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方法。
科学探究过程。科学探究是一种过程,有一定的活动程序或阶段。尽管科学有许多门类,科学家都有各自的研究领域,不同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途径和手段也有所不同,因而不存在统一的研究模式,但无论他们从事哪一门类或哪一领域的研究,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都要大体上经过这样一些类似的活动过程或阶段: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作出结论。正是上述这些活动过程构成了被称为“探究”的科学过程,进而也成为判断某种活动是否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依据。探究学习是探究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最早提出了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他认为探究学习是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世界的积极态度的学习活动。对于探究过程,施瓦布提出了五个阶段:(1)明确问题;(2)收集适合问题解决的资料;(3)提出假说;(4)验证假说;(5)导出结论。施瓦布等人的实验探究教学思想,过分强调学生像“小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发现,忽视教师在探究过程中的作用。
2. 物理中探究实验的方法有那些
1、控制变量法:就是把一个多因素影响某一物理量的问题,通过控制某几个因素不变,只让其中一个因素改变,从而转化为单一因素影响某一物理量问题的研究方法。
2、转换法(放大法):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容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的方法。
3、等效替代法(等效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有时为了使问题简化,常用一个物理量来代替其他所有物理量,但不会改变物理效果。
4、理想模型法(抽象法、描述法):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将抽象的物理现象用简单易懂的具体模型表示。
5、实验推理法(科学推理法、理想实验法):有一些物理现象,由于受实验条件所限,无法直接验证,需要我们先进行实验,再进行合理推理得出正确结论,这也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
(2)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讲解视频扩展阅读
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
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
1、独立变量,即一个量改变不会引起除因变量以外的其他量的改变。只有将某物理量由独立变量来表达,由它给出的函数关系才是正确的。
2、非独立变量,一个量改变会引起除因变量以外的其他量改变。把非独立变量看做是独立变量,是确定物理量间关系的一大忌。
正确确定物理表达式中的物理量是常量还是变量,是独立变量还是非独立变量,不但是正确解答有关问题的前提和保障,而且还可以简化解答过程。
3. 研究物质的组成常用什么方法
如果是要得到组成的元素种类的话是用元素分析 然后从元素种类出发 根据需要进一步鉴定
4.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1)原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是SO42-,H+、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CO32-、HCO3-、
(2)②,
取原溶液用AgNO3溶液和稀硝酸检验
(3)Na+、NO3-、NH4+、Cl-
5. 高一化学必修一研究物质的试验方法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分离是将混合物分开
提纯是将物质中的杂质去除使含量提高
6. 如何进行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实验探究
通过化学实验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必须依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来确定探究课题,特别是依据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来选择适当的探究课题。根据我们开展探究性教学的体会,在服从课题探究的原则基础上,我们通过以下几个阶段进行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
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观察物质的外观属性到 预测物质的性质到实验观察到 解释及结论。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发现问题
钠单质很软,可以用小刀切割。切开外皮后,可以看到钠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很快就会被氧化失去光泽。钠的密度是0.97g/cm3,比水的密度小,比煤油密度大,钠的熔点点是97.81℃,沸点是882.9℃。钠单质还具有良好的延展性,硬度也低。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很容易失去,所以有强还原性。
根据钠的物理性质和它的原子结构可以推测它可以和能够和大量无机物,绝大部分非金属单质反应和大部分有机物反应。
1)钠为活泼金属,活泼金属能与酸反应原因酸能够电离出氢离子,而水也能够电离出氢离子,故其也可以和钠反应,生成氢气和碱
2)从类别上分析 钠为金属能够和氧气反应生成相应的氧化物
例如: Mg与O2反应生成MgO
3) 从组成上看,过氧化钠为金属氧化物,活泼金属氧化物能够和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和盐
预测: 过氧化钠能够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设计实验
1) 钠与水的反应
2) 钠与氧气的反应
3)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4) 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
二、体验合作学习,获得正确认识
通过探究性分组实验,教师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或创设条件,让学生自己对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整理分析,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的情景中,认真操作、仔细观察、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探究性分组实验教学,教师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选择和设计合适的分组探究的内容。探究的内容要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探究热情。
2.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由于分组探究性实验教学是一种新型的实验教学方式,学生有知识、能力和经验,对仪器和药品的了解情况,预习与否,纪律情况以及学校资源和条件,教师本身对探究实验的了解和挖掘情况等方面都可能会影响到实验的进行情况。
3.把握探究过程。探索过程中的各方面,都要受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发展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等的制约。因此在实施探究性分组实验时,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能力水平,对学生做适当的指导。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还应设法激趣,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变“要我探究”为“我要探究”。教师应抓住机会,适时地与各小组进行交流,掌握学生的问题、倾听他们的想法,适时地评价他们的探究情况,并作适当的个别指导。
4.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实验现象,便于学生作数据处理、实验分析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质。
三、在实践中应用,获取真实体验
1、所需仪器及药品:
仪器类:小刀、镊子、玻璃片、滤纸、石棉网、试管、酒精灯、铁架台、玻璃管
药品类:金属钠、蒸馏水、过氧化钠、酚酞溶液
2、钠与水的反应
实验步骤:
1)从试剂瓶中取出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割,观察切面。
实验现象:切面为银白色,但很快变成灰暗
解释结论及化学方程式:钠质软,易切割;钠易被氧化
2)取出250ml 烧杯,向里面加水后在滴入几滴酚酞,然后把切好的钠块投入里面,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钠浮在水面上,迅速熔化成闪亮的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所到之处溶液变红(浮、熔、游、响、红)
解释结论及化学方程式:钠的密度比水小;该反应放热(钠的熔点低),生成气体,生成气体会燃烧、及钠块与水反应生成溶液显碱性
2Na + 2H2O = 2NaOH + H2↑
3、钠与氧气反应
实验步骤:如上述实验先取出钠块,然后将切好的钠块放在石棉网上加热
实验现象:钠块先熔化成闪亮的金属小球,后燃烧,火焰呈黄色,色,生成淡黄色固体
解释结论及化学方程式:钠的熔点低;2Na + O2 = Na2O2
4、过氧化钠与水
实验步骤:
1)取出过氧化钠观察颜色状态
实验现象:淡黄色的固体粉末
2)将少量的过氧
化钠加入试管中,加入少量的蒸馏水,用带火星的木条验证气体,在反应后溶液中加入几滴酚酞,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有气泡产生,该气泡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反应后的溶液加酚酞后变红
解释结论及化学方程式:2Na2O2 + 2H2O = 4NaOH + O2↑
5、过氧化钠与CO2反应
实验步骤:取少量的过氧化钠,用脱脂棉包裹,放在石棉网上,用玻璃管对准后吹气
实验现象:棉花迅速燃烧
解释结论及化学方程式:该反应放热后,环境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着火点,同时产生氧气,所以燃烧很剧烈。2Na2O2 + 2CO2=2Na2CO3 + O2
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教师要在实验的过程中评价一个学生,切记不能“只以成败论优劣”,要设法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更多地得到教师的鼓励,而非否定。
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已纳入高中新课程大纲中的必修课。在高一阶段学生必然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具有独立探究的能力,而大部分的学生还不具备这种能力。我们能做的就是对这些有能力的学生先进行研究性实验的培养,以他们为龙头带动其他同学。学生亲自探究实验,目的应该是发展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如何进行探究?根据学生想要探究的问题,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不要做过多的评判,更不能全盘否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到开放的实验室去探索研究,在实验中大胆尝试,尝试成功,也尝试失败。学生会有一种自己就是科学家的感觉,大大激起了学生对科学的迷恋和向往。
探究性实验进入高中化学课程,刺激了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在较为开放的探究情境中易于主动进入角色,这一方面加深了对具体知识的有效建构,另一方面也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学生在实验中探索,尝试成功的欢乐,吸取失败的教训,进而掌握科学探索的正确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这也正是新课程改革的本来目的之一。与以往相比,探究性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学的同时如何兼顾自身的专业发展,这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7. 化学研究物质组成的方法有什么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你是不是看到了这句话才连续问这几个问题?化学在高中阶段其实讲得很浅,比如研究硅单质,我们只要求掌握它的几个两性通性,至于它的组成只是书上给了一个图,仅此而已。再比如介绍原子分子结构的时候,也只简单的把大多数原子的成键方式说了一下,比如共价键,离子键,配位键,总之浅尝辄止,讲得好浅,背背就行了,我们不需要纠结这么多,更复杂的都是大学的东西。
8. 物理 科学研究实验的七个探究步骤
1、提出问题
2、猜想或假设
3、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
5、分析论证
6、评估
7、交流
具体解释
1、提出问题:在问题的思考上,进行初始化的提问,力求问题得到最原始的提问。
2、猜想与假设:对于一个未知事物进行理论性上的猜想,以便于接下来进行情景的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符合一定科学依据的基础上,进行猜想与假设的实施,帮助这些猜想得到证明。
4、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严谨的进行实验,并且在过程中记录足够的数据,来完成最终论证的可靠性。
5、分析与论证: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科学性的讨论,帮助证明自己的假设。
6、评估:对自己实验中的不足,进行一定的误差分析,判断自己的数据是不是可以严谨的验证猜想。
7、交流与合作:把这份实验的结果进行大众交流,让更多人来分析自己的猜想与论证。
实验构成
无论何种类型的科学实验,它们都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
1、实验者
这是组织、设计和进行科学实验的人。实验目的的确定,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步骤的制定、实验过程的操作、实验结果的处理解释等,没有一个环节可以脱离实验者。实验者是实验活动的主体。实验者从事科学实验是为了取得对自然界特定对象的认识。没有实验者这个认识主体,科学实验就不会发生。不过在此需要指出的是,不能把实验者理解为孤立的个人。
在任何情况下。实验者都不是作为孤立的个人在活动,而是作为社会的人在活动。实验者继承着前辈们所已经建树起来的积极成果,也借鉴着同时代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同时还依赖着人们之间进行的各方面的协作劳动。因此,实验者所取得的任何一点有益成果,都将融汇到社会精神财富的总体中去。这样说,并不是要否认实验者个人的创造能力,而是说这种创造能力只有不脱离社会这个基础时才能得到发挥。
2、实验对象
这是实验者所要认识的对象。实验对象可以是自然界的物体及其现象,例如太阳光,也可以是人们生产出来的物体及其现象,例如机床、布匹。但是,不管何种种实验对象,它既是实验者进行变革和控制的对象,又是实验者的认识对象。因此,从认识论上看。实验对象是处于认识客体的地位。
3、实验手段
实验手段是由实验的仪器、工具、设备等客观物质条件组成,实验仪器是其中的主要成分。
实验手段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实验者通过实验手段把自己变革和控制实验对象的意图传递给实验对象,使实验者的意图得到物化。
另一方面,实验手段又显示实验对象的特性,而把实验对象在经受变革与控制后呈现的状态传递给实验者,使实验者能够获得关于实验对象的有关认识。
所以,实验手段是实验者和实验对象之间的中介环节。没有适当的实验手段,实验对象的某些特性就不能暴露出来,人们就不能获得对这些特性的认识。
在这个意义上,实验手段的状况,决定着科学实验所能达到的认识水平。实验手段的每一步改进,都意味着人们对实验对象的可观察量的增加,意味着科学实验水平的提高。从科学史上可以看出,新的实验手段的采用,往往会带来科学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和发展。因此,有意识地改进实验手段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措施。但是,一个时代的实验手段又是那个时代生产力水平的具体表现,为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制约。因此,实验手段的改进,新实验手段的装备,只有伴随着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才能实现。
9. 怎样学好初中化学视频
一、认真阅读化学课本
化学课本是依据教学大纲系统地阐述教材内容的教学用书,抓住课本,也就抓住了基础知识,应该对课本中的主要原理,定律以及重要的结论和规律着重去看、去记忆。同时还应注意学习化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因为它能提高学习的思维能力。
看化学书的程序一般分三步。
1.全面看 全面看一节教材,把握一节书的整体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整体印象,要做到能提纲挈领地叙述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关键和本质的问题。
2.抓关键 在全面看的基础上,抓住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用语重点看,认真反复琢磨。
3.理思路 看书时要积极思考,重点知识要掌握,难点知识要逐步突破。
总之,看书的程序可概括为:“整体枣部分枣整体”,即整体感知,部分探索,整体理解。
二、化学实验的学习方法
(一)实验——学习化学的手段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
(二)观察实验要与思考相结合
化学实验的观察,一般是按照“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分别进行观察。观察的同时还要积极地思维。例如:在观察铜、锌分别投入稀硫酸中的现象时,要想为什么会看到锌放在稀硫酸中会产生气体,而铜放在稀硫酸中却无气体产生呢?通过思考,把感性知识升华,就会获得较深的认识:锌的活动性比氢强,能将氢从酸中置换出来,而铜没有氢活泼,故不能置换酸中的氢。
(三)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一、二、三”
1.实验室取用固体粉末时,应“一斜、二送、三直立”。即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小心地送人试管底部,然后将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到试管底部。
2.实验室取用块状固体或金属颗粒时,应“一横、二放、三慢竖”。即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以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3.在液体的过滤操作中,应注意“一贴、二低、三靠”。即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滤纸的边缘应低于漏斗口,漏斗里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烧杯要紧靠在玻璃棒上,玻璃棒的末端要轻轻地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
三、化学用语的学习
(一)化学用语枣学习化学的工具
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所特有的,是研究化学的工具,也是一种国际性的科技语言。不懂化学用语,学习化学就不能入门。所以,掌握它是很重要的。
(二)写好记好化学式的方法
1.掌握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2.掌握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
(三)掌握写好记好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1.抓住反应规律
2.联系实验现象写好记好化学方程式
怎样才能学好化学
钱国明 李克森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学科,掌握和应用化学科学,对于工农业生产、科技、能源、社会、环境及人类的生活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学好化学呢?
一. 理解双基,掌握化学用语
所谓“双基”即指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是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它们一般都是用简明精炼的词句表达出来,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严密性和逻辑性。学习时不要只局限于熟记,要善于抓住其中的关键“字”、“词”,准确无误地去理解。如催化剂概念的关键词为“能改变”、“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质量守恒定律重点理解“参加反应”、“质量总和”、“相等”,抓住“三个守恒”(元素、原子、质量)。对双基不仅要正确理解,更重要的是应用。所谓“化学用语”是指化学科学在交流、描述及表达物质变化过程中常用到的一些化学术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要能熟练掌握,灵活运用。
二. 立足结构,了解物质性质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而物质的性质又制约了物质的存在方式、制法和用途。因此在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时,应抓住其结构来了解物质性质。如学习氧气时,须思考:氧气是由许多氧分子组成的,而一个氧分子又是由二个氧原子构成的,氧原子最外层6个电子,易得电子,所以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许多物质在常温、点燃或加热时均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变化且放出大量的热。在学习了许多物质后,要善于将相关物质构建成知识网络,使知识条理化,以便于牢固掌握。
三. 重视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研究元素化合物的有关化学性质,进行物质的分离与提纯、鉴别与鉴定等定性定量分析时,一般都要以实验为手段加以验证或探究完成而得出结论,因此要学好化学必须重视实验。从简单的常用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的训练到复杂实验的设计都要认真操作、大胆试验。在设计实验时要做到
10. 物理实验的方法有哪些
1 控制变量法:这个应该是最常见的实验方法。
例如,在“探究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研究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松紧、长短和粗细的关系”等实验中都用到了该实验方法。
2 类比法:例如,在学习电流时,为了更好地理解,与生活中熟悉的水流作类比。
实验+推理法:有些理论只有在理想空间里才能通过实验得出,此时,我们可以在现实条件实验的基础上推导出来这些理论。
例如,在初二我们学过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知道,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必定会受到阻力作用,但是我们通过多次实验,可以推出这一结论。
3 描述法:例如,在生活中是不存在光线的,我们为了更好地学习光,才引进了“光线”这一词。
4 转换法:例如,我们在学习“声音是振动产生的”这一知识时,我们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转换为乒乓球的摆动。使实验现象更为明显。
5 模型法:我们在学习原子结构时,为了更好地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用太阳系模型代表原子结构。
(10)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讲解视频扩展阅读:
物理实验是初高中阶段物理课程中包含的相关实验,包括电学实验、力学实验、热学实验、光学实验等等,常用于验证物理学科的定理定律。
实验物理是相对于理论物理而言,理论物理是从理论上探索自然界未知的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
理论物理的研究领域涉及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宇宙学等,几乎包括物理学所有分支的基本理论问题。而实验物理主要是从实验上来探索物质世界和自然规律。
实验室使用守则
1、为保护实验仪器和保持环境卫生,学生必须脱鞋进入实验室。
2、实验室是全校师生进行实验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场所,学生进入实验室后要保持肃静,遵守纪律。
3、做实验前,认真听教师讲解实验目的、步骤、仪器的性能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认真检查所需仪器设备是否完好齐全,如有缺损要及时向教师报告。
4、实验时要遵守操作规程,按照实验步骤认真操作。
5、实验时要注意安全,防止意外发生。
6、爱护实验室仪器设备。
7、实验完毕要认真清理仪器设备,关闭水源电源。
性质
1.真理性:物理学的理论和实验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反映出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2.和谐统一性:神秘的太空中天体的运动,在开普勒三定律的描绘下,显出多么的和谐有序。物理学上的几次大统一,也显示出美的感觉。牛顿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把天上和地上所有宏观物体统一了。
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建立,又使电和磁实现了统一。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又把质量和能量建立了统一。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论把粒子性、波动性实现了统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又把时间、空间统一了。
3.简洁性:物理规律的数学语言,体现了物理的简洁明快性。如:牛顿第二定律,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4.对称性:对称一般指物体形状的对称性,深层次的对称表现为事物发展变化或客观规律的对称性。如:物理学中各种晶体的空间点阵结构具有高度的对称性。竖直上抛运动、简谐运动、波动镜像对称、磁电对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对称、正粒子和反粒子、正物质和反物质、正电和负电等。
5.预测性:正确的物理理论,不仅能解释当时已发现的物理现象,更能预测当时无法探测到的物理现象。例如麦克斯韦电磁理论预测电磁波存在,卢瑟福预言中子的存在,菲涅尔的衍射理论预言圆盘衍射中央有泊松亮斑,狄拉克预言电子的存在。
6.精巧性:物理实验具有精巧性,设计方法的巧妙,使得物理现象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