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培训的方式方法有哪些
一般来说企业培训的方法如下:
1、 讲授法:
属于传统模式的培训方式,是指培训师通过语言表达,系统的向受训者传授知识,期望这些受训者能记住其中的重要观念与特定知识。
2、 工作轮换法:
这是一种在职培训的方法,指让受训者在预定的时期内变换工作岗位,使其获得不同岗位的工作经验,一般主要用于新进员工。现在很多企业采用工作轮换则是为培养新入职企业的年轻管理人员或有管理潜力的未来的管理人员。
3、 工作指导发或教练/实习法:
这种方法是由一位有经验的技术能手或直接主管人员在工作岗位上对受训者进行培训,如果是单个的一对一的现场个别培训则称为我们企业常用的师带徒培训。负责指导的教练的任务是教给受训者如何做,提出如何做好的建议,并对受训者进行鼓励。
此外还有研讨法、视听技术法、案例研究法、企业内部电脑网络培训法等。
(1)知识传播训练方法扩展阅读:
企业培训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训方法的选择,当前,企业培训的方法有很多种,不同的培训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其自身也是各有优劣。要选择到合适有效的培训方法,需要考虑到培训的目的、培训的内容、培训对象的自身特点及企业具备的培训资源等因素。
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究竟选用何种培训方式与方法,经常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
1、学习的目标。学习目标对培训方法的选择有着直接的影响。一般说来,学习目标若为认识或了解一般的知识,那么,程序化的教学、多媒体教学、演讲、讨论、个案研读等多种方法均能采用;若学习目标为掌握某种应用技能或特殊技能,则示范、实习、模拟等方法应列为首选。
2、所需的时间。由于各种培训方法所需要的时间的长短不一样,所以,培训方式的选择还受着时间因素的影响。有的训练方式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如多媒体教学、影录带教学;有的培训实施起来则时间较长,如自我学习,这就需要根据企业组织、学习者以及培训教员个人所能投入的时间来选择适当的培训方式。
3、所需的经费。有的培训方式需要的经费较少,而有的则花费较大。如演讲、脑力激荡、小组讨论等方法,所需的经费一般不会太高,差旅费和食宿费是主要的花费;而影音互动学习和多媒体教学则花费惊人,如各种配套设备购买等需要投入相当的资金。因此需考虑到企业组织与学员的消费能力和承受能力。
4、学员的数量。学员人数的多少还影响着培训方式的选择。当学员人数不多时,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将是不错的培训方法;但当学员人数众多时,演讲、多媒体教学、举行大型的研讨会可能比较适当。因为学员人数的多少不仅仅影响着培训方式,而且影响着培训的效果。
5、学员的特点。学习者所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多少,也影响着培训方式的选择。例如,当学员毫无电脑知识时,电脑化训练或多媒体教学就不太适用;当学员的教育水准较低时,自我学习的效果就不会很好;当学员大多数分析能力欠佳并不善于表达时,辩论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将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培训方式的选择还应考虑到学员本身的知识状况和应对能力。
6、相关科技的支持。有的培训方式是需要相关的科技知识或技术工具予以支持。如,电脑化训练自然需要电脑的配合;影音互动学习至少需要会用电脑和影碟机;多媒体教学则需要更多的声光器材的支持。所以,培训单位或组织能否提供相关的技术和器材,将直接影响着高科技训练方式的采用。
一、培训者由“知识传播者”向“知识生产者”转变。
由于大部分的知识传播或转移将由现代电子媒体系统完成,因而使教育培训者能有时间进行知识更新、教学创新。其一是将原始信息或知识进行加工、处理和包装,使之成为人们容易和乐于接受的“产品”形式;其二是在综合分析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方法,创建新的知识体系。因此,教育培训工作者将由“知识传播者”转变为“知识生产者”。
二、培训方式由“承袭式”向“创新式”转变。
自古以来,教育培训的基本功能是传授先人文化遗产,培养为现实服务的合格人才。传统的培养人才的方式已难以适应多变的环境,现代教育培训需要超前性,其目标不仅仅是培养现实人才,还要培养未来人才,学习方式要由“承袭式”向“创新式”转变。
三、培训内容由“补缺型”向“挖潜性”转变。
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培训遵循的一直是“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比如旅游企业的培训内容,多着眼于从业者的“应知”“应会”及操作技能掌握、基本知识应用、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等方面的“补缺”培训。
但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培训仅为“补缺”是远远不够的,应把挖掘潜力作为培训的重点,把思维变革、观念更新、潜能开发纳入培训的内容,使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能够从培训中真正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实现个人潜能的有效释放。
(1)知识传播训练方法扩展阅读:网络-企业培训方法
㈡ 健康传播技巧训练
1、 什么是健康传播?
健康传播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重要手段和策略,运用各种传
播媒介、渠道和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而制作、传递、
分散、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
2、 传播的要素是什么?
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具有明显的过程性和系统性。传播是一个有
结构的连续的过程,这一过程由各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构成要素
组成;这个系统的运行不仅受其内部各要素的制约,而且受到外部环
境的影响,与环境保持着互动的关系。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主要由
以下要素构成:
(1)传播者,又称传者,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在传播过程
71
中信息的主动发出者。在社会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可以是个人,也可
以是群体或组织。
(2)受传者,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同
样,受传者可以是个人、群体或组织。大量的受传者称为受众。
(3)信息与讯息,就一般意义讲,信息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
切内容。讯息是由一组相关联的有完整意义的信息符号所构成的一则
具体的信息。讯息是一种信息,通过讯息,传受双方发生意义的交换,
达到互动的目的。
(4)传播媒介,又称传播渠道,是讯息的载体,也是将传播过
程中各种要素相互联系起来的纽带。
(5)传播效果,是传播对人的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具体讲,
指受传者接受信息后,在知识、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
3、 什么是传播模式?
传播模式即是指传播过程的模式。为了研究传播现象,传播学者
采用简化而具体的图解模式对复杂的传播现象进行描述,以解释和揭
示传播的本质,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传播过程模式。英国传播学者麦奎
尔(D.McQuail)等曾整理分析了 48 种传播模式。其中被誉为传播学
经典的是美国的哈罗德·拉斯韦尔(H.D.Lass well)提出的五因素
传播模式。
4、 五因素传播模式的内容是什么?
1948 年,美国着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
( H.D-Lass well)提出了一个被誉为传播学研究经典的传播过程文字
模式,即“一个描述传播行为的简便方法,就是回答下列 5 个问题:
(1) 谁(who)?
72
(2) 说什么(says what)?
(3) 通过什么渠道(through what channel)?
(4) 对谁(to whom)?
(5) 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拉斯韦尔五因素传播模式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把复杂的传播现
象用五个部分高度概括,虽然不能解释传播的全部内涵,但已抓住了
问题的主要方面。该模式的提出为传播学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在
此基础上形成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图 6-5-1)。
图 6-5-1 拉斯韦尔五因素传播模式
5、 传播如何分类?
人类的传播活动形式多样,可从多种角度进行分类。从传播的符
号分,可分为语言传播、非语言传播;从使用的媒介分,可分为印刷
传播、电子传播;从传播的效果分,可分为告知传播、说服传播、教
育传播;按照传播的规模,可将人类传播活动分为五种类型:
(1)自我传播。又称人内传播,指个人接受外界信息后,在头
脑中进行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如独立思考,自言自语等。自我传播
是人最基本的传播活动,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生物学基础。一般讲,
自我传播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2)人际传播。又称亲身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直接的信
息交流。人际传播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的基础,也是人与人之间社会
关系的直接体现。
(3)群体传播。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群体是将个
人与社会相连接的桥梁和纽带。群体传播是指组织以外的小群体(非
组织群体)的传播活动。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是影响个人健康的社会
73
心理因素。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手段。良好的
人际交流和群体交流可通过榜样示范、社会支持和群体舆论等作用促
进传播双方在态度、行为上的改变。例如,儿童早期行为习惯的养成,
大多来自家长言传身教;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
受到同伴的影响,因此,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是影响个人身心健康的
重要的社会心理因素。
(4)组织传播。组织是人类社会中结构顺序严密、有明确的目
标、制度,有严格分工和统一指挥的管理体系的社会结合体。组织传
播是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现代社会中,组织传播已发展成
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即公共关系。
(5)大众传播。指职业性传播机构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书
籍、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向范围广泛、为数众多的社会大众传播社会
信息的过程。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众传播是当今社会最为发达、发展最为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