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变量间的相关关系1 1、变量之间除了函数关系外,还有相关关系. 例:(1)商品销售收入与广告支出经费之间的关系 (2)粮食产量与施肥量之间的关系 (3)人体内脂肪含量与年龄之间的关系 不同点:函数关系是一种确定的关系;而 相关关系是一种非确定关系. 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的异同点: 相同点:均是指两个变量的
2. 五谷杂粮,都有哪五谷啊,怎么分的啊
粟、豆 、麻、麦、稻
五 谷 史 话
五谷是什么
“谷”是“谷”的简体字,原来是指有壳的粮食;象稻、稷(jì计,即谷子)、黍(亦称黄米)等外面都有一层壳,所以叫做谷。谷字的音,就是从壳的音来的。
“五谷”这一名词的最早记录,见于《论语》。根据《论语》的记载:二千四百多年以前,孔子带着学生出门远行,子路掉队在后面,遇见一位用杖挑着竹筐的老农,问他:“你看见夫子吗?”老农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夫子?”
亲爱的读者,你分得清五谷吗?
五谷的意思是指五种谷。比《论语》更古的书如《诗经》、《书经》等里面,只有“百谷”,没有说“五谷”的。从百谷到五谷,是不是粮食作物的种类减少了呢?不是的。当初人们往往把一种作物的几种不同品种一个个起上一个专名,这样列举起来就多了。而且“百”字在这里不过是用来指多的意思,也并不是真有一百种。五谷这一名词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分类概念,同时反映当时的主要粮食作物有五种。
五谷这一名词在当初创造的时候,究竟指的是什么,没有留下记载来。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解释,是汉朝人写的。汉人和汉以后人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说法是稻、黍、稷、麦、菽(即大豆);另一种说法是麻(指大麻)、黍、稷、麦、菽。这两种说法的差别,只是一种有稻而没有麻,另一种有麻而没有稻。麻子虽然可以供食用,但是主要是用它的纤维来织布。谷指的是粮食,前一种说法没有把麻包括在五谷里面,比较合理。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在北方,稻是南方作物,北方栽培的有限,所以五谷中有麻而没有稻,也有可能。《史记·天官书》“凡候岁美恶”(预测年岁丰歉)下面所说的作物,就是麦、稷、黍、菽、麻五种,属于后一种说法。大概因为这些原因,所以汉人和汉以后的人对五谷就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把这两种说法结合起来看、共有稻、黍、稷、麦、菽、麻六种主要作物。战国时代的名着《吕氏春秋》(公元前三世纪作品)里有四篇专门谈论农业的文章,其中《审时》篇谈论栽种禾、黍、稻、麻、菽、麦的得时失时的利弊。禾就是稷。这六种作物和上面所说的六种完全相同。《吕氏春秋·十二纪》中说到的作物,也是这六种。
很明显,稻、黍、稷、麦、菽、麻就是当时的主要作物。所谓五谷,就是指这些作物,或者指这六种作物中的五种。但随着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五谷的概念在不断演变着,现在所谓五谷,实际只是粮食作物的总名称,或者泛指粮食作物罢了。
3. 粮油检测知识
粮油检测的工作内容:
1、物理检测
这项检测是通过物理的方式来进行检测,主要检测粮油食品的外观,观察其物理特性以及品质。例如米粒是否完整、是否含沙、粉类的粗细程度等。通常物理检测是针对食品的加工方面,能够保障产品的加工质量以及经济效益的提升。
2、化学检测
这项检测是对粮油食品的化学性质或者化学成分特性进行检测。主要通过仪器进行分析,对粮油食品中的添加物以及营养物质进行检测。例如是否含有重金属、残留农药、真菌毒素等。化学检测的精准度较高,主要针对的是粮油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3、感官检测
这是较为传统的检测方式,通过人类的感官来进行对粮油食品的品质进行判断。例如看粮油食品的光泽、闻粮油食品的气味、尝粮油食品的口感、通过制作其他食品来检测粮油食品的品质等。这样的检测方法比较简单也不需要仪器,但主观性太强,误差也较大。感官检测用于补充其他检测方法的数据,也是粮油食品检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粮油质量检测技术要点:
a.收购粮食质量检测。
检测粮食质量时,首先,应重视对收购阶段粮食质量的检测。当前,国家就粮食检测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与标准,要求粮食检验流程、方式等都要遵循国家粮食质量检验标准。其次,收购方应及时整理收购回来的粮食,将不同年度所收购的粮食依照不同规范来存放。通过对粮食质量的检测,发现粮食发生霉变,需要清理掉霉变的粮食,防止其他粮食被污染,还要做二次检验,避免出现粮食质量问题。最后,相关部门应对不同品质、类型的粮食进行单存与单收,便于控制收购粮食的质量。
b.储存粮食质量检测。
检测储存粮食质量时,要求依照国标检验规范实施。检查粮食储藏质量时,检查人员需要依照国标的《粮油储藏技术规范(试行)》来开展,检查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部位。检测粮食质量时,薄层色谱法、液相色谱法、质谱联用法与重金属检测技术等是最常使用的检测方法。检测粮食中是否含有重金属时,样品前期处理方法有液液萃取法、固相萃取法与消解法等,检测重金属的技术包括原子光谱法、紫外分光光度计法与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等,同时,还可使用生物传感器法、免疫检测法与电化学分析法等快速检测技术。
c.粮食出库质量检测。
储存粮食时,对于使用过化学药剂的粮食,应重点对其药剂残留量进行检验;若粮食出现气味、色泽异常,需加强卫生指标检验;省级粮食部门需要结合辖区中粮食可能受到真菌感染、有毒物质污染的情况,强化卫生检验。做好粮食出库检验是控制粮食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粮食质量监管的主要内容。
d.粮食卫生质量检测。
检查粮食卫生质量是粮食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在粮食卫生质量检查上,各地区的粮食部门需结合《粮食卫生标准》、《食品卫生法》等卫生标准对粮食开展卫生检测,结合粮食受污染度或霉变度来调整检测项目。若粮食卫生指标不合格,各个地区需要建立相关的卫生质量检查机制,结合实况作妥善的处理,防止不合格的粮食进入市场。在检查粮食卫生质量时,若粮食经营者未能履行质量义务,需结合相关规定予以处罚,或根据处罚的权限移交给相关部门。
e.市场粮油质量检测。
检测粮食质量时,检验机构需积极地协助工厂、质检部门、粮食部门等来监管粮食市场,结合《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的具体规定来发挥人员、技术、设备等的优势。市场粮油质量的检测与监管,应加强市场准入机制建设,重视对粮油质量的安全抽检,避免有害、有毒粮油流入市场。检测市场粮油质量时,应运用色谱分析、免疫分析与光谱分析等优质的粮油质量安全检测新技术和主要掺伪鉴别检测技术来检测食用油产品的质量。
4. 粮食的种类有哪些
主要有麦类、豆类、稻类、粗粮类。
1、麦类:小麦,大麦,青稞(元麦),黑麦,燕麦。
2、豆类:大豆,小豆(红豆),绿豆。
3、稻类:粳稻,籼稻,糯稻,陆稻(旱稻),深水稻。
4、粗粮类:玉米,高粱,荞麦,粟(谷子、小米),黍(糜子)。
此外尚有作为补充主食用的粮食作物:
木薯,番薯(红薯、白薯),马铃薯(薯仔)。
粮食作物是谷类作物(包括稻谷、小麦、大麦、燕麦、玉米、谷子、高粱等)、薯类作物(包括甘薯、马铃薯、木薯等)、豆类作物(包括大豆、蚕豆、豌豆、绿豆、小豆等)的统称。
亦可称食用作物。其产品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及维生素等。栽培粮食作物不仅为人类提供食粮和某些副食品,以维持生命的需要,并为食品工业提供原料,为畜牧业提供精饲料和大部分粗饲料,故粮食生产是多数国家农业的基础。
通常,粮食作物也是农作物中的主导作物,世界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5%,其中小麦、稻谷和玉米约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80%。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粮国,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6.8%(1987年),粮食总产量及稻谷、小麦、谷子、甘薯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5. 粮食的具体分类
LS/T 1703—2004
粮食信息分类与编码粮食及加工产品分类与代码
Classification and codes of grain information- Classification and codes of frain and prcessing proct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全国粮食及加工产品的分类与代码,采用了范围的产品名称。
本标准使用与粮食行业信息处理和信息交换。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适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350 稻谷
GB 1351 小麦
GB 1353 玉米
GB 1354 大米
GB 1355 小麦粉
GB/T 1533 花生仁
GB 1534 花生油
GB 1535 大豆油
GB 1536 菜籽油
GB 1537 棉籽油
GB/T 7635(所有部分)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
GB/T 8231 高粱
GB/T 8232 粟(谷子)
GB/T 8611 油脂业用大豆
GB/T 8613 淀粉发酵工业用玉米
GB/T 10458 荞麦
GB 10464 葵花籽油
GB/T 11762 油菜籽
GB/T 11763 棉籽
GB/T 11764 葵花籽
GB 11765 油茶籽油
GB/T 11766 小米
GB/T 13355 黍
GB/T 13356 黍米
GB/T 13357 稷
GB/T 13358 稷米
GB/T 15681 亚麻籽
GB/T 17891 优质稻谷
GB/T 17892 优质小麦 强筋小麦
GB/T 17893 优质小麦 弱筋小麦
GB/T 17890 饲料用玉米
GB/T 18810 糙米
GB 19111 玉米油
GB 19112 米糠油
LS/T 1102 粮食,油料及其加工产品性质和质量的名词术语
LS/T 3101 大麦
LS/T 3102 燕麦
LS/T 3201 面包用小麦粉
LS/T 3202 面条用小麦粉
LS/T 3203 饺子用小麦粉
LS/T 3204 馒头头用小麦粉
LS/T 3205 发酵饼干用小麦粉
LS/T 3206 酥性饼干用小麦粉
LS/T 3207 蛋糕用小麦粉
LS/T 3208 糕点用小麦粉
LS/T 3217 人造奶油(人造黄油)
LS/T 3218 起酥油
LS/T 3221 可可豆
LS/T 3222 可可脂
3 分类原则与方法
3.1 本标准按产品的产业源和产品的物理性质,加工工艺,用途等基本属性进行分类。
3.2 本标准采用线分类法。
4 编码方法及代码结构
4.1编码方法
4.1.1 本标准采用层次码,代码表分五个层次,各个层次分别命名为部类,大类,中类,小类,细类。
4.1.2 本标准代码用七位阿拉伯数字表示。第一至第四层各用一位数字表示,第一层代码为0~4,第二,三,四层为0~9,第五层为三位数字表示,代码为001~999,采用了顺序码。
4.1.3对分类终止于中间某一层的类目名称的代码,信息处理时补“0”至设计的总码长,标准文本不补“0”。
4.2 代码结构
× × × × ××× 代码
第五层 细类
第四层 小类
第三层 中类
第二层 大类
第一层 部类
5 编码原则
5.1 本标准是开放体系,其代码表可在各层增加内容和增加层次,给产品的新类别及新产品留有充分的位置。
5.2 所有代码仅表示该产品在本分类体系中的位置和代号,不表示其他含义;产品的排列次序和层次与其重要性无关。
5.3 代码一般不采用数字“0”。
5.4 标准中除指明具体产品名称的类目外,一般增加“其他”为收容项,代码为“××9”,“×99”或“999”。
6 粮食品种及加工产品的分类与代码表
表1 粮食品种及加工产品的分类与代码表
代码 名称 说明
1 农业产品 GB/T 7635
11 谷物 GB 1350
111 小麦及混合小麦 GB 1351
1111 冬小麦
1111001 白色硬质冬小麦
1111002 白色软质冬小麦
1111003 红色硬质冬小麦
1111004 红色软质冬小麦
1111019 其他冬小麦
1112 春小麦
1112001 白色硬质春小麦
1112002 白色软质春小麦
1112003 红色硬质春小麦
1112004 红色软质春小麦
1112019 其他春小麦
1113 优质小麦 GB/T 17892,GB/T 17893
1113001 优质强筋小麦
1113002 优质弱筋小麦
1113019 其他优质小麦
1114 混合小麦
1119 其他小麦
112 玉米 GB 1353
1121 黄玉米
1121001 马齿型黄玉米
1121002 硬粒型黄玉米
1121019 其他黄玉米
1122 白玉米
1122001 马齿型白玉米
1122002 硬粒型白玉米
1122019 其他白玉米
1123 糯玉米
1124 混合玉米(杂玉米)
1125 淀粉用玉米
1126 发酵工业用玉米 GB/T 8613
1129 其他玉米
113 稻谷 GB 1350
1131 籼稻谷
1131001 早籼稻谷
1131002 晚籼稻谷
1132 粳稻谷
1132001 早粳稻谷
1132002 晚粳稻谷
1133 糯稻谷
1133001 籼糯稻谷
1133002 粳糯稻谷
1134 优质稻谷 GB/T 17891
1134001 优质籼稻谷
1134002 优质粳稻谷
1134003 优质籼糯稻谷
1134004 优质粳糯稻谷
1134099 其他优质稻谷
1139 其他稻谷
114 粟(谷子) GB/T 8232
1141 粳粟
1141001 大粒粳粟
1141002 小粒粳粟
1142 糯粟
1142001 大粒糯粟
1142002 小粒糯粟
1149 其他粟
115 高粱 GB/T 8231
1151 硬质高粱
1152 软质高粱
1159 其他高粱
116 糙米 GB/T 18810
1161 籼糙米
1161001 早籼糙米
1161002 晚籼糙米
1162 粳糙米
1162001 早粳糙米
1162002 晚粳糙米
1163 糯糙米
1163001 籼糯糙米
1163002 粳糯糙米
1169 其他糙米
117 大麦和米大麦
1171 大麦 LS/T 3101
1171001 六棱大麦
1171002 四棱大麦
1171003 二棱大麦
1171004 其他大麦
1172 米大麦(元大麦,青稞)
1172001 冬播米大麦
1172002 春播米大麦
118 不在细分的谷物和杂豆类等
1181 黑麦
1182 黑小麦
1183 燕麦 LS/T 3102
1183001 裸燕麦(莜麦)
1183002 有颖燕麦
1184 荞麦 GB/T 10458
1184001 甜荞麦
1184002 苦荞麦
1184003 翅荞麦
1185 糜子
1185001 糯性糜子(黍)
1185002 粳性糜子
1186 稷 GB/T 13357
1187 杂豆类
119 其他谷物
14 油籽类和含油果实
141 草本油料
1411 食用草本油料
1411001 大豆
1411002 花生 GB/T 1533
1411003 油菜籽
1411004 芝麻
1411005 棉籽 GB/T 11763
1411006 葵花籽 GB/T 11764
1411007 亚麻籽 GB/T 15681
小麦胚 代码人3112003
米糠 代码人3111001
1411008 芥籽
1411011 红花籽
1411012 油沙豆
1411013 线麻籽
1411014 苏籽
玉米胚 代码人3113002
1411015 月苋草籽
1411016 南瓜籽
1411299 其他食用草本油料
1412 非食用草本油料
1412001 蓖麻籽
1412002 苍耳籽
1412299 其他非食用草本油料
142 木本油料
1421 食用木本油料
1421001 油茶籽
1421002 油橄榄
1421003 油棕果
1421004 可可豆 LS/T 3221
1421005 椰果
1421006 文冠果籽
1421007 核桃
1421008 花椒籽
1421011 杜仲籽
1421012 木棉籽
1421999 其他食用木本油料
1422 非食用木本油料
1422001 油桐籽
1422002 乌桕籽
1422003 漆籽
1422004 橡胶籽
1422299 其他非食用木本油料
143 有机油料
144 转基因油料
149 其他油籽类和含油果类
2 加工食品 LS/T 1102
21 植物油脂
211 压榨成品油
2111 一级压榨成品油
2111001 一级大豆压榨油 GB 1535
2111002 一级花生压榨油 GB 1534
2111003 一级菜籽压榨油 GB 1536
2111004 一级棉籽压榨油 GB 1537
2111005 一级葵花籽压榨油 GB 10464
2111006 一级油茶籽压榨油 GB 11765
2111007 一级米糠压榨油 GB 19112
2111008 一级玉米压榨油 GB 19111
2111099 其他一级压榨油
2112 二级压榨成品油
2112001 二级大豆压榨油
2112002 二级花生压榨油
2112003 二级菜籽压榨油
2112004 二级棉籽压榨油
2112005 二级葵花籽压榨油
2112006 二级油茶籽压榨油
2112007 二级米糠压榨油
2112008 二级玉米压榨油
2112099 其他二级压榨油
三级压榨成品油
001 三级大豆压榨油
002 三级菜籽压榨油
003 三级棉籽压榨油
004 三级葵花籽压榨油
005 三级米糠压榨油
006 三级玉米压榨油
099 其他三级压榨油
2114 四级压榨成品油
2114001 四级大豆压榨油
2114002 四级菜籽压榨油
2114003 四级葵花籽压榨油
2114004 四级米糠压榨油
2114005 四级玉米压榨油
2114099 其他四级压榨油
212 浸出成品油
2121 一级浸出成品油
2121001 一级大豆浸出油
2121002 一级花生浸出油
2121003 一级菜籽浸出油
2121004 一级棉籽浸出油
2121005 一级葵花籽浸出油
2121006 一级油茶籽浸出油
2121007 一级米糠浸出油
2121008 一级玉米浸出油
2121099 其他一级浸出油
2122 二级浸出成品油
2122001 二级大豆浸出油
2122002 二级花生浸出油
2122003 二级菜籽浸出油
2122004 二级棉籽浸出油
2122005 二级葵花籽浸出油
2122006 二级油茶籽浸出油
2122007 二级米糠浸出油
2122008 二级玉米浸出油
2122099 其他二级浸出油
2123 三级浸出成品油
2123001 三级大豆浸出油
2123002 三级花生浸出油
2123003 三级菜籽浸出油
2123004 三级棉籽浸出油
2123005 三级葵花籽浸出油
2123006 三级油茶籽浸出油
2123007 三级米糠浸出油
2123008 三级玉米浸出油
2123099 其他三级浸出油
2124 四级浸出成品油
2124001 四级大豆浸出油
2124002 四级花生浸出油
2124003 四级菜籽浸出油
2124004 四级葵花籽浸出油
2124005 四级油茶籽浸出油
2124006 四级米糠浸出油
2124007 四级玉米浸出油
2124099 其他四级浸出油
217 化学改性油脂
2171 氢化油脂
2172 脂交换油脂
2179 其他化学改性油脂
218 专用油脂制品
2181 人造奶油 LS/T 3217
2182 起酥油 LS/T 3218
2183 可可脂 LS/T 3223
2184 可可脂代用品
2185 调和油
2186 调味油
2187 蛋黄酱及色拉调味汁
2188 花生酱
2199 其他专用油脂
22 植物蛋白
23 粮食碾磨加工品
231 小麦粉 GB 1355
2311 通用小麦粉
2311001 小麦特制一等粉
2311002 小麦特制二等粉
2311003 小麦标准粉
2311004 小麦普通粉
2311005 全麦粉
2311019 其他通用小麦粉
2312 专用小麦粉
2312001 面包用粉 LS/T 3201
2312002 面条用粉 LS/T 3202
2312003 馒头用粉 LS/T 3204
2312004 饺子用粉 LS/T 3203
2312005 酥性饼干用粉 LS/T 3206
2312006 发酵饼干用粉 LS/T 3205
2312007 蛋糕用粉 LS/T 3207
2312008 糕点用粉 LS/T 3208
2312019 其他专用小麦粉
2313 营养强化粉
2319 其他小麦粉
232 混合小麦粉
234 不另分类的去壳谷物,谷物粗粉和粗粒
2341 不另分类的去壳谷物
2341001 小米 GB/T 11766
2341002 高粱米
2341003 大麦米
2341004 黍米 GB/T 13356
2341005 稷米 GB/T 13358
2342 不另分类的谷物粗粉和粗粒
2342001 玉米粗粉
2342002 玉米糁
2343 燕麦片
235 其他谷物类粮食制品
236 半碾的和全碾的大米
2361 籼米 按加工精度可分为:特等,标准一等,标准二等,标准三等四个等级。
2361001 早籼米
2361002 晚籼米
2362 粳米 按加工精度可分为:特等,标准一等,标准二等,标准三等四个等级。
2362001 早粳米
2362002 晚粳米
2363 糯米 按加工精度可分为:特等,标准一等,标准二等,标准三等四个等级。
2363001 籼糯米
2363002 粳糯米
2364 清洁米
2365 营养强化米
2366 蒸谷米
2367 特制米
2369 其他半碾和全碾的大米
239 其他粮食碾磨加工品
24 粮食非碾磨加工品(淀粉产品)
241 淀粉产品
2411 谷类淀粉
2411001 小麦淀粉
2411002 玉米淀粉
2411099 其他谷类淀粉
2412 薯类淀粉
2412001 木薯淀粉
2412002 甘薯淀粉
2412003 马铃薯淀粉
2412099 其他薯类淀粉
2413 豆类淀粉
2413001 绿豆淀粉
2413002 蚕豆淀粉
2413099 其他豆类淀粉
2414 淀粉衍生物
2414001 预糊化淀粉
2414002 可溶性淀粉
2414003 阴离子淀粉
2414004 氧化淀粉
2414005 阳离子淀粉
2414099 其他淀粉衍生物
2415 淀粉水解物
2415001 麦芽糖
2415002 高麦芽糖
2415003 果葡糖浆
2415099 其他淀粉水解物
2499 其他淀粉产品
3 粮食加工副产品
31 谷物加工副产品
311 大宗谷物加工副产品
3111 稻谷加工副产品
3111001 稻壳
3111002 米糠
3111003 米粞
3111004 碎米
3111005 毛糠
3111099 其他稻谷加工副产品
3112 小麦加工副产品
3112001 麸皮
3112002 次粉
3112003 小麦胚
3112004 麦粞
3112099 其他小麦加工副产品
3113 玉米干法加工副产品
3113001 玉米皮
3113002 玉米胚
3113099 其他玉米干法加工副产品
312 小宗谷物加工副产品
3121 大麦皮
3122 高粱皮
3123 粟糠
3129 其他小宗谷物加工副产品
319 其他粮食加工副产品
32 油料加工副产品
321 油料压榨副产品
3211 压榨饼
3211001 大豆压榨饼
3211002 菜紫压榨饼
3211003 花生压榨饼
3211004 棉籽压榨饼
3211005 葵花籽压榨饼
3211099 其他压油料榨饼
3212 棕榈纤维渣
3219 其他压榨油料副产品
322 油料浸出副产品
3221 高温粕
3221001 大豆高温粕
3221002 菜籽高温粕
3221003 花生高温粕
3221004 棉籽高温粕
3221005 葵花籽高温粕
3221099 其他油料高温粕
3222 低温粕
3222001 大豆低温粕
3222002 菜籽低温粕
3222003 花生低温粕
3222004 棉籽低温粕
3222005 葵花籽低温粕
3222099 其他油料低温粕
3229 其他浸出油料副产品
323 油料皮壳副产品
3231 大豆,菜籽等油料种皮
3232 花生,棉籽,葵花籽等油料皮壳
3239 其他油料皮壳
324 油脂精炼副产品
3241 水化油脚
3242 碱炼皂脚
3243 脱臭馏出物
3249 其他油脂精炼副产品
329 其他油料加工副产品
39 其他副产品
4 加工饲料
41 粉状饲料
411 浓缩饲料(料精)
412 添加剂预混料
413 复合预混料
419 其他粉状配合饲料
42 非粉状饲料
421 颗粒饲料
422 软颗粒饲料
423 膨化颗粒饲料
429 其他非粉状配合饲料
49 其他加工饲料
(完)
6. 五谷是稻、麦、豆、栗、黍,那都指什么粮食呢
五谷有些广泛 根据我的了解 五谷有 : 粳米 (即水稻或叫大米), 粟米(即玉米), 小麦 , 大豆 ,糯米(即 黍 , 又叫大黄豆 ,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名字, 它是可以用来做 切糕 的 米 )
下面是一些无辜的资料——
五谷
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目录[隐藏]
【释义】
【五谷的不同说法】
【发展】
【谷物文化】
【五谷文化】
【五谷艺术】
【五谷粮食画】
【五谷粮食画作品欣赏】
[编辑本段]【释义】
词目:五谷
拼音:wǔ gǔ
基本解释
[the five cereals of rice,two kinds of millet ,wheat and leans] 指粮食,五谷即稻、黍、稷、麦、豆
详细解释
五种谷物。所指不一。
《周礼·天官·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 郑玄 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赵歧 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楚辞·大招》:“五谷六仞。” 王逸 注:“五谷,稻、稷、麦、豆、麻也。”《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 王冰 注:“谓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也。”《苏悉地羯罗经》卷中:“五谷谓大麦、小麦、稻谷、大豆、胡麻。”后以五谷为谷物的通称,不一定限于五种。
五谷粮食画:五谷粮食画是以各类植物种子和五谷杂粮为本体,通过粘、贴、拼、雕等手段,利用其它附料粘贴而成的山水、人物、花鸟、卡通、抽象等形象的画面,运用构图、线条、明暗、色彩等造型手法,对其进行特殊处理所形成的图画。每幅五谷粮食画都要经过特殊工艺处理,采用永久保存技术,可将作品长期保存和收藏。五谷粮食画起于唐,盛于清,清代时曾是重庆府敬献皇帝之贡品。大焱五谷粮食画是唐大焱老师五代传承工艺,唐大焱是重庆五谷粮食画传承人。
基本概念
五谷即粟(稷)、豆(菽) 、黍、麦、稻 。
“谷”原来是指有壳的粮食;象稻、稷(jì计,即谷子)、黍(亦称黄米)等外面都有一层壳,所以叫做谷。谷字的音,就是从壳的音来的。五谷原是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后泛指粮食类作物。
俗名分别为 黄米、谷子(北方俗称小米)、水稻(俗称大米)、小麦(制作面粉主要用料)、豆类
另外,也曾有关于“五谷”划分为“天谷”、“地谷”、“悬谷”、“风谷”、“水谷”的。天、地、悬、风、水所代表“五谷”并不一定都是粮食:“天谷”含诸如稻、谷、高粱、麦等果实长在头顶类的作物;“地谷”含诸如花生、番薯等果实长在地面下的作物;“悬谷”含诸如豆类、瓜类等果实在枝蔓上的作物;“水谷”含诸如菱角、藕等水中生长果实的作物;唯有“风谷”特殊,指玉米是通过风传播花粉,将头顶花粉吹到作物中节长出的须上从而结出果实的作物。------(本人在农村插队时听老农口述)
有句俗语称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就是四肢,就是怕走路,怕动手干活;五谷就是指:谷、黍、麻、麦、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懒人就没有分变事物的本质了,变相的说一个人懒。因为古时大多数人都是农业劳作,不去劳动的人,到了农田也就不认识什么样子的农作物是五谷了,尤其幼苗小时候样子有点相似。 谷的特征是生活在北方的干旱地的几种作物。 所以五谷不可能有稻。谷子去壳,就是现在的小米;黍子去壳,就是黄米,磨粉可以做糕,北方俗称:黄糕;麻主要是用来农作生产的,麻子,可以吃,就象瓜子一样的吃法,就象黄豆一样的大小,他的茎的皮,也可以做绳子,麻衣,麻纸,是很好的粗纤维,去皮后的茎,古时可以当柴烧,可以盖房子,有点木质的感觉,现在的皮与杆,可以提炼纤维,做宣纸等各种高档纸;麦子,与豆子,大家都知道,这就不多介绍了。但是后来也有演化。
[编辑本段]【五谷的不同说法】
“五谷”即是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比《论语》更古的书如《诗经》、《书经》等里面,只有“百谷”,没有说“五谷”的。从百谷到五谷,是不是粮食作物的种类减少了呢?不是的。当初人们往往把一种作物的几种不同品种一个个起上一个专名,这样列举起来就多了。而且“百”字在这里不过是用来指多的意思,也并不是真有一百种。五谷这一名词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分类概念,同时反映当时的主要粮食作物有五种。
关于“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
五谷这一名词在当初创造的时候,究竟指的是什么,没有留下记载来。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解释,是汉朝人写的。汉人和汉以后人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说法是稻、黍、稷、麦、菽(即大豆);另一种说法是麻(指大麻)、黍、稷、麦、菽。这两种说法的差别,只是一种有稻而没有麻,另一种有麻而没有稻。麻子虽然可以供食用,但是主要是用它的纤维来织布。谷指的是粮食,前一种说法没有把麻包括在五谷里面,比较合理。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在北方,稻是南方作物,北方栽培的有限,所以五谷中有麻而没有稻,也有可能。《史记·天官书》“凡候岁美恶”(预测年岁丰歉)下面所说的作物,就是麦、稷、黍、菽、麻五种,属于后一种说法。大概因为这些原因,所以汉人和汉以后的人对五谷就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两种说法结合起来,就得出了稻、黍、稷、麦、菽、麻六种作物。战国时代的名着《吕氏春秋》(公元前三世纪作品)里有四篇专门谈论农业的文章,其中“审时”篇谈论栽种禾(稷)、黍、稻、麻、菽、麦这六种作物的情况;“十二纪”篇中说到的作物,也是这六种。
很明显,稻、黍、稷、麦、菽、麻就是当时的主要作物。所谓五谷,就是指这些作物,或者指这六种作物中的五种。但随着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五谷的概念在不断演变着,现在所谓五谷,实际只是粮食作物的总名称,或者泛指粮食作物罢了。
粮食作物的统称。“五谷”之说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解释却有不同,一说是黍、稷、麦、菽、稻;一说是黍、稷、麦、菽、麻。这二种说法的主要区别在于稻麻的有无,之所以出现分歧,是因为当时的作物并不止于五种,“百谷”、“六谷”和“九谷”说的存在就是一个明证,而各地的作物种类又存在差异所致。“五谷”说之所以盛行,显然是受到五行思想的影响所致。因此,笼统地说来,五谷指的就是几种主要的粮食作物。
据史料记载,最早种植“五谷”的出现于我国商周时期。商周时期,我国处于奴隶制社会的繁荣时期,人们所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增多,并且国家大力支持发展农业,“井田制”实行集体劳作,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完整的排水灌溉系统,人们开始使用粪肥.绿肥.以及草木灰。这些条件使得商周时期的农业进一步发展。
[编辑本段]【发展】
五谷的概念形成之后虽然相沿了两千多年,但这几种粮食作物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所处的地位却因时而异。
五谷中的粟、黍等作物,由于具有耐旱、耐瘠薄,生长期短等特性,因而在北方旱地原始栽培情况下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至春秋、战国时期,菽所具有的“保岁易为”特征被人发现,菽也与粟一道成了当时人们不可缺少的粮食。与此同时,人们发现宿麦(冬麦)能利用晚秋和早春的生长季节进行种植,并能起到解决青黄不接的作用,加上这时发明了石圆磨,麦子的食用从粒食发展到面食,适口性大大提高,使麦子受到了人们普遍的重视,从而发展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并与粟相提并论。儒家经典《春秋》一书中,它谷不书,至于禾麦不成则书之。可见,圣人在五谷之中最重视麦与禾。西汉时期的农学家赵过和氾胜之等都曾致力于在关中地区推广小麦种植。
汉代关中人口的增加与麦作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直到唐宋以前,北方的人口都多于南方的人口。但唐宋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人口的增长主要集中于东南地区,这正是秦汉以来被称为“地广人稀”的楚越之地。宋代南方人口已超过北方,有人估计是6:4;此后至今一直是南方人口密度远大于北方。南方人口的增加是与水稻生产分不开的。水稻很适合于雨量充沛的南方地区种植,但最初并不起眼,甚至被排除在五谷之外。然而却后来居上。
唐宋以后,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据明代宋应星的估计,当时在粮食供应中,水稻十分之七,居绝对优势,大、小麦、黍、稷等粮作物,合在一起,只占十分之三的比重,已退居次要地位,大豆和大麻已退出粮食作物的范畴,只作为蔬菜来利用了。但是在一些作物退出粮食作物的行列时,一些作物又加入到了粮食作物的行列,明代末年,玉米、甘薯、马铃薯相继传入中国,并成为现代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1、哪些粮食为“五谷”,我国历史上的说法并不一致。一种说法是指黍、稷、菽、麦、稻,见于古书《周礼‘职方氏》;另一种说法是指麻、黍、稷、麦、豆,见于古书《淮南子》。当时人们把大麻子当食物,所以麻归于粮食类;后来麻主要以纤维织布,便不列为粮食类。
2、“五谷”之说逐渐形成的习俗,是指稻、麦、黍、稷、菽五种粮食作物。黍指玉米,也包括黄米,稷指粟,菽指豆类。3、如今,“五谷”已泛指各种主食食粮,一般统称为粮食作物,或者称为“五谷杂粮”,包括谷类(如水稻、小麦、玉米等),豆类(如大豆、蚕豆、豌豆、红豆等),薯类(如红薯、马铃薯)以及其他杂粮。2》五谷是什么?通常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稻、黍、稷、麦、菽。另一说是黍、稷、麻、麦、菽。其中麻以外的五种都是粮食作物。稻、黍、稷、麦、菽、麻是中国传统作物,我不仅应该认识它们,而且要了解它们的习性与渊源,否则就会“五谷不分”了。
3、西汉“五谷”是什么? 西安出土的木牍揭答案 新华网西安10月19日电(呼延思正) 西汉时期人们所吃的“五谷”到底是什么?近日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出土的一枚木牍揭示了这个答案。 这枚记有177字的长方形木牍长23厘米、宽4.5厘米、厚0.4厘米,下侧边缘处略有残缺,文字主要以古隶体墨书书写,其中夹杂了一些俗字草体,大都清楚可辨。这枚木牍上字迹自右至左共分8行,每行上方均标有一个小黑点,以示为章节之始,每行字数由15到25字 不等,上面有关汉代五谷种植的内容基本完整,清楚地记载了当时的五谷是指粟、豆、麻、麦、稻,其顺序也不是随便排列的。这与在秦汉时代专用于选时择日的《日书》中所记载内容基本一致。据考古工作人员介绍,出土这枚木牍的墓葬处于西汉汉宣帝杜陵陵区,应该是杜陵的陪葬墓,因而墓主当为与汉宣帝较为接近的高官。结合木牍内容分析,墓主生前的身份应与皇室礼仪活动及农业生产活动相关,故判断其任职应为大鸿胪或大司农。据了解,汉代的“五谷”究竟指哪些谷物,古籍记载历来含混。这枚木牍的出土第一次明确了西汉时期陕西关中地区“ 五谷”的种类与名称。
另外古代道家有“吃五谷,百病出”的说法,道家认为,人食五谷杂粮,要在肠中积结成粪,产生秽气,阻碍成仙的道路。《黄庭内景经》云:“百谷之食土地精,五味外羙邪魔腥,臭乱神明胎气零,那从反老得还婴?”同时,人体中有三虫(三尸),专靠得此谷气而生存,有了它的存在,使人产生邪欲而无法成仙。因此为了清除肠中秽气
积除掉三尸虫,必须辟谷。辟谷即不吃五谷,是方士道家修炼成仙的一种方法。又称“却谷“、“避谷“、“断谷”、“绝谷”、“休粮”、“绝粒”等。道士们模仿《庄子·逍遥游》所描写的“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仙人行径,企求达到不死的目的。辟谷术起于先秦,大约与行气术同时。集秦汉前礼仪论着的《大戴礼记·易本命》说:“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道教创立后,承袭此术,修习辟谷者,代不乏人。《汉武帝外传》载,东汉方士王真“断谷二百余年(当为“日”之误——引者注),肉色光美,徐行及马,力兼数人”。④《后汉书·方术传》载:“(郝)孟节能含枣核、不食,可至五年十年。”⑤曹植《辩道论》载郗俭善辟谷事,谓曾“躬与之寝处”以试之,“绝谷百日,……行步起居自若也”。⑥曹操招致的方士群中,甘始、左慈、封君达、鲁女生等皆行辟谷术。
史书记载辟谷之人如此之多,辟谷时间或几月、几年甚至几十年,其中难免有夸大不实之处,但恐非纯属子虚。1988年1月7日《人民日报》第三版以《麻城农家女十年粒米未进言行自如》为题,报道湖北省麻城市熊家铺区月形塘村二十五岁姑娘熊再定,十五岁时突染重病,生命垂危,脱险后即不复进食水,至今已十年粒米未进。令人惊异的是,她染病卧床八年后,竟能独立行走,谈笑自如,且能做些家务。这真是人间奇迹。如果当今科学能对之作出解释,将个中原因弄个明白,这对人体科学、现代养生学将有巨大的贡献。
大米
大米又名粳米,味甘性平,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渴的功效。冬天室内暖气较热,空气干燥,早晚喝点大米粥,可以远离口干舌燥的困扰。特别需要提醒糖尿病患者的是,大米不同的烹调方法对血糖的影响不同。研究表明,等量大米煮成的干饭比稀饭对血糖的影响小。因此,糖尿病患者早餐进食干饭有利于控制血糖。
小米
小米又名粟米,味甘性平,有健脾和胃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热、反胃呕吐、腹泻及产后、病后体虚者食用。小米熬粥时上面浮的一层细腻的黏稠物,俗称为“米油”。中医认为,米油的营养极为丰富,滋补力最强,有“米油可代参汤”的说法。
小麦
小麦味甘,性平微寒,有健脾益肾、养心安神功效。心烦失眠者可用小麦与大米、大枣一起煮粥服食。此外,麦麸含高膳食纤维,对高脂蛋白血症、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痔疮、老年性便秘、结肠癌都有防治作用。
玉米
玉米味甘性平,具有健脾利湿、开胃益智、宁心活血的作用。玉米油中的亚油酸能防止胆固醇向血管壁沉淀,对防止高血压、冠心病有积极作用。此外,它还有利尿和降低血糖的功效,特别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美国科学家还发现,吃玉米能刺激脑细胞,增强人的记忆力。玉米中所含的黄体素和玉米黄质可以预防老年人眼睛黄斑性病变的发生。
苡米
苡米又叫薏米,其所含蛋白质远比米、面高,易消化吸收,对减轻胃肠负担、增强体质有益。中医认为,苡米味甘淡,性微寒,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的作用。现代研究证明,苡米有抗肿瘤、增强免疫力、降血糖等功效。将苡米与大米煮粥或加入适量冰糖食用,能使肿瘤患者食欲增加、减低放化疗的毒副作用。此外,苡米中含有的薏苡素对横纹肌有抑制作用,可减少皱纹,爱美的人不妨多吃。
高粱
高粱味甘性温,有健脾益胃的作用。小儿消化不良,可取高粱入锅炒香,去壳磨粉,每次取2至3克调服。但高粱性温,含有具收敛止泻作用的鞣酸,便秘者不宜食用。
黄豆
黄豆性平味甘,有健脾益气的作用,脾胃虚弱者宜常吃。用黄豆制成的各种豆制品如豆腐、豆浆等,也具有药性:豆腐可宽中益气、清热散血,尤其适宜痰热咳喘、伤风外感、咽喉肿痛者食用。
谷类主要是指禾本科植物的种子。它包括稻米、小麦、玉米等及其他杂粮,比如小米、黑米、荞麦、燕麦、薏仁米、高粱等。 谷物通过加工为主食。它主要给人类提供的是50%~80%的热能、40%~70%的蛋白质、60%以上的维生素B1。谷类可因种类、品种、产地、生长条件和加工方法的不同,其营养素的含量有很大的差别。
[编辑本段]【谷物文化】
谷类作为中国人的传统饮食,几千年来一直是老百姓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在我国的膳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当作传统的主食。
《论语·乡党》:“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这是孔子作为周代贵族时,按照贵族的生活习惯主食(谷物)应占有最大比例。
《灵枢·刺节真邪》:“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是说五谷的营养是中国人后天最重要的营养。
近年来,学者对中国人以五谷为主的优缺点争议也很大。
美国学者尤金.N.安德森在《中国食物》一书中指出,中国大陆具有海拔最高的山峰和最低的盆地,动植物资源丰富,可选择食物多;中国人选择了最经济和营养差的谷物,从而养育了众多人口。
中国学者聂文涛则认为,既然可选食物多,选择谷物就显得相对从容和理性,这是古代贵族倡导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与中国养生理念相关的民族习惯,是谷物保护。
此外,对谷物蛋白质含量问题作为判定其食物优劣的标准,双方也有分歧。
[编辑本段]【五谷文化】
五谷文化举足轻重,可谓人类文明之起源。据权威资料显示,人类在数十万年前的石器上观察到高粱的痕迹,说明五谷孕育了人类十多万年。人类将野生杂草培育成五谷杂粮,这不能不说是人类史上的一个壮举,五谷孕育了人类文明。同时告诉世人,人类与五谷的不解情缘。五谷粮食画是五谷文化的最高艺术体现,是五谷文化的艺术写照。
[编辑本段]【五谷艺术】
五谷粮食画起于唐,盛于清,清干隆时期曾是重庆府敬献皇帝之贡品,重庆是中华五谷粮食画的发源地,后向北发展,在陕西、山西一带也有分布。唐大焱老师是重庆五谷粮食画传承人。五谷粮食画在流传过程中名称众多,依据民间传统,应叫“五谷粮食画”,简称“五谷画”或“粮食画”,也可美其名曰“五谷艺术”。我国西北部分山区称之为“粮艺”、“谷艺”、“豆塑画”、“百米图”、“米画”等。五谷粮食画起源于盛唐,当时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五谷”在佛教和道教规仪中,地位极高,被视为夺天地之精华的吉祥物,民间则将“五谷”作为辟邪之宝,故用之作画。在清代十分兴盛,全国各地形成了很多流派。其他各朝因战乱不休,国不宁日,故五谷粮食画不能兴盛。当代五谷粮食画的兴起,反映现代社会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民族统一、欣欣向荣。五谷艺术是和谐社会的真实写照。唐大焱老师所作《五谷丰登》,在中国第十届工艺美术大师博览会上获奖,是五谷粮食画的代表作。反映了建国六十周年来国家繁荣富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大焱用五谷艺术展示当今中国的美好景象,重庆人民用土生土长的五谷艺术在向全人类述说着重庆文化的发展。重庆五谷艺术是重庆的一张名片,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交往的桥梁和纽带。
[编辑本段]【五谷粮食画】
五谷粮食画是以各类植物种子和五谷杂粮为本体,通过粘、贴、拼、雕等手段,利用其它附料粘贴而成的山水、人物、花鸟、卡通、抽象等形象的画面,运用构图、线条、明暗、色彩等造型手法,对其进行特殊处理所形成的图画。每幅五谷粮食画都要经过特殊工艺处理,采用永久保存技术,可将作品长期保存和收藏。五谷粮食画起于唐,盛于清,清代时曾是重庆府敬献皇帝之贡品。大焱五谷粮食画是唐大焱老师五代传承工艺,唐大焱是重庆五谷粮食画传承人。唐大焱老师将传统五谷粮食画继承和发扬,并对全国的五谷粮食画进行了系统分类,将五谷粮食画分为原色五谷粮食画、彩色五谷粮食画、合成色五谷粮食画和夜光五谷粮食画四大类。
7. 粮食产量预测有哪些模型
分析粮食产量与农民收入的关系时采用相关分析法。相关分析法是测定经济现象之间相关关系的规律性,并据以进行预测和控制的分析方法。实践中进行相关分析要依次解决以下问题:(1)确定现象之间有无相关关系以及相关关系的类型。对不熟悉的现象,则回归方程线需收集变量之间大量的对应资料,用绘制相关图的方法做初步判断。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方向看,变量之间有时存在着同增同减的同方向变动,是正相关关系;有时变量之间存在着一增一减的反方向变动,是负相关关系。从变量之间相关的表现形式看有直线关系和曲线相关,从相关关系涉及到的变量的个数看,有一元相关或简单相关关系和多元相关或复相关关系。(2)判定现象之间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通常是计算相关系数R及绝对值在0.8以上表明高度相关,必要时应对R进行显着性检验。(3)拟合回归方程,如果现象间相关关系密切,就根据其关系的类型,建立数学模型用相应的数学表达式-----回归方程来反映这种数量关系,这就是回归分析。(4)判断回归分析的可靠性,要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回归方程进行检验。只有通过检验的回归方程才能用于预测和控制。(5)根据回归方程进行内插外推预测和控制。
8. 粮食的定义有哪些
粮食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粮食可以从品种和用途两个角度分类。
狭义的粮食单指禾本科作物的种子(以及例外情形的非禾本科的荞麦种子)。广义的粮食还要包括马铃薯等植物可供食用的根或茎部。粮食所含营养物质主要为糖类(淀粉为主),其次是蛋白质。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对粮食的定义包括三大类谷物,包括麦类、稻谷、粗粮(又称杂粮,即经常被用作动物饲料的粮食,包括大麦、玉米、黑麦、燕麦、黑小麦、高粱)。中国在先秦即有五谷之说,指稻、黍、稷、麦、菽物种作物,其种子称作稻米、黍米、粟米、麦粒、菽豆。
按照用途,粮食分为口粮、饲料、工业用粮和种子用粮。
9. 粮食有几大类
五谷杂粮嘛,五大类了!
粟、豆 、麻、麦、稻
五 谷 史 话
万国鼎
一、五谷是什么
“谷”是“谷”的简体字,原来是指有壳的粮食;象稻、稷(jì计,即谷子)、黍(亦称黄米)等外面都有一层壳,所以叫做谷。谷字的音,就是从壳的音来的。
“五谷”这一名词的最早记录,见于《论语》。根据《论语》的记载:二千四百多年以前,孔子带着学生出门远行,子路掉队在后面,遇见一位用杖挑着竹筐的老农,问他:“你看见夫子吗?”老农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夫子?”
亲爱的读者,你分得清五谷吗?
五谷的意思是指五种谷。比《论语》更古的书如《诗经》、《书经》等里面,只有“百谷”,没有说“五谷”的。从百谷到五谷,是不是粮食作物的种类减少了呢?不是的。当初人们往往把一种作物的几种不同品种一个个起上一个专名,这样列举起来就多了。而且“百”字在这里不过是用来指多的意思,也并不是真有一百种。五谷这一名词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分类概念,同时反映当时的主要粮食作物有五种。
五谷这一名词在当初创造的时候,究竟指的是什么,没有留下记载来。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解释,是汉朝人写的。汉人和汉以后人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说法是稻、黍、稷、麦、菽(即大豆);另一种说法是麻(指大麻)、黍、稷、麦、菽。这两种说法的差别,只是一种有稻而没有麻,另一种有麻而没有稻。麻子虽然可以供食用,但是主要是用它的纤维来织布。谷指的是粮食,前一种说法没有把麻包括在五谷里面,比较合理。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在北方,稻是南方作物,北方栽培的有限,所以五谷中有麻而没有稻,也有可能。《史记·天官书》“凡候岁美恶”(预测年岁丰歉)下面所说的作物,就是麦、稷、黍、菽、麻五种,属于后一种说法。大概因为这些原因,所以汉人和汉以后的人对五谷就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把这两种说法结合起来看、共有稻、黍、稷、麦、菽、麻六种主要作物。战国时代的名着《吕氏春秋》(公元前三世纪作品)里有四篇专门谈论农业的文章,其中《审时》篇谈论栽种禾、黍、稻、麻、菽、麦的得时失时的利弊。禾就是稷。这六种作物和上面所说的六种完全相同。《吕氏春秋·十二纪》中说到的作物,也是这六种。
很明显,稻、黍、稷、麦、菽、麻就是当时的主要作物。所谓五谷,就是指这些作物,或者指这六种作物中的五种。但随着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五谷的概念在不断演变着,现在所谓五谷,实际只是粮食作物的总名称,或者泛指粮食作物罢了。
10. 陈化粮的检测方法
国内外学者对稻谷新陈度( freshness )检验方法做了大量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稻米新陈度检测染色法作了深入研究,目的在于指导稻谷的出入库(储存品质判定)、贮藏条件的调控、商检把关和进出口检验等。
日本对稻谷的研究较早,且在稻谷方面的研究比较成熟,日本食粮厅昭和49年(即1974年)5月编标准计量方法中规定了关于稻谷新陈度的染色检验法。我国在1985年颁布的粮食、油料检验色泽、气味、口味鉴定法的附录A中有对粮食新陈的染色检验法,其中规定了三种分析方法:愈创木酚反应法、愈创木酚-对苯二胺并用法、酸度指示剂法。
我国的稻米种植面积大、区域广阔(北方助产粳稻,南方主产籼稻)、品种多(分为粳稻、籼稻、糯稻),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在稻米新陈度的检测上,就需要研究适合我国稻米的新陈度检测的方法。
徐君逸和关裕亮(1994年)研究进出口大米年产度(新陈度)的测定,对愈创木酚反应法、愈创木酚-对苯二胺并用法、降落值测定法、脂肪酸值测定法、糊化黏度测定法、酸度指示剂法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愈创木酚法能鉴别新米与陈米,但对陈米要判断是陈一年米还是陈二年米的灵敏度较差;愈创木酚-对苯二胺并用法能鉴别陈二年以上的米,但要判断新米与陈一年米灵敏度较差;降落值法适合于鉴别不同年产度的粳米陈化度;脂肪酸值测定法,能够较好的判断稻米的新陈度;利用糊化仪测定稻米达到最高黏度后5min内粘度下降值,可以判断其新陈度;酸度指示剂法测定三个年度的稻米,其显色液均有明显差异。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透光率,可定量鉴别三个年产度的稻米。
陈志行,郑宗坤,冼坚等对酸度法鉴定大米新陈度的方法进行了对照研究,其中对酸性指示剂法、酸碱度测定法、酸性指示剂的分光光度法、脂肪酸值测定法等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对比这几种方法得出:酸性指示剂的分光光度法与脂肪酸值测定法这两种定量方法,准确度较高;酸碱度测定法、酸性指示剂的分光光度法、脂肪酸值测定法的综合应用,可获得对稻米新陈度较全面的评价。
黄晓赞,朱永义,陈立君等对稻米新陈度的鉴别方法进行了研究探讨。比较发芽率、TTC显色法、愈创木酚显色法、碘化钾显色法、酸性指示剂法、脂肪酸值法、对苯二胺法、蒸煮品尝品质和色泽判断法等对稻米的陈化度进行评价,经过对比发现所有这些方法中单就一种很难准确的判断稻米的新陈度,其中脂肪酸值法能较准确的反映稻米的陈化程度。
Chen C F和Chen C L等将整糙米与含有愈创木酚与过氧化氢混合液的邻联二茴香胺溶液反应,比色法测定不同收获季节、在稻米容易加速陈化的条件下贮藏的稻米反应液液的光吸收值,检测稻米新陈度,结果发现:稻谷品种、贮藏时间和贮藏温度对稻谷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有显着的影响,反应溶液显现的紫色有明显的差异,并且从不同收获季节抽取的整糙米样品的过氧化物酶活性也有差异。这种方法能够区分不同收获节的整糙米,另外,将这种方法与数据分析程序结合可以检测样品的新陈米粒的混合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