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皇帝的新装原文
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枣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有一天,他的京城来了两个骗子,自称是织工,说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那真是理想的衣服!”皇帝心里想,“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不称职;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是的,我要叫他们马上为我织出这样的布来。”于是他付了许多钱给这两个骗子,好让他们马上开始工作。
他们摆出两架织布机,装作是在工作的样子,可是他们的织布机上连一点东西的影子也没有。他们急迫地请求发给他们一些最细的生丝和最好的金子。他们把这些东西都装进自己的腰包,只在那两架空织布机上忙忙碌碌,直到深夜。
“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但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全城的人都听说这织品有一种多么神奇的力量,所以大家也都渴望借这个机会测验一下:他们的邻人究竟有多么笨,或者有多么傻。
“我要派我诚实的老大臣到织工那儿去。”皇帝想,“他最能看出这布料是什么样子,因为他很有理智,就称职这点说,谁也不及他。”
这位善良的老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看见他们正在空织布机上忙碌地工作。
“愿上帝可怜我吧!”老大臣想,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是他没敢把这句话说出口来。
那两个骗子请他走近一点,同时指着那两架空织布机问他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是不是很漂亮。可怜的老大臣眼睛越睁越大,仍然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东西。
“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哎,您一点意见也没有吗?”一个正在织布的骗子说。
“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嗯,我们听了非常高兴。”两个骗子齐声说。于是他们就把色彩和稀有的花纹描述了一番,还加上些名词。老大臣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可以照样背出来。事实上他也这样做了。
这两个骗子又要了更多的钱,更多的生丝和金子,说是为了织布的需要。他们把这些东西全装进了腰包。
过了不久,皇帝又派了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工作进行的情况。这位官员的运气并不比头一位大臣好:他看了又看,但是那两架空织布机上什么也没有,他什么东西也看不出来。
“你看这段布美不美?”两个骗子问。他们指着,描述着一些美丽的花纹枣事实上它们并不存在。
“我并不愚蠢呀!”这位官员想,“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他就把他完全没看见的布称赞了一番,同时保证说,他对这些美丽的色彩和巧妙的花纹感到很满意。“是的,那真是太美了!”他对皇帝说。
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着这美丽的布料。
皇帝很想亲自去看一次。他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枣其中包括已经去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大臣。他就到那两个狡猾的骗子那里。这两个家伙正在以全副精力织布,但是一根丝的影子也看不见。
“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看得见布料。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于是他点头表示满意。他仔细地看着织布机,他不愿说出什么也没看到。跟着他来的全体随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西。他们像皇帝一样,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皇帝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
第二天早上,游行大典就要举行了。头一天夜晚,两个骗子整夜点起十六支以上的蜡烛。人们可以看到他们是在赶夜工,要把皇帝的新衣完成。他们装作从织布机上取下布料,用两把大剪刀在空中裁了一阵子,同时用没有穿线的针缝了一通。最后,他们齐声说:“请看!新衣服缝好了!”
皇帝亲自带着一群最高贵的骑士们来了。两个骗子各举起一只手,好像拿着一件什么东西似的。他们说:“请看吧,这是裤子,这是袍子,这是外衣。”“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这也正是这些衣服的优点。”
“一点也不错。”所有的骑士都说。可是他们什么也看不见,因为什么东西也没有。
“现在请皇上脱下衣服,”两个骗子说,“好让我们在这个大镜子面前为您换上新衣。”
皇帝把他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两个骗子装作一件一件地把他们刚才缝好的新衣服交给他。他们在他的腰周围弄了一阵子,好像是为他系上一件什么东西似的枣这就是后裙。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
“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贵重的衣服。”
“大家都在外面等待,准备好了华盖,以便举在陛下头顶上去参加游行大典。”典礼官说。
“对,我已经穿好了。”皇帝说,“这衣服合我的身吗?”于是他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因为他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起衣裙似的。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枣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看见。
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
“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Kejserens nye klæder
af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For mange år siden levede en kejser, som holdt så uhyre meget af smukke nye klæder, at han gav alle sine penge ud for ret at blive pyntet. han brød sig ikke om sine soldater, brød sig ej om komedie eller om at køre i skoven, uden alene for at vise sine nye klæder. Han havde en kjole for hver time på dagen, og ligesom man siger om en konge, han er i rådet, så sagde man altid her: “Kejseren er i garderoben!” –
I den store stad, hvor han boede, gik det meget fornøjeligt til, hver dag kom der mange fremmede, en dag kom der to bedragere; de gav sig ud for at være vævere og sagde, at de forstod at væve det dejligste tøj, man kunne tænke sig. Ikke alene farverne og mønstret var noget usædvanligt smukt, men de klæder, som blev syet af tøjet, havde den forunderlige egenskab at de blev usynlige for ethvert menneske, som ikke ede i sit embede, eller også var utilladelig m.
“Det var jo nogle dejlige klæder,” tænkte kejseren; “ved at have dem på, kunne jeg komme efter, hvilke mænd i mit rige der ikke r til det embede de har, jeg kan kende de kloge fra de mme! ja det tøj må straks væves til mig!” og han gav de to bedragere mange penge på hånden, for at de skulle begynde på deres arbejde.
De satte også to vævestole op, lod som om de arbejdede, men de havde ikke det mindste på væven. Rask væk forlangte de den fineste silke, og det prægtigste guld; det puttede de i deres egen pose og arbejdede med de tomme væve, og det til langt ud på natten.
“Nu gad jeg nok vide, hvor vidt de er med tøjet!” tænkte kejseren, men han var ordentligt lidt underlig om hjertet ved at tænke på, at den, som var m, eller slet passede til sit embede, ikke kunne se det, nu troede han nok, at han ikke behøvede at være bange for sig selv, men han ville dog sende nogen først for at se, hvorledes det stod sig. Alle mennesker i hele byen vidste, hvilken forunderlig kraft tøjet havde, og alle var begærlige efter at se, hvor dårlig eller m hans nabo var.
“Jeg vil sende min gamle ærlige minister hen til væverne!” tænkte kejseren, “han kan bedst se, hvorledes tøjet tager sig ud, for han har forstand, og ingen passer sit embede bedre end han!” –
Nu gik den gamle skikkelige minister ind i salen, hvor de to bedragere sad og arbejdede med de tomme væve. “Gud bevar' os!” tænkte den gamle minister og spilede øjnene op! “jeg kan jo ikke se noget!” Men det sagde han ikke.
Begge bedragere bad ham være så god at træde nærmere og spurgte, om det ikke var et smukt mønster og dejlige farver. Så pegede de på den tomme væv, og den stakkels gamle minister blev ved at spile øjnene op, men han kunne ikke se noget, for der var ingen ting. “Herre Gud!” tænkte han, “skulle jeg være m! Det har jeg aldrig troet, og det må ingen mennesker vide! skulle jeg ikke til mit embede? Nej det går ikke an, at jeg fortæller, jeg ikke kan se tøjet!”
“Nå, De siger ikke noget om det!” sagde den ene, som vævede!
“Oh det er nydeligt! ganske allerkæreste!” sagde den gamle minister og så igennem sine briller, “dette mønster og disse farver! – ja, jeg skal sige kejseren, at det behager mig særdeles!”
“Nå det fornøjer os!” sagde begge væverne, og nu nævnede de farverne ved navn og det sælsomme mønster. Den gamle minister hørte godt efter, for at han kunne sige det samme, når han kom hjem til kejseren, og det gjorde han.
Nu forlangte bedragerne flere penge, mere silke og guld, det skulle de bruge til vævning. De stak alt i deres egne lommer, på væven kom ikke en trevl, men de blev ved, som før, at væve på den tomme væv.
Kejseren sendte snart igen en anden skikkelig embedsmand hen for at se, hvorledes det gik med vævningen, og om tøjet snart var færdigt. Det gik ham ligesom den anden, han så og så, men da der ikke var noget uden de tomme væve, kunne han ingen ting se.
“Ja, er det ikke et smukt stykke tøj!” sagde begge bedragerne og viste og forklarede det dejlige mønster, som der slet ikke var.
“Dum er jeg ikke!” tænkte manden, “det er altså mit gode embede, jeg ikke r til? Det var løjerligt nok! men det må man ikke lade sig mærke med!” og så roste han tøjet, han ikke så, og forsikrede dem sin glæde over de skønne kulører og det dejlige mønster. “Ja det er ganske allerkæreste!” sagde han til kejseren.
Alle mennesker i byen talte om det prægtige tøj.
Nu ville da kejseren selv se det, medens det endnu var på væven. Med en hel skare af udsøgte mænd, mellem hvilke de to gamle skikkelige embedsmænd var, som før havde været der, gik han hen til begge de listige bedragere, der nu vævede af alle kræfter, men uden trevl eller tråd.
“Ja er det ikke magnifique!” sagde begge de skikkelige embedsmænd. “Vil deres majestæt se, hvilket mønster, hvilke farver!” og så pegede de på den tomme væv, thi de troede, de andre vistnok kunne se tøjet.
“Hvad for noget!” tænkte kejseren, “jeg ser ingen ting! det er jo forfærdeligt! er jeg m? r jeg ikke til at være kejser? det var det skrækkeligste, som kunne arrivere mig!” “Oh det er meget smukt!” sagde kejseren, “det har mit allerhøjeste bifald!” og han nikkede tilfreds og betragtede den tomme væv; han ville ikke sige, at han ingen ting kunne se. Hele følget, han havde med sig, så og så, men fik ikke mere ud af det, end alle de andre, men de sagde ligesom kejseren, “oh det er meget smukt!” og de rådede ham at tage disse nye, prægtige klæder på første gang, ved den store procession, som forestod. “Det er magnifique! nysseligt, excellent!” gik det fra mund til mund, og man var allesammen så inderligt fornøjede dermed. Kejseren gav hver af bedragerne et ridderkors til at hænge i knaphullet og titel af vævejunkere.
Hele natten før den formiddag processionen skulle være, sad bedragerne oppe og havde over seksten lys tændte. folk kunne se, de havde travlt med at få kejserens nye klæder færdige. De lod, som de tog tøjet af væven, de klippede i luften med store sakse, de syede med synål uden tråd og sagde til sidst: “se nu er klæderne færdige!”
Kejseren, med sine fornemste kavalerer, kom selv derhen og begge bedragerne løftede den ene arm i vejret ligesom om de holdt noget og sagde: “se her er benklæderne! her er kjolen! her kappen!” og således videre fort. “Det er så let, som spindelvæv! man skulle tro man havde ingen ting på kroppen, men det er just dyden ved det!”
“Ja!” sagde alle kavalererne, men de kunne ingen ting se, for der var ikke noget.
“Vil nu Deres kejserlige majestæt allernådigst behage at tage deres klæder af!” sagde bedragerne, “så skal vi give Dem de nye på, herhenne foran det store spejl!”
Kejseren lagde alle sine klæder, og bedragerne bar sig ad, ligesom om de gav ham hvert stykke af de nye, der skulle være syet, og kejseren vendte og drejede sig for spejlet.
“Gud hvor de klæder godt! hvor de sidder dejligt!” sagde de allesammen. “Hvilket mønster! hvilke farver! det er en kostbar dragt!” –
“Udenfor står de med tronhimlen, som skal bæres over Deres majestæt i processionen!” sagde overceremonimesteren.
“Ja jeg er jo istand!” sagde kejseren. “Sidder det ikke godt?” og så vendte han sig nok engang for spejlet! for det skulle nu lade ligesom om han ret betragtede sin stads.
Kammerherrerne, som skulle bære slæbet, famlede med hænderne hen ad gulvet, ligesom om de tog slæbet op, de gik og holdt i luften, de turde ikke lade sig mærke med, at de ingenting kunne se.
Så gik kejseren i processionen under den dejlige tronhimmel og alle mennesker på gaden og i vinerne sagde: “Gud hvor kejserens nye klæder er mageløse! hvilket dejligt slæb han har på kjolen! hvor den sidder velsignet!” Ingen ville lade sig mærke med, at han intet så, for så havde han jo ikke et i sit embede, eller været meget m. Ingen af kejserens klæder havde gjort sådan lykke.
“Men han har jo ikke noget på,” sagde et lille barn. “Herre Gud, hør den uskyldiges røst,” sagde faderen; og den ene hviskede til den anden, hvad barnet sagde.
“Han har ikke noget på, er der et lille barn, der siger, han har ikke noget på!”
“Han har jo ikke noget på!” råbte til sidst hele folket. Og det krøb i kejseren, thi han syntes, de havde ret, men han tænkte som så: “nu må jeg holde processionen ud”. Og så holdt han sig endnu stoltere, og kammerherrerne gik og bar på slæbet, som der slet ikke var.
② 电影 80天环游地球 片尾曲是什么
Everybody All Over the World
歌词如下:
Everybody all over the world join the celebration
(part1)
The race is won a feat for men
eighty days since it all began
Crowds and cheering for Phileas Fogg
Mice dancing with cats and dogs
He has proved with a positive mind
The world is yours and all man kind
Can live together and be as one
As the universe is we are just one song they're singing
Everybody all over the world and in every nation
Everybody all over the world join the celebration
(part2)
The meek and the gentle shall inherit the earth
so live your dream for all it's worth
don't forget to shoot for the stars
if you want to fly to Jupiter or mars singing
Everybody all over the world and in every nation
Everybody all over the world join the celebration
Dans le monde, le monde entier
Todo el mundo, por todas partes
Har ek insaan, saari niya me
Everybody all over the world
Everybody all over the world and in every nation
Everybody all over the world join the celebration
(x2)
③ 电化学问题。 有一个叫做harned cell 的装置究竟是怎么样一个装置呢求解释,谢谢!
哈纳特电池
氢电极同某种可逆电极所组成的无液接界电池,如Pt∣H2(105Pa),HCl(m)∣AgCl∣Ag。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Harned等人曾利用它进行电解质溶液热力学等方面的研究,理论和实验技术都较成熟,应用很广,故称Harned电池。由于电池无液接界,电动势测量的准确度可达±0.01mV,故所得之电化学平衡数据精确可靠。例如测得不同浓度哈纳特电池电动势后,通过能斯特公式、德拜-尤格尔理论并用外推法(至溶液无限稀,此时各离子的活度系数为1)可算得一些电解质在各种浓度溶液中的离子平均活度系数,得到一些标准电极电势、平衡常数、难溶盐溶度积、络合物不稳常数等,还可用来标定标准缓冲溶液的pH值。
④ 高中二年级,非谓语动词规则和这个语法好的记忆,学习方法。
一、非谓语动词具有双重性:
1. 具有本身的动词特征:
* 及物动词可以由有自己的宾语;
* 可以由状语来修饰;
* 有时态和语态的变化
2. 在句子中起相当于名词、形容词或副词的语法作用
二、非谓语动词的词类属性及其语法功能
1. 不定式
1)名词性,在句子中可以用作主语、宾语及说明主语属性的表语。
* 主语:To talk with him is a great pleasure. 和他谈话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
注意:作主语可以用形式宾语表示——It is a great pleasure to talk with him
* 表语:Her job is take care of the chilgren and wash clothes. 她的工作是照看小孩和洗衣服。
* 宾语:She decided to try again. 他决定再试一次。
注意:做宾语是学习不定式的重点,应该掌握可以带有不定式宾语的一些特定动词,如意念动词 want, wish, decide, help, pledge 必须跟不定式,begin, start, like 和 forget,remember, regret, need 等动词跟不定式宾语的特殊含义。
2)形容词性,在句子中可以用作定语和形容词补足语(也有人称作原因状语)。
* 定语:
He is always the first one to get up. 他总是第一个起床的人。
I have a few wirds to say. 我有几句话要说。
* 用在 be + 情感形容词后,如:
She is ready to help us. 他愿意帮助我们。
They are anxious to learn to do something important. 他们渴望做一些重要事情。
3)副词性,在句子中可以用作目的和结果状语。
* 目的状语:
You must come to see me on Sunday.
Early in 2000 he went abroad to studay.
注意: 要掌握 in order to 和 so as to 用法。
* 结果状语:
A few years later he came home to find that his hometown had already changed.
注意:要掌握 so...as to, too...to 和 ...enough to 的用法。
2. 动名词:具有名词性,可以用作主语、宾语和表语
* 主语:
Talking is easy. 仅凭嘴说是容易的。
It i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 吃后悔药是没用的。
注意:如果表语是名词 no use, no good, no help 或形容词 useful, useless, helpful 等,一定要用动名词短语作主语(不能用不定式)
* 宾语:
直接宾语:Please stop talking.
注意:必须熟记必须跟动名词作宾语的特定动词,如 mind,imagine, finsh,consider, suggest,can't help 等,以及在某些动词后动名词和不定式作宾语的区别(见不定式)。
短语动词(动词+小品副词)后必须用动名词作宾语,如:give up 放弃, put off推迟,dally over 延误等。
介词后必须用动名词作宾语。
* 表语:
Her favourite occupation is reading. 他最喜欢的是读书。
注意:与进行时态的区别,进行时态主语由有行为能力的名词充当,动名词则是由无行为能力的名词充当。
3. 分词:具有形容词性和副词性
1)形容词性:用作定语、表语和宾语补足语
* 定语
前置定语:
the working people 劳动人民。(people 是 working 的行为者)
worn clothes 破旧衣服 (clothes 是被穿破的)
后置定语:相当于定语从句
The man carrying a big flag was a model worker. ( = The man who carried a big flag was a model worker.)
That is a book written by a worker. (= That is a book that was written by a worker.)
* 表语
现在分词作表语说明主语的特征:The story is interesting (故事的特征是有趣的)
过去分词作表语说明主语所呈现的状态:He is interested in the story. (他对故事呈现出感兴趣的状态)
* 宾语补足语:
现在分词说明宾语当时执行的行为:I saw him coming.(他正过来)
过去分词说明宾语是分词涉及的对象:I must have my hair cut. (头发被别人剪掉)
2)副词性:用作状语
* 时间状语:相当于时间状语从句
Entering the dining room, he saw his mother in white clean overall. (= When he entered the diningroom, )
* 原因状语:相当于原因状语从句
Knowing that it was going to rain, he decided not to go out. (= Since he knew that it was going to rain)
* 方式或伴随状语:相当于一个并列分句
Laughing and talking, the students went out to the fields. (= the students laughed and talked and ...)
She stood there, waiting for the bus. (= She stood there and she waited for the bus)
注意:现在分词或过去分词的区别;分词作状语(时间、原因、方式和伴随)与不定式作状语(目的、结果)的区别
二、非谓语动词的时态:
这种时态是与谓语动词行为发生时间进行比较相对而言的时态,不是真实时间真正意义上的时态。
1. 一般形式 :同步发生或一前一后紧接发生
* 不定式 to do
I saw him go out. (saw 和 to go 几乎同时发生)
Would help me to put things in order before we leave. (help 和put in order “整理好”同时发生)
* 动名词和现在分词 doing
He insisted on joining our team. (insisted 和 joining 前后发生)
Working there, we learned a lot from them. (Working 与 learned 同时发生)
2. 进行形式. 非谓语动的行为发生在谓语动词行为的中间
* 不定式:to be doing
* 动名词和现在分词已经有了进行意思,不存在这一形式。
3. 完成形式. 非谓语动时发生在谓语动词行为之前
* 不定式:to have done
I am sorry to have kept you waiting. (have kept 发生在 am sorry 之前)
* 动名词和现在分词: having done
I don't remember having seen you five years ago. (seen 发生在 remember 的五年以前 )
Having finished his work, he went to help others. (finished 发生在 went 之前)
三、非谓语动词的语态:
该语态决定于其逻辑主语与非谓语动的关系。
* 主谓关系用主动语态
I regret being unable to write you earlier. (句子主语 I 是逻辑主语,是 be unable to write 的行为者)
其他例子见上面的例句。
* 动宾关系用被动语态
There is nothing left to be said. (nothing 是 to be said 逻辑主语,是被说出来的对象)
Jane like being read to when she is ill. (珍妮喜欢别人念给她听,Jane 是 being read 的逻辑主语)
Being asked to stay, I promised not to leave.(I 是 being asked的逻辑主语 )
四、非谓语动词的复合结构
当句子里不存在非谓语动词的逻辑主语,就需要用它们的复合结构表示逻辑主语。
1. 不定式的复合结构:for sb. to do sth.
It is important for us to learn science.
2. 动名词的复合结构:one's doing sth.,用作宾语代词也可以用宾格 + doing sth.
He insisted his friend's going with him.
He insisted his my/me going with him.
3. 分词的复合结构称作独立主格结构:
* 现在分词名词:普通格 + doing sth.
Weather permitting, I will go.
The question being settled, we wound up the meeting
* 过去分词:普通格 + done
Homework done, he sat up for a rest.
⑤ 苏联真的有挖穿地球计划吗它成功了吗
苏联人没有挖穿地球的计划,苏联人还没有那么异想天开不切实际的想法。当年倒是有些想要挖穿底壳的想法,当然了最终没有成功,事件究竟如何,我们仔细说来。
但是由于井底温度比预想中更高,在目标深度更可能达到300℃以上,并且此时的苏联国力在衰退,没有那么多的经费支撑这个项目。于是钻探工作最终终止。
⑥ 高达中 联邦的Harbic公司最早生产的MS是什么 .RX系列是从75开始
第一个 诞生的MS是吉翁的
所以联邦刚刚开战一只吃亏,联邦的第一步MS就是 RX 78 白色恶魔
铁球就是修理,辅助用机械,战时才改成战斗样式,被战场的人称为 移动棺材
因为做上就九死一生了
吉姆就是量产版的阉割高达·····
LZ要第一架MS的话就好办了
第一架MS不是高达
0069年8月15日,迪金以吉恩公王之名发表吉恩公国宣言,开始实行扎比家独裁政治,放逐吉恩派。 同年,一项历史性科技成果,为吉恩公国的科学家T·Y·米诺夫斯基博士取得,他经多年研究,终于证实了一种电荷粒子的存在。这种被其命名为米诺夫斯基粒子(简称M粒子)的物质,可产生反重力场及拥有影响并阻碍电磁波传送的性质,并且,当人为地大量散布时,可达到令雷达等侦察、通讯系统失灵的效果。也就是说,若在战场大量散布M粒子,将会使现有的作战系统几乎完全失去战斗力。
认识到其重大战术价值的公国军方,在0070年完成MEGA粒子炮的研制后,于0071年着手可在M粒子环境下作战的新兵器的开发,并终于在0073年,推出了第一台新兵器的原型机。
新型兵器被命名为“机动战士”——MOBILE SUIT(简称MS)。因为在M粒子的环境下,靠目视的接近战不可避免地将成为战斗的主体,所以MS采用十八米左右身高的巨大机器人型态的设计。第一台机动战士的型号,便定为MS-01
⑦ 创世论者和进化论者之争对于像我们这样处于非宗教背景下的人而言有什么哲学意义.
进化论由达尔文在一八五九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首先提出。历经一百五十余年,在现代文明社会里可谓是家喻户晓。严复的名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对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极佳归纳,即自然界里生物的进化是由自然选择来决定的。从现代基因学的角度看,还可以说得更精确一点:自然界里生物的进化是由随机的基因变异和变异之后的非随机的自然选择来决定的。当然,进化并非只能来自于自然选择。某个特定物种的进化也可以由其他种的选择来决定,比如人工选择,其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成千上万种的狗。
进化论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来自以宗教为背景的各种创世论者的挑剔和攻击。这种争论在西方持续了一百五十多年,至今也没有结束的迹象,而且恐怕会永远进行下去。创世论统指一切认为万物和生命是由超自然或神奇的方式创造出来的信仰。比如在基督教中,创世论者相信上帝一共用时六天创造了世界以及世界上的万物:第一天,上帝创造了光明和黑暗;第二天,上帝创造了天;第三天,上帝创造了旱地和植物;第四天创造了太阳和月亮,第五天创造了鱼和鸟,第六天创造了陆地上的动物和人类。
随着越来越多生物化石的发现和众多新的科学实验的成功(尤其是对基因研究的飞速发展),很多创世论者如今并不否认(其实也无法否认)生物的进化,他们一致反对的是自然选择决定了自然界里生物进化的方向。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极端的创世论者连生物的进化也是不承认的。在一个宣传创世论的网站上,为了解释地层下层化石(形成较早)中生物的进化程度低,而越往上层的化石(形成较晚)中生物的进化程度越高这一事实(这是随时间推移生物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一个证据),他们提出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新理论:
当上帝发怒水淹世界的时候,除了极少数幸运的动物进了诺亚方舟之外,其余的动物争相往高处逃命,于是——
一、 行动速度最慢的海洋动物首先遭泥沙覆盖,然后轮到行动稍快的鱼类。
二、 两栖类(住在海附近)随着水面升高接着遭灭顶。
三、 爬行类(行动缓慢的陆地动物)下一个完蛋。
四、 哺乳类可以和不断上升的大水赛跑,越大、越快的动物存活得越久。
五、 人则利用其智慧,以爬上浮木等办法躲避大水。
这个次序完满解释了地层中生物化石的顺序问题——那不是进化的顺序,而是诺亚大水淹没的顺序!
别以为这是在讲笑话,它是创世论者一本正经提出的用以抗衡进化论的理论。令人担忧的是,这类歪理不但有其一定的市场,而且层出不穷。
尽管现代科学技术(例如用测量岩石中同位素衰变的方法)可以非常肯定地证明地球的年龄大约有四十六亿年,在美国却有高达百分之四十的人认为地球的年龄小于一万年。更有百分之四十四的美国人相信人类并非进化而来,而是上帝在不早于一万年前直接创造的(二○○八年盖洛普民意调查)。在英国,情况也大致相同。有意思的是, 二○○三年在中国进行的类似民意调查所显示的结果却大不一样,认同进化论的中国人比例高达百分之七十一。有人认为这是共产党当政的结果,因为马克思主义不但赞同进化论,而且还把进化论的一些概念推广、应用到分析人类历史的进程上。这种说法恐怕是站不住脚的。当严复于一八九五至一八九六年翻译了英国着名博物学家、进化论的铁杆捍卫者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的《天演论》,第一次将进化论介绍给国人,立刻一石激起千层浪,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的思想界。向来目空一切的康有为,看了《天演论》译稿以后,也不得不承认从未见过如此之书,并誉其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他的学生梁启超读了严复的译稿,未待其出版,便开始对进化论加以宣传,并根据其思想做文章了。自《天演论》于一八九八年正式出版后,进化论几乎没有受到什么挑战就被中国的思想界和学术界普遍接受,并将其作为推动社会改革的一大理论依据。像后来的孙中山、鲁迅等人无一不是进化论的拥护者和鼓吹者。
进化论在中国和在西方受到如此不同的对待,其根本原因只能归结为宗教的影响。宗教信仰有时会让人闭眼不看事实。
去年是《物种起源》出版一百五十周年,为了纪念这一划时代的事件,前英国牛津大学讲座教授理乍得·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出版了《地球上最伟大的展示》(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h),这部书是新近最有分量的一部捍卫进化论的着作,在英、美等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道金斯以自然界中存在的大量实例和数量可观的实验结果为依据,用深入浅出、颇具幽默感的语言论证了进化论之是和创世论之非。在他讲述过的实验中,有两个非常有意思。现简述于下,以飨没看过道金斯原着的读者。
实验一:一九八八年,理乍得·伦斯基(Richard Lenski)领导的研究小组将完全相同的(即从同一个“祖宗” 繁殖而来的)大肠杆菌接种到十二个装有同样培养液(含有大肠杆菌喜欢“吃”的葡萄糖)的瓶子里,让它们在那里生长、繁殖一天。这十二个瓶子对这些细菌来说相当于十二个完全孤立的世界。刚开始时由于细菌少,资源(葡萄糖)相对丰富,细菌的数量会快速增长。但随着细菌的增多,资源不久就变得相对短缺,细菌们不得不为资源而竞争。细菌数量的增长会减慢,以至停止。每天结束的时候,他们把每瓶中百分之一的细菌分别移到新的、装有同样培养液的瓶子里,让它们重新开始下一轮在孤立世界中从自由生长到相互竞争的过程。日复一日,这样的程序持续了二十多年(目前还在继续进行)。到二○○八年,这批大肠杆菌已经繁殖了四万五千多代,这相当于哺乳类动物一亿年的进化过程。
功夫不负有心人,伦斯基和他的合作者们通过这个漫长的实验得到了不少极有价值的成果。首先,他们将不同代的大肠杆菌对资源抢夺的能力与它们的祖先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在激烈竞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肠杆菌,其竞争力持续提高,而且在初始阶段提高尤其快。说明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生物必须以较快的速度进化。这相当于自然选择的“门”很窄,只有那些最具生存力的变种才能通过。当它们进化到一定程度之后,对环境已经比较适应,自然选择的“门”就相对较宽,进化的速度也就减缓下来。这与进化论所预期的完全一致。
另一项更有意思的成果则多少带有一点儿侥幸的成分。按照实验的设计,由于只提供固定且有限的资源,每天结束的时候,在这十二个瓶子里大肠杆菌的密度(相当于“人口”数)基本趋于一个常数。可是在繁殖到大约三万三千一百代的时候,有一个瓶子里的大肠杆菌的密度却突然跳升了差不多六倍,并从此维持在这个高水平上。而其余十一个瓶子里大肠杆菌的密度直到现在也没有多少变化。那个瓶子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原来,在培养液里除了有大肠杆菌能“吃”的葡萄糖,还有它们不能“吃”的柠檬酸。在那个瓶子里的大肠杆菌经过基因变异恰恰进化出了“吃”柠檬酸的本事!它们可以利用的资源立刻成倍增加,自然选择的“门”当然会向它们大大敞开了。这有点像我们人类的祖先从四脚着地到站立起来,对资源的控制能力一下子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因变异是随机的,使大肠杆菌具有“吃”柠檬酸的能力的变异涉及至少两步相互关联的特定变异,因而发生的概率是极低的,尽管迟早有一天会发生,却不一定发生在二十年内。从这点上说,伦斯基的运气真是不错。
实验二: 孔雀鱼是生长在南美洲的一种淡水鱼,雄鱼身上有亮丽的花斑,其作用是吸引雌鱼的注意,以利于传宗接代。孔雀鱼还有一种本事,就是把自己伪装成溪流底部的碎石以逃避天敌(例如派克鲷)的攻击。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花斑越亮丽就越容易吸引母鱼,也就越利于传宗接代;但同时就越难伪装成碎石,因而就越容易被天敌吃掉。从理论上讲,在这两种因素的夹击下,进化的结果应使公孔雀鱼身上的花斑达到某种平衡。恩德勒(John Endler)博士设计了一个实验来对此进行验证。他在十个大水池里养上同样数量来自同一处的孔雀鱼,其中五个水池的底部铺细砾石,另五个铺粗砾石。恩德勒在两个细砾石水池和两个粗砾石水池里放入对孔雀鱼威胁很大的派克鲷,在另外两个细砾石水池和两个粗砾石水池里放入威胁较小的鱼,剩下的两个水池里只有孔雀鱼。孔雀鱼在这些不同环境中进行繁衍,恩德勒在第五个月和第十四个月时各进行了一次检测,结果是令人震惊的。五个月时的检测显示,在那四个有派克鲷的水池里,孔雀鱼身上的花斑明显变少、变暗。而另外六个水池里的孔雀鱼身上的花斑则明显变多,也变得更亮丽。到第十四个月时,这种变化更加明显。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在两个有派克鲷且铺粗砾石的水池里,孔雀鱼身上的花斑不但变少、变暗,而且变大!相反,在两个有派克鲷且铺细砾石的水池里,孔雀鱼身上的花斑显着变小。这种变化显然是为了使其能更易混迹于池底的砾石之中以躲避派克鲷。这个实验同时还告诉我们,在自然选择下的进化过程有时可以是很快的,甚至在几代之后就能显现出来。
按照进化论,生物在自然选择下进化的“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有效生存(占有资源、逃避天敌等等)和繁衍后代。当然前者是更优先的,如果无法生存,就谈不上繁衍。孔雀鱼的实验非常清楚地印证了这一点。
对进化论的威胁不仅来自创世论者花样百出的质疑,同时也来自一些极端的进化论者。尤其是有些人将进化论毫无节制地外推到社会学领域,从而导致反人性的种族理论。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希特勒在纳粹德国推行的种族净化运动。如果这种运动只是一些狂人毫无科学根据的胡思乱想,也许还不至有太大的市场。令人担忧的是,从纯科学的角度看,用人工选择的办法通过进化而产生出“超人类”的可能性起码在理论上并非完全不可能。
在用计算机对人类和黑猩猩的DNA序列进行对比分析后,人们发现变化最大的是基因组中一段含有一百一十八个基因码的基因—— 一号人类加速区(HAR1),有十八处不同。而对比鸡和黑猩猩的DNA,同样这段基因只有两处不同。可以想象,如果用某些方法使一批人的HAR1发生变异,“进化”出来的变种也许就是一批“超人类”。由此引起的社会问题将是极为严重的,后果很难预估。这类问题也是一些创世论者用来攻击进化论的一大理由,他们宣称进化论会引起种族歧视、破坏社会和谐。遗憾的是他们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把极端的泛进化论与科学的进化论混为一谈了。
⑧ 深源捕虏体的岩石类型、矿物成分和地球化学特征
南海北部沿岸(闽南龙海、粤东普宁、雷琼地区)、南海宣北海山和南海东侧的菲律宾巴坦岛的新生代火山岩中含有丰富的超镁铁岩捕虏体,在普宁和雷州英峰岭火山岩中还含有麻粒岩相捕虏体,这些深源捕虏体被认为是火山活动携带到地面的岩石圈上地幔岩石和下地壳岩石的样品。在南海北缘,深源捕虏体的寄主岩为服从跨式趋势的富钾碱性玄武岩,喷发时代主要为新近纪。在南海宣北海山,深源捕虏体的寄主岩为含标准矿物Ne的富钾碱性玄武岩,喷发时代为中新世。在菲律宾巴坦岛,深源捕虏体的寄主岩主要为钙碱性玄武岩和玄武安山岩,喷发时代为第四纪。
5.2.1 幔源捕虏体岩石类型及其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为便于比较,表5.9综合了华南沿海、宣北海山和菲律宾巴坦岛火山岩中的尖晶石相橄榄岩系列的捕虏体岩石类型及其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图5.10资料,显示南海及其北部沿岸岩石圈地幔岩石主要由相对饱满-弱亏损的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组成,其M值[100Mg/(Mg+∑Fe)]一般小于90,易熔组分TiO2、Al2O3、CaO、Na2O和K2O含量总体较高,大部分样品投影于图中饱满型地幔岩石分布区间或附近;而菲律宾巴坦岛的岩石圈地幔岩石主要由相对贫瘠的尖晶石方辉橄榄岩组成,其M值大于90,易熔组分总体较低,在图中投影于贫瘠型地幔岩区,反映经历过较高程度的部分熔融。
5.2.2 幔源捕虏体岩石的矿物成分
南海及其北部沿岸地区部分幔源捕虏体岩石的矿物成分列于表5.10。由图5.11可见,区域上的幔源捕虏体橄榄岩的单斜辉石(Cpx)中MgO含量均较低,多数与洋中脊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的Cpx相似,部分富Al并相对富Ca,显示为相对饱满型地幔岩石特点。少数方辉橄榄岩的Cpx以高Cr低Al为特征,显示为贫瘠型。在橄榄石Fo对斜方辉石含量图解中(图5.12),南海北缘大多数幔源捕虏体橄榄岩投影于显生宙地幔范围中,但少数方辉橄榄岩和贫Cpx的二辉橄榄岩因富Opx和Fo而投影在太古宙—元古宙地幔域内。
表5.9 南海及其周缘上地幔橄榄岩捕虏体岩石类型与地球化学特征比较
注:资料来源:a—据张儒瑗等,1987;刘若新等,1990;赵海玲等,1990;邹和平,1996。其中:lher—二辉橄榄岩(17个样),har—方辉橄榄岩(3个样);b—据梁德华等,1991;庞学斌,1991(未刊)(4个样);c—据Maury,et al.,1992;括号中数字为平均值。
5.2.3 幔源捕虏体岩石的微量元素与稀土元素特征
南海北部及邻区部分幔源捕虏体岩石中的单斜辉石与全岩微量和稀土元素数据列于表5.11。据研究(徐义刚等,2002),南海北缘幔源捕虏体的稀土分布型式可分出4种类型(图5.13)。第1种为LREE亏损型(图5.13a),它们的高场强元素(HFSE,如Nb、Ta、Zr、Hf、Ti)略具亏损(图5.13e);第2种为LREE富集型(图5.13b),其HFSE亏损程度较明显(图5.13f)。这两种的HREE都呈平坦分布,且随着LREE富集程度的增加,MREE由平坦型演变为富集型分布。第3种为REE分布平坦型,或有轻微的HREE分异(图5.13c),它们的Nb-Ta亏损,但Zr-Ti的亏损程度较弱(图5.13g)。第4种REE分布为V字型(图5.13d),这种类型的橄榄岩一般被认为是经历过高程度部分熔融的残158余物,随后又遭受了地幔交代作用。这些样品还显示了Th、U、LREE和Sr的富集,但Nb、Ta、Zr、Ti仍相对亏损(图5.13h)。
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表明,南海北缘岩石圈地幔经历过多重地幔交代作用,至少包括富LREE、Th、Sr等不相容元素的含水流体的交代作用和富Zr-Ti的硅酸盐熔体的交代作用。
在Cpx的Sm/Nd-Sr/Nd图解中(图5.14),南海北缘幔源捕虏体岩石多数样品Cpx的Sr/Nd值较低(10~20),部分Cpx具有较高的Sm/Nd值,相当于DMM;部分Cpx具低Sm/Nd值,接近EM2。产于普宁的少数样品的Cpx具有较高的Sr/Nd值(76.9~78.4),接近EM1。暗示研究区的岩石圈地幔除可能存在EM2组分外,局部还可能存在EM1组分。这与根据火山岩源区性质所推断的中国东南陆缘的岩石圈上地幔特征(Chung et al.,1995)是一致的。
图5.10 南海北部及其邻区幔源捕虏体岩石易熔组分对100Mg/Mg+∑Fe)值投影
1—华南沿海样品;2—南海宣北海山样品;3—巴坦岛样品投影区;KD和KF分别为南非金伯利岩中亏损型和饱满型样品的投影区(Nixon,et al.,1984)
5.2.4 幔源捕虏体岩石的同位素特征
幔源超镁铁岩捕虏体的同位素组成特征反映(表5.12),南海北缘岩石圈地幔长时期处于Rb(相对于Sr)和Nd(相对于Sm)的亏损状态。其87Sr/86Sr一般小于0.704,143Nd/144Nd一般大于0.5129,εNd(t)多为正值,类似于MORB OIB型地幔域;仅普宁的一个方辉橄榄岩样品的87Sr/86Sr为0.703827,143Nd/144Nd为0.512587,εNd(t)=-0.9(赵海玲等,1990),具EM1趋向。这与捕虏体矿物化学成分和微量元素组成表现出来的特征吻合。与此成鲜明对照的是,菲律宾巴坦岛的橄榄岩捕虏体同位素组成总体上表现为相对富集型[87Sr/86Sr为0.70429~0.70556,143Nd/144Nd为0.512380~0.512595,εNd(t)<0](Dupuy et al.,1989),显示较明显的EM1趋向。
5.2.5 岩石圈上地幔热状态
根据对南海宣北海山和南海北部雷琼、粤东、闽南沿海40余个橄榄岩捕虏体样品的矿物温压数据(采用二辉石地质温压计方法所得)(表5.13)的整理,并按Avelallement等(1980)提出的公式:
D=4.2+0.0303p
将压力值(p,单位为MPa)换算成深度(D,单位为km)。然后将温度和深度数据进行投影,并用最小二乘法计算了温度T(单位为℃)与深度D之间或地温增温率的相关方程,得到最佳拟合直线。该直线方程为
表5.10 南海及其北部沿岸地区幔源捕虏体的矿物组成(wB/%)
续表
注:除H1、H3和HF98-3为尖晶石方辉橄榄岩外,其余岩石样品均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
资料来源:①梁德华等,1991;②张明等,1996;③徐义刚等,2002;④张儒媛等,1987。
图5.11 南海北部幔源捕虏体橄榄岩的Cpx中MgO对其他主量元素和Yb变化图
1—二辉橄榄岩;2—方辉橄榄岩;K为克拉通方辉橄榄岩中的Cpx(Cox et al.,1987);MO为洋中脊尖晶石二辉橄榄岩中的Cpx(Johnson et al.,1990);HA为高Al的Cpx分布范围(张明等,1996)
T=836.74+3.55D(相关系数r=0.79)
从南海及其北部沿岸地区橄榄岩捕虏体矿物温压数据推导出来的岩石圈上地幔地温增温率相关方程与由同样方法推导出来的整个中国东部的上地幔地温增温率相关方程(T=830.9+3.67D)基本一致,但比中国东北地区(T=812.4+3.59D)和华北地区(T=814.86+3.74D)的上地幔地温增温率更高。说明南海及其北部沿岸岩石圈上地幔具有高温热状态。按上述方法推导出的上地幔地温增温率估算,南海及其北部沿岸区在100km深度下,地温可能大于1200℃。在这个温度下,橄榄岩的熔融温度比大于0.7,开始塑性流动和软化,即已接近软流圈的顶面状态。
图5.12 南海北部幔源捕虏体中橄榄石的Fo对斜方辉石(Opx)变化图解(徐义刚等,2002)
表5.11 南海北部及邻区幔源捕虏体单斜辉石与全岩微量和稀土元素组成(wB/10-6)
续表
续表
注:样品号中具*号者为全岩分析,其余均为单斜辉石分析。
资料来源:①徐义刚等,2001;②张明等,1996;③徐义刚等,2002;④梁德华等,1991;⑤Maury R C et al.,1992。
表5.12 南海周缘幔源捕虏体岩石Sr、Nd、Pb同位素组成
续表
注:普宁资料据1)赵海玲等(1990);2)朱炳泉(1998);3)夏群科等(1997);4)徐夕生等,(1999)。其中J08为方辉橄榄岩,Cpx为单斜辉石;g为石榴子石;A为角闪石;QLJ1,QLJ3,QLJ5为绿钙闪石巨晶;QLH为透辉石巨晶;QLS为寄主岩;Q8906为辉长麻粒岩。龙海、徐闻、文昌资料据范蔚茗等(1993);邹和平(1996)。其中lher为二辉橄榄岩;Sp lher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Clinop.为单斜辉石岩;Cpx为单斜辉石;括号内数字为样品数。巴坦岛资料据 Dupuy et al.,1989。
另据研究(徐义刚等,2002),南海北缘饱满型二辉橄榄岩的平衡温度通常高于方辉橄榄岩和贫Cpx的二辉橄榄岩,具有异常高Opx含量的方辉橄榄岩的平衡温度最低(800~950℃)。如考虑平衡温度的高低与平衡压力呈正比关系,温度的变化反映捕虏体来源深度的变化,则意味着研究区的岩石圈地幔存在分层结构,即岩石圈地幔岩石主量元素的易熔组分亏损程度随着深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结合前述捕虏体岩石化学、矿物化学、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特征,反映南海北缘岩石圈地幔的主体由高温型的或大洋型的二辉橄榄岩组成,但岩石圈地幔的顶部,还残留有相对低温型的、古老的方辉橄榄岩。
图5.13 南海北部幔源捕虏体的稀土和微量元素分布特征(据徐义刚等,2002)
5.2.6 南海北缘下地壳组成
在广东普宁麒麟和雷州英峰岭的晚新生代玄武质岩石中含有辉长岩质麻粒岩和石榴子石麻粒岩捕虏体,它们是玄武岩浆上升过程中捕获的下地壳岩石的样品。
广东麒麟玄武质角砾岩筒中的辉长岩质麻粒岩矿物主要由单斜辉石(Wo24.5~42.0,En40.1~60.2,Fs12.8~19.0)、斜方辉石(Wo1.1~3.9,En54.9~79.1,Fs17.1~43.7)及中—基性斜长石组成,有的含少量钾长石(徐夕生等,1995)。雷州英峰岭玄武质火山碎屑岩中含二辉麻粒岩和石榴子石麻粒岩捕虏体。根据矿物温压计估算,其中石榴子石麻粒岩形成于1130~1160℃和1.4~1.7GPa的温压条件下,形成深度大于35km,甚至大于50km(于津海等,1998)。火山岩中的石榴子石麻粒岩捕虏体,可能代表了拉伸张裂前的下地壳组分(Goodwin et al.,1988;Wilshire,1991)。
图5.14 南海北部幔源捕虏体中Cpx的Sm/Nd值Sr/Nd值变化
1—二辉橄榄岩;2—方辉橄榄岩;EM1、EM2、DMM和PREMA为Zindler(1986)定义的地幔端元
表5.13 南海及其北部沿岸上地幔岩石捕虏体矿物温度、压力和来源深度一览表
续表
注:资料来源:①庞学斌,1991(未刊);②张儒瑗等,1987;③林传勇等,1994;④Fan Qicheng et al.,1989;⑤彭松柏等,1990;⑥张儒瑗等,1985;⑦赵勇,1988。
据研究(于津海等,2002),南海北缘新生代玄武岩质岩石中所含的麻粒岩捕虏体均为镁铁质成分,并可划分为岩浆麻粒岩和堆晶麻粒岩两类。岩浆麻粒岩相对富集Al2O3、K2O、P2O5、Ba、Sr、Pb和LREE,明显亏损Nb、Zr、Hf和Th,具有较高的87Sr/86Sr比值(0.7059~0.7081)和相对较低的143Nd/144Nd比值[0.512371~0.512437,εNd(t)为3.0~4.0],与华南沿海中生代晚期玄武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同位素组成非常相似,反映母岩浆在下地壳分离结晶时可能受到了围岩(古—中元古代变质岩)的混染。而堆晶麻粒岩的K2O、P2O5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并具有相当原始的同位素组成。它们的87Sr/86Sr比值低(0.7030~0.7033),143Nd/144Nd比值较高[0.512948~0.513016,εNd(t)为+5.5~+7.2],基本反映了母岩浆的组成。麒麟堆晶麻粒岩全岩、辉石和斜长石的Sm-Nd等时线年龄为112.3Ma±17.8Ma,Rb-Sr等时线年龄为79.1Ma±1.1Ma。它代表了由上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基性岩浆底侵于地壳的底部,约在112Ma前结晶成岩,后又在约79Ma前经历过变质作用改造的下地壳岩石(徐夕生等,1999)。
⑨ 急切需要:近十年诺贝尔奖涉及生物类的相关内容,获奖人名\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等等!!!!!!!!
下面是生理医学奖自1901年颁奖以来的历年得主及其获奖理由:
1、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德国)。利用血清疗法治疗白喉。
2、1902年,Ronald Ross(英国)。关于疟疾的研究。
3、1903年,Niels Ryberg Finsen(丹麦)。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
4、1904年,巴甫洛夫(俄国)。在神经生理学方面,提出了着名的条件反射和信号学说。
5、1905年,R.柯赫(德国)。关于结核方面的研究和发现。
6、1906年,C.高尔基(意大利),桑地牙哥·拉蒙卡哈(Santiago Ramón y Cajal,西班牙)。关于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
7、1907年,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法国),发现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8、1908年,Ilya Ilyich Mechnikov(俄国),Paul Ehrlich(德国)。关于免疫方面的研究。
9、1909年,Emil Theodor Kocher(瑞士)。关于甲状腺生理学,病理学和外科学方面的研究
10、1910年,艾布瑞契·科塞尔(Albrecht Kossel,德国)。关于细胞化学尤其是蛋白质和核酸方面的研究
11、1911年,Allvar Gullstrand(瑞典)。关于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
12、1912年,Alexis Carrel(法国。关于血管缝合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方面的研究。
13、1913年,Charles Robert Richet(法国)。关于过敏反应的研究。
14、1914年,Robert Bárány(奥地利。关于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及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15、1915年-1918年,未颁奖,奖金划拨到生理医学奖专门的基金上。
16、1919年,Jules Bordet(比利时)。关于免疫方面的研究。
17、1920年,Schack August Steenberg Krogh(丹麦)。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制。
18、1921年未颁奖,奖金划拨到生理医学奖专门的基金上。
19、1922年,Archibald Vivian Hill(英国),关于肌肉发热方面的研究 ;Otto Fritz Meyerhof(德国),发现肌肉中耗氧与乳酸代谢之间相关性。
20、1923年,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Frederick Grant Banting)(加拿大)、John James Richard Macleod(加拿大)。发现胰岛素。
21、1924年,Willem Einthoven(荷兰),发现心电图的机理。
22、1925年,未颁奖,奖金划拨到生理医学奖专门的基金上。
23、1926年,Johannes Andreas Grib Fibiger(丹麦) ,发现鼠癌(Spiroptera carcinoma) 。
24、1927年, Julius Wagner-Jauregg(奥地利),发现利用接种疟疾原虫治疗麻痹性痴呆症 。
25、1928年, Charles Jules Henri Nicolle(法国),关于斑疹伤寒的研究 。
26、1929年, 克里斯蒂安·艾克曼(荷兰),发现抗神经炎维生素 ;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英国), 发现促进生长的维生素 。
27、1930年,Karl Landsteiner(奥地利),发现人类血型 。
28、1931年,Otto Heinrich Warburg(德国),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 。
29、1932年, 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英国)、Edgar Douglas Adrian(英国),关于神经功能方面的发现 。
30、1933年,托马斯·摩尔根(美国),发现染色体在遗传中的作用。
31、1934年, George Hoyt Whipple(美国),George Richards Minot(美国),William Parry Murphy(美国),发现治疗贫血的肝脏疗法 。
32、1935年, Hans Spemann(德国), 发现胚胎发育中的organizer effect 。
33、1936年, Henry Hallett Dale(英国),Otto Loewi(奥地利),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
34、1937年, Albert Szent-Györgyi von Nagyrapolt(匈牙利),关于生物氧化过程方面的发现,尤其是维生素C和丁烯二酸的催化作用 。
35、1938年 ,海门斯(Corneille Jean François Heymans)(比利时),发现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在呼吸调节中的机理。
36、1939年,Gerhard Domagk(德国),发现磺胺类药物Prontosil的抗菌作用。
37、1940年-1942年,未颁奖,奖金中的三分之一划拨到主基金,另外三分之二划拨到生理医学奖的专门基金 。
38、1943年 ,Henrik Carl Peter Dam(丹麦),发现维生素K ;Edward Adelbert Doisy(美国) ,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
39、1944年, Joseph Erlanger(美国),Herbert Spencer Gasser(美国),发现单一的神经纤维具有高度分化的功能。
40、1945年, 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英国),E.B.钱恩(英国), Howard Walter Florey(澳大利亚)发现青霉素及其在治疗各种传染病中效果。
41、1946年,赫尔曼·约瑟夫·缪勒(Hermann Joseph Muller,美国),发现X射线诱导突变。
42、1947年,Carl Ferdinand Cori(美国),吉蒂·黛丽莎·柯里(Gerty Theresa Cori,美国),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 Bernardo Alberto Houssay(阿根廷),发现脑下垂体前叶激素在糖代谢中的部分作用。
43、1948年, 保罗·赫尔曼·穆勒(Paul Hermann Müller,瑞士),发现高效杀虫剂DDT 。
44、1949年, Walter Rudolf Hess(瑞士), 发现间脑的对内脏的调节功能; Antonio Caetano De Abreu Freire Egas Moniz(葡萄牙), 发现脑白质切除手术对某些心理疾病的治疗效果。
45、1950年, Edward Calvin Kendall(美国),Tadeus Reichstein(瑞士),Philip Showalter Hench(美国),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理效应。
46、1951年, Max Theiler(南非),发现黄热病疫苗 。
47、1952年, Selman Abraham Waksman(美国), 发现链霉素,第一种有效的结核病菌抗生素 。
48、1953年, Hans Adolf Krebs(英国), 发现柠檬酸循环; Fritz Albert Lipmann(英国),发现辅酶A及其作为中间体在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49、1954年, John Franklin Enders(美国),Thomas Huckle Weller(美国),Frederick Chapman Robbins(美国),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能够在各种组织培养基上生长。
50、1955年,Axel Hugo Theodor Theorell(瑞典),关于氧化酶性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51、1956年, 安德烈·弗雷德里克·考南德(美国),沃纳·福斯曼(德国),迪肯森·威廉·理查兹(美国),发明心脏导管术以及循环系统的病理学研究。
52、1957年,Daniel Bovet(意大利),发现并合成抗组胺,尤其是其对血管和骨骼肌的作用。
53、1958年,George Wells Beadle(美国),Edward Lawrie Tatum(美国),发现基因受到特定化学过程的调控;Joshua Lederberg(美国),发现细菌遗传物质及基因重组现象。
54、1959年,Severo Ochoa(美国),Arthur Kornberg(美国),发现RNA和DNA的生物合成机制。
55、1960年, Frank Macfarlane Burnet(澳大利亚),Peter Brian Medawar(英国),发现获得性免疫耐受性。
56、1961年,Georg von Békésy(美国),发现耳蜗刺激的物理机制。
57、1962年,弗朗西斯·哈里·康普顿·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英国),詹姆斯·D.沃森(James Dewey Watson,美国),M.H.F.威尔金斯(Maurice Hugh Frederick Wilkins,英国)发现核酸结构及其对信息传递的重要性
58、1963年,John Carew Eccles(澳大利亚),Alan Lloyd Hodgkin(英国),Andrew Fielding Huxley(英国),发现与神经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构。
59、1964年,Konrad Bloch(美国),Feodor Lynen(德国),发现胆固醇和脂肪酸的代谢调控机制。
60、1965年,François Jacob(法国),André Lwoff(法国),Jacques Monod(法国),发现酶和病毒合成的基因调节。
61、1966年,Peyton Rous(美国),发现肿瘤诱导病毒;Charles Brenton Huggins(美国),发现前列腺癌的激素疗法。
62、1967年,Ragnar Granit(瑞典),Haldan Keffer Hartline(美国),George Wald(美国),关于眼睛视觉过程中的生理和化学机制研究。
63、1968年, Robert W. Holley(美国),Har Gobind Khorana(美国),Marshall W. Nirenberg(美国),阐明遗传密码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
64、1969年,Max Delbrück(美国),Alfred D. Hershey(美国),Salvador E. Luria(美国),发现病毒的复制机制和遗传结构。
65、1970年,Bernard Katz(英国),Ulf von Euler(瑞典),Julius Axelrod(美国),发现神经末梢的体液传递物质及其贮藏、释放、失活机理。
66、1971年,Earl W. Sutherland, Jr.(美国), 发现激素的作用机制。
67、1972年,杰拉尔德·埃德尔曼 (Gerald Edelman)(美国),Rodney R. Porter(英国),发现抗体的化学结构。
68、1973年,Karl von Frisch(奥地利),Konrad Lorenz(奥地利),Nikolaas Tinbergen(英国),发现动物个体及群体的行为模式。
69、1974年,Albert Claude(比利时),Christian de Duve(比利时),George E. Palade(美国),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相关发现。
70、1975年,David Baltimore(美国),Renato Dulbecco(美国),Howard Martin Temin(美国), 发现肿瘤病毒与细胞遗传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71、1976年,Baruch S. Blumberg(美国), D. Carleton Gajsek(美国),发现传染病产生和传播的新机制。
72、1977年,Roger Guillemin(美国),Andrew V. Schally(美国)发现大脑分泌的多肽类激素;罗莎琳·苏斯曼·雅洛(Rosalyn Yalow,美国),开发多肽类激素的放射免疫分析法。
73、1978年,Werner Arber(瑞士),Daniel Nathans(美国),Hamilton O. Smith(美国),发现限制酶及其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
74、1979年,Allan M. Cormack(美国),Godfrey N. Hounsfield(英国)开发计算机辅助的X射线断层成像仪
75、1980年,Baruj Benacerraf(美国),Jean Dausset(法国),George D. Snell(美国),发现细胞表面调节免疫反应的遗传基础。
76、1981年,Roger W. Sperry(美国),发现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差异; David H. Hubel(美国),Torsten N. Wiesel(瑞典),关于视觉系统的信息处理研究。
77、1982年,Sune K. Bergström(瑞典),Bengt I. Samuelsson(瑞典人),John R. Vane(英国),发现前列腺素及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
78、1983年,Barbara McClintock(美国),发现可移动的基因。
79、1984年,Niels K. Jerne(丹麦),Georges J.F. Köhler(德国),César Milstein(英国),关于免疫控制机制理论的研究以及开发制备单克隆抗体。
80、1985年,Michael S. Brown(美国),Joseph L. Goldstein(美国),关于胆固醇代谢调控的研究。
81、1986年,Stanley Cohen(美国),Rita Levi-Montalcini(意大利),发现生长因子。
82、1987年,利根川进(日本),发现抗体多样性的遗传学原理。
83、1988年,James W. Black(英国),Gertrude B. Elion(美国),George H. Hitchings(美国),关于药物研发相关原理的研究。
84、1989年,毕晓普(J. Michael Bishop,美国),瓦慕斯(Harold E. Varmus,美国),发现逆转录病毒原癌基因(oncogene)在细胞中的产生。
85、1990年,默里(Joseph E. Murray,美国),托马斯(E. Donnall Thomas,美国),关于人体器官和细胞移植的研究。
86、1991年,埃尔温·内尔(Erwin Neher,德国),萨克曼(Bert Sakmann,德国),发现细胞膜上离子通道的功能。
87、1992年,费希尔(Edmond H. Fischer,美国),克雷布斯(Edwin G. Krebs,美国)关于蛋白质可逆磷酸化作为一种生物调节机制的研究。
88、1993年,罗伯茨(Richard J. Roberts,美国),夏普(Phillip A. Sharp,美国),发现split genes 。
89、1994年,吉尔曼(Alfred G. Gilman,美国),罗德贝尔(Martin Rodbell,美国),发现G蛋白(一种运送GTP的蛋白质)在细胞信号传导中的作用。
90、1995年,Edward B. Lewis(美国),Christiane Nüsslein-Volhard(德国),Eric F. Wieschaus(美国),发现早期胚胎发育中的遗传调控机理 。
91、1996年,杜赫提(Peter C. Doherty,澳大利亚),辛克纳吉(Rolf M. Zinkernagel,瑞士),发现细胞中介的免疫保护特性。
92、1997年,史坦利·布鲁希纳(Stanley B. Prusiner,美国),发现新的蛋白致病因子朊蛋白。
93、1998年,罗伯·佛契哥特(Robert F. Furchgott,美国),路伊格纳洛(Louis J. Ignarro,美国),费瑞·慕拉德(Ferid Murad,美国),发现一氧化氮在心脏血管中的信号传递功能。
94、1999年,布洛伯尔(Günter Blobel,美国),发现蛋白质具有内在信号物质控制其运送到细胞内的特定位置。
95、2000年,阿尔维德·卡尔森(Arvid Carlsson,瑞典),保罗·格林加德(Paul Greengard,美国),Eric R. Kandel(美国),关于神经系统信号传导方面的研究。
96、2001年,勒兰德·哈特韦尔(Leland H. Hartwell,美国),蒂莫希·亨特(R. Timothy Hunt,英国),保罗·诺斯(Paul M. Nurse,英国),发现细胞周期中的关键调节因子。
97、2002年,悉尼·布伦纳(Sydney Brenner,英国),罗伯特·霍维茨(H. Robert Horvitz,美国),约翰·苏尔斯顿(John E. Sulston,英国),发现器官发育和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程序化凋亡)的遗传调控机理 。
98、2003年,保罗·劳特伯(Paul Lauterbur,美国),曼斯菲尔德(Peter Mansfield,英国),关于核磁共振成像的研究。
99、2004年,理乍得·阿克塞尔 (美国)和琳达·巴克 (美国), 关于嗅觉的研究。
100、2005年,巴里·马歇尔(Barry J. Marshall,澳大利亚),罗宾·沃伦(J. Robin Warren,澳大利亚), 发现了幽门螺旋杆菌以及该细菌对消化性溃疡病的致病机理。
101、2006年,安德鲁·法尔(美国)和克雷格·梅洛(美国),发现了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
102、2007年,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奇和奥利弗·史密西斯、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这三位科学家是因为“在涉及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A重组方面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而获得这一殊荣的。这些发现导致了一种通常被人们称为“基因打靶”的强大技术。这一国际小组通过使用胚胎干细胞在老鼠身上实现了基因变化。
2009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103、2008年,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因发现人乳突淋瘤病毒引发子宫颈癌获此殊荣,两名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因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此殊荣。
104、200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大学的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H.Blackburn)、美国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Greider)、美国哈佛医学院的杰克•绍斯塔克(Jack W.Szostak)因发现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理而获此殊荣。伊丽莎白•布兰克波恩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大学,于1948年出生于澳大利亚。来自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卡罗尔•格雷德出生于1961年。另外,杰克•绍斯塔克来自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他于1952年出生于英国伦敦。
⑩ 酸雨对地球的破坏性
酸性物质的干湿沉降酸雨危害环境。这种危害包括森林退化,湖泊酸化,鱼类死亡,水生生物种群减少,农田土壤酸化、贫脊,有毒重金属污染增强,粮食、蔬菜、瓜果大面积减产,使建筑物和桥梁损坏,文物面目皆非。
酸湖
干湿酸沉降可直接降入湖水内;也可降入河内再流入湖内;也可落到植被上,雨水冲刷形成径流,注入河湖;也可渗入土壤,进入地下水,流入湖内;最终导致湖泊酸化。有人估计,在中国南方酸雨地区有近一半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酸化污染。当然,不同湖泊酸化的敏感性还有所不同,它取决于影响降水的气象条件,湖泊水文,流域特征和湖区土壤和基岩状况。
重庆南山和缙云山各发现一个水塘, 其水体pH值为4.7 , 属于已酸化了的小水体, 这是一个警告。幸运地是, 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发现大面积水域酸化现象。
土壤酸化
酸雨可导致土壤酸化。我国南方土壤本来多呈酸性,再经酸雨冲刷,加速了酸化过程;我国北方土壤呈碱性,对酸雨有较强缓冲能力,一时半时酸化不了。土壤中含有大量铝的氢氧化物,土壤酸化后,可加速土壤中含铝的原生和次生矿物风化而释放大量铝离子,形成植物可吸收的形态铝化合物。植物长期和过量的吸收铝,会中毒,甚至死亡。酸雨尚能加速土壤矿物质营养元素的流失;改变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贫脊化,影响植物正常发育;酸雨还能诱发植物病虫害,使作物减产。
酸雨与森林衰退
比较不同年代树木年轮,可知产生酸雨前后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在我国南方森林地区,50年前树木生长较为粗壮,近年来状况不佳。酸雨可造成叶面损伤和坏死,早落叶,林木生长不良,以致单株死亡。土壤肥力降低,产量下降,造成大面积森林衰退。
我国重酸雨地区四川盆地受酸雨危害的森林面积达28万公顷,占林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死亡面积1.5万公顷,占林地面积6%。同样受酸雨侵袭的贵州省,受危害的森林面积达14万公顷,为四川盆地的二分之一。
科普网的酸雨馆有很多详细的介绍,希望你能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