緩慢前趴,直到跟腱處感覺牽拉為止,還可把雙腳尖轉向外側(似卓別林)做相同的動作。
2.足背屈肌肌力訓練和坐式踝關節訓練椅,拮抗痙攣的小腿肌,增大踝關節活動范圍,糾正畸形。
3.仰卧,俯卧位壓膝整足法,牽踝,搖踝法,達到糾正畸形的目的。內、外翻扳的應用。
4.上、下台階和跑步車訓練,在運動中牽伸痙攣的肌肉,加大活動范圍,恢復功能,協調步態。
(五)上肢及手功能的訓練
1.肩關節屈曲,內收,內旋的訓練
(1)屈曲位,患兒仰卧,術者一手握前臂,沿身體中線慢慢上舉,接近耳朵為止,反復操作。
(2)內收位,仰卧位或坐位,一手握上臂,另一手握前臂,沿水平方向移至90°時(外展),手心朝上方再繼續上移,直至耳根部,反復操作。
(3)內旋位,坐或仰卧位,術者一手按肩,另一手握其腕部將肘關節屈曲後,做外旋下壓動作,反復操作。
(4)上肢負重訓練,啞鈴操,棒操,拉沙袋訓練,增加上肢肌力,擴大關節活動范圍,恢復運動功能。
(5)舉臂摸肩(彎肱撥刀),叉腰挺胸(雛鳥習飛)訓練。
2.肘關節屈曲的訓練
(1)主動、被動肘關節的屈伸運動。
(2)上肢負重,伸肘抓物訓練。
(3)屈伸時關節(采荷挎籃),展肩屈肘(力撥千鈞),肩肘屈伸(白猿獻果),雙手上舉(舉火燒天)。
3.腕指關節屈曲,拇指內收訓練
(1)被動腕手操:術者雙手並列於腕關節下端,兩拇指並列於腕背側,指端朝向前臂,另四指托於手掌,將患兒手腕做屈、伸、抖、牽等手法,然後從指根到指端,用捻法和牽指法交替操作,最後用捋法在批端收尾,反復操作。
(2)手掌抓握,雙手互握,手心向上抓握。(金龍探爪)
(3)撓側抓握(握筆)訓練,拇食指指尖捏法(扣子,黃豆,綠豆,拿湯勺,拿鑰匙開門等)。
(4)腕關節伸展(背屈),屈曲(掌屈),手指外展、內收的訓練(五指分開,合攏動作)。
4.拇指內收的訓練
拇指內收、外展、伸直訓練,拇指屈曲,對掌,對指訓練,雙手交叉訓練。手功能訓練遵循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粗大到精細的過程。 多年來治療腦癱的臨床經驗證實,「治療是基礎,訓練是關鍵」。缺乏治療的訓練不是無法進行,就是效果不佳。相反亦然,沒有訓練的治療既不能鞏固其治療效果,也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治療加訓練事半功倍!
因地因人而辯證施治,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訓練方法,其順序是一抬頭,二挺腰,三作四肢,四體操。
一、手足徐動型的訓練方法:
(頭部控制能力的訓練)
(一)仰卧拉起訓練
1.仰卧拉起訓練,通過抗重力活動的過程來增加頭控能力;
2.仰卧Bobath球、滾桶上輕輕滾動引出患兒軀干屈曲的保護性反應;
3.仰卧位用各種玩具誘導患兒左右轉頭,增加患兒頭部自由轉動時的控制能力;
4.患兒仰卧於吊床上,使患兒軀干及四肢呈屈曲位,以此來抑制由於伸肌張力增高所致的角弓反張(受仰卧位緊張性迷路反射TLS的影響)。
(二)俯卧位訓練
1.俯卧楔形枕上,提高頭、頸部抗重力伸展上抬的控制能力及肩部和雙上肢的支持能力。(注意:髖關節保持伸展位)
2.俯卧Babath球、滾桶、平衡板上,利用重心不斷的變換,誘發患兒保護性伸展反應,來提高頭頸部抗重力上抬的能力。
3.爬行訓練,通過患兒主動運動來增加頭部的控制能力。
(三)坐位訓練
1.盤腿坐、長坐位,增加患兒頭部控制能力,同時提高腰部力量及坐位平衡訓練。
2.患兒騎跨於母親胸前,母子面對面進行頭部控制能力的訓練(注意:母子目光均應平視),同時增進母子間感情交流。
3.採用頸部操來調節頸部的肌張力,增加頸部肌肉力量達到增強頸部控制能力。
(具體方法:術者雙手輕托患兒雙下頜面,做頭部的屈曲、伸展、側屈、側旋及環轉來調整頸部肌群張力)。
4.還可採用學步車帶行走,在患兒行走過程中,逐漸自我調整異常的張力,恢復肌力,達到控制能力增強的目的。
最後,在實際工作中,根據以下三種方法來衡量頭是否在對稱的中線上:
(1)患兒仰卧向上看時,頭不向兩邊轉動,與軀干正中線保持一致:(2)患兒俯卧位(如:楔形枕、Bobath球、滾桶)時,頭身呈一條直線;(3)患兒坐位,側面看頭在正中,不向前後傾倒,與軀干中線一致。
(四)四肢不隨意動作和姿勢異常的訓練
本著「提高肌力,降低肌張力,抑制異常原始反射」的原則,結合患兒實際病情,採用相應的訓練方法。
1.應用梯背架,條形床,方凳訓練患兒在坐、卧、跪、站、行走時身體維持中線位對稱姿勢,來抑制不自主的徐動,強化自身正常運動模式的建立。
2.台階器,功率車,股四頭肌的訓練椅的使用,有增加下肢肌力,降低異常的肌張力,抑制不自主動作,強化正常運動模式的作用。
3.雙杠一階梯訓練,協調四肢不全的肌張力及運動功能。
4.上肢、手粗大及精細動作的訓練,有加強手一眼協調能力,抑制異常模式和不自主運動,恢復上肢及手的運動功能。
5.「行走三步曲」,根據患兒病情選用懸吊學步車,學步帶,手推學步車的依次應用,來達到提高肌力,糾正肌張力不全,協調運動功能,之後,再針對出現的尖足,足內、外翻等畸形予以矯正。
對於年齡較大,病情嚴重的患兒,以手足徐動為主的混合型患兒,往往由於受緊張性迷路反射(TLS)的影響,患兒全身性痙攣不斷增強的惡性循環中,同時以受到非對稱異性頸緊張反射(ATNR)的影響,導致軀干及四肢部分旋轉的現象,背部觀察:可見一側肌肉的短縮,並且軀干短縮,一側的骨盆上提,出現髖關節屈曲、內收、內旋的姿勢,雙上肢不能合攏放在胸前,同時,頭部偏向一側,時間長久致胸鎖乳突肌的肥厚。
術者採用手法或頸部操放鬆痙攣的肌肉,逐漸使患兒頭控能力增強,糾正脊柱側彎,放鬆緊張的肌肉,加強其拮抗肌肌力,預防產生更嚴重的畸形,充分活動關節,牽拉痙攣的上肢或下肢,抑制不自主的徐動(可採取下肢固定,上肢夾板約束),從而達到抑制不正常的原始反射,建立正常的運動模式的目的 (原則)
針對主要症狀,突出重點,訓練先後順序應掌握一抬頭,二挺腰,三練四肢,四體操的原則。根據不同的體征,參照痙攣型或手足徐動型的方法進行訓練。
(一)鬼臉訓練法
1.顳下頜關節訓練,患兒被動(或主動)做下頜骨上提、下降、前進、後退及側方運動,協調面部肌肉張力,增強關節靈活性,恢復功能。
2.面部表情肌訓練
(1)做呲牙裂嘴,咀嚼泡泡糖等動作鍛煉面部肌肉的協調性。
(2)手法拿捏面部肌肉點揉相關穴位(垂根、聽會、翳風、地倉、承漿穴),調節肌肉張力。
(3)照鏡子練習口形,發音,吹氣球等。
(二)醫療體操(是運動療法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措施)
1.上肢操(被動、主動運動)
預備姿勢:仰卧位,術者面對患兒,雙手握患兒雙腕,術者拇指放患兒雙腕,術者拇指放患兒掌心。將其雙臂放於體側。
第一節擴胸運動;第二節 伸展運動;
第三節屈肘運動;第四節 環轉運動。
適用范圍:上肢關節活動受限的腦癱患兒。
2.下肢操(被動、主動運動)
預備姿勢:仰卧位,雙下肢伸直,術者雙手握患兒雙踝。
第一節屈膝屈髖運動;第二節 雙髖外展運動
第三節髖內、外旋運動;第四節 屈、伸膝運動;
第五節牽踝、搖踝運動;第六節 屈、伸踝運動。
適用范圍:各型腦癱患兒的下肢運動障礙。
以上的很多康復訓練屬於專業操作,建議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操作,同時需要提醒到康復訓練是腦癱恢復中不可缺少的治療措施,醫院可以給予孩子手術治療,但是後期都需要配合康復訓練,幫助恢復肢體方面的功能,詳細的了解康復訓練,可以使患者選擇更恰當的康復訓練來配合孩子的治療。

G. 小兒腦癱的康復訓練有哪些

H. 如何提高腦癱兒童的身體協調能力

1、頭的控制
可利用俯卧位訓練抬頭的能力,方法:讓孩子趴著,拿一個玩具停在與他的眼睛一般高處,為了讓孩子抬頭看它,把它一點一點抬高。每天至少俯卧30分鍾,以飯後10分鍾左右最適宜。
2、翻身及爬方法
讓患兒趴在地板上,從背後拉他的衣服幫他轉動肩膀翻身;讓他趴著,將一條浴巾置於胸前,反浴巾兩頭提起來,保持只讓他手和膝部著地,你一邊和他沿地板慢慢地前進,一邊鼓勵他;一人幫他移動手臂,另一人幫助交替活動他的腳,幫他用力爬向某一個目標。
3、支撐後背保持坐姿
在自己手臂的支撐下坐起,把它喜歡的物品放在面前引起注意,藉以保持較長時間的坐姿,漸漸減少支撐,最後獨坐。
4、拉物站起
大人可拉腦癱兒一隻手,誘使他從坐位過度到雙腿為脆姿,然後再讓他站起來。孩子抓住小床欄桿時家長把雙手放在他掖下支撐站立,逐漸減少幫助,讓他自己保持平衡。

5、行走
腦癱兒學走路的關鍵就是要學會移動身體重心,開始拉雙手向前走,漸漸過度拉一隻手,最後達到自己獨走;也可用學步吊帶。
6、上下樓梯
開始讓患兒一手扶欄桿,一手拉大人手,以維持平衡,逐漸讓他脫離成人的支持,靠自己的手臂和腿的力量,兩步一個台階,上下樓梯。大一點的孩子需鼓勵他一步一個台階兩腳交替上下樓梯,可配合音樂進行練習。
7、跳躍
跳躍是鍛煉下股肌肉的一個重要項目,練習蹲起動作,為跳躍作準備。經常拉患兒雙手從台階上跳下,作為自行跳躍的爆發力的准備,在室內掛上一些鮮艷的紗布和小玩具(在上述兩個訓練基礎上)讓幾個兒童一起跳躍著去觸摸、拍打。
8、平衡協調訓練
選擇無障礙物的場地或房間,在大人的保護下讓患兒閉目直行、走腳印、走直線、坐搖馬、盪鞦韆、騎小三輪車、拍球、接球、在地上翻滾都是練習平衡協調動作的好方法。
9、精細動作訓練
主要是訓練手與大腦的協調能力,提高患兒的動手能力和手的靈活性。訓練方法主要有抓、捏、握物品或玩具,要選擇適合小孩玩的物品,由方形、長方形逐步過渡到圓形。五六歲時,教患者學習旋擰瓶蓋、給玩具上弦、搭積木、握筆寫字畫圖等,為日後上學讀書、提高生活能力打基礎

I. 腦性癱瘓患兒該怎樣進行日常生活動作的訓練

腦癱患兒的日常生活活動自理,是作業療法的最終目的上述促進運動發育和上肢功能感覺知覺和認知功能改善的訓練,必須和日常生活活動訓練結合進行日常生活活動訓練實際上從家長撫育小兒即已開始,如抱的方法,協助進食,衣服的穿脫等都可以是重要的訓練內容因此,指導家長對腦性癱瘓患兒進行家庭教育,也是作業療法的重要內容

1.正確的卧位姿勢

(1)痙攣型:以側卧位為主,側卧位不僅有利於阻斷原始反射,有利於痙攣狀況的改善,還有利於患兒姿勢和動作的對稱側卧位時,在針對存在非對稱的痙攣型患兒,應使患兒雙上肢在身體前方,雙下肢屈曲,還可以在患兒背部加放枕頭穩定姿勢,也可考慮給患兒使用「耳枕」以穩定頭部仰卧位的姿勢使用較少,因為仰卧位時極易出現角弓反張現象仰卧時可以用毛巾被等物品墊在肩下面,以使患兒肩部前傾和內旋,這樣可以使患兒四肢的肌緊張得到緩解;也可用一個大圍巾或寬布條,將患兒雙肩往前拉,扣在胸前;還可以用一個特製的布套將患兒雙手固定在胸前對角弓反張表現異常強烈的患兒,上述仰卧位的措施效果不明顯時,最好的辦法是,讓患兒睡在吊床上寬松的床面中間凹陷的形狀,使患兒過度伸展的軀干變成屈曲;同時懸吊床也能控制患兒頭部背屈或向側面旋轉的傾向,促使患兒將頭部保持在中線位置如果在床的上方懸掛一些色彩鮮艷的玩具,將更有利於吸引患兒的頭部保持在中線位置,並刺激他將手放到胸前中線位置

在俯卧位時,不要墊枕頭,讓患兒的臉直接貼在床上,頭轉向一側,雙上肢屈曲外展採取這個姿勢時,要經常觀察患兒的呼吸是否通暢此姿勢有利於患兒抬頭功能的發育,也有利於身體各部分的姿勢對稱(圖6-5-21)

圖6-5-21痙攣型患兒的正確卧姿及「耳枕」

(2)弛緩型:弛緩型患兒肌張力過於低下,缺乏抗重力和姿勢維持能力因此,最好採用仰卧位睡姿,還可在患兒肩部髖部加放枕頭給予支撐

(3)偏癱型:偏癱型患兒也可採取側卧位,但是注意盡可能採用健側卧位,避免長時間壓迫患側,在上方的患肢可自然屈曲,並在下面放一個枕頭,有利於患肢血液循環和防止患兒肩關節過度內收

2.腦癱患兒正確的抱法(1)抱起的方法:目的是容易抱起並預防異常體位方法為將他轉向一側並扶著他的頭,彎腿,抱起他靠近你的身體,放下時要採用同樣的方式(圖6-5-22)

圖6-5-22腦性癱瘓患兒正確的抱起方法

(2)抱著:用可以糾正異常體位的方式抱患兒方法為將患兒雙上肢置於前方,盡量抱得直一些,頭豎直以便眼看四周,所有類型都可以這樣(如圖6-5-23)抱著

圖6-5-23腦性癱瘓患兒正確的抱法

(3)痙攣型患兒的抱法:躺著時經常呈現雙臂屈曲兩腿處於伸直狀態的患兒,抱的方法應是:讓患兒雙臂伸直,髖部和膝蓋彎曲,將他轉向一側並扶著他的頭,抱起靠近家長的身體,使患兒的雙臂圍著家長的頸部或伸向背部,把孩子的雙腿分開放在自己的腰部兩側(圖6-5-24)

圖6-5-24痙攣型腦性癱瘓患兒正確的抱法

長期處於僵直狀態的患兒,抱的方式應是:先把孩子蜷曲起來,也就是把患兒雙腿先分開,再彎起來;雙手分開,頭略微下垂(也可以讓孩子把頭枕在家長肩上)這樣的姿勢還有利於家長與患兒的感情交流(圖6-5-25)

圖6-5-25長期僵直患兒正確的抱法

雙下肢交叉的痙攣型兒童亦可用圖6-5-26所示的方法抱著圖6-5-26a的抱法,可使患兒背部肌肉得到充分伸展;圖6-5-26c方法,可使痙攣型兒童身體得以伸展

圖6-5-26雙下肢交叉的痙攣型患兒正確的抱法

(4)手足徐動型患兒的抱法:此類型患兒抱法與痙攣型腦癱患兒有很大不同主要區別在於:將患兒抱起前,讓患兒的雙手不再是分開而是合在一起,雙腿靠攏,關節屈曲,並盡量貼近胸部做好這一姿勢後,家長才把患兒抱在胸前,也可以抱在身體的某一側(圖6-5-27)

圖6-5-27手足徐動型患兒正確的抱法

(5)弛緩型患兒的抱法:此型患兒身體軟弱無力,頭頸部無自控能力,所以抱他時除了幫助他把雙腿蜷起,頭微微下垂外,最重要的是給他一個很好的依靠亦可先用徐動型腦癱患兒的抱法,家長也可以把手從患兒腋下穿過,手掌托住他的臀部(圖6-5-28)

圖6-5-28弛緩型患兒正確的抱法

這種抱法不僅使患兒雙手活動范圍增大,同時還可以誘導患兒伸手取物的意識,達到便於患兒雙手自主活動的目的,此外軀乾的控制能力也會得到提高如果將兒童背在家長背上,患兒頭部需要更強有力的支撐;如果患兒的頭部難以直立,可將患兒背在側方(圖6-5-29)

圖6-5-29弛緩型患兒側方抱法

按上述方法進行抱起和抱的動作,對患兒今後的發育和體位姿勢糾正大有益處,應該教給家長並要求家長按照所教方法堅持做

3.攝食訓練小兒的攝食訓練應分階段進行

(1)餵食訓練

第一,應選擇適當的姿勢,餵食訓練時控制患兒的姿勢十分重要首先,讓患兒坐穩,肩及手臂略向前,並控制其下頜和嘴唇關鍵點是:讓患兒的頭肩手臂略向前傾,髖膝關節屈曲臨床上需要根據患兒的類型和具體情況選擇姿勢

1)痙攣型:痙攣型患兒姿勢選擇的要點是,讓患兒的頭肩略向前傾,雙手放在身體前方,髖關節屈曲大於90°並外展騎跨在治療師大腿上,膝關節屈曲這樣可以有效緩解患兒頭後仰,雙上肢屈曲攣縮,雙下肢伸展交叉的僵直狀態(圖6-5-30)

圖6-5-30痙攣型患兒的餵食方法

2)手足徐動型:手足徐動型患兒姿勢選擇的要點是,保持患兒頭雙肩軀乾的穩定,雙下肢髖膝關節屈曲並內收靠攏(圖6-5-31)

圖6-5-31手足徐動型患兒的餵食方法

3)弛緩型:弛緩型的患兒姿勢選擇的要點是,支撐患兒頭部和軀干,使其保持直立狀態,雙下肢自然屈曲(圖6-5-32)

圖6-5-32弛緩型患兒的餵食方法

第二,是嘴部控制方法的訓練,對患兒嘴及其附近區域加以適當控制,可以改善患兒的吸吮吞咽反射,有利於患兒順利進食其方法是,利用大拇指壓患兒耳前下頜關節,食指壓在下嘴唇與下頦之間,中指放在下頦後面這樣給予嘴部穩定持續的壓力

第三,應進行餵食訓練的實際操作,在選擇好餵食姿勢和掌握了嘴部控製法後,就可以餵食了餵食時要用平淺的勺子,這樣可以用勺子底部壓患兒舌尖,以便將食物放入嘴中取出勺子時,利用嘴部控製法,幫助患兒將嘴閉起,以促進吞咽

(2)獨自進食訓練

第一步,進行進食前的准備工作根據不同的年齡身高選擇大小適合的桌椅,使患兒坐上去之後,可伸直軀干,髖膝踝關節屈曲90°,雙腳平放在地上根據不同患兒手的抓握情況,選擇適當的勺子對於手粗大抓握能力較差的患兒,可選用較長較粗把柄的勺子;對於前臂主動運動受限的患兒,可選用旋轉方向的勺或把柄彎曲的勺子;對於手抓握十分困難能力極低的患兒,可選用萬能袖帶根據不同患兒雙手的配合能力及控制能力,選擇適合的盤子和碗對於偏癱型患兒,可選用帶吸盤或防滑墊的盤子和碗,或將盤子和碗固定在桌子上,可協助患兒進食;對於手足徐動型患兒,可選用較大較深的碗及邊緣有擋板的盤子,即有助於舀食物,也可防止食物的遺撒

第二步,應進行輔助進食的訓練開始進食時患兒往往需要他人的部分輔助,治療師可站在患兒身體一側,用一隻手幫助控制肩部,另一隻手協助患兒前臂旋轉,將食物送入口中

第三步,獨自進食訓練的實施開始用勺子獨自進食時,最好選用糊狀半流食狀態的食物,以後再訓練喝湯,最後是吃固體食物的訓練患兒在剛剛學會獨自進食時,很可能漏灑很多,隨著進食能力的提高,漏灑漸漸減少此時,治療師切不可心急,也不能讓家長包辦代替,否則患兒便失去了練習的機會

4.更衣訓練腦性癱瘓患兒要學習更衣,必須配合坐立手部動作等訓練的進步,才能逐漸進行,而且需要患兒的理解和配合更衣訓練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進行

(1)認識階段:更衣訓練時要選擇吸汗不易起皺且富有彈性的衣服顏色盡量單一,樣式簡單明了,這樣衣服的領袖扣都十分清楚,便於患兒辨認上衣的領口要寬大,盡量用拉鏈或尼龍搭扣代替扣子;褲子也要寬大,並採用松緊帶式治療師要教會患兒區別衣服的上下前後里外領口袖子等各部位

(2)模仿穿衣階段:這個階段,治療師可先讓患兒用繩圈練習穿脫的動作,反復練習直到熟練(圖6-5-33)

圖6-5-33模仿穿衣訓練

(3)實際更衣練習階段:患兒熟練掌握了穿脫動作後,可使用日常衣服進行實用性練習更衣訓練的體位可選擇仰卧位倚靠物體穩定坐位獨立坐位立位等進行訓練的基本原則是根據患兒的能力選擇姿勢和方法

1)仰卧位穿脫褲子:脫褲子時,治療師指導患兒取仰卧位,雙手抓住褲腰兩端,再將雙下肢屈曲,雙足平放在床面上同時用力下蹬,將臀部抬起,此時雙手將褲子脫至臀部以下,然後治療師再指導患兒翻至側卧位,下肢進一步屈曲,將其中一個褲管脫下,再翻至另一側,脫下另一褲管穿褲子時,治療師指導患兒先取側卧位,雙下肢充分屈曲,用一隻手抓住褲子一端的褲腰,將同側下肢伸進褲管,再指導患兒翻至另一側,將另一下肢伸進褲管,然後翻成仰卧位,雙下肢屈曲,雙足用力下蹬將臀部抬起後,雙手抓住褲腰兩端同時向上拉至腰部穿好對於不能雙足同時下蹬抬起臀部的患兒,治療師可指導患兒用左右翻轉身體方法,一步一步完成穿脫動作(圖6-5-34)

圖6-5-34仰卧位穿脫褲子的方法

2)倚靠物體穩定坐位穿脫套頭衫:脫套頭衫時,首先要讓患兒依靠物體坐穩,治療師指導患兒用雙手抓住套頭衫領子的兩端,令患兒頭部軀干盡可能前屈,同時雙手先向上拉動衣衫,繼而雙手同時向下將衣衫拉過頭部,然後將左右上肢脫出穿套頭衫時,治療師應指導患兒略微前傾頭部和軀干,先將衣領套好,然後將左右上肢伸進左右袖子穿好

3)獨自坐位穿脫開衫:脫開衫時,治療師讓患兒取椅坐位,並協助患兒將扣子解開,指導患兒雙上肢交叉,用一隻手抓住對側上衣的衣袖,向下拉,同時對側上肢向上向後從衣袖中抽出,再指導患兒用同樣的方法脫去另一袖子穿開衫時,讓患兒仍取椅坐位,治療師指導患兒用雙手抓住衣服領子的兩端,雙上肢肩關節前屈90°,肘關節伸展雙手用力向後,將衣服披在身上,然後再指導患兒用左手拉住衣服右側前襟,將右上肢穿進袖子,再用右手拉住衣服左側前襟,將左上肢穿進袖子對於偏癱型的患兒,治療師應指導患兒脫衣服時,先脫健側,再脫患側方法是,治療師協助患兒將扣子解開,用健手將健側衣服拉至肩下,再將健側上肢從袖子中抽出然後用健手將患側衣袖脫下穿衣服時,治療師應指導患兒先穿患側,再穿健側方法是,指導患兒先將衣袖套到患肢上,然後向上拉動衣袖至患肩以上,再用健手從頸後繞過抓住衣領,拉至對側的健肩,最後將健肢穿好對於偏癱型患兒或手部精細動作較差,協調性不佳的患兒,治療師應考慮用按扣尼龍搭扣代替普通紐扣,也可考慮使用系扣自助具,以方便患兒穿脫,使他最大限度地達到生活自理

4)立位穿脫褲子:治療師讓患兒扶物站穩後,指導他用一隻手抓住褲腰的一端,將這側下肢伸進褲管,再用這只手扶物,用另一隻手抓住褲腰另一端,將另一下肢伸進褲管,然後左右手交替將褲子拉至腰部穿好(圖6-5-35)

圖6-5-35立位穿脫褲子的方法

5.如廁動作訓練

(1)小便的訓練

1)環境的選擇:環境布置要簡單,盡量不使患兒分心,周圍要安靜,但可以播放一些輕松的音樂

2)便器的選擇:最安全的便器是後面有靠背,前面有扶手,高度以患兒坐上去雙足可平放在地板上為宜(圖6-5-36)

圖6-5-36各種形式的便器

3)小便訓練的實施:訓練的時間可根據患兒飲水量來進行調節,一般1~2小時讓患兒解小便一次,盡量定時,同一患兒盡量使用同一個便器,排便時配合「噓噓」的聲音,有利於促進排尿,有助於培養排尿習慣另外應指導患兒有便意時主動示意他人

(2)大便的訓練

1)環境的選擇:除與小便訓練相同外,衛生紙應放在患兒伸手容易取到的地方

2)便器的選擇:與小便訓練相同

3)大便訓練的實施:訓練最好定時在進食後半小時進行,讓患兒雙下肢外展蹲坐在便器上,配合「嗯嗯」用力的聲音促進排便對於年齡較小的患兒,治療師可指導母親,由母親抱著患兒採取蹲坐式以利於患兒解出大便(圖6-5-37)

圖6-5-37排便訓練

6.沐浴訓練患兒的年齡不同,障礙情況不同,洗澡時所採取的體位也不盡相同

必須選擇一個舒適穩定安全的體位,才能順利完成患兒的沐浴動作

(1)輔助患兒洗澡的訓練:對於年齡較小不能維持坐位手功能極度低下的患兒,沐浴過程需要他人輔助

1)痙攣型:痙攣型患兒在洗澡時應採取俯卧位,這樣可抑制伸肌高度緊張,易化屈肌,有效抑制異常反射的出現對於這類患兒最好選擇盆浴,水溫要適度,避免淋浴和水溫不適給患兒帶來的不良刺激(圖6-5-38)

圖6-5-38痙攣型患兒的沐浴方法

2)弛緩型:弛緩型患兒在洗澡時應採取半坐位,可選擇使用「沐浴床」進行訓練,這樣可給予其頭部頸部軀干足夠的支撐,有助於沐浴動作的完成將「沐浴床」安裝在配套使用的長圓形浴盆上,讓患兒坐上後,以浴盆中的水浸泡到患兒胸部為宜(圖6-5-39)

圖6-5-39弛緩型患兒的沐浴方法

3)手足徐動型:手足徐動型的患兒在洗澡時應盡可能採取坐位,並採取軀干加固定帶的方法,這樣有利於沐浴動作的順利完成(圖6-5-40)

圖6-5-40手足徐動型患兒的沐浴方法

(2)獨自沐浴的訓練:對於平衡能力和手功能尚可的患兒,可練習患兒自己洗浴從安全和提供方便的角度考慮,可在浴盆周圍安裝扶手等安全性特殊裝置(圖6-5-41)

圖6-5-41患兒獨自沐浴方法

7.書寫動作腦性癱瘓患兒學習時,可以考慮使用一些輔助器具,或者對學慣用具進行改制,便於患兒使用比如:為便於抓握,可選擇筆桿相對粗大的鉛筆,或者在筆桿上加套膠皮套;為避免移動可設法固定紙張或筆記本訓練過程中,需要同時考慮改善患兒的認知識別功能書寫練習可從畫縱線橫線方塊四邊形著手,然後再根據其具體情況,練習寫大字,再寫小字,並注意書寫速度最好利用配合圖片的實物教學對手足徐動型腦性癱瘓上肢功能明顯障礙的患兒,選用電腦作為交際手段時,需要進行電腦的使用和操作練習手指變形無力者,可以將棒固定在頭上足趾間等利用代償功能叩擊鍵盤

各型腦性癱瘓患兒一些日常生活動作的訓練方法歸納,如圖6-5-426-5-436-5-446-5-45等

圖6-5-42痙攣型四肢癱患兒日常生活中的訓練方法

圖6-5-43痙攣型偏癱患兒日常生活中的訓練方法

圖6-5-44痙攣型雙肢癱患兒日常生活中的訓練方法

圖6-5-45手足徐動型腦癱患兒日常生活中的訓練方法

J. 手足徐動型的腦癱患者(成年人)怎樣通過有效的鍛煉達到康復的目的求具體方法步驟,謝謝!

①俯卧位:在楔形墊、訓練床上訓練,既可促進抬頭又可誘發手支撐。②盤腿端坐位,訓練者跪於患兒背後,一手托患兒下頜,以手放於患兒頭頂部往下稍用力壓,可加強頭頸部穩定性。③採用按摩手法按摩頸部兩側及後頸部。《腦癱治療》手 機可直接下 載,了解更多腦癱常識。

閱讀全文

與腦癱俯卧位轉成四點跪位訓練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調整金牛座的最佳方法 瀏覽:381
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及意義 瀏覽:545
魅藍攔截的信息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02
雕刻牛字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34
武漢戀愛挽回方法操作步驟 瀏覽:430
戒掉手機的四個方法 瀏覽:574
快速有效治療尖銳濕方法 瀏覽:226
最簡單的方法畫hellokitty 瀏覽:844
反滲透膜解決方法 瀏覽:485
扯麵的正確方法和技巧 瀏覽:494
文彥博樹洞取球方法好在哪裡 瀏覽:854
四川泡洋姜的正確泡水方法 瀏覽:497
黑檀手串的鑒別方法圖解 瀏覽:818
延遲滿足實驗研究方法 瀏覽:161
種植業污染解決方法 瀏覽:894
論文的研究方法有那些 瀏覽:124
孩子學習方法不對該如何 瀏覽:838
艾萊依真假鑒別方法 瀏覽:799
在家怎麼製作果凍方法 瀏覽:50
關於氮和硫的化學計算方法 瀏覽: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