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開題報告中研究目的與研究內容有什麼差別
相同點:
都需涉及研究對象,以及研究的目標方法等。
不同點:
格式及具體要求不同。
研究的目的、意義也就是為什麼要研究、研究它有什麼價值。這一般可以先從現實需要方面去論述,指出現實當中存在這個問題,需要去研究,去解決,本論文的研究有什麼實際作用。然後,再寫論文的理論和學術價值。這些都要寫得具體一點,有針對性一點,不能漫無邊際地空喊口號。
主要內容包括:研究的有關背景(課題的提出): 即根據什麼、受什麼啟發而搞這項研究。 通過分析本地(校) 的教育教學實際,指出為什麼要研究該課題,研究的價值,要解決的問題。
研究內容是基於已有研究現狀基礎之上總結出不足之後,需要進一步拓展的問題以及執行計劃。通過各種的理論和調查的手法完成這個目標,研究目的是事先的理論基礎的提出,研究內容是通過手段證明。
(1)先研究方法還是研究內容擴展閱讀:
內容撰寫
開題報告的內容一般包括:題目、立論依據(畢業論文選題的目的與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研究方案(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過程、擬解決的關鍵問題及創新點)、條件分析(儀器設備、協作單位及分工、人員配置)等。
1、題目是畢業論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准確、規范。要將研究的問題准確地概括出來,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質,反映出實驗研究的基本要求——處理因素、受試對象及實驗效應等。用詞造句要科學、規范。簡潔。要用盡可能少的文字表達,一般不得超過20個漢字。
2、立論依據開題報告中要考慮:
選題目的與意義,即回答為什麼要研究,交代研究的價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談現實需要——由存在的問題導出研究的實際意義,然後再談理論及學術價值,要求具體、客觀,且具有針對性,注重資料分析基礎,注重時代、地區或單位發展的需要,切忌空洞無物的口號。
國內外研究現狀,即文獻綜述,要以查閱文獻為前提,所查閱的文獻應與研究問題相關,但又不能過於局限。與問題無關則流散無窮;過於局限又違背了學科交叉、滲透原則,使視野狹隘,思維窒息。所謂綜述的「綜」即綜合,綜合某一學科領域在一定時期內的研究概況;
「述」更多的並不是敘述,而是評述與述評,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獨特見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於發現問題,突出選題在當前研究中的位置、優勢及突破點;要摒棄偏見,不引用與導師及本人觀點相悖的觀點是一個明顯的錯誤。綜述的對象,除觀點外,還可以是材料與方法等。
此外,文獻綜述所引用的主要參考文獻應予著錄,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論的真實依據,另一方面也是對原著者創造性勞動的尊重。
3、研究方案開題報告中要考慮:
研究的過程。整個研究在時間及順序上的安排,要分階段進行,對每一階段的起止時間、相應的研究內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確的規定,階段之間不能間斷,以保證研究進程的連續性。
擬解決的關鍵問題。對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關鍵性困難與問題要有準確、科學的估計和判斷,並採取可行的解決方法和措施。
條件分析突出儀器設備等物質條件的優勢。明確協作單位及分工,分工要合理,明確各自的工作及職責,同時又要注意全體人員的密切合作。提倡成立導師組,導師組成員的選擇要充分考慮課題研究的實際需要,要以知識結構的互補為依據。
⑵ 研究內容、思路和方法
1.2.1 主要研究內容
以遙感、地質、航放、重磁、DEM 信息處理分析為基礎,以多源信息深入挖掘和深化應用為目標,以相山地區進一步找礦方向的釐定為目的,重點開展了以下研究工作:
圖 1.1 相山礦田鈾礦分布略圖
1.2.1.1 相山火山- 侵入雜岩總體形態研究
主要研究其形成背景、基底構造、形態特徵、與區域地層構造的關系和成因定位機制。相山火山- 侵入雜岩的總體形態研究是深部成礦條件研究的基礎。
1.2.1.2 新構造運動研究
通過 Landsat-7ETM+多光譜數據的圖像融合和 RGB 合成,對相山地區地貌景觀、岩性、線狀構造和環狀構造進行全面分析,並重點研究線狀構造的第四紀活動形跡,探討新構造運動對該區成礦幅度和礦床保存的影響。
1.2.1.3 相山西北與東南部的對比研究
相山鈾礦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南東部很少。筆者將進行構造岩漿發育特徵、遙感影像、重磁表現、基底形態、成礦特徵的對比分析,探索相山鈾礦空間分布差異性的主控因素。
1.2.1.4 侵蝕作用和保存狀態研究
礦床是地質作用的歷史產物,礦床形成後還會經歷各種變化和改造。相山礦田全盲礦床很少,礦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蝕作用。雖然以往礦床成因研究成果頗豐,但礦田的侵蝕深度以及保存狀態研究薄弱,因此筆者開展了侵蝕深度或侵蝕程度的評價研究。
1.2.2 研究思路
以地球系統科學理論為指導,在前人豐富資料、成果及野外調查的基礎上,採用空間資料庫技術、信息集成技術、三維可視化技術等,對相山火山- 侵入雜岩總體特徵及礦床保存狀態進行研究,為相山礦田深入找礦提供依據。
(1) 調研、收集國內外遙感、地質、航放、重磁、DEM 技術的發展態勢和技術資料,了解多源信息集成技術在地質勘查中的應用現狀和動態,明確技術關鍵,確定研究重點及所採用的 GIS 技術平台。
(2) 系統地收集相山地區區域地質、遙感、航放、航磁、地面物化探和水文地質等資料以及相關論文、專著。了解研究區的工作程度和研究現狀,成岩成礦方面存在的問題。
(3) 對收集的資料和數據進行數字化和影像化,構建相山地區空間資料庫。
(4) 在空間資料庫技術、三維可視化技術支持下,首先對相山地區積累的多源信息逐一進行單信息分析,然後進行多源信息集成處理。通過信息挖掘,發現規律,形成認識,並應用於勘查實踐。
技術路線框圖見圖 1.2。
1.2.3 研究方法
在文獻調研、資料收集、建立空間資料庫的基礎上,主要採用以下技術方法:
(1) 野外地質調查,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新構造運動的調查,重點觀察主斷裂的活動形跡。
(2) 地質、ETM、航放、重磁、DEM 單信息分析。ETM 圖像處理在 Erdas imagine8.6 平台進行,通過增強處理、比值分析、主成分變換,提取線性構造和蝕變異常並進行地質分析; 航放信息採用能譜參數計算、圖像編碼等技術方法; 重、磁信息則採用不同高度的向上延拓和方向導數處理; DEM 主要採用地形形態分析等方法。
圖1.2 技術思路框圖
(3) 在空間資料庫等相關技術的支持下,將遙感信息與地質、航放、重磁和 DEM 數據進行集成處理,開展相山火山- 侵入雜岩總體特徵和侵蝕狀態保礦條件研究。信息集成是本次研究將要採用的主要技術方法,包括遙感與航空放射性信息的集成,遙感與重磁信息的集成,遙感與地球化學信息的集成,遙感與地質地理信息的集成。
(4) 採用 C 語言和 MATLAB 軟體開發平台相結合的方式,對地學數據進行三維可視化分析。
(5) 以基礎地質信息的深入挖掘為主導,結合其他地學信息和集成處理成果,開展相山地區關鍵地質問題的綜合應用研究。
本選題的創新點主要有:
(1) 研究思路上實現兩個轉移,即從單信息研究到多源信息的對相山地區的總體研究; 從成礦作用研究為主到成礦作用和保礦研究並重。
(2) 在研究內容上,注重了新構造運動和剝蝕狀態研究。
(3) 在研究方法上,側重於多源地學信息的綜合運用,其中傳統的地學研究方法與空間資料庫技術、信息集成技術相結合是本次研究的主要技術手段。
⑶ 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案有什麼區別
研究目的是你為什麼要做這個研究,即問題的提出,是研究的意義與理由。
研究目標是指具體的要達到的目的,如通過研究構建某種教學模式、教學策略、方法,獲得某某規律,揭示某某機理等等。
研究內容則是與研究目標對應的具體可操作的一個個研究點,是指實現目標所要進行的具體研究內容。
研究目標是對研究內容的高度概括,研究內容是通過做許多事情達到研究目標。一個是目的,一個是研究的主要事項。研究目的是為了獲得某個結論。
研究目標:通過你的研究(實驗和理論推導等)最終能到到什麼樣的預期效果。
研究內容:在提出研究目標的基礎上,細化達到這個目標具體要做的那些事情,要一條一條的列出來,看你是寫什麼東西,有的還需要寫技術路線,就是要研究的這個內容你具體每一步是怎麼開展下去,寫這個要注意:可行性與創新性。
例如:研究目標是一個叫歐巴桑的美女,就是你的目標;確定了目標之後,你的研究目的是為了和她結婚,結婚之後你的研究內容是歐巴的結構、脾氣、零件組成、運行規律。
研究目的回答為什麼要研究,交代研究的價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談現實需要——由存在的問題導出研究的實際意義。研究目標要求具體、客觀,且具有針對性。研究內容注重資料分析基礎,注重時代、地區或單位發展的需要,切忌空洞無物的口號。
⑷ 研究思路、研究內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在充分收集、消化和吸收前人資料的基礎上,以現代地球科學和成礦理論為指導,並綜合礦床學、岩石學、流體包裹體、同位素地質年代學、同位素地球化學、岩石地球化學等多學科知識,採用野外地質調查與室內研究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研究相結合、岩(礦)相學與礦床地球化學相結合、礦物學研究與同位素測試相結合等綜合性研究方法,對兩個典型礦床開展全方位剖析,並進行對比,總結成礦規律,建立成礦模式。
二、研究內容及研究方法
在系統的野外地質調查和詳細的室內研究工作基礎上,以哈達門溝金礦床和金廠溝梁金礦床為研究對象,通過元素地球化學、同位素地球化學、同位素年代學和流體包裹體測試等手段,深入剖析金-鉬(銅)礦床(點)的產出環境、地質特徵,以確定金-鉬(銅)礦床的礦床類型和成礦機理過程以及成礦流體的形成、運移和演化規律,探討岩漿活動和金礦成礦的關系,在此基礎上確定找礦方向;主要研究內容包括:
(1)全面收集前人工作成果,包括礦區地質勘查報告、研究報告、區域地質調查報告以及科研論著和文獻,綜合分析已有資料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研究工作。
(2)重點對兩個典型礦床開展詳細的礦床學研究,開展以路線地質觀察、典型剖面測量,了解工作區內地層、構造、岩漿岩演化特徵,查明它們之間的空間分布關系;重點觀察研究含礦地質體及礦體的產出特徵、幾何形態、接觸關系、岩礦石類型和熱液蝕變特徵。在以上野外地質調查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採集岩(礦)石標本樣品。
(3)選取代表性岩礦(石)標本,磨製光(薄)片,碎樣,挑選單礦物,為開展室內研究和各種地球化學測試做准備。
(4)對代表性金礦礦石樣品進行流體包裹體研究,進行溫度、壓力、鹽度和成分測定,查明成礦流體的主要物質組成,成礦的物理化學條件的變化,推斷成礦流體的來源、運移和演化,揭示成礦作用過程。
(5)對代表性岩礦石樣品進行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和主量元素特徵研究,揭示成礦過程中元素的遷移變化特徵以及與區域岩漿活動的關系。
(6)對代表性岩礦石樣品進行鍶-釹-鉛同位素研究,確定成岩(礦)物質來源、源區特徵和演化過程,了解殼、幔物質在含礦侵入岩和金屬礦體中所佔比例。通過氫-氧-硫同位素的研究,對成礦流體的產物(礦石和蝕變岩及其所含礦物)進行系統分析,闡明成礦流體來源和運移過程以及成礦物質聚集機理,揭示地殼不同期次演化階段岩漿活動與金屬成礦作用的耦合關系。
(7)開展同位素年代學研究,通過鋯石SHRIMP U-Pb和LA-ICP-MS U-Pb方法對岩體年齡進行約束,通過輝鉬礦Re.Os,絹雲母和鉀長石等含鉀礦物Ar-Ar年齡測定來確定成礦作用的時限。
(8)綜合研究,結合本次野外觀察和室內測試成果,對礦床產出的地質環境、礦體特徵、礦床成因開展解剖性研究工作,探討礦床成因和成礦機制。在此基礎上,開展兩個典型礦床的對比研究工作,並結合區域構造-岩漿演化,深化對華北板塊北緣金礦成礦規律的認識,為區域金礦找礦勘查提供指導。
⑸ 畢業論文中研究方法,手段和步驟怎樣寫
(1)文獻研究法:根據所要研究內容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獲得充足的資料,從而全面地了解所研究課題的背景、歷史、現狀以及前景。
(2)研究項目分析法:在進行理論的搜集與分析之後,根據現有的研究項目整體系統進行分析與設計,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使理論有理有據,設計更合理。
根據許多論文的選題經驗,這一級論文的選題可從以下幾方面考慮:本專業的研究空白、發生爭議的話題(自己的觀點感到較為充分)、對比性的話題、從其他專業角度研究本專業的話題(這是一種選題的邊際效應)、有新的插入角度的老話題、剛剛冒出來的本專業的新問題。
(5)先研究方法還是研究內容擴展閱讀:
畢業論文的基本教學要求是:
1、培養學生綜合運用、鞏固與擴展所學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培養學生處理數據和信息的能力。
2、培養學生正確的理論聯系實際的工作作風,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
3、培養學生進行社會調查研究;文獻資料收集、閱讀和整理、使用;提出論點、綜合論證、總結寫作等基本技能。
⑹ 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過程及研究范圍
河南省省轄18個城市廣泛分布第四紀鬆散地層,其淺層土體以及賦存的淺層地下水中低品位的地熱能資源豐富。為合理開發利用城市淺層地熱能資源,河南省地質調查院於2006年向河南省國土資源廳立項申請開展「河南省重點城市淺層地熱能評價與開發利用研究」項目,得到河南省國土資源廳批准,並列為「河南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礦產科技攻關項目」(科研項目編號02號),2007年初編寫了項目設計書,於2007年3月通過河南省國土資源廳審核,於2009年8月26日通過了河南省國土資源廳的驗收和科技鑒定。
原項目研究范圍:鄭州、開封、新鄉、許昌、漯河、周口、安陽、濮陽、焦作、洛陽、南陽等11個重點城市的城市建成區及規劃區,面積約5000km2。研究過程中根據社會發展狀況,調整工作區面積為2020年規劃區面積。
本書研究范圍是根據專家意見及河南省的實際情況,增加了鶴壁、濟源、三門峽、商丘、平頂山、駐馬店、信陽等7個城市的相應內容,同時,根據《淺層地熱能勘查評價規范》(DZ/TO225—2009),增加了地埋管熱泵系統應用適宜性評價與區劃研究內容。
二、研究目的
本項目研究目的是為科學利用與保護淺層地熱資源,初步研究河南省重點城市淺層地熱資源類型與潛力,進行開發利用區劃,促進河南省城市淺層地熱能的合理開發利用,減少投資風險等提供科學依據。
三、研究內容
為保證本項目研究目的及任務的實現,有利於科技攻關,提高成果科技水平及實用性,本書主要從以下4個方面進行研究。
1.淺層地熱能埋藏分布規律及循環特徵研究
該課題針對城市所處的山前沖洪積平原、河流沖積平原、河谷及盆地等水文地質單元,對淺層地熱能埋藏分布規律和循環體征進行研究,是此次研究項目的基礎,重點研究以下內容。
1)第四系厚度及年恆溫層深度。
2)淺層地熱能埋藏、分布及循環特徵。
3)水位、水溫、水質動態變化及影響因素。
4)建立和確定淺層地熱資源評價參數系列,包括滲透系數、儲水系數、地溫梯度、回灌滲透系數、熱導率和大地熱流值等。
5)建立典型城市的淺層地熱能概念模型和確定邊界條件。
2.淺層地熱能資源評價
該課題是城市淺層地熱能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區劃的主要依據,針對不同的水文地質單元,主要研究如下內容:
1)根據地(水)溫觀測、抽水和回灌試驗及室內測試,計算和確定淺層地熱能資源計算與評價參數值。
2)根據概念模型建立數學模型。
3)採用不同評價方法,計算淺層地熱能儲存量和可采資源量。
4)根據淺層地熱資源現狀開采量與可采資源量,計算開采潛力,並進行開采潛力分區。
3.淺層地熱能採集與回灌技術研究
該課題也是進行淺層地熱能合理開發利用區劃的主要依據。主要針對不同水文地質單元的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結合現有工程開展回灌技術和現場試驗,研究回灌量和水質及水溫對淺層地熱能儲存條件和可采資源量的影響;研究施工工藝,確定淺層地熱能採集與回灌的技術條件,包括合理井深、井間距、井結構、開采量與降深、回灌量等;確定合理的「即采即用即灌」方案。
4.淺層地熱能綜合開發利用區劃
在以上課題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適宜性分區;根據開發利用技術條件,確定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方式;對地下水資源和淺層地熱能資源提出相應的保護措施與保護目標。
四、主要研究方法
1.資料收集及二次開發
項目執行過程中廣泛收集18個重點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區域地質、水文地質、淺層地熱能利用、遙感、水文、氣象、環保、城市建設規劃和城市節能規劃等方面的資料,並進行系統地綜合整理。研究內容包括:①地層結構、構造特徵;②淺層地熱能利用層位水文地質條件;③總結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2.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現狀調查研究
在地面調查的基礎上,重點對此次研究的18個城市區淺層地熱能利用項目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工程佔地面積、應用建築面積、抽、回水井數量、井間距、抽水量與地下水溫、回水量與回灌水溫、運行期間地下水動態變化、製冷(熱)效果等。
3.水動力學方法調查與監測
淺層地熱能資源可稱為是一種主要以水為載體的可流動資源,為研究地下水的徑流條件,開展了地下水位統測和動態監測。在枯水期部署地下水位統測工作,統測點密度一般為每4km2一個點;選擇已有的淺層地熱能空調系統進行長期監測,以研究地下水源熱泵系統運行對地下水環境的影響,監測時間不少於一個水文年,監測內容包括抽水量、回灌量、水位、水質、水溫及利用效能等。其中水質監測選擇在淺層地熱能空調系統運行前、運行過程中及運行後分別採取水樣;水位及水溫觀測頻率每5天1次。
4.水熱力學方法調查與監測
為研究淺層地溫分布特徵,對淺層地下水溫度進行了調查。主要是結合水動力場研究開展地下水溫度場分布測量,儀器採用井中測溫儀(型號JL-1),平面上測量點密度大體按每25m2設1個點布設;垂向上測點密度為每2m設1個點,測深視井結構具體條件確定。
5.水文地球化學研究方法
地下水的水化學組成反映了淺層地熱能的形成環境與條件,可通過水化學成分研究其成因與形成年齡,評價淺層地熱能的科學用途。為分析不同水質對淺層地熱能空調系統的影響,研究提出相應的處理工藝措施,結合已有資料,分別在淺層地熱能空調系統動態監測點與水化學資料相對較少的研究區補充布置水質全項分析水樣並送實驗室測試。
6.現場實驗方法研究
為了解含水層富水性,計算水文地質參數,研究地下水回灌量和水質、水溫對淺層地熱能儲存條件和開采資源量的影響,確定合理的「即采即用即灌」方案;研究適宜於東部平原細顆粒含水層地區抽水、回灌井科學的施工工藝和成井結構,研究淺層地熱能採集技術的適用條件,針對不同的水文地質條件,結合已有或在建淺層地熱能利用工程,布置注水試驗和抽水試驗。為求得不同地層岩性的熱物理參數,在鄭州市布置施工地質取樣孔1眼,所取樣品送往南京大學實驗室測試。
7.模型建立與研究
建立淺層地熱能補給量、排泄量與儲存變化量的均衡模型,評價淺層地熱能資源量;根據水文地質條件,採用熱流量法或數值法預測評價淺層地熱能的可利用資源量;根據開采資源與現狀開采量評價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潛力。
選擇資料豐富且類型典型的地熱區段,運用HST3D數值模擬軟體,對地熱流體運移進行模擬;預測評價規劃開采和淺層地熱流體利用條件下,地熱流體溫度的時空變化趨勢;模擬不同地質、水文地質、地熱條件下,地下水的流場和溫度場的分布特徵;評價淺層含水層的儲熱功能和熱儲量,為合理、科學地開發淺層地熱流體資源提供科學依據。
8.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綜合研究
在上述方法研究的基礎上,研究提出不同地質水文地質條件下淺層地熱能採集技術方案,制定各市淺層地熱能合理開發利用區劃。
9.資料庫建設
對收集的資料、新取得的各項資料進行整理裝訂成冊,並統一使用GIS軟體平台,按要求建立資料庫。對原始圖件及成果圖件等實施數字化,並建立圖形屬性庫及外掛屬性庫。
⑺ 研究思路、研究內容與研究原則
本書主要宗旨在詳細研究煤層頂板沉積特徵及構造的基礎上,通過採用不同的數學方法以及不同的思維理念,詳細地分析煤層頂板穩定性並對之進行評價與分區,主要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如下。
1.4.1 研究方法
岩層受沉積環境的控制,沉積岩體的岩性、岩相及其組合特徵在垂向上有旋迴變化,在側向上發生增厚、變薄甚至尖滅,即沉積相變現象; 在後期構造運動作用下沉積岩體發生變形與破壞,使沉積岩體結構進一步復雜化; 煤層頂板穩定性是由煤層頂板岩石 ( 體)本身的力學性質和裂隙發育程度所決定的。岩體結構、岩層組合特徵控制著岩體的力學性質,因此,評價煤層頂板穩定性需要考慮沉積岩體組合結構對頂板穩定性的影響,包括頂板岩性變化,斷裂構造和采動條件下斷裂過程以及地下水、地應力等因素。由於岩體結構力學效應的復雜性,使用單一手段均難以揭示其本質,因此需要採用實驗室實驗研究、理論分析、現場觀測與理論計算等手段相結合,進行綜合研究。本書採用沉積 - 構造研究方法對煤層頂板的穩定性問題進行評價,結合計算機技術,實現數據的定量化處理和編圖工作。
1.4.2 研究思路流程 ( 圖1.6)
研究思路流程見圖1.6。
1.4.3 主要研究內容
1) 對地層的沉積環境和沉積相進行分析研究,包括頂板岩性差異、膠結類型、岩層組合方式、層理,以及古河流的沖刷侵蝕作用。
2) 對區域地質構造,如斷層、節理和褶皺的發育規律,以及產生的次級小斷層、節理、裂隙的分布情況和滑動構造特徵等進行分析。把油氣勘探中的儲層預測方法與煤田地震資料的特點相結合,將地震屬性技術、相干/方差技術進行綜合並應用到地震資料的構造解釋過程中。利用三維地震資料,查明采區內落差 5m 左右的小斷層,提高現有的地震解釋精度與可靠性,為煤礦的安全生產提供准確的地質資料。
3) 岩體力學性質、強度特性參數表現在岩體的抗壓強度、抗剪強度、抗拉強度、抗彎強度以及岩石的堅固性方面。變形特性參數主要表現在彈性模量、泊松比、流變性等方面。強度高的岩體相對強度低的岩體穩定,變形小的岩體相對變形大的岩體穩定。
4) 運用層次分析法對頂板穩定性進行評價,通過確定影響頂板穩定性的不同因素,分配權值,通過層次分析對不同地區、不同影響因子作出頂板穩定性分區評價。
圖1.6 研究思路流程圖
5) 運動模糊聚類方法進行頂板穩定性分析。
6) 多源信息預測煤層頂板穩定性的方法研究。從三維地震數據體中提取對斷層和裂隙發育帶反應靈敏的屬性參數,結合相干/方差體技術,對煤層的地質構造和裂隙發育帶進行解釋。通過地震反演,獲得波阻抗數據體,對煤層頂板岩性和裂隙發育帶進行解釋。利用 GIS 平台,把三維地震、地面鑽探、測井和井巷工程等多源信息進行復合、綜合分析後建立預測與評價模型。
⑻ 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和研究內容
通過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綜合分析及地質觀測和數值模擬相互印證,以盆地演化、流體輸導格架和圈閉發育史等成藏背景研究為基礎,從深部油氣成藏要素和成藏條件等方面研究准噶爾盆地中部侏羅系深層的油氣成藏機理及其有利成藏環境。具體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深層砂岩成岩演化的特徵及其影響因素
1)成岩作用分析:在沉積微相的基礎上,通過薄片觀察、X-衍射、流體包裹體測溫等實驗手段,研究成岩作用的序列和時間。
2)深部優質儲層的發育機理:通過研究砂岩的成岩作用階段、盆地流體的活動、深部儲層的發育機理,綜合研究深部優質儲層的發育機理及分布規律。
(2)超壓的特徵及發育機理
1)超壓的特徵:通過地震、測井等技術方法,研究准噶爾盆地中部侏羅系的超壓特徵及類型。
2)超壓的形成機理:在詳細研究區域地質特徵和超壓發育機理的基礎上,通過精細的盆地數值模擬和物理模擬研究准噶爾盆地中部超壓的發育機理。
(3)油氣成藏機理分析
1)油源分析:詳細分析原油的有機地球化學特徵,研究其來源,為油氣成藏機理的研究奠定基礎。
2)油氣成藏的有效能量配置:綜合利用實測壓力、測井和地震壓力分析技術,刻畫盆地深部的地層壓力結構,研究油氣聚集區與烴源灶的能量配置關系、深層油氣儲層與蓋層的關系。
3)油氣成藏歷史分析:①通過地層水和成岩礦物的穩定同位素示蹤:通過測定地層水、不同期次成岩礦物的氫、氧同位素,研究不同期次流體的來源;②流體包裹體分析:測定流體包裹體的均一溫度,確定不同期次充注的地質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