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科普 > 名人读书方法摘录怎么写四年级

名人读书方法摘录怎么写四年级

发布时间:2022-02-11 02:48:48

A. 名人读书方法,少点字

卢梭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一向反对死读书、滥读书。
当时社会上有些人,学了一门知识赶着学另一门知识,没一刻停息,只花时间去学别人的思想,却没时间锻炼自己的思想。结果,知识是学了些,智力却很少增长。
卢梭对此很看不惯,就在他着的《爱弥尔》一书中说,这种人“就好比在海滩上拾贝壳的孩子,起初拾了一些贝壳,可是看到其他的贝壳时,他又想去拾,结果扔掉一些又拾到一些,乃至拾一大堆贝壳不知道选哪一个好的时候,只好通通扔掉,空着手回去。”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总结出了“一总、二分、三合”读书法。一总:先浏览书的前言、后记、序等总述性部分,然后认真地读目录,以便概括地了解全书的结构、内容、要点和体系等,这样便可对全书有个总体印象。二分:在读了目录后,先略读正文,这不需要逐字读,要着重对那些大小标题、画线、加点、黑体字或有特殊标记的句段进行阅读,这些往往是每节的关键所在。三合:就是在翻阅略读全书的基础上,对这本书已有个具体印象,这样再回过头来细读一遍目录和全书内容,并加以思考、综合,使其条理化、系统化,以弄清其内在联系,达到深化、提高的目的,进一步深入领会初读时所不能领会的许多东西。

朱熹

宋朝着名学者朱熹,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他在读书方法上,特别强调“循序而渐进”。
朱熹说:“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渐进,则意志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也就是说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弄明白它们的含义,一句话一句话地搞清楚它们的道理。前面还没搞懂,就不要急着看后面的。这样就不会有疏漏错误了。

鲁迅

鲁迅先生读书非常强调博览,主张不要对自己的阅读范围作过狭的限制。鲁迅在《读书杂谈》一文中说过:“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科的,偏看看理科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钱锺书

钱锺书的治学之道,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博闻强志,深思慎取。
钱锺书从启学之时,就博览群书。读中学时,就读了《天演论》等英文原版着作,还啃下了《古文辞类纂》、《骈体文钞》、《十八家诗钞》等,至于他喜爱的小说杂志更是爱不释手,披阅不倦。他阅读书籍所写的札记,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毫不夸张,他写学术巨着《管锥编》时,所用的资料足有几麻袋。
钱锺书主张先博后约,由博返约。即先广泛涉猎,博览群书,然后再在此基础提炼吸收,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这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使他成为一代学术泰斗,也为后学者指出了正确的成功之路。

铁凝

铁凝说:“对一个小说家来说,书读得越杂越好,应该多读一些小说之外的书。”其他优秀的作品会开阔你的视野,从另外的书中可以获得别样的生活和感受,这样生命也会更完整。另外,读书应该从兴趣出发,不要硬着头皮去读,“读不下去,你怎么获得营养啊?也许随着年龄以及阅历的增长,你会发现你漏过了一些值得你去读的书。所以,也不要太过排斥。”铁凝认为,阅读对于自己来说,就是生活里最为愉快的一部分,任何一本好书给读者的营养都是慢慢渗透的。铁凝对自己未来的阅读计划是:经典的,耐读的。

B. 名人读书方法故事

着名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C. 名人读书的方法有哪些

  1. 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

    诸葛亮读书也没有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他对好友们说:“你们几位从政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三人反问诸葛亮“仕途”如何,诸葛亮“笑而不答”。

  2. 陶渊明|“会意”读书法

    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他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3. 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

    宋朝着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苏轼在信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

  4. 郑板桥|“精当”读书法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但不等于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

  5. 欧阳修|“计字日诵”读书法

    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的书籍就被他背熟了。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在欧阳修的亲身实践中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D. 名人读书的方法

  1. 无时不读

  2. 读而能思

  3. 思而能行。

E. 名人的读书方法或名言

1、玉不琢,不成器;木不雕,不成材;人不学,不知理。

2、活到老,学到老,学到八十仍嫌少。

3、笨鸟先飞早入林,功夫不负苦心人。

4、熟能生巧,巧能生精。

5、勉之期不止,多获由力耘。——欧阳修

6、勤奋者废寝忘食,懒惰人总没有时间。

7、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

8、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9、勤奋是好运之母。

10、越努力,越幸运。

11、韦编三绝,悬梁刺骨,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卧薪尝胆,圆木警枕。

12、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收获得好,必须耕耘得好。——徐特立

13、天才来自勤奋。

14、只要能收获甜蜜,荆棘丛中也会有蜜蜂忙碌的身影。

15、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16、勤奋的人是时间的主人,懒惰的人是时间的奴隶。

17、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8、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19、谨慎和勤奋带来好运,勤勉是好运之母。

20、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1、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22、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2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4、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25、读书勤乃有,不勤腹中虚。——韩愈

26、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苦”字。

27、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

28、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雨果

29、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屠格涅夫

30、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

F. 名人的读书方法

一、诸葛亮的“观其大略”读书法

诸葛亮隐居荆州隆中之时,与颖州石广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师游学。其他三人读书学习“务于精熟”。诸葛亮读书却与诸生不同,他他没有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

二、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

晋代文学家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

三、老舍的“印象”法:

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四、马克思的“针对性”法

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五、苏步青的读书法

着名数学家苏步青主张读书要多读、精读、他读书时,第一遍一般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他就是这样来读《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的。

他最喜欢《聊斋》,不知反复读了多少遍.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无处查,他就读下去再说,以后再读就逐步加深理解,苏步青读数学书也是这样的,他总是边读边想,边做习题,到读最后一遍,题目全部做完,他认为,读书不必太多,要读的精,要读到你知道这本书的优点、缺点和错误了,这才算读好、读精了。

G. 名人。读书方法。

1、通读:这一遍讲究从头到尾一气呵成,把握全书的脉络和中心思想,形成整体概念。具体来说有以下要点:
正式开始阅读之前,仔细阅读目录,把握全书结构,如果章节标题里有本书独有的概念,要重点注意。2、精读:这一遍讲究最大限度地吸收书中精华,以吃透榨干为目的。具体来说有以下要点:
这一遍不求速度不限时间,也不需保证独占性,可以与其他旧书同时交错读(但是如果中途开启新书,仍以新书优先)
步步为营,吃透一章(或一部分),再往下读,中间留思考的时间。3、扫读:这一遍讲究用最快的速度过一遍全书,如果快进看电影一般,巩固整体印象,梳理全书脉络。具体来说有以下要点:
先过目录,看能否对照目录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输出每章的大概内容。
快速扫读,划线或书摘密集的地方可以稍作停留。

H. 名人读书方法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I. 名人读书方法的事例(50字以下)

一、诸葛亮的“观其大略”读书法

诸葛亮隐居荆州隆中之时,与颖州石广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师游学。其他三人

读书学习“务于精熟”。诸葛亮读书却与诸生不同,他他没有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

概,撷取精华。

二、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

晋代文学家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

三、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

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里,介绍了他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他说:“书富如入海,百货

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为书籍

丰富地如同在海洋中遨游。人的精力,不能够全部收取看尽。只要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书就行。

四、郑板桥的“精当”读书法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

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

阅读全文

与名人读书方法摘录怎么写四年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天鹅洗衣机70公斤使用方法视频 浏览:319
东莞治疗痤疮的方法 浏览:230
芥菜种植时间和方法 浏览:972
世界上最简单的炒股方法 浏览:317
男士戴项链的正确方法图片 浏览:39
鸡蛋的正确方法 浏览:176
大疆无人机鉴别方法 浏览:632
化学反应中常用方法 浏览:579
失眠做梦怎么治疗方法 浏览:180
液相色谱分析方法通则 浏览:795
干洗衣服的方法和工具技巧 浏览:472
食用菌糖制品制作方法 浏览:330
如何克服怒气的方法 浏览:946
pro胸肌训练方法大全集 浏览:350
笔记本电脑开机键失灵的解决方法 浏览:660
如何做爆米花儿童简单方法 浏览:329
婴儿两个月不喝奶瓶的解决方法 浏览:157
我的世界模组视频制作方法 浏览:768
热冷交换方法有哪些 浏览:899
牛油果柑的种植方法 浏览: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