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矿床类型研究方法

矿床类型研究方法

发布时间:2022-06-13 01:12:56

❶ 矿床新类型与找矿模型创新性

地球上的成矿作用极其复杂、多样,已发现的矿床类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大量新类型矿床是未知、客观存在的。在找矿工作中,不能受已有模型的束缚,要树立创新意识,发现新类型,创建新模型。

从澳大利亚奥林匹克坝矿床的发现,到理论模型的建立,实际上是一个新类型矿床研究与确定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不断修正的过程。1972 年,D. W. 海因斯在澳大利亚沃伯顿地区开展研究,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模型,即氧化作用过程中,Cu 从玄武岩中被淋滤出来,而氧化的大陆拉斑玄武岩大量堆积,为以沉积岩为容矿岩石的铜矿床提供了充足的物源 ( 铜) 。因此,巨厚氧化的大陆拉斑玄武岩可以充当铜的源岩,并足以形成重要的、产生在沉积岩中的矿体。通过若干年的工作,在多学科人员的通力合作下,不断地调整找矿思路,最终发现了这一超大型矿床。从找矿过程来看,这一找矿模型确实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找到的并非原先想象的那类矿床,而是与古火山热液活动有关的矿床,那里也没有多少古玄武岩,而是一些以长英质为主的岩石。

奥林匹克坝超大型铜金铀矿床发现之后,国际矿床学界对其成因极度关注,开展了广泛的研究。该矿床一度被认为是 “独一无二”的矿床。近年来,随着澳大利亚欧内斯特亨利、显山矿床和越南新昆矿床的发现,通过广泛的对比研究,建立了一个铁氧化物铜金 ( 铀) 型找矿模型,得到了世界同行们的普遍认同。这种模型确立之后,很快指导了世界其他地区的找矿工作,例如加拿大的 NICO钴 - 金 - 铋矿床、苏迪尼铜 - 银矿床。从奥林匹克坝铜金铀矿床的发现到铁氧化物铜金矿床找矿模型的建立,大约经历了 30 多年,实现了从新矿床发现向新模型建立的转变。

新类型矿床的发现,不一定是否定原有的类型,而是进一步完善和补充。这里以金刚石新型矿床的发现加以说明。原生金刚石找矿模型的建立,是以 100 多年来实际获得的经验性观测结果为基础的。这些观测结果主要有: ①金刚石产在喷出的金伯利岩火山角砾岩中; ②金伯利岩呈岩筒和岩墙形式产出; ③含金刚石的金伯利岩只产在古老的 ( 一般是前寒武纪的) 地台内部; ④主要勘查方法是追索指示矿物 ( 镁铝榴石、镁钛铁矿等) 。这种找矿模型指导了人们对金伯利岩型金刚石矿床的勘查工作。然而,这种模型对勘查人员有相当大的思想束缚,以致认为金伯利岩是自然界唯一的有经济价值的原生找矿母岩。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澳大利亚新的钾镁煌斑岩型金刚石矿床的发现,加上在非洲南部绝对年龄为 90Ma 的金伯利岩中的金刚石内有 3200 ~3400Ma 的同源包裹体,迫使人们对金伯利岩模型进行了全面重新审查,动摇了金伯利岩是金刚石唯一工业原生矿床母岩类型的传统理念,建立了钾镁煌斑岩型金刚石矿床类型。这里并没有否认金伯利岩模型,但却产生了一些重要的勘查思想: ①因为证实了金伯利岩中的金刚石不是斑晶 ( 同源岩浆晶体) 而是捕虏晶 ( 外来晶体) ,所以携带金刚石的是金伯利岩还是钾镁煌斑岩在成因上似乎不是主要问题,而时代较年轻的火山通道或火山岩管更有机会保存火山口相,不会因剥蚀而失去许多金刚石; ②除传统的古老地台外,岛弧环境的其他幔源火山岩也是勘查金刚石的有利地区; ③除传统的金伯利岩指示矿物组合外,钾镁煌斑岩也有一套颗粒较细的指示矿物 ( 铬铁矿、铬尖晶石、钙铁榴石、锆石等)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金伯利岩和钾镁煌斑岩两种金刚石找矿模型,这种深化的找矿模型具有更大的勘查意义。

在研究新类型矿床时,一定要认真细致,要与已知矿床进行详细的类比研究,不能因强调创新、强调新类型,就把一些在特征上稍有变异的矿床看成是新类型矿床。

❷  关于矿床的分类

1
依据不同的分类原则可将矿床划分为不同的成因类型,较通用的分类如下:
(一)成矿深度分类:
依据矿床形成时成矿位置距地表的深度将热液矿床分为表成、浅成、中深成和深成矿床。
表成及浅成矿床的矿体延深小,向下多急剧尖灭;矿化元素垂直分带不明显,矿石成分复杂,多阶段矿石常叠加在一起,高、中、低温矿物组合常混在一起;矿化程度及矿石品位的分布多不均匀。
中深和深成矿床的矿体常延深较大,不同元素及矿物组合垂向分带明显;矿石成分简单,品位较均匀,矿石结构较粗。
(二)成矿温度分类:
依据矿床的形成温度常将热液矿床分为高温热液矿床、中温热液矿床和低温热液矿床。
1、高温热液矿床:高温热液矿床具有如下特征:
a、成矿温度:>300ºC
b、矿石的矿物组合:常为黑钨矿、锡石、辉钼矿、辉铋矿、磁黄铁矿、磁铁矿、镜铁矿、绿柱石、锂云母、黄玉、铌(钽)铁矿、萤石等矿物某些矿物。
c、围岩蚀变:常见钾长石化、钠长石化、云英岩化、电气石化、硅(石英)化等。
2、中温热液矿床:中温热液矿床具有如下特征:
a、成矿温度:200—300ºC。
b、矿石的矿物组合:常为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
c、围岩蚀变:常见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硅(石英)化等。
3、低温热液矿床:低温热液矿床具有如下特征:
a、成矿温度:<200ºC。
b、矿石的矿物组合:常为辉锑矿、辉铜矿、辰砂、雄黄、雌黄、金银的硒化物及碲化物等。
c、围岩蚀变:常见高岭石化、白云石化、明矾石化、玉髓化及蛋白石化。
(三)形成环境及热液来源分类:
依据矿床的形成环境和热液来源将热液矿床分为侵入岩浆热液矿床、地下水热液矿床、火山热液矿床和变质热液矿床。
2
矿床的埋藏要素一般指埋藏的深浅。

❸ 请问研究矿床的成矿时代有哪些办法

1、可以用地球化学的方法:根据矿床中一些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规律及其半衰期反推,计算得到矿床的成矿年代;
2、可以用地质的方法:内生矿床,可以根据岩体的产状、岩体与地层的接触关系、岩浆侵入的地层判断岩浆和沉积岩层哪个先形成,从而得知岩体侵入的年代;外生矿床,也可以根据矿床赋存和接触的地层判断它形成于哪个时代。因为地层都是已知了形成时间的。通过比较时间的先后就可以得知矿床的形成时代。

❹ 矿床变化与保存的研究方法

成矿作用过程是比较复杂的,再加上成矿后变化就更为复杂,前一作用过程的产物又被后来的多次作用过程所改造、叠加或破坏。只能根据现在保存下来的混杂的地质作用产物来推断其初始组成与结构,并推断其演变过程。因此,应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精密的探测、分析、测试技术来研究矿床变化和改造。常用的方法有:

(一)矿化区地质填图(大、中比例尺)

是研究矿床变化保存的基本方法。通过周密的地质观测、制图和相关的测试、鉴定工作,可以查明矿体、矿床、矿田内与矿化有关地质体的空间展布、相互关联和时间序次,包括穿插、包裹、蚀变、剥蚀、掩盖、错动等反映原生与次生、早成与后成的各种信息。制图比例尺可根据研究对象的尺度而有所不同。也可根据需要进行专门制图,如水文地质制图、构造地球化学制图以及各种精细的地表露头和坑内地质素描等。

(二)构造解析法

构造活动是控制矿床变化改造的基本因素之一。按构造与成矿的时间关系可大体划分为成矿前构造、成矿期构造和成矿后构造。成矿前、成矿期构造在成矿后的持续活动常使矿体产状和结构复杂化,而新生的成矿后构造对矿床的破坏和改造最为直接和显着(翟裕生等,1993,1997)。

(三)矿物学和蚀变岩石学研究

矿床的变化和改造集中地表现在原生矿物和岩石的改造(结构的、构造的、化学成分的)。详细地对比研究原生矿物、岩石和次生矿物、岩石(包括蚀变岩石)的组构和成分的差异,及其所占有的空间和发生的时间,十分有助于判断矿床发生变化的类型和强度,并有可能做出定量的分析。也可探索并识别出矿床被改造程度的次生标型矿物(组合),作为一种实际的判别标志。

(四)地球化学方法

运用地质和地球化学方法,可以从水系沉积物、土壤和岩石的元素地球化学测量结果(异常图)中,区分开矿化原生异常场和成矿后次生异常场。再结合含矿区域和矿床的地质构造条件分析,去追溯矿床或矿集区中成矿元素及伴生元素的后生迁移路径、迁移距离和分带情况,从而提供有关矿床变化、改造的有用信息。运用生物地球化学方法还可查明生物有机质对矿床中有用物质的改造和再迁移作用。

(五)地球物理方法

地球物理勘查获得的丰富信息不仅用于找寻矿床,还可用于研究矿床中矿体、围岩等物理性质的变化。譬如,具强磁性含矿侵入体中局部弱磁异常可能是岩体的被蚀变部分,或是后来弱磁性岩墙的侵入部位。含多量硫化物的斑岩体有较强的电异常,但硫化物氧化为褐铁矿后,则电异常显着减弱。这些情况说明,结合地质情况,充分利用物探信息,也是研究矿床变化的一种手段。

(六)地理学和气象学的方法

这对研究地表矿床的风化剥蚀过程是很有必要的。不同的地理空间和地貌景观如经纬度、海拔高度、高山、丘陵、平原、洼地、河流、湖泊、海岸等各有不同的风化剥蚀强度,而气象因素如气温、气压、湿度、降雨量、风力及风向、冰冻、积雪等又直接左右表生风化作用进行。这些因素都控制着矿床露头的变化改造作用。

(七)矿床形成年代、改造年代和变化时段的测定

运用同位素定年方法,结合地质分析,可从时间维去认识矿床变化改造的地质年龄、经历的时间、变化的速率等,帮助了解矿床变化的阶段性及每个阶段的变化特征。目前,在矿床成矿年龄方面已积累了大量的测定数据,还需密切结合地质体时-空关系来慎重比较和厘定,而关于矿床改造年龄方面研究刚刚起步,需要积累资料和经验。

(八)模拟实验

现有的成岩成矿实验大都是模拟矿床形成过程的物理化学作用及控制参量(高温高压、常温常压及其他),而很少注意到对矿床改造破坏过程的实验研究。应该有重点地开展这类研究,以便获得规律性认识;还可为研究矿床表生变化中有害元素分散对生态环境的损害作用提供可借鉴的资料。

❺ 矿床的基本知识

(一)矿石、矿体和矿床

1.矿石

矿石是指地壳中有用矿物(可以是单矿物或多矿物组成)的固态集合体。

矿石和岩石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矿物的集合体,只不过矿石中含有有用矿物(可加工利用的金属或非金属矿物),如铜矿石中的黄铜矿,亦称矿石矿物。矿石中除矿石矿物外,常有与之伴生的暂时无工业价值的矿物,叫脉石矿物,如铜矿石中的长石、石英和方解石,在矿石处理过程中是被废弃的。

矿石品位指矿石中有用成分的单位含量。大多数金属矿石以质量百分比表示。一般情况下,矿石品位愈高,质量就愈好,矿石品位也是衡量矿床经济价值的主要指标。矿石的工业品位即最低平均可采品位,是对单个矿段主要有用组分平均含量的最低要求。边界品位又称边际品位,是划分矿与非矿(围岩或夹石)界线的品位,即圈定矿体的最低品位。平均品位高于边界品位,低于工业品位的矿体,其拥有的储量暂不能利用,称为表外储量。

2.矿体

矿体是指由矿石和脉石组成,在地壳中占有一定空间位置,并具有一定大小、形状、产状和有用矿物的矿物集合体。它是组成矿床的核心部分;是矿山开采的对象。

3.矿床

矿床是指在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有用矿物堆积体的质和量达到工业要求,能为国民经济利用时称为矿床。矿床按其规模分为小、中、大和特大型。矿床由一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矿体组成。矿床是综合地质体(图1-2);其包括矿体、围岩、构造。矿体周围的岩石叫围岩;位于矿体上盘的围岩叫顶板;位于矿体下盘的围岩叫底板;矿体与围岩的界线有清楚的,也有渐变的。

图1-2 母岩、围岩、矿体及接触带示意图

T2

—泥质灰岩;T2

—灰岩和白云岩互层;T2

—石灰岩和泥质灰岩;SK—矽卡岩;1—含斑黑云母花岗岩;2—白岗岩;3—矽卡岩化变辉绿岩;4—矿体;5—破碎带

矿床在不同地质作用和环境下生成,类型多种多样,规模、质量、开采利用的技术条件、矿区自然经济环境及国家需要情况等各不相同,必须对矿床进行勘探,以确定矿床的公元利用价值。

4.母岩

母岩是指供给成矿物质的岩体。如辉长岩是钒钛磁铁矿的母岩。能提供成矿物质的岩层,则称为矿源层。

5.围岩

围岩是指矿体周围没有开采利用价值的岩石。有的围岩就是矿体的母岩;如铬铁矿矿床,矿体通常产于超基性侵入岩的母岩体中。但多数情况围岩和母岩是不一致的。

(二)矿产勘查阶段与矿床勘探方法

根据国家颁发的 《GB/T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和 《GB/T1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规定:

矿产勘查最终的目的是为矿山建设设计提供矿产资源/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等必需的地质资料,以减少开发风险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1.矿产勘查工作阶段划分

固体矿产勘查工作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4个阶段。

(1)预查

预查是通过对区内资料的综合研究、类比及初步野外观测、极少量的工程验证,初步了解预查区内矿产资源远景,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并为发展地区经济提供参考资料。

(2)普查

普查是通过对矿化潜力较大地区开展地质、物探、化探工作和取样工程,以及可行性评价的概略研究,对已知矿化区作出初步评价,对有详查价值地段圈出详查区范围,为发展地区经济提供基础资料。

(3)详查

详查是对详查区采用各种勘查方法和手段,进行系统的工作和取样,并通过预可行性研究,作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圈出勘探区范围,为勘探提供依据,并为制定矿山总体规划、项目建议书提供资料。

(4)勘探

勘探是对已知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区或经详查圈出的勘探区,通过应用各种勘查手段和有效方法,加密各种采样工程以及可行性研究,为矿山建设在确定矿山生产规模、产品方案、开采方式、开拓方案、矿石加工选冶工艺、矿山总体布置、矿山建设设计等方面提供依据。

矿产勘查工作,一般应按规定的阶段循序渐进,对特别复杂、难以正规设计开采的矿床,可以边探边采;个别地质条件简单的矿种或正在开采矿山外围和深部的矿床勘查阶段,也可按实际情况简化和合并,但应经有关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2.矿床勘探技术方法

为研究矿床地质构造,揭露、追索和圈定矿体,查明矿产的质和量,以及了解矿床水文地质和开采条件等所采用的各种工程和技术方法,总称勘查手段。目前常采用的钻探和坑探工程合称探矿工程或勘探技术。除探矿工程外,还常配合采用物化探方法,判断矿体的位置和产状,指导探矿工程布置,检查探矿工程质量和寻找盲矿体。

(1)探矿工程简介

探矿工程有时也称勘探技术,除钻探、坑探两个主要方面外,为完成矿产勘查工作而必须进行的其他工程,如交通运输、修配业务、动力供配等,也属探矿工程的范畴。

1)坑探工程(简称坑探)。为揭露地质及矿产现象而在地表或地下挖掘不同类型坑道的技术手段叫坑探工程。坑探工程又分为地表坑探工程(剥土、浅坑、探槽、浅井等)和地下坑探工程(平巷、竖井、斜井等)两种。地表坑探受深度限制,作用有限。地下坑探所揭露的地质和矿产地质现象能直接观察描述,也能采取代表性好的实物样品供试验研究,但因工作量大、耗费大且进度慢,一般只能在勘探阶段视情况采用。

2)钻探工程(简称钻探)。钻探工程按施工目的有不同类型,固体矿产钻探又叫地质岩心钻探,由于断面小、效率高、成本低、勘探深度大、适应性强,且能取得地下深处的实物资料,因此在普查找矿和矿床勘探中使用最广。

(2)探矿工程在矿产勘查中的作用与布置形式。

1)探矿工程在矿产勘查中的作用。探矿工程是揭露松散覆盖层以下的各种地质现象,取得地质矿产资料的基本手段,在地质勘探中主要解决以下问题。①揭露、追索和圈定矿体、矿化带并进行采样。②验证各种重要的物、化探异常。③揭露实测剖面上被松散物掩盖的部位。④揭露被松散物掩盖的各种地质体及其接触关系。

图1-3 分段布置勘探线

1—矿体;2—探槽;3—浅井;4—钻孔;5—勘探线及编号;6—矿体产状

2)探矿工程布置。①勘探工程布置原则。为有效地对矿床进行勘探,充分发挥工程作用,必须遵循下列原则:一是,各种勘探工程必须按一定间距有规律地布置,尽量使各相邻的工程互相联系,以便绘制出一系列的勘探剖面。二是,应尽量垂直矿体或矿带走向(或主要构造线方向)布置,以保证沿矿体厚度方向揭穿整个矿体或矿带。三是,充分利用早期施工的工程,以节约时间和费用。四是,遵循对矿体的认识规律,坚持由已知到未知,由地表到地下,由稀到密的布置工程。②勘探工程的布置形式。目前用来追索和圈定矿体的勘探工程布置有三种:勘探线、勘探网和水平勘探。第一种:勘探线。将勘探工程布置在大体垂直于矿体走向或长轴方向的铅垂平面内的总体布置形式,称为勘探线(图1-3)。勘探线是最常用的工程总体布置形式,一般适用于二向延伸、有明显走向和倾斜(20°~70°)的层状、似层状、透镜状、脉状矿体。勘探线一般应相互平行但矿体范围大、走向有显着改变时(大于20°),也可以分区分段布置。第二种:勘探网。勘探工程布置在两组不同方向勘探线的交叉点上,构成网状的工程总体布置形式,称勘探网。其特点是可以依据工程资料,编制2~4组不同方向的勘探剖面,以便从多个方向了解矿体的特点和变化情况,故多用于产状水平或倾角小于20°缓倾斜的层状、似层状及倾向不明显的浸染状矿体、风化壳矿体和砂矿勘探。勘探网有正方、长方(矩形)、菱形、三角形网(图1 4)。第三种:水平勘探。主要用于水平勘探坑道(有时也配合钻探)沿不同深度揭露和圈定矿体,构成若干层不同标高的水平勘探剖面。这种勘探工程的总体布置形式叫水平勘探。勘探工程密度又称勘探间距或勘探网度,是指每个穿透矿体的工程所控制的矿体面积,通常以工程沿矿体的走向和倾向的距离来表示。如网度100m×50m,是指工程沿矿体走向距离为100m,沿倾向或变化最大方向的距离为50m。勘探网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矿体的复杂程度和要求探明的储量等级等。

图1-4 勘探网的类型

1—矿体;2—设计钻孔;3—施工未见矿钻孔;4—施工见矿钻孔

❻ 典型金矿床(体)的构造叠加晕模型研究内容与方法

1.成矿的地质背景

区域和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及矿床成因。重点是研究控矿因素,成矿规律,特别是矿床中矿体在构造中赋存规律-等距性-无矿间隔,侧伏规律-叠瓦式分布等规律,构造中有利成矿部位是由陡变缓(逆断层),还是由缓变陡(正断层)部位,等等,为应用构造叠加晕对已知矿体深部盲矿定位预测提供依据。

2.成矿的地球化学背景研究与方法

研究与成矿有关地层、岩浆岩中成矿及伴生元素背景含量特征,不仅为确定矿源层或物质来源提供依据,而重要的是为叠加晕研究提供确定异常下限的依据,为计算矿床(体)元素衬度提供背景数据。采样要求:采集地层、岩浆岩有代表性的主要类型岩石,要求新鲜、未风化、未受蚀变及矿化叠加。

3.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不同期次构造中元素浓度及组合特征,是评价区域不同方向构造成矿成晕特征的依据。

4.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1)矿床的元素组合、不同矿体元素组合的确定标准:计算矿床(体)(Au≥1或3g/t)各元素的几何平均值,以各元素的衬度值(几何平均值/矿区背景值)≥2(或3、4、5)为标准,确定元素矿床(体)元素组合。

(2)指示元素在成矿一蚀变过程中不同蚀变带的带入、带出、活化转移特点(图、表)。采集不同蚀变带样品,进行多元素分析,与背景含量对比,以确定各蚀变带元素的带入带出。

(3)指示元素的独立矿物、富集矿物及载体矿物研究:研究矿区内所有能挑出的单矿物的微量元素含量特征,根据各种矿物含量比例及单矿物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概括得出各指示元素的富集矿物和载体矿物(图、表)。

5.不同成矿阶段元素组合特征

根据野外观察矿脉穿插关系,矿物组合,结合镜下矿物交代关系、生成顺序等研究,确定成矿阶段,若前人已划分了成矿阶段则需核实。不同阶段形成矿体元素组合的研究方法有两种:

第一:对不同阶段形成矿体分别采样,多元素分析,以衬度值≥2(或3、4、5)为标准确定元素矿床不同成矿阶段的元素组合;

第二:根据不同阶段矿物组合、各种单矿物成分及其微量元素含量特征,可初步了解各阶段最特征的指示元素含量特征:金矿成矿一般分为四个成矿阶段,第一阶段只能形成金矿化,含金通常≤0.5g/t,Ag、Pb、Zn含量很低;第Ⅱ阶段为主成矿阶段,Au含量≥2~3g/t,Ag、Cu、Pb、Zn含量相对较高;第Ⅲ阶段为多金属硫化物主成矿阶段,Au含量≥3g/t,以含Ag、Cu、Pb、Zn含量相对最高;第Ⅳ为碳酸盐阶段,只能形成弱金矿化,含金≤0.5g/t,以含Mn高为特点。以此为标准,据样品分析结果挑出不同成矿阶段的样品,计算各元素几何平均值,以衬度值≥2(或3、4、5)为标准确定矿床不同成矿阶段的元素组合。

6.矿床叠加晕轴向分带特征研究与方法

(1)计算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计算结果与总结出的中国金矿床原生晕综合分带序列对比,是否属于正常分带,据此分析其叠加结构。

(2)矿床地球化学参数轴向变化特点,若发生转折,可据其转折分析不同阶段的叠加结构。

(3)不同标高黄铁矿单矿物微量元素或参数轴向变化规律,若发生转折,可据其转折分析不同阶段的叠加结构。

(4)不同标高石英包裹体气相、液相成分或参数轴向变化规律,若发生转折,可据其转折分析不同阶段的叠加结构。

7.矿床(体)构造叠加晕特征研究与方法

采样布置:对所研究和需进行深部预测的每个矿床(体)或矿脉从地表露头、探槽或浅井到深部坑道、钻孔要系统布置采样,以便研究矿体(晕)在空间的轴向构造叠加晕变化特点。

采样方法:在构造或蚀变带内选择有热液叠加部位(强蚀变或强矿化部位)的一定范围内多点采组合样。在走向上采样点距5~10m。若构造蚀变带厚度大于2m时,在构造蚀变带厚度方向上按2m采一个组合样品。

前、尾晕特征指示元素的确定:根据叠加晕剖面图、平面图及垂直纵投影图中已知矿体前缘、尾晕各指示元素浓度,确定单阶段形成矿体的前、尾晕特征指示元素。

叠加晕的叠加结构确定:根据前、尾晕特征指示元素浓度在轴向上分布特点,分析叠加晕的叠加结构。

8.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找矿模型)

包括构造叠加晕模式(图示)和盲矿预测标志。

(1)构造叠加晕模式用图表示,并有文字说明。图中要展示出单一阶段形成矿体原生晕轴向分带——前缘晕、近矿晕和尾晕,突出不同成矿阶段形成原生晕在空间上的叠加结构,特别要突出串珠状矿体或已知矿体深部盲矿或第二富集带盲矿体前缘晕与上部已知矿体尾晕的叠加共存特点。

(2)预测盲矿的构造叠加晕标志:根据模式确定具体预测盲矿的构造叠加晕标志和建立定量预测的数学模型。

9.在矿区深部及外围进行盲矿预测,提出盲矿具体靶位(赋存部位)

10.预测靶位内金金属量

11.验证后需进一步跟踪研究总结、提高

❼ 矿床类型

区内矿床(化)类型较多,成因复杂多样。本书在前人研究成果资料基础上,综合分析区内矿床产出地质条件、成矿环境和成矿作用、物质来源及矿化特征,对区内矿床类型进行了划分(表2-1-2):主要有岩浆热液型矿床(钨、钼、锡、铅、锌、银、金、铜)、斑岩型矿床(钨、钼、铜、金)、矽卡岩型矿床(钨、铅、锌、银、铜)、石英脉型矿床(金)、热水喷流沉积型矿床(铜)、沉积-改造型矿床(银、铅、锌)及砂岩型矿床(金)。

(一)岩浆热液型矿床

这类矿床是安徽东南地区的主要矿床类型,包括高中温热液矿床和热液脉状矿床。前者以金矿化为主,后者以钨、锡、铅锌、铜矿化为主。该类矿床主要分布在太平褶断带和皖浙褶断带内,以及历口构造带与太平褶断带结合部位、近东西向断裂和北东向主干断裂两侧,以乌溪(金、铅、锌、银)、西坞口(钨、锡)、铜尖下(铜)、古门坑(钨)、巧川(铜、钨)等矿床为代表。

表2-1-2 安徽东南地区钨钼锡铅锌银金铜矿床(矿化)类型表

续表

该类矿床主要赋矿地层是青白口纪周家村组与井潭组碎屑岩、火山岩类岩石组合,南华纪南沱组含砾含锰凝灰质岩,夹透镜状白云质灰岩、含砾粉砂岩。早震旦世蓝田组含锰白云质灰岩、炭硅质板岩、泥灰岩、钙砂质板岩,寒武纪大陈岭组泥灰岩、钙质板岩及志留纪石英砂岩、细砂岩、粉砂岩。控(容)矿构造主要为断裂构造破碎带、韧性剪切带、层间构造及裂隙构造。与成矿有关的侵入岩主要为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斑岩等。矿体形态一般为脉状、透镜状和条带状等,矿石结构主要为细脉状、浸染状及块状,蚀变特征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钾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及碳酸盐化。钨锡矿石结构多为细脉状、浸染状和团块状,围岩蚀变为云英岩化、绢云母化、硅化、黄铁矿化,云英岩化一般在矿体中上部发育。

矿石矿物组合:金矿石除自然金外,尚有黄铁矿、毒砂、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自然银、辉钼矿等;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绢云母、绿泥石等,次要矿物为白云母、钾长石、方解石等。钨锡矿石金属矿物为白钨矿、黑钨矿、锡石、辉铋矿、毒砂、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等;脉石矿物为石英、白云母、萤石等。铅锌银矿石金属矿物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等;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次为方解石、萤石、绢云母、绿泥石等。

这类矿床已知矿产地一般为中小型,矿石品位金为中至富,钨锡铅锌银矿多数为中等品位。

(二)斑岩型矿床

斑岩型矿化为钨、钼、铜、铅、锌等,主要分布在历口构造区及其与白际岭岛弧区接合部位,大体沿近东西向祁门-三阳断裂北侧及北东向宁国墩-五城断裂中段及北西向断裂北段分布。已知矿产地主要有东源钨钼矿床、三宝铜铅锌矿床、金谷山铜钼矿床和古祝钼铜矿床等。

这类矿床地质特征与国内外典型斑岩型矿床有相似之处。控矿构造主要为东西向主干断裂及层间滑脱构造、裂隙构造和隐爆角砾岩带。与矿化有关的侵入岩为晚侏罗世花岗闪长斑岩、斜长花岗斑岩、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侵入体多呈小岩株、小岩瘤及岩枝产出,具有深源高位侵入特征。岩体出露面积一般为0.5~1km2。岩石斑状结构明显,石英颗粒呈卵状、粒状,具有熔蚀特征。岩体周边围岩主要为中新元古代砂质千枚岩、绢云母千枚岩、变质火山岩,早古生代砂岩、灰岩、硅质岩等。围岩蚀变为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钾化、黄铁矿化、角岩化、碳酸盐化。蚀变水平分带与国内外典型斑岩型矿床相似,矿体形态多数呈透镜状、脉状。矿石结构构造为细脉状、网脉状、浸染状、角砾状。裂隙构造发育地段矿脉分布密集,矿石品位较富。矿石金属矿物为黄铜矿、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辉钼矿、白钨矿、磁黄铁矿、磁铁矿、赤铁矿等,脉石矿物为石英、重晶石、绿泥石等。

已知矿产地矿床规模多为大、中型,区域成矿地质条件显示,区内斑岩型钨钼铜金多金属矿资源潜力较大。

(三)矽卡岩型矿床

矽卡岩型矿床多数产地分布在江南造山带北侧太平褶断带及皖浙褶断带北荆州-仙霞段内,以钨、铜、铅、锌、银矿化为主。在区域上大致沿江南深断裂、周王断裂及宁国墩-五城断带东北段两侧分布,可以逍遥钨铜多金属矿床、际下钨铜矿床及铜山铜矿床为代表。

这类矿床的含(赋)矿地层主要为南华纪南沱组、震旦纪蓝田组、寒武纪大陈岭组、杨柳岗组及二叠纪栖霞组,其岩石组合主要为泥灰岩、白云质灰岩、碳硅质板岩、含炭质粉砂质泥岩、含锰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及条带状灰岩等。与成矿有关侵入岩为晚侏罗世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玢岩、二长花岗岩等,矿体多受岩体接触带及层间构造控制,矿体为似层状、透镜状。矿石结构构造为浸染状、条带状、细脉状矿石,围岩蚀变为矽卡岩化、硅化、透闪石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等。钨矿床矿石矿物组合,主要为白钨矿、磁黄铁矿、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自然铋等。脉石矿物为石英、透闪石、透辉石、绢云母、绿泥石、方解石等。铅锌银多金属矿石金属矿物为方铅矿、闪锌矿、斑铜矿、黄铁矿、自然银等。

已知矿床一般为大中型,钨矿石品位为中-富,铅锌银矿品位为中贫。

(四)石英脉型矿床

这类矿床主要分布在白际岭岛弧带内,以金矿为主,次为金多金属矿床(点),自南向北有璜尖、韩家、天井山、小贺、老棚等金矿点,大体呈北东向展布。金矿化分布在青白口纪周家村组和井潭组变质火山-沉积岩、变质中酸性火山岩、晋宁晚期片麻状花岗岩和花岗质糜棱岩带内,受韧性剪切带和韧脆性剪切带控制。矿石类型有含金石英脉、含金蚀变岩和含金糜棱岩。含金石英脉主要分布于韧性剪切带中心或边部,矿石含石英、少量硫化物和自然金,具他形-半自形和包裹结构,团块状、浸染状和片状构造。金属矿物以黄铁矿为主,次为毒砂、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黝铜矿、白钨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次为重晶石、绢云母、碳酸盐等。蚀变岩型金矿石主要分布在蚀变破碎带内,可分为石英网脉状型、绢云母化蚀变岩型、硅化黄铁矿蚀变岩型3种矿石。前二者矿石品位较低,后一种矿石含金为中等。矿石具角砾状结构、致密块状构造。金属矿物除自然金外,主要有黄铁矿、黄铜矿,次为白钨矿、闪锌矿等。矿石品位中等,部分矿石品位较高,含金糜棱岩主要分布于韧性剪切带中心及花岗质糜棱岩边部。以含金石英绢云千糜岩为主,次为含金硅化花岗质糜棱岩和含石墨绢云钠长千糜岩。细脉状、浸染状构造,金属矿物具半自形-他形晶粒状结构。金属矿物除自然金外,主要有黄铁矿、毒砂、黄铜矿、方铅矿、白钨矿等;非金属矿物有绢云母、石英、绿泥石、钠长石、重晶石、方解石等。这类金矿产地一般为小型,矿石品位较高,但地质研究程度较低,区域成矿条件显示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五)热水喷流沉积型矿床

这类矿床一般是在水下海底之上进行,由热水喷流沉积成矿作用形成。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海底火山热液和喷气。安徽东南地区海相火山热水喷流沉积型铜矿床按其成矿方式和赋矿层位,可分为产于中元古代变质细碧角斑岩中的铜矿床及产于青白口纪变质火山岩系中的铜矿床两个亚类。

1.产于中元古代变质细碧角斑岩中的铜矿床

这类矿床主要分布于江南造山带白际岭岛弧带的北西侧,在成因上与海底火山喷发的细碧角斑岩密切相关。含矿地层为中元古代西村岩组,其岩性为蛇绿岩套组合,主要有细碧岩、球粒玄武岩、层状辉绿岩、角斑岩及石英角斑岩,其间夹有千枚状碎屑岩。岩性大致显示海底喷发由基性到酸性,且在火山喷发间歇期间沉积碎屑岩(千枚岩、硅质板岩等)。海相火山岩具枕状构造,含钠质高。铜矿化产于细碧岩中,呈细脉浸染状。细碧岩铜丰度值为0.005%~0.15%(黄土岭),明显高于该区碎屑岩铜丰度值0.005%,再从硫同位素δ34S及32S/34S值分析,铜源来自海底火山。可以黄土岭、水竹坑铜矿为代表。

铜矿体形态为透镜状、脉状和薄层状。矿石结构多为细脉状、细粒浸染状。围岩蚀变主要为绿泥石化、阳起石化、透闪石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硅化等。矿石金属矿物为黄铁矿、磁黄铁矿、磁铁矿、黄铁矿、斑铜矿、钛铁矿等;脉石矿物为绿泥石、绿帘石、阳起石、透闪石、石英、方解石等。

已知矿产地多为小型矿床(点),但矿石铜品位一般较富。

2.产于青白口纪变质火山岩系中的铜矿床

这类矿床(点)主要分布在江南造山带北部历口构造带北侧。已知铜矿床(点)有宕里、壁坑、上戴、田畈里等地。铜矿化产于青白口纪铺岭组安山岩、安山玄武岩中。这类矿床的成矿作用和形成机理研究不够,因而在成因上有争议。然而研究资料表明,这类矿床是在海底火山喷流口以上,由海底火山通道喷流溢出的含矿热液和火山物质通过与冷海水相互作用,使热水和气液中物质组分在海底沉淀而富集成矿。区内这类矿床(点)具有以下地质特征:具有一定层位,层控、时控特征明显;矿石铜矿化呈层纹状,矿石具有原生微细层理和微细沉积韵律;矿体多为薄层状、条带状(顺层条带),平行脉状;岩矿围岩常见有硅质岩(喷流岩);矿体上下盘具有不对称蚀变作用,即在矿体下盘见有底蚀构造。由此说明这类矿床是在喷流口以上海底所形成的热水喷流沉积矿床。

矿床围岩蚀变主要是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硅化、绿帘石化等。矿石金属矿物为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赤铜矿、黄铁矿等;脉石矿物是绿泥石、绿帘石、透闪石、石英、方解石等。

已知铜矿产地为小型和矿点,品位贫-中等。

(六)沉积-叠加改造型矿床

这类矿床先是同生沉积,后经岩浆热液改造富集成矿。已知矿化带由西向东,主要沿大历山岩体北侧—黄山岩体东侧—仙霞岩体北侧,及黟县岩体—蓝田一带分布,总体呈东西向分布。已知含(赋)矿地层主要为震旦纪蓝田组和寒武纪荷塘组黑色岩系,岩石类型主要为锰质碳酸盐岩、钙泥质碳酸盐岩及炭质泥岩组合。一般蓝田组第二岩性段上部黑色炭质页岩及第三岩性段含锰粉砂岩和泥岩,银铅锌矿化较为富集。矿体多产于白垩纪花岗闪长岩体周边的黑色岩系中。矿化富集地段与岩浆热源有关的矿体多呈层状、似层状和透镜状。

围岩蚀变主要有透辉石化、绿泥石化、硅化、绢云母化、透闪石化、碳酸盐化。矿石金属矿物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磁黄铁矿、硫碲矿、黄铜矿等;脉石矿物为石英、透闪石、绿泥石、方解石、绢云母等。银的富存状态为两种形式,一是分散在方铅矿内呈类质同象形式;另一种是方铅矿内的含银包体,如硫碲银矿、硫碲铅银矿等。方铅矿是银的主要载体矿物。

已知银铅锌矿产地规模为中小型,矿石品位中等,具有良好的资源潜力。

(七)砂岩型矿床

这类矿床以铜金矿化为主,产于中生代陆相红层盆地区,可以莲花尖金矿和桂林铜矿为代表。金矿含矿地层为侏罗纪月潭组,岩性为其底部的石英砾岩、粗砂岩。铜矿化含矿地层为白垩纪徽州组,岩性为紫红色砂砾岩、粗砂岩及岩屑砂岩等。

已知金铜矿产地一般规模小、品位较低,可供地方开采利用。

❽ 矿床学研究内容和方法

矿床学研究内容通常可概括为研究矿床的特征及其形成条件、形成作用与过程时空分布及其控制因素。前者即阐明矿床的成因,后者即查明矿床的分布规律。矿床学正是围绕着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断发展起来的。

现代矿床学已包括以下一些相对独立而又互有联系的研究领域。成因矿床学或称矿床地质学讨论矿床成因和分布的基本理论问题。金属矿床学研究各种金属富集成矿条件及矿床类型。非金属矿床学研究各类非金属矿产形成条件和矿床类型。矿相学在显微镜下研究金属矿石的矿物组成和微观组构。区域成矿学主要是通过分析区域成矿背景,阐释成矿作用演化和矿床分布规律。还有矿床地球化学是矿床学与地球化学的边缘学科,从 20世纪30~40年代开始把地球化学理论和方法应用到矿床研究以来,显着地扩展了矿床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矿床研究工作一般是结合着矿床的发现、勘查与开采过程而进行的。研究一个具体矿床的工作内容大体包括以下方面:①区域地质特征,矿床在区域地质构造分区中的位置,该地区的沉积作用、岩浆作用,构造发展和成矿的有利背景。②矿区地质特征,区内的岩石、构造类型和特点,矿床的产出条件及分布。③矿体的产状和形态及其空间位置的控制,矿体内外矿化特征变化的查明。④矿石的类型,矿石的组成和组构,有用组分的存在形式,影响矿石质量的因素。⑤综合研究,矿床成因和类型的确定,矿床的评价。在不同工作阶段中研究的内容有所侧重,在矿床寻找和发现初期,着重研究区域和矿区与成矿有关的基础地质问题,对该地区成矿条件作出远景评价。在矿床勘查阶段,研究工作更多地围绕矿床本身。通过详细的地质工作和各项勘探工程所取得的资料数据的整理分析,总结矿床的特点并作出对矿床的工业评价。在勘查工作进程中以及开采过程中也常常需要针对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某些专题性研究工作。总的来说,矿床研究始终是围绕这两个中心,一是尽可能获取矿床成因信息,二是取得充分的矿床评价的资料和数据。

矿床研究内容的多层次性和综合性,要求多种矿床研究方法的相互配合与补充。矿床研究要应用矿物学、岩石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等各基础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当然,更要应用和发展矿床地质学、矿相学这些矿床学自身的理论和方法。随着矿床地球化学已成为研究矿床不可缺少的内容,许多借助现代分析测试技术进行分析对比的矿床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已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下面对野外现场地质研究和实验室研究重要方法及特点作一概略介绍。

野外或现场地质观察研究:在收集和研究前人工作成果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工作区地质路线和重点地段的踏勘调研,实际了解区域地质特点及成矿条件。对矿区内地表露头和揭露矿体的各种勘探工程、钻孔岩心进行全面的观察和描述,同时采集各类标本、样品,并作系统的编录,为进一步实验室研究准备材料。

地质填图是区域和矿区地质研究的基本方法,一般区域地质图采用中比例尺,矿区地质图采用大比例尺。随着矿床类型的不同,进行中大比例尺填图时都带有专门地质测量的性质。如针对沉积岩区、火山岩区、侵入岩区、构造简单或构造复杂地区都有相应的岩石学研究和构造测量与解析等不同研究内容和方法特点。

利用各种类型勘探工程成果补充地面地质观察研究是矿床地质研究的重要特点和优点。经过合理选择和精心布置的探槽、浅井、坑道及钻孔,揭露和控制了矿体的分布和产状形态变化。在山地工程的工作面上和对钻孔的岩心进行详细观察、素描和描述,并系统采样分析,确定矿体边界,并获得对矿石类型、特征与质量变化的了解。整理各项工程资料,编制出适当比例尺的坑道平面图,勘探线剖面图,以及纵剖面图等地质图件,这些图件是获得对矿床从局部到整体的认识和客观反映矿体特征以及正确进行矿床评价的基本依据。

实验室研究:包括传统的岩石学、矿相学方法和有了很大发展的包裹体研究方法以及在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矿床地球化学研究方法。

岩石学和矿相学:在透射光和反射光显微镜下研究矿区岩石和矿石的类型、矿物组成和组构特点,确定矿物共生组合和生成顺序,划分成矿阶段,查明一些矿物的赋存状态,以及测量矿物颗粒大小和交生关系等影响矿石加工工艺的性质。显微镜下观察一方面弥补了肉眼观察尺度的限制,另一方面又为作进一步微区、微量组分研究指示方向,它是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

矿物包裹体研究:包裹体研究是在矿床研究中早已应用的方法之一,近年来有了很快的发展,这里包裹体指的主要是矿石中某些矿物内部的气液相包裹体,它们是当矿物形成时被捕获在其晶体缺陷中的少量成矿流体。这类包裹体多数<100μm,在显微镜和冷、热台上研究改变温度时气液相包裹体的变化可测得或计算出成矿时的温度、压力,也可以测定其盐度、密度、PH值、氧化还原指标等。借助新的技术也已能够进行包裹体内微区微量成分分析和流体的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分析,而获取到更多的成因信息,包裹体研究是现在研究成矿流体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方法的应用:在一般岩矿鉴定基础上,针对某些特殊需要还可以选择应用光谱(发射光谱、吸收光谱、拉曼光谱)、极谱(汞电极极谱)、质谱(气体质谱和固体质谱)、色谱(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能谱分析(如中子活化法),确定有关岩石和矿物的化学成分,包括微量成分和矿物微区的成分。也可以选择利用 X射线分析、热分析、电子显微镜分析(透射电镜、反射电镜及扫描电镜即电子探针)和矿物谱学(红外、核磁共振、穆斯堡尔谱等)研究其结构和原子价态,有的也涉及矿物成分。

现代分析测试应用到研究地球化学以来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各类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整理研究和统计计算,已经大大丰富和深化了对各种地球物质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规律的认识。矿床地球化学研究方法主要就是通过分析测试取得研究对象分析测试的结果后与已有数据、已建立起来的规律性进行对照和比较,作出有关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等的判别与解释。现在应用最多的是微量元素研究和同位素研究。

微量元素研究:微量元素一般是指地壳中丰度较小、主要以类质同象或混入形式存在于主元素矿物或岩/矿石中的一些元素,各种金属矿物内有不同的微量元素组合,例如铅锌矿石内有Cd、In、Ga、Ge、Se、Te、T1,钨锡矿石内有Nb、Ta、Sc、Te、Bi、In、稀土元素等。已知在内生和外生成矿作用过程中微量和常量元素出现一定的演化序列,微量元素与相关常量元素的比值可作为地壳物质演化与成矿作用的标志。一些矿物或共生的矿物对微量元素的含量可用作地质温度计。研究地区岩石和矿石中微量元素含量与已经计算出来的地球层圈、各类岩浆岩、沉积岩中微量元素丰度值的比较可用于成岩成矿物质来源的探索和构造环境的推断。特别是稀土元素中14个元素的含量经标准化后作出的REE配分型式以及稀土元素总量、重稀土元素的比值、Eu 和Ce元素组成与标准的偏离(δEu,δCe)等参数都已用于判别成矿物质来源、成矿过程物理化学条件。

同位素研究:首先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能获得许多成岩成矿信息。应用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与陨石硫作标准的对比(δ34S)可以判断硫的来源,区分出陨石硫、海相硫酸盐型硫、生物硫或其间的过渡类型。应用氢、氧同位素组成与大洋水标准对比(δD、δ18O)可获得成矿流体水的类型和来源,区分出是大气降水、盆地地下水、地层水、变质水与岩浆水等。同样,利用碳酸盐矿物中的δ18O、δ13C也可以判别流体的起源与演化。成矿系统中硫和碳同位素结合起来研究可以确定成矿流体的温度和fo2、fs2、fco2等物理化学参数及矿石沉淀机理。一些硫化物矿物对的同位素组成也可作为地质温度计。

同位素年龄测定是应用放射性同位素衰变的基本原理,确定岩石和矿物形成时间的方法。一个计时的同位素系统包括放射性母体和稳定子体。研究工作主要是对选送样品分析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和作图,得出其年龄值。要根据矿床类型选择适合的测定对象和测定方法,如岩浆矿床可以用同时形成的含矿围岩确定;铀矿床可用晶质铀矿等矿石矿物用 U-Pb法测定;稀土矿床用独居石进行 Th-Pb或 Sm-Nd法测定得出准确成矿年龄;对硫化物矿床可用其中的黄铁矿进行Re-Os法和40Ar-39Ar法测定;方铅矿进行矿石铅-铅法测年。有的矿床也可以用成矿期间蚀变矿物进行测年。另外,要考虑不同成矿时代的矿床用不同的测定方法。如元古宙以前的矿床用 Sm-Nd全岩等时线法,晚元古代至古生代矿床用Rb-Sr全岩等时线法较好,新生代以来的矿床可用40Ar-39Ar 法、K-Ar法。现代成矿作用时代研究用14C法。

在矿床研究方法中,还应该提到成矿作用实验研究和热力学研究,这些研究显然更具有理论研究的意义。矿床学文献中早已引用了一些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各种热力学相图,用以说明成矿作用发生的物理化学条件和地质地球化学机理。现在的实验研究就内容来看,不仅研究金属元素在岩浆和热液中的行为,而且已研究了挥发性组分在岩浆分异作用中和非岩浆成因低温成矿作用中的行为与成矿的关系。由于矿床形成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很难完全进行实验模拟,因此实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只是近似的,其应用是有条件的。此外,由于成矿作用实验研究需要特殊的实验设备和条件,其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随着成岩成矿模拟实验的发展,矿物热力学数据的不断积累,可以用矿物组合的热力学数据作为已知条件,用计算方法获得有关矿物组合平衡温度、压力与逸度、酸碱度及氧化还原电位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绘制出温度-压力、温度-逸度或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的矿物平衡相图,从而取得矿床形成物理化学条件某些定量或半定量的数据。现在,热力学研究在成矿流体性质、金属元素迁移和沉淀条件与机理、矿物组合的平衡关系、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等方面都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阅读全文

与矿床类型研究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落地旋转镜子安装方法 浏览:213
孔雀制作手工方法视频 浏览:355
正确的开车步骤和方法 浏览:114
钓鱼箱制作方法视频 浏览:137
握笔的正确方法图片铅笔 浏览:60
快速疏通蹲坑的方法 浏览:583
胰岛素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浏览:572
手机的数据开关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962
楼梯护墙面的测量方法 浏览:381
幼儿园的教育方法有哪些内容是什么 浏览:269
如何测试自己的尿液的正确方法 浏览:867
英语口语演讲的技巧和方法 浏览:166
咬肌最好的锻炼方法男生 浏览:644
男性锻炼心脏最好的方法 浏览:168
戒指的折叠方法视频 浏览:150
电脑强制进去桌面的方法 浏览:763
剪星星的方法视频 浏览:922
最简单的破土方法 浏览:499
维e淡斑使用方法 浏览:358
淋巴细胞计数有哪些方法 浏览: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