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针灸治疗肾虚水泛型患者的方法有哪几种
(1)阳水为病针灸治法
[治法]阳水为病,系肺气失宣,水湿内停所致,腰以上肿宜发汗,故取列缺、合谷发汗解肌,通利肺气;腰以下肿宜利小便,故取偏历、阴陵泉利小便以消水肿;委阳为三焦下合穴,功可调三焦气化功能以消水肿。
[处方]列缺、合谷、偏历、阴陵泉、委阳。
[做法]取肺、脾经穴为主。针用平补平泻法,以宣肺、解表、利水;表邪退后,宜参用阴水治法。
(2)阴水为病针灸治法
[治法]阴水病因脾肾阳虚,针灸脾俞、肾俞、复溜可温脾肾元阳,促三焦气化;灸水分利水以消水肿;灸关元培补元气以温下焦;补三阴交健脾利湿,通利小便。
[处方]脾俞、肾俞、水分、复溜、关元、三阴交。
[做法]取足太阴、少阴经穴为主。针刺用补法,并用灸法,以温补脾肾,利水消肿。
❷ 中医中针灸是最重要的一门课程,那么针灸又是如何治病的
大家都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医术大国,各种中草药和特殊的治疗法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出现并很多都的到了传承。比如针灸就是中医中的一大经典,至今为止仍在传承,那么既然中医中针灸是最重要的一门课程,那么针灸又是如何治病的呢?它是通过用针扎我们的穴位,将我们体内的毒气必出来的一种比较传统的方法。
所以说不得不为中国人的智慧点赞,我们的祖先花了很大的精力来研究这一方面的东西,最终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所以说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针灸治疗法就是中国传统医学上的一个瑰宝,它简单方便且低成本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所以才会历久不衰,直接为止仍然的到人们的继承和发展,相信我们的子孙后代也会将这一医学经典弘扬下去的。
❸ 针灸有什么用针的手法
常用的手法有进、退、捻、捣、留五种。
进:捻着针向里进,用来探找产生酸麻感觉最明显的部位。捻进快,刺激强;捻进缓慢,刺激较缓和。
退:捻着针向外退,以探找到产生酸麻感觉最明显的部位。已经产生了这种感觉就可退出,以减轻刺激,或施行间歇的刺激。
捻:进针、退针或刺到发生酸麻的部位都要捻动。捻得快,角度大,次数多,刺激就强;相反就轻。
捣:是将针捻转得上下左右捣动。
留:病人感到酸麻重胀得难忍或捻针到相当程度时,停止捻转,针留身上,就叫“留针”。时间长短,看病情决定,一般在10~20min左右。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补泻手法,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补法是一种促进机体兴奋的方法,来改善人体的虚寒现象。用补法时,进针后的手法较少,不留针,或留针时间较短,刺激轻。老人、小儿、妇女和一般虚证病人,在胃口不好、全身无力等情况下,宜采用补法;泻法是采用强刺激的手法来达到抑制机体的过分亢进。进针后的手法较多,留针时间长,对于体质较强和一般实证的病人,如食欲旺盛、大便不通等,宜采用泻法。
❹ 针灸疗法有哪些
针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它是通过调整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由于其具有操作简便、适应证广、疗效明显和经济安全等优点,因此数千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的欢迎。
以下介绍几种肠胃病常见病症的针灸疗法:
慢性胃炎
[主穴]脾俞、足三里穴。
[配穴]肝气犯胃,加内关、中脘、太冲穴;脾胃虚弱加章门、胃俞穴。
[做法]脾胃虚弱者用补法,章门、足三里可加灸法;肝气犯胃则用平补平泻法。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日。
十二指肠炎
[主穴]脾俞、胃俞、肝俞。
[配穴]气滞者,加太冲;水湿停留,加丰隆。
[做法]实证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虚证用补法,虚寒证可配合灸疗。视病情每日1~2次或隔日治疗1次,每次留针15~30分钟,可间歇运针1~2次,4周为1疗程,疗程间隔7日。
胃、十二指肠溃疡
[主穴]内关、中脘、足三里。
[配穴]痛甚,加梁丘;反酸,加胃俞、梁门;胁痛,加期门、阳陵泉;吐酸,加公孙、太冲;胃寒,加脾俞、胃俞(均灸);出血,加血海。
[做法]实证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虚证用补法,虚寒证可配合灸疗。视病情每日l~2次或隔日治疗1次,每次留针15~30分钟,可间歇运针1~2次,4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5日。
胃下垂
[主穴]中脘、内关、太冲、公孙。
[配穴]痛甚,加梁丘、足三里;便秘,加大横、支沟;呕吐,加内庭;反酸,加肝俞、大都;食欲不振,加足三里。
[做法]可用补法,配合灸疗。视病情每日1~2次或隔日治疗1次,每次留针15~30分钟,可间歇运针l~2次,5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5日。
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是以艾绒或其他药物点燃以后,对体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熏灼、温熨,借灸火温热刺激人体,通过经络的传导,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传统疗法。艾叶性温,气味辛香,易燃,用作灸法的主要原料。具有温经通络,散寒祛湿,行气活血等防病保健作用。灸法还可以温补脾肾,回阳固脱。常用的艾灸法有温和灸和隔姜灸。
肠胃病常用的艾灸法常用穴位有:肺俞、膈俞、肾俞、足三里、中脘、天枢、命门、身柱、脾俞、气海、关元、水泉、脊中、华盖、梁门、神阙、大椎、肝俞、三阴交、行间、中极。可选择3~4个穴位,并根据个人不同体质,辨证配穴。
艾灸疗法应注意:患者选择舒适的体位,施灸时注意安全,防止艾绒条脱落,烧伤皮肤或衣物。根据不同的部位、皮肤厚薄、病情轻重、年龄和体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灸法和炷数。颜面、五官、大血管、粘膜附近及毛发生长部位不宜灸。皮肤有溃疡、伤口感染者不宜用灸法。凡高热、急病、实证及阴虚发热者不宜用灸法。灸时患者局部起泡是火力太大,温度过高。轻者可以自行修复,数日后吸收结痂。重者须找医务人员进行消毒、包扎,以防感染。
❺ 中医针灸可以治病,有什么科学的说法
针灸作为中国传统的中医治疗疾病的方式,其科学性早就已经得到了验证。这么多年以来,国内外多名针灸医师以及相关的科研人员做了大量的临床实验,反复的证明了针灸在止痛以及改善身体功能各方面所起到的疗效。
针灸的作用有哪些?
针灸主要有三大类的作用,第1个就是疏通经络,第2个是扶正驱邪,第3个是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呢,实际上就是指的咱们经络中可能会有一些一些结的地方,有一些不流利不通的地方,通过针灸的方式可以达到一个结节的一个效果,而达到一个经络运行通畅的这么一个目的,然后这个就是它疏通经络的作用。第2个作用呢就是扶正驱邪,扶正驱邪是在针灸治疗疾病里边非常重要的一种治疗的手段,只有人体的正气足了,才能把便携驱除出体外,针灸上有很多穴位,比如像气海,关元呀,中脘这都是来扶助人体正气的,扶正祛邪是针灸的很重要的一个。第3个作用就是调和阴阳,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疗的一个重要的目的,也是治疗的一个手段,然后人人体在阴平阳密的情况之下,才能达到一个健康的一个状况,针灸可以通过对穴位的刺激来达到调整阴阳,调和阴阳的作用。
❻ 怎么扎针灸
针灸根据我们人体的穴位来进行取穴,然后对穴位进行刺激,通过这种方法来帮助我们治疗各种疾病。
一个人身上的穴位有很多个,仅仅是经穴就有360几个,还不包含一些不常见的奇经脉络。我们从针灸治病的各种成功案例可以分析出,很少有病人只针刺一个穴位就把病治好的,往往需要针刺很多个穴位,这些穴位共同作用,才能有效治愈我们的疾病。我们需要熟悉身体的各个穴位以及作用,并且掌握扎针的手法。
(6)分析针灸治病的八种方法扩展阅读:
扎针手法:
1、进针练习: 一般来说,以左手扶持,右手进针(左撇子则相反)。具体方法是:以左手的拇指或食指爪切在纸垫或棉团上,右手持针,将针身垂直快速直接或捻转刺入,以此反复练习。
2、另外进针需要掌握一定的准确度,务必要正中你要刺入的穴位。练习方法:准备一些半圆形的黄豆,将其放在每层棉垫的不同位置,黄豆的平面朝下,在棉垫的上方固定一点(用笔做一下标记)。
要求:在进针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扎到不同平面的黄豆,只允许改变针头的方向,保证针扎到每个黄豆都是直线,针体不能弯曲,多次练习以达到要求为止。
3、捻转练习:将毫针插入纸垫或棉团后,以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夹持针柄,在原处来回不停地捻转毫针。
要求:幅度保持一致,速度要均匀。 开始的时候动作可慢些,针体要保持笔直,不能有弯曲,然后逐渐增加捻转频率。捻针和进针速度要均匀,不能时快时慢,不断练习,达到频率150~200次/分钟即可。
4、具体的捻转练习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小幅度捻转法。 用右手拇指、中指前端(指腹的前三分之一)捏住针柄,食指指端压在针尾上,用拇、中两指捻转,食指加压,同时左手的食中指分开1~2厘米,压在棉垫上,右手持针垂直刺入左手食、中指之间,边捻边进针,到达针根处将针取出,重复操作,每次训练30分钟左右。
5、一种是大幅度捻转法。右手的拇、食、中指同时捏住针柄,三指同时用力且均匀(不要出现中指不动,拇指、食指捻转的情况),其他操作方法同小幅度捻转法。
6、接下来小编将讲述一下提插的练习。提插的练习还是比较简单的,主要练习的是指力和腕力,在之前都练习到了。我们所要掌握的有这几点:针刺入棉垫后,拇、食两指捏住针柄,做上提下按的动作,针体不要弯曲,并练习斜插,横插等多方向的提插练习。
网络经验-如何学好针灸?(入门篇)-手法练习
❼ 针灸是怎么治病的,原理是什么
虽然不懂,但可以简单猜一下。一般针灸针都是消毒过的金属针,但还是异物。进入人体后,它们会使人体产生免疫反应,吸引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集中。
中医的通经活络理论,可能只是对打通人体免疫细胞通路的简单认识。至少原则上是可以真正达到治病的目的地。
❽ 针灸有哪几种常用的手法
常用的手法有进、退、捻、捣、留五种。
进:捻着针向里进,用来探找产生酸麻感觉最明显的部位。捻进快,刺激强;捻进缓慢,刺激较缓和。
退:捻着针向外退,以探找到产生酸麻感觉最明显的部位。已经产生了这种感觉就可退出,以减轻刺激,或施行间歇的刺激。
捻:进针、退针或刺到发生酸麻的部位都要捻动。捻得快,角度大,次数多,刺激就强;相反就轻。
捣:是将针捻转得上下左右捣动。
留:病人感到酸麻重胀得难忍或捻针到相当程度时,停止捻转,针留身上,就叫“留针”。时间长短,看病情决定,一般在10~20min左右。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补泻手法,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补法是一种促进机体兴奋的方法,来改善人体的虚寒现象。用补法时,进针后的手法较少,不留针,或留针时间较短,刺激轻。老人、小儿、妇女和一般虚证病人,在胃口不好、全身无力等情况下,宜采用补法;泻法是采用强刺激的手法来达到抑制机体的过分亢进。进针后的手法较多,留针时间长,对于体质较强和一般实证的病人,如食欲旺盛、大便不通等,宜采用泻法。
❾ 针灸可以治疗很多病,你了解针灸的基本知识吗
针灸可以治疗很多病,你了解针灸的基本知识吗?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组成部分,是基于中华民族传统产生的采用针刺或火灸人体腧穴和部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在其形成和应用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和地域特征。针灸的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及相关器具。
c
早在1980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了43种疾病用针灸治疗会有较突出的疗效。2002年,我国针灸病谱研究小组证实,针灸对 16 类 461 种病症可发挥不同的治疗作用。
❿ 针灸中头针八法指哪些
“八法”是指“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治疗方法,广泛运用于方药施治,笔者认为,此“八法”同样适用于针灸的临床运用,且能提高疗效。
1 汗法
1 发散风寒取大椎、风池、合谷,用平补平泻手法,后溪用烧山火手法,使其产生热感发汗。主治风寒感冒,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脉浮紧的表寒证,使其发散解表,汗出热退。
2 清透表热取肺俞、大椎用平补平泻,大椎针刺后用一次性七星针刺络拔罐或少商点刺出血,合谷用透天凉手法,取其清宣表热。主治风热外感或肺热内壅,症见,发热重、恶寒轻,咳嗽咳痍,痰稠难咯,舌红苔黄,脉浮数或数。
在大吐、大泻、或失血之后不可用汗法,若必用汗法时,可先针太溪、阴谷以滋阴,足三里、气海以扶正,再行汗法,以达到驱邪而不伤正。
2 吐法
涌吐风痰:以左手食指紧按天突穴,候其患者作呕时,速刺天突穴,以激起内部反射使之上涌作吐,或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紧按廉泉穴左右,候患者作呕时,速刺廉泉穴左侧以诱导使其呕吐,用上两法若不能吐时,可用鸡羽轻搅咽部,使其助吐。吐法,易损伤正气,同时病人心理上也难以接受,故运用吐法之前,要做好说服工作,取得患者信任。年老体弱、妊娠期、失血、气虚者慎用。
3 下法
1 清肠导滞取天枢、足三里、中脘、小肠俞用泻法,以导滞通便。主治湿热阻滞,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粘液的湿热中阻证。
2 健脾消导取上脘、中脘、脾俞用平补平泻法。主治胃脘胀痛,暖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昧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的食积停滞证。起到健脾助运,消积化滞。取其通因通用。
3 泻热通便取天枢、大肠俞、足三里、太冲用泻法。针感向下传导。主治胃肠积热,腹痛拒按,大便秘结等症。
4 温下寒实取小肠俞、大肠俞、天枢、关元。先灸后针或采用温针灸方法,用泻法,适用于寒实秘结之证,使其寒实温通而下。
5 补虚通便取中脘、天枢、气海(灸)、关元(灸)、大肠俞、小肠俞,行针2次,先用补法,后用泻法,气海、关元交替使用,适用于老人津枯肠燥便秘,以补虚通便。下法,如遇大出血、妊娠、表邪未解者慎用。
4 和法
1 疏肝理气取期门、肝俞、膈俞、太冲、膻中用平补平泻手法。内关、阳陵泉留针20min,可治疗肝气郁结、胸胁胀痛;调和肝脾取肝俞、脾俞、行间、中脘用平补平泻手法,适用于肝脾不和、土虚木侮之证。
2 和解少阳取内关、_阳池、大椎、丘墟用平补平泻法、可治外感病,邪传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等症。如是疟疾,可在发作前2h取间使、大椎、陶道,起到截疟作用。
3 调经和血取血海、气海、关元、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手法,以调和气血。主治妇女月经不调。
表邪未解,或邪热传里,不可用和法。
5 温法
1 温通经络上肢取大椎、肩髑、曲池、外关;下肢取环跳、阳陵泉、绝骨、昆仑,由上而下针刺,用温针补法,留针20min左右,使其产生热感。适用于瘫痪、痿证、风寒湿痹等证。
2 温中散寒取上脘、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用温针灸法,留针30min,使其产生热感。可用于寒邪直中,胃痛、消化不良等中焦虚寒证。
3 温肾壮阳取命门、肾俞、上髂、关元用补法,针后加灸,使腰部产生热感。可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腰膝酸软冷痛,脉沉细两尺无力的下元虚寒证。
6 清法
1
清诸经之热①清肺经之热,取肺俞、少商(点刺出血)、鱼际、少冲(点刺出血)用泻法。②清脾经之热,取脾俞、隐白(点刺出血)、太白、用泻法。③清心经之热,取心俞、少冲(点刺出血)、少府、大敦(点刺出血),用泻法。④清肾经之热,取肾俞、涌泉、然谷、大敦、少冲(点刺出血)用泻法。⑤清肝经之热,取肝俞、大敦、行间、太冲、少冲(点刺出血),用泻法。
2 清热解毒取大椎、合谷、十宣(间隔点刺出血),用泻法,留针20~30min,可用于各种疮痈肿毒,根据痈肿发于何经部位,加上清本经荥穴,多采用透天凉手法。
3 清热养阴取行间、鱼际、少府、然谷、大都用泻法。加上阴谷、尺泽、阴陵泉、少海、曲泉用补法,可治疗各类由于内热久郁,而致阴液不足之证。
4 清热开窍取人中、百会、十宣(点刺出血),可用中风窍闭、中暑昏迷、热极神昏、小儿惊厥、癫痫等证。
7 消法
1活血祛瘀如急性腰扭伤,可取委中(点刺出血),痛点阿是穴,行挑刺法。如视网膜出血、青光眼、麦粒肿等,可取角孙、风池、攒竹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min左右。
2 消肿止痛如跌打损伤、局部肿痛,上肢可取曲池、合谷、用泻法,下肢可取环跳、足三里、三阴交,局部红肿严重者,可在局部用围刺法,使其轻微出血,以助活血消肿。
3 消食化积取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用平补平泻法,多用于食积不化,饮食停滞。
4 消坚散结①瘰疬痰核,可将针在酒精灯烧红,直刺痰核中心与四周。②腱鞘囊肿,取患部用三棱针点刺,挤出粘液。③瘿瘤,用毫针直刺中心行苍龙摆尾法,刺四周用提插法,加刺合谷、气海、血海。注:消坚散结法,消毒必须严格。
8 补法
1 补气①如因中气下陷所致的久泻、或脱肛,取中脘、关元、天枢、长强、足三里,用补法。②子宫脱垂,取关元、维宫、维胞、百会,用补法。③脾肾阳虚、腹痛喜暖、五更泄泻,取中脘、关元、命门、脾俞,用补法。以上三者针后均需加灸。
2 补血取血海、肝俞、脾俞、膈俞、关元、心俞。以补体内血液亏虚。
3 培元固本①真元亏损、肾气不足,取关元、肾俞、足三里、气海、膻中用补法,针后可灸关元、气海、肾俞。②阳痿、遗精属肾阴虚,可用肾俞、阴谷、三阴交用补法;肾阳虚者去阴谷加关元、气海、命门针后加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