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德鲁克的研究方法

德鲁克的研究方法

发布时间:2022-05-14 04:44:23

什么叫“德鲁克原则”

德鲁克原则 彼得·德鲁克是当代西方最负盛名和最具影响的管理学家之一,被人尊称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在《有效的管理者》中所阐释的“有效管理理论”不仅适用于管理界,也适用于其他各界,,其主要包括管理者必须有效、有效性是可以学会的、管理者必须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管理者必须着眼于贡献、管理者必须重视“长处”、管理者必须集中精力于少数主要的领域和管理者必须做有效的决策等七个方面的内容。 德鲁克的“有效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以下观点: 一、管理者必须具有有效性。 德鲁克开宗明义就指出:“管理者的本份,在求工作之有效。然而,由于管理者面对以下现实,使得管理常常又是无效的: (1) 管理者的时间很容易会变成“属于别人的时间”。因为从管理者的工作情形看,每个人都可以随时来找他,使他不能按照原有思路来工作,自己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往需让位于“他人的事情”。 (2) 管理者经常被迫忙于日常作业。如果管理者在工作中采取“来了什么,就做什么”的态度,那他就会经常处于穷于应付各种日常工作的状态,这只会浪费他的知识和能力,把可能达成的有效性丢弃。 (3) 管理者置身于一个“组织”中。这使得唯有组织中其他的人能够利用管理者的贡献时,管理者才有效。 (4) 管理者身处组织“内部”。在一个组织内部是不会有成果(有效性)出现的;一切成果都发生于组织之外;在组织内部所产生的只有努力和成本。因而,管理者必须尽力摆脱这些束缚,自身朝向有效性发展。 二、管理者的有效性是可以学会的。 德鲁克认为,有效性是一种后天的习惯,是可以学会的。他说:“假如说有效性是人类的一种天赋,就像音乐天赋和绘画天赋一样,那么我们便将非常不幸了。说实话,如果有效性只是人类的天赋,那么我们今天的文明纵然能维持,也必是不堪一击的。今天大型组织的文明,所依恃的是大批的具有少许有效性而可以担任管理者的人们。德鲁克非常不认同耶鲁大学阿奇利教授所谓“有效的个性”(阿奇利教授认为成功的管理者须具有十大有效的个性,如能忍受挫折等),他这样说:“我认识的许多有效的管理者,真是形形色色,他们的脾气不同、能力也不同;他们所做的事不同,做事的方式也不同;他们的个性、知识和志趣也都各有不同;有性格外向的,也有令人敬而远之的,甚至还有遇人羞羞答答的;有的固执独断,有的因循附和;当然也有胖有瘦,有的生性爽朗,有的心怀忧虑;有的能豪饮,有的却滴酒不沾;有的待人亲切如家人,有的却严峻而冷若冰霜。也有的人生就一副体型,令人一望而知其为‘领导人’,也有的其貌不扬,丝毫不能吸引别人的注意;有的具有广泛的兴趣,有的却除了他本身的狭窄圈子外其他一概不懂;还有些人虽不是自私,却始终以其自我为中心;而有的却落落大方,心智开放”。因而,德鲁克认为,无论何种个性的人均可学会有效性。 三、管理者必须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 德鲁克认为,有效的管理者知道时间是一项限制因素。任何生产程序的产出限度决定于最稀有的资源;而在我们称之为“工作成就”的生产程序里最稀有的资源就是时间。“在其他各项主要的资源之中,金钱事实上是相当充裕。我们很久以前就已经了解到经济成长与经济活动的限度,视资金的需要而定,而非资金的供给而定。此外,另一个限制因素是人力。虽然我们很难雇佣到足够的优秀人才,但总归是可以雇佣到的。只有时间,我们租不到、借不到、也买不到,也不能以其他方法取得更多的时间。但是,人们却是最不善于管理时间的。在组织里,管理者的时间常常不能自我支配,进而导致更多时间的浪费。德鲁克认为,管理者要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可以采取以下途径: 1、记录自己的时间,看自己的时间都花在了什么地方,看自己到底有多少可以自我支配的时间; 2、 删掉那些根本不必做的事情和做了也无法达成结果的事情; 3、学会授权,不要事必躬亲; 4、尽量少开会; 5、看自己能在多长时间里集中精力,将这段时间作为自己每次工作的时间限度; 6、在集中精力办事时,必须设法消除一切干扰因素; 7、将零星时间集中成“整批时间”使用; 8、 每天早起,做一些重要的事情,而不要将这些事情放在晚餐后。 四、管理者必须着眼于贡献。 德鲁克认为,有效的管理者必注重贡献,他会眼光朝上,使自己的工作朝向目标,并常自问自己对组织的绩效和成果应有什么样的贡献。“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但是,大部分的管理者都是眼光朝下,他们重视勤奋,而忽视成果。德鲁克甚至认为,一个人不论其职位多高,如果他仅仅是勤奋或老是强调自己的职权,那么他永远只能算是别人的“部属”;相反,一个重视贡献的、注意对成果负责的人,尽管位卑职小,他还是可以位列于“高阶层”,因为他以整体的绩效为己任。德鲁克还认为,每一个组织都应将其绩效集中于三个方面:直接的成果、价值的实现和未来的人力发展。德鲁克同时也认为,专家要着眼于贡献,要使自己的工作有效,必须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别人沟通;必须了解别人的需要、别人的方向、别人的限度和别人的理解,以使别人能够应用他自己的成果。 五、管理者必须重视“长处”。 德鲁克认为,有效的管理者必须重视人的长处,这既包括他本人的长处、他的部属的长处,也包括他上司的长处。德鲁克也认为,协助上司展其所长是促使管理者有效的最好方法。针对重视上司长处的原因,德鲁克说:“大凡上级主管的能力不够,部属通常是无法爬上去的。上司如果没有升调,部属只好永远屈居其下;如果有一天上司因成绩不佳而他调了,继任人也往往都是来自别的部门,很少在本单位中选人提升,而且新上司到任时,也总是带来他自己的亲信;反之,凡是成功而升迁得快的主管,则其部属也将是最易成功的。” 同时,德鲁克还认为,要使上司能展其所长,并不能以‘唯命是从’的方式做到,而应该从‘以是为是、以非为非’的态度着手”。但应注意要“将自己的见地用一种上司所能接受的方式向上司提出。 六、管理者必须集中精力于少数主要的领域。 德鲁克认为:“有效性如果有什么秘诀的话,秘诀就是‘专心’;有效的管理者做事时必‘先其所当先’(first things first),而且‘专一不二’(do onething at a time)。而管理者要专心一致,首先就要忘记“那不再有任何生产性的昨天”。 德鲁克也认为,“一位希望自己有效、也希望其组织有效的管理者必会检视其一切方案、一切活动和一切任务。他会问:‘这件事现在还有继续做的价值吗?’如果认为没有价值了,他便立即停手,而将时间转移于别的任务”。 德鲁克还认为,管理者要将精力集中于少数主要的领域,还必须确定有效的工作次序。而确定“何者当先,何者当后”的原则却在于: 1、 重将来而不重过去; 2、 重机会而不重困难; 3、选择自己的方向而不跟随别人; 4、 取法乎上,以求有突出性的非常表现,而不仅求安全和易做。 七、管理者必须做有效的决策。 德鲁克认为,虽然决策并不是管理者的唯一的一项任务,但却是管理者所独有的一项任务,因而值得做特别的讨论。就一般的决策方法而言,德鲁克归纳了五个要素: 1、确定问题的性质,看是属于“常态”还是“例外”; 2、确定决策所需要的规范.即外界的各种条件; 3、在规范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妥协、适应和让步,以期决策能被接受; 4、决策时应考虑执行方案; 5、决策执行时,须注意搜集各种反馈信息。 就管理者如何做有效的决策而言,德鲁克提出了以下建议: (1) 有效的决策,首先必须解决决策是否必要的问题。德鲁克认为,不到非决策不可的时候,不要轻易决策。他形象地说:“做一项决策,就像动一次外科手术。外科医生不到非动手术不可的时候,绝不轻言开刀;同样地,(管理者)不到非另做决策不可的时候,也不宜轻易另做决策。” (2) 有效的决策是从管理者根据经验所得的个人意见开始,而不是从搜集信息开始。 (3) 有效的决策必须先有若干种不同的选择,再从其中选择最适当的一种。也就是说,有效的决策应当从多种不同而且相互冲突的见解中产生,从多种旗鼓相当、优劣互现的方案中产生。在此,德鲁克特别强调了反面意见的重要。 有效管理理论的优点 1、创新性 在德鲁克之前,有效性、效率便已经是管理学界的主要研究课题,但那些研究主要是集中于如何解决体力劳动者的有效性,而很少将关注的视角对准管理者(知识工作者),因为一则那时的管理人员很少;二则社会大众总是想当然地认为管理者的工作总是有效的。只有德鲁克才第一次对管理者的有效性给予极大的关注并提升到了理论的层次。德鲁克有效管理理论的创新性还体现在他对“管理者”这一概念的创新。人们一般对管理者的界定总是从其是否有部属和部属的数量着眼,而德鲁克则认为:一切由于自身的职位和知识、对组织的发展负有贡献的责任、能实质地影响组织的经营和绩效的知识工作者、经理人员和专业人员均属管理者。也就是说,管理者不重下属的人数,而重其对组织的责任和贡献。 2、适用性 人们一般认为,个人的成功、管理的效率往往是与个性特征紧密联系的,而个性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具有先天性的,因而,这就使得人们往往觉得成功的管理是一件“可望不可即”的事情。而德鲁克的有效管理理论则认为有效性是可以习得的;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而加以改进的。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优秀的管理大师,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管理有效性的学习。正如德鲁克回忆小时侯老师对自己所说的一段话:“你绝不可能像钢琴家舒乃柏演奏莫扎特的曲子那样好,但并没有理由说,你不必像舒乃柏那样地练习音阶。” 可以说,德鲁克的理论给了我们一个信心:无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工作,只要有对有效性的追求和学习,我们就可以日臻完美。 3、思辨性。 可以说,德鲁克的有效管理理论中处处闪现着思辨的光辉。作为一位杰出的管理大师,德鲁克总是能够全面、动态地看待问题,而不会盲目地下定论。 (3) 在谈到用人之所长时,德鲁克一方面主张管理者必须胸怀宽广,在用人之所长时必须容人之所短;另一方面,德鲁克又指出,如果一个人的缺点足以影响其优点的发挥时,则必须加以摒弃,尤其是当一个人在品德上具有缺点时,则绝对不能加以录用。 (2) 在谈到有效的工作次序时,德鲁克认为除了确定“何者优先”之外,还必须确定“何者优后”。德鲁克说:“设定优先,至为容易,谁都可以设定,问题的症结,乃在于‘优后’。所谓‘优后’,不是‘何者当先’,而是‘何者当后’。 (3) 在谈到有效决策时,德鲁克认为,我们应注意区分“例常决策”和“例外决策”。例常决策应设定一定的程序加以规范,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在于对“例外”的决策。他说:“一位管理者如果要天天做决策,时时做决策,则显然是疏懒和无效的人。”(4)在谈到电脑时,德鲁克提醒我们,一方面要看到电脑带给我们的便利,如它强大的计算和综合功能;另一方面,必须谨防变成电脑的俘虏,因为电脑的广泛应用极易使管理者与外界的现实世界相隔绝,得不到真实的信息和资料。 4、务实性 “务实”可以说是“有效管理理论”的一大特色。首先,“有效性”这一命题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效率”已经不仅是对一小部分人的要求(如以前对体力劳动者),而是对社会中各分子的要求。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需要用“有效性”来弥补时间的不足。我们崇尚的不仅是勤奋认真的工作态度,更看重实际的工作成果。 其次,对于如何达成“有效”,德鲁克的建议可谓条条中肯,切中要害,尤其是其对于“时间管理”的论述,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最后,在《有效的管理者》一书中,德鲁克运用了大量的实际案例来佐证其理论。 有效管理理论的不足 德鲁克的“有效管理理论”自从提出以来便引起人们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极大兴趣,这本身已经说明了其魅力与价值。有效管理理论在达成“有效性”上主要强调的是一种个人自我管理,而没有论及外界监督因素的重要,这似乎是一种不完美。 第一项技能:制定计划 1. 士气的来源是团结,最重要的来源是绩效。 2. 绩效(目标)的实现是激励士气的来源。 3. 如何设定目标是计划的第一步。 我们应该知道 (1) 部门的使命是什么? (2) 谁是部门的顾客? (3) 这些顾客需要什么?我们如何满足他们。 (4) 所作所为会影响那些人或部门?那些部门或人会影响我们? (5) 那些是我们的优势。 (6) 那些需要该改进。 (7) 我们需要变成什么样。 4. 制定计划的好处是协调团队、更充分利用资源、增强团队效力、加强操作控制。 5. 制定计划的7个因素:目的、实间、地点、人选、程序、评估和传达。 第二项技能:行动与检查 1. 让你的上司及时了解进展情况、把上司作为第一资源、发挥上司的长处、让上司顺着自己的思路来工作。 2. 周密的计划-有效的行动-严格执行定期检查-积极的评估处理 3. 计划需要有效的执行 4. 出色的计划者在执行计划前,一定要思考制定进度计划。 5. 计划的执行过程中,要通过健全各类反馈信息,严格检查计划。 6. 检查处理时,即使总结例外问题,尽量把它转化成例内管理。 7. 检查的技巧:检查根据与其目标制定的计划、根据预期结果进行比较和评估及进行调整。 第三项技能:授权 1. 你不可以事必躬亲,必须转变角色,把工作授权委派给他人。 2. 首先授权员工易于上手的和领导者熟悉的那部分工作或业务。 3. 充分授权并非不闻不问:授权不授则。 4. 信任是合理授权的前提,充分信任你的下属,才能得到好人才。 5. 领导寿命周期理论 6. 授权的好处:更有效的利用时间、帮助员工发展、提高团队效力、有助于员工掌握决策技能、发挥创造力,增强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最佳利用人力资源。但在时间紧迫、没有合适的人选和付出过高代价时不宜授权。 7. 授权的流程:决定授权项目、选择合适人员、解释授权项目、被授权人列计划、讨论监控方法和关键点、授权监控。 8. 授权的原则:权责对等、完整授权、要有层次、给予适当协助、被授权者直接参与、避免逆授权、授权要有控制。 9. 如何有效授权:授予权力、根据预期结果进行授权、选择合适员工、有效沟通、提高透明度、跟进、认员工绩效。 第四项技能:指导 1. 指导者既要训练员工的技术和能力,也要调整员工的个人状态,在工作中指导下属的最大缺点是没有计划性。 2. 指导计划需要恰当好处的作出回应,合乎员工的需要才有价值。 3. 参与式管理、正面激励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指导的外部环境。 4. 指导者不要成为部下的天花板。 5. “4个C”指导方法:clear(清楚) concise(明确) complete(完整) considerate(慎重考虑) 6. 给予指导的步骤:思考如何给予指导、进行指导、取得反馈、随时为员工提供帮助、跟进、认员工绩效。 第五项技能:拟定绩效期望 1. 领导力由法定权、强制权、奖惩权、专长权、威信等组成。 2. 绩效管理是一个连续过程,由员工和领导共同负责。拟定绩效期望时应首先听取员工自己确定的目标。 3. 领导者应及时排除与员工之间由于绩效期望不同而造成的矛盾。 4. 领导者只能被授予职务,而不能被授予威信。 5. 得到提升后,要避免“成功的员工,失败的主管”的陷阱。 6. 绩效目标的制定以职位为基础、坚持smart原则、是一种既可以使员工的工作能力得到提高又能够使工作圆满完成的工具、重在结果、而非过程。 第六项技能:传达绩效期望 1. 绩效期望不是书写或讲授,而是激励员工工作态度和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2. 管理者的指责在于确保下属有办法完成任务。 3. 在工作进度检查中传达绩效期望。 4. 出现领导与激励的任务时,要通过有效的沟通,找到真正的原因。 第七项技能:有效沟通 1. 有效沟通的基本要素:双向/多向沟通、保证理解、彼此尊重、彼此信任。 2. 加强有效沟通的技巧:重复、阐明、反复询问、总结。 3. 沟通过程的目的在于创造一种共识。 4. 必须言行一致,创造相互信任的环境。 5. 信息沟通是倾听的艺术。 6. 反馈是沟通的一部分。其技巧为:集中注意力、加强反馈目的性和针对性、仔细倾听、细心询问、转述、达成共识。 第八项技能:培训员工 1. 领导者必须认识到其职责是:帮助人发展。 2. 通过培训建立一个高校的团队。 3. 领导者应当作一个教学型、创新型组织成员的榜样。 4. 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做到用人之长。

⑵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了目标确立的什么法则

摘要 目标管理理论

⑶ 德鲁克的思想是什么

德鲁克管理思想简介:
管理最初只建立在为数不多的几条基本原则之上:管理是关于人类的管理,其任务就是使人与人之间能够协调配合、扬长避短。实现最大的集体效益管理者所做的工作内容都是完全一样的,但他们的工作方式却千差万别每个企业都有责任坚定不移地树立共同的目标和统一的价值观管理必须随需要与机会的变化而变化。以此促使企业及其成员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每个企业内部都拥有具备不同技术与知识、从事不同工作的员工无论是产品的数量还是净收益或净损失本身,都不足以衡量管理与企业的工作业绩对所有企业来讲,结果只存在于企业外部。在企业内部,只有成本一个管理者只有能够理解这些原则,才能成为一个不断获取成功、成绩斐然的管理者。

德鲁克简介:
彼得·德鲁克:1909年生于维也纳,1937年移居美国,终身以教书、着书和咨询为业,是当代国际上最着名的管理学家,被称为“大师中的大师”。
在美国他曾担任由美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组成的财团的经济学者,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IBM公司等大企业的管理顾问。为纪念其在管理领域的杰出贡献,克莱蒙特大学的管理研究生院以他的名字命名——彼得·德鲁克管理研究生院。
他着述颇丰,包括《管理的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使命、责任、实务》、《旁观者》等几十部着作,已传播到全世界130多个国家。其中《管理的实践》一书奠定了他作为管理学科开创者的地位,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成为全球管理者必读的经典。
2002年6月,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彼得·德鲁克成为当年“总统自由勋章”的获得者,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提出“目标管理”的概念
1954年,德鲁克提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简称为MBO),它是德鲁克所发明的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概念,并已成为当代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标管理的最大优点也许是它使得一位经理人能控制自己的成就。自我控制意味着更强的激励:一种要做得最好而不是敷衍了事的愿望。它意味着更高的成就目标和更广阔的眼界。目标管理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它使得我们能用自我控制的管理来代替由别人统治的管理。

管理学的真谛
“管理是一门学科,这首先就意味着,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是管理学而不是经济学,不是计量方法,不是行为科学。无论是经济学、计量方法还是行为科学都只是管理人员的工具。但是,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并不是经济学,正好像一个医生付诸实践的并不是验血那样。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并不是行为科学,正好像一位生物学家付诸实践的并不是显微镜那样。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并不是计量方法,正好像一位律师付诸实践的并不是判例那样。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是管理学。”

管理要解决的问题有90%是共同的
德鲁克认为:管理在不同的组织里会有一些差异。因为使命决定远景,远景决定结构。管理沃尔玛(Wal-Mart)和管理罗马天主教堂当然有所不同,其差异在于,各组织所使用的名词(语言)有所不同。其他的差异主要是在应用上而不是在原则上。所有组织的管理者,都要面对决策,要做人事决策,而人的问题几乎是一样的。所有组织的管理者都面对沟通问题,管理者要花大量的时间与上司和下属进行沟通。在所有组织中,90%左右的问题是共同的,不同的只有10%。只有这10%需要适应这个组织特定的使命、特定的文化和特定语言。换言之,一个成功的企业领导人同样能领导好一家非营利机构,反之亦然。

培养经理人的重要性
德鲁克认为:经理人是企业中最昂贵的资源,而且也是折旧最快、最需要经常补充的一种资源。建立一支管理队伍需要多年的时间和极大的投入,但彻底搞垮它可能不用费多大劲儿。21世纪,经理人的人数必将不断增加;培养一位经理人所需的投资也必将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企业对其经理人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
企业的目标能否达到,取决于经理人管理的好坏,也取决于如何管理经理人。而且,企业对其员工的管理如何,对其工作的管理如何,主要也取决于经理人的管理及如何管理经理人。企业员工的态度所反映的,首先是其管理层的态度。企业员工的态度,正是管理层的能力与结构的一面镜子。员工的工作是否有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被管理的方式。

德鲁克认为:组织的目的是使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
组织不能依赖于天才。因为天才稀少如凤毛麟角。考察一个组织是否优秀,要看其能否使平常人取得比他们看来所能取得的更好的绩效,能否使其成员的长处都发挥出来,并利用每个人的长处来帮助其他人取得绩效。组织的任务还在于使其成员的缺点相抵消。

⑷ 德鲁克提出机会有几种来源

德鲁克提出机会有几种来源七种:

1、意外的成功、意外的失败、意外的外在事件。

意外事件,能冲击人的固有观念,因此是创新很大的源泉。这一来源是所有创新机遇中最容易获得和可预测的,而且所需的创新时间最短。需要注意的是,若想发现意外事件带来的机遇,仅停留在研究和分析上是不够的。更有效的方法是做调查,走进人群,观察用户,了解他们的期望、价值观和需求。

2、不一致之事,现实与设想或推测的不一致。

不协调的状况往往是“感受”出来的,而不是分析出来的。也因此,这一创新来源,具有较高的可检验性。第一种是经济现状之间的不协调,表现往往是在需求增长下,产业却普遍赚不到钱。这种创新来源比较适合小型且资源高度集中的新企业,因为传统企业仍然在试图“改善”现状。第二种是现实与假设之间存在的不协调。

3、基于程序需要的创新。

程序的需要,与其他创新来源不同,它并不始于环境内部或外部的某一事件,而是始于有待完成的某项工作,往往通过发现程序中的不协调来获得,或者是对人口统计数据的研究等。基于程序需要的创新,是一种系统上的创新,通常有两种方式——改善现有程序的“薄弱环节”。

4、每一个人都未注意的工业结构或市场结构变化。

对于产业结构的变化,业外人士往往更敏锐。当某项产业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经济或人口的增速,特别是当一段时间内这种增长翻了一番时,可以预测结构将会发生重大变化。多项独立的科技被整合在一起,也可能导致产业结构突然变化,当产业结构变化,传统定义市场的方式将变得过时,这就是创新者的机会。

5、人口统计数据变化。

通常有人口规模、年龄结构、人口组合、就业情况、受教育状况及收入情况等。人口统计数据对于顾客群、喜好、购买力等都有重大参考。人口变化看似是“长期”的变化,但其实不然。好比欧洲的移民潮,经过30年就让美国的乡村发展为国际化大都市。

现在的商业健康险,就是建立在对人口统计数据的判断上,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医疗费用仅靠基本医疗保险难以承受。还比如对人工晶状体机会的判断,是建立在白内障人群持续增长导致手术量增加之上。

6、认知、情绪及意义上的变化。

事实本身没有变,但认知变了,意义就变了。这由人的心态决定。但认知的变化,其实非常具体,可以被界定、被检验、被利用。如果要利用认知变化进行创新,需要特别关注时机。在认知确实发生变化的前提下,需要及早占领用户心智,如果太晚,市场将拱手让人。

7、新知识,包括科学和非科学的。

知识创新的一个特点是,几乎从不基于一个要素。单个知识往往谈不上创新,但将多种不同知识融合,可能创造出大的机遇。比如计算机的产生,便属于知识创新。但知识创新的限制也很多。一是时间跨度长,根据规律,知识变成可应用的技术,进而开始被市场接受,所需要的间隔时间大约25~35年之间。更何况,基于知识的创新,需要所有必需的知识齐备。

⑸ 德鲁克管理思想述评

彼得•德鲁克祭
——西蒙•伦敦

如果年轻的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今天执教于一家顶级商学院,他可能连助理教授都不够资格,更别提终身教职了。这位最具影响力的现代管理学思想家于上周辞世,享年95岁。他不愿参与学术界的游戏。他拒绝在晦涩难懂的期刊上发表文章、不用冗余的数学填充论文,同时由于理解管理学需要广博的知识,他也不愿限制自己的视野。

对学院派而言,这意味着德鲁克的着作不够严谨。不错,他有着渊博的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但是,在他的着作中,何处用过抽样方法和统计回归呢?一位宁愿为报纸撰稿、也不愿在《国际经营与生产管理季刊》(International Management)上发表文章的人,让人如何能够严肃看待?学院派对其数十年的冷淡,使德鲁克从未在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沃顿商学院、凯洛格商学院或其它美国知名管理研究机构中担任过教职。

对于双方而言,这都并非憾事。没有德鲁克,商学院照样办得红红火火,从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末一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而这位维也纳裔美国人也同样声名鹊起,共撰写了36本着作、数百篇文章,确立了独具一格、卓而不凡的管理学泰斗地位。最终,洛杉机附近克莱蒙特一所中等规模的商学院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在那里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30年,讲授经营策略和日本艺术等不同课目。

然而,即便与学术界之间的嫌隙从未困扰过德鲁克(实际上,这对他的困扰超出了他所表现出的程度),但在客观中立的观察家看来,这种分歧的确令人费解。双方都宣称(自己)是在努力加深我们对组织的理解,并提供有益的观点,以改善组织的管理方式。但是,这位执拗任性的通才的研究方法,与日臻完善的学术专业化截然相反。究竟谁是谁非?

回答上述问题的方法之一是:由市场来决定。《金融时报》为了准备全球最受尊崇企业的年度排名榜,今年对近1000位首席执行官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首次要求这些首席执行官回答哪些管理学作者或大师对他们影响最大。在此我不想打破玄念(全部结果将刊登在下周的特别增刊上);只说一点就已足够:前20位大师中,只有5位原来出身于学术界。剩下都是实践派管理人士、咨询顾问或商学院的“叛逃者”。

乍看之下,教授数量之少着实令人惊讶。毕竟,管理学院教师大部分都较为睿智,同时有时间从事重大商业课题的研究。他们肯定就应该是管理思想的主要源泉吗?

这里的障碍在于,学术体系中重严谨而轻实用。有抱负的教授要通过定期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来获得终身教职。通常,这意味着关注适合统计学分析的狭隘课题。在报纸上撰写通俗易懂的文章没什么助益。除非到职业生涯的后期,否则出版商业巨着肯定也不会得到鼓励。

即便在20世纪70年代晚期,在学术专门化受到盲目崇拜之前,当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宣布计划撰写一本关于企业战略的着作时,不少人对此表示怀疑。当时,波特不过是哈佛商学院一名级别较低的助理教授。他居然如此狂妄!不过没关系,结果是《竞争战略》(Competitive Strategy)的问世——该书在任何时代都堪称最具影响力的商业着作之一。而如今,像波特那样的年轻人却遭到告诫:不许存有这样的幻想。

同时,学术体系往往阻碍了教授们研究本应进行的课题。注重统计分析使得年轻有前途的研究人员依赖第三方的基本数据,而这些数据本可以加以研究。作为另一种选择,他们针对MBA学员开展行为实验。不管采取哪种方法,他们都很少花时间与实践派管理人士在工作环境中进行合作。

“由于招募和擢升那些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的人,商学院正催生这样一个教职员工队伍:他们主要的职业理想就是献身于科学研究。”今年早些时候,沃伦?贝内斯(Warren
Bennis)和吉姆?奥图尔(Jim O’Toole)在《哈佛商业评论》(HBR)上撰文指出。他们二位是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的教授。“现在的管理学终身教授可能从未真正涉足一家企业
——除了作为(该企业的)消费者。”

直到几年前,谈论商学院的信心危机问题可能都会显得颇为荒谬。本科及研究生管理课程的需求增长非常迅速,商学院几乎难以跟上这一步伐。对于任何一个希望在职场中有所作为的20多岁的年轻人,MBA都成为了一个黄金标准。

然而,自2001年以来,这种需求有所下降。一些颇具眼光的雇主——比如管理咨询公司和蓝筹企业——开始将招聘网撒得更广。现在,拥有一个不错的博士头衔,或者经营自己公司的经历也被视为良好的应聘资格,与很多人选修两年金融经济学课程没什么差别。少数思想开明的商学院院长——例如斯坦福的罗伯特?乔斯 (RobertJoss)、凯洛格的迪帕克?詹恩(Dipak Jain)以及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的罗杰?马丁(Roger Martin)——已经开始宣扬整合思想、跨学科研究和实践出真知的信条。确实,实用主义正重新崛起。

我敢断定,彼得?费迪南?德鲁克——这个涉猎国际法、历史学、组织学、政治学、伦理学、美学以及人类境况的学者——将笑到最后。他的逝去无疑是这个世界的损失。

⑹ 彼得·德鲁克的相关事迹

1950年元旦,德鲁克和他的父亲去探望师从于德鲁克父亲的约瑟夫·熊彼特,过了8天熊彼特就去世了。在这次见面中,熊彼特对德鲁克父子说:“我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年龄,知道仅仅凭借自己的书和理论而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能改变人们的生活,否则就没有任何重大的意义。”
这句话成了德鲁克后来衡量自己一生成败的基本标准,也是他一生从事学术研究的重要法则,还是他和学术界格格不入的主要原因。他一边教书,一边做咨询,一边写作,正是这三种不同的身份塑造了他的研究方法与成文风格,也成了他区别于别的管理学者的重要特征。
他曾经拒绝了哈佛商学院的邀请,主要原因是当时哈佛商学院院长制定了一项规定——教职员工每星期最多只能做一次咨询工作。而在他看来,管理学更是一种实践,从业者必须要参与实践。在1946年出版《公司的概念》之前,他曾经在通用汽车工作和观察了两年。
在写作之前,德鲁克通常对企业进行深入研究和观察,在咨询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在这种观察和互动中形成一些颇具洞察力的观点。在他的作品中,很少看到什么“管理模型”和“数据分析”,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些直指人心的观点和故事,成文风格简单、清晰而有力。
这种研究方法在管理学术中被称之为“管理经验学派”,这种学派在学术研究中不属主流。因为他们的研究方法不符合科学的“学术规范”,没有“模型”和“论证”,因此很难在学术论文中引用他们的“研究成果”。
一位留学欧洲的博士告诉记者,他当时为了写博士论文,看过几百篇学术论文,没有一篇引用德鲁克的话语。他唯一一次听到德鲁克的名字是在一次午餐会上,几位管理学博士在讨论德鲁克和一个助教谁的贡献大,那位年轻的助教做了一个合资企业盈利模式的调查研究。
德鲁克清楚地意识到,他从来就是一个学院派的“边缘人”。德鲁克本人提供了一个富有洞见的解释:“为了控制学界,美国政府只向那些用数学公式写作的研究人员提供研究资金,自己这类深入实践的学者被拒之门外便顺理成章了。”
2002年6月22日,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宣布彼得·德鲁克成为当年的“总统自由勋章”的获得者,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这是一份迟到的荣誉,当时德鲁克已经93岁了。幸亏他活得足够久,给了美国政府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 德鲁克的“五项主要习惯”是领导特质论的主要流派。
德鲁克指出,有效的管理者具有不同的类型,缺少有效性的管理者也同样有不同类型。因此,有效的管理者与无效的管理者之间,在类型方面、性格方面及才智方面,是很难加以区别的。有效性是一种后天的习惯,既然是一种习惯,便可以学会,而且必须靠学习才能获得。他认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以下五项主要习惯。
1、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
他认为,时间是最稀有的资源,丝毫没有弹性,无法调节、无法贮存、无法替代。时间一去不复返,因而永远是最短缺的。而任何工作又都要耗费时间,因此,一个有效的管理者最显着的特点就在于珍惜并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这包括三个步骤:记录自己的时间,管理自己的时间,集中自己的时间,减少非生产性工作所占用的时间。这是管理的有效性的基础。
2、注重贡献和工作绩效
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贡献”是指对外界、社会和服务对象的贡献。一个单位,无论是工商企业、政府部门,还是医疗卫生单位,只有重视贡献,才会凡事想到顾客、想到服务对象、想到病人,其所作所为都考虑是否为服务对象尽了最大的努力。有效的管理者重视组织成员的贡献,并以取得整体的绩效为己任。
每一个组织都必须有三个主要方面的绩效:直接成果、价值的实现和未来的人才开发。企业的直接成果是销售额和利润,医院的直接成果是治好病人;价值的实现指的是社会效益,如企业应为社会提供最好的商品和服务;未来的人才开发可以保证企业后继有人。一个组织如果仅能维持今天的成就,而忽视明天,那它必将丧失其适应能力,不能在变动的明天生存。
3、善于发挥人之所长
德鲁克认为,有效的管理者应注重用人之长处,而不介意其缺点。对人从来不问“他能跟我合得来吗?”而问“他贡献了些什么?”也不问“他不能做什么?”而问:“他能做些什么?”有效的管理者择人任事和升迁,都以一个人能做些什么为基础。
4、集中精力于少数主要领域,建立有效的工作秩序
他认为,有效性的秘诀在于“专心”,有效的管理者做事必“先其所当先”,而且“专一不二”。因为要做的事很多,而时间毕竟有限,而且总有许多时间非本人所能控制。因此,有效的管理者要善于设计有效的工作秩序,为自己设计优先秩序,并集中精力坚持这种秩序。
5、有效的决策
他认为,管理者的任务繁多,“决策”是管理者特有的任务。有效的管理者,做的是有效的决策。决策是一套系统化的程序,有明确的要素和一定的步骤。一项有效的决策必然是在“议论纷纷”的基础上做成的,而不是在“众口一词”的基础上做成的。有效的管理者并不做太多的决策,而做出的决策都是重大的决策。 作为“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的思想几乎涉及了管理学的方方面面,现在我们熟知的许多管理理论的概念都是他最先提出来的,如营销、目标管理和知识工作者等。菲利浦·科特勒说:“如果人们说我是营销管理之父,那么德鲁克就是营销管理的祖父。”
但德鲁克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管理学者,实际上他和管理的学院派一直格格不入。他在谈到自己的职业时说:“写作是我的职业,咨询是我的实验室。”他的研究领域涵盖了管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诸多范畴,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宽广的视野和恒久的穿透力。

⑺ 德鲁克有效决策的八个原则是什么

有效管理理论
出自 MBA智库网络(http://wiki.mbalib.com/)
14:25 2007年11月18日的修订版本; Funwmy (Talk | 贡献)
(差异) ←更早版本 | 查看当前版本 | 更新版本→ (差异)
目录
[隐藏]
1 什么是德鲁克的有效管理理论
2 有效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3 有效管理理论的优点
4 有效管理理论的不足

[编辑]什么是德鲁克的有效管理理论
彼得·德鲁克是当代西方最负盛名和最具影响的管理学家之一,被人尊称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终身以教书、着书和咨询为业,在管理哲学、管理原理、管理组织和高层管理等方面都有较深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在德鲁克的众多着作中,1954年出版的《管理实践》和1973年出版的《管理:任务、责任、实践》被视为管理学界的经典之作,也正是这两部着作奠定了德鲁克的管理大师地位。除此之外,德鲁克最令人振奋和最具吸引力的着作便是1966年出版的《有效的管理者》。这本书自问世以来便受到各层次管理人员的广泛欢迎,并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如今,不仅是管理人员,而且社会各界都已经开始关注这本小册子了。因为,德鲁克在《有效的管理者》中所阐释的“有效管理理论”不仅适用于管理界,也适用于其他各界,,其主要包括管理者必须有效、有效性是可以学会的、管理者必须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管理者必须着眼于贡献、管理者必须重视“长处”、管理者必须集中精力于少数主要的领域和管理者必须做有效的决策等七个方面的内容。

[编辑]有效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德鲁克的“有效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以下观点:

(一)管理者必须具有有效性。

德鲁克开宗明义就指出:“管理者的本份,在求工作之有效。然而,由于管理者面对以下现实,使得管理常常又是无效的:

(1)管理者的时间很容易会变成“属于别人的时间”。因为从管理者的工作情形看,每个人都可以随时来找他,使他不能按照原有思路来工作,自己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往需让位于“他人的事情”。

(2)管理者经常被迫忙于日常作业。如果管理者在工作中采取“来了什么,就做什么”的态度,那他就会经常处于穷于应付各种日常工作的状态,这只会浪费他的知识和能力,把可能达成的有效性丢弃。

(3)管理者置身于一个“组织”中。这使得唯有组织中其他的人能够利用管理者的贡献时,管理者才有效。

(4)管理者身处组织“内部”。在一个组织内部是不会有成果(有效性)出现的;一切成果都发生于组织之外;在组织内部所产生的只有努力和成本。因而,管理者必须尽力摆脱这些束缚,自身朝向有效性发展。

(二)管理者的有效性是可以学会的

德鲁克认为,有效性是一种后天的习惯,是可以学会的。他说:“假如说有效性是人类的一种天赋,就像音乐天赋和绘画天赋一样,那么我们便将非常不幸了。说实话,如果有效性只是人类的天赋,那么我们今天的文明纵然能维持,也必是不堪一击的。今天大型组织的文明,所依恃的是大批的具有少许有效性而可以担任管理者的人们。德鲁克非常不认同耶鲁大学阿奇利教授所谓“有效的个性”(阿奇利教授认为成功的管理者须具有十大有效的个性,如能忍受挫折等),他这样说:“我认识的许多有效的管理者,真是形形色色,他们的脾气不同、能力也不同;他们所做的事不同,做事的方式也不同;他们的个性、知识和志趣也都各有不同;有性格外向的,也有令人敬而远之的,甚至还有遇人羞羞答答的;有的固执独断,有的因循附和;当然也有胖有瘦,有的生性爽朗,有的心怀忧虑;有的能豪饮,有的却滴酒不沾;有的待人亲切如家人,有的却严峻而冷若冰霜。也有的人生就一副体型,令人一望而知其为‘领导人’,也有的其貌不扬,毫不能吸引别人的注意;有的具有广泛的兴趣,有的却除了他本身的狭窄圈子外其他一概不懂;还有些人虽不是自私,却始终以其自我为中心;而有的却落落大方,心智开放⋯⋯”。因而,德鲁克认为,无论何种个性的人均可学会有效性。

(三)管理者必须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

德鲁克认为,有效的管理者知道时间是一项限制因素。任何生产程序的产出限度决定于最稀有的资源;而在我们称之为“工作成就”的生产程序里最稀有的资源就是时间。“在其他各项主要的资源之中,金钱事实上是相当充裕。我们很久以前就已经了解到经济成长与经济活动的限度,视资金的需要而定,而非资金的供给而定。此外,另一个限制因素是人力。虽然我们很难雇佣到足够的优秀人才,但总归是可以雇佣到的。只有时间,我们租不到、借不到、也买不到,也不能以其他方法取得更多的时间。但是,人们却是最不善于管理时间的。在组织里,管理者的时间常常不能自我支配,进而导致更多时间的浪费。德鲁克认为,管理者要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可以采取以下途径:

(1)记录自己的时间,看自己的时间都花在了什么地方,看自己到底有多少可以自我支配的时间;

(2)删掉那些根本不必做的事情和做了也无法达成结果的事情;

(3)学会授权,不要事必躬亲;

(4)尽量少开会;

(5)看自己能在多长时间里集中精力,将这段时间作为自己每次工作的时间限度;

(6)在集中精力办事时,必须设法消除一切干扰因素;

(7)将零星时间集中成“整批时间”使用;

(8)每天早起,做一些重要的事情,而不要将这些事情放在晚餐后。

(四)管理者必须着眼于贡献。

德鲁克认为,有效的管理者必注重贡献,他会眼光朝上,使自己的工作朝向目标,并常自问自己对组织的绩效和成果应有什么样的贡献。“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但是,大部分的管理者都是眼光朝下,他们重视勤奋,而忽视成果。德鲁克甚至认为,一个人不论其职位多高,如果他仅仅是勤奋或老是强调自己的职权,那么他永远只能算是别人的“部属”;相反,一个重视贡献的、注意对成果负责的人,尽管位卑职小,他还是可以位列于“高阶层”,因为他以整体的绩效为己任。德鲁克还认为,每一个组织都应将其绩效集中于三个方面:直接的成果、价值的实现和未来的人力发展。德鲁克同时也认为,专家要着眼于贡献,要使自己的工作有效,必须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别人沟通;必须了解别人的需要、别人的方向、别人的限度和别人的理解,以使别人能够应用他自己的成果。

(五)管理者必须重视“长处”

德鲁克认为,有效的管理者必须重视人的长处,这既包括他本人的长处、他的部属的长处,也包括他上司的长处。德鲁克也认为,协助上司展其所长是促使管理者有效的最好方法。针对重视上司长处的原因,德鲁克说:“大凡上级主管的能力不够,部属通常是无法爬上去的。上司如果没有升调,部属只好永远屈居其下;如果有一天上司因成绩不佳而他调了,继任人也往往都是来自别的部门,很少在本单位中选人提升,而且新上司到任时,也总是带来他自己的亲信;反之,凡是成功而升迁得快的主管,则其部属也将是最易成功的。”

同时,德鲁克还认为,要使上司能展其所长,并不能以‘唯命是从’的方式做到,而应该从‘以是为是、以非为非’的态度着手”。但应注意要“将自己的见地用一种上司所能接受的方式向上司提出。

(六)管理者必须集中精力于少数主要的领域。

德鲁克认为:“有效性如果有什么秘诀的话,秘诀就是‘专心’;有效的管理者做事时必‘先其所当先’(first things first),而且‘专一不二’(do onething at a time)。而管理者要专心一致,首先就要忘记“那不再有任何生产性的昨天”。

德鲁克也认为,“一位希望自己有效、也希望其组织有效的管理者必会检视其一切方案、一切活动和一切任务。他会问:‘这件事现在还有继续做的价值吗?’如果认为没有价值了,他便立即停手,而将时间转移于别的任务”。

德鲁克还认为,管理者要将精力集中于少数主要的领域,还必须确定有效的工作次序。而确定“何者当先,何者当后”的原则却在于:(1)重将来而不重过去;(2)重机会而不重困难;(3)选择自己的方向而不跟随别人;(4)取法乎上,以求有突出性的非常表现,而不仅求安全和易做。

(七)管理者必须做有效的决策。

德鲁克认为,虽然决策并不是管理者的唯一的一项任务,但却是管理者所独有的一项任务,因而值得做特别的讨论。就一般的决策方法而言,德鲁克归纳了五个要素:

(1)确定问题的性质,看是属于“常态”还是“例外”;

(2)确定决策所需要的规范.即外界的各种条件;

(3)在规范的基础_卜进行必要的妥协、适应和让步,以期决策能被接受;

(4)决策时应考虑执行方案;

(5)决策执行时,须注意搜集各种反馈信息。

就管理者如何做有效的决策而言,德鲁克提出了以下建议:

(1)有效的决策,首先必须解决决策是否必要的问题。德鲁克认为,不到非决策不可的时候,不要轻易决策。他形象地说:“做一项决策,就像动一次外科手术。外科医生不到非动手术不可的时候,绝不轻言开刀;同样地,(管理者)不到非另做决策不可的时候,也不宜轻易另做决策。”

(2)有效的决策是从管理者根据经验所得的个人意见开始,而不是从搜集信息开始。

(3)有效的决策必须先有若干种不同的选择,再从其中选择最适当的一种。也就是说,有效的决策应当从多种不同而且相互冲突的见解中产生,从多种旗鼓相当、优劣互现的方案中产生。在此,德鲁克特别强调了反面意见的重要。

[编辑]有效管理理论的优点
(一)创新性

在德鲁克之前,有效性、效率便已经是管理学界的主要研究课题,但那些研究主要是集中于如何解决体力劳动者的有效性,而很少将关注的视角对准管理者(知识工作者),因为一则那时的管理人员很少;二则社会大众总是想当然地认为管理者的工作总是有效的。只有德鲁克才第一次对管理者的有效性给予极大的关注并提升到了理论的层次。德鲁克有效管理理论的创新性还体现在他对“管理者”这一概念的创新。人们一般对管理者的界定总是从其是否有部属和部属的数量着眼,而德鲁克则认为:一切由于自身的职位和知识、对组织的发展负有贡献的责任、能实质地影响组织的经营和绩效的知识工作者、经理人员和专业人员均属管理者。也就是说,管理者不重下属的人数,而重其对组织的责任和贡献。

(二)适用性

人们一般认为,个人的成功、管理的效率往往是与个性特征紧密联系的,而个性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具有先天性的,因而,这就使得人们往往觉得成功的管理是一件“可望不可即”的事情。而德鲁克的有效管理理论则认为有效性是可以习得的;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而加以改进的。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优秀的管理大师,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管理有效性的学习。正如德鲁克回忆小时侯老师对自己所说的一段话:“你绝不可能像钢琴家舒乃柏演奏莫扎特的曲子那样好,但并没有理由说,你不必像舒乃柏那样地练习音阶。”

可以说,德鲁克的理论给了我们一个信心:无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工作,只要有对有效性的追求和学习,我们就可以日臻完美。

(三)思辨性。

可以说,德鲁克的有效管理理论中处处闪现着思辨的光辉。作为一位杰出的管理大师,德鲁克总是能够全面、动态地看待问题,而不会盲目地下定论。

(1)在谈到用人之所长时,德鲁克一方面主张管理者必须胸怀宽广,在用人之所长时必须容人之所短;另一方面,德鲁克又指出,如果一个人的缺点足以影响其优点的发挥时,则必须加以摒弃,尤其是当一个人在品德上具有缺点时,则绝对不能加以录用。

(2)在谈到有效的工作次序时,德鲁克认为除了确定“何者优先”之外,还必须确定“何者优后”。德鲁克说:“设定优先,至为容易,谁都可以设定,问题的症结,乃在于‘优后’。所谓‘优后’,不是‘何者当先’,而是‘何者当后’。

(3)在谈到有效决策时,德鲁克认为,我们应注意区分“例常决策”和“例外决策”。例常决策应设定一定的程序加以规范,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在于对“例外”的决策。他说:“一位管理者如果要天天做决策,时时做决策,则显然是疏懒和无效的人。”(4)在谈到电脑时,德鲁克提醒我们,一方面要看到电脑带给我们的便利,如它强大的计算和综合功能;另一方面,必须谨防变成电脑的俘虏,因为电脑的广泛应用极易使管理者与外界的现实世界相隔绝,得不到真实的信息和资料。

(四)务实性

“务实”可以说是“有效管理理论”的一大特色。首先,“有效性”这一命题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效率”已经不仅是对一小部分人的要求(如以前对体力劳动者),而是对社会中各分子的要求。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需要用“有效性”来弥补时间的不足。我们崇尚的不仅是勤奋认真的工作态度,更看重实际的工作成果。

其次,对于如何达成“有效”,德鲁克的建议可谓条条中肯,切中要害,尤其是其对于“时间管理”的论述,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最后,在《有效的管理者》一书中,德鲁克运用了大量的实际案例来佐证其理论。

例如,曾任通用汽车公司总裁达3O年之久的史洛安先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等人在有效利用时间、有效决策和有效用人方面的具体做法使其理论极具说服力。

[编辑]有效管理理论的不足
德鲁克的“有效管理理论”自从提出以来便引起人们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极大兴趣,这本身已经说明了其魅力与价值。有效管理理论在达成“有效性”上主要强调的是一种个人自我管理,而没有论及外界监督因素的重要,这似乎是一种不完美。

http://wiki.mbalib.com/w/index.php?title=%E5%BE%B7%E9%B2%81%E5%85%8B%E7%9A%84%E6%9C%89%E6%95%88%E7%AE%A1%E7%90%86%E7%90%86%E8%AE%BA&oldid=164918

⑻ 彼得德鲁克、为什么说他是管理大师

摘要 你看一下下面他的生平,就知道了。1909年11月19日,彼得·德鲁克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维也纳,祖籍荷兰。其家族在17世纪时就从事书籍出版工作。父亲是奥国负责文化事务的官员,曾创办萨尔斯堡音乐节;他的母亲是奥国率先学习医科的妇女之一。德鲁克从小生长在富于文化的环境之中。

⑼ 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是如何定义人力资源管理的

“人力资源”一词是由当代着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于1954年在其《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的。在这部学术着作里,德鲁克提出了管里的三个更广泛的职能:
管理企业、管理经理人员以及管理员工及他们的工作

。讨论管理员工及其工作时,德鲁克引入了“人力资源”这一概念。他指出:“和其他所有资源相比较而言,唯一的区别就是它是人”,并且是经理们必须考虑的具有“特殊资产”的资源。德鲁克认为,人力资源拥有当前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素质,即“协调能力、融合能力、判断力和想象

德鲁克认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早在60年前,我就认识到管理已经成为组织社会的基本器官和功能;管理不仅是“企业管理”,而且是所有现代社会机构的管理器官,尽管管理一开始将注意力放在企业;

我创建了管理这门学科;我围绕着人与权力、价值观、结构和方式来研究这一学科,尤其是围绕着责任;管理学科是把管理当作一门真正的综合艺术。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给企业带来效益。

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企业的一系列人力资源政策以及相应的管理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员工的招募与选拔,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流动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员工安全与健康管理等。

即:企业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人力资源的获取(选人)、开发(育人)、保持(留人)和利用(用人)等方面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等一系列活动,最终达到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

(9)德鲁克的研究方法扩展阅读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就是预测组织人力资源需求并作出人力需求计划、招聘选择人员并进行有效组织、考核绩效支付报酬并进行有效激励、结合组织与个人需要进行有效开发以便实现最优组织绩效的全过程。

学术界一般把人力资源管理分八大模块或者六大模块:

1、人力资源规划;

2、招聘与配置;

3、培训与开发;

4、绩效管理;

5、薪酬福利管理;

6、劳动关系管理。

诠释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核心思想所在,帮助企业主掌握员工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

⑽ 阐述德鲁克《管理的实践》一书的价值,如何理解管理思想史上的经验主义学派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德鲁克创立的经验主义学派的产生首先可以回溯到美国的《系统杂志》(现已更名为《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的出版商A·W·Shaw于1911年应哈佛大学商学院(HBS)之邀第一次讲授《经营方针》课程。HBS的初衷是想从高层管理者的视角帮助学生整合在各门具体管理课程中学到的知识。A·W·Shaw一反之前商学院教学理论远胜于实践的常规,邀请了大批的公司总裁参加了这门课程的教学,让他们与学生一起讨论应该如何更好的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具体问题,使学生知道高层管理者在过去管理中面临的关键性问题以及对应的常见解决措施。与此同时,HBS的教授们对这些实际管理者进行了大量深入的分析,试图得出企业竞争优势的评估方法,他们从这些总裁的第一手管理经验中发现,管理者做出的决策对企业的业绩产生重大影响,管理者是对企业的环境进行分析、对企业强项和弱项有充分了解、对选择能使企业实现重大价值的战略等负有重大责任的个体,这与之后德鲁克的管理者任务理论有着惊人的相似。更为重要的是,正是这种与实践、经验紧密相连的研究方法对德鲁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而最终形成了以德鲁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学派集中研究高层管理者所面临的最关键问题及其应对措施、从高层管理者的实践中归纳提炼具有普遍意义的管理原则的研究方法。而当德鲁克将自己的研究方法日臻完善,竭力想进入一家大型的企业组织内部进行正式的研究,但却一直事与愿违,屡遭拒绝,正在这时,由于他于1942年写的一本书《工业人的未来》引起了时任通用汽车(GM)总裁的小艾尔弗雷德·P·斯隆(Allred Sloan)的注意并且为之深深折服,于是邀请德鲁克到通用汽车公司进行调研,随后德鲁克受聘为GM顾问,让他有机会深入到了一家公司对其内部结构、管理经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于1946年出版的《公司的概念》一书奠定了组织学和经验主义学派理论观点的基础,而在1950年,德鲁克进入纽约商学院(NBS)学习,那年元旦,他探望了自己的老师、着名的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熊彼特,此时熊彼特已经进入了弥留之际,他对德鲁克说:“我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年龄,知道仅仅凭借着自己的书和理论而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能够真正改变人们的生活,否则就没有任何重大的意义。”这番话对德鲁克影响很大,更坚定了他在管理学中对经验和实践如此重视的信心。“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经验主义学派至此正式形成了。
三、理论思想归纳
经验主义学派以向大企业的经理提供管理企业的当代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标,基本所有经验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有自己的管理咨询公司。他们认为管理学就是研究经验,认为通过对管理人员在个别情况下成功的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的研究,会使人们懂得在将来相应的情况下如何运用有效的方法解决管理问题。因此经验主义学派把管理理论的研究放在对实际管理工作者的管理经验教训上,强调从企业管理的实际经验而不是从一般原理出发来进行研究,强调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和概括管理经验。其基本的管理思想就是有关企业的理论应该从企业的实际出发,特别是以大企业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加以抽象和概括,然后传授给管理人员,向经理提出实际的建议。
四、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一)彼得·F·德鲁克(Peter·F·Drucker)
美籍奥地利管理学家彼得·F·德鲁克是现代经验主义学派的开山鼻祖,他一生着作等身,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他出版《管理的实践》一书标志着现代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在管理学界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代表作:
《公司的概念》(1946):第一次将经验主义学派成型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实践并将研究成果结集出版。
《管理的实践》(1954):提出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客户,为客户提供产品或者服务,而不是利润最大化。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1966):提出不仅仅是高级管理人员才是管理者,所有负责行动和决策而又有助于提高机构工作效能的人,都应该像管理者一样行动和思考。
《管理:任务,责任,实践》(1973):一本给企业管理者的系统化管理手册,一本给学生的系统化的教科书,被誉为管理学的“圣经”。
(二)欧内斯特·戴尔(Ernest Dale)
美国管理学家,并担任美国和国际性一些大公司的言事和顾问,是欧内斯特·拉尔协会的主席。
代表作:
《伟大的组织者》:主张用比较的方法对大企业的管理经验进行研究,开创了比较管理的经验研究的先河,戴尔为人们探寻管理新知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三)艾尔弗雷德·斯隆(Allfred Sloan)
美国高级经理人,长期担任通用汽车公司的高级经理和董事长,于1921-1922年就提出了一种叫“集中政策控制下的分散经营”组织机构模式,是事业部的雏形。
代表作:
《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彼得·德鲁克早已记不清曾经向多少人推荐过此书了;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仍然坚持声称本书是所能读到的最好的商业着作;《商业周刊》把它放在“绝对必读书架”的第一名;《财富》杂志则把它列为2003年度CEO必读书。《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对通用汽车诸如计划和战略、持续经营、财务成长以及领导等企业基本的管理政策和战略概念的早期创新和发展进行了详细描述。
五、主要理论观点
管理应该侧重于实际应用,强调管理的实践性和艺术性,反对管理是一种纯粹理论的研究。在他们看来,管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而不是纯知识的学科,但又不同于单纯的技巧、常识的应用,它的实际应用是以知识与责任为依据的。“任何一种知识只有能应用于实践,改变人们的生活,这种知识才会有价值。”一切有关企业管理的理论应该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只有位于管理第一线才能够获取对以后管理者真正有用的经验,而正是这种经验对管理企业来说弥足珍贵。
管理者的终极任务是了解本机构的特殊目的和使命,使工作卓有成效,使职工卓有成就。处理本机构对社会的影响和对社会的责任。管理者是企业中最昂贵的资源,企业的目标能否达到取决于经理人管理的好坏,管理者的素质是衡量一个企业业绩的主要标志。高素质的管理者被认为是企业实力的象征,而低素质的管理者则被认为是企业虚弱的象征。经验主义学派认为,作为企业主要管理者,有两项别人无法取代的职责,第一项是创造出一个大于其各组成部分的总和的真正的整体,创造出一个富有活力的整体,把投入于其中的各项资源转化为较各项资源的总和更多的东西;第二项特殊职责是在其每一项决定和行动中协调当前和长期的要求。为此,每一个经理都必须:制定目标和措施并传达给相关人员;进行组织工作;进行鼓励和联系工作;对工作和成果进行评价;使员工得到成长和发展。
实行目标管理法。经验主义学派给管理学最大的贡献是他们提出了任务(或目标)决定管理,并据此提出了目标管理法。在他们眼中,传统管理学派偏于以工作为中心,忽视人的一面,而行为科学偏于以人为中心,忽视同工作相结合,而目标管理法则结合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使职工发现工作的兴趣和价值,从工作中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
企业要建立符合自身条件的组织结构,这个结构必须符合企业寻求利益最大化和员工价值最大化的要求,企业与企业之间又是千差万别的,因此照搬照抄是行不通的,管理者必须根据企业的特点和以往的管理经验自行建立一个组织结构。
六、简要评价
经验主义学派是现代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它对管理学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它批评了传统管理学不假思索地采取偏重于狭窄地归纳法的实证主义方式,他们直接调查个体的理解,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来解释这个世界,从管理学者自己作为行动主义者而不是旁观者的立场,在复杂的动态关系中不断形成和再造管理的未来。他们厘清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一直纠缠不清的关系,反对把自然科学方法运用于管理科学,并认为自然科学是探寻自然界的一般规律,而管理科学是说明组织及其管理中的具体事物的联系,它具有不可重复性,也没有一般规律可循。因此,管理学研究必须注重对个案的研究和考察。当今享誉世界的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法即来源于此。
经验主义学派认为,组织是由个人组成的,组织活动由个人行动来决定,个人行动由个人动机、行为规范和价值关系来决定,充分肯定了人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把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一起列为了管理的目标,反对了实证主义管理学把组织及其管理活动看成是一些无个性的社会事实或者组织结构的相互作用。
经验主义学派认为,管理科学的主要方法是以描述性的历史方法说明组织及其管理现象,反对在管理学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概括规律方法。经验主义学派中很多重要的理论都是运用了描述性的历史方法。例如,在德鲁克的最有名的关于企业经营就是“引导消费、创造客户”的定义,是源自马克思关于商品生产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矛盾和生产决定消费的论述,但是德鲁克将这个理论放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背景下重新加以考察,并用描述性的历史唯物论进行了新的诠释。
经验主义学派为管理学提出了任务(目标)管理法,这一方法是当今运用的最多的管理方法。
经验主义学派的不足之处:经验主义学派的方法可以说在管理丛林中十分具有特色,但他们受到了很多管理学家的批评。经验主义学派由于强调经验而无法形成有效的原理和原则,无法形成统一完整的管理理论,管理者可以依靠自己的经验,而初学者则无所适从。同时,过去所依赖的经验未必能运用到将来的管理中去。孔茨在他的书中指出:“没有人能否认对过去管理经验或者过去管理工作‘是怎样做的’进行分析的重要性。未来情况与过去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确实,过多地依赖于过去的经验,依赖历史上已经解决的那些问题的原始因素,肯定是危险的。其理由很简单,一种在过去认为是‘正确’的方法,可能远不适合于未来情况。”这番话说明,由于组织环境一直处于变化之中,过分地依赖未经提炼的实践经验和历史来解决管理问题是无法满足需要的。

阅读全文

与德鲁克的研究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怎么测出有距离的方法 浏览:1
传送带每米重量计算方法 浏览:710
天窗解决方法奔驰 浏览:432
婴儿车正确使用方法 浏览:164
心理医生的治疗方法 浏览:277
电脑qq视频旋转怎么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845
性格不同半生矛盾的解决方法 浏览:378
解决商业伦理问题的方法 浏览:101
祛除臭虫的有效方法是什么 浏览:479
ug80使用方法 浏览:509
足根痛的治疗方法 浏览:911
小林退热贴使用方法贴哪里 浏览:913
小天鹅洗衣机70公斤使用方法视频 浏览:319
东莞治疗痤疮的方法 浏览:230
芥菜种植时间和方法 浏览:972
世界上最简单的炒股方法 浏览:317
男士戴项链的正确方法图片 浏览:39
鸡蛋的正确方法 浏览:176
大疆无人机鉴别方法 浏览:633
化学反应中常用方法 浏览: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