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毒性生物标志物精准分析新方法

毒性生物标志物精准分析新方法

发布时间:2022-06-17 10:57:50

㈠ (五)生物标志物色谱-质谱分析

1.基本原理

生物标志物是指发现于地质体中的化学性质稳定、碳骨架结构具有明显生物起源特征的有机化合物。如甾类和萜类化合物烷。这类生物标志化合物一般用色谱-质谱(GC-MS)或色谱-质谱-质谱(GC-MS-MS)连用仪分析鉴定,这种连用仪的特点是充分发挥GC的高分离效能和MS的高鉴别能力之特长,这样即使有些化合物分不开,靠质量碎片也能把其鉴别出来。

样品注入GC气化室,气化后随载气进入毛细柱,分离成的单一组分,依次进入MS离子源。当化合物进入离子源时,用能量为70eV或低于70eV的电子束轰击,化合物就会失去一个电子变成等质量的分子离子,不同质量的分子离子或碎片离子(A+、B+、C+等)可在多个轨道中运行,经离子光学系统将其聚焦成具有一定速度的离子束,射入连续改变磁场强度的质量分析器,使具有不同质量的离子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方向、能量聚焦,并通过收集狭缝射到电子倍增器上,放大后被计算机采集下来,经数据系统处理,即可得到定性用的质谱图或质量碎片图。

2.样品要求

测定甾烷、萜烷的饱和烃组分,应按有机质族组分柱层析分析方法获取;当正构烷烃含量高时,会影响检测效果,应采用尿素络合或分子筛除去。

色谱进样方式为样品直接或用溶剂稀释后分流或无分流进样。质谱离化方式为电子轰击;分辨率大于500 或全质量范围为一个质量单位,扫描方式为全扫描或多离子检测(MID)。

3.地质应用

色谱-质谐分析鉴定所提供的萜烷、甾烷有机地化指标,是目前公认的可靠和有效的有机地化参数,主要用于生油岩评价(类型、成熟度)、油源对比、原油运移、生物降解、原油类型的划分、沉积环境的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效果,有效地指导了油气勘探工作。

㈡ 哪种方法检测血液肿瘤标志物精确度高

肿瘤标志物的检查方法有很多,有放射免疫分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传感器、蛋白组学、分子生物学方法、液体活检等七种检查方式。其中液体活检(血清肿瘤标志物)是最常见的检查方式。此外肿瘤标志物还存在于肿瘤患者的组织、体液和排泄物中,能够用免疫学、生物学及化学的方法检测到。

㈢ 遗传毒性试验的实验方法

近十几年,随着遗传毒理学相关领域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遗传毒性测试评价方法也在不断改进。据报道,目前已建立的遗传毒性短期检测法已超过200种。根据其检测的遗传学终点可分为4种类型:1检测基因突变;2检测染色体畸变;3检测染色体组畸变;4检测DNA原始损伤。
1现行组合试验方案由于一种遗传毒性检测方法通常只能反映一个或两个遗传学终点。没有一种检测方法能涵盖所有的遗传学终点,故需用一组试验配套进行试验。200多种检测方法中,真正经过验证有合适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大概不到10种。目前多数国家规定,如体内诱变试验显示1个或以上试验呈阳性结果,则需要进行生殖细胞遗传毒性测试。
2各类遗传毒性试验方法的研究进展
2.1检测基因突变
遗传毒性试验
2.1.1Ames试验Ames试验是检测化学物质基因突变的常用方法。常规的Ames试验选用四个测试菌株(TA97、TA98、TA100、TA102),最近有人提出增加TA1535测试菌株,该菌株特别适用于检测混合物的致突变性。目前出现的新生菌株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如YG7014、TG7108,缺乏编码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化转移酶的ogtST基因,专用于对烷化剂引起的DNA损伤检测;引入乙酰转移酶基因的YG1024、YG1029菌株,对硝基芳烃和芳香胺的敏感性比原菌株高100倍以上[4]。测试代谢活化系统一般采用由Aro-clor1254(PCBs)诱导大鼠肝微粒体酶的S9;国外也有用人肝S9的报道,试验证明其代谢活性明显高于鼠S9[5,6]。为了克服S9制备上的困难和不稳定性,Josephy等将沙门氏菌的芳香胺N-乙酰转移酶基因和人类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1A2引入细胞,构建了在无外源S9时也可检出芳香胺诱变性的Ames测试菌株如DJ4501A2[7]。
2.1.2TK基因突变试验TK基因突变试验是一种哺乳动物体细胞基因正向突变试验,近年来其应用价值有明显的提高。TK基因编码胸苷激酶,该酶催化胸苷的磷酸化反应,生成胸苷单磷酸(TMP)。如果存在三氟苷(TFT)等嘧啶类似物,则产生异常的TMP,掺入DNA中导致细胞死亡。如受检物能引起TK基因突变,胸苷激酶则不能合成,而在核苷类似物的存在下能够存活。TK基因突变试验可检出包括点突变、大的缺失、重组、染色体异倍性和其他较大范围基因组改变在内的多种遗传改变。试验采用的靶细胞系主要有小鼠淋巴瘤细胞L5178Y以及人类淋巴母细胞TK6和WTK1等。其基因型均为tk+/-。Honma(本间正充)和张立实(1999)指出原用染毒时间3~6h对于充分检出断裂剂和锤体来说这个时间太短,获阴性结果时应延长至24h。据资料显示对于同一阳性受检物,WTK1细胞的突变频率远高于TK6细胞,认为与WTK1存在p53基因突变有关。Do-brovolsky(1999)建立了tk+/-转基因小鼠,可用于体内试验。
2.1.3转基因小鼠基因突变试验转基因小鼠基因突变试验可在整体状态下检测基因突变,比较不同组织(包括生殖腺)的突变率,确定靶器官,对诱发的遗传改变作精确分析等[8]。1989年Gossen等报道了LacZ转基因小鼠突变测试系统。近年来,国外已陆续发展了多种用于突变检测的转基因动物,其中3种已投入商品化生产,MutaTM小鼠、Big-BlueTM小鼠和Xenomouse小鼠,它们分别采用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的LacZ和/或Lacl作为诱变的靶基因。陈建泉等人(1997)已经以穿梭质粒pESnx载体,以xy1E基因因为诱变靶基因建立了携带xy1E的转基因小鼠,并对转基因小鼠进行了繁殖建系。并已实验证明xy1E转基因小鼠是一个研究体内基因突变的有效模型,它可望成为一种新的转基因小鼠突变检测系统[9]。Heddle等(2000)建立了1个种gptdelta转基因小鼠。HiroyukiHayashi等(2003)将载有E.coligpt基因和λ噬菌体的red/gam基因λEG10DNA整合到SD大鼠每个单倍体基因组q24~q31位点。这种转基因大鼠对乙基亚硝基脲(ENU)和苯并芘(B[a]P)的肝脏毒性显示了很好的敏感性,它也有助于研究遗传毒性物质对小鼠和大鼠的种间差异[10]。
2.1.4反向限制性酶切位点突变分析法(,iRSM)由英国威尔士大学分子遗传和毒理中心建立并完善的[11]。iRSM适用于快速检测诱变剂所致体内外DNA的突变,但这些突变的特点是使某一酶切位点变为另一酶切位点。该方法建立者Jenkins等首先将iRSM应用于化学诱变剂所致动物体内p53基因的突变检测,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小鼠分别口服N-乙基N-亚硝基脲(ENU)、2-乙酰氨基芴(2-AAF)和二甲基酰肼(DMH)3天后,以iRSM方法相应地检测小鼠脾、骨髓和肝组织p53基因第6内含子区域的Apa→Ava位点反向突变。结果表明ENU诱发肝组织p53基因突变的发生率为33%,2-AAF使肝组织突变的发生率为25%,这一阳性突变率反映出了不同诱变剂对相应组织的致突变强度,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的高灵敏度和准确性。它具有灵敏度高、快速、操作简便、以及突变检测部位明确等优点,应当说是一种较具实用价值和生命力的突变检测手段。但是,iRSM的不足之处是仅能检测诱发限制性酶切位点反向的DNA突变。根据文献资料分析,化合物致突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结构类似的一组化合物常常引起一些特定序列较固定的碱基改变。例如,烷化剂和芳香胺类虽易使一连串鸟嘌呤(G)3′端G发生突变[12,13],这可能与该部位电荷密集有关,多数活性氧生成物质的DNA致突作用也具有类似规律[14];CpG二核苷常常是DNA加成物致突变作用部位[15],所以CpG突变的检测在化合物致突检测中具有重要意义,而CpG突变常引发某些固定酶切位点的变化。很显然,iRSM可较广泛地应用于遗传毒性化合物致突作用的检测。
2.2检测染色体和染色体组畸变
2.2.1微核试验传统的体内微核试验仍然是检测化学物质染色体损伤的基本方法。目前微核试验方法主要有以下改进:1体外微核试验常用细胞有中国仓鼠肺细胞(CHL)、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及中国仓鼠成纤维细胞(V79)等,近年开始有用L5178Y小鼠淋巴瘤细胞和人的类成淋巴细胞TK6。也有用叙利亚仓鼠胚胎(SHE)细胞和BALB/c3T3细胞。体外试验比体内试验易于操作和控制。缺点是对直接作用的化合物有可能出现假阳性。2周围血微核试验优点是可重复采样,自身对照,减少实验动物数。李尊爱(1999)报道刚断乳不久的小鼠(4~6周龄)用于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微核试验比年龄更大的敏感些[16]。3胞质分裂阻滞法微核试验(CB-MNT)很好地排除了细胞分裂的影响。该法中,双核细胞是只分裂了一次的细胞,其结果更加稳定敏感。CB-MNT可观察到多种遗传学终点。观察不同分裂期的细胞比例,计算核分裂指数能检测诱变物对细胞周期的影响。还可检测切除修复,次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PRT)位点变异,凋亡。认为该试验可使计数值提高,达到传统方法的两倍或以上。但也偶小于两倍的结果(李来玉,1996)。最近Garriott和Phelps等推荐了关于体外双核细胞微核试验的几个参数条件:细胞松弛素B不影响试验结果;计数2000个双核细胞;长时间暴露没有必要;结果用趋势检验分析;根据相应的细胞毒性选择适当的浓度[17]。
2.2.2染色体畸变试验染色体畸变试验是检测化学物质影响染色体数量和结构的基本方法。在化学物质安全性评价中常选体外CHL细胞染色体畸变、精原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等检测化学物质对染色体的影响。为了准确观察诱发的畸变频数,本试验收获细胞的时间应尽量提前至大多数细胞处于染毒后第1次有丝分裂时(Tucker,1996)。对于染色估数目改变,原则上只适合超倍体的观察。因为涂片时可能人为地把染色体推出细胞外(Tucker,1997),Danford曾建议在制备标本时减弱低渗处理能力,以免涨破细胞膜,从而能准确观察亚二倍体。经研究,认为以0.094mo1/LKC1弱低渗液处理2min~3min是达此目的的最佳条件(楼铁柱,1997)。
2.2.3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最早由Bauman(1980)建立,后由Lucas(1989)首先应用于染色体畸变分析。其原理是按检测目标准备恰当的DNA序列作为探针,并用生物素标记,对载玻片上待测标本中的DNA杂交,最后通过杂交位点的荧光观察染色体结构或数目的改变。应用特殊染色体和染色体某区域的荧光探针可在体内检测4种类型的细胞遗传学终点[18]。1检测中期细胞染色体畸变。2应用亚染色体区域的探针检测间期染色体断裂和非整倍体。3应用中心粒探针和/或抗着丝点抗体检测微核的形成。Schriever-Schwemmet等利用CREST间接免疫荧光法,以及小鼠次要和主要卫星DNA探针,在小鼠骨髓细胞证明了受试物引起微核的来源[19]。4哺乳动物精子非整倍体检测。徐德祥(1999)用双色FISH方法对丙烯腈接触男工精子性染色体数目畸变进行了检测,证明FISH技术用于检测精子染色体数目畸变实验结果稳定可靠。
2.3检测DNA原始损伤2.3.1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单细胞凝胶电泳分析(singlecellgeleletrophoresis,SCGE)是Ostling等(1984)首创的,以后经Singh等(1988)进一步完善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快速检测单细胞DNA损伤的实验方法,因其细胞电泳形状颇似慧星,又称慧星试验(cometassay)。Kizilian(1999)改进了一些试验条件,能明显将细胞调亡和细胞坏死的形象与“彗星”区分。MarkS.Rundell等(2003)报道彗星试验测行的损伤主要是由致突变剂引起的[20]。RichardD.Bowden等(2003)研究出了一种新的分析试验结果的彗星尾图谱,可以更加准确的分析彗星的长度及密度[21]。SCGE是评价遗传毒性损害非常敏感的实验,可以检测到每1.657×10-37kg中0.1个DNA的断裂。与经典的染色体畸变、微核、SCE相比,SCGE可以用于活细胞DNA的检测,也能用于死亡细胞DNA的分析,使SCGE不仅可以研究低剂量下的生物效应,也可用于研究高剂量下的生物效应;同时SCGE又可提供DNA修复能力的信息,这使得SCGE非常适用于评价受试物的遗传毒性

㈣ 生物毒性检测方法有哪些

生物检查方式还是故人故人,07检查

㈤ 发光细菌检测法在检测生物毒性的方法中具有灵敏、简便的特点而被广泛采用.实验原理:细菌代谢正常时,发

(1)发光细菌的代谢方式为异养型,接种时可用接种环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通过平板划线法获得纯化的菌株;然后利用液体培养基进行扩大培养.
(2)据实验设计可知,表1中1号试管应为对照组,起对照作用.
(3)根据对照原则和等量原则,1号试管中应不加入海水样品,且保持试管中液体相等,故应加入4.99mL3%NaCl溶液及0.01mL发光菌悬液.
(4)本实验测定指标可用利用发光率来表示,故可用生物毒性测试仪测定各试管的发光强度.
(5)根据表2的结果可知发光细菌在 pH值6.0-9.0间,EC50值随着pΗ值的提高而增大,故说明五氯酚钠对发光细菌的毒性降低.
(6)据资料分析可能的原因为五氯苯酚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菌,对细菌造成毒性.发光细菌在pH值6.0-9.0间,随着pH升高,分子态五氯苯酚所占的比例就下降,进入细菌细胞的数量减少,因而毒性下降.
故答案为:(1)异养型 接种环 固体 划线法 液体
(2)对照
(3)

试管编号 1
3%NaCl溶液(mL) 4.99
海水样品(mL) 0
发光菌悬液(mL) 0.01
混合液中海水浓度(%) 0
(4)发光强度
(5)发光细菌在 pH值6.0-9.0间,EC50值随着pΗ值的提高而增大,五氯酚钠对发光细菌的毒性降低.?
(6)五氯苯酚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菌,对细菌造成毒性.发光细菌在 pH值6.0-9.0间,随着pH升高,分子态五氯苯酚所占的比例就下降,进入细菌细胞的数量减少,因而毒性下降.

㈥ 生物毒性检测标准

法律分析:发光细菌法已经成为了成为一种简单、快速的生物毒性检测手段,广泛应用于质检、环境监测、水产养殖等领域,并被列入了国际标准ISO11348,我国国家标准GB/T15441-1995,德国国家标准DIN38412。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 第二十六条 国家实行疫苗批签发制度。

每批疫苗销售前或者进口时,应当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指定的批签发机构按照相关技术要求进行审核、检验。符合要求的,发给批签发证明;不符合要求的,发给不予批签发通知书。

不予批签发的疫苗不得销售,并应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督销毁;不予批签发的进口疫苗应当由口岸所在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督销毁或者依法进行其他处理。

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签发机构应当及时公布上市疫苗批签发结果,供公众查询。

㈦ 毒理学试验方法有哪些

现代毒理学的研究方法,由于其本身包括众多的分支学科,分别在相应的学科领域里建立了自己的研究方法,现归纳为两大类。(一)实验研究(微观研究)动物实验的方法仍是现代毒理学实验的重要方法之一,传统的毒理学通过整体动物实验已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以剂量-效应(反应)为主的数据库,结合人群接触水平对许多化学物质进行了安全性(危险度)评价。
由于外源物的数量巨大,整体动物实验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经费,也不能满足数以万计的外源化学物质的毒性评价要求,另一方面为了保护动物,尽量减少动物的使用,所以由过去以整体动物试验占主导地位的观念,转向以体外试验为主导地位的趋势。但也需指出,体外试验的发展并不排斥整体实验的重要性,两者相互补充,互为验证才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可靠数据,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及技术被引入现代毒理学,近年来在分子水平上建立了许多新方法。

1.体内试验
哺乳动物体内试验,也称整体动物实验,一般包括: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及慢性毒性试验。还有特殊毒性实验,如哺乳动物致突变试验、致畸试验、致癌试验。以上试验在毒理学中统称“三性”和“三致”试验。

常用的试验动物:大鼠、小鼠、豚鼠、地鼠、家兔、狗、猴等。检测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试验,常选用鱼、蚤类或其他水生生物。还可用鸟类、昆虫进行试验。
近年来为了从分子水平探讨致突、致癌机制,转基因动物已开始在毒理学试验中应用。
转基因动物是一种集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于一体的实验动物,更能体现生命整体研究的效果,它是把经典的与现代的毒理学研究方法相结合,无疑会推动现代毒理学实验研究的发展。
2.体外试验
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细胞器以及利用微生物等进行毒性研究的方法为体外试验,此方法多用于观察外源物对生物体特殊毒性的初步筛检及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研究。

体内与体外试验各有优点和局限性,应根据试验目的和要求,选择一组试验,才能互相弥补优缺点。(二)人群调查(宏观研究)人群调查也称为人群毒理学,是在人群中研究外源物对人体产生毒作用的规律,为人群检测和制订预防措施提供比动物试验更直接更可靠的毒理学资料,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中毒临床观察
常见于偶然发生的事故,如误服、自杀、毒性灾害等,通过急性中毒事故的处理和治疗,可直接观察到中毒的症状并分析可能的毒效应的靶器官。

2.志愿者试验
在不损害人体健康的原则下,有时可设计一些不损害人体健康的受控试验,仅限于低剂量、短时期的接触毒性作用可逆的化学品,目前国际上提倡健康志愿者的毒性试验,减少由动物试验结果外推于入的不确定性,特别是一些神经毒物出现的毒性效应,如头晕、目眩、复视等需要表达的中毒症状,只有人才能真实地反映出来,所以国外健康志愿者的毒理学研究资料倍受重视。

3.流行病学调查
将动物试验的结果,进一步在人群调查中验证,可以从人群的直接观察中,取得动物试验所不能获得的资料,优点是接触条件真实,观察对象是一个大的群体,为人群检测和防治措施提供比动物试验更直接、更可靠的科学资料,但是也存在许多难点:①人群中观察外源物的毒性效应大多数为慢性毒性效应,特别是人类致癌物质其致癌效应所需时间过长;②接触人群中所用的观察指标是非特异性的,与对照人群比较需要足够例数:③外环境因素混杂,外源物的种类繁多而且多种化学物质可出现联合作用,难以确定某种特定的化学物质毒性效应和其因果关系。
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渗透,在传统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中引进了细胞、分子水平的人群检测方法,如生物标志物作为癌症早期判断的信息,把分子生物学与流行病学结合为一体发展为分子流行病学。这门新兴学科利用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等手段研究,评价不同人群或个体致癌危险度及其机制,从而使现代毒理学由实验动物研究发展到人群和个体易感性研究的新阶段。
它可以解答人体从接触化学物质到发生疾病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连续性的变化,从中提取更多的癌前病变的信息,为癌症的早期判断、早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可以预测,分子流行病学在21世纪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综上所述,正确的方法是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宏观研究为微观研究提供线索,微观研究为宏观研究提供依据,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对外源化学物质作出准确的危险度评价。

㈧ 黄曲霉毒素怎么检测

检测方法

1、薄层分析法(TLC)

TLC法是检测黄曲霉素最为经典的方法,也是以前最为常用的方法,至今仍为一些检测机构所用,也是一种国标方法。其原理是针对不同的试样,用适宜的萃取溶剂将黄曲霉素从试样中萃取出来,经柱层析净化后,再在薄板上展开后分离。

利用黄曲霉素的荧光特性,根据荧光斑点的强弱与标准比较确定其含量,对于一些组分很复杂的试样要双向展开,才能获得较高的灵敏度。

TLC法设备简单,检测费用低,但操作繁琐、费时,萃取和净化效果不理想,灵敏度差,对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存在较大程度的危害。

2、液相色谱法(HPLC)

HPLC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检测方法。其原理是在高效液相色谱仪上添加柱后衍生系统分离,再用荧光检测器测定。与其配套的柱后衍生系统有碘衍生化法、溴衍生化法及较为先进的电化学衍生化法和光化学衍生化法。当前,该方法大多用免疫亲和柱来净化、分离,其净化效果优异。

该法能准确地分离不同种类的黄曲霉素(例如:AFB1、AFB2、AFG1和AFM1等),检测速度快且定性与定量准确,检测限低,可作为仲裁法使用,但仪器设备价格昂贵,前处理方法相对繁琐,若用到免疫亲和柱则会使试样检测费用增加,对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仍存在一定的危害。

3、酶联免疫法(ELISA)

ELISA法也是近年来研究开发出来的一种较为新颖的方法。其原理是根据抗体和抗原之间特异性的免疫学反应,最后用测定酶活力的方法来增加测定的灵敏度。

该方法检测速度快、对人体危害小、但重复性差、试剂寿命短、需低温保存、假阳性概率较高、需要配置专门的酶标仪,且对一些富含盐和脂肪的试样需进行额外的处理。

4、毛细管电泳法(CE)

毛细管电泳(CE)也是一种新发展起来的分析黄曲霉素的方法。该方法与激光减弱荧光检测器(LIF)连用可很好地提高灵敏度。

Wei等用毛细管电泳一激光减弱荧光检测器测定AFB1、AFB2、AFG1和AFG1,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分离效果,其中对AFB2的测定最为灵敏。但CE法的成本较高,操作复杂,不适宜在试样检测中广泛应用。

5、荧光光度法(IA C/S FB)

IA C/SFB法也是一种常用的国标方法。该方法的原理是利用各种黄曲霉素的荧光特性差异用荧光光度计测定试样中黄曲霉素的含量。

该方法对检测人员身体健康无危害,检测速度迅速,灵敏度高,适用于大量试样检测,且定量准确,但检测费用较高,需要配置专用设备,且不能对单一的毒素进行检测。

6、金标试纸法

金标试纸法,实际就是一种固相免疫分析法。其原理是利用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可一步检测黄曲霉素。

该法可在5~10 min内完成对试样中黄曲霉素的定性测定,具有简单、快速的特点,且无须其他仪器设备的配合,既可在实验室中进行检测,也可在现场进行实地测定,但是其检测的准确度、精度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7、生物传感器法

生物传感器是使用固定化技术将具有分子识别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质与物理化学换能器结合,可以用来探测生物体内外的环境化学物质或与之起特异性交互作用后产生响应的一种装置。其中利用分子间特异亲和性制备的亲和型生物传感器为免疫传感器口。

根据能量转换器所传导的物理或化学信号的不同,免疫传感器可分为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光学免疫传感器、压电晶体免疫传感器等。由于生物传感器具有选择性高、响应快、操作简单、携带方便和适合于现场检测等优点,因此各国科研工作者正积极探索研制新型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黄曲霉素。

(8)毒性生物标志物精准分析新方法扩展阅读:

黄曲霉毒的危害

1993年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足以说明黄曲霉毒素对身体的危害是极大的。黄曲霉毒素毒性远远高于氰化物、砷化物和有机农药的毒性,其中黄曲霉毒素B1毒性最大。

黄曲霉毒素进入体内后,主要在肝细胞内质网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的作用下进行代谢。因此,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对人的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 当然,黄曲霉毒素没有经过代谢活化是无致癌性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

㈨ 分析生物标志物时丢失了哪些信息

生物标志物作为最直接快速有效的诊断手段,其筛选与获得可在疾病诊断、发展、治疗、以及疗效监测等多个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药物开发的重要靶标。近年来寻找和发现有价值的生物标志物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重要热点。目前已有多种技术平台被应用于生物标志物研究,如包括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肽组学、代谢组学等在内的组学平台,以及包括纳米技术、生物信息学、抗体芯片、高内涵筛选技术、无标记相互作用分析技术等多种前沿技术在内的手段与方法,都为快速获得及筛选生物标志物带来了极大的可能。
医疗是医学的未来发展方向,精准医疗包括精准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四个层面。精准医疗发展关键在于biomarkers的发现与临床实践。biomarkers的发现途径与应用领域近年来被极大的拓展。首先biomarkers源方面,除经典的血液中蛋白质标志物外,越来越多从各种体液(如唾液,汗液,尿液等),人体微生物组,以及组织学,细胞学(如循环CTC)中拓展发现源;从生物标志物种类来看,包括细胞层面,蛋白层面,外泌体,表观遗传层面,以及DNA和RNA遗传层面;而技术平台也包括纳米技术,芯片,深度测序,以及高内涵筛选技术、无标记相互作用分析技术;而临床应用方面,不仅仅是诊断,还包括疾病预防,治疗与转归的分析,同时也广泛应用到各个科别。国际上将biomarkers发现与应用列入到较高的战略地位。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在2016年财政年度拨款550万美元资助建立多家实验室以便加快研究生物标志物和开发生物标志物测定方法用于检测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泌尿生殖器官癌以及发病率快速上升的癌症。生物标志物开发实验室(Biomarker Developmental Laboratories, BDLs)将成为NCI早期检测研究网络(Early Detection Research Network)的一部分。这是精准医学时代发展的新动向。

㈩ 生物医学上的标志物,给个定义

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是指可以标记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及亚细胞结构或功能的改变或可能发生的改变的生化指标,具有非常广泛的用途。生物标志物可用于疾病诊断、判断疾病分期或者用来评价新药或新疗法在目标人群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对于疾病研究,生物标志物一般是指可供客观测定和评价的一个普通生理或病理或治疗过程中的某种特征性的生化指标,通过对它的测定可以获知机体当前所处的生物学过程中的进程。 检查一种疾病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对于疾病的鉴定、早期诊断及预防、治疗过程中的监控可能起到帮助作用。寻找和发现有价值的生物标志物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重要热点。
自1994年蛋白质组概念提出,定量蛋白质组学已经成为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热点和中心。定量蛋白质组学便是检测正常与疾病状态下组织全部表达蛋白质在量上的差别。定量蛋白质组学中的蛋白质定量技术也成为发现生物标志物的重要途径。
生物标志物是生物体受到严重损害之前,在不同生物学水平(分子、细胞、个体等)上因受环境污染物影响而异常化的信号指标。它可以对严重毒性伤害提供早期警报。这种信号指标可以是细胞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可以是某一生化代谢过程的变化或生成异常的代谢产物或其含量,可以是某一生理活动或某一生理活性物质的异常表现,可以是个体表现出的异常现象,可以是种群或群落的异常变化,可以是生态系统的异常变化。
选择原则
1.所选择的生物标志物必须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2.所选择的生物标志物必须具有足够的灵敏度,即所选标志物的水平与外接触水平要有剂量一反应关系,在无害效应接触水平下仍能维持这种关系。
3.所选择的生物标志物分析的重复性及个体差异都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4.所选择的生物标物要有足够的稳定性,便于样品的运送、保存、分析。
5.取样时最好对人体无损生,能为受试者所接受。

阅读全文

与毒性生物标志物精准分析新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地下水高锰酸钾指数测量方法 浏览:341
纤维桩使用方法 浏览:693
贵州点光源安装方法 浏览:817
化学镀方法和技巧 浏览:500
宝宝怎么治疗最好的方法 浏览:467
csgo连入专属服务器失败解决方法 浏览:947
溶液酸碱性计算方法 浏览:213
战马贴膜的正确方法 浏览:180
复印机安装与操作方法 浏览:28
概率中的个数计算方法 浏览:833
金帅洗衣机使用方法 浏览:662
怎么选择桩的施工方法 浏览:601
联想笔记本限速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496
怎样快速止牙痛土方法 浏览:64
子宫肌层2mm治疗方法 浏览:801
波纹排水管安装方法 浏览:261
华为网络密码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1015
含羞草如何种植方法 浏览:363
小米note微信视频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856
在家制作红枣糕的简单方法 浏览: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