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史实为基础,加大、加强史料阅读。
2、广泛浏览一些比较权威的着作、杂志、论文等。
3、多方面关注尤其是相关学科例如,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社会学、政治学、宗教学等等。
4,、多加联系当前学术研究动态,汲取最新理论成果。凭借社科院、北大等高校的资源,方便学习研究。
‘贰’ 求历史的史学理论,史学研究方法与史学常识
楼主你好: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法总结
一.主要史学范式(史观)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
1.文明史范式(通史顺序)
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例:请利用1949年到1956年的历史事实来分析“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2.全球史范式(经济一体化全球化)
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请分析16世纪到19世纪的欧洲是如何加强与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并以此分析其对欧洲及世界发展的影响。
3.近(现)代化范式
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例:请从现代化范式的角度分析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的历史,以此说明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4.革命史范式(阶级斗争)
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例:请从革命史范式出发研究1919年到1956年的历史(提示:分析社会主要矛盾)
二.史料的分类
一般可分为:
1,实物史料: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如: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2,文献(文字)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
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报刊,杂志,信件等
3,口述史料: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
4,图片、影像史料:
如: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影视资料等
另一种分法:
1,第一手史料:实物史料,原始的图片、影像史料,真实的口述史料,部分文献史料
2,第二手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部分图片、影像史料
三.获取史料的途径
1.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图片史料
2.参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口述史料
3.观看纪录片的影视资料
4.到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探访遗迹或获取实物资料
5.现场考古(或考古现场的实迹复原)
四.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4.时代的局限性等。
五.运用史料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
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2.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
3.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4.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
5.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
六.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理论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因素,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合理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进步、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原来合理的生产关系也会逐渐落后,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这时,生产关系就必须作出调整或变革(表现为统治者的改革或剧烈动荡的社会变革)
(2)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近代以来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三个方面,其中生产工具(科技)的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例1:铁犁牛耕——私田出现、井田制瓦解——奴隶制生产关系过渡到封建制生产关系。(奴隶制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导致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例2:第一次工业革命——自由竞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垄断组织间的自由竞争加剧生产力与生产关间矛盾——罗斯福新政。
例3:斯大林模式的前期和后期
例4: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和工业进步;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生产力发展造成破坏,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生产关系,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
2.阶级斗争理论
(1)不同的社会形态有着的相应的对立阶级。
(2)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和阶级立场;任何阶级的措施、观点都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注意选择题中的“根本目的”)
例:分封制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百家争鸣中的不同思想流派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法家——新兴地主阶级;孔子、道家——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墨家——小生产者、社会下层;孟子荀子——地主阶级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思想文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例1: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经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政治变革——经济发展……)
例2: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出现壮大——市民文学、工商皆本、经世致用思想出现。
例3: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七:主观题的几种重要的题型。
1.历史事件或现象的纵向发展(考查历史事件脉络与发展规律):
如: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由秦、汉、唐、宋元到明清的演变
2.考查一个历史的横断面(考查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相互作用的关系):
如: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铁犁牛耕)、政治(分封制瓦解、诸侯兼并、中央集权趋势在各诸侯国中出现)、思想(百家争鸣)、文化(诗经、楚辞)科技(司南)等
3.小切口、深挖掘,考查一个重点知识(全面认识、阐释一个历史问题的能力)。
如:对晋商和徽商现象的认识
4.不同考点中联系紧密或相似知识点的归纳(比较、联系)(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知识迁移、归纳、联系分析的能力)
如:民生问题:孟子仁政思想、秦朝暴政危害民生、重农抑商、三大思想家工商皆本经世致用思想、孙中山民生主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引发自然灾害威胁民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
5.中外历史的比较(或世界历史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问题)
如:17世纪西方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中国的思想活跃局面
‘叁’ 搜集史料和考订史料的方法是历史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你知道哪些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或途径呢
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搜集史料和考订史料的方法.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或途径有上网查找、去图书馆查找、访问和参观历史博物馆等.
故答案为:
上网查找、去图书馆查找、访问和参观历史博物馆等.
‘肆’ 请推荐一本关于亚洲历史的书
罗兹 墨菲的《亚洲史》
丰厚的一本书,拿在手上沉甸甸的,恢宏的装帧,丰富的图表——这就是海南、三环出版社引进版权的《亚洲史》(第四版)。
该书是美国历史学家罗兹·墨菲的重要着作之一。罗兹·墨菲是一位中国历史和地理专家,出生于费城,1950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64年任密歇根大学教授,亚洲研究协会前主席。作者对亚洲事务及其历史的研究生涯已逾40年。研究期间,墨菲长期居留亚洲,对这一地区进行实地的研究和观察。
亚洲是地球上一个辽阔而又多姿多彩的区域,它有着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和同样超过一半的世界历史经历,承载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传统。无疑的,亚洲人及其文化“代表着全人类历史中最重要、最丰富、最多彩的篇章”。
《亚洲史》叙述了从史前直到21世纪的生气勃勃的亚洲历史,它对季风亚洲——印度、中国、东南亚、朝鲜和日本这一区域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有较为详尽的考察,力求客观地将人类历史上这个“最重要、最丰富、最多彩”的世界的信息传递给读者。
叙述了从史前直到21世纪的亚洲历史,它对这一区域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有着较为详尽的考察。全书尤其突出其“社会和文化史”的功能,是一部富有参考价值的亚洲历史着作。
全书涉及亚洲众多国家民族,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笔者身为亚洲人,其间的有些内容是原来就知晓的,有些一知半解,有些却前所未闻,阅读的过程让人眼见大开、读性渐浓。本书尤其突出其“社会和文化史”的功能,是一部富有参考价值的亚洲历史着作,也可以作为了解亚洲主要文明的一卷入门书。
我这几天就正看这本书呢,很不错。
引言 季风亚洲
第一章 史前的亚洲
第二章 亚洲的宗教及相关文化
第三章 亚洲的传统社会
第四章 古印度文明
第五章 古中国文明
第六章 中世纪印度和东南亚
第七章 中国的黄金时代
第八章 远古、古典和中世纪日本和朝鲜
第九章 莫卧儿时代的印度和中亚
第十章 中华帝国的新辉煌:明王朝
第十一章 西方人来到亚洲
第十二章 满族统治下的中国和德川家族统治下的日本
第十三章 英国势力在印度的上升
第十四章 帝国主义在亚洲的胜利
第十五章 中国和印度的屈辱、民族主义和革命
第十六章 争夺亚洲
第十七章 日本复兴和中国革命
第十八章 现代朝鲜和东南亚
第十九章 南亚:独立、政治分裂和发展
第二十章 21世纪开始时的亚洲
‘伍’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历史是一门可研究性较强、同时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学科。历史研究的方法主要可以从一下几方面入手:
1、进行一定研究历史理论的学习,了解研究历史的一定方法和技巧。对历史的研究来说,进行研究历史理论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历史研究方法理论的学习掌握一定的历史研究技巧和方法,从而加快历史研究的能力;
2、多阅读史料,尽量把握所研究历史资料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史料是经过前人加工整理而成的,由于受整理史料的人所处的历史环境、阶级立场、价值取向、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制约,所写的史料不一定是真实和全面的,因此对史料的了解需要全面。阅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不同时期史料的阅读。历史事件发生时期所记录的史料可能是全面的,但是整理加工性可能不太强。而后人整理后的史料,虽然整理性强,但是由于时间太为久远,所整理的史料有可能不够完整,甚至是弯曲的反应当时的历史;
(2)注意阅读同一历史事件,敌对双方的不同描写。同一历史事件,由于敌对双方,利益不同,价值观也不同,故而导致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述和评价也会大有不同,因此只有全面阅读敌对双方、甚至是中立者的史料才能够全面的把握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3)注意正史与野史方面书籍的阅读,以达到相互验证的目的。正史和野史书籍的相互验证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中国古代孔子提出“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因此有关统治者、贤能的人、亲人的记述不可能是完整全面的,因此需要考究大量野史与正史相互印证。
3、对历史的研究要注意对历史遗迹、文物的考究。由于历史史料经人加工的主观性,因此需要与历史文物和历史遗迹相互验证才能得出全面、真实的历史。同时结合历史文物和历史遗迹的考究,得出正确的结论,不断完善正确、全面的历史;
4、对历史研究达到一定程度后要善于思考,采用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如马克思、恩克思正是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历史的研究,大胆的提出人类下一步历史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陆’ 中国海洋研究史的古代认识
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代已开始海洋捕捞。在山东省胶州市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址中,有大量海鱼骨骼和成堆的鱼鳞。经鉴定,它们分隶于鳓鱼、梭鱼、黑鲷和蓝点马鲛等3目4科。说明约在4000~5000年以前,中国沿海先民已能猎取在大洋和近海之间洄游的中、上层鱼类,人们对海洋鱼类习性的认识已有一定的水平。记述公元前11~前6世纪周朝情况的《诗经》中,多次出现“海”字,并有江河“朝宗于海”的认识。西汉时期,已开辟了从太平洋进入印度洋的航线。据记载,三国时出现了中国第一篇潮汐专论──严畯的《潮水论》(已佚)。唐宋时期,中国的潮汐研究已达到很高水平。明代时,出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地区性海产动物志──屠本畯的《闽中海错疏》。1405~1433年,明朝郑和 7次下“西洋”,最远到达赤道以南的非洲东海岸和马达加斯加岛,比哥伦布从欧洲到美洲的航行(1492~1504)要早半个多世纪,而且在航海技术水平和对海洋的认识上,也远远超过当时的西方。可见,在古代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对海洋的认识和利用在世界上是居于前列的。
中国古代对海洋的认识和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地貌、海洋气象、海洋潮汐和海产生物4个方面。同时,为了利用滩涂和抵御海洋自然灾害,在海岸防护和围垦工程方面,也取得许多成就。
海陆分布和海洋地貌知识 战国时代,齐国的邹衍(公元前305~前240)曾提出一种海洋型地球观──大九洲说,阐述了世界海陆分布的大势。他认为世界很大,像中国这样大的陆地有81个,彼此被“裨海”相隔,又都被“大瀛海”环绕,再外面才是天地接壤之处。这里所说的“裨海”和“大瀛海”,分别相当于今日的“海”和“洋”。
晋代葛洪在《神仙传》一书中,提出“东海三为桑田”、明确地表达了海陆屡有变迁的思想。
中国古代主要采用地文导航,所用的水路簿、针经和海图,均尽可能地详载航线上可用于导航的地貌:山形、水势、岛屿、暗礁、港湾和海底泥等。例如保存至今的明代胡宗宪《筹海图编》中的《沿海山沙图》、《沿海郡县图》、《登莱辽海图》,《郑开阳杂着》中的《万里海防图》、《海运全图》,茅元仪《武备志》中的《海防图》和《郑和航海图》等。其中,记载海洋地貌最为详尽的是《郑和航海图》,该图是中国传统绘图方法绘制海图的高峰, 较正确地绘有中外岛屿846个,并分出岛、屿、沙、浅、石塘、港、礁、硖、石、门、洲等11种地貌类型。
中国古代海塘图实际是河口海岸地貌图,如清代方观承《两浙海塘通志》和翟均廉《海塘录》中的图。图中明显可见海塘分布并不连续,低平的海岸有海塘分布,塘外有大片滩涂;而海岸山地则没有海塘。
海洋气象知识 中国古代有关海洋气象知识的书籍很多,仅《汉书·艺文志》中提到西汉时海中占验书就有136卷,其中《海中日月彗虹杂占》有18卷。至元、明两代,人们把水手和渔民的天气经验用五言和四言的韵语表达出来。如明代张燮《东西洋考》中记有“乌云接日,雨即倾滴”,“迎云对风行,风雨转时辰”,“断虹晚见,不明天变,断虹早挂,有风不怕”等。
在海事活动中,风是至关重要的天气要素,所以在古代对风的认识较为深刻。中国古代水手、渔民知道用各种方法预测海洋风暴。他们把一年中海上常有风暴的日期记下来,称为“暴日”或“飓日”。一些航海书籍中记有全年暴日及其名称,如《顺风相送》中有逐月恶风条。并总结出暴风季节发生的规律和暴日在不同时节的频率,从而找出海上活动的危险期和安全期。古代预测台风的一种办法是观察海洋现象。海洋长浪有很高的运动速度,台风还在外洋时,其形成的长浪已传播到近海,形成涌浪,造成潮汐异常、海底淤泥搅起、海水发臭、海洋动物表现异常等现象。人们把上述现象称之为“天神未动,海神先动”,并把这种无风的涌浪称为“移浪”或“风潮”。
中国很早就以风作动力,用帆助航。东汉时,利用季风航海已有文字记载,把每年梅雨后出现的东南季风称为“舶?风”。唐、宋以后,利用季风航海十分广泛。明代郑和7次出海, 多在冬、春季节利用东北季风启航,又多在夏、秋季节利用西南季风返航,说明他们已较充分地认识和利用了亚洲南部、北印度洋上风向和海流季节性变化的规律。在航行途中他们观察日月星辰的出没和位移、风向、天色、云状、霾雾、气温及洋面波涛的变化,预测海洋气象、水文潮汐的变化趋势,保证了航行的安全。
海洋潮汐知识 中国殷商时代已出现涛”字(),这个字后来被解释为“潮”字的同义词。现见中国古籍最早对海洋潮汐现象做出科学解释的,是东汉王充。他在《论衡·书虚》篇中提出“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对潮汐和月亮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西晋杨泉,唐朝窦叔蒙和封演,宋代张君房、燕肃、余靖、沈括,元末明初史伯璇等,坚持发展了王充的理论。东晋葛洪和唐代卢肇引进了太阳在潮汐中的作用。窦叔蒙指出,“以潮汐作涛,必待于月。月与海相推,海与月相期”;对潮汐周期的推算,也很有见地;并绘制理论潮汐表“窦叔蒙涛时图”(图1)。
封演用“潜相感致,体于盈缩”的论点解释潮汐成因。张君房在《潮说》中,最早定出潮时逐日推迟数为3.363刻(古时一昼夜为100刻)。燕肃则提出潮汐“随日而应月,依阴而附阳”的理论,并改进理论潮时的推算,指出潮时逐日推迟数有大尽(一朔望月30天)和小尽(29天)之分,定大尽为3.72刻,小尽为3.735刻。沈括坚持“应月说”,最早对“平均高潮间隙”下了明确的定义,并主张用高潮间隙来修改地区性潮汐表。
中国古代对喇叭形河口涌潮的成因,也有深刻的认识。王充在批驳关于伍子胥冤魂驱水形成涌潮的迷信说法后,指出潮汐在大海中只是“漾驰而已”,进入殆小浅狭的河口后,才激起涌潮。葛洪则提出潮汐的“力”和“势”。卢肇提出江水和海潮在狭窄的河道相遇,激而为斗,形成涌潮。燕肃则更确切地提出,钱塘江涌潮是由于河口存在拦门沙坎所致。清代周春注意到钱塘江潮有南潮、北潮之分。两潮交叉重叠处正好在海宁塘靠岸,因此海宁成为观潮的胜地。
实测潮汐表在中国发展也很早。东汉马援在琼州海峡两边建有“潮信碑”(今无存)。现存北宋吕昌明于1056年编制的“浙江四时潮候图”,曾被刻成石碑立于钱塘江畔供渡江用。它比欧洲现存最早的潮汐表──大英博物馆所藏的13世纪的“伦敦桥涨潮时间表”早得多。明清还出现许多潮汐实测表。
中国古代对潮汐的研究,至宋代达到高峰。由于古代潮汐研究的论述很多,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也较多,仅专论就不下数十种。其中,清代俞思谦编辑的《海潮辑说》、翟均廉《海塘录》等收录保存了古代不少潮汐着作。
海洋生物知识 中国古代对海洋生物的认识和研究,多集中在物种的形态、生态、分布和利用方面。其中,不少种类的名称沿用至今。从远古时代至16世纪,中国有关海洋生物的知识,主要散见于医书和沿海地方志中。16世纪末以后,出现了叙述海洋生物的专着。
公元前3世纪问世的《黄帝内经》,已提到海洋软体动物乌贼和鲍。公元1世纪的《神农本草经》,记载了马尾藻和羊栖菜,以及近江牡蛎等6种海洋软体动物的形态、产地、食疗性质和利用方法。宋代寇宗?#93;编辑的《本草衍义》中,收入的海洋生物药物有海狗、海蛤、玳瑁、牡蛎和乌贼等十多种。
古代对海洋生物的生态习性有不少记载。三国吴人康泰《扶南传》提到:南侯赛因瑚洲洲底有盘石,珊瑚生其上也。三国沈萤《临海异物志》,叙述了招潮(一种小蟹)的活动与潮汐周期同步的生物节律。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一书,记载了船蛆“攒木食船”;寄居蟹“寄居之虫……本无壳,入空螺壳中载以行”;飞鱼“鱼长一尺,飞即凌云空,息即归潭底”;乌贼“遇大鱼,辄放墨,方数尺,以混其身”等。
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地区性的海洋生物专着。主要有明代屠本畯的《闽中海错疏》和清朝郭柏苍的《海错百一录》,重点记录了福建沿海的海洋生物。清朝郝懿行和李调元分别编写的《记海错》和《然犀志》,前者记录山东沿海的海洋生物,后者记录广东沿海的海洋生物。
对海洋生物生态习性的了解与掌握,促进了中国古代海产养殖业的发展。据已发现的文献记载,早在宋代就已养殖牡蛎、珍珠贝和蛏,鲻鱼的养殖历史也很悠久。
海岸工程 海塘 中国沿海特别是东南沿海,风暴潮灾十分严重。据史载初步统计就有 213次。为了保护生命财产,发展农业生产,古代沿海地区普遍修筑起海塘,其中以江浙海塘气势最雄伟、技术最复杂。它和万里长城、大运河一起成为中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
海塘起源很早。史载东汉已开始有江浙海塘,唐代具有较大的规模。以后,技术不断改进,先后出现板筑法、竹笼实石法、坡陀法、纵横叠石法等,并出现备塘河、坦水等附属工程。清代康熙、雍正、干隆三朝在历代工程基础上,动员较大人力修建了从金山卫到杭州的石塘。
潮闸 中国古代出海河口常设潮闸。北宋时修建的莆田木兰陂是一座大型水利工程。建陂前溪海不分,潮汐往来,泻卤弥天,农田旱涝频繁。建陂后,下御咸潮,上截淡水,灌田万余顷,至今仍发挥着水利效益。
水城 山东蓬莱古水城(图2),水城内有小海,风平浪静,为宋元明清海防要地,至今犹存。它始建于1043年,扩建于1376年。水城有平浪台、防波堤、水门等,彼此配合,有效地遏止涌入水门的潮汐和风浪。水城码头高程设计也很合理。
‘柒’ 亚洲史怎么样
从地理学定义上来讲,亚洲是西起苏伊士运河和乌拉尔山脉,东到西太平洋沿岸,北临北冰洋,南部由印度次大陆、中南半岛和不计其数的岛屿组成,是幅员最为辽阔的一片大陆。不过亚洲的各个部分地理环境迥异,墨菲教授则根据气候的不同,将同受季风强烈影响的亚洲地区作为一个单一的整体进行研究和讲述。和人口稀少的西亚、中亚、西伯利亚等地区相当不同,在“季风亚洲”,因为降雨丰富气候温和,文明早期的农业即能养育大量人口,形成发达的农业文明。但因为地理因素造成的隔绝,使得在“季风亚洲”形成了数个进路大不相同的文明,其中最主要的即是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 罗兹·墨菲是密歇根大学的教授,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师从美国着名的汉学家费正清教授。费正清是美国汉学界中的泰山北斗,哈佛大学中专事研究东亚问题的东亚研究中心,在1977年时更名为“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以示敬意。费正清是卷帙浩繁的《剑桥中国史》的重要编着者。数年前阅读他的《美国与中国》、《观察中国》,给我打开一个全新的认识中国的视角,书中的史料、结论尤其是研究方法,在许多方面和我之前阅读的国人评写自己历史的书籍大有不同,予人裨益甚多。费正清认为,在研究汉学时,不应当只利用西方的资料,更要贴近中国本土,利用中国自己的史料和档案。墨菲教授涉足亚洲事务长达40余年,并在亚洲长期居留进行研究和观察。 《亚洲史》此书对“季风亚洲”的中国、印度、日韩、东南亚地区的文明社会,既分别详细讲述,也综合分析比较,尤其注重各个文明社会之间的历史联系。同时,此书不局限仅仅讲述亚洲文明社会各自的发展历史,对于近代以来西方社会与亚洲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变迁,也是着墨甚多。比如说我们所了解较少的英国与印度之间的关系史,在书中专门辟出一章,详细探讨讲述了自莫卧尔帝国崩溃至大英帝国在印度取得完全控制权力的历史。另外,对素来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的东南亚各个文明社会,在本书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虽然因为各种原因,这些社会本身在历史中所遗留的文明财产相比中国、印度而言是非常稀少的,但是墨菲教授也尝试尽可能多地描述它们的历史,以使人们对整个“季风亚洲”的历史有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如果在国内要选择一本总览亚洲主要文明历史的入门书籍,这本书确实是不错的选择。
‘捌’ 《亚洲史》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亚洲史》((美)罗兹・墨菲)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fuuM2K7c5TICnv1XmQy2cA
书名:亚洲史
作者:(美)罗兹・墨菲
译者:黄磷
豆瓣评分:7.9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4-10
页数:763
内容简介:
叙述了从史前直到21世纪的亚洲历史,它对这一区域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有着较为详尽的考察。全书尤其突出其“社会和文化史”的功能,是一部富有参考价值的亚洲历史着作。
作者简介:
罗兹・墨菲
是一位中国历史和地理专家,出生于费城,1950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64年任密歇根大学教授,此前曾经在华盛顿大学任教,也曾任台湾大学和东京大学客座教授。从1954年到1956年,他是驻亚洲外交官联合会主席。1974年获密歇根大学突出贡献奖。作为亚洲研究协会前主席,墨菲曾担任《亚洲研究杂志》、《密歇根中国研究报》以及亚洲亚洲研究协会主办的《专论》等刊物的编辑。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福特基金会、古根海姆基金会、国家慈善捐赠会和美国学会理事会都接纳他为会员。墨菲是以为多产作家,着有《上海 进入现代中国的钥匙》(1953)、《地理学入门》(1978)、《一项新的对华政策》(与他人合作,1967)、《地理学的研究范围》(1982年第三版)、《条约口岸与中国的现代化》(1970)、《中国出迎西方:条约口岸》(1975)和《毛主义幻想的衰退》(1980)。《外来者:西方人在印度和中国》(1977)一书赢得了密歇根大学出版社的年度最佳图书奖。他还担任密歇根亚洲研究计划负责人多年。
‘玖’ 历史研究方法有七种
历史研究方法有七种历史是一门可研究性较强,同时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学科。历史研究的方法主要可以从一下几方面入手:1,进行一定研究历史理论的学习,了解研究历史的一定方法和技巧。
70-80年代以前,均以重要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为对象,以艺术派别和艺术风格作为历史叙事的核心概念。到80年代,把美术品放在社会,经济,思想史的大环境中区观察,。
一,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搜集史料和考订史料的方法 古往今来的历史学着作,凡足以名家的,都有其共同点,即:具有丰富的内容,这种丰富的内容一是材料多,二是材。
历史研究有其独特的魅力。历史研究的魅力在于:哲学研究止于思辨和教训,容易“徒托空言”,而历史研究因其叙述历史事实而更容易显示出“深切着明”的效应。历史。
教育调查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手段),也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基本方法。
一,科学理论报价 二,基多少础研究 三,价格责任感与现实感 多少钱 四,日记描述法 五,费用比率测量 六,访谈调查 价格 七,A.教育实验是一种自然科学实验活动 C.教育实验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 D。.
历史研究法是运用历史资料,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过去事件进行研究的方法。亦称纵向研究法,是比较研究法的一种形式。在政治学领域中,它着重对以往的政治制度,。
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孙铭宇 1,历史性:表现在贝弗利研究对象上,研究过程上。 2,具体性:在丰富而具体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探寻规律。 3,以逻辑方法为主。
比较研究法就是对物与物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异程度的研究与判断的方法。比较研究法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
教育科学研究大致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 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萌芽时期 又称直觉观察时期。一般认为,这一时期是从古希腊持续到16世纪。这一时期,人们还不能对。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
本文地址:生活知识频道,楚汉网—湖北本地生活服务平台,捕捉湖北武汉生活大小事件动态,时时分享热点资讯,以及提供湖北各地吃喝玩乐,相亲交友,人才招聘,房产买卖,农产品批发,团购旅游门票,热点娱乐事件等一站式资讯。让您了解湖北的方方面面;另外,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本站资讯请保留本文地址。
‘拾’ 世界海洋研究史的海洋学建立和发展时期
(19~20世纪50年代)
这个时期,世界性的海洋考察活动日益增多,海洋学领域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获得较大发展,并独立成为一门学科。这个时期可以分为两个大的发展阶段:“挑战者”号阶段和“流星”号阶段。
“挑战者”号阶段 通常称为“挑战者”号时代,包括整个19世纪。此时海洋科学考察从个体单项发展为综合性的,海洋学开始逐渐形成。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事件是英国“挑战者”号考察,此外还有“前进”号北极海探险等。 从19世纪初到1872年。这时的考察已不同于第一个时期的航海探险,明确以海洋科学考察为主,但往往以个体单学科的考察为主。较为重要的考察和成果如下:
① 1831~1836年英国“贝格尔”号环球探险。它历时5年,经历了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英国科学家、生物进化论者C.R.达尔文参加了这次考察。根据这次考察所得的资料,达尔文解释了珊瑚礁的成因,提出了有关海底运动的论述,并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这次考察所获得的资料,由“贝格尔”号船长F.罗伊和达尔文整理编纂成《“贝格尔”号航海报告》(4卷)。
② 1839~1843年英国J.C.罗斯的南极海域探险。罗斯在南纬27°16′、西经17°29′海域测得2425英寻(约4438米)的深度,创造了当时深海测深的记录。同时,罗斯在南极海域的深海生物取样中,发现了与J.罗斯数年前在北大西洋发现的同样的海底生物,从而提出了整个大洋的底层水具有相同特性的结论。J.C.罗斯还发现了南磁极。
③ 1842~1847年,美国海军上尉M.F.莫里系统地研究了大洋的风和海流,并根据这些记录绘制成海图。于1855年出版了《海洋自然地理学》,为人们提供了第一部海洋学经典着作。于1854年出版了第一幅北大西洋海盆的水深图,为铺设大西洋海底电缆提供了科学依据。
④ 英国海洋生物学创始人E.福布斯对西欧、南欧、北非等海域的生物进行了多次考察和研究。他按照不同的深度将爱琴海分成8个带,第一次提出海洋生物分布的分带概念;认为深度越大,生物越少,550米以下为无生物带。1836年,C.G.爱伦贝格发现欧洲大陆的许多岩石中都含有硅藻、海绵和放射虫等海洋生物残骸,认为生物大量沉积海底是形成这些沉积岩的原因,指出这样的沉积物现在还在形成。1860年“斗犬”号(Bulldog)在从地中海2200米深处打捞上来的电缆上,发现附有大量珊瑚类生物和软体动物。这一发现打破了福布斯关于海中550米以下是无生物带的结论。1868年,英国“闪电”号(Lightening)在设得兰群岛和法罗群岛之间海域1100米深处采集了大量的生物。1869~1870年,英国“豪猪”号 (Porcupine)在爱尔兰西部、比斯开湾和法罗水道一带1800~4464米深水处取样16次,每次取样都获得相当多的生物,尤其是采到了被认为是白垩纪以后已经绝种的海胆。1872年C.W.汤姆孙根据“闪电”和“豪猪”号的考察结果,撰写了当时权威的海洋学着作《深海》。
⑤ 19世纪50年代以后,铺设海底电缆的工作促进了海洋测深的调查。1856年,铺设海底电缆专用调查船“阿尔奇克”号在北美东岸和爱尔兰西岸之间进行了测深,确认了北大西洋中央海脊的存在,并建议沿这条海脊铺设海底电缆。1857年“独眼巨人”号、1858和1860年“戈尔岗”号、“斗犬”号先后在北大西洋进行了测深调查。 在英国皇家学会的支持下,C.W.汤姆孙率领“挑战者”号于1872年 12月启航,至1876年5月返航,三年半的时间,共航行12万多公里。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南极海数百个站位进行了测深、测温、采水、取样、拖网等,采集到大量海洋生物标本、底质标本以及海水样品。这次航海采集到很多深海珍奇动物标本,包括夏威夷群岛北方海域5500米以下的动物,测得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的深度数据(8180米)。“挑战者”号考察不但开创了海洋综合调查的时代,而且获得了十分丰富的海洋资料。几十位科学家潜心研究了20多年才完成考察报告的编写,共计50卷、29500多页,为海洋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海洋生物方面,发现4400多个新种,提供了从表层到海底的海洋动物学知识。在海洋地质方面,重要成果是发现了深海软泥和红粘土,并采集到了锰结核。在海洋物理方面,除了调查海流和气象外,主要成就有:①根据地磁测定的结果,掌握了航海罗盘仪的偏差;②绘制了等深线图;③发现180多米以下的水温受季节影响不大,温度变化极小;④认为大洋底的水温在大范围内基本相同,但在不同的海区也显示出特定的值;⑤确定了岛屿和险岩准确的位置。在海水化学方面,W.迪特马尔对海水进行了全面的、完整的分析,从理论上证实了J.G.福希哈默尔于1865年提出的不论海水中含盐量的绝对值大小如何,其各种主要化学成分之间的相对含量是恒定的原理。在挑战者”号进行观测以前,一般都认为深海海水比重很大,投入海里的重物不会沉入海底。“挑战者”号考察否定了这一论点。
“挑战者”号考察激起了各国海洋考察的热潮,德国“羚羊”号(1874~1876)、俄国“勇士”号(1886~1889)进行了环球考察,奥地利“极地”号(1890~1898)在红海和地中海考察,美国“布莱克”号在加勒比海考察(1877~1886),但其中最为着名的是挪威海洋学家F.南森的北极海探险。 1925~1927年,德国流星”号(Meteor)考察船对南大西洋进行了历时两年零三个月的调查,这是继英国“挑战者”号之后的又一次划时代的科学考察。这次考察以海洋物理学为主,采用了各种电子技术和近代科学方法,以观测精确着称。它首次应用电子回声测深仪,获得了7万个以上的海洋深度数据;首次清晰地揭示了大洋底部起伏不平的轮廓;揭示了海洋环流和大洋热量、水量平衡的基本概况。出版了16卷考察报告,包括海底、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气象,以及内波观测等内容。
1929~1935年和1937~1938年,“流星”号还分别在冰岛海域和东北大西洋进行了调查,弄清了极峰带的复杂海况。通过几个国家反复的同步调查,清楚地绘制出墨西哥湾流的续流。 为了进一步研究深海生物,丹麦“铠甲虾”号(Galathea)调查船于1950年10月至1952年9月,周航世界进行海洋调查。考察队在海底取样时,使用了12000米长的钢丝绳,从大于10000米深的菲律宾海沟的底质中,采集到大量的活体微生物。1951年 7月,在10190米深的海底石块上和附近海域采集到白色海葵、美丽的红虾、发光鱼、水母、沙蚕类动物等,证实在1万米的深处也栖息着生物;从3400~7200米的深海采集到大量乌黑的鱼、青白的海星、海参、虾、长腿蟹等珍贵生物,还采集到被人们认为早已绝种的活化石”新蝶贝(Neopilina)。根据采集到的样品,他们发现生活在大于7000米深的超深海动物,与来自于2000~3000米深的海域和大陆坡的动物种不同,能够适应巨大的水压。在这次考察中,还首次采用14C法测定海洋生物初级生产力,并测量了深海地磁。苏联“勇士”号太平洋考察1949~1958年,“勇士”号(Витязь)主要在太平洋考察。“勇士”号在考察中进行了测深,更正了远东近海和太平洋水深图,还发现了一些断裂带、海底山脉、海山等。在马里亚纳海沟发现了世界最深的查林杰海渊为11034米;在千岛-勘察加海沟发现了深海渊(10382米);在考察中取得了40米长的海底柱状样品,分析研究了长达1000万年的地质史;发现了深层水在不断流动,并在1000~3000米的深度上测量到速度高达30厘米/秒的强大层流;弄清了深海水强烈的垂直混合和数公里规模的浮游生物的垂直移动。调查结果表明,在1万米以深的最深海沟处,也有许多种生物存在。1959年以后,“勇士”号还在印度洋从事考察。其他考察在这个阶段还有美国卡内基”号、“鹦鹉螺”号、“贝尔德”号、“地平线”号,挪威“莫德”号,德国“高斯”号,丹麦“丹纳-Ⅰ”和“丹纳-Ⅱ”号,法国“法兰西人”号和“帕斯”号,英国“发现-Ⅰ”和“发现-Ⅱ”号、“斯科列斯比”号、 “挑战者-8”号,苏联“西比利亚科夫”号和“谢多夫”号破冰船、“罗蒙诺索夫”号、“鄂毕”号等,从事海洋考察活动。主要成果 在海洋考察的基础上,海洋学研究和理论取得了很多成果。例如,摩纳哥阿尔贝大公一世的《大洋水深图》(1904),V.W.埃克曼的风海流理论(1905),A.L.韦格纳的“大陆漂移说”(1912),A.霍姆斯的“地幔对流说”(1929) ,W.M.尤因首次进行海洋地震测量(1935),S.埃克曼发表《海洋动物地理学》(1935),J.P.雅科布森和M.H.C.克努曾提出海水氯度新定义(1937),H.H.赫斯发现海底平顶山(1946),C.E.佐贝尔出版《海洋微生物学》(1946),H.U.斯韦尔德鲁普的大洋环流理论(1947),H.M.施托梅尔的“西部边界流理论”(1948),F.P.谢泼德的《海底地质学》(1948),W.H.蒙克的“大洋漂流理论”(1950)等。其中斯韦尔德鲁普等人撰写的巨着《海洋》(1942)对这阶段的成果作了较全面、深刻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