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工耳蜗的原理
人工耳蜗技术是把人工耳蜗作为治疗重度聋至全聋的方法。人工耳蜗是根据耳蜗生理原理开发的一种电子仿生装置,是听力学、医学、生物医学、微电子学、材料学、机械学相结合的跨多学科的高新技术产品。人工耳蜗可以代替病变受损的听觉器官,由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换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电信号传入人体的耳蜗,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系统刺激分布在那里的听神经纤维,直接兴奋听神经,来恢复或重建聋人的听觉功能。人工耳蜗是现代医学的重要成果之一,对于轻度到中重度的听力损失,助听器可以有较好的补偿效果,而对于重度或极重度耳聋,人工耳蜗的植入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能使双侧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恢复听觉的唯一有效装置。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语音学、电生理学、材料学、耳显微外科学的发展,人工耳蜗已经从实验研究进入临床应用。
中文名
人工耳蜗技术
用途
治疗重度聋至全聋
属性
医学治疗技术
装置
人工耳蜗
人工耳蜗
人工耳蜗(又名:仿生耳、电子耳蜗、耳蜗植入),是一种植入式听觉辅助设备,其功能是使重度失聪的病人(聋人)产生一定的声音知觉。与助听器等其它类型的听觉辅助设备不同,人工耳蜗的工作原理不是放大声音,而是对位于耳蜗内、功能尚完好的听神经施加脉冲电刺激。大多数人工耳蜗设备由植入部分和体外部分组成。体外部分由麦克风、语音[1]处理器以及用于向植入部分发送指令的信号发射器组成。植入部分由信号接收及解码模块、刺激电极阵列组成。
发展历史
人工耳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至少200年以前。意大利科学家Alessandro Volta发明了电池,电压单位伏特(Volt)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利用电池为研究工具证实了电激励可以直接激起人体的听、视、嗅和触觉感知。当他将一个50伏电池的正负极分别贴近双耳时,它感觉到:“……当电路接通的那一刻,我觉得我的头被震了一下,过了一会我开始听见一种声音,或者说是一种噪音,我无法确切描述:那是一种带着电火花的噼啪声,好像有什么粘稠的东西被煮沸了……这种可怕的感觉让我不敢再继续重复这个实验,因为我觉得对大脑的电击很危险……”在此后的150年里,没有出现关于听觉系统的电刺激效果的安全而系统的研究的相关报道,直至现代电子技术的出现。1937年,S.S.Stevens和他的同事运用真空管振荡器和放大器,证实了至少三个与“电声感知”有关的机制。第一个机制是“电动机械效应”,具体指电刺激使耳蜗中的纤毛细胞振动,从而使人在与电刺激相对应的声刺激信号的频率点上感觉到一个音调信息。第二个机制是鼓膜将电信号转换成声学信号,从而使人在2倍信号频率点上感觉到另一个音调信息。Stevens等人之所以能将第二个机制从第一个中分离出来是因为他们发现鼓膜破损或缺失的病人只能感觉到原始频率的音调信号。第三个机制与听觉神经的直接电兴奋有关,因为有一些病人称他们在正弦电激励信号中感到有类似噪声的声音,随着电流变化有着剧烈的响度增加,并且时常会引起面部神经兴奋。然而,最早证明听觉神经的电刺激效应的却是一组俄罗斯科学家,他们声称观察到了一个中耳和内耳耳聋的病人在电刺激下的听力感知。
在1957年,法国医生Djourno等人成功的运用电刺激使两个完全耳聋的患者产生了听力感知,他们的成功刺激了20世纪60-70年代美国西岸一系列恢复耳聋患者听觉的深入研究。虽然早期研究的方法与现在的技术相比很原始,但是它们指出了许多关键问题和一些为了能成功实现听觉神经电刺激而必须考虑的限定条件。例如,他们发现,与原声听觉相比,听觉神经的电声听觉的动态范围小很多,且声音变化幅度剧烈,时域音调也仅限在几百赫兹范围。Bilger对这些早期的实验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分析。1972年第一台与单道人工耳蜗相配套的声音处理器问世,1977年奥地利人研制出世界第一个多通道人工耳蜗植入系统,1978年澳大利亚人格雷姆.克拉克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耳蜗。证明人类研究电刺激替代装置在整个人类世界的成功探索。 人工耳蜗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生物医学工程等高新技术的出现,已经从实验研究进入临床应用,成为目前全聋患者恢复听觉的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据统计,全球现在约有3万多耳聋患者使用了人工耳蜗。
❷ 人工耳蜗植入后要注意什么问题
一、哪些因素会影响人工耳蜗植入后的疗效?
人工耳蜗植入后要注意什么?影响人工耳蜗植入的效果的因素很多,导致手术后的效果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包括:
1、患者的自身条件:耳蜗植入者的病因、耳聋起始时间、耳聋程度、听神经残存数量、耳蜗畸形否、文化程度、智力水平、耳聋病程、植入年龄、术前语言能力和聆听经验,患者对重获听力的渴望程度和期望值等。家庭文化氛围,家长对聋儿的关爱程度和交流方式等。
2、手术因素:跟手术也有很大关系,如植入顺利否、电极植入的深度和位置、是否有手术并发症,电极是否插入鼓阶等。
3、术后人工耳蜗的调试也很重要,也就是决定人工耳蜗是否处于一种最佳工作状态。
4、术后的听觉和言语康复手段和康复时间,康复的教育方法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
5、其他:患者是否日常坚持使用人工耳蜗,是否不依赖看口型,真正依靠人工耳蜗通过听来交流等。
二、生活上有什么注意事项:
人工耳蜗植入后要注意什么?
1、术后两周内不宜洗头,但手术一周后可用热毛巾擦头部伤口以外的部位,术后两周内洗澡时用浴帽保护头部。两周后以及今后洗头时不要用指甲骚挠人工耳蜗植入体部位,可以用手掌或指肚粘洗发液轻轻摩擦,避免头皮被指甲挠破。
2、避免强磁场靠近头部,特别是人工耳蜗植入体周围。强磁场包括大的磁铁、磁疗机、磁共振检查等。
3、避免强大电磁波通过头部:人工耳蜗植入体内有精密集成电路,特别害怕强静电和强电磁波,当然在一般场合的无线电信号不会有影响,如可以听手机。但应避免做头部的超短波、微波治疗。尽量避免在广播、电视的大功率发射天线附近久留。内衣尽量用纯棉织物,防止产生静电。穿毛衣、化纤制品时尽量避免去玩塑料滑梯,因为化纤皮毛和塑料摩擦会产生静电,有可能将储存在芯片内的程序冲掉,导致耳蜗不工作。一旦发生静电冲掉程序,应立即到医院检查,可以把程序重新灌图进芯片内。
三、人工耳蜗植入后如何预防感染?
人工耳蜗植入后要注意什么?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很怕感染,一旦人工耳蜗植入体周围感染,由于体内有“异物”存在,很不容易控制,如同身上扎了刺导致周围化脓,需要把刺拔出来才能控制感染一样。
感染原因有哪些呢?一般手术后两周内没有感染,就不属于围手术期的感染。感染的途径很多,最常见的原因是“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其中包括急性鼻炎鼻窦炎,鼻咽炎等。这些感染可以通过咽鼓管也称咽管导致急性中耳炎。一般小儿容易得急性中耳炎,但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急性中耳炎要非常重视。因为人工耳蜗的电极是通过中耳乳突腔植入内耳的,炎症可以沿电极向前扩散到内耳,向后可以扩散到耳后植入体部位。一旦发现有中耳炎或外耳红肿应立即与手术医生联系,及早处理。加强儿童营养、不偏食,增强体质是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方法,在感冒流行季节尽量不要到人群特别集中的场合。
外伤也是感染的原因之一。包括用指甲挠破耳后、耳道口皮肤、不当额挖耳导致外耳道皮肤损伤,头部摔伤等。有时摔伤后头皮虽然没有破,但皮下组织已经受伤,导致水肿,容易发炎。
毛囊炎也是常见病,全身凡是有毛囊的部位(包括汗毛的毛囊)都可以发生毛囊炎,一般人身上发生毛囊炎不要紧,但在人工耳蜗植入后病人的植入体部位或周围发生毛囊炎要非常重视。因为毛囊炎一般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目前金葡萄球菌对很多药产生耐药,一旦控制不住会影响人工耳蜗植入体,严重的需要取出耳蜗植入体。
四、人工耳蜗植入者有哪些运动不适宜?
人工耳蜗植入后要注意什么?不适宜的运动主要包括容易导致外伤、容易产生静电等运动。根据英国人工耳蜗团体对该国人工耳蜗使用者一个调查报告提供了以下人工耳蜗使用者日常运动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1、网球、高尔夫、羽毛球、慢跑、乒乓球等。从事这类运动,最好将长线与言语处理器藏置于衣物下,并且使用包装袋妥善地包装处理器,这样可以避免处理器受到撞击,汗水无损,与泥沙堵塞等污染。
2、激烈运动:足球、篮球等。从事这一类运动,最好将外部的言语处理器取下,以策安全。
3、曲棍球,橄榄球等。取下言语处理器并带上头盔等保护器具,仍会有重击到头部的风险。
4、肢体碰撞的运动,拳击、跆拳道、摔跤等。人工耳蜗使用者应避免参与这类运动,因为重击或挤压头部的伤害行为是必然发生的。建议需配置安全头盔等保护器具。
5、自行车、骑马、卡丁车,水上运动等。这些运动都可以参与,为了保护人工耳蜗免于遭受挤压碰撞的风险,戴上头盔等保护器具是必要的。而头盔等保护器具也必须是优良品质和较有保障的。
❸ 什么是人工耳蜗
人工耳蜗是一种代替人耳功能的电子装置,它可以帮助双耳患有重度和深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成人和儿童重获或恢复听力。人工耳蜗能为聋哑人建立起交流的桥梁,使他们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让他们重拾信心,享受美好生活!
人工耳蜗把声音信号转化为一种电信号,直接刺激人体耳蜗内听觉神经(蜗轴内螺旋神经节细胞),产生神经冲动,传到大脑中枢并分析,从而产生听觉!
❹ 怎么使用人工耳蜗和助听器
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是一种电子装置,由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换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电信号,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系统直接兴奋听神经来恢复或重建聋人的听觉功能。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语音学、电生理学、材料学、耳显微外科学的发展,人工耳蜗已经从实验研究进入临床应用。现在全世界已把人工耳蜗作为治疗重度聋至全聋的常规方法。 助听器 (Hearing Aid) 是一个有助于听力残疾者改善听觉障碍,进而提高与他人会话交际能力的工具、设备、装置和仪器等。广义上讲凡能有效地把声音传入耳朵的各种装置都可以看作为助听器,狭义上讲助听器就是一个电声放大器,通过它将声音放大使聋人听到了原来听不清楚,听不到的声音,这种装置就是助听器。 这两种东西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区别: 酣稜丰谷莶咐奉栓斧兢 1、人工耳蜗是通过电刺激直接刺激耳蜗的听觉毛细胞,传递电信号到大脑,形成声音;而助听器是通过放大听到的声音,增强音量来补偿听力。 2、人工耳蜗是需要通过手术植入到皮下的;而助听器通常只需要塞入耳道等佩戴方式。 3、人工耳蜗是补偿重度至极重度耳聋的听力损失;而助听器最多只能补偿到重度听力损失。 4、助听器是适合于具有残余听力的耳聋患者,电子耳蜗适合于极重度戴助听器无效果,或没有 残余听力且耳蜗无畸型,符合手术条件的患者。 5、人工耳蜗的费用相当昂贵,助听器价格大众可以接受的。 选择植入人工耳蜗还是选择验配助听器,这要取决于你的听力损失程度和听力损失类型。
❺ 宝宝植入了诺尔康人工耳蜗,回家后想跟宝宝多训练一下,有什么方法
适时地改变您说话的语气、语调,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适当放慢语速,以聋儿能跟上为宜,自然、清晰地说出每一个字,切不可过分夸张和拉长您的声音。
当您兴奋或生气时,可夸张的变化您的语调,表达您的情感。
经常和孩子一起说儿歌、讲故事,锻炼聋儿熟悉语言的情感,
❻ 人工耳蜗有什么好处
您好,人工耳蜗是一个电子装置,由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换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电信号,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系统直接兴奋听神经来恢复、提高及重建耳聋患者的听觉功能,植入人工耳蜗对于恢复听力很有帮助。祝您健康。
❼ 有什么方法可以训练人工耳蜗植入者的听力吗特别是提高辨音能力
只有是多听多读了,你现在带助听器没,建议你在方便时不要带助听器,这样适应起来更好。然后就是多听单字,读报纸或课文什么的,单字累计多了就理解了
❽ 做人工耳蜗,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 大概
做人工耳蜗的好处:
人工耳蜗与助听器的声音放大机制不同,它是将外界的声音转变为电活动,通过电极刺激耳蜗内的螺旋神经节细胞,让神经节细胞兴奋放电,再由听神经传到大脑中枢,让人听到声音。
做人工耳蜗的坏处:
需要手术,术后有一定风险,可能有并发症。手术并发症主要包括伤口感染、皮瓣坏死、面瘫、脑膜炎和电极脱出。少数耳蜗内埋植电极者手术后有轻度的眩晕感,数日内多自行消失。
人工耳蜗产品总费用一般高达12万~24万元。
(8)有了人工耳蜗可以用什么方法扩展阅读:
人工耳蜗植入对老人的年龄没有硬性要求,国内最大植入年龄为91岁,国外最大植入年龄为93岁,只要身体状况良好,一般都可以接受手术,而且效果也不错。许多老年朋友通过人工耳蜗重回有声世界,生活也变得多姿多彩。
随着年龄增长,老人的全身功能都会出现退化,一些老人会出现脑萎缩。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老年人植入人工耳蜗后的效果是非常确切的,尽管个别患者有脑萎缩,但也不影响植入效果。
❾ 人工耳蜗是什么可以一劳永逸吗
人工耳蜗是一种电子装置,由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换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电信号,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系统直接兴奋听神经来恢复或重建聋人的听觉功能。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语音学、电生理学、材料学、耳显微外科学的发展,人工耳蜗已经从实验研究进入临床应用。现在全世界已把人工耳蜗作为治疗重度聋至全聋的常规方法。并不是说植入人工耳蜗就一劳永逸的,耳蜗植入后如果是小孩,也是需要进行语训康复学习语言的,定期进行听力情况的测试,耳蜗的调试保养等。如果是成人,也是需要定期维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