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麵筋的製作方法與配方
【自製麵筋】適合新手的免洗面麵筋的做法
鮮酵母用水化開
㈡ 涼皮怎麼做的
涼皮是中國北方(尤其是陝西)的傳統小吃,口感爽滑筋道,常見的有洗面涼皮(麵筋涼皮)和免洗涼皮(米粉涼皮)兩種做法。下面分別介紹家庭版的具體步驟:
一、洗面涼皮(傳統麵筋涼皮)
材料:
中筋麵粉 500克
清水 250毫升(和面用)
鹽 3克(增加筋性)
黃瓜絲、豆芽、麵筋、蒜水、辣椒油、醋、醬油等(配料根據喜好調整)
步驟:
1. 和面醒面:
麵粉加鹽,分次加水揉成光滑面團,蓋保鮮膜醒發30分鍾。
2. 洗出麵筋:
面團放入大盆,加清水反復揉搓(像洗衣服一樣),洗至水變白後換水繼續洗。
洗4-5次,直到水不再渾濁,剩下的黃色面塊就是麵筋。
3. 處理麵筋:
麵筋加1克酵母揉勻,發酵20分鍾後蒸15分鍾,切塊備用。
4. 沉澱面漿:
洗出的澱粉水靜置4小時以上,倒掉上層清水,留底部濃漿。
5. 蒸涼皮:
平盤(如披薩盤)刷油,舀一勺面漿晃勻,放入沸水鍋中蒸2-3分鍾至透明起泡。
取出過冷水,揭下涼皮,刷油防粘,重復操作。
6. 切條調味:
涼皮切條,加麵筋、黃瓜絲、蒜水、辣椒油、醋、芝麻醬等拌勻。
二、免洗涼皮(米粉版)
材料:
粘米粉(大米粉)100克 + 小麥澱粉(澄粉)50克 + 水300毫升(比例可調)
鹽2克
步驟:
1. 調漿:所有材料混合攪拌至無顆粒,過濾一遍。
2. 蒸制:平盤刷油,倒薄漿蒸2分鍾(同洗面法)。
3. 調味:切條後加配料拌勻,口感更軟糯。
關鍵技巧:
1. 洗面涼皮的面漿沉澱時間要夠,否則涼皮易碎。
2. 蒸時火要大,盤底刷油防粘。
3. 辣椒油可自製:熱油潑辣椒面+芝麻+香料,更香。
試試看吧!自製涼皮雖然耗時,但成就感十足,夏天吃尤其開胃~
㈢ 免洗麵筋餌和不免洗的區別
製作區別。免洗麵筋餌和不免洗的區別是製作區別。免洗麵筋餌指製作過程中不需要用水和麵粉揉捏,直接使用即可;不免洗麵筋餌則需要在製作過程中用水和麵粉揉捏,使其變得更加柔軟和易於操作。
免洗麵筋餌和不免洗麵筋餌都是食品原料,由麵粉、水等食材製作而成。
㈣ 米皮和涼皮的區別
米皮和涼皮是中國不同地區的傳統小吃,雖然外觀和食用方式相似,但它們在原料、製作工藝、口感和地域特色上有明顯區別。以下是具體對比:
1. 原料不同
米皮:
主料為大米(通常選用早秈米或陳米),磨漿後蒸制而成。
代表:陝西漢中米皮、秦鎮米皮(西安鄠邑區)。
涼皮:
主料為小麥麵粉(洗出麵筋後,用沉澱的澱粉漿蒸制),或直接用麵粉加水調漿(如「懶涼皮」)。
代表:陝西關中涼皮、釀皮(甘肅、青海)。
2. 製作工藝
米皮:
大米浸泡後磨成米漿,不洗麵筋。
米漿直接蒸製成薄皮,切條後食用。
涼皮:
洗面法:麵粉揉團後洗去澱粉,澱粉漿蒸成涼皮,洗出的麵筋蒸熟搭配。
免洗法:麵粉直接調漿蒸制(如「懶涼皮」或「蒸麵皮」)。
3. 口感差異
米皮:
口感更軟糯、綿密,帶有大米的清香,厚度通常略厚(如漢中米皮)。
秦鎮米皮:韌性強,可「辣子多醋多」。
涼皮:
因含小麥澱粉,口感更爽滑、筋道(尤其洗面涼皮),麵筋增加嚼勁。
4. 地域與吃法
米皮:
漢中米皮:熱米皮(趁熱吃)或涼拌,配豆芽、土豆絲,辣油香而不燥。
秦鎮米皮:冷切涼拌,突出「油潑辣子」和醋的酸香。
涼皮:
關中涼皮:常配黃瓜絲、麵筋,芝麻醬調味的版本(如「麻醬涼皮」)。
甘肅釀皮:分「水洗釀皮」(黃色、厚實)和「高擔釀皮」(不洗麵筋,更柔韌)。
5. 其他變體
黑米皮/紅米皮:用黑米或紅米製作,色澤獨特。
擀麵皮(陝西寶雞):發酵後擀制,口感更筋道酸香。
涼粉皮:用豌豆或綠豆澱粉製成,透明滑爽(非米、面原料)。
| 對比項 | 米皮 | 涼皮 |
||-|-|
| 原料 | 大米 | 小麥麵粉 |
| 工藝 | 直接磨漿蒸制 | 洗面或調漿蒸制 |
| 口感 | 軟糯、米香 | 爽滑、筋道(含麵筋) |
| 代表地區 | 陝西漢中、秦鎮 | 陝西關中、甘肅釀皮 |
簡單區分:米皮是大米做的,涼皮是麵粉做的,但實際稱呼可能因地而異(如漢中人也稱米皮為「涼皮」)。想體驗差異,建議對比嘗一口漢中熱米皮和關中麻醬涼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