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計算方法 > 所得稅計算方法有幾種

所得稅計算方法有幾種

發布時間:2022-02-07 20:55:23

㈠ 目前新准則要求的所得稅核算方法有哪些

我國企業會計准則要求採用的所得稅會計核算方法如下:
1,應付稅款法,是將本期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稅所得之間產生的差異在當期確認所得稅費用的會計處理方法。
2,納稅影響會計法,是將本期時間性差異的所得稅影響金額,遞延和分配到以後各期的會計處理方法。
3,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是從暫時性差異產生的本質出發,分析暫時性差異產生的原因及其對期末資產負債的影響,當稅率或稅基變動時,必須按預期稅率對「遞延所得稅負債」和「遞延所得稅資產」賬戶余額進行調整。
補充:新會計准則下採用所得稅會計核算方法的差別:
《所得稅准則》規定:採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核算所得稅。《企業會計制度》規定:企業應當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採用應付稅款法或者納稅影響會計法進行所得稅核算。《小企業會計制度》規定:小企業應採用應付稅款法核算所得稅。即《企業會計制度》答應企業選擇採用應付稅款法。

㈡ 企業所得稅的計算方法

一、扣除項目

企業所得稅法定扣除項目是據以確定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的項目。企業所得稅條例規定,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的確定,是企業的收入總額減去成本、費用、損失以及准予扣除項目的金額。

成本是納稅人為生產、經營商品和提供勞務等所發生的各項直接耗費和各項間接費用。費用是指納稅人為生產經營商品和提供勞務等所發生的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

損失是指納稅人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各項營業外支出、經營虧損和投資損失等。除此以外,在計算企業應納稅所得額時,對納稅人的財務會計處理和稅收規定不一致的,應按照稅收規定予以調整。

企業所得稅法定扣除項目除成本、費用和損失外,稅收有關規定中還明確了一些需按稅收規定進行納稅調整的扣除項目。

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利息支出的扣除。納稅人在生產、經營期間,向金融機構借款的利息支出,按實際發生數扣除;向非金融機構借款的利息支出,不高於按照金融機構同類、同期貸款利率計算的數額以內的部分,准予扣除。

2、計稅工資的扣除。條例規定,企業合理的工資、薪金予以據實扣除,這意味著取消實行多年的內資企業計稅工資制度,切實減輕了內資企業的負擔。

但允許據實扣除的工資、薪金必須是「合理的」,對明顯不合理的工資、薪金,則不予扣除。今後,國家稅務總局將通過制定與《實施條例》配套的《工資扣除管理辦法》對「合理的」進行明確。

3、在職工福利費、工會經費和職工教育經費方面,實施條例繼續維持了以前的扣除標准(提取比例分別為14%、2%、2.5%),但將「計稅工資總額」調整為「工資薪金總額」,扣除額也就相應提高了。

在職工教育經費方面,為鼓勵企業加強職工教育投入,實施條例規定,除國務院財稅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企業發生的職工教育經費支出,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過部分,准予在以後納稅年度結轉扣除。

4、捐贈的扣除。納稅人的公益、救濟性捐贈,在年度會計利潤的12%以內的,允許扣除。超過12%的部分則不得扣除。

5、業務招待費的扣除。業務招待費,是指納稅人為生產、經營業務的合理需要而發生的交際應酬費用。稅法規定,納稅人發生的與生產、經營業務有關的業務招待費,由納稅人提供確實記錄或單據,分別在下列限度內准予扣除:。

《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四十三條進一步明確,企業發生的與生產經營有關的業務招待費支出按照發生額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過當年銷售(營業收入的5‰,也就是說,稅法採用的是「兩頭卡」的方式。

一方面,企業發生的業務招待費只允許列支60%,是為了區分業務招待費中的商業招待和個人消費,通過設計一個統一的比例,將業務招待費中的個人消費部分去掉;

另一方面,最高扣除額限制為當年銷售(營業)收入的5‰,這是用來防止有些企業為不調增40%的業務招待費,採用多找餐費發票甚至假發票沖賬,造成業務招待費虛高的情況。

6、職工養老基金和待業保險基金的扣除。職工養老基金和待業保險基金,在省級稅務部門認可的上交比例和基數內,准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7、殘疾人保障基金的扣除。對納稅人按當地政府規定上交的殘疾人保障基金,允許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8、財產、運輸保險費的扣除。納稅人繳納的財產。運輸保險費,允許在計稅時扣除。但保險公司給予納稅人的無賠款優待,則應計入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

9、固定資產租賃費的扣除。納稅人以經營租賃方式租入固定資產的租賃費,可以直接在稅前扣除;以融資租賃方式租入固定資產的租賃費,則不得直接在稅前扣除,但租賃費中的利息支出。手續費可在支付時直接扣除。

10、壞賬准備金、呆賬准備金和商品削價准備金的扣除。納稅人提取的壞賬准備金、呆賬准備金,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准予扣除。提取的標准暫按財務制度執行。納稅人提取的商品削價准備金准予在計稅時扣除。

11、轉讓固定資產支出的扣除。納稅人轉讓固定資產支出是指轉讓、變賣固定資產時所發生的清理費用等支出。納稅人轉讓固定資產支出准予在計稅時扣除。

12、固定資產、流動資產盤虧、毀損、報廢凈損失的扣除。納稅人發生的固定資產盤虧、毀損、報廢的凈損失,由納稅人提供清查、盤存資料,經主管稅務機關審核後,准予扣除。

這里所說的凈損失,不包括企業固定資產的變價收入。納稅人發生的流動資產盤虧、毀損、報廢凈損失,由納稅人提供清查盤存資料,經主管稅務機關審核後,可以在稅前扣除。

13、總機構管理費的扣除。納稅人支付給總機構的與該企業生產經營有關的管理費,應當提供總機構出具的管理費匯集范圍、定額、分配依據和方法的證明文件,經主管稅務機關審核後,准予扣除。

14、國債利息收入的扣除。納稅人購買國債利息收入,不計入應納稅所得額。

15、其他收入的扣除。包括各種財政補貼收入、減免或返還的流轉稅,除國務院、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規定有指定用途者,可以不計入應納稅所得額外,其餘則應並入企業應納稅所得額計算征稅。

16、虧損彌補的扣除。納稅人發生的年度虧損,可以用下一年度的所得彌補,下一納稅年度的所得不足彌補的,可以逐年延續彌補,但最長不得超過5年。

二、不得扣除

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下列支出不得扣除:

1、資本性支出。是指納稅人購置、建造固定資產,以及對外投資的支出。企業的資本性支出,不得直接在稅前扣除,應以提取折舊的方式逐步攤銷。

2、無形資產受讓、開發支出。是指納稅人購置無形資產以及自行開發無形資產的各項費用支出。無形資產受讓、開發支出也不得直接扣除,應在其受益期內分期攤銷。

3、資產減值准備。固定資產、無形資產計提的減值准備,不允許在稅前扣除;其他資產計提的減值准備,在轉化為實質性損失之前,不允許在稅前扣除。

4、違法經營的罰款和被沒收財物的損失。納稅人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和規章,被有關部門處以的罰款以及被沒收財物的損失,不得扣除。

5、各項稅收的滯納金、罰金和罰款。納稅人違反國家稅收法規,被稅務部門處以的滯納金和罰款、司法部門處以的罰金,以及上述以外的各項罰款,不得在稅前扣除。

6、自然災害或者意外事故損失有賠償的部分。納稅人遭受自然災害或者意外事故,保險公司給予賠償的部分,不得在稅前扣除。

7、超過國家允許扣除的公益、救濟性捐贈,以及非公益、救濟性捐贈。納稅人用於非公益、救濟性捐贈,以及超過年度利潤總額12%的部分的捐贈,不允許扣除。

8、各種贊助支出。

9、與取得收入無關的其他各項支出。

(2)所得稅計算方法有幾種擴展閱讀:

企業所得稅規定,納稅人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以權責發生制為原則,同時對分期收款銷售商品、長期工程(勞務)合同等經營業務規定可按下列方法確定:

1、以分期收款方式銷售商品的,可以按合同約定的購買入應付價款的日期確定銷售收入的實現;

2、建築。安裝、裝配工程和提供勞務,持續時間超過1年的,可以按完工進度或完成的工作量確定收入的實現;

3、為其他企業加工、製造大型機械設備、船舶等,持續時間超過12個月的,可以按完工進度或者完成的工作量確定收入的實現。

㈢ 個人所得稅計算方法有哪些

應納稅所得額=月度收入-5000元(起征點)-專項扣除(三險一金等)-專項附加扣除-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

例:已婚人士小李在北京上班,月收入1萬元,「三險一金」專項扣除為2000元,每月租金4000元,有一子女上幼兒園,同時父母已經60多歲。

起征點為3500元的情況下,沒有專項附加扣除,每月需繳納345元個稅;

起征點為5000元的情況下,沒有專項附加扣除,每月需繳納(10000-5000-2000)×3%=90元個稅。

根據新政策,小李就可以享受住房租金1200元扣除、子女教育1000元扣除、贍養老人1000元扣除(跟姐姐分攤扣除額),所以,個稅=(10000-5000-2000-1200-1000-1000)×3%=0元。

(3)所得稅計算方法有幾種擴展閱讀:

個人所得稅的征稅對象:

1、法定對象

我國個人所得稅的納稅義務人是在中國境內居住有所得的人,以及不在中國境內居住而從中國境內取得所得的個人,包括中國國內公民,在華取得所得的外籍人員和港、澳、台同胞。

2、居民納稅義務人

在中國境內有住所,或者無住所而在境內居住滿1年的個人,是居民納稅義務人,應當承擔無限納稅義務,即就其在中國境內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法繳納個人所得稅。

㈣ 企業所得稅計算方法(公式)

企業所得稅四步計演算法:

第一步,計算應交所得稅

應交所得稅=[利潤總額+費用(會計-稅法)-收入(會計-稅法)]×現行稅率

第二步,計算暫時性差異(公式符號性質)

暫時性差異=(資產類)賬面價值-計稅基礎

暫時性差異=(負債類)(賬面價值-計稅基礎)×(-1)+X=應納稅X;-X=可抵扣X

第三步,計算遞延所得稅負債(或資產)增長額

=期末應納稅暫時性差異×預計轉回稅率-遞延所得稅負債期初余額

第四步,做分錄(根據四科目平衡計算所得稅費用)

☆所得稅費用的簡演算法

所得稅費用=(利潤總額+永久性差異)×現行稅率

永久性差異=費用(會計-稅法)-收入(會計-稅法)

成立條件:預計轉回稅率=現行稅率

特殊情況:預計轉回稅率≠現行稅率,則公式不成立。

【例】A公司2013年度利潤表中利潤總額為3000萬元,該公司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25%。遞延所得稅資產及遞延所得稅負債不存在期初余額。與所得稅核算有關的情況如下:

2013年發生的有關交易和事項中,會計處理與稅收處理存在差別的有:

(1)2013年1月開始計提折舊的一項固定資產,成本為1500萬元,使用年限為10年,凈殘值為0。會計處理按雙倍余額遞減法計提折舊,稅收處理按直線法計提折舊。假定稅法規定的使用年限及凈殘值與會計規定相同。

(2)向關聯企業捐贈現金500萬元。假定按照稅法規定,企業向關聯方的捐贈不允許稅前扣除。

(3)當期取得作為交易性金融資產核算的股票投資成本為800萬元,2013年12月31日的公允價值為1200萬元。稅法規定,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持有期間市價變動不計入應納稅所得額。

(4)違反環保法規定應支付罰款250萬元。

(5)期末對持有的存貨計提了75萬元的存貨跌價准備。

要求:完成A公司2013年所得稅的會計處理。

注會

㈤ 個人所得稅的計算方法有哪些

個人所得稅是調整征稅機關和自然人之間在個人所得稅的征納與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計算個稅方法:應繳納個人所得稅=(個人扣除社保後的月工資-起征點5000元)*工資所在級別的稅率-速算扣除數。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十一
居民個人取得綜合所得,按年計算個人所得稅;有扣繳義務人的,由扣繳義務人按月或者按次預扣預繳稅款;需要辦理匯算清繳的,應當在取得所得的次年三月一日至六月三十日內辦理匯算清繳。預扣預繳辦法由國務院稅務主管部門制定。
居民個人向扣繳義務人提供專項附加扣除信息的,扣繳義務人按月預扣預繳稅款時應當按照規定予以扣除,不得拒絕。
非居民個人取得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有扣繳義務人的,由扣繳義務人按月或者按次代扣代繳稅款,不辦理匯算清繳。

㈥ 所得稅的處理方法有哪幾種

所得稅的處理方法有哪幾種?
所得稅會計產生的原因主要是會計收益與應稅收益存在的差異所致。會計收益和應稅收益是經濟領域中兩個不同的經濟概念,分別遵循不同的原則,規范不同的對象,體現不同的要求。那麼所得稅的處理方法有哪幾種呢?一起和小K來看看吧!
一、應付稅款法
在應付稅款法下,本期所得稅費用等於本期應交所得稅,假設不欠稅,則所得稅費用就是交納的所得稅,即現金支出多少,費用就是多少,這是收付實現制。採用應付稅款法,關鍵是計算應交的所得稅,應交的所得稅計算出來了,所得稅的費用也就確定了。應付稅款法既可用來處理永久性差異,也可用來處理時間性差異。
應付稅款法要求所得稅費用按稅法計算,所得稅費用等於本期應交稅款。因為所得稅是因本期收益而發生的法定費用,與以後各個期間的收益無關,按權責發生制原則,理應由本期收益負擔。同時,此種方法按應稅利潤計算所得稅費用,使本期所得稅費用的發生額與本期應交稅款相同,計算方法簡單,易於掌握,而遞延稅款法按會計利潤計算本期所得稅費用,則納稅影響額要遞延到以後期間,由於未來收益的不確定性,使其處理並不穩健。當然,應付稅款法也存在一定缺陷,在稅法和會計制度的規定存在較大差異的情況下,如存在大額超過稅法規定的工資費用、業務招待費等等,則會導致其計算出的所得稅費用與按會計制度計算的所得稅費用存在較大差額。
二、納稅影響會計法
納稅影響法認為,會計利潤和應稅利潤之間的差異可分解為永久性差異和時間性差異(或暫時性差異)。永久性差異是由於會計制度與稅法對收益、費用或損失的確認標准不同而形成的,這種差異不會隨著時間流逝而變化,也不會在以後期間轉回。所以,在核算中只能在本期確認永久性差異。時間性差異(或暫時性差異)是由於會計制度和稅法對收入、費用歸屬期間的規定不同而形成的,隨著時間的流逝,時間性差異(或暫時性差異)會轉回,其對納稅的影響額也會隨之消除。所以,所得稅費用可以採用跨期攤提的方法,把稅法對本期所得稅費用和稅後利潤的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在計算所得稅費用時,不必調整時間性差異(或暫時性差異),只需在會計利潤基礎上調整永久性差異,再乘所得稅稅率即可。所得稅費用與應交所得稅額的差額就是時間性差異(或暫時性差異)的納稅影響額,記入“遞延稅款”賬戶,如果本期所得稅費用大於應付稅款,“遞延稅款”賬戶表示預提所得稅,即遞延所得稅負債;反之,記入“遞延稅款”賬戶的是待攤所得稅,即遞延所得稅資產。“遞延稅款”賬戶的納稅影響額隨著時間性差異(或暫時性差異)的轉回而逐步轉銷。如果在此期間沒有新的時間性差異(或暫時性差異)發生,“遞延稅款”賬戶最後余額為零。由此看來,“遞延稅款”賬戶從結構和用途上看屬於跨期攤提賬戶,其目的是為了使所得稅費用的核算符合權責發生制和配比原則,採用待攤或預提的方法,把時間性差異(或暫時性差異)的納稅影響額作時間性調整。
所得稅會計產生的原因主要是會計收益與應稅收益存在的差異所致。會計收益和應稅收益是經濟領域中兩個不同的經濟概念,分別遵循不同的原則,規范不同的對象,體現不同的要求。那麼所得稅的處理方法有哪幾種呢?一起和小K來看看吧!
一、應付稅款法
在應付稅款法下,本期所得稅費用等於本期應交所得稅,假設不欠稅,則所得稅費用就是交納的所得稅,即現金支出多少,費用就是多少,這是收付實現制。採用應付稅款法,關鍵是計算應交的所得稅,應交的所得稅計算出來了,所得稅的費用也就確定了。應付稅款法既可用來處理永久性差異,也可用來處理時間性差異。

㈦ 企業所得稅如何計算扣除項目有哪些

企業所得稅是對我國內資企業和經營單位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徵收的一種稅。那麼大家知道企業所得稅如何計算?還有企業所得稅的扣除項目有哪些?一起跟小K往下看吧!
企業所得稅的計算
按照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的規定。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 ,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經主管稅務機關批准,企業所得稅稅率減按20%。
企業所得稅的徵收方式,分為兩種,一是查賬徵收,另一是核定徵收;
1、查賬徵收的,
(1)應交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計算繳納
應納稅所得額=收入-成本(費用)-稅金+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納稅調整額
(2)按月(季)預繳時:
應交企業所得稅=利潤總額*適用稅率
2、核定徵收的,應交企業所得稅=應稅收入額*所得率*適用稅率。
企業所得稅的扣除項目
企業所得稅法定扣除項目是據以確定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的項目。企業所得稅條例規定,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的確定,是企業的收入總額減去成本、費用、損失以及准予扣除項目的金額。成本是納稅人為生產、經營商品和提供勞務等所發生的各項直接耗費和各項間接費用。費用是指納稅人為生產經營商品和提供勞務等所發生的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損失是指納稅人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各項營業外支出、經營虧損和投資損失等。除此以外,在計算企業應納稅所得額時,對納稅人的財務會計處理和稅收規定不一致的,應按照稅收規定予以調整。企業所得稅法定扣除項目除成本、費用和損失外,稅收有關規定中還明確了一些需按稅收規定進行納稅調整的扣除項目。
企業所得稅案例分析
某公司為了達到上級交的任務增加會計利潤,在2016年年底計提一筆關聯方利息收入並沒有實際發生。
問題:
這筆利息收入在所得稅匯算時能否做調減處理?
政策依據:
《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十八條規定,利息收入,按照合同約定的債務人應付利息的日期確認收入的實現。
意見:
對於此類運用盈餘管理手段虛增利潤的情況,根據相關借貸合同或協議判定,如果按照稅法口徑未達到收入確認條件,可以進行納稅調減處理;經判定已經達到確認條件的,則不應進行調減處理。
好了,看到這里,相信大家都已經了解了企業所得稅計算的內容,以後遇到相關的問題也不會慌了,小編下面還有些關於企業所得稅問題匯總給到大家,希望更加能加深大家對企業所得稅納稅的理解。
企業所得稅相關問題延伸
問:企業所得稅稅負率是多少?
答:企業所得稅稅收負擔率(簡稱稅負率) 稅負率=應納所得稅額&pide;銷售收入×100%。
稅負是指實際應計繳的稅款占相對應的應稅銷售收入的比例。稅負可以單指增值稅稅負、所得稅稅負、營業稅稅負等。也可以把所有本年度上交的所有稅款加總計算一個總體稅負。
企業所得稅是對我國內資企業和經營單位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徵收的一種稅。那麼大家知道企業所得稅如何計算?還有企業所得稅的扣除項目有哪些?一起跟小K往下看吧!
企業所得稅的計算
按照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的規定。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 ,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經主管稅務機關批准,企業所得稅稅率減按20%。
企業所得稅的徵收方式,分為兩種,一是查賬徵收,另一是核定徵收;
1、查賬徵收的,
(1)應交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計算繳納
應納稅所得額=收入-成本(費用)-稅金+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納稅調整額
(2)按月(季)預繳時:
應交企業所得稅=利潤總額*適用稅率
2、核定徵收的,應交企業所得稅=應稅收入額*所得率*適用稅率。
企業所得稅的扣除項目
企業所得稅法定扣除項目是據以確定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的項目。企業所得稅條例規定,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的確定,是企業的收入總額減去成本、費用、損失以及准予扣除項目的金額。成本是納稅人為生產、經營商品和提供勞務等所發生的各項直接耗費和各項間接費用。費用是指納稅人為生產經營商品和提供勞務等所發生的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
損失是指納稅人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各項營業外支出、經營虧損和投資損失等。除此以外,在計算企業應納稅所得額時,對納稅人的財務會計處理和稅收規定不一致的,應按照稅收規定予以調整。企業所得稅法定扣除項目除成本、費用和損失外,稅收有關規定中還明確了一些需按稅收規定進行納稅調整的扣除項目。
企業所得稅案例分析
某公司為了達到上級交的任務增加會計利潤,在2016年年底計提一筆關聯方利息收入並沒有實際發生。
問題:
這筆利息收入在所得稅匯算時能否做調減處理?
政策依據:
《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十八條規定,利息收入,按照合同約定的債務人應付利息的日期確認收入的實現。
意見:
對於此類運用盈餘管理手段虛增利潤的情況,根據相關借貸合同或協議判定,如果按照稅法口徑未達到收入確認條件,可以進行納稅調減處理;經判定已經達到確認條件的,則不應進行調減處理。
好了,看到這里,相信大家都已經了解了企業所得稅計算的內容,以後遇到相關的問題也不會慌了,小編下面還有些關於企業所得稅問題匯總給到大家,希望更加能加深大家對企業所得稅納稅的理解。
企業所得稅相關問題延伸
問:企業所得稅稅負率是多少?
答:企業所得稅稅收負擔率(簡稱稅負率) 稅負率=應納所得稅額&pide;銷售收入×100%。
稅負是指實際應計繳的稅款占相對應的應稅銷售收入的比例。稅負可以單指增值稅稅負、所得稅稅負、營業稅稅負等。也可以把所有本年度上交的所有稅款加總計算一個總體稅負。
本課程專為會計新人/准會計人研發→【零基礎會計上崗集訓班】10多年老會計手把手教!事無巨細,課程內容涵蓋所有會計工作!【短期培訓2天】【高效提升實力】今日國慶特惠,僅需¥260!【上進的人,從不猶豫】【點此馬上報名】
課程鏈接:https://wangxiao.kuaiji.com/goods/110719

閱讀全文

與所得稅計算方法有幾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男性眼袋怎麼消除簡單方法 瀏覽:907
鈦金條有幾種安裝方法好看 瀏覽:828
披薩餅的製作方法和視頻 瀏覽:387
青田玉鑒別方法 瀏覽:913
魅族3夜間模式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74
如何清理水垢的好方法 瀏覽:691
塗油漆的檢測方法 瀏覽:910
汽車前蓋間隙檢測方法 瀏覽:787
中考邢台填報志願的方法與步驟 瀏覽:503
翻腕上籃訓練方法 瀏覽:200
自己怎麼測肺活量怎麼測試方法 瀏覽:792
勃起功能障礙治療方法 瀏覽:678
現有檢測甲醛的方法 瀏覽:804
食療手抖最佳治療方法 瀏覽:548
經濟學中規避風險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275
房顫的中醫治療方法 瀏覽:763
6缸活塞安裝方法 瀏覽:354
常用應用題解題方法介紹 瀏覽:779
路亞竿魚鉤的連接方法 瀏覽:853
柔性防水膠帶安裝方法 瀏覽: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