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古代的中國多數採用什麼教學方法

古代的中國多數採用什麼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21 10:49:16

『壹』 中國古代的有些什麼教學方法

孔子 主張因材施教 有教無類 教育目標為成人成君子 有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貳』 中國古代教育家研究教育主要採用什麼方法

1

、因材施教啟發誘導

中國古代教育家認為每個學生的個性是存在差異的,每個學生的自然秉性也不一樣,所以教育方法也

應因人而異。特別重視啟發教育,注意開發每一個人的智力潛能。二、溫故知新學思並重

2

、循序漸進由博返約

孟子認為教學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一方面應自強不息,不可鬆懈或間斷,另一方面,也不應該流

於急躁。

3

、長善救失教學相長

這是《禮記》提出來的: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者,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

,



失則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者也。



4

、言傳身教尊師愛生

孔子言: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荀子言:



詩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嚴師而憚,可以為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誦說而不陵不犯,

可以為師;知微而論,可以為師。

『叄』 古代中國、埃及和希臘的學校大多採用什麼方式教學

個別教育。個別教學制是古代學校的主要教學組織形式。

『肆』 中國古代的教育模式是什麼90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擁有 3 000多年的太學史,曾經一度是世界上教育最發達的國家。但是中國近代意義的高等教育只有一個多世紀的歷史,已經遠遠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中國的現代高等教育是典型的「後發外生型」,這種教育的現代化並不是直接由傳統教育的內部需求自然演變而來的,而是在外力的壓迫下強行生成的。中國高等教育源於西方近代的「大學制度」。伴隨著19世紀末西方大學制度的傳入,以及中國社會近代化進程的開始,中國高等教育從它產生的那一天起也就開始了自己漫長而曲折的近代化征程。近代化是一個多層面的概念,高等教育近代化也一樣。中國高等教育,從清末到民國結束,在半個多世紀里,經過一代代學人和政治家的努力,已基本上完成了高等教育「內容層面」和「制度層面」的近代化,但「理念層面」的近代化卻相對較少引起人們的注意,更少有專門而系統的論述。事實上,理念層面作為大學發展中的「靈魂層面」,其近代化的實現對大學的發展尤為重要。原因在於:其一,就學理而言,一國高等教育理念近代化的完成與否,標志著該國整個高等教育近代化是否最終完成;其二,就大學發展的實踐而言,理念的近代化是大學發展中的一個不可超越的階段,只有完全實現了內容、制度、理念各個層面的近代化,大學才能得到根本性的發展,這一點已為各國大學發展的事實所證明。中國要實現繁榮富強的夢想,必須走有中國特色的道路;中國的高等教育要想達到世界一流水平,也必須走有中國特色的教育之路。這就要求高等教育處理好傳統與移植的關系,使移植的現代化根植於廣闊深厚的中國文化傳統之中。這一過程將是極其復雜和漫長的。

一、高等教育近代化的要義

今天重提中國高等教育理念的近代化有著歷史與現實的雙重意義。從歷史意義上講,中國高等教育只有最終完成了理念層面的近代化才標志著中國高等教育近代化的最終完成。從現實意義上講,中國高等教育理念近代化的完成,是實現中國高等教育大發展的根本途徑所在。因為中國目前所採用的高等教育制度是西方的「大學」,而其理念卻不是西方的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這樣一來,中國大學的進一步發展就受到了天然的限制。借用文化上「體」與「用」兩個范疇,可以說,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根本性困境在於「體用不合」,改革的出路便在於通過理念的近代化最終實現中國高等教育發展中的「體用不二」。

「近代化」在西文原意中是一個含義比較固定的概念,它有著具體的時限,所以,在西文文本中會有「前近代」與「後近代」之說。而在中文語境下,由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強調「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近代化在通常意義上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社會發展的宏觀層面上,它可以泛指社會從一種低級形態向另一種有著質的區別的社會形態的過渡。在這種意義上,人類社會已完成了一次近代化,即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轉變,正在向另一次近代化邁進,即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轉變。我們從這種定義出發,世界高等教育也經歷了兩次近代化,即從中世紀大學向近代大學的轉變,以及從近代大學向現代大學的轉變。

中國高等教育是整個中國社會走向近代化的產物。它萌生於中國社會結構發生劇烈變革的清朝末年,而在民國以後獲得迅速發展。可以說,中國高等教育所直接起源的是西方的「大學制度」,而不是中國傳統意義上的書院和科舉。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的高等教育「近代化」將在時間和空間兩個層面展開。具體表現在:其一,中國高等教育近代化是中國社會近代化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其二,中國近代高等教育作為對傳統高等教育的一種背離,其所繼承與發展的是西方近代的大學制度,要想使這種外來的大學制度在中國獲得很好的發展,近代化是一個不容迴避的過程;其三,中國傳統高等教育形式的陰影一直存在於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整個過程之中,只有經歷近代化才能在中國建立起比較「純粹」的高等教育形式。自清末至今,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已走過了百年的歷程。在這不平凡的一個世紀里,中國高等教育的近代化與世界高等教育近代化的總進程相比,有起點高、起步遲、過程曲折的特點。說其起點高是因為中國高等教育沒有經歷中世紀大學向近代大學的過渡,而是直接以近代大學為發展基點;說其起步遲是因為中國引入西方近代大學之時,西方國家在很大程度上已完成了從近代大學向現代大學的轉變;說其過程曲折是因為中國高等教育近代化是在清末、民國社會極為動盪時期完成的。

二、中外近代高等教育演變的比較

中國高等教育的近代化是比較典型的「後發外生型」,即起步較晚、且由外來因素所誘發。因此,對西方高等教育的借鑒、模仿、融合所導致的發展模式的不斷轉換,就成為中國高等教育近代化過程中一個突出的特點。

1.近代高等教育發展中的漸變與突變

從世界范圍內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模式大致上可以分為兩種:漸變與突變。在總體上,歐美國家(除法國以外)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基本上是漸進的,幾乎不存在明顯的「飛躍」。而在中國、俄國和日本等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進程中,則可以清楚地看到這種「飛躍」。從這個意義上講,漸變是發達國家近代高等教育發展的基本模式,而突變則是後發展國家近代高等教育演進的主要特點。

歐美國家近代高等教育(特別是近代大學教育)的發展是以中世紀大學為其歷史基礎的。盡管近代意義上的大學教育、乃至全部高等教育與中世紀大學在一些基本方面存在著顯著的差異,但近代的大學教育並不是在摧毀中世紀大學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事實上,在長達幾百年的發展進程中,中世紀大學的一系列制度不但沒有被拋棄,反而在近代大學以至整個高等教育中繼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例如,中世紀大學的學院體制、學位制度,都成為近代大學教育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如此,中世紀大學的一些實質性的要素也並沒有隨著時代的變化被廢棄,仍繼續作為近代大學的重要精神財富而得到發揚光大。例如,中世紀大學所具有的自治權、大學內部在學術上自由平等的風氣等。簡言之,歐美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過程,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對中世紀大學不斷進行變革、更新和改造的過程。歐美近代高等教育應當被認為是中世紀大學或者說是西方高等教育傳統的邏輯產物。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歐美近代高等教育只是傳統的自然延續,也不意味著歐美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僅僅是一個單純的量變過程。

與歐美國家顯著不同的是,以中國、俄國和日本為代表的後發展國家在其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進程中,主要採取了突變的發展模式。這些國家之所以比先發展國家更為迅速地達到近代高等教育發展的基本目標,採用突變的發展模式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所謂後發展國家的突變模式,主要包括兩重含義。第一,近代意義上的大學教育乃至整個高等教育,並不是這些國家傳統高等教育自然發展的結果,這些國家在近代先後建立起來的高等教育機構以及高等教育制度,並不是本土文化和教育演進的產物。在這些國家中,高等教育的傳統形態與近代模式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換言之,在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歷史中存在著明顯的斷層,高等教育的古代史與近代史之間有一條明顯的界線。這條界線不僅阻擋了古代高等教育向近代的延伸,而且也限制著近代高等教育向古代接受傳統的遺產。第二,中國等後發展國家的近代高等教育無論是在基本的制度方面,還是具體的方法上,大多是移植的結果,因而彷彿都是在一夜之間建立起來的,缺少、事實上也不存在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歐美國家經過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的發展過程才形成的高等教育制度,在後發展國家則成了一個「新生兒」。

從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看,這種突變的情形是異常清晰的。中國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形成了高等教育機構。經過幾千年的演進,到鴉片戰爭前,中國傳統的高等教育已經完全發育成熟了。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卻基本上與傳統的高等教育沒有直接的聯系。無論是洋務學堂,還是大學堂,都未與原有的太學、國子監、書院等高等教育機構發生實質性的關系。中國近代的高等教育機構主要是學習西方、借鑒西方高等教育的產物。由於這個原因,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歷史到近代初期似乎發生了中斷,而以京師同文館和京師大學堂為標志,這個歷史過程彷彿突然改變了原有的行進方向,並且以異乎尋常的速度向前伸展。

無論是漸變模式還是突變模式,都是近代高等教育演變歷史中出現的具有某種普遍性、甚至必然性的發展模式。它們分別產生於社會發展階段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各自發揮了其應有的作用。因此,決不能對這兩種模式進行價值評判,也難以對它們區分優劣高下。應當說,這兩種模式是不同社會發展模式在高等教育發展中的必然反映,既不能要求後發展國家重新經歷先發展國家花費幾百年時間走過的道路,也難以設想先發展國家能以後發展國家那樣的速度進行探索。不同的高等教育的發展模式,並不完全是人為選擇的結果,而是國際政治環境、國內政治形勢以及由此形成的國家發展策略等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

2.近代高等教育演變的內源與外源

所謂內源發展,是指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發展的動力主要來自於內部,來自於該國本身經濟、政治、文化以及教育發展所產生的客觀需要。所謂外源發展,是指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發展的動力主要來源於外部,來源於其他國家對該國所施加的某種壓力。從總體上講,歐美國家近代高等教育發展的動力主要來自於本國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客觀需要,而俄國、日本和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發展的動力則主要來自於外部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方面所施加的壓力。當然,這是相對而言的。因為即使在歐美國家,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動力也並非總是內在的。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統治時期,法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動力就不是完全來自本國社會發展的需要,而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與來自英國、奧地利和普魯士等國組成的反法同盟對法國所施加的巨大政治和軍事壓力有關。同樣,德國柏林大學的創建則與法國的入侵直接相關。但與後發展國家相比,歐美國家近代高等教育發展的動力更多、更主要地來自於內部社會發展的需要。近代中國的社會發展和高等教育發展的動力更主要地來自外部所施加的壓力。中國的高等教育具有悠久的歷史,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並不是、或者更准確地說首先不是中國社會內部和中國高等教育自身演進的邏輯結果。促使中國近代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基本動力,首先是由於西方列強對中國的入侵所造成的深重的國家和民族危機。洋務學堂的興起和後來大學堂的建立,無一不與中國人當時對國際和國內政治、軍事形勢的認識直接相關。也就是說,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並不是主動進行的,而是「被迫」進行的,是入侵的外來列強「強迫」進行的,甚至於其改革和發展的進程也與這種來自外部的巨大壓力有關。京師同文館的建立與中國在外交上的屢遭挫折有關,而各地方創辦的洋務學堂從最初的以兵器製造和軍事學堂為主,到後來以工業製造學堂為主,以及從洋務學堂到大學堂,這中間的每一次變化,都與近代中國人對西方文化(即「西學」)的認識變化相關。而這實際上又主要與中國人對造成日益深重的國家和民族危機之原因的認識相關。

內源發展和外源發展這兩種不同的動力模式,並不是由人的主觀意志所決定的,也不是由哪個國家所能選擇的。但這種差別對於一個國家近代高等教育發展的影響,卻是極為深刻和全面的。歐美國家與俄國、日本和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發展進程中的一系列差異,與發展的動力來源都是密切聯系的。在內源發展型國家中,由於是在較少外部壓力的情況下主動開始推進本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的,因而,這種發展本身便很少具有緊迫性或危機感,相對地說顯得從容一些,發展的選擇餘地更大一些,計劃性和連續性也更強一些。而在外源發展型國家中,由於是在巨大的壓力下進行近代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的,且所發展的又是與本國原有高等教育幾乎完全不同的新式高等教育機構,因而,所能選擇的餘地和時機極為有限,發展的緊迫性取代了計劃性,由此便必然會產生一系列本來可以避免的失誤和挫折。

3.近代高等教育演變的下位和上位

與社會變革一樣,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也存在著兩條基本路線:一條是自下而上的路線,另一條,是自上而下的路線。所謂自下而上,是指近代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首先主要是由大學或其他高等教育機構以及與高等教育有關的社會人士和機構發動、推進的,只是到了一定階段,國家和政府才加入其中並發揮作用。這種情況主要發生在歐美國家近代高等教育的歷史進程中,英國、美國是這方面的典型。在某種意義上,德國也是如此。所謂自上而下,則是指在一些國家中,近代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首先並主要是由國家和政府發動、推進的,政治和行政的力量對這些國家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進程發揮了主導作用,大學和其他高等教育機構以及社會機構和人士在本國近代高等教育發展進程中所起的作用基本上是從屬性的,也就是說,來自社會的和教育界的各種力量主要是根據國家和政府所制定的有關法律、政策而發揮作用的。當然,這種劃分是相對的。在歐美國家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進程中,「自下而上」事實上也並不是唯一的路線,法國就是非常典型的採取「自上而下」路線的國家。即使在那些比較典型的採取「自下而上」路線的國家中,「自下而上」也並不是唯一採取的路線,例如美國便是如此。

而在中國、俄國以及日本等後發展國家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進程中,來自中央政府(在個別情況下,也來自於地方政府)的推動始終是主要的作用因素。從俄國和日本的情況看,中央政府始終是推進本國高等教育近代發展的唯一動力,中央政府自始至終發揮著主導作用。而在近代中國,情況則要復雜一些。雖然長期以來,中國實行絕對君主制,皇帝和中央政府完全控制著全國的一切權力,但在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進程中,中央政府並未像俄國和日本那樣始終發揮決定性的作用。洋務學堂和大學堂的最初建立,確實得到中央政府的批准,但這些新式高等教育機構的真正發展卻主要是由掌握了巨大權力的封疆大吏直接推動的。事實上,在近代中國先後建立的大批新式高等教育機構中,絕大多數是由地方政府興辦、並設在各省的中心城市的。盡管如此,這些事實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發展所採取的「自上而下」路線這個性質。這是因為,在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進程中,即使在中央政府的權威有所削弱的情況下,沒有任何一種力量能夠取代中央政府而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事實上,在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進程中,每一次重大的變化總是首先由中央政府發動的,中央政府在北京所設立的新式高等教育機構(如京師同文館、京師大學堂)事實上往往發揮著一種重要的示範作用。另一方面,由教育界或社會機構和人士所主動推行的高等教育改革,往往難以為政府所接受,並作為在全國范圍內推行改革的參照。這也就是說,在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進程中,決策的路線往往是「單行道」,「自上而下」的渠道是較為暢通的,而「自下而上」的渠道則是關閉的。

三、中國高等教育的反思與現實的超越

中國高等教育的近代化是一種典型的「後發外生型」模式,起步較晚且由外來因素所誘發,對西方高等教育的借鑒、模仿、融合所導致的發展模式的不斷轉變,成為中國高等教育近代化過程中一個突出特點。在短短幾十年間,中國的高等教育經歷了模仿「泰西」、「以日為師」、「仿德國制」和仿美熱潮,在建國後又經歷了一段全面仿蘇的過程。

1.傳統與移植

中國高等教育在起步階段就向世界先進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學習,非常有利於中國教育的快速發展。通過這種學習,中國僅用了一百年的時間,就確立了相對完備的高教體系,這種速度是世界上少有的。也正是在這種飛速的中國傳統文化之外的移植,使中國的高等教育在表面繁榮之下存在許多根本性的問題。最大之一莫過於缺少自己民族的特色,缺少內在的發展動力和潛力。只有把「外發型」模式轉變為「內承型」模式,使教育根植於中國寬厚悠久的文化傳統基礎之上,根據本國經濟政治發展的實際情況,有選擇、有取捨地借鑒別國先進經驗,我國的高等教育才能具有自己的發展軌跡和特色,進而成為世界一流。當今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熱門話題是高等教育國際化。不可否認,國際化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在國際政治經濟發展極不平衡、我國仍處於發展劣勢的階段,如果不重視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傳統,國際化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某國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魯迅先生的這句警戒之言,深刻地指出要想立足於世界之林,必須有自己的特色。這正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方向所在。

2.大學的理念

從中外近代高等教育演變中可以明晰地看到,西方高等教育的發展始終將大學的理念放在首位,十分強調權力和學術的自由。盡管這種自由是相對而言的,但正是這種相對的自由帶來了西方高等教育質的飛躍。

具體地講,權力和學術的自由指的是大學的自治和學術的自由。大學自治,在西方通常又叫學術自治,是指大學應當獨力地決定自身的發展目標和計劃,並將其付諸實施。也就是說,大學作為社會法人機構,不受政府、教會或其他任何法人機構的控制或干預。這是西方國家一種古老的高等教育辦學理念,最早起源於中世紀大學的行會組織。布魯貝克認為:「自治是高深學問的最悠久的傳統之一。無論它的經費來自私人捐贈,還是國家補助;也不管它的正式批準是靠教皇訓令,皇家特許狀,還是國家或省的立法條文,學者行會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哈欽斯也認為「失去了大學自治高等教育就失去了精華」。前近代時期,由於當時統治者忙於「爭城掠地」而無暇顧及對大學的控制,使得中國的大學自治得到了較為充分的實現,實踐證明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從後近代時期直到現代,中央及各級政府卻將對大學的引導異變為一種間接的政治控制。中國社會歷來有政教合一的傳統。回觀百年教育史,教育的政治功能仍然極為突出。從一百多年的維新派創辦的萬木草堂、時務學堂,20世紀初革命派創辦的愛國學社、愛國女校等,到中國共產黨早期創辦的湖南自修大學、上海大學、平民女學、農民運動講習所,以及延安時期創辦的抗日軍政大學等,皆是政治教育機關,旨在宣傳革命思想,培養革命的領導人才。國民黨執政時期實行「黨化教育」,我們黨執政後也一度確定了「教育工作必須由黨來領導」的教育宗旨。

學術自由是西方大學理念中最為經典、最為核心的部分。布魯貝克認為:「大概沒有任何打擊比壓制學術自由更直接指向高等教育的要害了。我們必須不惜一切代價防止這種威脅。學術自由是學術界的要塞,永遠不能放棄。」在論及西方高等教育的特點時,西方的學者和管理者們無一例外地選擇了學術自由。我們天天在提學術自由,但其更能表達的是什麼並不清楚,我想更多的是一種呼籲和期待,也許更是一種無奈。展望未來,中國高等教育理念近代化的路是曲折而又漫長的。由於「高校自主辦學」與「大學自治、學術自由」有著質的區別,從而造成了中國大學在發展中,大學制度與理念其相適性會較差,進而會影響中國大學的進一步發展。

教育作為一種上層建築必然受社會的政治、經濟條件所制約,並服務於經濟和政治的發展。但是,教育並不是社會政治經濟的附屬物,它有自身的發展規律。對於教育領導部門來說,它不能忽視教育發展的獨立性,而對於高等教育自身來說則要加強教育的批判功能,「通過不斷分析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趨勢,增強批判功能和前瞻功能並成為預測、警報和預防的中心」。這正是我國高等教育應該著重發展的。在中國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後續歷程中,我們衷心希望中國高等教育理念能出現回歸,能重新回到「大學自治、學術自由」的軌道上來。唯有如此,才能實現中國大學理念與大學制度的相匹配;只有大學理念與大學制度達到了相匹配,中國大學才能獲得根本性的發展和對現實的超越。xsm

『伍』 古代老師是如何教學的

古代教育的授課方式,分這樣幾個步驟。

第一步,授書。這是從先生的角度來說的。從學生的角度,叫「上書」。因為學生要拿著書自己上到先生的桌子那裡,所以叫「上書」。授書(上書)又分三個小階段。

第一個階段叫「點書」,就是學生拿著書,翻到要學習的這一頁,教給先生。先生給他點出句讀。古代點句讀有專門的工具,比牙簽略粗略長一些,一般是木製、雞骨制、鐵制的,也有高端的象牙制的。一頭粗一頭細,兩頭都有一個圓圈。用它戳上印泥,往書中斷句的地方一蓋,就是一個圓圈,表示句讀。通常小圈表示逗號,大圈表示句號。也有小圈表示逗號和句號,大圈表示這個字用得好的。但一般評點精彩會用朱筆在字旁點一個點。點書這一節,如果學生年齡大,會句讀了,就會是自己點好給先生修改。

第二個階段,叫「讀書」,就是先生范讀,學生跟著讀。一句一句地模仿。我們采錄的情況,一般先生是讀三遍。也有讀六遍的,也有讀兩遍的。

第三個階段,教「講書」,就是先生要講解。講解簡單的、學生那個年齡段可以理解的意思,就是串講。尤為重要的,是講故事。

那麼一天授多少次書?一次授多少書?這些都是因人而異的。古代蒙館的學習時間,一般是一天2到4小時。學館的學習時間,一般是一天4到8小時。古代有很多「兒童十二時辰圖」之類的畫,看一看就可以發現,兒童除了吃飯睡覺,大部分時間是在嬉戲。學習上課的時間很少,作業也很少,或者沒有。在這幾小時的時間里,授多少書,由兒童自己決定。因為他上完了書,要回去背。背會了,要給老師檢查。什麼時候背會?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覺得背會了,就舉手告知先生,於是再次上去。所以是學生掌握著學習進度。

一次授書的內容並不多,像開蒙的時候,一般就是十個字左右,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就是一次授書的內容。到大一點,就到二三十個字。到學館,一次一般也不會超過一百字。一天上多少次書?我們采錄到的,最多的一位先生,是一天十次。他說,我小時候是神童啊,一天可以上到十回書啊。那麼別人呢?他說,一般也就三四次,也有甚至一天就一次的。可見,大概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或者上午兩次下午兩次,是比較正常的情況。一天的學習內容,在幾十字到一兩百字之間。這個進度,現在看起來好像很慢,可是您算算,這是每天新學的內容,就按一天一百字,一年就是三萬字,十二到十五年的私塾學習,就至少積累了三五十萬字。關鍵這些都是熟背的!除了學習新課,還要復習舊課。復習是每天都要進行的。

古代文人能背過多少字?一般在幾十萬字到幾百萬字之間。大家都聽說過茅盾能背《紅樓夢》吧?隨便打開一頁,他都能背下去。能背《紅樓夢》的不止他一個。《紅樓夢》一百萬字。這還是當玩的。真正要背過的,首推十三經。科舉要考的。八股文是從十三經中隨意抽取一個詞、一句話、一段文字,就以此為題作文。所以十三經都是要背過的。十三經多少字?據南宋鄭畊老統計,周易24207字,尚書25800字(近人黃侃除去偽古文,則17925字),毛詩39224字,周禮45806字,儀禮56115字,禮記99020字,左傳196845字(孔子春秋本文18000字),公羊傳(清閻若琚統計)44075字,穀梁傳(清閻若琚統計)41512字,論語13700字,孝經1903字,爾雅13113字,孟子34685字,大學1753字,中庸3568字,共計641326字。

背過這64萬字就可以進考場了嗎?當然不行。因為你還不會寫八股文呢。八股文是十三經為題,所以古代的高考復習資料叫「高頭講章」,就是把十三經的每句話都作題目,下面附上一篇典範八股文。

背過十三經,掌握高頭講章,就可以了嗎?還是不行。明清科舉雖然主考八股文,可不是不考詩詞文賦,況且詩詞文賦也是八股文的基礎。要掌握詩詞文賦,就要背過或熟讀楚辭、樂府、漢魏六朝賦、古詩、唐詩、宋詞、元曲、諸子百家、文選、古文觀止等等一系列詩文,字數也不在幾十萬以下。

這樣就可以了嗎?當然還是不行。沒有讀過《史記》算什麼文人?沒有讀過《資治通鑒》算什麼文人?所以還要讀史,好的也要背過。此外,天文地理、農業水利、醫卜數術、拳理兵書,都要涉獵。琴棋書畫、文武雙全,這才能算是個文人。所以說,古人文人能背過幾十萬字到幾百萬字,決非虛言。古代教育沒有課本,都是讀原著,整本讀。

第二步,是背書,學生下去自己復習。復習的內容不僅僅是典籍本身,還包括典籍的註疏,和老師的講解。

古人授課的第三步,叫復講。復講就是學生背好書後,舉手告知學生,於是再次上去先生那裡,要檢查。檢查通過,就可以再次上書,所以是學生決定著學習的進度。那麼什麼是復講呢?是不是老師再講一遍呢?不是。是學生講!老師剛才怎麼講給你的,請你再復述一遍。

什麼才叫真學到了本事?就是能講給別人聽。古代的兒童是從三歲就開始做這項訓練了。三四歲的時候,剛開蒙,老師教的東西很少很簡單,是他可以復講的。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增加難度,但一直是他那個年齡可以承受的。

從授書,到背書,到復講,這樣就完成了一次課堂教學。於是再次授書。其實老師授課的時間不長,每個人一次授書也就是幾分鍾到十幾分鍾。一天下來,老師還有很多空閑時間,因為學生是自學為主的,老師只引導、點撥。這沒有什麼,只要從小形成習慣就好了。現在我們的教學,老師就是學生的學習保姆。不厭其煩地講啊講啊,學生都理解的,還在講,浪費時間,浪費老師的精力。學習的效果怎樣?

除了授課,還有復習,還有會講,還有考試。這些都是讀書的內容。除了讀書,還有別的學習內容,像習字、作文、唱歌、彈琴、跳舞、游戲、武術、農耕、下棋、學醫等等。復習,是每天都做的事情。不斷地滾動,不斷地重復。

會講,是討論課。出一個題,大家討論,檢驗學習成果,發表個人高見。切磋和討論,也是學習得真知,尤其是創新的重要途徑。《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篇」就是會講。會講最後,老師點評。

朱熹與張栻在嶽麓書院的會講,朱熹與陸九淵在鵝湖寺的會講,都是歷史上的著名盛事。史載,各地的學子們得到消息,紛紛騎著快馬從四面八方趕來聽講。路上的人流絡繹不絕,講堂內外圍得水泄不通。飲馬池的水一下就被學子們的馬喝光了。台上台下的辯論連續三晝夜不輟。

作者:徐健順,中央民族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陸』 中國的古代教育有哪些形式

主要是官學和私學兩種形式。
官學:如漢朝的太學,隋朝的國子監,唐朝的弘文館等,學生多是貴族
明清時,府州縣設立府州縣學,又在邊防區衛學,鄉村設立社學
私學:如春秋時期的孔子,有三千弟子,唐朝開始興起大量書院,如著名的四大書院

『柒』 13.古代一般採用的教學形式是() A.個別教學 B.班級授課 C.分組教學 D.集體教學

古代教學方式大多分為私塾和官學。
私塾:是我國古代社會一種開設於家庭、宗族或鄉村內部的民間幼兒教育機構。為啟蒙教育。屬於集體教學。
官學:是指中國封建朝廷直接舉辦和管轄,以及歷代官府按照行政區劃在地方所辦的學校系統。包括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最主要的官學教育制度。為分組教學。

『捌』 中國古代的教育模式是什麼

從170萬年前的遠古時期中國教育就誕生了。在原始社會便產生了名為「庠」的教育機構,「庠」原為養羊的地方。後來變成了糧食倉庫,有了養老的功能,後來又具有對幼兒進行保育和教養的功能。民族工業的發展,對勞動者不僅在數量上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在質量上也要求勞動者受過一定的教育,具備一定的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術,能夠成為管理機器的熟練工人。另外,為了更好地經營生產、管理企業,也需要各方面的技術管理人才。同時,勞動者自身也有受教育、掌握知識的願望。因此,民族工業的發展,對學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學校能夠培養出一定數量的各種專門人才和大量受過一定職業教育及訓練的勞動後備力量,以適應民族資 產階級發展生產、發展資本主義的需要。
舊學制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尤其是民族工業了展的需要,建立一個新的適合民族資 產階級需要的新的學制已成為刻不容緩的事情。與此同時,美國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制度也大量輸入中國,建立現代教育制度成為教育界迫切的呼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是五四」民主與科學「的大旗指引下,批判封建傳統教育和近代出現的洋化教育的基礎上,在了解中國教育現狀和親身從事教育實踐活動之後提出來的,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為建立普通民眾的教育體系所進行的一場教育改革運動,是建立中國現代教育理論所用出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它的內涵隨著陶行知思想的變化而變化。1936年春,他在《生活教育之特質》一文中,認為「生活教育」有六個特點:生活的、行動的、大眾的、前進的、世界的、有歷史聯系的,從而把「生活教育」理論推向一個新的階段。
原始社會大多由長者通過實際活動身教與口耳相傳
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有「圖書文字」和「象形文字」了。有了文字自然會有專門傳授和學習的機構,當時稱為「成均」,這就是學校的最初萌芽。

到了夏代,則有了正式以教為主的學校,稱為「校」。孟子說:「夏日校,教也。」到了商朝,稱為「庠」,到周成為「序」。
「序」又分「東序」、「西序」,前者為大學,在國都王宮之東,是貴族及其子弟入學之地;後者為小學,在國都西郊,是平民學習之所。商代生產力日益發展,文化日趨進步,科學日漸發達,因之學校又有增加,稱為「學」與「瞽宗」。「學」又有「左學」、「右學」之別,前者專為「國老」而創,後者專為「庶老」而設。國庶之界在於貴族與平民。「學」以明人倫為主,「瞽宗」以習樂為宗。
西周是奴隸社會鼎盛時期,學校組織比較完善。當時分為國學與鄉學兩種。國學專為貴族子弟而設,按學生入學年齡與教育程度分為大學、小學兩級。鄉學主要按照當時地方行政區域而定。因地方區域大小不同,亦有塾、庠、序、校之別。一般情況下,塾中優秀者,可升入鄉學而學於庠、序、校;庠、序、校中的優秀者或升入國學而學於大學。國學為中央直屬學校,鄉學是地方學校。

春秋戰國時代,官學逐漸為私學替代,出現新興階層「士」,秦始皇統一六國文字,提倡「以吏為師,以法為學」。

西漢私學重新恢復發展,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長安興建太學,置《詩》《書》《禮》《易》《春秋》五經博士為教官,招收博士弟子,年齡在18歲以上。
漢平常時,規定郡、國設學,縣邑設校,鄉聚設庠序。
校學設經師一人,庠、序置《孝經》師一人。
魏晉南北朝,晉武帝在太學外另設國子學。
唐時,京師設國子監,長官稱國子監祭酒,學校六所,國子學,太學,四門學(以上專收貴族官僚子弟),律學,書學,算學。教師稱博士。入學年齡在14歲以上,19歲以下(律學為18歲以上,25歲以下),地方有府學,州學,縣學,設博士,文學,助教與教官。
宋代除了太學外,有律算書畫醫諸學,書院制度開始興起。宋初有四大書院——白鹿,樂麓,應天,嵩陽。南宋書院有「三舍」制度。
元代有蒙古國小學,回回國小學,教授蒙文、阿拉伯和波斯文學。元代書院始設「山長」
明清教育制度相近,中央有國子監,學生稱貢生、監生
明代國子監分南北兩監(北京和南京),有日、朝等國學生
清代正式形成五貢——副貢、拔貢、優貢、歲貢、恩貢
明清府和州縣設孔廟和學官(學校),府學教官稱教授,縣學稱教諭
明學稱學正,副職均稱訓導,學生院試進學後的生員(秀才),按成績優劣依次分廩生
增生、附生。
還有啟蒙教育,明清有三類:私塾,義學,專館
清光緒三十一年,廢除科舉建立京師大學堂為新式學校

『玖』 中國古代辦學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教育按場所可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種形式。

根據形式,內容,時間,對象和主管等不同,教育還可以分為普通教育、專業教育、業余教育、華僑教育、少數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等,以及國立教育、集體教育和私立教育等。

按照不同歷史時期,教育可分為原始社會的教育,奴隸社會的教育和封建社會的教育(以上統稱為古代教育)資本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等。

中國古代教育,下限斷到1904年清朝政府公布《奏定學堂章程》(亦稱「癸卯學制」),即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近代中國教育的轉型開始於鴉片戰爭之後,先由外國教會,後為洋務派,再經改良派。直到1902年清廷才公布學部大臣張百熙擬定的《欽定學堂章程》,稱為「壬寅學制」,未予實施。1903年清廷命張百熙、榮祿、張之洞等以日本學制為藍本,制定了《奏定學堂章程》,次年(1904)公布推行,為轉型的標志。

(9)古代的中國多數採用什麼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官學教育

中央官學的產生、發展和衰落,是同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的發展變化相適應並為其服務的。

雖有西周「學在官府」之說,但由朝廷設立中央官學正式創始於漢朝。魏晉南北朝時期政局紛亂,官學時興時廢。及至唐朝,中央官學繁學盛制度完備,發展到頂峰。南宋以後官學逐漸走下坡路。封建社會後期,中央官學逐漸衰敗,實際上成了科舉制的附庸,名存實亡。清末,中國古代官學完全被西方的學堂和學校教育所取代。

中央官學教育可分為下列幾在類型:

最高學府

太學和國子監

漢代特別重視發展官學,重點是太學。自漢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創太學設置博士弟子50名,至漢成帝時增至3000人,質帝時太學生增至3萬餘人。漢代太學規模之宏大,世界罕見。隋文帝設國子寺,隋煬帝時改名國子監,是中國設立專門教育管理機構之始,一直延續到清代。太學和國子監是封建王朝培養人才的主要場所,在辦學育人、繁榮學術、發展科舉取士等方面,都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在中國和世界教育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古代教育

『拾』 在我國古代,哪些教育方式值得我們借鑒

中國古代有一些教育方式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第一種:環境熏陶對教育的重要性。

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很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先後從墓地旁邊,集市旁邊搬到了學校附近,從此,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第四種: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在教學中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教師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來有針對性的教學,現今,因材施教對於教師、家長、學校等都具有現實意義,不同的受教群體採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能在最大程度上激發人的潛能,充分利用教學資源。

閱讀全文

與古代的中國多數採用什麼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蟲牙土方法怎麼治 瀏覽:291
水膠體敷料使用方法 瀏覽:828
粉絲的訓練方法 瀏覽:777
鋁蓋發霉怎麼處理方法 瀏覽:316
做生意都有哪些賺錢的方法 瀏覽:441
黃金三角手臂鍛煉方法 瀏覽:11
根號15在數軸上的表示方法圖片 瀏覽:912
語音提示器安裝方法 瀏覽:204
c32漏電保護空開連接方法 瀏覽:367
附件炎有哪些治療方法 瀏覽:335
36x198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258
高阻計使用方法 瀏覽:951
水質超標的解決方法 瀏覽:575
英語大師教學方法 瀏覽:155
男性眼袋怎麼消除簡單方法 瀏覽:907
鈦金條有幾種安裝方法好看 瀏覽:829
披薩餅的製作方法和視頻 瀏覽:387
青田玉鑒別方法 瀏覽:914
魅族3夜間模式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74
如何清理水垢的好方法 瀏覽: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