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動物飼料中干物質是怎麼回事
干物質是指有機體在60℃--90℃的恆溫下,充分乾燥,餘下的有機物的重量。
干物質中含有粗蛋白質、粗纖維。 飼料的干物質含量是指飼料中所包含的干物質的數量。
計算方法如下: 干物質就是100減去初水分的部分,稱取200至300g左右的樣品,120度烘10-15分鍾,目的是殺死樣品中得酶,然後迅速轉移到60度烘箱中烘8-12小時,回潮24小時,稱重。
⑵ 如何感觀判斷飼料的質量感官判斷飼料好壞六大法
(一)通過觸覺判斷
檢測者可將手伸入一袋糧食中,如果糧食是乾燥的,在袋子的里層和外層不會感到任何的溫度差異;如果糧食的水分含量高,那麼在冬季會感到袋子中心處的糧食比外層的糧食熱,在夏季您會感到袋子中心處的糧食比外層的糧食涼。
取一勺米糠放在手掌中,用手指擠壓、摩擦,如果感到太粗糙,這可能說明米糠中摻雜了稻殼;抓一小把米糠在手握緊成拳頭後再慢慢松開手指,質量好的米糠會留有手指的壓痕,而摻了雜的米糠則會散開無法成形。家禽的粉狀配合飼料顯示出這樣的手指壓痕,說明其水分含量高,因為水分含量正常的飼料容易散開。當魚粉的水分含量較高時,摸起來會比較熱,更柔軟、更潮濕。
(二)用味覺判斷
通過味覺,可以判斷飼料及其原料的新鮮程度。新鮮的飼料及其原料口感較好,而儲存一定時間後,其中的油脂由於游離脂肪酸的存在會酸敗,導致口感極差。過期的飼料有一種令人難以忍受的陳腐、發霉味。
通過牙咬和品嘗餅粕,能夠分辨出餅粕的新鮮程度、酸敗程度、霉變程度和摻雜程度。目前,絕大多數餅粕摻有米糠、蓖麻籽、棉籽和其他廉價的榨油種籽。採用飼料顯微鏡、咀嚼、品嘗、辨別顏色和氣味的方法能夠分辨出絕大多數摻入物。通過牙咬和咀嚼糧食或餅粕,很容易判斷出其中的水分含量,乾的飼料原料咬起來應該是又脆又硬且易碎。如果魚粉、碎米等原料中摻雜有沙子、碎石,咀嚼起來會感到牙磣。
(三)用眼睛觀察
檢查時要注意原料的自然顏色、摻雜物含量、黴菌生長情況、結塊情況、蟲咬情況和任何其他異常情況,使用這些發霉結塊的飼料和用變質原料生產的飼料會導致低投入產出比和高死亡率。發霉的糧食會變綠、變灰或變黑。過期或不當的貯存、原料的水分過高導致結塊和黴菌生長。榨油後的堅果餅粕中摻有米糠或其他廉價果實,魚粉中摻有蝦頭、蟹殼、貝殼等的粉末,都能通過仔細的觀察和飼料用顯微鏡來發現。由於含油少易保證質量,淺色的魚粉比暗色的魚粉好。
用飼料顯微鏡比直接用眼睛檢查更精確,在一台適用范圍較廣的顯微鏡下,飼料原料中摻雜的異物如果皮、果殼、石子和廉價替代物,都能很容易地被檢查出來。飼料顯微鏡可用來判別飼料原料中摻雜物,如沙石、果皮、果殼、變質的糧食,魚粉、肉粉中摻入的毛粉、皮粉,芝麻籽粉、葵花籽粉中摻入的蓖麻籽粉、棉籽粉及其他相似的廉價替代物。
簡單的化學製品和試劑能區分飼料原料。例如將濃度為2.5%的鉬酸銨溶液加入到飼料原料中,晃動後沒有沉澱,說明其中可能混有碳酸鈣或碳酸鈉;如果沒有晃動就產生黃色沉澱,說明其中可能混有磷酸鹽或骨粉、磷酸二氫鈣;如果將濃度為1%的硝酸銀溶液加入到飼料原料中,產生白色沉澱,說明其中混有氯化物;如果不產生沉澱,說明其中沒有氯化物;將蒸餾水加入到飼料原料中,溶液變白,說明其中混有乳產品。
對於米糠、魚油、油料籽、肉粉、蠶蛹粉、脂肪、油脂和其他含油豐富的飼料原料,由於過期或不正確的貯存會產生酸敗,通過嗅覺能夠分辯。在動物飼料中使用這些酸敗的原料會破壞飼料中的脂溶維生素,而且飼料的口味極差,降低了飼料的口感和轉化率。如果飼料及其原料有霉味,說明其中有黴菌生長,這樣的飼料絕不能喂動物。肉粉中摻有皮革廢棄物、毛發粉或蠶蛹粉會有一種強烈的皮革味或動物脂肪酸敗的氣味,這類混有摻入物的肉粉不易消化。
(四)注意傾聽
乾燥的糧食和魚粉在手中晃動時有一種乾的、脆的、類似金屬的聲音,而水分含量高的糧食和魚粉會有低沉的聲音。乾燥的飼料及其原料流動性好,乾的魚粉易散不易成形。
(五)判斷豆粕烘炒的程度
豆粕是世界范圍內家禽飼料中重要的蛋白質來源。它含有極好的氨基酸,但也含有微量影響消化吸收的胰蛋白酶抑制劑之類的毒素。通過加熱,主要是烘炒可以破壞這些毒素。市場上買到的豆粕是經過烘炒、用溶劑萃取後的產品。烘炒過度和烘炒不夠都是不可取的,因為烘炒過度會使蛋白質變性,烘炒不夠將不能完全地破壞胰蛋白酶抑制劑和其他毒素。有一種快速現場檢測方法可以檢測大豆的烘炒程度,美國豆粕協會和其他機構為這種快速現場檢測方法提供一種含有甲酚紅+尿素+百里酚藍+丙三醇的混合試劑,將樣品在培養皿或光滑的白紙上均勻地攤成薄薄的一層,把混合試劑噴到樣品上,如烘炒不夠,豆粕微粒在1分鍾內很快變紅;如烘炒程度合適,僅有10%微粒變成紅色,而且變紅速度很慢;如烘炒過度,則沒有微粒變紅。
(六)對糧食的檢測應檢測糧食的顏色、容重、蟲咬情況和有無沙石、玉米芯、皮殼、糠麩等雜質;
還應檢測糧食的胚芽部分是否發霉。隨機從不同的袋子里取50~100粒糧食觀察是否有黴菌繁殖,如果超過2%的糧食有黴菌,就應拒絕使用這批糧食;如果有1%~2%的糧食受到黴菌污染,應將所取的樣品送實驗室進行菌黴素檢測和確認。通過牙咬、觸摸、抖動能夠判斷出糧食的水分含量。如果需要更精確的判斷,可將100克糧食放在煎鍋加熱,連續攪動大約10分鍾,注意不要燒焦,然後將樣品冷卻後再稱重,這就是干物質的重量。這種方法也能用於餅粕水分含量的估計。
⑶ 飼料中干物質。粗灰分、粗蛋白質和粗脂肪的測定方法與原理
粗蛋白質含量的檢測可是通過凱氏定氮法進行測定,而粗脂肪含量的檢測通過使用索氏抽提法進行測定分析,而灰分的測定則是飼料中灰分的測定一般採用灰化法。將試樣在550℃燒灼,使構成飼料有機物的主要元素C、N、H、等氧化,所余殘渣即飼料中所含各種礦物元素的氧化物、氯化物及碳酸鹽,以及混雜在飼料中粘土、砂粒等,稱為粗灰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