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肌肉萎缩是如何鉴别诊断
针对肌萎缩诊断的问题其实回答起来并不简单,要根据肌肉萎缩的表现和心肌酶检测以及肌电图结果来判断。首先应判断是肌源性肌萎缩,还是神经源性肌萎缩,然后再根据症状特点,肌肉萎缩累及的部位以及发病快慢,还有免疫系统检查等结果来判断具体的疾病。有些疾病比较复杂,可以经过肌肉活检或配合基因检测明确诊断。总而言之,肌萎缩的诊断是非常复杂的事情,需要有专业医生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心肌酶、肌电图、肌肉活检,甚至结合基因检测结论进行严谨分析,然后得出正确结论。因此应该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避免耽误诊断和治疗。
㈡ 肌肉萎缩做什么检查可以确诊
引起肌肉萎缩的原因有很多,临床上下运动神经元的病变,也就是说从脊髓的前角细胞开始往下的任何一部分结构发生病变,都可以导致肌肉萎缩;另外全身营养障碍、内分泌失调、中毒、代谢异常、感染、肌肉结构异常等也会引起肌肉萎缩;此外,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肌营养不良症、运动神经元病、多发性肌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疾病也会导致肌肉萎缩。详细情况,到当地大医院神经内科咨询一下看看,
二、体格检查
1、注意肌肉体积和外观 临床上肌肉萎缩的诊断应两侧对比,即肌肉萎缩的范围分布,程度、两侧对称部位的比较,观察有无肌束颤动。
2、肌力和肌张力 肌肉萎缩多伴有肌力低下,所以应注意肌容积与肌力的比较,注意肌肉萎缩部位的肌力,肌张力。检查时应在温暖的环境和舒适的体位下进行。应让患者尽量放松。可通过触摸肌肉的硬度及被动伸屈患者的肢体时所感知的阻力来判断。肌张力减低时,肌肉松弛,被动运动时阻力减低或消失,关节的运动范围扩大。多见于下运动神经元病变、某些肌病如废用性肌肉萎缩。
3、肌萎缩的伴发症 如骨关节的变形,皮肤症状,沿神经走行有无压痛及肿物等。注意有无感觉障碍,感觉障碍的分布、范围和性质如深、浅感觉障碍或复合感觉障碍,感觉分离等,萎缩肌肉有无自发性疼痛和压痛等。
4、注意有无全身性疾病 如肿瘤、糖尿病、恶性病变等。
三、辅助检查
1、全身性肌肉萎缩 考虑是全身性疾病所致应根据患者提示做相应的检查如呼吸系统检查、消化系统检查、血和尿糖检查,自身免疫系统检查等。恶性肿瘤导致的肌肉萎缩常有肌电图异常。
2、神经源性肌萎缩 根据萎缩范围和分布确定检查,一般肌电图、相应部位的 CT或MRI、腰穿检查、神经肌肉活检等。
3、 肌源性肌萎缩 应检查肌电图、血清肌酶系列、血钾、血清抗体、尿肌酸检查,肌肉活检等。
㈢ 右腿肌肉萎缩应该怎样检查
肌肉萎缩要进行下列几项检查:
1、肌肉力量检查,正常的肌力是Ⅴ级,所有低于Ⅴ级的肌力都属于病理性的改变。
2、肌张力检查,肌肉萎缩的患者,其肌张力会降低,如果合并了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也有可能会出现肌张力增高。
3、肌肉围度测量,要对患者的肌肉容积进行评估,要使用皮尺测量肌肉围度,多在小腿、大腿、上臂或者下臂进行。
4、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这也是客观检查当中最主要的项目,主要明确肌肉损伤是否存在,引起损伤的原因是神经源性还是肌源性。
5、病理检查,可以直接取肌肉切片,进行肌肉病理活检,帮助明确患者疾病原因。
6、血液指标检查,要完善血液肌酶谱以及C反应蛋白、血沉等风湿免疫炎症方面的检查,主要用来鉴别是否存在肌肉炎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疾病。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
㈣ 怎样判断自己肌肉萎缩
肌肉萎缩是指横纹肌出现营养障碍,导致肌肉纤维变细,甚至消失,从而使肌肉的体积减小。肌肉萎缩的诊断主要包括患者的症状、体征及一些相关辅助检查,诊断并不困难。临床上可表现为大小腿肌肉、肩胛带肌肉、肌源性面部肌肉、骨间肌或鱼际肌肌肉出现萎缩。辅助检查包括肌电图检查、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诱发电位检查、徒手肌肉力量检查、肌张力检查以及肌肉围度测定等。
㈤ 如何判断自己肌肉萎缩
肌力和肌张力 肌肉萎缩多伴有肌力低下,所以应注意肌容积与肌力的比较,注意肌肉萎缩部位的肌力,肌张力。检查时应在温暖的环境和舒适的体位下进行。应让患者尽量放松。可通过触摸肌肉的硬度及被动伸屈患者的肢体时所感知的阻力来判断。肌张力减低时,肌肉松弛,被动运动时阻力减低或消失,关节的运动范围扩大。多见于下运动神经元病变、某些肌病如废用性肌肉萎缩
㈥ 肌肉萎缩应该怎么诊断
肌肉萎缩的调护
痿证是肢体筋脉弛缓软弱废用的病证。调畅肢体气血,恢复肢体功能活动是痿证调护的关键。肢体活动功能训练可采用主动练功和被动练功两种,从内容上可有传统体育训练、生活作业训练等不同。若肢体瘦削枯萎,运动无力,不能步履,卧床阶段可采用卧位被动练功,随时变换姿势,防止“畸型”发生。
继则采取主动练功训练,如坐位,立位和步行练功。根据病情,可选用相应的导引、按摩、气功以及五禽戏、八段锦等传统体育锻炼方法。生活作业方法更为实用易学。若上肢活动障碍者,采用写字、投掷、接球、弹琴、编织、拨算盘等,若下肢活动受限者,采用踏三轮车、缝纫等作业训练方法。 肌肉萎缩是指横纹肌营养不良,肌肉体积较正常缩小,肌纤维变细甚至消失。神经肌肉疾肥大。肌肉营养状况除肌肉组织本身的病理变化外,更与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脊髓疾病常导致肌肉营养不良而发生肌肉萎缩。
肌肉萎缩分类
1.按发病机理分类
(1)由全身营养障碍,废用,内分泌异常而引起的肌肉变性,肌肉结构异常等病因产生的肌肉萎缩。
(2)遗传、中毒、代谢异常、感染、变态反应等引起的肌肉萎缩,此种分类临床意义不大,因病因一时难以明确。
2.根据肌肉萎缩分布分类:
(1)全身弥漫性肌肉萎缩;(2)头面部肌肉萎缩;
(3)头和上肢或上下肢近端肌肉萎缩;(4)上下肢远端肌肉萎缩;
(5)限局性肌肉萎缩
3.根据导致肌肉萎缩的原发病变分类
(1)神经原性肌肉萎缩(2)肌原性肌肉萎缩(3)废用性肌肉萎缩。神经原性肌肉萎缩主要指脊髓前角细胞及末梢神经等下运动神经元的病变,属于原发性神经原性肌肉萎缩。三者又彼此互相关连,而上运动神经元性病变虽也出现肌肉萎缩,有人将其列为继发性,晚期为废用性萎缩。肌原性肌肉萎缩是指肌肉本身病变引起的。废用性肌肉萎缩尚可邮于全身消耗性疾病。
肌肉萎缩患者的保健措施
肌萎缩患者由于肌肉萎缩、肌无力而长期卧床,易并发肺炎、褥疮等,加之大多数患者出现延髓麻痹症状,给患者生命构成极大的威胁。肌萎缩患者除请医生治疗外,自我调治十分重要。
1、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较强烈的长期或反复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变化,可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使肌跳加重,使肌萎缩发展。
2、合理调配饮食结构。肌萎缩患者需要高蛋白、高能量饮食补充,提供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重建所必需的物质,以增强肌力、增长肌肉,早期采用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磷脂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并积极配合药膳,如山药、苡米、莲子心、陈皮、太子参、百合等,禁食辛辣食物,戒除烟、酒。
中晚期患者,以高蛋白、高营养、富含能量的半流食和流食为主,并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以维护患者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
3、劳逸结合。忌强行性功能锻炼,因为强行性功能锻炼会因骨骼肌疲劳,而不利于骨骼肌功能的恢复、肌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4、严格预防感冒、胃肠炎。肌萎缩患者由于自身免疫机能低下,或者存在着某种免疫缺陷,肌萎缩患者一旦感冒 ,病情加重,病程延长,肌萎无力、肌跳加重,特别是球麻痹患者易并发肺部感染,如不及时防治,预后不良,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5、胃肠炎可导致肠道菌种功能紊乱,尤其病毒性胃肠炎对脊髓前角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从而使肌萎缩患者肌跳加重、肌力下降、病情反复或加重。肌萎缩患者维持消化功能正常,是康复的基础。
肌肉萎缩的中医治疗
现代医学的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空洞症、肌萎缩、肌无力、侧索硬化、运动神经元病、周期性麻痹、肌营养不良症、癔病性瘫痪和表现为软瘫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后遗症等,均属于“痿证”的范围,“痿证”是肢体筋脉弛缓软弱废用的病证。
痿证是指筋骨痿软,肌肉瘦削,皮肤麻木,手足不用的一类疾患。临床上以两足痿软、不能随意运动者较多见,故有“痿辟”之称。
由运动神经元病、全身营养障碍、废用、内分泌异常而引起的肌肉变性、肌肉结构异常,遗传、中毒、代谢异常、感染、变态反应等多种原因均可引起肌无力、肌肉萎缩等。
㈦ 医生是如何诊断肌肉萎缩的
肌肉萎缩的判断,主要根据患者的体格检查,注意肌肉体积和外观,同时进行一些辅助的检测,是能够明确诊断肌肉萎缩的。对于肌肉萎缩应该注意发病的部位,起病的快慢,还有病程的长短,这样只能分别出是急性还是慢性的。肌无力与肌肉萎缩的关系,是有无肌肉跳动和疼痛活动的,有的患者会出现活动后,症状有所加重,还是减轻,是不是伴有一些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疾病以及糖尿病,消耗性疾病,还有尿毒症、外伤,药物应用史和中毒史,有没有特殊的遗传家族史,还要注意感染史和接种预防史。
㈧ 治疗肌肉萎缩的方法具体有哪些
肌肉萎缩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治疗:
第一、首先应治疗原发疾病,如神经原因引起的肌肉萎缩,应通过治疗神经疾病,恢复神经正常传导功能。如因关节疾病引起的周围肌肉萎缩,首先应治疗关节疾病,恢复关节的正常屈伸活动;
第二、肌肉进行功能锻炼,包括静力性收缩练习,每日完成500-1000次,每次维持收缩5-10秒钟。自重训练,每日完成6-8组,每组12-16次。抗阻力训练,每日完成6-8组,每组12-16次;
第三、加强营养,尤其是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摄入,保证肌肉在功能锻炼后可以进行组织修复和体力恢复。肌肉萎缩后通过锻炼,需要3个月才可以看到明显变化,肌肉围度及力量明显增加。
㈨ 肌肉萎缩有哪些症状 怎么诊断肌肉萎缩
一、病史
对于肌肉萎缩应注意年龄、发病部位、起病快慢、病程长短等;急性发病,还是慢性发病,是逐渐进展,还是迅速发展。有无感觉障碍、尿便障碍,萎缩是局限性还是全身性。肌力如何,肌肉无力与肌肉萎缩的关系,有无肌肉跳动和疼痛,活动后是加重还是减轻。既往史应注意有无伴发全身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疾病。消耗性疾病、糖尿病、尿毒症、外伤、饮酒、椎间盘脱出、脊髓炎、视神经炎,药物应用史及中毒史等。有无特殊的遗传性家族病史等。注意感染史和预防接种史。
二、体格检查
1、注意肌肉体积和外观 临床上肌肉萎缩的诊断应两侧对比,即肌肉萎缩的范围分布,程度、两侧对称部位的比较,观察有无肌束颤动。
2、肌力和肌张力
肌肉萎缩多伴有肌力低下,所以应注意肌容积与肌力的比较,注意肌肉萎缩部位的肌力,肌张力。检查时应在温暖的环境和舒适的体位下进行。应让患者尽量放松。可通过触摸肌肉的硬度及被动伸屈患者的肢体时所感知的阻力来判断。肌张力减低时,肌肉松弛,被动运动时阻力减低或消失,关节的运动范围扩大。多见于下运动神经元病变、某些肌病如废用性肌肉萎缩。
3、肌萎缩的伴发症 如骨关节的变形,皮肤症状,沿神经走行有无压痛及肿物等。注意有无感觉障碍,感觉障碍的分布、范围和性质如深、浅感觉障碍或复合感觉障碍,感觉分离等,萎缩肌肉有无自发性疼痛和压痛等。
4、注意有无全身性疾病 如肿瘤、糖尿病、恶性病变等。
三、辅助检查
1、全身性肌肉萎缩 考虑是全身性疾病所致应根据患者提示做相应的检查如呼吸系统检查、消化系统检查、血和尿糖检查,自身免疫系统检查等。恶性肿瘤导致的肌肉萎缩常有肌电图异常。
2、神经源性肌萎缩 根据萎缩范围和分布确定检查,一般肌电图、相应部位的 CT或MRI、腰穿检查、神经肌肉活检等。
3、 肌源性肌萎缩 应检查肌电图、血清肌酶系列、血钾、血清抗体、尿肌酸检查,肌肉活检等。
㈩ 怎么确诊肌肉萎缩
肌肉萎缩要怎么才能确诊
一、急性或亚急性肌萎缩。一般为神经原性萎缩,其发生的速度与神经损害的速度和程度有关。神经受损及中断的越急、越严重,则肌萎缩发生的越快、越明显。急性起病时肌萎缩发生于瘫痪之后,临床以瘫痪的表现为主,如脊髓灰质炎、周围神经炎、格林-巴利综合征、酒精中毒等。神经痛性肌萎缩早期表现为肩胛附近的剧烈疼痛,继之在肩胛附近很快出现肌张力降低、瘫痪及肌肉萎缩,在某些肌群中可出现单一的萎缩,呈镶嵌式。
二、进行性四肢远端性肌萎缩。常为神经原性肌萎缩,以四肢远端为主,上肢于手的骨间肌,大、小鱼际肌表现明显,而下肢于胫前肌的萎缩表现较明显。两侧基本对称,常发生于瘫痪之前,为单一的症状。常见的疾病有运动神经元病的肌萎缩侧索硬化型和进行性脊髓性肌肉萎缩症,颈椎病所致的上肢远端的无力和肌萎缩。腓肠肌萎缩症表现为下肢大腿下1/3处为界的肌肉萎缩,伴有深浅感觉障碍,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另外,脊髓空洞症、脊髓血管畸形、麻风以及慢性前角灰质炎都可致四肢远端的进行性肌萎缩。肌肉病的萎缩性肌强直和远端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也表现为四肢远端的肌萎缩。
三、进行性四肢近端性肌萎缩。常为肌原性萎缩,以四肢的近端及躯干肌明显,常表现为肩胛带肌和骨盆带肌的萎缩和无力。如颈肌的无力,有些患者需用手支撑才能将头抬起。肩胛的肌肉萎缩构成翼状肩胛。骨盆带肌的萎缩无力形成特异的‘鸭步’步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