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行为分析训练方法

行为分析训练方法

发布时间:2022-06-12 22:23:17

㈠ 行为分析法是什么

应用行为分析法( Applied Behaviour Analysis, 简称ABA ) 是将目标任务(即教学的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按照一定的方式和顺序分解成一系列的较小的或者相互相对独立的步骤,然后采用适当的强化方法,按照任务分解确定的顺序逐步训练每一小步骤,直到儿童掌握所有步骤,最终可以独立完成任务,并且在其他场合下能够应用其所学会的知识、技能。它以操作制约的原理和方法为核心去更易儿童的行为,按儿童的学习目标,设计情境和选定可影响该目标行为的增强物,并以他们自发的反应行为,建立新的适应行为,消除或改善因孤独症征状而引致的不当行为。

1.情境设计
开始训练时,需要找一个视觉和听觉刺激很少的、相对固定的环境。比如,一对一的个别训练室,在那儿放一个小桌子和两个小椅子(椅子的高度必须以能相互对视为准),地上铺有地毯;房间布置要尽量简单,以暗色调为主,但光线要充足,周围不要有可以吸引儿童注意力的物品,甚至连墙壁也只要白墙即可,条件允许的话可在墙壁的适当位置安装能做观察用的单向透视镜;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指导者从旁协助教学;根据课程设计需要,室内可置必要之教材教具。

2.指导课题
依据个别的教育治疗目标,一次进行一个孤独症儿童行为治疗目标。

3.指导方式
① 一对一的个别训练 一对一教学,这是主要形式,适用于参与能力、模仿、语言、认知和精细动作等项目的训练,生活自理、听一步指令、粗大动作等项目。训练时一定要选准可以影响儿童行为能力发展的增强物;随着儿童在一对一的个别训练中行为的获得和儿童能力的发展状况,逐步将儿童带入小组或团体中做泛化指导,使得个别指导中所习得的行为得以在团体或生活实际中发展。
② 以活动为基础的教学,这适用于教儿童同他人游戏、交往、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等项目。
③ 偶发事件中的教学,在生活(家庭、社会等)中,尤其是社会交往、社会适应等活动,抓住机会促使儿童运用已会的知识、技能和展示已养成的行为、习惯;抓住机会自然地教给儿童知识、技能、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4.时间要求
每周在家里有30—40个小时的训练,就是说每星期6—7天的训练,每天5—6个小时;每次训练的时间要根据儿童的年龄、整体水平(注意力、身体状况、情绪、刻板行为等等)综合决定。两岁半以前的儿童,主要以活动为基础的教学,一般每次要10—15分钟;三—四岁的儿童每次15—20分钟;四—五岁的儿童,每次要20—25分钟;五岁以上的儿童,一般每次要30分钟左右;学龄前儿童,一般每次要35分钟,学龄期儿童每次要40分钟左右。从安排来讲,最好、有效的是每周上20—40小时一对一的操作练习课,逐步乏化,尽快开始加入小组或集体操作练习课。

5.应用行为分析法的特点
① 目标分解 即把任务(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分成若干很小的步骤 。比如,学习洗手 :打开水龙头----淋湿双手----拿肥皂----抹肥皂----把肥皂放回原位----搓手(搓手心----交叉搓手背)----用水冲洗双手----清洗手心、手背----关水龙头----把手擦干。再比如,要教儿童学会配对物品或图片:先要教他学习相配一模一样的物品。先把一件物品(比如,一支杯子)放在面前的桌子上,然后把一支同样的杯子给儿童,并说:“把它放在一样的东西旁”(配对)。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使用“提示”和“强化”来促使儿童正确反应,完成要求。学会了这第一步之后,第二步就要在桌子上摆放两件物品(比如,一支杯子和一个球),儿童就须在摆放之前辨别和区分。由于儿童已经练习过前面的内容,第二步就会容易一些。ABA把每项技能分成很小的步骤练习,就是为了使儿童在学习中更容易得到成功,尽量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减少挫折感。训练中儿童必须先学会每项技能的第一步,才可以开始学第二步。
② 使用提示帮助 为了促使儿童对指令作出(正确)的反应,必须使用提示帮助(这包括手把手练习、语言提示、手势和操作示范等提示)。传统的教育过程往往不包括向ABA这样的提示形式。教一个非孤独症儿童时,他可能通过观察来学习,比如问他“今天是星期几?”他不会回答,或者回答不正确时,可以再询问另一个儿童。如果别的儿童回答正确,那么正常儿童下次也就可以回答出来了。但是孤独症儿童就不一样了,所以必需给他们以提示,给他们多次的机会自己作出反应,再多次得到强化。ABA这种方法更强调对儿童指令后,儿童须马上做出反应。因此,提示的技术就更具意义。比如,教一个儿童学会完成两步的指令(“拍拍手、拍拍桌子”,或者“站起来,把书放在桌子上”……)时,儿童很可能只听从第一项动作指令或后面一项指令,所以,给出指令后,马上示范或手把手提示——让他先完成第一项动作指令,再完成第二项动作指令。有了这样的提示,儿童才对指令可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只要他能够完成了指令(那怕是提示后完成的),还是要对他做出的正确反应给予强化。如果反应不对或不能准确完成则给予示范和帮助提示,并通过反复的练习促使儿童成功,以后逐渐减少对儿童的提示,直到无需提示儿童也能正确做出反应。

③ 强化 ABA强调任何一种行为变化都和它自身的结果有关联。如果一个儿童叫了“妈妈”,妈妈马上高兴的对他笑、并拥抱他,儿童可能因此会更多地叫妈妈。妈妈对儿童的态度强化了儿童的行为。强化的目的是让儿童更愿意配合,更喜欢训练。开始对孤独症儿童训练时,往往能够使用的只是初级强化物,它包括食物、饮料等,在使用初级强化方式(给予食物、饮料)时,也要使用表扬等,逐渐可以引导儿童接受次级强化手段——如表扬、赞赏,拥抱等。教儿童较难的技能项目时,就要使用最好的强化物(儿童最想要的)。强化物可以放在放在使儿童能够看到的地方,让他明确听指令就会有好处。但是不要说“如果你听话,指出那个是公园,就给你吃糖”。这样好像是在讨价还价。最好是通过儿童在完成了应有的反应得到强化的经验,让他来接受你的这种操作方式。在使用赞赏时,除了说“很好”、“真棒”以外,也应该明确地表明你所强化、表扬的是什么行为。比如,在儿童进行对名词的理解的训练时,指令是“把火车给我”,儿童果真把火车拿给你了,结果(强化)可以这样说:“真好,把火车给了老师”即具体说明了什么样的动作反应“真好”。

④ 反复练习 因为使用了强化和提示,儿童才愿意反复进行练习。因为反复进行练习,儿童才能 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的技能。 重复多次的练习,对儿童掌握技能是特别重要的。在美国ABA老师训练新的技能时一般给儿童10次(包括有提示或不提示)练习的机会。这样可以每天了解有百分之几的反应是正确的,有百分之几的是错的。在反复练习时,要寻找各种不同的材料和例子,使儿童所学的技能够得到泛化,另外也可增加儿童的兴趣,如“水果分类”,就可以把不同的水果或它们的图片放在一起排好,引导儿童找出苹果、西瓜等。

㈡ 行为训练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

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也称传统教学系统设计,主要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或认知学习理论,设计的焦点在“教学”上,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精细严密地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进行设计。在教学系统设计领域,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进行设计的模式林林总总,让人目不暇接。综合目前国内外有关文献上介绍的各类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我们采用何克抗教授等总结的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如图 所示。

1. 学员与教学目标分析
(1)学员特征分析
学员特征分析的目的主要了解对教学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学员特征,为后续的教学系统设计步骤提供依据。

①确定学员的原有知识基础。

了解学员的原有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是为了确定当前所学新概念、新知识的教学起点。对学员原有知识基础的确定既可通过对预备技能和目标技能进行测验、分析的方式进行,也可采用“分类测定法”和“二叉树探索法”。分析测定法是先对当前所学概念的原有知识基础按照以往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分成若干种类型,然后再利用与知识基础分类密切相关的问题对学员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就可以推知学习暑关于当前所学概念的知识基础类型。二叉树探索法是根据已学过概念的难易程度对问题进行仔细划分,并将它们按由易到难的程度线排列,从中选择出最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问题,从而也就确定了该学生关于当前所学概念的原有知识基础。

②确定学员的认知能力。

美国着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将学习认知能力按智力活动和复杂程度划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等级。

利用计算机对学员认知能力的评估一般采用的是“逐步逼近法”,其基本原理为:首先由学生本人填写关于学员让知能力的评估表,能力值的范围是0~1闭区间内的任一数值,得到“初始估计值”;利用初始估计值,从领域知识库中选出与该学生认知能力相适应的知识点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系统不断修改学生的初始估计值,得到六项认知能力的“一次评估值”;然后根据一次评估值,再到领域知识库中去选取与该学生认知能力相适应的知识点,继续进行教学,同时,系统再次修改评估值,从而得到六项认知能力“二次评估值”。如此继续下去即可得到该生较准确的认知能力值。

③确定学员的认知结构变量

着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尔认为在认知结构中有三方面的特性对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产生重要影响,它们是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分辨性”、“稳固性”。要确定认知结构是否具有“可利用性”,就是要确定当前所学的新要领、新命题、新知识与学员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种概念、命题或知识之间是否存在类属关系(下位关系)、总括关系(上位关系)或并列组合关系中的某一种关系;确定了原有概念与当前所学的新概念之间的关系,也就确定了认知结构的“可分辨性”;接着需要分析学员认知结构中起同化、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的“稳固性”。一般说来,若能找到和新观念具有类属关系或总括关系的原有观念,那么,这种原有观念对于绝大多数的学员都是比较稳定而牢固的。假如原有观念与新观念之间是并列组合关系,则这种原有观念的稳固性将随不同的学习内容而有较大的差别。

㈢ 道德行为训练中的四个心理因素的辩证关系如何怎样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

学生道德行为的训练

(一)导之以行,落实行动
1.激发道德动机
道德动机是道德行为的内在原因,它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着道德行为的性质和水平。道德动机的产生主要与个人的道德需要、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等因素有关。有了高水平的道德认识、良好的道德情境、正确的道德需要,就可能产生高尚的道德动机。因此,教师应注意提高学生的道德需要,并努力将其转化为高级的道德动机。
2.掌握道德行为方式
掌握道德行为方式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教师可通过以下形式指导学生掌握道德行为方式:①道德行为方式的讲解和典型行为分析。②榜样示范。在讲解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向学生提供榜样,展示有关道德行为方式,让学生观察学习。③道德行为方式的练习与反馈。道德行为方式一定要通过反复练习才能掌握,教师应重视学生道德行为方式的练习,及时提供反馈信息,纠正不适当方式,强化正确的行为方式。
3.养成道德行为习惯
道德行为习惯是一个人不需要外在监督和意志努力既可自动实现的道德行为。它可使道德行为经常化、巩固化和自动化,因此它是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标志,是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道德行为习惯是在反复训练和实践的基础上养成的。
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方法主要有:①在实践中教给学生合理的道德行为方式,使学生懂得在什么场合应该怎样去做。②坚持长期的练习与实践,不怕行为出现反复。③为学生创设良好行为情境。④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⑤可采用一些具体方法如活动替代法、铭记警句等办法来巩固好的行为习惯。
(二)加强训练,付诸实践
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在道德训练,通过道德训练,使学生不仅知道该做什么,更要使学生懂得怎样做。道德训练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role playing)指人依照他自己的角色来行事,如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便是在扮演他自己的角色;也指模仿别人的角色来行事,如老师不在,学生干部代替老师管理班级,也是一种角色扮演。儿童游戏中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有助于其将来不同社会角色的学习。
2.自我强化
自我强化是自我教育的一种表现,具体包括自我命令、自我检查、自我奖励、自我惩罚等。教师不仅要充分信任学生,而且还要有明确的外部监督和检查措施,帮助学生能够逐步过渡到自我调节和自我监督。自我教育是以学生自觉参与他们自身思想品德塑造的最高形式,也是进行教育的最有效方法。这种教育效果最真实、最牢固,即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在结束学校生活后,学生也会朝着道德修养的目标不断前进。
3.善于运用奖励和惩罚
奖励和惩罚都是一种强化,它可以对人的复杂行为起到一种反馈作用。在这里,强化与反馈构成了条件反射的核心成份。把这种理论运用于品德教育过程,就产生了“行为修正激励理论”。这个理论指出,当行为的结果对个人不利,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频率就会降低或消失。在品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某种行为给予肯定或奖励,就会使社会期望的行为得到巩固和保持,这就叫“正强化”。它能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积极向上、愉快的情绪。奖励的形式有奖赏、表扬和赞许等。相反,对某种行为给予否定或惩罚,就会使社会不期望的行为发生的频率降低,或消失。它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并吸取教训,去克服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
4.树立榜样,促进迁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应该给学生提供榜样行为,使学生通过模仿,并进而发生态度与行为的迁移,促进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与道德行为的形成。在通过榜样示范进行道德行为训练时,应考虑榜样行为的情境因素。情境安排应注意两方面:一是以各种变式来安排榜样示范行为的情境,即榜样示范的行为本身的本质方面保持不变,而情境的非本质的因素和条件应加以各种变化;二是注意安排从榜样示范的训练情境逐步地向学习者会仿效加以操作的真实生活情境过渡。

㈣ 自闭症干预用的应用行为分析法ABA靠谱吗,看到有人说孩子训出来像机器人一样

把孩子训出来像机器人的可能是DTT,DTT回合式教学是一种基于ABA原理的教学策略,专注于技能获取,在教授早期学习技能(如接受性指导或模仿)或学习者需要将技能分解为可学习的小部分时很有用,具有高效,而可能刻板机械的特点,DDT包含在ABA中,并不等于ABA,ABA还包含了自然教学,直接教学 ;精准教学;自我管理系统等等针对不同情况下和不同群体的训练方式。方法有很多,关键是是否能灵活运用,针对不同的情况用适合的方法,也就不太会出现你说的那种情况了。自闭症干预推荐北大医疗脑健康儿童发展中心。北大医疗脑健康儿童发展中心以应用行为分析(ABA)、认知行为治疗(CBT)等理论为核心循证干预措施,来帮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青少年(自闭症、孤独症、多动症等),及其家庭提供从助诊、评估到干预、融合一体化衔接的儿童心理健康康复服务与培优服务。

㈤ 什么是ABA行为分析法

罗瓦思写的《发育障碍儿童教育》(1981)是采用应用行为分析法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教育的主要参考书。 应用行为分析法自从1993年以来在美国越来越广泛地受到教育界的注意。在莫莉思1993年写的《让我听你的声音》书中,讲了一个有两个孤独症孩子家庭,矫治孩子的方法。他们看了罗瓦思1987写的一篇文章后决定按照他的方法建立家里的强化训练项目。他们的结果显得十分成功。因此现在美国很多家长和专家都在讨论这个教法。罗瓦思在1981年的书阐明了他的方法。孩子的训练一般是在他三岁半前开始的。每周在家里有三十到四十个小时的训练。就是每星期5-7天的训练,每天4-6个小时(都是一对一的)。这种时间安排不是绝对的,主要是要按照各各儿童的需要调整。一次训练平均2-3个小时(包括休息)。每个项目(5分钟左右)结束之后要休息1-2分钟,每小时也让儿童休息15分钟,那时候他可以自己玩,吃零食,看录象,等活动。
罗瓦思强调说:为什么要尽早(三岁半前)开始进行训练?是因为要尽早改正或减少不良行为(在孩子已经习惯了那个行为前),也要尽早教孩子基本的语言和社会交往(包括玩)的技能。这教法强调先用一对一的方式来教,后扩大治疗环境,集体治疗,以便熟悉类似上学的环境和活动。
他和提倡应用性行为分析法的人认为,早期进行强化的训练,使孩子上普通学校的可能性增加。
开展一个应用性行为分析法(ABA)训练计划需要哪些人参与?在美国一般来说要组成一个"治疗组"。这组有至少三个人,这样可以保障他们一周的工作的时间加起来可达到30-40小时。通常参与的人员是学教育学或心理学的大学生或研究生,但有时也可以请亲戚来帮助。如果这些人愿意作志愿者当然最好,但是常常找到的是要打工的学生。家长也是这个组的成员,但是不一定是直接来充当一对一的教师。也可能家长自己先学会这种操作技能,再教给请来的老师,他的角色是参加每周治疗组开会。最好是能先请专家来一起设置合适的(一些)项目,帮所有训练人员(家长和别的老师)都掌握同样的方法。如果没有这种专家,家长可以自己通过看了书,了解了方法以后,就开始做。一个人只要有兴趣,有积极性和能够坚持就可以学会这个方法。
这几年来在美国越来越多学校,机构和家庭都选用应用行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ABA)来教孤独症儿童。教学(Discreye Triai teachmg),这种DTT是一种具体的训练技术,它主要具有以下特点:①将每一项要教的技能(skill)分成小的步骤,然后一步步地练习;②强化性(intensire)教学,反复训练每个步骤;③使用提示帮助孩子做出正确的反应;④使用强化物及强化手段。
为什么叫分解式操作教学(DTT)呢?这是因为这样的教育过程包括着多种"操作",每项"操作"都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具体过程是由三环节组成:①给孩子发出指令或要求;②促使孩子对指令或要求的回答或作出反应;③结果(对孩子的反应强化或提示加强化)。一个操作的这三个环节完成后,稍微停顿后再给出下一个指令(开始新的操作)。
孩子必须先学会每项技能的第一步,才可以开始学第二步。可以把技能分成很小的步骤,这叫《分解目标》。比如,要教孩子学习洗手就有好几个步骤:打开水龙头,搓手,擦肥皂,再搓手,关水,把手擦干……。再比如,要较孩子学会配对物品或图片:先要教他学习相配一模一样的物品。先把一件物品(比如,一支杯子)放在面前的桌子上,然后把一支同样的杯子给孩子,并说:"把它放在一样的东西旁"(配对)。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使用"提示"和"强化"(下面还将仔细介绍)来促使孩子正确反应,完成要求。学会了这第一步之后,第二步就要在桌子上摆放两件物品(比如,一支杯子和一个球),孩子就须在摆放之前辨别和区分。由于孩子已经练习过前面的内容,第二步就会容易一些。ABA把每项技能分成很小的步骤练习,就是为了使孩子在学习中更容易得到成功,尽量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减少挫折感。
ABA的分解式操作教学(Discrete Trial Teaching)与传统的经典的教学方法不一样。它是由指令、反应、和结果三个环节构成的。经典的教学方法是给孩子提供(看或讲)很多的信息内容,孩子在教授过程中只需被动的"听",无需明确地作出反应。ABA教法就不一样,只给孩子很少的"信息"(比如两张动物的卡片和一个指令:"把牛给我。"),对孩子的要求十分明确,孩子对此也十分清楚。因此,应该说ABA不是那种被动、消极的学习方式,而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法。每次"操作"时孩子必须作出反应。这种方式很适于对孤独症儿童的训练,因为他们不可能象正常儿童那样,只需被动听老师上课就能学会新的技能。

㈥ 10岁的自闭症儿童怎样进行康复训练谢谢了!

人际关系发展干预:着眼于孤独症儿童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的发展,强调父母的“引导式参与”,在评估儿童当前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采用系统的方法循序渐进地触发孤独症儿童产生运用社会性技能的动机,进而使其习得的技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迁移,最终让儿童发展出与他人分享经验、享受交往乐趣及建立长久友谊关系的能力。

应用行为分析:是行为训练的方法之一,以分解目标、强化和辅助为原则,以回合式操作教学法作为具体操作方法(包括指令、个体反应、结果与停顿),以由专家指导下的大学生、研究生或儿童的家长组成的干预小组与孤独症儿童进行一对一的训练作为干预的主要形式。

结构化教学法:也称系统教学法,是指根据儿童的学习特点,有组织、有系统地安排学习环境、学习材料及学习程序,让儿童按照设计好的结构从中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把教学空间、教学设备、时间安排、交往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作系统安排,形成一种模式,使教学的各种因素有机地形成一体,全方位地帮助独孤症儿童进行学习。

感觉统合训练是指通过感觉刺激信息进入大脑,在中枢神经形成有效率的组合,以使大脑协调身体对外界做出适当的反应,达成各种目的的协调行动,促使儿童的学习和动作顺利进行。

㈦ 行为分析的常用思路和方法有哪些

举动阐发的话固然是举动学呀!楼上说的“表明一个举动为什么产生”,是探究这个举动背后的“生理”,那包括的方面可就多了。


要阐发一个举动,起重要定义一个举动,要明白、详细、客观地形貌一个举动。

耽搁,不是一个举动定义,顶多算一个举动代号。“邻近任务的克制日期,而任务还没完成当事人却举行与任务无关的举动且很大概导致任务无法准期完成”可以举动当作耽搁举动的一种定义(着实我这个定义也不太好啦!)。

定义举动是必须的,不然就“打人”来说,拿榔头敲断腿算“打人”,扇耳光算“打人”,相互推搡也大概算“打人”,但是敲断腿和推一下是一回事吗?不弄明白详细是哪个举动,能阐发出个结果来吗?

要是只是本身玩玩,定义完一个举动,就可以利用abc理论对这个举动举行阐发了。

由于举动你和我已经通过定义确定了,下面只需根据举动找到其特定的条件和结果即可。

条件,就思量举动产生前,当事人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以及四周环境,从中找出和举动具有特定接洽的,即要是没了这个条件,举动就不会产生。条件可以是多重因素的组合。

结果的话,顾名思义,便是举动产生后孕育产生的结果。可以思量举动产生后又产生了什么,当事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克制或躲避了什么,以及举动产生前后的变革等。结果可以是多重组合,可以是天然的结果也可以是人为添加的结果。

比如你和我前面定义的耽搁举动,条件大概是是“当事人有任务,任务是未完成的,有难度的或当事人不喜好的,克制日期很近了”大概“在家中”。

举动是“当事人举行与完成任务无关的很大概导致任务逾期的举动”。这里要细致结果不是“当事人任务未准期完成”这么大略,而是即时结果“克制了面对任务的枯燥”“告急感情得到舒缓”“领会到意见意义性”“得到完成事物的成绩感”“愧疚感”和延时结果“任务逾期的处罚”。

如许一阐发,你和我就可以看到,不是当事人懒,这种标签着实可骇,而是当前条件下,综合比较起来完成任务不如耽搁更具吸引力。记取,天下没有一个懒人,每个人私家都在他能明白的范畴内做出最优选择。

而你和我要变化举动,便是从这个三段同等性动手举行操纵。

还是耽搁举动的例子。

你和我可以对条件举行操纵,低落任务难度,增长任务意见意义性,乃至直接克制孕育产生任务,都可以使耽搁举动有所淘汰。很多时间仅仅把在家里/宿舍改为在公司/学校/图书馆就可以大大淘汰耽搁举动。大概砸了手机(结果颇佳)?大概高段位的可以熬炼本身到对任务本身产生兴趣,对任务的挑衅弥漫豪情等,当时间做任务成为了享受,也就没什么耽搁不耽搁了。

你和我也可以像认知举动一样对举动操纵(实际上是把条件与另一种盼望举动连接起来),比如通过训练,作育出任务一下达立即就实行,并且只有在实行完任务的环境下才从事其他活动的风俗。比如大门生下课后不是回宿舍,不是去用饭,而是立即去自习室/图书馆造作业。

你和我也可以对结果操纵,比如定时完成,可与女友做羞羞哒事变,完不可一个月别想碰她,比如每次耽搁后宿舍开批斗大会且有耽搁者包洗全部人袜子一周,比如耽搁一次就饿三顿(真没几个人私家为了办理耽搁题目试过饿几顿的,绝逼好使)。大概牛逼点的,直接作育出对耽搁举动的发自心田深处的讨厌。对结果操纵的时间只管即便包管每次举动出现都市出现相应的结果,也便是说,要加上和女朋侪羞这个结果的话,就要包管每次定时完成任务都能羞,每次耽搁都市一个月碰不到她。不然早上完成能羞,来日诰日完不可也能羞,如许就不切合三段同等性,就不是举动的结果了,对举动的变化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在举动学面前目今,耽搁症算个p,你和我有一万种要领办理它。

找几个举动多练反复,学会找准特定的条件和结果,你就可以明白很多一样平常举动啦!

比如父母喝止孩子哭闹这个征象。

先看孩子,由于某种刺激(条件)引发孩子哭闹的举动,得到的结果是“父母的叱责非难”“必要得不到餍足”,那么下次遇到这个刺激孩子就不太会哭闹了。要细致,孩子不哭闹了,不是他的题目办理了,而是克制了哭闹孕育产生的题目,而本来的题目从未得到办理,可以想象,长期下去,会孕育产生多糟糕的影响。

再看父母,条件是孩子哭闹,举动是喝止孩子,结果是克制了孩子哭闹孕育产生的困扰,以后孩子哭闹父母更乐意采取喝止的举动,而不是存眷孩子的题目。同样,不是父母“教诲”了孩子而是打击了孩子,不是孩子变“听话”了,而是孩子学会了躲避,学会了克制本身的感觉而克制父母的打击。长期下去,对一个孩子的生理的影响可见一斑。

再比如“背城借一”“卧薪尝胆”都可以看作应用举动学原理对条件举行操纵,引发了盼望举动。

另有很多例子啦,根本上任何举动都可以用abc理论阐发一下的,还是盼望大家任意抓个举动亲身尝尝吧!

以上便是举动学上的abc理论底子和阐发要领了。

更多内容请参考《举动改正——原理与要领(第五版)》

我上面的全部内容都因此后书来滴!我第一次刷的时间但是废了老大劲了!

㈧ 应用行为分析的7个特点

应用行为分析的特点包括:应用性、行为性、分析性、技术性、概念系统化、有效性和一般性。

应用行为分析法是将目标任务(即教学的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按照一定的方式和顺序分解成一系列的较小的或者相互相对独立的步骤,然后采用适当的强化方法,按照任务分解确定的顺序逐步训练每一小步骤,直到儿童掌握所有步骤,最终可以独立完成任务。

它以操作制约的原理和方法为核心去更易儿童的行为,按儿童的学习目标,设计情境和选定可影响该目标行为的增强物,并以他们自发的反应行为,建立新的适应行为,消除或改善因孤独症征状而引致的不当行为。

应用行为分析所涵盖的范围很广,它其中的一些原则被应用到孤独症康复教育之中,并且有实验数据支持,但应用行为分析并不是因为孤独症而产生的。

应用行为分析的核心是了解与改进行为,确切的说是一门将行为原则系统地运用在有效提高有社会意义的行为中,并且通过实验方法来证明其有效性和关联性的科学。

阅读全文

与行为分析训练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楼梯护墙面的测量方法 浏览:379
幼儿园的教育方法有哪些内容是什么 浏览:267
如何测试自己的尿液的正确方法 浏览:865
英语口语演讲的技巧和方法 浏览:164
咬肌最好的锻炼方法男生 浏览:644
男性锻炼心脏最好的方法 浏览:164
戒指的折叠方法视频 浏览:150
电脑强制进去桌面的方法 浏览:763
剪星星的方法视频 浏览:922
最简单的破土方法 浏览:499
维e淡斑使用方法 浏览:358
淋巴细胞计数有哪些方法 浏览:461
用黏土做蛋糕的方法视频 浏览:317
真假盐的辨别方法视频 浏览:80
浅谈思想政治教学方法论文 浏览:405
几种快速练出腹肌的方法 浏览:259
研究方法跟途径一样吗 浏览:774
华为手机怎么开机方法 浏览:833
列举工业工程概念中所述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浏览:175
上课时想睡觉有什么方法可以缓解 浏览: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