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先构建框架再填充内容的教学方法

先构建框架再填充内容的教学方法

发布时间:2022-06-14 06:06:01

Ⅰ 教师资格证考试技巧:教学设计有哪些过程

1、大家要意识到自己专业知识的重要性


特别是体音美的同学。通过对教师资格证考试例年考题的分析,我们发现教学设计在体音美方面考查的内容相对比较明确,第一道题一般都是一个学科知识方面的问题,第二道题是针对这个专业知识让你撰写三维目标,第三道题就是针对目标设计一份完整版的教学过程。所以你对所学学科的掌握程度,决定了你这份教学设计的深度和专业程度。所以需要各位同学多回顾自己之前学过的内容,然后可以在网上找一些相应的教学设计,借鉴分析之后可以掌握一个最初的模板,这样会保证你在写作的时候整体的思路不至于混乱。其他学科的小伙伴一样也是,先明确思路,确保自己所写的是正确的。



2、填充框架里的内容


当我们有了基础的思路之后,接下来就是去填充框架里的内容。这一步是比较关键的,我们可以按照一堂课的授课思路来进行。课程目标是一堂课最重要的,所以大家一定要能熟练撰写出我们的三维课程目标,一般来说,一份教学设计中三维目标是都要写的。目标的几个主要内容千万不要丢,比如行为主体和行为动词,有的学科(诸如数学)对我们的行为动词有很严格的限定,大家一定要注意。


3、授课环节


写完了课程目标,第三步就是正常的授课环节了,这一部分也是按照正常的思路进行。大家一定要注意,只有把自己真的当成一名老师,你的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学设计才会有写的内容。我们可以想一下一堂课的基本环节有什么,比如导入、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小结作业、总结等。所以相对来说比较重要的就是我们的讲授新知部分,大家可以挑一个主要的内容去写,语文课的可以写核心段落或者某个生字词,数学课可以写这堂课主要学的公式定理,思路是不局限的,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特点进行发挥。


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备考技巧,备考干货,新闻资讯等内容,小编会持续更新。

Ⅱ 框架式教学法的教学策略

框架式教学法的“三种课堂策略”:大容量、快节奏、多反复。
大容量的教学符合“学习是一种信息输入”的现代学习观;快节奏对开发右脑有很强的作用;多反复是客服遗忘最好的方法。每节课都应该是为学生提供大量知识背景,符合学习也是信息输入的现代学习理论。快节奏的课堂学生开小差的机会大大减少,且对右脑开发有帮助。右脑的记忆能力是左脑的100万倍。左脑的记忆是通过一点一地的理解来进行的,需要耗费不少时间,而且也容易忘记,右脑的记忆质量则是完全不同,一旦见到或听到的东西,能够以图像的形式正确地再现出来,是图像记忆。用1倍速度听时,文句或断开或有间隙,反而使得情绪变得散乱起来,而速度快时,为了不漏听,希望集中精力去听的意识发作用。右脑是“高速的脑”大量地灌入信息,光左脑就装不下,右脑被迫开启,尽可能高速且大量地输入信息,使左脑变得应接不暇,从而由右脑代替左脑进行应对,用2倍速度进行新知识学习,用3倍速度来进行知识的复习。
多反复客服了遗忘对学习造成的阻碍,是抗遗忘的最好办法保持和遗忘是一对冤家对头。你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能够回忆起来,就是保持住了,如果回忆不起来或回忆错了,就是遗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他用无意义的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把实验数据绘制成一条曲线,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一般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也称艾宾浩斯保持曲线,它的纵坐标代表保持量。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的制约,也受其他因素的制约。学生最先遗忘的是没有重要意义的、不感兴趣、不需要的材料。不熟悉的比熟悉的遗忘的要早。从下面这个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无意义的音节的遗忘速度快于对散文的遗忘,而对散文的遗忘速度又快于有韵律诗。在学习过程中,对一种材料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地背诵后仍然继续学习,叫做过度学习。适当的过度学习可以使学习的材料保持得更好。研究结果表明,适当限度的过度学习比刚能背诵的效果好,但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其保持效果不再增加。如学习四遍后恰能背诵,则再学习两遍效果最好。多反复不是一节课上反复咀嚼同一个知识,而是在不同侧面剖析知识,是一阶段后再反复。是也板块、单元为组快进行反复。

Ⅲ 框架式教学法的教学阶段

第一阶段:骨架学习——观其大略,不求甚解
骨架学习——观其大略,不求甚解(快而不难)——建框架结构
按照各个单元,分别把基础概念、公式以及基本题目挑选出来学习。在学习几个单元之后要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进行复习、检查。这时要把做错的题目,没有记住的公式和概念等标示出来再学习一遍,以骨架题为中心,事先把一个学期的内容快速学习一遍的话,等在下一轮表格式专题学习的时候,就能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上的互动,之前的概念也可以踏踏实实地学一遍,这样在课堂上会收获更大,理解更清楚。
只学习那些构成学习内容骨架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题目。筛选出基本的概念和公式扎实理解,再反复练习基本题目,其它的东西可以忽略过去。学生能了解一个单元中最重要的内容和题目并快速学习一遍的话,他会觉得数学变得简单有趣多了。孩子们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原来这个单元就是讲这个啊!”
“最重要的概念是这样的!”
“重要概念原来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出题的啊!”
只筛选出核心内容快速学习一遍!这样有两个优点:
第一,学习数学的时间大幅减少,一周之内可以完成几个单元的进度。本来要学习一个学期的内容一个月左右就能完成。
第二,可以了解整个课程的重点是什么。可以在知识的前进中化解难度。知识积累的越多,往后学习越容易。
第三,不论何时加入到学习中来也不迟。
第二阶段:表格式整理即专题学习
表格式整理即专题学习——纵横交错,浑然一体——砌砖
专题学习中所选的题目力求精,有代表性,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即老师要先跳入题海选出以一当十的题目,学生才有可能跳出题海。要让学生“做一题会一类”对典型题目要讲清楚的三个问题:
这个题怎样解?
为什么这样解?
怎么想到这样解的?
应该讲清楚这三个问题,同时注意“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形式上采用“表格式整理为主”
第三阶段:习题集学习——畅游题海
习题集学习——畅游题海,高能高分——粉饰。
最好选定两本水平差不多习题集。最好不要采取做完一本习题集再去做另一本习题集的方式。这样做的话。做过的难题很容易忘记最好能够在学习的时候采用“Z”字形的方式在两本习题集之间游走。这样在两本习题集之间来来回回地学习的话,很容易就能区分出难题之中的重要题目(大部分都是重复出现的题目)。在此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部分,要去查相关的低年级教科书或辅导书,一直追查到再也没有不懂的东西为止,即“追根究底式”学习法。

Ⅳ 教学框架包括哪些内容

有效教学框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创建促进学习的环境。(1)创建安全的学习环境。允许冒险,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质疑;让学生学会从错误中学习,不会因错误而受到责骂或讥讽。(2)创建支持性的学习环境。提供高效学习所需的一切帮助;建立合理的课堂规则和程序,保证学生的任务时间;组织并提供广泛的高质量的课程资源;进行认知示范,让学生学会思考;精心设计支架,并在适当时候撤去支架,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习。(3)创建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他们有适当的高期望,给予学生理智上的挑战。
2. 研究并理解学生。(1)深入地研究学生。关注每一个具体的学生,研究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需要、能力水平、智力类型与学习风格。(2)移情地理解学生。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差异;允许、尊重并欣赏不同的观点、价值观和信念;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偏好,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3)差异地适应学生。将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确保最低标准时,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精心设计多种类型的发展平台和发展渠道,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提供一种适切性的教学。(4)积极地期望学生。信任学生,看到每一个学生的优势与长处;向学生传递对他们成功的信心和积极的期待;给予学生鼓励与帮助,保证他们达到教师的期望;要更多地关注努力与进步,不过分强调成绩与位次。
3. 明晰目标与组织内容。(1)明确教学目标。深入研究并有效把握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根据学年(学期)目标—单元(主题)目标—课时目标的层级关系,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定位;设计具体明确的课时目标,并以可观察、可测量的方式加以陈述;把目标告诉学生。(2)组织教学材料。围绕目标来组织教学材料,保证教学材料与教学目标的适切性;把握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明确内容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建立不同内容间的有机联系;努力将教学内容情境化、生活化。(3)拓展课程资源。利用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并以教学内容的重点为线索,延伸、拓展课程资源,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创造条件。
4. 提供多样的学习机会。(1)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提供实践、实验、讨论等机会,特别是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高级思维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亲历活动,参与实践,获得对共同体文化的理解。(2)把握偶发的学习机会。对教学过程中偶发的事件作出专业判断,敏锐地抓住课堂中生成的具有教育意义的事件,并加以充分利用。(3)创造自己的学习机会。在提供多样化机会的同时,要不断提醒学生创造自己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个人化的学习方式。
5. 促使学生学会学习。(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进度,并参与评价,实现自我引导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确保学习有内部动力的支持,实现自我驱动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实现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2)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鼓励学生在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帮助;选择合适的任务,精心组织活动,为合作学习提供机会;鼓励学生之间进行面对面的互动;鼓励学生负责地承担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并努力促使小组其他成员履行自己的职责;促使小组成员建立并维护相互尊重与信任,有效地解决冲突,实现共同发展。(3)鼓励学生探究学习。创设问题情境,并将现实世界的真实问题引入课堂,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心向;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实践与经验,质疑他人的知识与观点,探究知识的个人意义;与学生共同探究新知,支持并指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6. 持续的教学反思与创新。(1)运用理论审视自己的实践。批判性地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审视自己的缄默知识,有效地实现个人知识管理,建构个人的实践理论,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尝试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并对其他教学风格保持开放。(2)倡导专业合作主义。摆脱专业个人主义的束缚,寻求与同事及其他教育专业工作者的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提供多样化的经验分享、专业评论的机会,互为反思的参照。(3)重视自身经验的加工。通过持续的教学实践的反思,尝试对自身经验进行概念化梳理;有条件的话,与专业理论工作者合作,将自己的概念升华为理论,实现教学实践和理论的创新。

Ⅳ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包括哪些具体的模式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包括:

1、支架式教学模式

支架式教学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2、抛锚式教学模式

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

3、随机进入教学模式

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

拓展资料

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建构主义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它具有迥异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建构主义”原本是1913年沙俄艺术家和建筑学家新创的词汇。十月革命后,他是一种重要的新艺术潮流。建构主义被普遍用来描述一种认识论立场,其内涵和最初的建构主义有了很大的区别,它被作为一种社会学的研究取向,重视客观世界乃是通过社会建构而存在的,所以得名“建构主义”。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尼古拉斯·奥努夫在1989年首次使用这一术语。

从总体上看,建构主义注重的以心理学为基础“把心态,期望,知识,信念等作为基本因素来解释行为”,代表了一种认知取向。它在对事物严谨逻辑的分析过程中,拒绝纯粹按照物质的思维方法,而不是努力寻找国际现象背后的心理和文化因素。然后观察现象和原因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强调心理和文化为基础的重要性。

Ⅵ 框架式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一):考试成绩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是第一位的。一般来说,人们会对有一定了解同时又可获得信息的内容产生兴趣。
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首先要提高他们的“考试的高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是他们摆脱“讨厌学习”的状态。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批判现代的教育是应试教育,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考试成绩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人们常常引用牛顿、爱因斯坦成绩并不突出的事例来证明学校教育的缺点,我们也明白考试成绩并不代表一切。但是对于普通的学生来说,这些科学家的逸闻趣事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因为牛顿也好爱因斯坦也罢均属天才,对于他们们来说学校教育可以另当别论,因为他们可以通过自学成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分数是兴趣持久的最好老师。因此,拯救成绩较差的学生最为切实的方法,还是让他们取得较高的成绩。
实际上,只要有足够的兴趣和好奇心,谁都会积极地去学习,孩子们往往在没有人强迫的状态下记住棒球选手以及名车的名字。热衷于捕捉昆虫的孩子常常会轻松地记住捉到的蝴蝶的名字而丝毫不觉得痛苦。那些对电脑着迷的少年恐怕也会成天守在电脑旁而不愿意离开吧。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的 另一种方法就是增加你的知识量。每次当我乘坐飞机,向窗外望去的时候,总是会觉得趣味盎然。当然,有的人虽然也坐在窗边,却对窗外的景色毫无兴趣。人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也存在着差异。当然,原因非仅此一点。有些人对窗外的景色不感兴趣,常常是因为不了解窗外所经过的地点,或者不知道如何从上空俯瞰地理景观。如果是自己很熟悉的地方,我想不论是谁都会想从天空中往下看一看吧。一般来说,人们会对有一定了解同时又可获得信息的内容产生兴趣。也是就说,随着知识的增长,你的兴趣也会有所增加。于是,你会自然而然产生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要求。例如,如果你对旅行中所经过的地方的历史或地理有一定的了解,你就会去留意别人不注意的地方。这样,你自然就会想更深入了解相关的历史、地理的知识。只要对某件事抱有兴趣,就会爱屋及乌,对与之相关的事也产生兴趣。兴趣与知识,总是互相关联、同步增长。
(二):不要通过部分的积累来理解整体,而是要在把握整体的基础上理解部分。
一般来说,人们总是相信下列观点:“由于基础非常重要,一定逐步理解”;“学习数学时,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应该复习一下基础知识”;“词汇在英语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要通过单词手册来记忆单词”;“为了理解文章,必须准确把握文章的每一部分”。这些观点都出自于“必须通过局部的积累来理解整体”的思考方式,也就是“学习同登山一样,必须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前进”。我非常反对这种学习方法,并认为这不是一种合理的学习方法,学习时没有必要一步一步地来,不需要全部理解才进行下一步。我所提倡的并不是从部分到整体的理解方法,而是一种先把握整体,之后以此为基础理解部分的 方法,就像是鸟儿从空中俯瞰地面一样。人们在漫步或是驾驶时,对于道路的认识方法存在着差异。有些人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一幅地图,然后通过地图来把握所在地同目的地的关系。与之相对,有些人则是通过眼前的对象来进行把握的(例如,从银行向右转,然后在下一个信号灯向左转,等等)前者是如同鸟瞰一般从整体上把握,后者则如同通过蚂蚁的眼睛进行局部观察。也可以说前者是一种宏观方法而后者是一种微观方法。从高处往下看,目标会更清楚。如果实现了整体上的把握,便可以分清每一个部分之间是如何联系的。因此在多数情况下,也就更容易理解每一部分同其他部分的关联。数学中不理解的地方,常常是后来回过头再看时很自然地就明白了。难读论文也是如此,在实现了整体的把握之后,也就容易理解每一个小部分了。当然,也有人质疑鸟瞰法的有效性。特别是有人认为对于那些基本的认识能力还在形成过程中的学生来说,这种方法不切实际。然而,有些心理学家却认为“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小学生”并建议人们要灵活地利用书本的目录。
(三):从80%开始只要能够登上更高的地方,那么剩下的那20%就会自然而然地理解。如果一心只想将基础打好,做到完美无缺,那么永远也不会进步。什么都想学,最终必将导致什么都学不好。
只做事情的80%。在考试的时候,不要一直耗在一个问题上,而应该先写出一个大概的答案,然后回答别的问题。全部做完后还有时间的话,在回过头来考虑该问题。我想大家都知道这个方法吧。对于学习来说,道理也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先做事情的80%;做完80%后,在考虑别的事情。一般来说,剩下的20%是相对较难的。只在那20%上下功夫,付出的努力跟手获得成果常常不成正比例。

Ⅶ 教师如何备好课教师招聘考试中备课环节如何进行

【导读】教师招聘考试中备课是非常重要的一大环节,老师的思路直接决定了备课的好还,所以教师如何备好课,成为了大家都非常关心的内容,教师招聘考试中备课环节如何进行?怎样才能高效备课呢?

1、确定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在教师招聘考试教材内容的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内容,是授课时必须着重讲解和分析的内容,通俗来讲,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与能力。教学难点是指学生难于理解、掌握或者容易混淆、错误的内容。

根据抽到的教师招聘考试课题确定好本节课的重难点,再以重难点为中心,围绕它们进行知识线索的建构,设置学生互动的主题,设计板书和精选练习题。这类备课方式粗放而细腻,简洁而有序,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把握讲课内容,理清教学思路,提高上课思维的“层次性”和“宏观化”,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2、构建框架

可进行“脉络备课”,构建课堂大框架。所谓“脉络备课”,就是以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核心,围绕主要的学习环节进行板块设计,并有明确的设计意图。这种备课方式可以有序地理清教学脉络,明确教学方向,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快速达成。

3、清楚教学环节

教师招聘考试备课中每个环节的设计要安排清楚,相互要联系紧密,一环扣一环,并且要有整体性。备课中要思考学生可能有疑问的地方,试讲时要讲清楚“我觉得此处学生会有怎样的问题,因此我这样处理”。合理的运用实物、图片、挂图、简笔画、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情况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刺激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各教学环节衔接过度自然、流畅。以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中,能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并在参与、体验中得到听说读演各方面的有效训练。

4、导入创新独特

教师招聘考试备课要精心设计引入课题的技巧。所谓“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聪明的教师往往在“导入”上匠心独运,多数老师通过“激趣”、“过渡”、“启发思考”、“激发认知冲突”等手段来导入。应试者可以发挥了解本学科最新前沿动态的优势,可用一个吸引眼球的画面进行导入。

教师招聘考试中如何高效备课就给大家说到这里了,祝愿各位考生都能认真备考,顺利通过考试,更多关于教师招聘考试的备考技巧,备考干货,新闻资讯等内容,环球快问会持续更新。

Ⅷ 框架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一、框架式教学理论(Scaffolding Instruction)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很显然,这种教学思想是来源于前苏联着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换句话,最近发展区定义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可见儿童的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可以创造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基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 (Scaffolding)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如上所述,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也就是说,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二、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
发展性教学的五项基本原则: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这是第一的、决定性的“基本原则”,其他原则都与此有内在联系。“难度”这一概念强调的是“障碍的克服”和“学生的努力”,这一原则的特点在于“展开儿童的精神力量,使这种力量有活动余地,并给以指导”,如果教材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面前没有出现应当克服的障碍,那么儿童的发展就会萎缩无力。“高难度”并不意味着越难越好,困难的程度要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内。教学的安排如果超过学生的理解能力,就会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走上机械记忆的道路”难以达到促进一般发展的目的。
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高难度原则的贯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高速前进的原则。这一原则对高难度原则而言是一个辅助原则,但有其独立性。它要求“不断地向前运动”,反对多余的重复和烦琐的讲解以及机械的练习,以节约时间,加快进度。实验证明,每一年级学生不仅可以学好本学年教学大纲内的材料,还可以多学一些下学年教学大纲内的材料。
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加强理论知识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这个原则决不忽视儿童获得知识和技巧的意义,而是要求学生在一般发展的基础上,尽可能深入领会有关概念和规律性的认识。它也是根据科技发展条件下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已有提高这一事实提出的,同时,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本来就是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的,经验和理论处在不断的相互作用之中,因此不能只强调一面。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这一原则强调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过程和方法。赞可夫指出一般教学论中的自觉性原则和实验教学论中的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就其掌握的对象而言有区别,前者把知识、技能、技巧作为掌握的对象;而后者把学习活动过程作为掌握的对象,即这一原则要求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学习乘法表,传统的做法是让学生背诵乘法表,实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会背,而且要求了解这一部分教材编排的根据,教会学生总结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分析、比较、综合、归纳,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知道产生错误与避免错误的心理机制,等等。这样做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会他们学习。
5.使班上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这一条原则要求教师充分关心和重视每个学生,尤其是差生的一般发展。这一原则与一般教学论不同,强调差生比一般学生更多地需要教师“在他们的发展上系统地下功夫”。人们通常认为补课和大量练习是提高差生学业水平的有效手段。实际上,大量作业使得差生负担过重,不仅不能促进他们的发展,反而使他们更加落后。
赞可夫强调,实验教学论体系的每条原则都有自己的作用,同时又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贯彻上述教学原则主要是为了激发、增加和深化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而不是借助分数以及类似的外部手段对学生施加压力。实验教学论教学原则的另一特点是给个性以发挥作用的余地,也就是要求尊重学生个人的特点和愿望。
三、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1、重视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和学科的知识结构
布鲁纳把认知发展作为教学论问题讨论的基础。他指出:“一个教学理论实际上就是关于怎样利用各种手段帮助人成长和发展的理论。”布鲁纳将其称为“成长科学”,即认知科学或智力发展科学。他认为,教育不仅要教育成绩优良的学生,而且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教育的任务在于发展智力。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由结构上迥异的三类表征系统(行为表征、图像表征、符号表征)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质的飞跃过程。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指由人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他指出,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认为“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学科结构最基本的要素”,“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怎样相互联系的”因为这些基本结构反映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而有力的适用性”。
2、提倡发现学习,注重直觉思维
在教学方法上,布鲁纳主张“发现法”。所谓“发现法”,对学生是一种学习方法,叫发现学习;对教师则是一种教学方法,叫发现教学。他认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发现教学所包含的,与其说是引导学生去发现那里发生的事情的过程,不如说是他们发现他们自己头脑里的想法的过程。他主张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和“发现教学”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即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其基本程序一般为: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建立解决问题的假说→对假说进行验证→做出符合科学的结论→转化为能力。布鲁纳认为“发现”依赖于“直觉”思维,他主张在教学中采取有效方法帮助儿童形成直觉思维能力,要鼓励学生去猜想。
3、提倡螺旋式课程(spiralcurriculum)
布鲁纳认为课程设计和教材的编写应查明基础学科基本知识的学习准备,根据学生当时认知发展水平予以剪裁、排列和具体化,使知识改造成为一种与儿童认知发展相切合的形式。他认为,课程或教材的编写应按照学科的基本结构来进行。由此,他提出了螺旋式课程编写方法。所谓螺旋式课程,就是以与儿童的思维方式相符合的形式尽可能早地将学科的基本结构置于课程的中心地位,随着年级的提升,使学科的基本结构不断地拓展和加深。这样,学科结构就会在课程中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Ⅸ 面试怎样才能搭建一个合理的框架并进行填充呢

拿到题目我们要确定以下几点:1、答题角度要全面,要依据题目来覆盖政府、社会、个人、媒体等。2、答题层次要分明,根据具体题目来确定是从宏观作答还是微观作答或者两者兼顾。3、答题顺序要理清,比如遇到怎么看待某件事情时候,可以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答题结构;遇到沟通交流的题目,可以按照“拉进距离—切入正题—解决问题—达成一致”的逻辑结构来进行劝说;遇到对于漫画类的试题,一般可采取“就图说图—提出观点—分析观点—落实观点”的思路结构来作答,“就图说图”就是对漫画内容的简单、客观描述,然后提炼出所反映的现象和本质来进行回答。
这样我们只需要记住框架内容就可以了,在正式作答时依据框架往里面填内容再稍微控制下语速,很容易就能答满时长,到时候同学们可能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精简自己的表述来控制时间了!

Ⅹ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哪些

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1、支架式教学
其定义:“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支架原本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在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教学方式:儿童被看作是一座建筑,儿童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儿童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抛锚式教学
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

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3、随机进入教学
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要做到对事物内在性质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即真正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全面而深刻的意义建构是很困难的。往往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为克服这方面的弊病,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所谓“随机进入教学”。显然,学习者通过多次“进入”同一教学内容将能达到对该知识内容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这种多次进入,绝不是像传统教学中那样,只是为巩固一般的知识、技能而实施的简单重复。这里的每次进入都有不同的学习目的,都有不同的问题侧重点。因此多次进入的结果,绝不仅仅是对同一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和巩固,而是使学习者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

随机进入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呈现基本情境--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
(2)随机进入学习--取决于学生“随机进入”学习所选择的内容,而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不同侧面特性相关联的情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学习。
(3)思维发展训练--由于随机进入学习的内容通常比较复杂,所研究的问题往往涉及许多方面,因此在这类学习中,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小组协作学习--围绕呈现不同侧面的情境所获得的认识展开小组讨论。在讨论中,每个学生的观点在和其他学生以及教师一起建立的社会协商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同时每个学生也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进行思考并作出反映。
(5)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阅读全文

与先构建框架再填充内容的教学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剪星星的方法视频 浏览:920
最简单的破土方法 浏览:497
维e淡斑使用方法 浏览:358
淋巴细胞计数有哪些方法 浏览:461
用黏土做蛋糕的方法视频 浏览:317
真假盐的辨别方法视频 浏览:80
浅谈思想政治教学方法论文 浏览:405
几种快速练出腹肌的方法 浏览:258
研究方法跟途径一样吗 浏览:774
华为手机怎么开机方法 浏览:833
列举工业工程概念中所述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浏览:175
上课时想睡觉有什么方法可以缓解 浏览:312
木床的安装方法 浏览:989
早晨吃青菜的正确方法 浏览:637
变性淀粉的使用方法 浏览:681
异地警告违章怎么处理方法 浏览:111
指导我们方法用英语怎么说 浏览:722
药物分析方法学验证意义 浏览:896
妮维雅男士深黑控油保湿精华露如何使用方法 浏览:594
如何写作文的方法和技巧四年级 浏览: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