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天氣預報靠什麼來報
天氣預報的定義那麼,什麼叫天氣預報呢?天氣預報就是應用大氣變化的規律,根據當前及近期的天氣形勢,對未來一定時期內的天氣狀況進行預測。它是根據對衛星雲圖和天氣圖的分析,結合有關氣象資料、地形和季節特點、群眾經驗等綜合研究後作出的。如我國中央氣象台的衛星雲圖,就是我國製造的「風雲一號」氣象衛星攝取的。利用衛星雲圖照片進行分析,能提高天氣預報的准確率。天氣預報就時效的長短通常分為三種:短期天氣預報(2~3天)、中期天氣預報(4~9天),長期天氣預報(10~15天以上)。中央電視台每天播放的主要是短期天氣預報。天氣預報的主要內容是一個地區或城市未來一段時期內的陰晴雨雪、最高最低氣溫、風向和風力及特殊的災害性天氣。就我國而言,氣象台准確預報寒潮、台風、暴雨等自然災害出現的位置和強度,就可以直接為工農業生產和群眾生活服務。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活動范圍空前擴大,對大自然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因而天氣預報就成為現代社會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根據氣象觀測資料,應用天氣學、動力氣象學、統計學的原理和方法,對某區域或某地點未來一定時段的天氣狀況作出定性或定量的預測。它是大氣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目標。對人們生活有重要意義。[編輯本段]天氣預報的發展天氣預報的發展可分為3個階段:①單站預報。17世紀以前人們通過觀測天象、物象的變化,編成天氣諺語,據以預測當地未來的天氣。17世紀以後,溫度表和氣壓表等氣象觀測儀器相繼出現,地面氣象站陸續建立,這時主要根據單站氣壓、氣溫、風、雲等要素的變化來預報天氣。②天氣圖預報。1851年,英國首先通過電報傳送觀測資料,繪製成地面天氣圖,並根據天氣圖製作天氣預報。20世紀20年代開始,氣團學說和極鋒理論先後被應用在天氣預報中。30年代,無線電探空儀的發明、高空天氣圖的出現、長波理論在天氣預報上的廣泛應用,使天氣演變的分析,從二維發展到了三維。40年代後期,天氣雷達的運用,為降水以及台風、暴雨、強風暴等災害性天氣的預報,提供了有效的工具。③數值天氣預報。20世紀50年代以來,動力氣象學原理、數學物理方法、統計學方法等,廣泛應用於天氣預報。用高速電子計算機求解簡化了的大氣流體力學和熱力學方程組,可及時作出天氣預報。尤其是60年代發射氣象衛星以來,衛星的探測資料彌補了海洋、沙漠、極地和高原等地區氣象資料不足的缺陷,使天氣預報的水平顯著提高。
㈡ 天氣預報中的降水概率是怎麼算出來的
降水概率指的是今天這個城市下雨的可能性是百分之多少。在預報的時間和區域范圍內,會降雨的概率為這個數。也可以這樣理解:本次針對指定的時間和區域進行的預報的准確率為這個數。概率是個數學名詞,它的直觀意義是指一件事情發生的可能性。用概率形式發布的預報叫概率預報,1966年起源於美國。通俗的理解:具備某種條件(溫度、氣壓、濕度等)的情況下,歷史上降水的概率是30%,那麼現在又具備了這些條件,那麼可以說,降水概率是30%。明了降水機率預報之後,對於可能下雨的天氣就可以有應對措施來減少生活上的不便。
起源
這種使用概率的天氣預報,美國自1966年起使用,日本是1980年,而中國是從1995年起在北京和上海正式開始的。而時常會提到一個比較難捉摸的詞——降水概率。氣象預報員常在電視上播報,今天降水概率是70%。這個降水概率指的是今天這個城市下雨的可能性是70%。
科學解釋
科學家對降水與否的把握只有70%。概率是個數學名詞,它的直觀意義是指一件事情發生的可能性。用概率形式發布的預報叫概率預報。在不發布概率預報的日子裡,如果對降水與否的把握有70%,就告訴公眾說今天這個城市有降水,把可能性只有70%的事情說成100%。因此,說明發布降水概率預報是降水預報的一種進步。也就是說,發布概率預報有利於公眾的決策。
起源
這種使用概率的天氣預報,美國自1966年起使用,日本是1980年,而中國是從1995年起在北京和上海正式開始的。而時常會提到一個比較難捉摸的詞——降水概率。氣象預報員常在電視上播報,今天降水概率是70%。這個降水概率指的是今天這個城市下雨的可能性是70%。編輯本段科學解釋
科學家對降水與否的把握只有70%。概率是個數學名詞,它的直觀意義是指一件事情發生的可能性。用概率形式發布的預報叫概率預報。在不發布概率預報的日子裡,如果對降水與否的把握有70%,就告訴公眾說今天這個城市有降水,把可能性只有70%的事情說成100%。因此,說明發布降水概率預報是降水預報的一種進步。也就是說,發布概率預報有利於公眾的決策。
通俗理解
具備某種條件(溫度、氣壓、濕度等)的情況下,歷史上降水的概率是30%,那麼現在又具備了這些條件,那麼可以說,降水概率是30%。當然氣象條件的配合非常復雜,不可能具備和歷史上完全相同的條
降水概率
件。降水概率預報一般情況是晴,概率0%為不可能出現降水;晴到多雲,降水概率在10%-20%之間降水的可能性很小;多雲、零星降水或局部有降水,概率在30% ─50%之間時有機會出現降水;降水概率在60%─ 70%之間降水的可能性比較大;降水概率大於等於80%時,降水的可能性很大;降水概率是100%則肯定會出現降水。講到降水,這里又有個降水量的概念。氣象部門把下雨下雪都叫做降水,降水的多少叫降水量,表示降水量的單位通常用毫米。1毫米的降水量是指單位面積上水深1毫米。1毫米降水落到田地里有多少呢 我們知道,每畝地面積是666.7平方米,因此,1毫米降水量就等於每畝地里增加0.667立方米的水。每立方米的水是1000公斤,這樣,1毫米降水量也就等於向每畝地澆了約650公斤水。
實際計算
降水概率預報的計算,實際上,降水與否,是與降水本身的變化規律和氣象要素的特點有關。科學家們利用分析多種氣象要素資料,經過統計學計算原理得出了許多預報降水概率的方程,比如說用降水資料預報降水概率的方法、用當日氣壓、溫度和濕度預報次日降水概率的方程等。在構建這些方程時,還可以用上數值天氣預報的產品。當然還有一些更復雜的預報方法。既然概率預報只是表示某種天氣的出現有一定的可能性,預報降水概率為30%,在安排活動時應以無雨為主,適當做有雨的准備;預報降水概率60%,在安排活動時則以有雨為主,無雨為輔;預報降水概率為80%,應做好防雨准備。
意義
其現代氣象預報技術已經很進步了,可是天氣實在太復雜多變,尤其是有太多突發因素會造成降雨,使得預報很難准確,所以氣象台發布降水機率預報,讓我們可以靠它來判定要不要帶雨具。 降水機率預報是預報人員根據各種氣象資料,經過整理、分析、研判、討論後,預測出在某一地區及一定時段內降水機會的百分數。這只是預測降水的「機會」有多少,可不保證百分之百的!是指各預報區未來36小時內的3個時段(每12小時為1時段)出現0.1厘米或以上的降水機會,和降水時間以及面積是無關的。例如預報溫州市降水機率70 %,就是指有七成的機會在溫州出現降雨,也許只下在龍灣區或是只下了十分鍾都包含在內。明了降水機率預報之後,對於可能下雨的天氣就可以有應對措施來減少生活上的不便。如果你覺得淋點雨無所謂,帶雨具反而麻煩,那在降水機率70%或80%時都不一定要帶雨具;可是對年紀較大或怕淋雨的人來說,即使只有30%或40%的降水機率,都必須准備雨具!
㈢ 地方性天氣預報是怎樣計算的
地方性天氣預報,經常從統計模型開始。還要和大模型相連,因為大模型能指明某一特定城市的溫度和降水量。實際上,經過長時間的拖拽,這些統計工具運行良好,它們所提供的預報比人工預報精確。但當統計數字有誤,預報准確度就會大大降低。這種情況在天氣變化異常時經常發生。尤為需要准確預測時,預測者們要高度警惕科學家們常說的「氣象癌」——一種不加以人工判斷,利用統計輸出的資料使錯誤滋延的一種趨勢。
經過數小時商榷,預測者們得出一系列推測,在未來幾天內或達一周之久,這些推測通常包括所預料到的高溫或低溫,多雲,風向及風速,降水量(如果考慮降雪,還包括降雪量)。預測者們管轄區有幾千平方公里,有時在一小地域氣象條件變化極大,在預測范圍內,不同區域同時提供的預測也大不一樣。
㈣ 計算機在氣象預測的應用
氣象信息交流是現代氣象業務的基礎系統和支撐系統。他主要包括:通信網路、數據存儲管理與共享服務,高性能計算機交流等,信息交流作為氣象信息的傳輸,存儲管理、計算機處理,資源共享的基礎設施,其發生是氣象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並直接影響到氣象業務部門和廣大用戶能否及時快速的獲取和發送國內外氣象信息,關繫到氣象能否為各級政府,國民經濟國防建設等提供優質氣象服務,氣象信息交流的發展經受到其他氣象業務交流發展的驅動,又制約著其他系統的快速發展。
1、氣象信息交流的需求
氣象信息是國家基礎性,戰略性信息資源,也是國家空間基礎信息之重要組成部分。許多關繫到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之重大國際國內問題的決策。都需要大量氣象信息的支撐。如:天氣預報、氣候預測、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等,國家之許多重大工程項目,也迫切需要氣象信息的服務。
1.1氣象信息之收集,傳輸能力需求
在氣象信息的收集和傳輸方面,未來氣象業務服務發展的特點是:全國各級氣象部門之問,各部門之問之互聯需要寬頻網路的支持,對完善氣象資料收集網路較大影響的氣象信息包括: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資料,衛星資料、自動站時空加密觀測資料,閃電定位探測資料、GPS/MET觀測資料,風廓線控測資料、氣候交流預測所需的多圈層其他資料等;隨著各類數值模式不斷研發並業務化以及計算機加工處理能不斷提置,由此產生的預報,預測產品數量將大幅度增加。進而通過網路分發產品的要求越來越高,新一代電視天氣會商要求寬頻網路的支撐,綜合。信息加工平台既要求與本級氣象信息加工分析預測交流的網路連接,又要求與外服務的各類對象的網路聯接,氣象專用頻道的電視節目製作與傳遞也需要寬頻網路的支撐。
1.2氣象信息加工處理能力需求
氣象信息的加工處理需求主要是指用於氣象、海洋、水文、空氣質量等數值預報,預測業務和科研對高性能計算機能力的需求。隨著模式、資料同化方法的不斷改進、時空解析度和精確度不斷提高、預報時效不斷延長,集合預報的連續發展,作業種類不斷增多,對計算和存儲資源的需求量指數上升,預計到2010年,氣象加工處理時高性能計算機能力的需求為峰值性能200Tflops(200)萬億次浮點運算/秒)以上。
1.3氣象數據的存儲管理與共享需求
隨著綜合觀測系統的全面建設和不斷完善,可以獲取和利用的氣象數據量將是指數增長是,隨著預報、預測業務能力的不斷增強與發展,預報、預測產品數量將大幅度增加,各行各業對氣象信息發共享需求日益迫切;上述需求對氣象數據的存儲管理及應用均提出更高更新的需求。
2、國內氣象信息系統的現狀
氣象行業對大量信息進行收集,加工處理、分發和存檔,氣象業務工作要求必須存放地應用各類信息技術,信息技術也滲透到氣象行業的各個方面。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氣象通信網路,高性能計算機為代表的我國氣象信息系統已取得長遠進步,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業務化的實時氣象信息交流
㈤ 天氣預報是怎樣做出來的
我們在觀看電視台天氣預報節目的時候,看著節目主持人三言兩語就把未來兩天的天氣娓娓道出,顯得輕松自如。其實,這短短幾分鍾的節目,凝聚了我國數萬氣象工作者、甚至包括全球氣象工作者的勞動和心血。
氣象專家們介紹說,氣象站觀測的數據是天氣預報的基礎,氣象站越多,預報越准確。為此,全世界建立了成千上萬個氣象站,配置了各種天氣雷達,並在太空布設了多顆氣象衛星,組成了全球大氣監測網。這個監測網每天在規定的時間里同時進行觀測,從地面到高空,從陸地到海洋,全方位、多層次地觀測大氣變化,並將觀測數據迅速匯集到各國國家氣象中心,然後轉發世界各地。氣象台的計算機將收集到的數據進行處理和運算,得到天氣圖、數值預報圖等產品,為預報員提供預報依據。
天氣預報的方法有很多,最常用的有兩種。一種是傳統的天氣學方法,就是將同一時刻同一層次的氣象數據填繪在一張特製的圖上,這張圖稱為天氣圖。經過對天氣圖上的各種氣象要素進行分析,預報員就可以了解當前天氣系統(如台風、鋒等)的分布和結構,判斷天氣系統與具體天氣(如雨、風、霧等)的聯系及其未來演變情況,從而作出各地的天氣預報。現在天氣圖的繪制和分析都由計算機來完成。另一種是數值預報方法,它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進步而逐步發展起來的,它作出的天氣預報是靠計算機「算」出來的。由於大氣的運動遵循一些已知的物理定律,根據這些定律,可以將大氣運動狀態寫成一組偏微分方程,只要給出初值(大氣的當前狀況),就可以求解出方程組隨時間變化的變數值,據此得到大氣的未來狀況。求解方程的過程極其復雜,要求在規定的時間里處理大量的氣象數據,即使最簡化的大氣方程也必須在高速計算機上進行運算。
無論是天氣學方法,還是數值預報方法,或者是其他預報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預報結論也不盡相同,這就需要預報員對各種預報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判斷。這時,預報員所掌握的理論知識、積累的經驗和相應的智慧就顯得極其重要。因此,當天氣情況比較復雜,或者災害性天氣來臨前,預報專家們就要進行天氣會商,甚至還與外地、外國的專家交換意見,在各抒己見、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得出比較可靠的預報意見。預報員作出預報後,及時發送給電視節目製作單位進行製作,這才有節目主持人「指點江山話風雲」的那份瀟灑和自信。
㈥ 天氣預報是怎麼「算」出來的
大家每天都會看天氣預報,相信大家心中總會有這樣的疑問:天氣預報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呢?
其實它是計算機「算」出來的。天氣預報員先用計算機解出描述天氣演變的方程組,「算」出未來天氣;再通過分析天氣圖、氣象衛星資料等,結合積累的經驗,做出未來3天至5天的具體天氣預報。
要把數值天氣預報需要的數學方程組合求解出來,是件十分費勁的事。英國數學家裡查遜寫了《利用數值方法做天氣預報》一書,講述計算的過程。為求得准確的數據,他在1916年至1918年組織大量人力進行了第一次數值預報嘗試。這一次的預報計算,許多人用手搖計算機進行了12個月才完成——要得到未來24小時的預報,如果一個人日夜不停地進行計算,需要算6.4萬天,也就是175年。也就是說,想跟上變化多端的天氣,需要一個6.4萬人一塊兒工作的計算工廠,才能把24小時的天氣預報計算出來。
在里查遜開展這一實驗後的第20個年頭,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問世。1950年,美國科學家第一次成功做出了500百帕天氣形勢的36小時預報。從那以後,一些國家相繼將這一先進的天氣預報方法——數值預報引入到實際業務中。
在1950年美國人恰尼、馮·諾依曼首次用電子計算機製作以大氣動力學為基礎的數值天氣預報後,數值天氣預報逐步發展成為天氣預報的主要方法。
我國為提高數值天氣預報水平,早在1985年就開始和美國克雷公司接觸,希望引進這台超級計算機。由於國外對這種高精尖技術管控嚴格,與克雷公司經歷了近10年共48次談判,終於在1994年把這個「大傢伙」請回國。當年把這台計算機購置回來時,美國還專程派了兩個專家24小時跟蹤以防止我國將其用於軍事方面。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伴隨著計算機運算速度的提高,數值天氣預報有效預報時效每10年增加1天,在這個過程中,數值天氣預報超過了預報員預報的能力,並在20世紀末逐漸成為各時段氣象預報的主要依據。
㈦ 天氣預報公式
天氣預報公式
aa:=(2*c+h+l)/4;
bb:=REF(aa,1);
cc:=SMA(MAX(aa-bb,0),5,1)/SMA(ABS(aa-bb),5,1)*100;
dd:=SMA(MAX(aa-bb,0),30,1)/SMA(ABS(aa-bb),30,1)*100;
天氣預報:=cc-dd;
A:=IF(天氣預報>0,天氣預報,0);
B:=IF(天氣預報<0,天氣預報,0);
A1:=EMA(A,15);
B1:=EMA(B,15);
v1:=cross(a,a1);
**:=cross(a1,a);
v3:=cross(b,b1);
v4:=cross(b1,b);
艷陽照:if(a>=a1,100,0),colorstick;
雨初歇:if(cross(b,b1) or(b>=b1 and barslast(v3)<=barslast(v1)
and barslast(v3)<=barslast(**) and barslast(v3)<=barslast(v4) and a<=a1),-50,0),colorstick;
晴轉雲:if(cross(a1,a) or(a1>=a and barslast(**)<=barslast(v4)
and barslast(**)<=barslast(v1) and barslast(**)<=barslast(v3)and b>=b1),50,0),stick;
雨綿綿:if(b<=b1 ,-100,0),stick;
[em8]
希望對你有用!!!
㈧ 天氣預報是怎樣誕生的
1854年11月14日,風暴突然襲擊黑海,風速達每秒30米,海上掀起巨浪,英法聯軍艦隊正在海上協助土耳其同俄國作戰,幾乎全軍覆滅。後來,法國軍隊的作戰部要求巴黎天文台台長勒佛里埃研究風暴的來龍去脈。他分別寫信給各國的天文、氣象工作者,要求他們提供這次風暴發生前後幾天里的氣象情報,收到了250封回信。根據這些報告分析,原來這次風暴來自大西洋,自西向東吹向黑海,出事前兩天,西班牙和法國首先受到影響,如果那裡設有氣象台、站,而那時已有了電報,如果把風暴的消息早日電告英法艦隊,就可以減少損失。
1855年,勒佛里埃在法國科學院作報告說,如果建立了氣象站網,用電報集中到一個氣象總台,分析繪製成天氣圖,就可能推斷出風暴的行蹤。當時,社會上需要有關氣象消息,法國於1856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正規的天氣預報服務系統,這比用諺語作預報又大大前進了一步。
1856年,巴黎的氣象局每天都印製出當天的天氣圖。1863年開始,在報刊上開始刊登天氣預報。很快,在歐洲其他國家也開展了氣象工作,從1914年開始,又將各國資料匯集在一起,繪制出全歐洲的統一的天氣圖。
到了20世紀40年代,無線電探空儀被發明和應用後,從此除了同時匯集的各地氣象站、台的地面資料,又增加了高空氣象資料。有了高空天氣圖,就出現了氣壓場為中心的長波理論和氣壓系統的發展理論,它可以作出未來3~5天天氣狀況的預報。
挪威氣象學家維?比揚克尼斯首次嘗試把天氣預報問題變成數學問題,由於工作十分艱巨,沒能實現。後來,英國數學家裡查遜組織人力,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出24小時的預報。由於計算過於簡單,效果也不好。里查遜說,如果要同天氣「比賽」,每天大約要幾萬人日夜不停地計算才行。從此,就再沒有人去用數學來求解計算了。
電子計算機出現了,計算速度真神。幾萬人一天的工作量,用電子計算機來計算,只要幾分鍾就解決問題啦。從此,氣象學家越來越完善了預報方程。在方程中,既考慮到大陸,也考慮到海洋;不僅考慮到平原、高山,還考慮到高空。20世紀50年代起,氣象學家實現了一種新型的預報方法——數值天氣預報。它完全由電子計算機計算作出預報。它既可以測算未來12小時、24小時、48小時的短期天氣,也可以預報5天、10天、15天的中期天氣。氣象學家甚至利用新發現的大氣中的一種特長的慢波,通過精密計算預報未來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的天氣。
㈨ 氣象是如何預報的
現代天氣預報有五個組成部分:
收集數據
最傳統的數據是在地面或海面上通過專業人員、愛好者、自動氣象站或者浮標收集的氣壓、氣溫、風速、風向、濕度等數據。世界氣象組織協調這些數據採集的時間,並制定標准。這些測量分每小時一次(METAR)或者每六小時一次(SYNOP)。
使用氣象氣球氣象學家還可以收集上空的氣溫、濕度、風值。氣象氣球可以一直上升到對流層頂。
氣象衛星的數據越來越重要。氣象衛星可以採集全世界的數據。它們的可見光照片可以幫助氣象學家來檢視雲的發展。它們的紅外線數據可以用來收集地面和雲頂的溫度。通過監視雲的發展可以收集雲的邊緣的風速和風向。不過由於氣象衛星的精確度和解析度還不夠好,因此地面數據依然非常重要。
氣象雷達可以提供降水地區和強度的信息。多普勒雷達還可以確定風速和風向。
數據同化
在數據同化的過程中被採集的數據與用來做預報的數字模型結合在一起來產生氣象分析。其結果是目前大氣狀態的最好估計,它是一個三維的溫度、濕度、氣壓和風速、風向的表示。
數據天氣預報
數字天氣預報是使用電腦來模擬大氣。它使用數據同化的結果作為其出發點,按照今天物理學和流體力學的結果來計算大氣隨時間的變化。由於流體力學的方程組非常復雜,因此只有使用超級計算機才能夠進行數字天氣預報。這個模型計算的輸出是天氣預報的基礎。
輸出處理
模型計算的原始輸出一般要經過加工處理後才能成為天氣預報。這些處理包括使用統計學的原理來消除已知的模型中的偏差,或者參考其它模型計算結果進行調整。
過去氣象學家必須自己做處理工作,今天24小時以上的天氣預報主要是使用多種不同模型後對其結果進行綜合。氣象學家還必須分析預報出來的模型數據來使最終用戶能夠理解它。此外天氣預報的模型一般解析度不是特別高。當地的氣象學家還必須通過當地的經驗在涉及地區性的影響,使得當地的天氣預報更加精確。不過隨著天氣預報模型的不斷精密化這個工作量越來越小了。
展示
對於最終用戶來說天氣預報的展示是整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只有知道最終用戶需要什麼信息、如何才能將這些信息易懂地傳達給最終用戶才能完成這個任務。
㈩ 天氣預報是怎樣知道天氣的
天氣預報是 應用大氣變化的規律,根據當前及近期的天氣形勢,對未來一定時期內的天氣狀況進行預測。它是根據對衛星雲圖和天氣圖的分析,結合有關氣象資料、地形和季節特點、群眾經驗等綜合研究後作出的。
氣象站觀測的數據是天氣預報的基礎,氣象站越多,預報越准確。為此,全世界建立了成千上萬個氣象站,配置了各種天氣雷達,並在太空布設了多顆氣象衛星,組成全球大氣監測網。這個監測網每天在規定的時間里同時進行觀測,從地面到高空,從陸地到海洋,全方位、多層次地觀測大氣變化,並將觀測數據迅速匯集到各國國家氣象中心,然後轉發世界各地。氣象台的計算機將收集到的數據進行處理和運算,得到天氣圖、數值預報圖等產品,為預報員提供預報依據。
天氣預報的方法有很多,最常用的有兩種。一種是傳統的天氣學方法,就是將同一時刻同一層次的氣象數據填繪在一張特製的圖上,這張圖稱為天氣圖。經過對天氣圖上的各種氣象要素進行分析,預報員就可以了解當前天氣系統(如台風、鋒等)的分布和結構,判斷天氣系統與具體天氣(如雨、風、霧等)的聯系及其未來演變情況,從而做出各地的天氣預報。現在天氣圖的繪制和分析都由計算機來完成。另一種是數值預報方法,它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進步而逐步發展起來的,它做出的天氣預報是靠計算機算出來的。由於大氣的運動遵循一些已知的物理定律,根據這些定律,可以將大氣運動狀態寫成一組偏微分方程,只要給出初值(大氣的當前狀況),就可以求解出方程組隨時間變化的變數值,據此得到大氣的未來狀況。求解方程的過程極其復雜,要求在規定的時間里處理大量的氣象數據,即使最簡化的大氣方程也必須在高速計算機上進行運算。
無論是天氣學方法,還是數值預報方法,或者是其他預報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預報結論也不盡相同,這就需要預報員對各種預報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判斷。這時,預報員所掌握的理論知識、積累的經驗和相應的智慧就顯得極其重要。因此當天氣情況比較復雜,或者災害性天氣來臨前,預報專家們就要進行天氣會商,甚至還與外地、外國的專家交換意見,在各抒己見、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得出比較可靠的預報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