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麼檢查二手筆記本電腦的好壞
選購二手筆記本至關重要的幾點二手筆記本電腦由於「久經風霜」,買回來後可能隨時「罷工」,因此如何確保自己購買的二手筆記本電腦物有所值呢?其實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很難,只要做好下面的鑒別事項就可以了。散熱性能,應是目光聚焦處筆記本電腦散熱性能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筆記本電腦的工作性能,同時也可以檢驗二手筆記本電腦的材質是否良好。檢驗散熱性時,最好先將筆記本電腦接通電源運行一段時間,然後用手感受一下筆記本電腦的外殼溫度,如果感覺到燙手,那麼所選擇的二手筆記本電腦散熱效果不好,如果持續運行時間太長,筆記本電腦可能就會死機。壞點檢測,不得不做的工作由於液晶顯示屏的質量好壞直接關繫到用戶的視覺感受以及筆記本電腦的使用壽命,因此認真檢查筆記本電腦顯示屏有無壞點是鑒別筆記本電腦的必須步驟。壞點其實就是在純黑背景或者純白背景下,液晶顯示屏一直不透明或者一直透明甚至為一種固定色的像素就稱為一個壞點,如果顯示屏上的壞點數目超過5個,就不能購買了,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壞點的數量會越來越多,直到整個顯示屏無法正常顯示為止。性能測試,是「重中之重」檢查整體運行性能是否良好是為了核實一下您當前購買的筆記本電腦還有沒有購買的價值。檢查時,看看滑鼠是否反應敏捷,觸控板是否靈光,程序運行是否正常,屏幕顯示效果是否清晰,筆記本電腦在運行時發出的噪音是否很大,以及在長時間工作後筆記本電腦是否經常出現死機現象等。輔助設備,絕對不應忽視由於二手的筆記本電腦中大部分輔助設備運行使用的時間較長,在性能穩定方面可能比較欠缺,因此使用起來出現故障的頻率非常大。一旦出現故障,修復起來也是比較困難的。因為二手的筆記本電腦中大部分輔助設備都是舊式的,而舊式型號在目前的筆記本電腦市場上已經瀕臨絕跡,那麼與舊式輔助設備相配的當然就很難找了;如果用其他設備來代替的話,可能由於二手的筆記本電腦兼容性能差,而會影響整個筆記本電腦的工作性能,甚至使筆記本電腦無法繼續工作。因此,用戶一定要逐一檢查像鍵盤、軟碟機、光碟機之類的輔助設備是否完好。配件齊全,是最低「門檻」附件中的簡體中文用戶手冊能指導大家如何正確使用筆記本電腦,特別是附件中的驅動程序盤以及系統恢復光碟等,一定不能少,否則系統在重新安裝後有許多設備就無法正確驅動了,因此在購買時應該仔細看原始包裝中的附件。電源規格,不能等閑視之現在不少二手的筆記本電腦都是外國品牌的,例如日本的許多二手筆記本電腦電源規格為110V,這樣的電腦買回來顯然是不能使用在220V電源之下的。因此,用戶一定要核實好電源的使用規格,以避免電源問題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網路功能,也應在關心之列現在電腦的主要用途就是上網,如果買回來的筆記本電腦連最基本的區域網卡或者內置Modem都沒有的話,那麼我們就無法上網。正規場所,應是惟一去處
畢竟買二手筆記本電腦存在較大風險,為把風險降到最低限度,大家最好找一些規模較大專門從事二手筆記本電腦生意的商家,他們提供的二手筆記本電腦通常成色很好,而且也會提供一定的保修服務,在配置上也比較高,只不過價錢方面可能要貴一點,通過他們來買二手筆記本電腦也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㈡ 怎麼判斷一台電腦的好壞
電腦好壞,看你個人從哪方面看起,有些人看顯示器大,機箱外觀酷,就覺得「好」這些也是客觀因素。
系統對中國而言都是用盜版,
好壞主要取決於硬體配置之高低
1:硬碟
2:主板
3:CPU
4:內存
5:光碟機(自選)
6:電源
7:機箱(自選)
A1:硬碟廠商希捷技術最硬,有多年的專業生產經驗, (強烈推薦!!!)再看容量越大也好,不過個人若用到1TB(1000GB)卻屬於浪費型,你要是口袋MM多那也無所謂。一般用到500GB就很夠用啦,現在大概都是7200轉這指的是1分鍾/多少轉 還有緩存有8M/16M/32M這是指的讀取速度,一般人不考量這個參數,看廠商與容量就OK。
A2:主板廠商華碩技術最硬(強烈推薦!!!),也有多年的專業生產經驗,且一直是零售業的NO.1!主板考量的參數就多了哈,主要有Intel晶元組、AMD晶元組、威盛、SIS等。
A3:CPU 有用到英特爾和AMD 英特爾從賽揚做起到現在的四核,渡過奔騰時代,也是歷經最長時期的一個階段,應該來講技術及各個方面都很成熟,
A4:內存有很多廠商金士頓比較不錯,三星也不錯,主要看容量2GB/4GB/8GB都有哈,頻率有1066/1333/1600買這個越大就越好。
A5:光碟機有CD-RM CD-RW /DVD-RM DVD-RW RM是只可讀碟不能刻錄而RW是即可刻錄又可讀碟,沒裝什麼東西的話光碟機可以不要,看電影可以下載看啊,又可以為你節省點小錢。現在還說有什麼藍光光碟機,是高清的
A6:電源主要看廠商及功率,名廠技術可靠,性能穩定,電壓穩定不易死機,功率有200W/250W/300W/380W/400W/500W更大...你要是用到3個硬碟啊,四核CPU,高顯卡啊你就選擇400W以上電源供電。
A7:機箱完全屬於自選,你看上哪款就用哪款,至於樓主說電腦好壞的話,就買個炫一點的,38°機箱 銅螺柱,自帶機箱風扇,七彩裝飾燈,防盜側板。
電腦以好壞判定真的很難,配置高低而已
㈢ 怎麼識別電腦的好與壞
如何識別電腦好壞(一) 許多問友總覺得了解各種各樣的硬體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其實只要你了解一些該類硬體的基本知識與參數,便能對電腦硬體有一個比較理性的認識。 一、看參數識CPU CPU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器)的縮寫,CPU一般由邏輯運算單元、控制單元和存儲單元組成。在邏輯運算和控制單元中包括一些寄存器,這些寄存器用於CPU在處理數據過程中數據的暫時保存。大家需要重點了解的CPU主要指標/參數有: 1.主頻 主頻,也就是CPU的時鍾頻率,簡單地說也就是CPU的工作頻率,例如我們常說的P4(奔四)1.8GHz,這個1.8GHz(1800MHz)就是CPU的主頻。一般說來,一個時鍾周期完成的指令數是固定的,所以主頻越高,CPU的速度也就越快。主頻=外頻X倍頻。 此外,需要說明的是AMD的Athlon XP系列處理器其主頻為PR(Performance Rating)值標稱,例如Athlon XP 1700+和1800+。舉例來說,實際運行頻率為1.53GHz的Athlon XP標稱為1800+,而且在系統開機的自檢畫面、Windows系統的系統屬性以及WCPUID等檢測軟體中也都是這樣顯示的。 2.外頻 外頻即CPU的外部時鍾頻率,主板及CPU標准外頻主要有66MHz、100MHz、133MHz幾種。此外主板可調的外頻越多、越高越好,特別是對於超頻者比較有用。 3.倍頻 倍頻則是指CPU外頻與主頻相差的倍數。例如Athlon XP 2000+的CPU,其外頻為133MHz,所以其倍頻為12.5倍。 4.介面 介面指CPU和主板連接的介面。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卡式介面,稱為SLOT,卡式介面的CPU像我們經常用的各種擴展卡,例如顯卡、音效卡等一樣是豎立插到主板上的,當然主板上必須有對應SLOT插槽,這種介面的CPU目前已被淘汰。另一類是主流的針腳式介面,稱為Socket,Socket介面的CPU有數百個針腳,因為針腳數目不同而稱為Socket370、Socket478、Socket462、Socket423等。 5.緩存 緩存就是指可以進行高速數據交換的存儲器,它先於內存與CPU交換數據,因此速度極快,所以又被稱為高速緩存。與處理器相關的緩存一般分為兩種——L1緩存,也稱內部緩存;和L2緩存,也稱外部緩存。例如Pentium4「Willamette」內核產品採用了423的針腳架構,具備400MHz的前端匯流排,擁有256KB全速二級緩存,8KB一級追蹤緩存,SSE2指令集。 內部緩存(L1 Cache) 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一級高速緩存。在CPU裡面內置了高速緩存可以提高CPU的運行效率,內置的L1高速緩存的容量和結構對CPU的性能影響較大,L1緩存越大,CPU工作時與存取速度較慢的L2緩存和內存間交換數據的次數越少,相對電腦的運算速度可以提高。不過高速緩沖存儲器均由靜態RAM組成,結構較復雜,在CPU管芯面積不能太大的情況下,L1級高速緩存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L1緩存的容量單位一般為KB。 外部緩存(L2 Cache) CPU外部的高速緩存,外部緩存成本昂貴,所以Pentium 4 Willamette核心為外部緩存256K,但同樣核心的賽揚4代只有128K。 6.多媒體指令集 為了提高計算機在多媒體、3D圖形方面的應用能力,許多處理器指令集應運而生,其中最著名的三種便是Intel的MMX、SSE/SSE2和AMD的3D NOW!指令集。理論上這些指令對目前流行的圖像處理、浮點運算、3D運算、視頻處理、音頻處理等諸多多媒體應用起到全面強化的作用。 7.製造工藝 早期的處理器都是使用0.5微米工藝製造出來的,隨著CPU頻率的增加,原有的工藝已無法滿足產品的要求,這樣便出現了0.35微米以及0.25微米工藝。製作工藝越精細意味著單位體積內集成的電子元件越多,而現在,採用0.18微米和0.13微米製造的處理器產品是市場上的主流,例如Northwood核心P4採用了0.13微米生產工藝。而在2003年,Intel和AMD的CPU的製造工藝會達到0.09毫米。 8.電壓(Vcore) CPU的工作電壓指的也就是CPU正常工作所需的電壓,與製作工藝及集成的晶體管數相關。正常工作的電壓越低,功耗越低,發熱減少。CPU的發展方向,也是在保證性能的基礎上,不斷降低正常工作所需要的電壓。例如老核心Athlon XP的工作電壓為1.75v,而新核心的Athlon XP其電壓為1.65v。 9.封裝形式 所謂CPU封裝是CPU生產過程中的最後一道工序,封裝是採用特定的材料將CPU晶元或CPU模塊固化在其中以防損壞的保護措施,一般必須在封裝後CPU才能交付用戶使用。CPU的封裝方式取決於CPU安裝形式和器件集成設計,從大的分類來看通常採用Socket插座進行安裝的CPU使用PGA(柵格陣列)方式封裝,而採用Slot x槽安裝的CPU則全部採用SEC(單邊接插盒)的形式封裝。現在還有PLGA(Plastic Land Grid Array)、OLGA(Organic Land Grid Array)等封裝技術。由於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目前CPU封裝技術的發展方向以節約成本為主。 10.整數單元和浮點單元 ALU—運算邏輯單元,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整數」單元。數學運算如加減乘除以及邏輯運算如「OR、AND、ASL、ROL」等指令都在邏輯運算單元中執行。在多數的軟體程序中,這些運算佔了程序代碼的絕大多數。 而浮點運算單元FPU(Floating Point Unit)主要負責浮點運算和高精度整數運算。有些FPU還具有向量運算的功能,另外一些則有專門的向量處理單元。 整數處理能力是CPU運算速度最重要的體現,但浮點運算能力是關繫到CPU的多媒體、3D圖形處理的一個重要指標,所以對於現代CPU而言浮點單元運算能力的強弱更能顯示CPU的性能。 二、看參數識主板 主板是所有電腦配件的總平台,所以你在選購或使用主板時首先要了解你的主板其核心功能如何,其能支持何種類型的CPU、內存、顯卡、能支持多少數量PCI設備等等。 1.板型 線路板要想在電腦上做主板使用,還需製成不同的板型,下面我們就來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常見的主板板型。AT板型是一種最基本板型,其特點是結構簡單、價格低廉,其標准尺寸為33.2cmX30.48cm,AT主板需與AT機箱電源等相搭配使用,而Baby AT是AT架構主板的改進型,它結構布局更為合理,可支持AT/ATX電源,但由於ATX架構的流行其也已沒落。 而ATX板型則像一塊橫置的大AT板,這樣便於ATX機箱的風扇對CPU進行散熱,而且板上的很多外部埠都被集成在主板上,並不像AT板上的許多COM口、列印口都要依靠連線才能輸出。另外ATX還有一種Micro ATX小板型,它最多可支持4個擴充槽,減少了尺寸,降低了電耗與成本。 而NLX板,它比較受品牌機廠商青睞,其外形像是插了一塊顯示卡的主板,由兩個部分構成:一個部分是布有邏輯控制晶元和基本輸入輸出埠的基板,另一部分具有AGP、PCI、ISA等插槽的附加板則像顯示卡一樣插在基板的特殊埠中,這樣做可以增加空間,拆裝方便。 2.核心 主板晶元組是電腦主板的核心,它代表了該主板所具備的主要技術特點。隨著採用主板晶元組的不同,各種電腦主板支持的功能也相應不同。例如一款主板採用的是Intel的i845D主板晶元組,i845D主板晶元組與它的前身i845相比其主要變化在於它提供了對主流的DDR內存的支持。其主要特點其主板說明書上有相關介紹「i845D晶元組由I845D晶元和ICH2晶元組成,支持Socket478插座的Pentium4處理器,支持400MHz FSB(前端匯流排),支持AGP4X,集成AC97聲效,支持ATA100硬碟傳輸規格。」 3.插座類型 CPU插座就是主板上安裝處理器的地方。主流的CPU插座主要有Socket370、Socket 478、Socket 423和Socket A幾種。其中Socket370支持的是PIII及新賽揚,CYRIXIII等處理器;Socket 423用於早期Pentium4處理器,而Socket 478則用於目前主流Pentium4處理器。而Socket A(Socket462)支持的則是AMD的毒龍及速龍等處理器。另外還有的CPU插座類型為支持奔騰/奔騰MMX及K6/K6-2等處理器的Socket7插座;支持PII或PIII的SLOT1插座及AMD ATHLON使用過的SLOTA插座等等。 4.支持的內存類型 現在大家主要使用的內存主要有168線的SDRAM和184線的DDR SDRAM內存兩種。SDRAM內存,168線,帶寬64位,工作電壓3.3v,它支持PC66/100/133/150等不同的規范;而DDR內存的主要特點在於它能利用時鍾脈沖的上升沿和下降沿傳輸數據,因此不需提高工作頻率就可成倍提高DRAM的速度。 現在DDR內存主要有PC1600/PC2100/PC2700/PC3200幾種規范。例如一款主板說明書指出其「支持2條184針腳的DDR內存插槽,可以支持2GB的內存容量。」這句話表明了其不支持168線的SDRAM,其具備兩根DDR內存插槽可插接兩根DDR內存,此外從其它關於DDR的文字中你可看見這款主板只能支持PC1600/PC2100規范的DDR內存。 5.支持的AGP插槽類型 AGP1X(266Mbps)、AGP2X(533Mbps)、AGP4X(1066Mbps)、AGP Pro及AGP通用插槽(1066Mbps)、AGP8X(2133Mbps)等幾種顯卡插槽都不相同,排在後面的顯卡規范插槽一般可以兼容前面的顯卡規范插槽,例如AGP4X規范的顯卡插槽可以使用AGP2X的顯卡,而AGP4X的顯卡就不能在AGP2X的顯卡插槽上正常使用(註:還有種AGP2X/4X的通用插槽)。 所以,你的主板支持何種顯卡類型是你正確選擇顯卡的關鍵。例如一款主板採用的是AGP4X插槽,那麼你就可以購買AGP1X/2X/4X的顯卡在其上正常使用。 三、看參數識硬碟 眾所周知,市場上的硬碟主要分為IDE和SCSI兩大類。SCSI硬碟有速度快、容量大、使用穩定的特點,是硬碟技術的排頭兵,但其價格太貴,主要用於較專業的場合。 而IDE硬碟雖然說在技術水準上尚同SCSI硬碟有一些的差距,但無庸置疑其差距已越來越小,現如今的IDE硬碟同樣具有轉速快、容量大的特點,而且其價格便宜,已成為家用場合的首選。而IDE硬碟按其內部碟片直徑的大小,又可分為5.25、3.5、2.5和1.8英寸的硬碟等。2.3和1.8英寸碟片直徑大小的硬碟主要用於筆記本電腦等設備;5.25和3.5碟片直徑的硬碟主要用在台式機上,現在台式機上最常用的就是3.5寸碟片直徑大小的硬碟。 1.硬碟的容量 我們在購買硬碟時首先會問,這硬碟是多大的呀?回答:40GB、80GB,就是指的硬碟的容量。它一般指的是硬碟格式化後的容量。硬碟的容量越大越好。 其次,在選擇容量時你還可優先選擇單碟容量大的產品。單碟容量越大技術越先進而且更容易控製成本。舉例來講,同樣是40GB的硬碟,若單碟容量為10GB,那麼需要4張碟片和8個磁頭,要是單碟容量上升為20GB,那麼需要2張碟片和4個磁頭,對於單碟容量達40GB的硬碟來說,只要1張碟片和2個磁頭就夠了,能夠節約很多成本及提高硬碟工作穩定性。 2.硬碟的轉速 這也是大家比較留心的問題。它是指硬碟內主軸的轉動速度。如今市場上的IDE硬碟主要分為5400RPM(轉),7200RPM(轉)兩種轉速。在容量價格都差不多的情況下,可首選轉速快的7200轉的硬碟產品。 3.硬碟的傳輸率 硬碟的傳輸率也是硬碟重要參數之一。它主要指硬碟的外部和內部數據的傳輸率,它們的單位為Mb/s(兆位/秒)或MB/s(1MB=8Mb)。硬碟的外部傳輸率(burst data transfer rate)即硬碟的突發數據傳輸率,它一般指硬碟的數據介面的速率。現在的ATA/66/100/133介面的硬碟的傳輸率可達66-133MB/S。 而硬碟的內部數據傳輸率(internal data transfer rate)是指磁頭至硬碟緩存間的最大數據傳輸率,在這方面市場上主流硬碟的最大內部數據傳輸率一般都可達350Mb/S以上,優秀的硬碟其最大內部數據傳輸率可達500Mb/S。 4.硬碟的緩存 硬碟的緩存的大小也是硬碟的重要指標之一。硬碟的緩存是指在硬碟內部的高速存儲器。如今硬碟採用的緩存類型多為SDRAM,但也有例外的如採用EDO DRAM的。緩存的容量越大越好,它直接關繫到硬碟的讀取速度,如今的硬碟緩存容量大都是2M,並向8M的更大容量過度。但也有少數只有512K緩存的產品,這點大家需注意。 5.硬碟的磁頭 硬碟上採用的磁頭類型,主要有MR和GMR兩種。GMR巨磁阻磁頭已開始取代MR磁頭成為硬碟磁頭的主流。 MR磁阻磁頭,採用的是寫入和讀取磁頭分離式的磁頭結構,它是通過阻值的變化去感應信號幅度,對信號的變化相當敏感,使其讀取數據的准確性也相應提高,而且由於其讀取的信號幅度與磁軌寬度無關,因而磁軌可以做得很窄,從而就提高了碟片的密度,這就使硬碟的容量能夠做得很大。 而GMR磁頭同MR磁頭相比它使用了磁阻效應更好的材料和多層薄膜結構,它比MR磁頭更敏感,因而可以實現更高的存儲密度。現在的MR磁頭的碟片存儲密度可達到3Gbit-5Gbit/in2(每平方英寸每千兆位),而GMR磁頭則可達10Gbit-40Gbit/in2以上。 6.硬碟的尋道時間 硬碟的尋道時間也是了解硬碟的重要參數之一。它主要指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average seek time),道間尋道時間(single track seek),最大尋道時間(max full seek),以及平均等待時間(average latency)等等。它們的單位皆為ms(毫秒)。 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指的是硬碟磁頭移動到數據所在磁軌時所用的時間,這個數值越小越好,如今IDE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大多在9ms以下。而硬碟的道間尋道時間,指的是磁頭從一磁軌轉移至另一磁軌的時間,這個時間也是越短越好。 硬碟的最大尋道時間,指的是硬碟磁頭從開始移動直到最後找到所需要的數據塊所用的全部時間,它的數值也是越小越好,市場上的主流IDE硬碟的最大尋道時間大多在20ms以內。至於硬碟的平均等待時間,是指當磁頭移動到數據所在的磁軌後,然後等待所要的數據塊繼續轉動到磁頭下的時間,它的數值也是越小越好。
㈣ 怎樣熊檢測電腦的好壞
首先可以用代換法,還有就是電源測試法:就是給電腦提供12伏正負電源,應該輸出5伏的感測器電源來判斷。然後是信號測試:就是輸入相應的感測器信號,測試相應的執行器應有執行器動作信號輸出,如果沒有,證明電腦損壞。
㈤ 電腦怎麼自檢硬體好壞
有專門的軟體,國內比較有名的,有「魯大師」。在電腦上安裝這樣的軟體,運行,就可以評測電腦硬體的性能!
㈥ 怎樣能測試電腦的性能好壞
簡單點就是用優化大師裡面的工具測試
高級點就用3dmark2005
再就是看內存和cpu,二手電筒腦內存最好是256m以上的,
不少朋友在新裝電腦以後不能確定自己的電腦性能究竟如何。究竟應該如何測試自己愛機的性能呢?常看電腦評測文章的朋友可能了解,很多朋友評測電腦都會採用運行大量的評測軟體來評價自己的電腦。但是這並不一定適合所有的朋友。很多朋友面對繁多的數據,可能都會頭疼,可能完全不明白這些數據究竟代表了什麼樣的性能。更何況我們手頭不一定有這樣齊全的測試軟體。難道沒有簡單一點的測試方法么?有!
其實,最簡單的測試方法就是讓電腦運行一下我們常用的軟體來檢查電腦有沒有什麼問題,簡單的判斷一下電腦性能是否滿足要求。一般來說,測試可以分成幾類:游戲測試、播放電影測試、圖片處理測試、拷貝文件測試、壓縮測試、網路性能測試。這些測試基本上包括了對電腦性能的整體測試。
游戲性能測試。買電腦的朋友很少有不玩游戲的,而且游戲可以說是對電腦性能的綜合測試,包含了對CPU、內存、顯卡、主板、顯示器、光碟機、鍵盤滑鼠、音效卡、音箱等的測試。所以,電腦首先應該進行的就是游戲測試。我們可以選擇幾款常見的游戲來測試愛機。例如:極品飛車、古墓麗影、QUAKE、CS、虛幻競技場、魔獸爭霸。不一定要把這些游戲都試用一下,可以選擇其中的幾款來測試電腦性能。電腦配置高一些的朋友可以選擇高一些的游戲版本來測試,配置低一些的朋友可以選擇版本低一些的游戲來測試。測試主要應該注意游戲安裝速度、游戲運行速度、游戲畫質、游戲流暢程度、游戲音質等幾方面。可以更改顯示器設置、顯卡設置、BIOS設置、系統設置、游戲設置來感受不同設置下電腦的不同表現。例如改變顯示器的亮度、對比度,改變游戲的解析度,改變顯卡的頻率,改變內存的延時,改變CPU頻率,改變系統硬體加速比例,改變系統緩存設置等等。大家要注意的是在測試以前最好把所有的補丁程序安裝齊全,改變設置測試完成以後要把設置改回來(或者改到最佳狀態)。有條件的朋友可以和配置相近的電腦對比一下,相信能感受出自己愛機的性能。
接下來可以考慮播放一段電影來測試自己的電腦。建議選擇常用的播放器和比較熟悉的電影這樣可能不用和其他電腦對比就能看出自己愛機的「優勢」。這時候應該注意的是播放有沒有異常、畫面的鮮艷程度、調整顯示器亮度後的畫面變化情況、電影畫面的清晰程度等等。
再下來可以考慮測試一下電腦的圖片處理能力。筆者推薦用常用的圖形處理軟體來測試,例如PHOTOSHOP、FIREWORKS、AUTOCAD、3D MAX等等。可以試著打開多個圖片文件、更改圖片或者編輯圖片來測試電腦圖片處理速度、觀察畫質。
拷貝文件測試比較簡單,應該盡量選擇大一些的文件拷貝,大家可以選擇拷貝VCD或者DVD。壓縮測試可以選擇我們常用的WINZIP或者WINRAR來壓縮大一些的文件。也可以通過壓縮CD、VCD來測試電腦,選擇我們常用的超級解霸軟體來測試。以上測試重點查看速度。
網路性能測試相對來說簡單一些,主要檢查網路是否能正常連接、連接速度是否正常。
除了上面幾方面以外,大家也可以運行一些常用的測試軟體來看看電腦得分。例如3DMARK2001SE、3DMARK03、PCMARK04等。然後可以和網上的參考得分來比較得到出對電腦的評價。
㈦ 怎樣判斷一個電腦的好壞。
判斷電腦的好壞,主要看電腦的配置:
1、CPU。核「芯」數越大,運轉速度越快。目前家用普遍的是四核,也有八核的。
2、內存:內存越大,電腦反應越快。目前家用普遍的是2G、4G,也有8G的。
3、顯卡:顯存越大,反應越快,尤其是專業制圖和玩大型網路游戲對顯卡要求很高。目前家用一般是顯存1G、2G。
4、硬碟。硬碟的容量和轉速決定電腦的性能。目前家用普遍採用的1T的硬碟。另外,固體硬碟已經興起。
5、主板。主板的性能和插槽數量決定電腦的性能和今後升級的空間。
處理器(CPU),目前大多數用的都是酷睿5處理器,當然酷睿3也可以選擇,游戲玩家可以注意處理器的主頻,就是處理器後面跟的2.30GHz之類,一般酷睿來說數字越大性能越高。
內存,這個不用多說,現在的主要以2G和4G的內存居多,足以應付眾多的程序運行了,若是辦公用到辦公軟體,可以選擇加個內存條加大內存。
顯卡,顯卡是游戲玩家所比較注重的地方,一般選擇的都是獨立顯卡,現在市面上基本上都是獨立顯卡或者雙顯卡交火,因此不用擔心是集成顯卡的問題,英偉達主流顯卡GTX系列和AMD的HD都還不錯,一般的大型游戲也能跑得起來了。顯存一般是512M和1G,一般越大越好,現在1G顯存的顯卡了已經是普及化了的。
如果要想電腦速度更快的話,可以使用固態(SDD)硬碟,不過價格相對較高。
處理器的選擇上大家認定是i5的處理器就行了,老一輩的奔騰處理器Pentium千萬不要選,這個已經是若干年前的了,i3建議也不要選,畢竟現在市場主流的是i5,i7。
顯卡的選擇是關注配置的群體最為關心的,目前的市場主流來說,英偉達的顯卡,筆記本選擇從GT840到GTX960不等,如果要新入手電筒腦建議選擇GTX系列,功能上相對強大不少,5000以內的盡量選擇755,840等顯卡,5000以上可以考慮850,860等等顯卡,這里主要是針對N卡進行講述。
㈧ 怎麼測試電腦性能的好壞
可以使用游戲加加壓力測試來判斷電腦性能的好壞,比如我的電腦測試了半個小時就很穩定,降頻沒有溫度也很正常
㈨ 怎樣區分一台電腦的好壞
新電腦 要檢查各配件 包裝說明書 配件 是否當面拆封 生產日期 越近越好
主板要仔細看兩面 是否有磨損 特別是背面, 有部分主板由於 小機箱安裝時 由於安裝人員失誤會碰斷主板背面的線路,再做修補後的主板容易出問題。
開機 可用測試軟體查看 硬體廠家 品牌 型號 運行溫度 各電壓是否正常,檢查顯示屏是否有壞點
價格每天都在變 ,一般價格穩定的,質量也是穩定的 如日立硬碟,建設性的意見 就是避開各類問題硬體,硬碟不要用WD 掉速門,6系主板2011年4月以前的主板有介面問題檢測B2 的有問題,B3的是召回後修正的已沒問題。戴爾的顯示器返修率高,而且買到返修品的概率很高。買之前可做點功課,關注各大硬體網站關於問題硬體及假冒件的報道,防止中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