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历史文选要怎么学啊
不管是文选还是历史年表之类的表单类信息,主要内容还是历史事件。你最好把握每个故事情节里的多个重要人物,从他们的一生读取一条线,这样几个人物就形成了N维思维,这样能把历史学得更清晰。但要学得更透彻最好还是要从每个历史事件中得到更深层的东西,比如教训、经验,还有古人们那令人叹为观止的智慧.....
㈡ 中国历史文选下王安石变法的译文
一、机构改革
制置三司条例司 熙宁元年(1068年)二月,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是王安石推动变法第一个设立之机构,原本宋朝的财政由三司掌握,王安石设立置制三司条例司来作为三司的上级机构,统筹财政,是当时最高的财政机关,此机关除了研究变法的方案、规划财政改革外,亦制订国家一年内的收支,并将收入定其为定式。 市易法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颁行市易法。由政府出资金一百万贯,在开封设“市易务”(市易司),在平价时收购商贩滞销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的时候再卖出去。同时向商贩发放贷款,以财产作抵押,五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用以达到“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所以抑兼并也。”市易法增加了财政收入。 保甲法熙宁三年(1070年)司农寺制定《畿县保甲条例颁行》。乡村住户,每五家组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有两丁以上的农户,选一人来当保丁,保丁平时耕种,闲时要接受军事训练,战时便征召入伍。以住户中最富有者担任保长、大保长、都保长。用以防止农民的反抗,并节省军费。
二、改革税赋
方田均税 熙宁四年(1071年)八月由司农寺制定《方田均税条约》,分“方田”与“均税”两个部分。“方田”是每年九月由县长举办土地丈量,按土塙肥瘠定为五等,“均税”是以“方田”丈量的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方田均税法清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也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却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 均输法 此法已久,早在西汉桑弘羊时试行,唐代以后各郡置均输官,达到“敛不及民而用度足”。熙宁二年七月,为了供应京城皇室、百官的消费,又要避免商人屯积,在淮、浙、江、湖六路设置发运使,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从便变易蓄买,以待上令”的原则,负责督运各地“上供”物质。意在省劳费、去重敛,减少人民的负担。王安石变法
青苗法熙宁二年九月,颁布青苗法。规定以各路常平、广惠仓所积存的钱谷为本,其存粮遇粮价贵,即较市价降低出售,遇价贱,即较市价增贵收购。其所积现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归还谷物或现钱。青苗法使农民在新陈不接之际,不至受“兼并之家”高利贷的盘剥,使农民能够“赴时趋事”,但具体实施中出现强制借贷现象,是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争议最大的内容。 募役法又称“免役法”,熙宁三年(1070年)十二月,由司农寺拟定,开封府界试行,同年十月颁布全国实施。免役法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雇员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分摊。原来不用负担差役的女户、寺观,也要缴纳半数的役钱,称为“助役钱”。使得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了生产发展,也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三、新修水利
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用工的材料由当地居民照每户等高下分派。只要是靠民力不能兴修的,其不足部分可向政府贷款,取息一分,如一州一县不能胜任的,可联合若干州县共同负责。
四、军队改革
裁兵法整顿厢军及禁军: 一、 规定士兵五十岁后必须退役。 二、 测试士兵,禁军不合格者改为厢军,厢军不合格者改为民籍。 将兵法又叫“置将法”。废除北宋初年定立的更戍法。用逐渐推广的办法,把各路的驻军分为若干单位,每单位置将与副将一人,专门负责操练军队,以提高军队素质。 保马法神宗时,宋朝战马只有十五万余匹,政府鼓励西北边疆人民代养官马。凡是愿意养马的,由政府供给马匹,或政府出钱让人民购买,每户一匹,富户两匹。马有生病死亡的,就得负责赔偿,但遭遇到瘟疫流行,死了不少马匹,徒增民扰。不久废止,改行民牧制度。 军器监法熙宁六年(1073年)七月颁行免行法。八月广设军器监,负责监督制造武器;并且招募工匠,致力改良武器。
五、改革科举
三舍法希望以学校的平日考核来取代科举考试,选拔真正的人才。“三舍法”,即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后来地方官学也推行此法,反映了班级教学的特色。 贡举法王安石认为“欲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改革贡举法,废明经、存进士,熙宁三年(1070年)三月,进士殿试罢诗、赋、论三题而改试时务策。熙宁四年(1071年),二月,颁新贡举制,废明经,专以进士一科取士。另设“明法科”,考察律令和断案。 惟才用人,凡是有志于改革的人才都被委以重任,不少人成为改革的中坚力量。 《三经新义》 熙宁五年(1072),神宗正式提出应该颁行新的经义。次年,神宗任命王安石提举经义局,由吕惠卿、王雱等兼修撰,重新解释《诗》、《书》、《周官》等书。在重新训释经义时,王安石确定了这样几条原则:-、训释经义,是为了破除"伪说",教育士子,使其符合"盛王"时的做法;二、要恢复经文本义,打破疏不破注的成法,反对汉以后烦琐的章句传注使源流失正的陋习;三、阐明经文义理,反对对经义的曲解和烦琐学风。熙宁八年(1075),《周官新义》、《诗经新义》、《书经新义》完成,合称为《三经新义》,其中《毛诗义》二十卷、《尚书义》十三卷、《周官新义》十六卷,而又以《周官新义》最为重要,是作为托古改制的熙宁变法的理论根据。一个月后,《三经新义》便被颁赐给宗室、大学及诸州府学,作为全国学生必读的教科书和科举考以的依据。
变法结果
成效
王安石的变法对于增加国家收入,有着积极的作用,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得以缓解,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在王安石指挥下,宋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王韶率军进攻吐蕃,收复河(甘肃临夏)、岷(今甘肃岷县)等五州的作战。宋军收复5州,拓地2000余里,受抚羌族30万帐,建立起进攻西夏地区的有利战线。
结果
熙宁六年(1073年)大旱,安上门监郑侠画《流民图》,图中流民或身背锁械,或口食草根,告诉皇上说旱灾是王安石造成的,神宗大受刺激,对变法产生重大怀疑。王安石认为“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司马光又上《应诏言朝廷阙失状》,随着改革深入,变法最大的支持者宋神宗发生动摇,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出知江宁府。变法运动由韩绛、吕惠卿等人继续执行,吕惠卿师心自用,引起朝中大臣的不满。熙宁八年二月,召王安石回京复职,继续执行新法。熙宁九年(1076年)爱子王雱病逝,王安石求退金陵,潜心学问,不问世事。
原因
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司马光曾经多次上书皇帝取消新法。有效的募役法也被废除。 失败原因
同时改革的最主要支持者宋神宗在关键时刻发生了动摇,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出任宰相,彻底废除新法,连很有成从各项经济上改革内容可以看出,王安石的新法规模甚大,其中理财方面最为重要,受到时人抨击。平情而论,王安石变法遭到失败,也不能完全推到守旧派反对上,他的政策和做法都值得检讨。下列可就四方面论之: (一) 变法事先缺乏宣传,导致在变法的过程中无法吸引到优秀的人才。在变法的反对阵营中,有一大批的知名人物,而其中的精英部分,在经过足够的宣传说服后应该是可以被吸收进变法阵营中的。 (二) 政策执行不力─—如青苗法、免役法之实行,与理想相去悬绝。如果贫困民户自愿请贷官钱,尚有可说,但实际上是地方官强迫农民五家互保后在逐家派定数目,称为散青苗,地方官为了保障秋后本息全部收回,散派的对象是中上之家而非贫下之户,盖怕贫下户无力偿还,这还谈什么惠民呢?而青苗法中要收取利息二分,即是百分之二十,这数目是一般平民所不能负担的。政策执行不力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合适的人才推行新法。 (三) 刚愎自用─—王安石性刚,与神宗议论国事,有所抗辩,声色俱厉,神宗每为之改容听纳。创行变法之初,司马光曾致函叫他不要用心太过,自信太厚,安石覆书抗议,深不以为然,二人本是极要好又互相推重的朋友,从此画地绝交。例如,苏轼本来是拥护新法的最好人选,但苏轼的很多正确的意见也未能被王安石采纳。 庆历新政失败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终于掀起一次更大的变法活动。 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新法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他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没有根本触及核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神宗赵顼即位。神宗立志革新,他向元老重臣富弼等人征询富国强兵和制胜辽与西夏之策,他们规劝神宗,在20年内不要提及用兵二字。宋神宗从此不再倚靠这班元老重臣。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的王安石入京,用为参知政事,要倚靠他来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当时王安石已成为众望所归的人物,士大夫们大都以为只要王安石登台执政,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泽。为了推动变法,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建立一个指导变法的新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后条例司废,变法事宜由户部司农寺主持),并与吕惠卿、曾布等人一道草拟新法,各路设提举常平官,督促州县推行新法。由此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王安石变法,便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从熙宁二年到熙宁九年(1076年)的8年内,围绕富国强兵这一目标,陆续实行了均输、青苗、农田水利、募役、市易、免行、方田均税、将兵、保甲、保马等新法。 各项新法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因此,在每一项新法的推行过程当中,遂无例外地都遭受到他们的阻挠和反对。到宋神宗逝世之后,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掌握了政权,此前的新法便在元祐初期全被废罢。史称元祐更化。 变法失败后四十一年,北宋灭亡(1127)。
㈢ 陈楠的教育科研
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民族史和藏学的教学与研究。为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讲授“历史文选”、“藏族史”、“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中国民族史研究理论与方法”、“藏传佛教史”、“吐蕃史”、“基础藏文”、“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民族史专题”等课程。出版《藏史丛考》、《明代大慈法王研究》、《藏史新考》等专着,担任《中国网络知识辞典》(宗教类主编)、《中华网络要览》(宗教类主编)、《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副主编),参与《中国历史文选》(民族院校历史教材丛书)、《中国古代民族志》、《中华文明史》(近代民族部分统撰)、《西藏历史文化辞典》、《中国民族史纲要》、《中国民族史概要》、《藏学概论》等着作的编纂,发表《吐蕃告身制度试探》、《吐蕃时期佛教发展与传播问题考论》、《吐蕃职官制度考论》、《大慈法王与明朝廷封授关系研究》、《唐代汉地佛教在吐蕃》、《唐蕃之间对河西陇右地区的争夺》、《吐蕃与南诏及洱河诸蛮关系考论》、《大智法王考》、《P.T.999号敦煌藏文写卷再研究》、《敦煌藏汉鸟卜文书比较研究》、《法渊寺与明代番经厂杂考》、《清前期治藏政策三阶段略论》、《关于明成祖遣使召宗喀巴史事补证》、《元代西藏地方政教关系变革新论》等论文80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学校及境外科研项目多项,曾出访英国利兹大学、牛津大学、美国布鲁明顿大学、洛杉矶西来大学等校进行学术交流。曾获“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 中央民族大学“中青年优秀教师培养基金优秀教学奖”、中央民族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民主促进会北京市“先进会员”称号,论文《明代藏传教在内地影响》获中国人民大学佛教研究中心“慈慧奖学金”、专着《明代大慈法王研究》获国家民委科研成果三等奖,论文《吐蕃时期佛教发展与传播诸问题考论》获中央民族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大智法王考》获国家民委社科成果一等奖。
㈣ 中华传统文化探幽的图书目录
自序
文献篇
第一章汉代文献研究
第一节《骨相篇》与《相列》产生之背景研究
第二节《骨相篇》与《相列》解析
第二章宋代文献研究
第一节南宋史籍《续编两朝纲目备要》探索
第三章元代文献研究
第一节《宋史》校勘记补遗
第四章清代文献研究
第一节《四库全书》研究之一——《四库全书》歧误一瞥
第二节《四库全书》研究之二——《四库全书》某些歧误之原因 校戡篇
第一章宋代官府对经部书的校勘
第二章宋代官府对史部书的校勘
第三章宋代官府对子部书的校勘
第一节医学书籍
第二节道家书籍
第三节其他书籍
第四章宋代官府对集部书的校勘
第五章宋代官府之综校四部群书
第六章宋初官方搜求书籍述论 教学篇
第一章教材研究
第一节对建国以来《中国历史文选》教材的回顾与思考
第二节对《中国历史文选》教材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第二章教学方法研究
第一节以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指导历史文选教学
第二节再论以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指导历史文选教学
第三章对陈垣教学之研究
第一节陈垣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特点
第二节陈垣先生的教育成就与教学方法
第四章总论
第一节推动“历史文选”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探索
第二节对“中国历史文选”教学改革的展望与思考 附后:绵绵不绝的思念——忆父亲汝龙先生和母亲文颖女士
㈤ 中国历史文选的中国历史文选-张大可版
本书共十三个单元,加序篇,共十四个单元。选文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四部典籍,以及民族文献等,是一部历史文献总集选本,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学综合性与网络性的特点,而重点突出“史部”典籍,有八个单元。此外,有“经部”、“子部”、“集部”、“民族文献”、“考古文献”五个单元。
作者;张大可、邓瑞全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2007-08-01 第1版2007-08-01 第1次印刷开 本:16开 页 数:673页 前言
序篇 目录、漠字
(一)史部典籍概述
(二)文章选讲
四库全书总目
史部总序
(三)通论一:目录
第一单元 纪傅体
(一)纪传体全史典籍概述
(二)文章选讲
史记
秦始皇本纪(节选)
六国年表序
孔子世家(节选)
魏其武安侯列传
货殖列传序
汉书
百官公卿表序
食货志上(节选)
张赛传
后汉书
党锢列传序
三国志
诸葛亮传(节选)
宋书
谢灵运传论
(三)练习文选(白文标点)
过秦论上
明志令
释老志(节选)
伶官传序
寇准传(节选)
(四)通论二:古汉语词汇
第二单元 编年体(附纲目体)
(一)编年体与纲目体典籍概述
(二)文章选讲
左传
召陵之盟
晋楚城濮之战
资治通鉴
淝水之战(节选)
明实录
申诫公侯榜文
(三)练习文选(白文标点)
海上之盟
宋太祖收兵权
北伐檄文
(四)通论三:实词活用
第三单元 纪事本末体
(一)纪事本末体典籍概述
(二)文章选讲
通鉴纪事本末
贞观君臣论治(节选)
明史纪事本末
削夺诸藩
(三)练习文选(解题、标点)
王安石变法
(四)通论四:常用虚字
常用副词、连词和疑问代词惯用式对照表
第四单元 典志体政书、韶令奏议
(一)典志体政书、韶令奏议典籍概述
(二)文章选讲
通典
历代盛衰户口(节选)
通志
通志总序(节选)
唐会要
朱敬则请择史官
(三)练习文选(注释、评析、标点)
杨炎奏行两税(节选)
置劝农使安抚户口诏
(四)通论五:文言句法
第五单元 别史、杂史
(一)别史、杂史典籍概述
(二)文章选讲
国语
邵公谏厉王弭谤
战国策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三)练习文选(评析、标点)
克殷解
越王句践灭吴
郑成功收复台湾(节选)
马玉昆胜日人于大同江上
(四)通论六:常用文史工具书
第六单元 地理、方志
(一)地理、方志典籍概述
(二)文章选讲
水经注
三峡(节选)
洛阳伽蓝记
永宁寺
元和郡县志
京兆府序
(三)练习文选(标点、注释)
荆州府(节选)
游黄山日记(后)
(四)通论七:谈谈常用词教学
第七单元 史论、史评、史考
(一)史论、史评、史考典籍概述
(二)文章选讲
史通
二体
文史通义
书教下
(三)练习文选(解题、标点、注释)
五代史论下之十三(节选)
唐有四都
明代宦官(节选)
(四)通论八:断句、标点
第八单元 傅记、笔记
(一)传记、笔记典籍概述
(二)文章选讲
世说新语
汰侈
檐曝杂记
军机处
(三)练习文选(评析、标点)
弦高
虞喜
钱塘江堤
客齐随笔三则
文须有益于天下
(四)通论九:音韵、训诂
第九单元 经书
(一)经部典籍概述
(二)文章选讲
周易
系辞下(节选)
尚书
牧誓
诗经
七月
柬山
礼记
大同(节自《礼运》)
论语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章(《里仁})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先进》)
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章(《梁惠王上})
鱼我所欲也章(《告子上》)
舜发于畎亩之中章(《告予下》)
(三)练习文选(旧注断句)
郑伯克段于鄢
论语二章
(四)通论十:古书的注疏
第十单元 子书
(一)子部典籍概述(附类书、丛书)
(二)文章选讲
老子
荀子
劝学(节选)
韩非子
五蠹(节遘)
(三)练习文选(注释、评析)
牧民(节选)
非攻上
更法
道论
勉学
原君
天工开物序
(四)通论十一:今注、今译
第十一单元 诗文集
(一)集部典籍概述
(二)文章选读
楚辞
国殇
文选
七哀诗
临川先生文集
本朝百年无事割子
龚自珍全集
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
(三)练习文选(解题、赏析)
张中丞传后叙
岳阳楼记
六国论
石钟山记
指南录后序
五人墓碑记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四)附录:历史名词特殊读音表
第十二单元 民族文献
(一)民族文献典籍概述
(二)文章选读(自学,作史事述评)
蒙古秘史
纳忽崖之战
王统世系明鉴
法王赤松德赞
第十三单元 考古文献遇读
甲骨文
殷墟卜辞三则
金文
利簋铭
兮甲盘铭
碑刻
裴岑纪功碑
奉各宪永禁机匠叫歇碑记
简牍
墓主记
甘露二年丞相御史书
古文书
张义潮变文
唐乾封三年张善熹举钱契
档案
王道新题销算茶马事本
㈥ 中国历史文选好难。。。怎么学啊
历史其实不难学的,如果你觉得难学,你读书一定很少
首先你政治就一定不怎么好,还有,你不要拘泥于课本上的知识点,你要多读课外书,有句名言说的号:当你读书不假思索时,你觉得你懂得很多,反之,你会发现你掌握的连皮毛都算不上。
你要多读书,这是你终身受益的。
关键是你学完历史事件之后,与前面的历史事件你能不能联系起来,进行归纳总结,比较两个时间,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教训,这是对你一生受用的。
不懂的话继续追问,希望你能学号,望lz采纳
㈦ 求教:中国历史文选该怎么复习啊
政治 历史。多看多读,但是不要死记硬背。找重点, 每段话每件事里面都有重点,找到这些重点画住、试试串联一下。用因为。。所以。。的形式串联。 比如赤壁之战 因为曹操把所有的船都串联起来所以孙刘联军的火攻能取得最大效果。 往前的话就是。因为诸葛亮用计派人去曹营献计,所以才会有后来的铁索贯连。 这方法很实用。试试吧
㈧ 汝企和的主要论着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点校)( 20 余万字),北京:中华书局 1995 年 7 月。
《癸辛杂识》(整理)( 16 万字),北京:团结出版社1998 年 2 月。 《中国历史文选》(上中下三册, 84 万余字),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年 6 月。
《中国历史文选(上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
《中国历史文选(下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
2002 年 5 月教育部颁布专文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全国“中国历史文选”教学研讨会的开幕式上发表主题报告;在闭幕式上发表总结报告;会后主编大会论文集《中国历史文选教学研究》第四集( 23 万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6 月版。
2009年5月教育部颁布专文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全国“中国历史文选”教学研讨会的闭幕式上发表总结报告;会后主编大会论文集《解字说文——中国历史文选研究》第五辑(18万字),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 译文:《美使麦莲致国务卿马赛函及其天京芜湖之行》,《太平天国史译丛》(第二辑),中华书局1983年9月版。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初探》,《史学史研究》 1987年第2期。
《〈宋史〉校记补遗二十则》,《历史文献研究》(北京新二辑),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1 年版。
《以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指导历史文选教学》(0.7万字),《中国历史文选教学研究》第二集,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年5月版。
《〈四库全书〉某些岐误之原因》,《历史文献研究》(北京新四辑),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版。
《宋初官方搜求书籍述论》,《阴山学刊》,1994年第3期。
《〈四库全书〉歧义一瞥》(1. 5万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5期。
《宋初官方校勘述论》(1. 3万字),《宋史研究论文集》1996年1月。
《对〈中国历史文选〉教材编写的思考与探索》(1. 3万字),《中国历史文选教学研究》第三集,甘肃文化出版社 1998 年 12 月版。
《对建国以来〈中国历史文选〉教材的回顾与思考》(1. 4 万),《史学论衡》1999年7月。
《北宋中后期官府校勘述论》(1. 9万字),《中国史研究》 2000 年第1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宋史卷) 2000 年第二期转载,并将此文列为该期之第一篇。且于 2002 年 5 月被“新世纪中国西部丛书编委会”评选为 “新世纪、新经济、新西部学术成果奖”之特等奖; 8 月被“中国西部发展战略丛书编委会”评选为优秀论文奖特等奖。
《推动“历史文选”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探索》( 1.1 万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1 年第1期。
《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文集》、《中国社会科学理论参考文库》与《中国教育家论文经典》均已全文转载;并被《中国社会科学理论参考文库》编纂委员会和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分别评为论文一等奖; 02 年 11 月被“中国教育学会”评选为“全国高校教师文科优秀论文”。
《论两宋馆阁之校勘史书》( 1.6 万字),《史学史研究》 2001 年第1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宋史卷) 2001 年第三期转载。
《父亲汝龙的夕阳时光》,《人民政协报》 2003 年 2 月 27 日; 3 月 6 日。
《弘扬中华文化 光大中华美德》( 0.12 万字),《光明日报》 2003 年 3 月 21 日(第 3 版)。
《论宋代馆阁之校勘经部书》( 1. 5 万字),《中国文化研究》 2003 年第1期。 并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宋辽金元史) 2003年第二期作为首篇全文转载。
《南宋馆阁校勘述论》( 1. 4 万字),《河北大学学报》 2003 年第3期。
《论北宋官府对道教书籍的校勘 》 (1.1 万字 ), 《中国道教》 2003 年第4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宗教卷) 2003 年第 6 期转载。
《再论以教育心理学原理指导历史文选教学改革》( 0.8 万字),《历史文选教学研究》(第四辑),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6 月版。
《让“历史文选”教学改革与时俱进,为宏扬中华文化作出更大贡献》( 0.7 万字),《历史文选教学研究》(第四辑),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6 月版。
《第四届全国历史文选教学研讨会综述》( 0.8 万字),《历史文选教学研究》(第四辑),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6 月版。
《论北宋官府之综校四部群书》 (0.9 万字 ) ,《图书馆杂志理论学术年刊》( 2003 年),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4 年 3 月。 其《后记》明言:只有入选《图书馆杂志》的优秀论文才可刊于《理论学术年刊》。
《论“中国历史文选”教学中的周期性问题》( 0.86万字),《教师教育研究》 2004 年第3期。( 2004 年 6 月)
《北宋官府校勘经部书的辉煌成就》( 0.5 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中心:《新世纪党政干部理论学习文集》(先进文化卷),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4 年 7 月版。同时获优秀论文奖。
《两汉时期之相人术与汉代社会》(1.3万字),《齐鲁学刊》 2005 年第5期。
《北宋官府对医书的校理》,(1万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
《对完善校勘学理论体系的若干思考》,(1.2万字),上海《图书馆杂志》 2005 年年刊, 2006 年 10 月出版。
《魏晋时期之相人术与魏晋社会》,《齐鲁学刊》,2007年第4期。
《论题: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北宋官府对经史书籍的校勘与刻印》,《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第6期。
《〈论衡·骨相篇〉与〈潜夫论·相列〉解析——兼论东汉相人术之特点》,《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以“小学”为重点内容??? 加强历史文选实习训练》,《现代教育报·教材周刊》,2008年11月21日第四版。
《思念父亲汝龙先生》,1.7万字,《炎黄文化研究》第九辑,大象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为李世萍《郑玄〈毛诗笺〉研究》撰写的序,2009年
《关于建立古汉语过关考试题库的探索与思考》,载于《解字说文——中国历史文选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版。
《论陈垣先生对中国历史文选课的贡献》,载于《解字说文——中国历史文选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版。
㈨ 历史专业的本科生要学那些主要课程
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近现代史。中国历史文选,外国历史文选。史学概论。历史教学与教法。版本不一,高教版、各大学出版社都有。再加各种专门史选修,教材不定。
㈩ 谁能告诉我历史本科该学什么
一、主干学科:历史学
二、主要课程
1、核心课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史学概论、考古学
2、必修课程:中国经济史、中国文化史、中国民族史、中国史学史、西方古典文明史、国际关系史、
三.主要课程简介:
P4030314001, P4030314001 中国古代史Ⅰ、Ⅱ 周学时数:4 总学时:136
中国古代史是指从中国最早的原始先民起至清朝中叶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它包括三个历史时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原始社会(约200万年前~前2070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原始人群、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后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国家应运而生,原始社会瓦解了。夏朝和商朝(前2070~前1046年)是奴隶制的确立和初步发展阶段;西周(前1046~前771年)是奴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阶段;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是奴隶社会的解体阶段。封建社会的三个发展阶段是: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前475~581)是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元(581~1368年)是繁荣和进一步发展阶段;明清时期(1368~1840年)是开始衰落阶段。中国古代史是要研究和揭示这三个社会形态的形成、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性,要讲述历代的主要政治和经济制度、主要的文化成就、重大的历史事件及重要的历史人物等内容。
选用教材:“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国古代史》(新版),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0年8月第一版。
P4030314003 中国近代史 周学时:4 总学时:72
本课程讲授1840年至1919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的历史、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变化以及中国人民争取独立富强的爱国运动。从而加深学生对中国近代国情的认识。
选用教材:王文泉、刘天路主编《中国近代史》,高教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P4030314004 中国现代史 周学时:4 总学时:72
该课讲述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间的历史,全面介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与规律以及这一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科技及外交等领域的发展状况及特点。
选用教材: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现代卷),山东大学出版社。
P4030314005 世界上古史 周学时:4 总学时:64
本课程内容包括原始社会史和古代社会史两个部分,古代社会史的讲授以国别史的纵向线索为主,分古代埃及、西亚、印度、希腊和罗马五章,同时从横向角度阐述东方社会特有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同希腊、罗马为代表的古典奴隶制的本质特征及二者的差异,以及阐述古代世界是如何由分散逐渐走向一体化的历史趋势和过程。
选用教材: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卷),高教出版社1994年版。
参考书目:米辰峰主编:《世界古代史》
威尔•杜兰着:《世界文明史》
P4030314006 世界中古史 周学时:3 总学时:54
本课程以讲授人类的封建社会历史为主,通过对中古时期西欧、东欧、西亚、南亚以及东亚地区封建社会形态及生产关系形态的产生、发展演变历史的考察,使用权学生了解中古时期东西方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各文明区封建制度及生产关系形态的差异,从而对近代东方落后于西文的历史根源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选用教材: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卷),高教出版社1994年版。
参考书目:孙义学,王永本主编《高校世界历史配套教材》(古代史卷)
P4030314007 世界近代史 周学时:4 总学时:72
本课主要讲授资本主义的历史。它开始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终止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在阐明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各个阶段历史发展过程的同时,还要阐述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殖、反帝、反封建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来看,还要讲清西方工业世界对东方农耕世界的优势及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
选用教材: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高教出版社1994年版。
P4030314008 世界现代史 周学时:4 总学时:72
内容提要:本课讲授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至今的历史。在讲清现代世界的四大基本矛盾的同时,主要阐明资本主义工业世界与新生的社会主义工业世界的对立、并存、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世界现当代史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政治性强,某些历史过程尚在进行之中,难于作出准确的判断。但通过教学,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现代世界历史发展脉络的认识和对当代国际局势的判断。
选用教材:齐涛主编《世界通史》(现代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参考教材: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高教出版社1994年版。
P4030314009 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 周学时:4 总学时:72
本课的目的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的掌握中国历史要籍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中国历史要籍发生、发展的基本情况,特别是使学生基本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史料概况、基本史料、专门史料等知识,懂得治史的门径和所需史料的概况。同时,通过选文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历史典籍的阅读能力和分析史料的内容及价值的能力。
选用教材:汪受宽、高伟主编《中国历史文选》,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2月版。
P4030314010 史学概论 周学时:3 总学时:54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基本理论,帮助学生联系历史研究实际,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从事史学工作的必备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探讨理论,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研究工作与教学工作的能力。
选用教材:庞卓恒主编《史学概论》,高教出版社1995年版。
参考书目:白寿彝主编《史学概论》。
P4030314011 考古学通论 周学时:3 总学时:54
考古学通论主要讲授中国考古学简史、考古学方法论,考古学的工作方法、研究方法,考古学的学科分支,石器时代考古、青铜时代考古、铁器时代考古、石窟寺考古等内容。
选用教材:张之恒主编《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参考书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孙英民、李友谋主编《中国考古学通论》。
P4030314012 中国经济史 周学时:3 总学时:54
本课程重点讲授中国历代经济政策、经济制度、经济思想与经济发展的状况、水平及特点,对经济与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关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
参考教材:章开沅主编《中国经济史》,高教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
P4030314013 中国文化史 周学时:3 总学时:54
内容提要:本门课程主要讲授中国文化发生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个层面内容特征及其发展演变过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同时认识到传统文化所固有的体制性缺陷,并通过中西文化的比较,让学生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所在。在当前的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如何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是我们应该探讨的最重大课题。
参考教材:李清凌主编《中国文化史》,高教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
P4030314014 中国民族史 周学时:3 总学时:54
中国民族史课程主要讲授中国历史上各主要民族的形成及发展演变的过程,同时介绍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社会状况。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民族学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华民族各成员的历史面貌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的历史特征,从而树立牢固的民族平等观念和民族团结意识。
P4030314015 中国史学史 周学时:3 总学时:54
中国史学史课程主要讲授中国史学的发展过程、发展规律及发展趋势。内容包括古代史学、近现代史学和当代史学三个组成部分,分析讲解各个时期史学、史家、史官及史学发展趋势的状况和特点。使学生对中国史学的发展面貌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选用教材:宋衍申主编《中国史学史纲要》,东北师大出版社1995年版。
P4030314016 西方古典文明史 周学时:3 总学时:54
本课讲授范围是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一世纪的希腊、罗马文明。突出奴隶制商品生产、奴隶主民主政治和丰富多采的古典文化。力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明西方古典文明发生、成长、繁荣、衰亡的过程及原因。
P4030314017 国际关系史 周学时:3 总学时:54
《国际关系史》主要向学生讲解分析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末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国际舞台上各种政治力量的消长、分化和重新组合以及重大国际事件、重要国际组织和主要国家的对外政策。通过讲述世纪之初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关系、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关系、冷战后的国际关系及当代国际关系,使学生掌握二十世纪国际关系史的发展过程,能够正确分析一百年中不同时%C
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