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環境評估分析方法分類

環境評估分析方法分類

發布時間:2022-05-29 11:25:46

『壹』 環境風險評估的方法

評估化學物質環境風險,是安全利用化學物質的先決條件。化學物質環境風險評估是通過分析化學物質的固有危害屬性及其在生產、加工、使用和廢棄處置全生命周期過程中進入生態環境及向人體暴露等方面的信息,科學確定化學物質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的風險程度,為有針對性地制定和實施風險控制措施提供決策依據。

一、適用范圍

本指南規定了化學物質環境風險評估的基本框架,明確了化學物質環境風險評估的基本要點、技術要求和報告編制要求。

本指南適用於單一化學物質正常生產使用時不同暴露途徑的環境風險評估,不適用於事故泄露狀況下的風險評估。

二、基本要點

(一)評估步驟

化學物質環境風險評估通常包括危害識別、劑量(濃度)-反應(效應)評估、暴露評估和風險表徵四個步驟(以下簡稱「四步法」)。

1.危害識別

危害識別是確定化學物質具有的固有危害屬性,主要包括生態毒理學和健康毒理學屬性兩部分。

2.劑量(濃度)-反應(效應)評估

劑量(濃度)-反應(效應)評估是確定化學物質暴露濃度/劑量與毒性效應之間的關系。

3.暴露評估

暴露評估是估算化學物質對生態環境或人體的暴露程度。

環境風險評估中,通常以環境中化學物質的濃度表示;健康風險評估中,通常以人體的化學物質總暴露量表示。

4.風險表徵

風險表徵是在化學物質危害識別、劑量(濃度)-反應(效應)評估及暴露評估基礎上,定性或定量分析判別化學物質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風險的概率和程度。

風險評估並不都需要經過上述完整的四個步驟。如危害識別和劑量(濃度)-反應(效應)評估表明該化學物質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危害極低,則無需開展後續風險評估;暴露評估表明某暴露途徑不存在,則該暴露途徑下的後續風險評估就可終止。此外,為提高風險評估效率和降低評估成本,開展風險評估通常首先基於現有數據,以相對保守的方式對合理最壞情形下的風險進行評估,若未發現化學物質存在不合理風險,則評估過程終止;若風險值得關注,則收集更詳盡的數據信息,開展進一步的詳細風險評估。

(二)評估結論

化學物質環境風險評估通常有以下三種結論:

1.未發現存在不合理風險,評估結論基於現有資料得出,在未掌握新的信息之前,暫不需要採取新的風險防控措施。

2.存在不合理風險,需要採取進一步的風險防控措施來降低風險。

3.風險無法確定,需要補充化學物質的信息(包括進一步的毒性測試),並再次進行風險評估。

(三)不確定性分析

風險評估是基於當前科學認知和有限的數據開展的,關於化學物質危害、暴露很難獲得極為准確的數據,因此風險評估存在不確定性。應進行不確定性分析,識別風險評估過程存在的所有影響評估結論的不確定性來源,必要時須進行敏感性分析。

結合風險管控目標,為降低風險評估的不確定性,可以進一步研究與收集化學物質有關毒性和暴露數據,持續反復開展風險評估,即風險評估可以是一個迭代過程。

(四)數據質量評估

在風險評估中,需要對採用的化學物質的毒性數據和暴露數據質量進行評估。

通常,毒性數據重點評估相關性、可靠性和充分性。相關性是指數據和測試方法對危害識別或風險表徵的適用程度。可靠性是指有關毒性測試數據的內在質量,與測試方法以及對測試過程和結果描述的清晰程度、邏輯性等相關。充分性是指毒性數據足以支撐對某些危害或風險的判斷。

對於暴露數據,如果採用實測暴露數據,通常重點評估可靠性和代表性,對實測采樣與分析方法、樣品數量、采樣點位、實測地理空間和時間尺度等進行綜合評估。如果採用模型計算數據,應當對模型適用性、模型輸入參數的准確性等進行充分評估。

『貳』 環境分析的兩大策略是對環境進行分類和區分某一類環境的(…)

第一個就是探索性數據分析,即當數據剛取得時,可能雜亂無章,看不出規律,通過作圖、造表、用各種形式的方程擬合,計算某些特徵量等手段探索規律性的可能形式,即往什麼方向和用何種方式去尋找和揭示隱含在數據中的規律性,結合當地環境現狀,發現環境問題
第二個就是模型選定分析,即在探索性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一類或幾類可能的模型,然後通過進一步的分析從中挑選一定的模型,據此可對環境質量現狀進行評估,也可預測未來環境發展趨勢。
第三個就是推斷分析,即通常使用數理統計方法對所定模型或估計的可靠程度和精確程度作出推斷。

『叄』 環境評價方法

1、環境識別方法
2、影響預測方法
3、影響綜合評價方法 環境影響識別就是找出所有受影響的環境因素,常使用的方法有核查表法;環境影響預測的方法分為數學模式法、物理模型法、類比調查法、專業判斷法;環境影響中和評價是按照一定的評價目的『把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從總體上綜合起來,進行定性的定量的評定,方法有,指數法、矩陣法、圖形疊置法、網路法 還有另一個方向的考慮是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方法:分為單項評價方法和多項評價方法,單項評價方法是以國家和地方的有關法規、標准為依據,評定評價項目的單個質量參數的環境影響;多項環境影響使用於各環境評價項目中多個環境參數的綜合評價。

工作程序
① 首先確定評價對象、范圍和目的,並據此確定評價精度。

② 分別進行污染源調查監測評價、環境調查監測評價和環境效應分析。

③ 進行環境質量綜合評價。

④ 研究污染規律,建立相應的環境污染數學模型。

⑤ 對環境質量做出判斷、評價和預測。一般用環境質量指數(環境質量參數和環境質量標準的復合值)概括地描述和評價環境質量。環境質量指數計算程序為:

a 根據評價地區環境實際狀況選擇評價參數。

b 根據評價目的選擇評價標准。

c 根據環境特徵建立環境質量指數系統和數學模型。該法對環境質量具有回顧評價、現狀評價和預斷評價等多種功能.是環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並為環境規劃和區域環境標準的制定提供依據。

『肆』 環境因素評價方法三種

ISO14001:2004標准3.6條款對「環境因素」作出了定義:「一個組織的活動、產品和服務中能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要素。」環境因素作用於環境,產生環境影響。ISO14001:2004標准3.7條款對「環境影響」的定義是:「全部或部分地由組織的環境因素給環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變化。」換言之,能夠產生環境影響的因素,我們叫它環境因素。
基本含義編輯
環境因素是指一個組織的活動、產品或服務中能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包括那些造成實際的和潛在的、不利的和有利的環境影響的要素。 [2] 我們生活在環境中,環境中的種種因素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與其相關的主要要素有時間要素和空間要素。
環境因素有家庭環境、生活環境、職業環境、經濟因素。像大樓、辦公室地點、傢具等這類環境因素也能傳遞信息。一間特殊的辦公室、一幅名人字畫、一套名牌服裝、一枚昂貴的鑽石、一塊勞力士手錶、一輛賓士汽車可能提醒來訪者:本公司負責人是一位成功人士,與這樣的人打交道是可靠的。因此,在溝通中應充分注意到環境因素所傳遞的信息。
識別方法編輯
來自:ISO 14001初始環境評審培訓教材
①識別環境因素的步驟
選擇組織的過程(活動、產品或服務)
確定過程伴隨的環境因素
確定環境影響
②環境因素的分類
l 水、氣、聲、渣等污染物排放或處置
l 能源、資源、原材料消耗
l 相關方的環境問題及要求
l 其他
③確定環境因素的依據
l 客觀地具有或可能具有環境影響的
l 法律法規及要求有明確規定
l 積極的或負面的
l 相關方有要求的
l 其他
⑤識別環境因素的方法分類
l 物料衡演算法
l 產品生命周期分析法
l 問卷調查
l 專家咨詢
l 現場調查和面談
l 頭腦風暴
l 查閱文件和記錄
l 測量
l 水平對比——內部、同行業或其他行業比較
l 縱向對比——組織的現在和過去比較
上述方法各有利弊,具體實施識別時,有必要將各種方法組合使用,下面將部分方法予以介紹:
問卷評審
——因素識別
問卷評審是通過事先准備好的一系列問題,通過到現場察看和與人員交談的方式,來獲取環境因素的信息。問卷的設計應本著全面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問卷包括的內容應盡量覆蓋組織活動、產品、以及其上、下游相關環境問題中的所有環境因素,一個組織內的不同部門可用同樣的設計好的問卷,雖然這樣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針對性,但為一個部門設計一份調查卷是不實際的。典型的調查卷中的問題可包括如下內容:
l 產生哪些大氣污染物?污染物濃度及總量是多少?
l 產生哪些水污染物?污染物濃度及總量是多少?
l 使用哪些有毒有害化學品?數量是多少?
l 在產品設計中如何考慮環境問題?
l 有哪些緊急狀態?採取了哪些預防措施?
l 水、電、煤、油用量各多少?與同行業和往年比較結果如何?
l 有哪些環保設備?維護狀況如何?
l 產生哪些有毒有害固體廢棄物?如何處置的?
l 主要雜訊源有哪些?廠界是否達標?
l 有否居民投訴情況?做沒做調查?
以上只是一部分問卷調查內容,組織可根據實際情況制訂完整的問卷提綱。
現場評審(I)
——觀察面談及環境因素識別
現場觀察和面談都是快速直接地識別出現場環境因素最有效的方法。這些環境因素可能是已具有重大環境影響的,或者是具有潛在的重大環境影響的,有些是存在環境風險的。如:
Ø 觀察到較大規模的廢機油流向廠外的痕跡;
Ø 詢問現場員工,回答「這里不使用有毒物質」,但在現場房角處發現存有劇毒物質;
Ø 員工不知道組織是否有環境管理制度,而組織確是存在一些環境制度;
Ø 發現鍋爐房煙囪黑煙;
Ø 聽到廠房傳出刺耳的雜訊;
Ø 垃圾堆放場各類廢棄物混放,包括金屬、油棉布、化學品包裝瓶、大量包裝箱、生活垃圾等;
現場面談和觀察還能獲悉組織環境管理的其他現狀,如環保意識、培訓、信息交流、運行控制等方面的缺陷,另一方面也能發現組織增強競爭力的一些機遇。如果是初始環境評審,評審員還可向現場管理者提出未來體系建立或運行方面的一些有效建議。
現場評審(II)
——書面文件收集及環境因素識別
一般的組織都存在有一定價值的環境管理信息和各種文件,評審員應認真審查這些文件和資料。需要關注的文件和資料包括:
l 排污許可證、執照和授權;
l 廢物處理、運輸記錄、成本信息;
l 監測和分析記錄;
l 設施操作規程和程序;
l 過去場地使用調查和評審;
l 與執法當局的交流記錄;
l 內部和外部的抱怨記錄;
l 維修記錄、現場規劃;
l 有毒有害化學品安全參數;
l 材料使用和生產過程記錄,事故報告;
l 水、排放物和排污收費;
l 能源、資源、配件等的價格;
評價准則編輯
在系統識別組織全部環境因素的基礎上,必須根據其對環境影響的大小作出評價,判定出重要環境因素,以便組織在制定環境方針及目標指標時予以優先考慮。但是由於受科技發展水平和人類對環境問題的認識程度等限制,現在相對「重要」的環境問題,若干年後可能變成「不重要」,因此,不存在一個絕對的重要環境因素的評價准則。而對於一個具體的組織,在一定時期內,應該有一個相對穩定的評價標准和方法。一般評價的依據,環境方面有環境影響的可能性、程度、范圍、發生的概率、持續的時間等,以及環境法律法規要求,商業方面有改變環境影響的技術難度、經濟承受力、因環境問題使組織存在的風險大小、組織的公共形象以及相關方的利益等。在作具體評價時,要綜合上述各方面的環境影響並體現出「持續改進」的思路。
酗酒環境因素編輯
近幾年我國飲酒人數一直呈現上升趨勢,早在五年前我國酒民已經超過了5億人,並且每年與酗酒肇事有關立案事件有400萬起,其中死亡人數至少10萬人。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道,2012年全球有約330萬人因過度飲酒而導致事故或疾病,比因肺結核、暴力事件以及艾滋病而死亡人數還要多,占總死亡人數的5.9%,相當於平均每十秒鍾就有一人因飲酒而死亡。因此可以看出因酗酒導致的社會不良問題逐漸突出,對個人、家庭以及社會帶來眾多負面影響。
家庭環境
在全體社會人群中飲酒者所佔比例為:工商業者最高,佔63.9%;農民45.9%;工人43.1%;知識分子最低,佔22.4%。在不同教育程度中,以中學教育程度者最高,共420%,婚姻狀況中離異或喪偶的人群中飲酒者佔649%,工商業經營者重度飲酒者所佔比例最高,為47.1%,知識分子所佔比例最低,為25.6%。在一個有飲酒習慣或者是不反對飲酒的家庭中,其子女與親屬往往更容易接受飲酒,因為在這樣的家庭中飲酒被看作是很自然的事,往往以此為樂趣。更有甚者,在這樣的家庭中,有的鼓勵子女飲酒。因而,這種家庭中子女的飲酒比例大大高於一般家庭。
也有一些自身飲酒者出於不同的原因,嚴厲禁止子女飲酒,但是結果子女往往還是成為潛在的飲酒者。在嗜酒者中,大約60%有家族嗜酒史。從遺傳角度看,有飲酒習慣家庭的子女,對酒精有著較高的耐受性,也更容易接受酒精,最終成為嗜酒者。
生活環境
調查發現,飲酒有著明顯的地域分布特點。如:我國東北、內蒙和新疆等高寒地帶,飲酒是人們抵禦嚴寒的重要手段之一,大興安嶺是全國氣溫最低的地方,而在此生活的鄂倫春族飲酒比例在全國是最高的。有學者對青藏高原地區酒依賴人口學調查發現,海拔在2500—200米的州縣中,酒精依賴發病率明顯增高。這些州縣處於高寒缺氧地區,人們常以飲酒來禦寒。由於受民族風俗習慣的影響,以豪飲必醉為待人的禮儀方式。飲酒時,方式單調,以酒類為主、飲食為輔,導致酒精在體內的濃度較高。另外,高原地區文化娛樂相對缺乏,人們常以飲酒來消遣和尋找刺激,易導致酒精濫用,出現酒精依賴。盛產酒的地方,酒的消費量往往高於其他地區。如:法國盛產名滿全球的葡萄酒,同時法國人的葡萄酒人均消費量居世界第一;浙江紹興黃酒自古聞名天下,同時浙江的黃酒消費也穩居全國第一。
職業環境
調查顯示,不同職業對酒精的消費有不同的影響。首先是釀酒業,酒廠職工飲酒比例最高;再就是農民、煤礦、地質、油田以及野外作業和重體力勞動者,他們的飲酒比例也很高。這類患者普遍認為飲酒能祛風除濕、舒筋活血、鎮靜催眠、療傷止痛、解除疲勞等。因而飲酒成習,最終形成酒精依賴。相佐證的是伊斯蘭教嚴禁飲酒,因而在伊斯蘭社會中,鮮有酒精依賴者。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順利進行,一種新的職業人群成為酒精消費的"黑馬"—工商業經營者。調查中,這一職業的飲酒比例高達63.9%,已經超過原來農民以及重體力勞動者的飲酒比例。
經濟因素
毋庸置疑,經濟因素在酒精依賴形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日本的一組調查數據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二戰之前,日本人均飲酒量相當於純酒精2.3升;二戰結束後,日本經濟凋敝,民不聊生,人均飲酒量降至0.43升。到了1955年,隨著經濟復甦,人均飲酒量又恢復到了二戰前的水平。隨著日本經濟的迅猛發展,到了80年代,日本人均酒精消費量接近了歐美的水平,1989年為65升。就我國來說,改革開放之前人們僅能滿足最基本的生活消費,酒的消費量非常低。1980年以後,隨著經濟的發展,酒精的消費量開始增加,據統計數據顯示,1952年—1978年的26年裡,酒類的消耗年平均增加僅為53%;1982—1989年7年間,酒的消耗年平均增加為13.3%。從1990—1995年,年平均消耗增加為13.1%,到2000年以後我國人均消耗純酒精已在每年6升左右,接近西方發達國家水平。

『伍』 環境的分析方法有什麼

環境的分析方法有化學分析法和儀器分析法。
儀器分析法又分為可見、紫外分光光度法、紅外光譜法、原子吸收法、色譜分析法、質譜法。

『陸』 論述環境分析的常用方法

市場營銷環境分為外部環境分析和市場環境分析
外部環境分析包括:1、一般環境分析:所處經濟體相關的經濟形勢、政策導向、技術發展水平和社會導向(如人們的價值觀、產品使用習慣等)還有人口統計變數(如男女比例、年齡分布、教育程度分布等);2、產業環境分析:波特的五力模型和產品生命周期(具體可以在網上搜一下)。3、運營環境分析:主要是分區域銷售情況和渠道分布狀況
市場環境分析包括:1、市場集中度分析,主要指標有CR4、HI等;2、產品差異化分析(包括機型、功能、品牌等);3、進入壁壘(主要包括政策壁壘、技術壁壘、專業壁壘、規模經濟壁壘)等;4、標桿企業分析(該市場領域里排名靠前市場份額較大的企業)

以上是基本的市場環境分析,按照這個框架走對環境進行分析是比較全面的了。

『柒』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有哪些方法

規劃環評的評價方法:
1、核查表法
將可能受規劃行為影響的環境因子和可能產生的影響性質列在一個清單中,然後對核查的環境影響黑出一個定性或者半定性的評價。
2、矩陣法
將規劃的目標、指標以及規劃的法案(擬議的經濟活動)與環境因素作為矩陣的行與列,並在相對應位置填寫用以表示行為與環境因素之間的因果關系的符號、數字或者文字。
3、疊圖發
將評價區域特徵包括自然條件、社會背景、經濟狀況等的專題地圖疊加在一起,形成一張能綜合反映環境的空間特徵的地圖。
4、網路法
用網路圖來表示活動造成的環境影響以及各種影響之間的因果關系。多級影響逐步開展,呈樹枝狀。
5、系統流圖法
將環境描述為一種相互關聯的組成部分,通過環境成分之間的聯系來識別次級的三級的或者多級的環境影響,是描述和識別直接和間接影響的非常有用的方法。
6、情景分析法
是將規劃法案實施前後,不同的時間和條件下的環境狀況,桉時間序列進行描繪的一種方式。可以用於規劃的環境影響的識別、預測以及累計影響評價等環境。
7、投入與產出分析
在國民經濟部門,投入產出分析主要是編制棋盤式的投入產出表和建立相應的線性代數方程式體系,構成一個模擬現實的國民經濟結果和社會產品再生產的經濟數學模型,藉助計算機綜合分析和確定國民經濟各部門間錯綜復雜的聯系和再生產的重要比例關系。
8、環境數學模型法
用數學形式定量表示環境系統或者環境要素的時空變化桂林,多用於描述大氣或者水體中污染物質隨空氣或者水等介質在空間中的運輸和轉化規律
9加權比較法
10對比評價法
環境承載力分析法
在某一時間,某種狀態下,某一區域環境對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支持能力的閾值。
12、累計影響評價方法

閱讀全文

與環境評估分析方法分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用點電荷來代替帶電體的研究方法叫微元法 瀏覽:232
微博主頁皮膚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03
本金罰息計算方法 瀏覽:489
治療肚子疼的最快方法 瀏覽:944
胯打開的方法和技巧 瀏覽:173
波菜種植方法和時間 瀏覽:243
憂鬱症如何治療方法 瀏覽:953
雙膠紙張厚度計算方法 瀏覽:439
國外手機截圖方法 瀏覽:701
現實suv側方停車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62
寬容哪些方法 瀏覽:980
中考實心球的方法與技巧 瀏覽:531
如何瘦臉練成瓜子臉的四種方法 瀏覽:949
腎陽不足的鍛煉方法 瀏覽:576
新鮮蓮子的食用方法視頻 瀏覽:807
如何降低敏感度訓練方法 瀏覽:20
三星5的qq紅包鈴聲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2
刷牆平米計算方法 瀏覽:164
論文研究方法如何概括 瀏覽:757
蘋果手機網頁提取文字的方法 瀏覽: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