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同性恋的取向分析
一些人对同性恋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这包括生理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学习理论、互动理论、社会学理论等。传统观点认为:纯粹的男同性恋者表现出明显的女性化特点,纯粹的女同性恋者则表现出明显的男性化特点,这被证实为是错误的。 性别认同障碍、易性癖、双性恋皆不属于同性恋
同性恋中有的人很异性化,要是不说出他(她)的真实性别,甚至有可能看不出来。男性发型不定,喜欢偷偷在家化妆或穿女装、嘟嘴卖萌,行为举止和女性相同;女性理男式短发、裹胸、穿男装,行为举止和男性相同,这些人大多是跨性别者中的性同者(性别认同障碍),而不是同性恋。虽然同性恋者与这些性同者喜爱的对象皆为生理上的同性,但同性恋者没有性别认同障碍,他(她)们认可自己的性别,不存在变性或将形象装扮往异性靠拢的需求。
性别认同障碍是一个由心理学家和医生所定义的精神医学用语,是指一个人在心理上无法认同自己与生俱来的性别,相信自己应该属于另一种性别。这是一种精神医学上的分类定义,通常用来解释与变性、跨性别或异性装扮癖相关的情况。
世界精神病学会很明确的将性同者归类到了LGBT中的Transgender(跨性别)行列,在DSM-IV的诊断判定中也详细的介绍解释了跨性别的定义。但社会民众仍然会无意或故意的将性同者、异装癖、异性化和同性恋划上等号或扯上关系,生活在这种社会环境的性同者本身也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自然会误认为自己是同性恋者。
异装癖和性别认同障碍
有一类人不是性同者,也不是恋物癖,只是通过穿异性服装,做异性打扮来获得心理的平衡和满足,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异装癖。异装癖者和性同者是有差别的,性同者认为自己属于另一种性别,异装癖者只是喜欢做异性打扮,但并不觉得自己是异性。另外,医学界普遍认为异装癖者几乎都是异性恋,而调查统计也显示90%的异装癖者是异性恋。也就是说,同性恋群体中的异性化者大部分都是性同者。
异性化者很受同性恋欢迎?
无论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还是根据各种调查统计来讲,真正的同性恋者都对异性化者无感,甚至厌恶。因为同性恋者喜欢的是同性,让他(她)们去喜欢一个异性化的同性,还不如去喜欢一个异性化的异性。有些同性恋者甚至比异性恋者更加厌恶异性化的同性,因为他(她)们认为异性化者不爱惜自己的性别魅力。
绝大多数的同性恋者认为:自身的性别特征越明显,则越有魅力。为了吸引优秀的同性,他(她)们首先会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来吸引对方,但没有同性恋者会喜欢往异性化发展。同性恋者不会对异性产生爱情和性欲,所以对异性的特征不会产生好感,没有同性恋者会希望自己身上有太多的异性特征,更加不会去喜欢异性特征明显的同性。
不仅仅是同性恋者,大部分异性恋者和双性恋者也不喜欢异性化者。喜欢异性化者,恰恰证明他(她)对异性潜意识的喜爱。有相当多的心理学数据表明:无论是异性恋、双性恋还是同性恋,女性都喜欢相貌漂亮、有女人味+性格中性化的同性;男性更是偏倒性的欣赏相貌和性格都具有男人味的同性。
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不一定喜欢异性化者,但喜欢异性化者的人几乎都是双性恋者或跟风的异性恋者。他(她)们的潜意识是喜欢异性的,可由于是潜意识,所以他(她)们自身并不会发觉,但在喜好上却已经暴露出潜意识里喜欢异性的一面。通常,他(她)们喜欢上真正的异性只是早晚的问题,一旦潜意识被触发,变成表意识,他(她)们就会恢复成完整的双性恋者或异性恋者。
男同性恋中的1、0、0.5和女同性恋中的T、P、H,原本指的是性爱关系中的位置,而不是指形象性格上的区别,大部分同性恋者也并不喜欢分这些。但这个概念逐渐被混在同性恋群体中的性同者、喜好异性化者的双性恋者、跟风的异性恋者、媒体报道、娱乐影视作品所扭曲。
同性恋中性别特征明显的人是双性恋?
有许多人认为:很有男人味的男同性恋者和很有女人味的女同性恋者大多数是双性恋,通常暗指男同性恋者中的1和女同性恋者中的P,他(她)们都很喜欢异性化者,并深信通过某种手段能让他(她)们喜欢上异性,这个观点其实很可笑。
先来算算异性化者有多少。根据统计,中国最多有500万的跨性别者(甚至还包括了异装癖),而同性恋者是7000万。假设所有跨性别者都认为自己是同性恋,那么混在同性恋群体中的异性化者就有500万,异性化者也只占了同性恋总人数的7%。再除去变性人、跨性别者、异性恋和双性恋的异装癖者,同性恋中的异性化者最多也就50万,异性化者仅占同性恋总人数的0.7%。
再来看看喜欢异性化者的人有多少。多项心理学调查研究表明,无论性取向如何,绝大多数人都不喜欢异性化者,喜欢异性化者的人仅占每国总人口比例的0.25%~0.3%(其中包括了异性恋、双性恋、同性恋)。算中国喜欢异性化者的人有0.3%,那么总共有420万人喜欢异性化者。假设这420万人都认为自己是同性恋,喜欢异性化者的人也只占了同性恋总人数的6%。再除去异性恋者、双性恋者,喜欢异性化者的人最多只占了同性恋总人数的1%~2%。
综上所述,异性化者和喜欢异性化者的人最多只占了同性恋总人数的3%,如果说同性恋中性别特征明显的人大多是双性恋,那么真正的同性恋可谓寥寥无几了。人们拥有这种想法主要是因为异性化者通常会在网络和圈子中十分活跃,所以这些人会更多的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因此人们会认为同性恋中异性化者很多,从而产生了同性恋=异性化的刻板印象。简单来说,觉得性别特征明显的同性恋大多是双性恋的观点,也是基于同性恋=异性化的想法而生的。但绝大部分同性恋者是不混圈子,也不向公众公开性取向的,无论1、0、T、P,同性恋者中异性化者和喜欢异性化者的人都是少数,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的区别仅限于同性恋者只喜欢同性。
同性恋者都很异性化?
除上述多种因素外,还有一种重大原因曲解了同性恋者的形象,那就是影视作品。有相当多的同性恋题材或有同性恋者出场的影视作品都会犯一个显而易见的错误,那就是刻意把同性恋者的形象性格描绘的很异性化。例如,男同性恋者手翘兰花指、身姿扭捏、着装花俏,女同性恋者身穿男装、形象男性化、举止粗鲁,就算两个同性恋主角都不是异性化者,其他同性恋配角都有相当大的几率是异性化者。这种描绘手法让人们对同性恋者产生了错误的印象,也间接或直接的扩大了上述的各种误会和影响。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也主要是在于导演、编剧、制片人对同性恋群体和性取向不够深入了解,或者采取了错误的方式去了解同性恋者。例如,接触到了伪同性恋者(误以为自己是同性恋者的跨性别者、双性恋者、跟风的异性恋者)、在同志圈里寻找演员或了解同性恋者等等,这些都会导致他们对同性恋者产生错误的印象和理解。
在这个缺少对性取向正确科普的社会里,连LGBT本身都有可能是性盲(不了解性取向的人),由此产生了大量错误定位自己的跨性别者、双性恋者、异性恋者涌入同性恋群体或同志圈里,虽然这些人的数量远远没有真正的同性恋者多,但却相当的集中、强势且高调、活跃,大有鸠占鹊巢的趋势。如果导演、编剧、制片人本身就是个性盲又随意接触同志圈的话,一不小心就会跑偏,很容易拍出错误的作品。
伪同性恋者导致了错误的影视作品出产,错误的影视作品又导致了伪同性恋者的扩大,如若就这样循环往复下去,对LGBT群体和异性恋者都会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同性恋群体中的确存在着异性化者和喜欢异性化者的人,但如上述所示,这类人是相当少数的,最多只占了同性恋总人数的3%,更多的是错误定位自己的伪同性恋者。有时候,不经意间流露的喜好比深思熟虑过后的语言更加可信,学会正确的理解和区分LGBT是很重要的。
中性化和异性化
很多人把异性化者当成中性化者,但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中性化指的是具有异性特质,但同时也保留了本身性别特质的人,并且中性化者本身的性别特质要明显大于异性特质。异性化指的是那些外貌形象或性格举止明显偏向异性的人。
❷ 同性恋心理特征
1.看他的眼神,在他看中意的同性时的眼神会和女孩子看到心中的白马王子一样的,也许会有掩饰,但是,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么。(星星闪耀的样子)
2.看他的举动:个别男同性恋会有女性化的动作;如果是他们喜欢的类型,可能还会有身体上接近的举动,甚至有性暗示或明示。(依个人情况而定)
3.如果关系很好,不妨直问他,如果只是一般的关系要保持尊重的语气来征询;另外,如果不很熟,人家也不会承认的。(还要看他是否对你有感觉,如果没有感觉,他也不会轻易对你承认的)
4.但是,就算他是同性恋,也有可能上面三点都看不出什么来。同性恋也有喜欢的类型,在不是他们喜欢的类型的同性面前,就是普通的男人。
5.感情上会比直男细腻 以至于扩大到整个生活 感性化 比较注重外在的穿衣打扮 观察同类的时候 尤其是擦肩而过的时候会盯住对方的眼睛不放
❸ 同性恋从生理学角度上怎么分析
同性恋是先天的,不可改变的,这是目前世界医学界和心理学界普遍的共识。为什么说是共识?因为目前科学家虽然还没有找到同性恋是先天造成的确凿的科学证据,但是通过各种案例等等的证明手段证明了“同性恋是后天形成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
也就是说,很多论证结果都否定了“同性恋是后天形成的”这一观点,但是还没有在科学上找到“同性恋是先天形成的”确凿证据,所以只能说这一观点目前只能是普遍的共识。
有的人说同性恋是因为受到感情打击,有的说与成长环境等有关,这些观点已经被科学论证一一的否决了。
❹ 从心理学角度看,有没有一套简单易行的方法或标准判断某人是否同性恋具体如何判断
这个方法还是很不准确的。
同性恋的界定标准很严格,比如只有同性能引起性兴奋,比如时间标准,要是想判断的准确,必须要求所有的标准都符合,否则就不是。
因为目前我们的社会还是相对的比较保守,同性恋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所以很多的人选择了隐藏,如果你没有很好地保护他人隐私的能力,还是不要去刺探他人的隐私吧,就像我们每个人都尽力去保护自己的隐私一样,学会即使知道了也去保护他们。
❺ 同性恋怎么样才算先天性和后天性的怎么分辨
不应该受歧视,同性恋与异性恋一样,都是正常人,都有正常的人品和正常的智商。而且,同性恋中智商高的还比较多。就象人群中右利手是绝大多数,但谁也不能说左撇子不正常一样,同性恋只要尊重别人,不犯法,它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必然性。
如果我们将人类的所有性取向及其关系的强度用一条坐标来表示的话,那么,可以将人类的性爱模式分成七个等级或类型,即0度为多数人所遵循的异性恋模式。Ⅰ度、Ⅱ度为基本正常的性爱模式,他(她)们虽爱慕异性,且异性也可激发他(她)们的性欲与性行为,在一些特殊的境遇下可发生同性恋行为,如监狱里的犯人或军人。Ⅲ度和Ⅳ度的为“双性恋者”,他(她)们既有异性中的“意中人”,同时也有热烈的同性恋者,何时以哪种取向为主,可能受社会境遇左右。因为对同性恋而言,同性伴侣更具有“资源的稀有性”,所以,双性恋者事实上最后采取了同性恋的另类生活方式,只不过双性恋者仍然可以与异性朋友和谐相处,甚至可以结婚。根据一般观察,双性恋者在个人内心世界里是执着于同性恋的,而其与异性朋友的交往或与异性结婚只是履行其社会角色的一个表现,例如为了掩人耳目,或为了回应父母的要求,减轻社会的压力等。Ⅴ度和Ⅵ度的人是专注于同性的同性恋者,他(她)们或者是从小就对同性的兴趣大过异性,或者是既往偶而也有过短暂的异性恋,甚至婚姻史,但最终可能因婚姻或恋爱挫折等原因产生对异性的反感,或虽没有反感,但却失去对异性的性兴趣和冲动。
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在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之间,或不同的性爱模式之间只有量的区别,而没有质的不同。辩证地看,健康心理与异常心理之间的界线是相对的和可变的。类似地,在许多特殊情况下,不同性爱模式之间是可能发生转变的。
究竟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发生同性恋或双性恋呢?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和证据。有影响的学说有遗传学说、器官双性学说、内分泌学说、双亲命运之心之星、情境性和社会关系学说、心理双性说、精神病学说等。从发生的时间来看,同性恋或双性恋都可以分出素质型和境遇型两大类。不管何种解释都好,根据临床心理学家的观察,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素质型的往往有一个不幸福的童年,而境遇型则有某种特殊的人际互动关系和行为过程的存在。从张国荣的例子来看,他似乎既有家庭环境不良,童年不幸的记忆,也有男扮女装的角色经历。在舞台上他是一个不错的演员,认真、投入、传神;在生活中他是一个性情中人,但忧伤的神情似乎笼罩着他的舞台风格,这也许正是他内心世界的一种无意识投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没有内心冲突就不会有精神的痛苦,而没有剧烈的精神痛苦就不会有轻生发生。对于张国荣来说,舞台上的成功及其能自由驾驭的感觉与生活中情感生活的失意和不可控制性使他内心充满矛盾。
此外,尽管世界上不同文化对于同性恋和双性恋的态度极不一致,但在不少国家的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仍将其视为一种异常行为,例如在中国现行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同性恋和双性恋仍被划为与性指向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其中:同性恋的诊断标准是:①符合性指向障碍的定义;②在正常生活条件,从少年时期就开始对同性成员持续表现性爱倾向,包括思想、感情,及性爱行为;③对异性虽可有正常的性行为,但性爱倾向明显减弱或缺乏,因此难以建立和维持与异性成员的家庭关系。双性恋的诊断标准是:①符合性指向障碍的定义;②在正常生活条件,从少年时期就开始对同性和异性两种成员均持续表现性爱的迷恋倾向,包括思想、感情,及性爱行为;③难以建立和维持与异性成员的家庭关系。由上述标准可见,两者没有本质的区别,而仅仅只是在对待异型态度的程度上的差别而已。
临床观察表明,性指向异常者还常伴有其它心理和行为的问题,如自卑、忧郁、自责、内疚、抗拒、厌恶自己与人生,他们想找人倾诉又怕别人耻笑,想去找心理医生又怕被人知道暴光,虽有倒错的恋情却又不敢勇敢面对现实等等。纵观张国荣一生,痛苦与快乐、成功与失意、自豪与自卑、完美与变态、受人追捧与被人取笑集于一身,令人感叹磋陀。想得那句我常说的话: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被文化塑造的产物,张国荣一生塑造了不少艺术的形象,而他自己又何能逃脱出一种亚文化刻骨铭心的影响呢?
同性恋在现代社会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字眼,在历史上,同性恋虽然曾被否定和禁止,但在很多时候也是被认可的。例如在中国奴隶社会,同性恋现象公开流行,并同许多人在异性恋活动中的放纵行为交织存在。到了封建社会,从秦到汉,同性恋一直未受到谴责和批评。自三国到南北朝,人们对同性恋的现象在道德方面亦未予以明显的歧视。隋唐至明清,社会主流性道德对同性恋现象也相当宽容。那么,什么是同性恋呢?各家学者曾分别从性心理、性行为乃至医学、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多种定义,但至今没有得到一个被完全公认的说法。例如,有的学者认为同性恋属于性变态,是对某一同性产生爱的思想和感情,不论有无明显的性行为。而另一种看法强调:“同性恋属于‘性变态’,是指同性恋个体之间肉体亲昵行为。” 《性医学》则明确强调:“同性恋是指有明显的同性性行为和同性爱慕。”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定义更为简洁,他认为,凡是专爱同性者即为同性恋。较为严格的定义是“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相同性别的人作为性满足的对象,便是同性恋。这里的性满足,必须同时包括情感兴趣、性器官兴趣和性生理兴奋三个方面,但三者的比重变化范围可以很大。”
于2001年4月20日出版发行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已不再简单地把同性恋统划为病态,而且对同性恋的诊断标准作了较严格的描述。这不但是我国精神病学界的一件大事,也会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新版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在制订之前,有专门的课题小组对同性恋做研究,在对51例同性恋者1年多的跟踪调查发现,只有6人需要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因此,在新的诊断标准中对同性恋的定义比1989年版更加详细,同性恋的性活动不一定看作是心理异常的表现,只是由于同性的性行为导致了心理矛盾、焦虑,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的,才被认为是性心理障碍。这样的规定更加接近世界卫生组织所施行的政策,符合国际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同性恋是各种性偏离中最常见的一种,自人类有史以来就已存在。20世纪以来,研究人员对同性恋问题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经济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地区,各种被调查的人群中都有一定比例的人是同性恋者。权威数据显示,有37%的男性和13%的女性在他们的一生中,有段时间有过明显的同性恋倾向或经验;其中绝对的同性恋者在男性中占4%,女性中占2%~3%。中国学者通过对国内部分地区的调查后作出比较保守的估计为1%~2%,以此推断,中国的同性恋人数在1000万以上。
早在1974年,由于规模盛大的同性恋解放运动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协会就把同性恋从精神病手册中取消了。第一次承认了同性恋的合法地位。同性恋解放运动所以会发生在美国,也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复杂的社会背景的。因为基督教传统下的西方社会,对同性恋的压制由来已久。在中世纪,同性恋被认为是犯罪,同性恋者要被送上绞刑架;二战时期,希特勒曾将同性恋者送入集中营;到了近代,同性恋被认为是一种病态,需要治疗。相比之下,在我国的历史书上,并不乏同性恋的记载,虽然也被视为不雅和变态,但也没有什么严厉的镇压措施,总体上要比西方宽容许多。我国制订新标准比美国晚了28年,但不再把同性恋看作一种病态心理,无疑是中国社会的一个进步。
人类学的大量研究已经证实,同性恋是与社会道德水平无关的现象。因为已经发现,在各种社会文化背景(无论是禁止或纵容同性恋行为)中,在社会各阶层、各种职业者中,都有同性恋存在。同性恋现象不仅存在于现代人类,也存在于各国家、民族历史的各个阶段。不仅人类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动物也有。国际上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已经把一般的同性恋排除于心理疾病的范畴之外。现代性学认为只有自我否定型的同性恋才需要治疗。治疗方法有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包括系统脱敏、厌恶疗法等。需要指出的是,同性恋不是个人意志自由选择的结果,而且一般同性恋者并不具有侵害性,不需要通过法律解决。
同性恋是指以同性为对象的性爱倾向和行为。具有同性恋这一性倾向的个体被称为同性恋者,包括男性和女性,分先天性和后天性.
国际上的调查表明,同性恋的比例通常占人口的百分之二至百分之五左右。据中国专家估计,目前中国十五岁至六十岁的同性恋人数约为三千万,其中男同性恋和双性恋二千万,女同性恋为一千万。其中部分同性恋是临时性的,会转为异性恋.
因为受歧视,30%~35%的同性恋者曾有过强烈的自杀念头,9%~13%的人有过自杀行为,67%的人感到“非常孤独”,63%的人感到“相当压抑”。超过半数人由于不被理解,曾感到很痛苦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我的看法是,他们和我们一样,我们应该一视同仁,根本不应该受歧视,不应该给他们以这种不必要的压力。有歧视的想法的人只能说他们受教育的程度不够,早晚有一天会被所有的人接受的,时间问题了。
❻ 同性恋的判别方法是什么
所谓同性恋现象是指以同性为满足性欲的对象的现象。同性恋者经常受到与自己同性别的人吸引。这种吸引既有精神上的,又有肉体上的。他们之间会发生恋爱,过性生活。同性恋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性恋是否是病态,目前的意见尚不一致,但多数人认为在有异性存在的情况下发生排他性的同性恋往往属于病态。虽然我对同性恋持否认态度,认为违背了人类生息的自然法则,但只要不对别人造成伤害,自己又不认为应该接受治疗,那也不必视之为洪水猛兽。但是我在咨询和治疗中发现,同性恋患者往往并发一种到多种心理疾病,至少应该对那些心理疾病进行治疗。
同性恋可见于各种年龄段,但以未婚青少年多见。西方国家比东方国家多见。据统计,同性恋在男性中约占5%,女性中占3%。有些属于双重恋,即对同性和异性都产生性爱。同性恋现象是跨地区跨文化而普遍存在的现象,存在于各个种族、各个阶级、各个民族和各种宗教信仰的人们当中。
同性恋产生的原因至今尚无肯定的学说,一般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1)遗传因素,有人发现同性恋者在单卵双生子中远比双卵双生子中多见,而且男同性恋可能是母系遗传的。(2)内分泌因素,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性腺分泌不平衡是导致同性恋的原因。男同性恋者血液和尿中睾丸酮较异性恋对照组少,而女同性恋者尿中睾丸酮较异性恋对照组多。同时男同性恋者精子计数较少,畸形精子较多。但我认为,也可能是同性恋的心理和行为引起激素水平的变化。实验结果证明,给男同性恋者补用睾丸激素的结果并不能激起他的异性恋行为,而只是增加了同性恋行为中的性欲强度。(3)心理因素。如果正常的性心理发展得到不良的家庭或环境影响,成熟的异性恋驱力将被阻滞或者歪曲。家庭的影响在同性恋的发生上是非常明显的。男同性恋者的母亲具有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同同性恋倾向的儿子异乎寻常地亲密。弗洛伊德认为这引起了孩子的自恋,但我认为是爱的排斥性使他们对母亲过分崇拜,其他的女性都看不上,同女人的交往略为失败,从而加强了对异性的应激性拒绝。懦弱无能的父亲也使儿子无法得到一个适当的行为模范。为了儿子听话,常反对粗鲁莽撞行为,而鼓励更富于女性化的活动。生活在男性比较多的环境中,或者经常与异性玩耍,或者被当作异性对待,可能使儿童发生角色认同错乱,使其性格、生活风格男性化。对异性的恐惧和紧张。(4)经济因素在同性恋的发生上可能有一定作用,特别是在男性,由于经济贫困无力娶妻或者出于一种逃避男性责任的潜在倾向,易导致同性恋。
我认为,同性恋还和以下因素有密切关系:①社会风气。在太平洋西南部的马来群岛上的土着居民中。年轻人通过手淫达到快感作为异性性交的替代是受到鼓励的。对于男性来说,同性恋关系得到社会赞同。在一生的某些时间,几乎每个男性都从事深度的同性恋活动。此类活动在社会上可以公开讨论,被当是象手淫、婚内性交一样正常的事情。北非的斯旺人普遍有男同性恋行为。显要的斯旺男子相互借用对方的儿子,公开谈论他们之间的男性性爱,就象讨论与女性的性爱一样毫无忌讳。已婚和未婚的男子都遵循习俗的要求进行同性恋活动。如果一个斯旺人不同其他男子发生性行为,就会被视为怪人。②避孕措施的有效性。仅仅为了满足性器官快感,但又害怕怀孕。③性开放程度。明清时候我国同性恋活动达到一个小小的高潮,这是政府的禁娼规定导致的。但必须注意,这只是观念、显性和隐性的区别,同性恋倾向并不会因为某个社会对它持严厉的否定态度而减少,也不会因为社会规范的宽容而增多。④男女性别比。失衡的男女性别比会导致同性恋习俗的出现,并使人们逐渐将其合理化。在西伯利亚东北部的一些部落中,常有一些男子做其他成年男子的妾。⑤性别歧视。特别是对女性的性别歧视会造成大量的男同性恋者。⑥体质较弱是男同性恋的成因之一。⑦自恋倾向。同性恋者喜欢同性的伴侣,因为他比异性伴侣更象自己。
同性恋者的心理状态。我发现,在城市中的纯粹同性恋者往往在性方面有较多了解,这也许是因为其抗争的缘故。
人们对同性恋存在许多偏见。比如认为同性恋者有异性化倾向等。其实,从问卷数据来看,大多数同性恋者并不喜欢男性有女性特征,而是更喜欢男性特征。男同性恋者很少模仿女性特征,而一些模仿女性特征的男人却不是同性恋者。
同性恋者所受的歧视。清朝,在男女伶人不许同台演出的规矩之下,男人必须演旦角,女人必须演生角,因此,伶人这一职业成为同性恋者和易装癖这的最好一个出路。
只要有性就存在着性行为,不管这性行为是发生在两性或同性间。同性恋者的性行为也是通过性器官(主要是外生殖器)的摩擦、挤压等直接刺激获得性快感。由于性器官对触摸、摩擦、挤压等刺激敏感,不管该刺激来源是自己、异性或同性,都能够获得性满足,所以为同性恋者之间进行性行为提供了可能。
口交和手淫是同性恋性行为的最常用的性交行为。男女同性恋者的性行为是有很大差别的。女同性恋者的性行为通常有辅助工具来模拟阴茎。男同性恋者的性行为通常伴有肛交。
在同性恋性行为中,准备动作和主要行为之间的界线不如异性恋性行为中那么清楚。同性恋者是更为有效的性伴侣,因为他们是从自己身上了解到对方的性敏感部位的。
我认为,人有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只要不伤害他人,他人无权干涉。但是,从目前司法来看,同性恋行为是犯法的,主要是流氓罪。
对同性恋的压制并没有自然的依据,只是文化和时代的产物。同性恋是否道德,也是以特定时空的主流道德观为依据。近年来同性恋运动在国外某些地区取得了一定成功。国内对同性恋行为也逐渐倾向宽容。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意识进一步开放,限制会逐步宽松。
既然当代中国不能接受同性恋现象,那么同性恋者只能从两方面着手改善环境。一是文化改变,这也许难度相当大。再就是同性恋行为的纠正,增加对异性的兴趣,使他们从同性恋活动中摆脱出来。
同性恋的预防应自童年开始,当发现他们有些模糊和不自觉的同性恋倾向时,应加强教育和引导。如有特殊家庭背景者应及时予以处理。对于已经成年的同性恋者,可以动用心理治疗的技术帮助其找出原因,树立正确认识,在异性交往方面给予适当指导,以促进其行为的改变。对于有些同性恋者应尽可能地鼓励他们与异性结婚,通过婚后正常的性生活与快感体验来弥补过去的创伤。
现有的同性恋治疗方法不是完全有效的。运用规范的心理分析疗法治疗,成功率在25%-35%,而用抑制同性恋倾向的电击疗法或呕吐疗法,成功率也不过是50%。
虽然我国重新定义精神病标准,同性恋不再统划为病态,但是,同性恋毕竟是一种有悖人类发展需求的一种行为或现象,因此,始终是一种阴影,这是无可辩驳的。
对于同性恋患者,采取以下几种治疗方法,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①增加体内性激素。
这是治疗同性恋的一种辅助性治疗方法,特别是对于那些性腺功能障碍明显的同性恋者效果较为明显。
②给予心理上的疏导。
不要歧视同性恋者,早期发现对同性吸引,对异性厌恶者。要帮助他(她)们进行心理疏导,提高其对性心理障碍的认识,调查他(她)们的性心理。
③让患者结婚。
以此来控制、消除同性恋患者的同性恋爱行为,重新建立正常的性关系。
④手术治疗。
根据同性恋的个体情况,采取不同手术。
⑤看心理医生。
在心理医生指导下进行心理治疗。可采取厌恶疗法。该法让同性恋者看同性恋电影或同性恋裸体图像,诱发性冲动,此时给予惩罚,使之感到痛苦,使兴奋因痛苦而转为有效抑制,如电击刺激。可反复多次使用,可有效地中止对同性的性欲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