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簡述認知地圖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簡述認知地圖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5-25 12:04:04

㈠ 認知地圖的發展階段

2.1、早期階段(1930—1950年代),格式塔心理學派
2.2、中期階段(1960—1970年代),地理學家的加入
2.3、當代階段(1980年代至今),信息加工理論的加入 小白鼠走迷宮實驗
結論:老鼠不是根據盲目的習慣,也不是依據途徑的次序而形成的機械的奔走習慣來行動的,托爾曼認為白鼠走過迷津之後,獲得了迷津通路的整體概念,從而托爾曼第一次提出了「認知地圖」這個術語。托爾曼最原始的關於「認知地圖」的概念是對現場地圖在頭腦中的模擬,但是托爾曼在後來的研究中把認知地圖的概念泛化了,內涵得到了延伸,頭腦不僅對空間事物的位置距離可以形成認知地圖,而且對抽象的符號也可以形成認知地圖,比如對書本上的字、圖片也可以形成認知地圖,對幾個概念的相互關系也可以形成認知地圖。 地理學者主要從認知地圖整體結構、類型、構成要素以及認知地圖與實際地圖關系回答了認知地圖是什麼。研究者先後提出網路結構理論、等級理論和局部等級理論假設解釋認知地圖整體結構。
圖安(Than,1975)認為,認知地圖就是一個人給朋友指路時,腦子里所呈現的道路格局。阿普蘭德(Appleyard, 1970)通過研究發現存在順序型和空間型兩種認知地圖類型,其中順序型認知地圖以道路導向為主,而空間型認知草圖則以區位導向為主。每個大的類別又可劃分為4個子類,即順序型結構的段(fragmented)、鏈(ehain)、支/環(braneh)、網(network)和空間型結構的散點(seat一tered)、馬賽克(mosaie)、連接(linked)、空間格局(patterned)。認為隨著人們對某區域熟悉程度的增加,隨著對區域特徵把握得更加深入,認知地圖呈順序型向空間型發展的趨勢。 信息加工理論的加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認知地圖概念體系經歷了由靜態向動態轉變的過程。心理學家們從信息加工角度重新審視了認知地圖本質,提出認知地圖實質是認知映射 (cognitive mapping),即一個包括獲取、編碼、存儲、內部操作、解碼和使用外部環境信息的動態過程。
在幾十年來多位心理學家和地理學家對認知地圖的研究上,總結了認知地圖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①認知地圖是一種空間表象:是對地理事物形狀和分布的主體反映,也能在頭腦中保持和再現,既有順序型結構,也有空間型構;②認知地圖是對某個區域多方面特徵的印象:認知地圖不僅包括上述第一點對某地位置和輪廓這些幾何特徵的記憶,也包括該地的自然人文特徵,可以用語言來描述出來;③認知地圖具有動態性:個體形成的認知地圖一直在變化,從某種意義上講,所有認知地圖研究都只是對動態認知地圖某一階段的研究。

㈡ 什麼是地圖認知

認知地圖是在過去經驗的基礎上,產生於頭腦中的,某些類似於一張現場地圖的模型。是一種對局部環境的綜合表象,既包括事件的簡單順序,也包括方向、距離,甚至時間關系的信息。地圖認知和認知地圖是一個意思,只是說法不同,通常我們用認知地圖。

㈢ 認知地圖的介紹

認知地圖是在過去經驗的基礎上,產生於頭腦中的,某些類似於一張現場地圖的模型。是一種對局部環境的綜合表象,既包括事件的簡單順序,也包括方向、距離,甚至時間關系的信息。托爾曼根據白鼠學習迷宮的實驗提出,動物學習不是在一連串刺激和反應之間建立聯系,而是在腦內形成了迷宮的格局,托爾曼稱之為認知地圖。

㈣ 認知地圖的概念

在過去經驗的基礎上產生與頭腦中的某些類似於現場圖的模型,最早見於美國心理學家T·C·托爾曼所著的《白鼠和人的認知地圖》。他根據動物實驗的結果認為,動物並不是通過嘗試錯誤的行為習得一系列刺激與反應的聯結,而是通過腦對環境加工,在獲得達到目的的手段和途徑中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符號·格式塔」模式,這就是認知地圖。它是一種局部環境的綜合表象,不僅包括事件的簡單順序,還包括方向、距離和時間關系等。此外,林奇(Lynch)在1960年研究了城市的意象,羅文森(Lowenthal)在1961年研究了環境的意象,沃爾波特(Wolpert)在1964年研究了空間選擇產生的過程。實際上正是這些研究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70年代前期建立了行為地理學和空間認知概念的基礎。
到目前為止,認知地圖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一直以來心理學家和地理學家們持有兩種不同的觀點:
1.模擬觀點(Kosslyn&shePard,1975)認為,認知地圖是真實環境中的復製品,它與物質環境大致一點點對應,似乎是一幅貯存在頭腦中的環境的圖像。
2.命題觀點(Pylyshyn,1973)更加強調通過對信息賦予加以貯存。也就是說客觀環境被再現為很多互相聯系的概念,每一種概念都會引起很多聯想,如顏色、名稱、相應的聲音、高度等,人們藉助於這種命題網從記憶中尋找有關的各種聯想,並由所畫的草圖體現出來。
後續的研究傾向於將兩種觀點結合起來,即認知地圖包含模擬和命題兩方面的性質(Evan,1980:Kosslyn&Pomerantz,1977)。它是人們對環境信息進行收集、組織、貯存、回憶、並對其空間方位和特徵屬性加以編碼的產物。相比之下,模擬方法更原始,建立在直覺和本能的基礎上;命題則需要編碼、解碼、學習和理解過程,在復雜環境中定址,首先靠對控制要素表象的記憶確定大方位,然後在選定的小范圍內靠形象與編碼的解讀尋找詳細地點。因此,為了形成完整的認知地圖,模擬和命題兩種方法缺一不可。

㈤ 尋-自考設計心理學試題

名詞解釋(每題4分 共20分)

1 感覺閾限和差別感覺閾限
2 習慣誤差和期望誤差
3 位置效應曲線
4 組塊和塊
5 問題解決

簡答(每題6分 共30分)

1 組間設計的缺點?如何克服
2 最小變化法
3 斯波靈的部分報告法實驗
4 加工層次的記憶理論
5 任意舉出1個證明沃爾夫假說的實驗

圖(10分)

混合設計

設計(10分)

前攝抑制和後攝抑制

一 單項選擇題(每小題1分,共5分)
1 個人即時的需要與公眾長遠利益的沖突被John Platt稱為
A 社會矛盾 B 社會問題 C 社會兩難 D 個人兩難

2 據對美國中產階級白人觀察的結果,劃分出人在社會交往中的四種距離
A Hall B Altman C Seott D Dean

3 香與臭是一種
A 客觀評價 B 一般評價 C 主觀評價 D 適應

4 座位排列方式適用於師生交往比較多的活動
A 矩形 B 馬蹄形 C 圓形 D 秧田形

5 辦公室設計的核心問題是
A 保護個體私密性 B 成本低 C 有利於員工相互監督 D 方便溝通

二 多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1 技術災難的特點為
A 持續時間不一定 B 有最低點 C 無法預測 D 會增加社會凝聚力

2 冒險式操場通常會提供給兒童
A 泥土山 B 單杠 C 噴泉 D 畫筆和顏料

3 是設計溝通中使用較多的方法,因為它們可以直接明了的說明設計者的意圖和構想
A 參與 B 模型 C 草圖 D 交流

4 顏色的心理特徵是
A 波長 B 色調 C 飽和度 D 明度

5 環境心理學研究中收集數據的手段包括
A 觀察 B 自我報告 C 檔案檢查 D 描述

三 填空題(每空1分,共15分)
1 環境心理學中研究攻擊的實驗範式叫( )。

2 一般認為,喚醒是影響行為的( )和( )。

3 認知地圖的成分和維度包括路徑、( )、區域、( )和標志。

4 光環境的設計應具有明亮、( )和( )三個層次。

5 現代環境設計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是,一切設計都要盡量減少( )和( )。

6 根據泄露的場所區分,有兩種有毒泄露,一種發生在( ),另一種發生在( )。

7 環境美學的反應模型指出有四個因素決定個體對環境的反應方式,它們是:一致性、( )、
復雜性和( )。

8 嚴重的空氣污染至少影響三種社會行為:娛樂行為、( )以及( )。

四 名詞解釋(每小題4分,共20分)
1 環境心理學 2 環境負荷 3 危機效應 4 個人空間 5 先行策略

五 簡答題(每小題8分,共24分)
1 簡述擁擠和密度的區別。

2 簡述如何治療季節性情感障礙?

3 簡述認知地圖與指路地圖的異同。

六 論述題(每小題13分,共26分)
1 什麼是博物館疲勞?試舉例說明在設計中怎樣避免?

2 什麼是噪音?哪些變數決定了噪音對人行為的影響。

㈥ 在線等,1篇3000字左右的對地圖學的理解。

地圖學是研究地圖的理論、編制技術與應用方法的科學,是一門研究以地圖圖形反映與揭示各種自然和社會現象空間分布、相互聯系及動態變化的科學、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科學。 國家的疆域可以用地圖、文字等多種形式來表達,其中,地圖是表示國家版圖最常用、最主要的形式。在地圖上可以形象直觀地表示出國家的疆域范圍和邊界、各級行政區域、行政中心、主要城市等。 現階段對地圖學的定義是:研究地圖信息的表達、處理和傳輸的理論和方法,以地理信息可視化為核心,探討地圖的製作技術和使用方法的學科。
研究對象
地圖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球表層各種自然與社會現象的結構與特性的空間信息,包括宏觀與微觀、具體與抽象、現實與歷史的所有空間信息。涉及地球科學、生物科學、環境科學的許多領域,而且隨著人類認識范圍的擴大,地圖學的研究對象正向外層空間和地殼深部延伸。
研究內容
地圖學的研究內容是:探討以地圖作為空間信息的載體與傳輸工具,依據數學法則,按照比例建立空間模型,運用符號系統和最佳感受效果表達人類對地理環境的科學認識;綜合分析自然與社會現象的空間分布、內在聯系及其時間變化;研究地圖編制與應用原理、方法與工藝、技術。
研究分支
在地圖學的發展歷史中,逐步形成了地圖學史、地圖投影學、地圖美學以及地圖制圖學等若干分支學科和領域。19世紀後,又區分為普通地圖和專題地圖兩大領域,逐步發展為普通地圖學和專題地圖學。專題地圖學則更進—步發展,分化為多層次的各分支學科和領域。按用途劃分,則區分為通用地圖和專用地圖兩大領域。
應用
由於地圖應用領域的不斷開拓,使地圖分析與應用的研究更加深入。地圖方法已成為地學研究的重要手段。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航空攝影、衛星遙感、計算機技術等的應用和進步,地圖學出現了系列地圖、遙感地圖、機助制圖和地理信息系統等新的方法和形式。資訊理論、傳輸論、模式論、感受論等的引進,推動了地圖學的理論研究。現代地圖學逐漸從地理學和測量學中脫穎而出,其研究手段兼收並容空間科學和信息科學的最新成就,研究內容跨越著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范疇。它越來越明顯地顯示出橫斷科學的性質。
現代地圖學是從資訊理論的觀點來研究地圖,地圖被認為是人類認識自然的信息載體,客觀存在的地理環境的概念模型。地圖作為一種信息載體,是指通過地圖的製作和應用過程,聚集大量有關自然和經濟現象的位置、形態、動態和內部聯系的信息,進而加以濃縮、復制、存貯、傳遞,使讀者能感受、量測、理解和利用。
地圖學的任務,不能僅滿足於對地理圈各種原始測繪數據的粗加工;而是要注意開發高層次的知識密集型的產品設計。為宏觀規劃決策與工程設計、施工和效益評價,提供預測圖或預報圖。
進入21世紀後,現代地圖學的研究對象仍將繼續擴大。由於人類的認識正在從陸地表層向海洋、地殼深部和外層空間擴延。因此,今後則是建立適用於整個人類智慧圈的統一的空間坐標體系,作為海、陸、空以至天文的動態信息載體。目前我們已能看到多維動態地圖的曙光。 地圖作為一種文化工具,在人類的知識寶庫中,將與語言、藝術並存。從這個意義上說,對青少年加強地圖學的教育,培養他們空間圖像思維的能力,這對造就認識自然、改善環境的專業人材是必不可少的;對於增強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樹立正確的宇宙觀也將是受益不淺的。
現代地圖學理論
由於地圖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系統科學、信息科學、思維科學、人體科學、行為科學、藝術科學等有著交叉及關聯關系,它們的研究成果為地圖學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持,並促進了地圖學理論研究的進展。
地圖資訊理論 地圖信息表現為圖形幾何特徵、多種彩色的總和及其相互聯系的差別,可以說地圖信息是以圖解形式表達制圖客體和其性質構成的信息。地圖資訊理論就是研究以地圖圖形表達、傳遞、貯存、轉換、處理和利用空間信息的理論。該理論有助於認識地圖的實質,並深化了對地圖信息的計量方法的研究。
地圖傳輸論 是研究地圖信息傳輸的原理,過程和方法的理論。該理論認為:客觀環境——制圖者——地圖——用圖者——再認識的客觀環境構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客觀環境被制圖者認知,形成知識概念,通過符號化變為地圖,用圖者通過符號識別,在頭腦中形成對客觀環境的認識。這個過程是一個地圖信息流傳輸的過程,地圖製作和使用都包括在這個傳輸過程中;地圖符號能有效傳輸地理信息,但傳輸過程中會受到「雜訊」干擾。該理論對於地圖最佳製作和地圖有效使用具有積極作用。
地圖符號學 是研究地圖符號系統的構圖基礎,感受方式及其設計使用的科學。提出了六種視覺變數:形狀、亮度、色彩、尺寸、密度和方向是地圖符號系統的構圖基礎;四種感受方式:組合感受、選擇感受、等級感受和數量感受是制圖過程中的視覺特點,該理論對於地圖符號設計和地圖生產有較大影響。
地圖模型論 是研究如何建立再現的客觀環境的地圖模型,並以地圖數學模型來表達的理論。該理論認為地圖是客觀世界的模擬橫型。此模型是制圖者的概念模型,並可用數學方法表達,經過抽象概括的制圖對象的空間分布結構。該理論對於深入認識地圖的實質,並對推動數字制圖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地圖認知論 是研究人類認知地圖獲取信息的手段,原理和過程的理論。該研究有兩項成果。一是「地圖認知環」學說,認為用圖者首先接受到圖像地圖客體,進而在頭腦中進行信息處理, 獲取,然後據已有知識對所獲信息進行加工,從而產生頭腦信息圖;再進一步通過對實地地理現象進行研究,最後得到所認知的地理實體,完成一輪認知環。二是「多模式感知和認知理論」,是指在虛擬地圖環境下,用多種認知手段(如視覺、聽覺)分別獲取知識,並將其加以比較和想像處理,進而形成各自的知識庫(如視覺、聽覺知識庫),最後將各知識庫融合,產生綜合知識庫。該理論對制圖手段、多媒體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的結合使用有重要意義。
地圖感受論 是研究地圖視覺感受過程的物理學、生理學和心理學方法,探討地圖是如何被用圖者有效感受的理論。研究內容有分級符號、網紋和等值灰度梯尺的視覺效果,色彩設計客觀性、視覺感受與 圖形構成的規律、特點等。該理論對於地圖設計有重要意義。
地圖學發展趨勢
智能化 包括地圖信息源信息獲取,地圖製作過程和地理信息表達的智能化等。
虛似化 地圖學將來表達的制圖對象不一定都是實體的客觀存在,很多內容將是虛擬的、模擬的、多維模擬式的。
功能多極化 地圖功能從表達地理客體規律特徵,擴展到知識發現、空間分析、動態顯示監測、綜合評價、預警預報等。
主客體同一化 隨著科技發展,促進地圖製作技術的不斷改進和創新,地圖製作將越來越簡單,故既是地圖製作者又是地圖使用者將漸趨普遍,使主客體同一化。
全球一體化 隨著數字地球戰略的實施和推進,將實現全球化的地圖無縫拼接和萬維網聯通,使地圖在表達地球和研究地球方面,都可以整體化,全球 一體化形式出現。
地圖、RS、GIS和GPS 一體化 資料庫是鏈接數字地圖、RS、GIS、GPS技術的共有基礎,隨著這些科技手段的不斷發展,將使其在信息科學的范疇內不斷融合並趨向一體化,為地球信息科學、數字地球的成熟發揮作用。
地圖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地圖學作為區域性學科,它的主要基礎就是地學。所有這些如地理學、地學、生物學、環境科學等區域學科的野外實地勘測、調查都離不開地圖。各用對象又是地圖學的研究對象。

怎麼看地圖認識路線

記住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再就是記住大的道路名稱,記住地標性建築

㈧ 林奇的城市認知地圖由哪幾個要素組成

認知地圖的組成要素林奇的研究認為,城市認知地圖由五個基本要素組成

㈨ 認知地圖的字典

cognitive map

閱讀全文

與簡述認知地圖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胸下肌鍛煉方法圖解 瀏覽:677
數字萬用表電容測量方法 瀏覽:590
電腦怎樣復原系統文件和設置方法 瀏覽:645
小產串門怎麼破解方法 瀏覽:439
電商拍照構圖方法和技巧 瀏覽:922
15乘以35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01
老人尿失禁治療方法 瀏覽:795
毛筆楷書快速練習方法 瀏覽:830
華為手機調節亮度方法 瀏覽:869
小班幼兒如何了解社區的方法 瀏覽:707
雙魚線的正確連接方法 瀏覽:757
野外接觸器接線方法視頻 瀏覽:450
win10解決限制大漠插件方法 瀏覽:48
鳥套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72
角磨機上鏈子的安裝方法 瀏覽:689
war3程序錯誤解決方法 瀏覽:126
如何提高新陳代謝率的方法 瀏覽:277
毒理動物實驗研究方法 瀏覽:455
怎麼測出有距離的方法 瀏覽:1
傳送帶每米重量計算方法 瀏覽: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