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語文教學方法設計的原則
語文教學方法設計的原則,主要體現在以下6個方面:
1、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原則。在語文教學設計中,教師自始至終都要有清醒的認識,即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切不可越俎代庖。
2、讓學生充分閱讀的原則。閱讀首先是學生與作品之間的對話,然後是學生之間就作品所進行的對話,最後才是教師的參與。從接受心理學的角度來考慮,一定要讓學生先讀、多讀,這樣才會有所領悟。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切不可在學生都課文還沒有充分的閱讀,甚至是還沒閱讀的情況之下匆匆開講。
3、尊重學生閱讀體驗的原則。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良好的語感是「悟」出來「讀」出來的,而不是「聽」出來的。因此要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切不可以自己的感受作喋喋不休的支離破碎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要尊重學生想表達與述說的慾望,讓他們無所顧忌的暢所欲言,即使他們的問題與見解有時看來是粗淺、幼稚的,也要從他們的經歷及認知能力出發尊重他們的體驗。
4、強調合作學習對意義建構起到關鍵作用的原則。堅信在學生們「亂哄哄」的討論中會有智慧火花的碰撞,堅信這種「爭吵」對他們意識的影響:敢於發言,且要言之有理,如何讓別人樂於傾聽自己,接受自己的觀點。設計課堂上運用合作原則,討論問題的時候,要注意提高討論的效率與質量。
5、隨時提供探究性學習材料的原則。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習方法,可把探究性學習的內容難度降低,它可是以閱讀材料為基點而引出的對其語言特點、結構劃分、課文主題的討論等,也可是從課文內容出發向課外延展而進行的文化內涵、科學內涵豐富的探究。
6、教案留空的原則。傳統的教學設計要求教師從教學目標到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時數、步驟一一作好周密、詳細的設計,但在新課程的要求下,學生的個人經驗及認知能力是有差異的,教師應該為這些學生給予提出解決的機會。因此教案設計要留出一些空白用以記錄學生的問題,並把它作為一個教學設計應考慮的要素。
語文教學方法設計原則
② 漢語語音教學的基本原則
語音教學基本原則 漢語培訓師須知
老外學中文離不開拼音的學習,想要擁有地道的中文發音,拼音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專業的漢教人員在進行漢語培訓時不能只進行枯燥無味的重復,而應該有原則,有技術的講解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1)注重針對學習者漢語語音學習中的問題進行語音教學。
不同階段的學習者,語音學習的主要問題不同,要針對不同的教學階段確定相應的教學內容和適當的教學目標。漢語培訓時對於零起點的學生主要的教學內容應是聲、韻、調和音節,教學目標應該為能正確感知和模仿普通話語音表達的相關方面,其他內容是次要的。
(2)注重針對不同母語學習者的語音學習難點進行漢語語音教學。
由於漢語語音系統自身特點,漢語語音學習確實有普遍性的難點。例如在學習的難度方面,一般來說依次是聲調、聲母、韻母。具體音素上,舌面母音U和三組輔音j/q/x、zh/ch/sh/r、z/c/s也常常是難點。但漢語培訓的對象分布在世界各地,教師需加強語音教學的針對性。例如阿拉伯語國家或地區的學生在韻母上的困難更大一些,但德國學習者發舌面母音U就不會出現英語母語者的困難。
(3)注重利用漢語發音原理的演示、描寫與說明進行語音教學。
教師要注重利用漢語發音原理的演示、描寫與說明進行教學,可以採用以下方法說明發音原理:①直觀法。向學生展示口形,如開口度、舌位高低、唇形圓展等。②實物法。如用紙片表現氣流強弱,區分送氣音和不送氣音的差異。③圖表法。如用聲母表講解聲母,用韻母表講解韻母,用四聲升降圖演示聲調的升降曲折變化,用拼音表解釋拼音的系統和寫法。
(4)注重語音教學的實用性、交際性與趣味性。
交際是語言的主要功能,語音是語言的交際功能得以實現的重要手段。通過語音教學,使學生能准確地聽音、辨音、發音,一方面使簡單的漢語交際成為可能,另一方面為進一步的學習奠定語音基礎。不管是語音的教授還是練習,在必要的機械性訓練的基礎上,要盡量與生活中的詞、句相結合,避免枯燥,最終回到有意義的交際性練習中。
(5)注重語音教學中有意義、大量、多樣的實際操練。
漢語普通話中,聲母和韻母不是無限任意組合的。n及零聲母與開口呼、齊齒呼、撮口呼都有拼合關系,f、g、k、h、zh、ch、「、z、C、s只同開口呼和合口呼相拼,j、q、x聲母只同齊齒呼、撮口呼相拼,b、p、m、d、t則不與撮口呼相拼。在進行實際語音操練時要注意:技能訓練為主,知識講解為輔;自覺模仿,勤於實踐;漢語培訓應重視後語音教學階段,注意以交際的句子為基本單位進行語音教學,讓學生在語流中掌握語音。
(6)注重利用多種手段展展開開語語音教學。
語音教學的方法和技巧直接影響到教學的質量,豐富恰當的教學方法能使語音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的語音教學方法有模仿法、誇張法、演示法、對比法、帶音法、分辨法等。
;<�݂
③ 外語教學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1)語法原則。把語言知識的傳授放在適當的地位。
(2)交際原則。把語言結構與語境和語言功能結合起來,使學生了解語言結構的多樣性和語言功能表達的多種可能性。
(3)文化原則。採用對比分析方式,使學生了解不同語言的文化背景,學會不同文化的交際模式,增強語言教學和語言使用的跨文化意識。如果一味地機械重復使用一種英語教學方法,不僅從根本上違背了外語教學的基本原則,也違背了外語學習的基本原則和規律。
④ 語言課和其他課有何不同教學時要把握好哪些原則
語言課主要教導的就是一種思想理論,並不是交給對方實際的知識,所以在教學的時候一定要因材施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點,所以要給他制定不同的語言方式。
⑤ 簡述語言教育活動的一般組織原則有哪些
1、趣味性原則 趣味性原則也就是"寓教於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首先必須點燃學生求知的火花,激發學生求知的積極性。
幼兒時期,無意注意、無意記憶占優勢,他們的學習更容易受興趣支配。興趣的產生主要來自於外界環境的側記,受好奇心、好動的心理支配。
2、活動性原則 幼兒的發展是通過不斷獲得各種經驗而實現的,這些經驗不能由教師灌輸,強迫幼兒獲得。"紙上得來覺淺,絕知此事必躬行",成人尚且如此,何況幼兒。幼兒對外界事物、事理的認識以感性為主,只有當感性認識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才能具有理性思考、認識的能力。
教師不能代替幼兒思考和實踐,不能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想要教給幼兒的知識技能上,採用教授的、強化練習的方法指導幼兒的學習活動,而應在教學策略、活動內容和方式上注重激發幼兒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創設各種情景,組織各種活動,使幼兒在原有的發展水平上。
通過與物質環境相互作用的操作活動,以及與教師和同伴的交往活動,形成情感態度認知和能力。所以,教師制訂教育活動方案時要體現幼兒的活動,在設想教育形式、選用教育方法、常設教育環境時都要有利於幼兒的活動。
幼兒期是人的一生中語言發展與運用的關鍵時期。幼兒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言素質,能夠正確運用語言,
談得上今後的全面發展。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是思維的表現形式。人類的思維成果正是依靠語言的幫助得以鞏固、發展和傳遞的。
語言對思維
促進作用已是不爭的事實,而思維又是智力的核心,所以,語言對智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語言是一切智力發展
基礎和一切知識的寶庫,因而對一切事物的理解都要從它開始,通過它並恢復到它那裡去。」
因此,幼兒語言教育問題,依舊是現在和今後幼兒教
中的重要問題。我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發現幼兒語言教育依然存在很多問題,本文就幼兒語言教學中應遵循的幾條原則整理成文,求教於同
。
⑥ 語音教學的原則和方法
(1)語音教學的基本原則
①音素教學與語流教學相結合的原則
只有堅持音素訓練與語流訓練相結合,充分體現語音的表現功能,才能夠既為學習者打下良好的語音基礎,又能夠讓他們形成良好的語流表達能力。
②針對不同學習者的特點進行教學的原則
語音教學的針對性必須包括兩個方面:
a.一是要針對成年人語音學習的生理和心理特點;
b.二是要針對學生的母語和漢語的不同特點進行教學設計。
③不同的教學階段與不同的教學目標相互適應的原則
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提出側重點不同的教學要求,根據不同的教學階段提出不同高度的教學要求。如趙金銘(1985)提出簡化音系教學的思想:
a.指導思想
從語音教學的全過程來看,教授和訓練字音以外的語音表達方式,即掌握漢語的韻律,其重要性並不亞於聲、韻、調的教學。鑒於語音是要反復訓練的,故而音素教學不宜過細,也不應要求過高,應力求把語音系統最簡單、最基本的內容教給學生,使其掌握。
b.具體內容
針對初級階段音素教學過細過嚴的狀況,趙金銘主張,開始階段的語音教學要簡化,整個的語音教學可採用「蛛網式」教法,先拉線,即給經過簡化、適合外國人學習的聲、韻、調系統;以後再織網,即不斷地正音、鞏固。
(2)語音教學的微技巧
①演示法:主要通過直觀手段體現發音部位、發音方法。如使用形象的板書、藉助實物、利用演示等。
②對比法:對學生的母語與漢語的語音系統中相近似的音素進行比較,或對漢語語音系統內的各個音素進行比較,找出差別。
③誇張法:把平時說話時的發音部位與發音方法適當誇張,造成清晰、形象的效果。
④手勢法:藉助手勢輔助展示口腔發音時的運動過程和狀態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
⑤拖音法:延長音程導出新音是教舌尖母音-i的一種簡易有效的辦法。
⑥帶音法:用一個已經學過的發音部位相近的音素帶出另一個新的音素。
⑦分辨法:通過聽覺、視覺來甄別一個音素發音的正誤。
⑧固定法:突出容易模仿的一點,然後固定其發音部位的方法,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
⑨模仿法:是語音教學中最基本的方法,有直接模仿和自覺模仿兩種形式。模仿法必須同其他方法配合使用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3)聲調教學改革
①漢語聲調的特點
a.漢語是一種聲調語言,不同於大多數西方的語調語言;
b.漢語每個音節都有固定的聲調,不但有高低之分,而且有升降曲折之別。
②聲調教學存在的不足
a.教學計劃薄弱,表現在語音教學尤其是聲調教學缺乏層次性和有序性上;
b.教材薄弱,缺乏一部實用性強的、能夠突出漢語聲調語言特色的、以聲調和語調訓練為中心的基礎漢語教材;
c.教學手段薄弱,目前對於聲調的特徵只是採用五度標記法來標明四個聲調的調型,所以大多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採用手勢來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漢語聲調的調型特徵。這種教學手段固然比較形象,能發揮一定的作用,但是這種方法並不能說明漢語聲調最本質的問題。
⑦ 幼兒園語言教育的一般方法
重要性由高到低: (一)示範模仿法 1.教師的言語示範要規范到位 2.教師的言語教育要適時 3.教師要靈活的運用「顯性示範」和「隱性示範」的方法 4.教師要依據幼兒自身的水平,妥善運用強化原則 (二)視,聽,講,做,結合的方法 (三)游戲法 (四)表演法 (五)練習法
⑧ 為什麼要尊重語言教學的一般原則
因為語言教學的原則是語言教學的基礎,語音教學是語言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自然規范的語音,語調將為有效的口語交際打下良好的基礎。而且課堂教學語言要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的心理需求,結合教材內容不斷創新,比如教師常用「講故事」來創設情境。
語言教學的基本原則有三點,分別是:
1、要做到語言的正確與准確。一是使用語言要規范,表達符合語音、語義和語法科學體系。二是指語言內容沒有知識性的錯誤。
2、教學語言要通俗、趣味。通俗是為了讓學生容易明白,聽得懂,把學科術語簡單化、生活化。趣味,是為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以達到理想的聽課效果,提高學習效率。
3、教學語言要適應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年齡不同,對言語的接受與領會能力自然就不同。
語言教育活動的原則
1、教育活動經驗連續性原則
所謂經驗的連續性是指在設計與實施教育活動時,既要了解兒童已有的語言經驗,又要考慮在此基礎上為兒童提供新的語言經驗,由此而獲得語言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2、教育活動中主客體交互作用的原則
主體(兒童)具有參與語言活動有關的活動對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客體(多種語言教育內容和適合的教育方式)從客觀上能引起兒童的興趣,激發兒童的情感,能起到促使兒童主動參與活動的作用。
3、教育活動相互滲透性原則
在設計與實施語言教育活動時,有美術、音樂、動作等符號系統參與活動,更有利於兒童主動積極地學習和掌握新的語言信息,更有助於他們對語言內容的理解與獲得,從而促進兒童語言能力的提高。
⑨ 幼兒語言教育活動,教學原則是什麼
課堂教學原則分成下列類
思想原則就是指在幼兒園所有教育課堂教學中,務必向幼兒開展辯證教育和共產主義社會品德修養教育,落實進行幼兒園品德教育的任務。換句話說要寓品德教育於各類活動當中。依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性和具體情況,幼兒期的品德教育只是品德修養教育即品行教育。幼兒的品行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只是在社會公德社會輿論的陶冶與家庭,幼兒園社會道德教育的影響,在與周邊成年人和夥伴的生活相處過程,慢慢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培育人才的目標,也不只僅限於單純性地教給知識,使受教育者具備一定的道德修養也是十分關鍵的。
發展原則就是指幼兒園的教育課堂教學要能推動幼兒個性的全方位發展,即智力,精力,社會道德,信念,感情等的發展,使幼兒從當前的發展水準向近期發展區發展。幼兒園應向幼兒開展體,智,德,美全方位發展教育,使其健康快樂地發展,為入中小學打好基礎,為鑄就一代新人打好基礎。在教育教學環節中,不管側重或忽略哪一方面,都不利幼兒的獨特地全方位發展。與此同時務必面對整體幼兒,把體,智,美全層面發展教育圍繞於幼兒園的各種活動當中。
協調能力原則就是指老師在教育環節中需要依據多種因素的差異性和變化,機敏,靈便,頗具創造組織活動。換句話說,確保幼兒園教育課程內容多種,方式開朗多種,方式靈敏多樣和全過程靈活應變。在幼兒園教育課堂教學整個過程中,不論是教育環境的選用和構建,或是教育教學計劃的擬定和實行,老師都是會碰到很多紛繁復雜的狀況,尤其是受教育者生理學,心理狀態,知識經驗,思維能力等領域的差別。
⑩ 教學原則及方法
教學原則
(1)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過教師用形象語言描繪教學對象,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
(2)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教學要按照學科的邏輯系統和學生認識發展的順序進行,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4)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展。
(5)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長久地保持在記憶中,能根據需要迅速再現出來,以利知識技能的運用。
(6)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繫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會用、學以致用。
(7)量力性原則又稱可接受性原則,是指教學的內容、方法、分量和進度要適合學生的身心發展,是他們能夠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難度,需要他們經過努力才能掌握的,以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8)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原則,是指教學中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知識,同時結合知識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考點 5:教學方法
(1)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
(2)談話法,它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並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
(3)演示法,教師通過展示實物、直觀教具,進行示範性實驗或採取現代化視聽手段等,指導學生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
(4)練習法,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運用知識去完成一定的操作,並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5)實驗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一定的儀器設備,通過條件控制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從觀察這些變化中獲得知識的方法。
(6)討論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探討、辨明是非真偽以獲取知識的方法。
(7)實習法,是教師指導學生根據教學要求,組織學生在校內外一定場所從事一定的實習實踐工作,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綜合運用理論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又稱實習作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