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华生行为主义主要观点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约翰·华生(JohnB.Waston,1878)于1913年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旗帜,是美国第一个将巴氏的研究结果作为学习理论基础的人。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在华生看来,人类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如打喷嚏、膝跳反射)和情绪反应(如惧、爱、怒等),所有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刺激―反应(S-R)联结而形成的。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 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强度有大有小。
华生指出一向认为纯属意识的思维和情绪,其实也都是内隐和轻微的身体变化。前者是全身肌肉,特别是言语器官的变化,后者是内脏和腺体的变化。20年代以来记录肌肉电位变化的技术不断提高,已经发现心理活动伴有轻微的肌肉收缩。但连带发生的事件并不一定就是同一事件。所以思维时有轻微的肌肉收缩,并不足以证明思维就是轻微的肌肉收缩。
华生认为, 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都可归结为物理或化学变化;引起有机体反应的刺激,最后分析也只能是有机体内部和外界的物理或化学变化。这样一来。全部行为,包括通常所说的心理活动,都不外是一些物理或化学变化引起另一些物理或化学变化而已。因此,他认为心理观象都能够用物理和化学的概念来说明。一位早期 行为主义者魏斯把这种观点发挥到极端的还原论,但华生本人则又主张心理学只应着眼于有机体整体的适应性行为,无须过问这些物理和化学变化。
华生自称行为主义是唯一彻底而合乎逻辑的机能主义。他在芝加哥大学深受机能主义的影响。机能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安吉尔也说过心理学要研究行为。但机能主义者把意识和行为都看作人适应环境的手段。按机能主义的哲学依据——实用主义来说,检验意识适应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行为的适应性。所以,考察了行为就无须考察意识;反之,若不考察行为则无法考察意识的适应性。因此彻底的机能主义就必须承认,可以丢开意识去考察行为,但不能丢开行为去考察意识。
华生宣称心理学家应该象物理学家那样去使用意识,即只把它看作关于客观事物的经验,而不看作关于心理活动的经验,从而否定了冯特所指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区别,把心理学家所研究的意识和物理学家所研究的客观事物等同起来。 拉什利明确指出这是新实在论的观点,并极表赞赏。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这样就能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 行为主义者在研究方法上摈弃内省,主张采用 客观观察法、 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和测验法。这是他们在研究对象上否认意识的必然结论。
华生一方面反对内省,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利用只有内省才能提供的一些素材。于是他把内省从前门赶出去,又以“言语报告”的名义从后门请进来。这样就把言语的两种作用混淆了。言语固然和动作一样是对客观刺激的反应,但也可用来陈述自己的心理,这种陈述其实就是内省。
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方法论上深受进化论问世以来的动物心理学的影响。动物不会作内省报告,所以只能根据它对刺激的反应来推测其心理。这样就使早期的动物心理学染上浓厚的拟人论色彩。摩根提出要尽量克服拟人论,经过勒布的进一步努力,直至桑代克,均未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华生承其余绪,做过许多动物心理学的研究,最后得出一反拟人论的结论,断言人和动物在心理上没有质的差别,但不能按人的心理来推测动物的心理,相反地要像研究动物心理那样来研究人的心理。因此,他非常赞赏 巴甫洛夫的 条件反射法,因为它可以使像感觉辨别这样的主观经验转化为反应差异的客观事实。
但从根本上看,华生与巴甫洛夫完全不同。华生否认神经中枢在 动物行为中的特殊重要性,认为它仅起联络作用。巴甫洛夫则把身体外周器官活动与神经中枢活动的关系看作投影关系,考察外周器官的活动,目的在于了解神经中枢的活动。再者,巴甫洛夫不否认意识,而且非常强调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本质差别。 华生认为除极少数的 简单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通过 条件反射实现的。因此他把 巴甫洛夫式的条件反射当作 行为主义的“枢石”。华生夸口说,给他一打健康婴儿,让他在可以完全控制的环境里去培育,他能使任何一个婴儿变成任何一种人物。他在婴儿的情绪行为上做了实验,使婴儿的爱、惧通过条件反射的改变而改变。他后来侈言要建立行为主义的实验伦理学。
华生式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最高峰。它的一些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渗透到很多人文科学中去,从而出现了“ 行为科学”的名称。直至今天,其涉及的领域仍日益扩大。它们尽管不全以 行为主义为指导观点,但名称的起源则不能不归之行为主义。华生的环境决定论观点影响美国心理学达30年。他的预测和控制行为的观点促进了应用心理学的发展。
‘贰’ 心理发展观的华生理论
一、心理的本质
华生力图创立一种客观的心理学。他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可观察到的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应付环境的一切活动(包括思维活动),行为的基本单位是反应,包括习得的反应和非习得的反应。前者指一切习惯和条件反射;后者指习惯和条件反射之外的一切反应,比如呼吸、瞳孔收缩、神经系统的活动,以及婴儿期的抓握、吸吮等等。前者是在后者的基础上发生发展的。
二、华生的儿童心理发展观
华生受到着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И.П.Павлов)对动物学习研究的启发。巴甫洛夫认为,狗在得到食物时出于本能而分泌唾液,但他注意到他的狗在尝到任何食物前就开始流涎,即当它们见到喂食的训练员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形。对此,巴甫洛夫分析认为,狗一定是已经学会在一种刺激(训练员)与另一种刺激(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才会产生反射性反应(流涎)。作为这种联系的结果,这种刺激自身就会引起这种反应。为验证这个想法,巴甫洛夫成功地通过训练让狗学会在听到送食铃声响时就开始流涎,他发现了“经典条件反射”。
华生把条件反射从生理学引入心理学,并以之为他的理论的基石。他把凡是能引发个体反应的因素称为刺激。华生断言,一切心理学问题及其解决,都可以纳于刺激和反应的规范之中。一切行为的发生和变化都可以用S(刺激)—R(反应)这一公式来解释。最基本的S—R的联结就是“反射”。任何行为归根结底是一个或多个反射的有机组合。通过刺激可以预测反应,通过反应可推测刺激。那么,想要儿童习得预期的行为,只需控制刺激,以产生相应的反应,并使之习惯化,这样就能达到塑造行为的目的。所以,发展是儿童行为模式和习惯的逐渐建立和复杂化的过程,因而不会表现出阶段性。
华生认为,无论有多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条件反射而建立,换句话说,就是可以通过学习来预测和控制行为。学习的结果就是形成了一种习惯。华生眼里的习惯,就是一系列有规则、有秩序的条件反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习惯的习得和巩固,它们的作用越来越不重要。因为前一动作能作为动觉刺激引发下一动作。
华生否认遗传在人的毕生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对儿童行为的塑造起决定性的作用的是环境和教育。华生也承认人有与生俱来的构造上的差异,但是他同时声明构造上的遗传并不能证明机能上的遗传。比如,一个篮球健将的儿子可能遗传了父亲的身高,但不能证明他继承了父亲的运动能力,这个儿子今后或许能够成为一名篮球健将,但这主要是由于环境的影响和后天的训练。基于此,华生提出了有名的“教育万能论”。 由于行为主义者否认机体内部心理过程的作用,片面强调环境的作用,所以也受到了批评,于是新行为主义学派就发展起来。新行为主义开始注意到心理内部过程的中介,提出S—O—R的公式。斯金纳是新行为主义的杰出代表,他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儿童行为的强化控制理论
1.强化的作用
斯金纳认为,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儿童偶然做了某个动作而得到了教育者的强化,这个动作后来出现的几率就会大于没有受到强化的动作。强化的次数增多或强度增大,几率也随之增大,这就导致了人的操作行为的建立。如果一个动作发生后,未能得到及时的强化,那么强化的作用就不明显,甚至没有任何作用。如果在行为发展的过程中,儿童行为得不到强化,行为就会消退。所以对于儿童的不良行为,如无理取闹和长时间啼哭,可以在这些行为发生时不予强化,使之消退。对于儿童好的行为,就应该给予强化,使之得以巩固。
强化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所谓积极强化,是由于一个刺激的加入而增强了一个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作用。所谓消极强化,是由于几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作用。无论是积极强化还是消极强化,其结果都是增强反应的概率。在实际的教育中,常常运用多种强化的方式。如一个不爱洗手的儿童,每次都用各种借口逃避洗手。对于这一不良行为的矫正,既要运用积极强化,又要运用消极强化。当儿童一旦洗手,立即予以表扬,并允许给他看卡通片,这属于积极强化;如果儿童坚持不洗手,就不准他看卡通片,这属于消极强化。两种强化的目标都是为了促使儿童养成讲卫生的习惯。
需要指出的是,消极强化作用不同于惩罚。消极强化是为了增强行为,激励行为,而惩罚是为了企图消除行为,两者目的不同。有时在惩罚之后,反应会暂时地得到压制,但并不导致消退过程中反应总次数的减少。因此,斯金纳建议以消退来取代惩罚,提倡发挥强化的积极作用。
总之,在斯金纳看来,只要了解强化效应和操纵好强化技术,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塑造出一个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的行为。
2.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
(1)育婴箱的作用
当斯金纳的第一个孩子出生时,他决定做一个新的经过改进的摇篮,这就是斯金纳的育婴箱。它的原理就是“斯金纳箱”。他在实验箱里长大的女儿后来很快就成为一名很有名气的画家。于是,斯金纳把它详细介绍给了美国的《妇女家庭》杂志,他的研究工作第一次普遍受到大众的注意和赞扬。在《育婴箱》(Baby in Box)(1945)这篇论文中,他描述到:光线可以直接透过宽大的玻璃窗照射到箱内,箱内干燥;自动调温,无菌、无毒、隔音;里面活动范围大,除尿布外无多余衣布,幼儿可以在里面睡觉、游戏;箱壁安全,挂有玩具等刺激物;可不必担心着凉和湿疹一类的疾病。这种机械照料婴儿的装置是斯金纳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又一杰作。这种设计的思想是要尽可能避免外界一切不良刺激,创造适宜儿童发展的行为环境,养育身心健康的儿童。
(2)行为塑造和矫正
斯金纳认为,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利用强化手段来塑造儿童的行为。但是操作性行为的习得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应当对儿童采取积极的、有步骤的强化,以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于异常的人,斯金纳也按照强化理论,采取行为矫正法。很多时候,行为的塑造和矫正过程是合二为一的。在矫正不良行为时,塑造良好行为;采用积极强化的同时,采用消极强化,甚至惩罚。
(3)程序教学
斯金纳将他的强化控制理论运用于教学,采用了机器教学或程序教学的方法。这就是将学习的内容编制成一套程序,逐步提供给儿童。儿童答对了,给予反馈,告诉儿童答对了。采取强化手段,使儿童掌握知识。斯金纳主张,在程序教育中应把握好三个原则:①小步子前进;②主动参与;③及时反馈。 (一)观察学习的概念
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定义为:“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现存的反应特点得到矫正。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没有外显性的操作示范反应”。简言之,就是指人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
在观察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不直接作出反应,也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只要通过观察榜样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以及榜样所接受的一定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也就是说,学习者是以榜样所接受的强化为强化的。班杜拉把这种强化对学习者的影响称做“替代强化”。例如,幼儿看到同伴因讲礼貌而受到表扬时,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当他看到同伴因骂人而受到惩罚时,就会抑制骂人的冲动。
(二)观察学习的过程
班杜拉认为,新行为的习得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保持、运动复现和动机作用四个具体过程。
注意过程就是人们观察榜样的整个过程,是观察学习过程的开始,它涉及观察者对榜样的注意、认知和区别其反应的特征。要模仿一个榜样,首先要注意这个榜样的行为,所以,注意过程在观察学习中是很重要的,它影响观察学习的发生和内容,也影响观察学习的效果。
保持过程指观察者若要成功地模仿榜样的行为,就必须在头脑中保持先前观察到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是视觉表象,也可以是言语符号。视觉表象指观察到的事物没在眼前时,头脑中保持的对该事物的映象。5岁以下的儿童主要依靠视觉表象来保持观察到的行为。当观察榜样动作的同时加以言语提示,会大大提高儿童的模仿效果,比如一边做操,一边说动作要领。
运动复现过程指在观察、保持了榜样行为之后,儿童接下来就需要把头脑中保持的信息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在现实生活或游戏中表现出来。要复现行为,必须拥有复现行为的能力。比如,一个人能记住乔丹某次精彩扣篮的全部细节,但仍然无法将动作复现出来。除非他具有和乔丹相当的篮球运动能力才有可能。对行为的复现往往不是一次到位的,最初的尝试可能遭到失败。经过反复练习和不断调整,儿童对行为或动作的把握会越来越准确。
动机作用过程就是诱发观察者将获得的榜样的新行为表现出来的过程。人们获得了榜样的新行为,但不一定马上就表现出来,就能操作。人们是否将获得的榜样的新行为操作出来,这主要取决于强化引起的动机作用。
(三)强化的种类。
强化有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之分。
直接强化是观察者的行为直接受到外部因素的干预。例如,幼儿园小朋友做一件好事,老师就给他一朵小红花,激励小朋友做好事的动机。
替代强化是观察者自己本身没有受到强化,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他看到榜样的行为受到强化。这种强化也会影响观察者行为的倾向。例如,幼儿看到榜样攻击行为受到奖励时,就倾向于模仿这类行为;当看到榜样攻击行为受到惩罚时,就抑制这种行为的发生。
自我强化是观察者根据自己设立的标准来评价自己的行为,从而对榜样示范和行为发挥自我调整的作用。儿童在发展过程中通过观察学习获得了自我评价的标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当他认为自己或榜样的行为合乎标准时就给予肯定的评价,不符合标准时则给予否定的评价,这样儿童就能够对行为进行自我调节。儿童就是在这种自我调节的作用下,改变着自己的行为,形成自己的观念和个性。
观察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体现
社会化过程就是儿童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学习社会规范,以社会规范行事,成为社会认可的成员的过程。在社会学习中,社会引导成员用社会认可的方法去活动。班杜拉十分特别重视社会学习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1)攻击性。班杜拉曾有一个着名的实验:以66名幼儿园儿童作为被试,把他们分成三组,令他们观看示范者对一个玩具娃娃表现攻击行为。①奖赏组:另一个人对示范者的攻击行为给予赞扬。②惩罚组:另一个人对示范者的攻击行为给予谴责。③无强化组:只有示范者表现攻击行为。然后让三组儿童在同样情境中玩10分钟。实验者通过单向玻璃观察和记录儿童的行为表现,发现奖赏组的儿童和无强化组的儿童攻击行为要远远高于惩罚组儿童。这可以看出榜样在没有强化的情况下,自动模仿反应仍然有较高的水平。
然后,告诉儿童如果他们模仿示范者行为就会得到奖赏,再记录他们的表现,结果发现三组攻击行为差不多。说明模仿反应的获得是不受示范者是否受到强化影响的。惩罚组儿童在没有诱因的情况下,没有表现出攻击行为,而在有诱因情况下表现出攻击行为。这说明惩罚组儿童已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攻击行为,只是没有表现出来;替代惩罚只是阻止了新行为的操作,而并没有阻止新行为的习得。攻击行为的表现与否及何时表现,决定于儿童对行为后果的预期,认识过程起了重要作用。
班杜拉认为,攻击性的社会化是一种操作条件作用。当儿童用社会许可的方式表现攻击性时,比如竞技运动、自我防卫等,成人就表扬、奖励儿童;当攻击性以社会不许可的方式表现出来时,比如打架、骂人、破坏财物等,成人就制止、责罚儿童。这样就会增强儿童模仿得到正面强化的行为的动机和频率。
(2)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具体是指分享、合作、帮助等利他行为。班杜拉认为,采用训练、斥责等方法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几乎没有效果。强制命令或许能一时奏效,但效果难以持久。只有正面的榜样示范才对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习得和表现有持久且有力的作用。
此外,班杜拉还研究了性别作用和自我强化。班杜拉认为男孩和女孩的性别角色的获得,也是通过社会化过程的学习,特别是模仿作用获得的。研究发现,儿童倾向于模仿和自己性别相同的成人的行为。
人、环境与行为的关系
人的个性就是在行为、人的内部认知因素和环境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个人行为的产生首先依赖于他对环境榜样的观察,同时也依赖于他自身对观察的榜样的认识,依赖于人活动的内部诱因。行为、个人认知因素、环境三因素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呈三角模式。环境的影响只是潜在的现实,它是否发挥作用决定于人的主体条件和行为。班杜拉认为,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既存在着人影响自己命运的机会,也存在着对这种自我定向的限制。人既受环境的影响,同时又能作用于环境,主动影响环境。人能通过符号作用,超越现实,对未来有所预测。
人的认知就是在这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人具有认知能力,自我调节系统才能在观察学习过程中有选择地接受环境信息,有选择地反应这些信息,不断地形成和改变内部的认知结构,不断地形成人的个性的差异性。所以一个人可以反应此活动,也可以抑制操作此活动;在同样场合,一个人可以这样做,另一个人也可以那样做。
行为、个人认知因素、环境相互作用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出发点,人的个性的形成由这三种因素决定。 20世纪60年代后期,心理学领域进行着一场“认知革命”,行为主义逐渐淡出心理学的主导地位。班杜拉的理论正是这一时期产生的,它给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乃至心理障碍的临床治疗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班杜拉主张,个人(尤其是儿童)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的。观察的对象来自周围环境、他人以及各种媒体。观察学习更加接近儿童的真实学习过程。班杜拉认为人的个性是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模仿榜样的行为而形成的。他十分重视榜样的作用,这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的实际教育工作者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当给儿童树立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榜样,榜样必须具有积极性,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榜样必须具有代表性,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榜样必须具有典型性,特征鲜明、突出;榜样必须具有生动性,感染力强;榜样必须具有权威性,易于接受。
但是,也有理论家认为,班杜拉的理论完全忽视个体的生物学状态,否认由于遗传、智力和知识差异而引起的个体差异。
班杜拉在他的理论中提到了认知因素的作用,但他的整体研究仍然是围绕儿童的行为学习进行的,没有给予认知因素充分的重视。所以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仍属于行为主义理论体系。毋庸置疑,这是一种较华生和斯金纳的理论更为先进的行为主义理论,开辟了行为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叁’ 约翰·华生的介绍
约翰·华生(John Broas Watson,1878年1月9日—1958年9月25日)是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情绪条件作用和动物心理学。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主张研究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必须抛弃内省法,而代之以自然科学常用的实验法和观察法。他还把行为主义研究方法应用到了动物研究、儿童教养和广告方面。他在使心理学客观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美国心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肆’ 心理学的各个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
心理学主要流派有:
一、构造主义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是心理学诞生以来第一个产生的心理学派。代表人物有冯特、铁钦纳等。冯特等人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直接经验即意识的科学,用内省的方法分析人的意识内容,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把人的经验(意识)分为感觉、意象和感情三种元素;内省指的是依靠被试对自己经验的观察和描述,了解人们的直接经验。简而言之,心理学研究的是被分成基本元素的意识,研究的不是意识整体。
二、机能主义
机能主义心理学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杜威和安吉尔等人创立,该主义是作为构造主义的对立面提出来的。它也主张研究意识,但反对把意识看成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不把意识分析为感觉、情感等元素,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即研究的是“意识流”,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意识的作用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伍’ 约翰·华生的人物生平
约翰·华生1878年1月9日出生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格林维尔附近的特拉弗勒斯·雷斯特。父亲皮肯斯·巴特勒是一位性情暴躁的小农场主。母亲艾玛是一位虔诚的美南浸信会信徒,从小按照严格的教规培养华生,导致他以后对任何形式的宗教都很反感。他幼时学会了木匠活儿,这也成为他一生的爱好。
13岁时他的父亲抛弃家庭,于是母亲卖掉农场,搬到格林维尔镇居住。来自偏僻乡村的华生经常受到同学的嘲弄,使他情绪低落,学业表现极差,而且曾经两次被捕,第一次是因为和黑人打架,第二次是因为在城内鸣枪。 博士毕业后,华生留在芝加哥大学教实验心理学。他一边在主实验室教铁钦纳式的实验,一边在地下室里建了一个自己的实验室做实验。1904年,他和玛丽·伊克斯结婚。1908年,他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做心理学教授,并很快担任心理系主任。在霍普金斯大学期间,他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到工作中,并取得很大的成就。
1913年,华生在美国《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所认为的心理学》的论文,阐明了他的行为主义观点,这篇论文一般被认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正式成立的宣言。1914年,他又发表了《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一书。他的这部书是他根据1913年冬在哥伦比亚大学所作的八次讲演编纂而成的。在这部书内,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体系已初具规模。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很快被年轻的心理学家们所接受。1915年华生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7—1918年他在航空部队信号部门工作了一年。1918年,华生开始对幼儿进行研究,这是以人类婴儿为被试的最早尝试。1919年,他的代表作《行为主义观点的心理学》一书出版。他在这部书内采用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的概念,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体系。
华生还做过几种期刊的编辑。他在1911—1917年是《动物行为杂志》的编辑,1911—1915年是《心理学评论》的编辑,1916—1926年是《实验心理学杂志》的编辑。 心理学性质和对象
华生反对传统意识心理学把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把内省法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而主张心理学用自然科学的客观方法研究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他的行为主义心理理论体系。他认为行为主义的理论目标是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贯彻经验实证原则,继承机能主义的传统,认为心理学是纯粹自然科学的一个客观实验分支。由此,华生认为凡是不可经验的对象都不能作为心理学的对象,主张放弃内省法,放弃所有与意识有关的范畴,如感觉、情绪、思维等等。
华生认为,行为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全部活动。为了便于对行为进行客观的实验研究,他把行为和引起行为的环境影响分析为两个简单的要素,即刺激(S)和反应(R)。刺激是指引起有机体行为的外部或内部的变化;而反应则是构成行为最基本成分的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这样,全部行为,包括身体活动,也包括通常所说的心理活动,都不外乎是一些物理变化引起的另一些物理变化而已。
华生承认“反应”一次是借用自生理学,但是在心理学中的反应更复杂,简单的肌肉骨髓动作相互联结而成为行为的方式。华生把反应分为四类:(一)外显的习惯反应,如开门锁、打网球、拉小提琴、与人交往等;(二)内隐的习惯反应,包括条件反射所引起的腺体分泌、无声言语(即思维)、身体的定向或态度;(三)外显的遗传反应,包括人的各种可以观察的本能和情绪反应,如抓握、打喷嚏、眨眼等;(四)内隐的遗传反应,包括生理觉察所研究的内分泌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各种变化。
华生进而强调,反应是有特定的刺激引起的。这些刺激可以是简单的,比如投在视网膜上的光波,可以是是复杂的,比如社会生活中的一组复杂的刺激。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就在于确定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规律,以便人们在已知刺激后,能预测将会发生怎样的反应,或者已知反应后,能够指出有效刺激的性质,从而建立起了着名的S-R公式。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比较丰富,主要包括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测验法和社会实验法。观察法包括自然观察和借助仪器的观察。条件反射法是把生理学中的条件反射法引入到心理学中对行为进行试验研究的方法,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言语报告法即被试报告其体内的变化,又称口头报告法。行为主义的测验法是测验被试对刺激情境所作出的反应;这种方法可以应用到有语言缺陷的人身上。行为主义的社会实验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行为主义原理在社会问题研究中的应用,可以考察社会情境和社会变化之间的关系。 华生认为,情绪是一种遗传的类型反应,包括了整个身体机制的深刻变化,特别是内脏和腺体系统的深刻变化。华生把本能和情绪都看作是遗传的,反应差不多总是以同样的顺序,但本能和情绪有区别。如果刺激所引起的适应是内部的,而且是局限于主体的身体之内的,那么这就是情绪;如果刺激引起整个有机体对各种对象的顺应,那么这就是本能。
华生认为,人有三种原始的或基本的情绪,即恐惧、愤怒和爱。它们发生的主要情境以及它们的典型表现各不相同。华生用条件反射法研究了情绪的发展变化并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首先,华生根据对一个11个月男孩形成条件反应的事实(即着名的“小阿尔伯特实验”),认为条件化是使情绪复杂化和发展的机制,人的各种复杂情绪都是在前述三种原始情绪的基础上,通过条件作用而逐渐形成的。其次,华生的实验还表明,条件化的情绪反应具有扩散或迁移的作用;而在适当的条件下,又可分化开来,形成分化的条件情绪反应。此外,华生通过对一个3岁孩子的实验发现,重新实施条件作用或者解除条件作用是消除不良情绪反应的最有效的方法。 华生认为思维也是一种感觉运动的行为。他说,语言的习惯有两种,一种是外显的语言习惯,这就是言语;一种是内隐的语言习惯,这就是思维。两种习惯动作在本质是等值的,因此,言语是大声的思维,思维则是无声的谈话。在这里,他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内隐的语言习惯是由外显的语言习惯逐渐演变而来的。开始是儿童独自一人不断地对自己讲话,以后在大人与社会的要求下,变为小声的讲话,最后又变为只在嘴唇内出现。
华生还对思维的创造作用进行了解释。对于各种思维的创造物,他说,我们之所以会得到它们,是由于玩弄词的反应的结果。人们将词的反应变来变去,最后得到一种新的反应模型,这便是各种思维的产物。
华生认为,人类除了语言形式的思维之外,还有非语言形式的思维。他提出,聋哑人说话时就是用肢体运动代替词汇的,他们的言语和思维都是以同样的肢体反应进行的。甚至正常的人也并非总是用词汇来进行思维的,当一个人在思维的时候,他不仅发生着潜伏的语言活动,而且还在发生着潜伏的肢体活动和潜伏的内脏活动。而在后面这两种活动占据优势的时候,就发生了没有语言形成的思维。 华生从他的行为主义观点出发,在其着述中尽量避免应用“感觉”之类的传统心理学名词,代之以“刺激”和“反应”等字眼。他把各种感觉改为“视反应”“听反应”“痛反应”等。他还用差别反应取代差别感受性,用白光反应取代补色视觉,用后效取代后像,用视反应错误来取代错觉。
‘陆’ 心理学所研究的主要范围是什么
不同的心理学所研究的主要范围不同,详情如下:
发展心理学:研究人从胎儿出生到年老死亡的成长和发展的全过程。
学习心理学:探索人是如何发展成为如今的状态。研究人类和动物的学习发生过程和原因。
人格心理学:关注包括人格特征、动机和个体差异。感觉与知觉心理学:研究人类怎样感知周围世界,如正在研究人类是如何识别面孔的。
比较心理学:研究和比较不同种系的动物行为。
生理心理学:研究行为与生理过程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神经系统的活动。
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思维问题,试图了解推理、问题解决、记忆及其他心理过程与人类行为的关系。
心理学应用领域:
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人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
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人心理机能在社会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人的心智。
‘柒’ 华生与斯金纳的相同点,不同点。
华生,斯金纳,班杜拉的观点,及其异同
1、华生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者,并且他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而不研究 意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客观观察而不是自我内省,心理学的任 务在于预测和控制人类的行为。
2、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传承了华生的行为主义基本信条。他认为,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一类是操作性行为。其中,他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3、美国班杜拉的观点一般体现在他的社会学习理论中。他着重研究人的行为学习。在他看来,儿童总是“张着眼睛和耳朵”来观察和模仿那些有意和无意的反应。因此他强调观察学习在行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同点:
他们都是在人的行为主义上进行研究,以影响人的发展为目标。 都给后世行为主义以及儿童社会发展,教学实践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不同点:
1、华生的行为注意是不注重中间环节的,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有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都是经过学习习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他认为证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放音之间的顾虑性关系,就能根据此机遇只反映,达到预知并控制人的行为的目的。过分夸大的环境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而忽视的遗传的重要性。
2、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就十分注重中间的连接环节,特别注重中间环节的“强化”作用。他认为要使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提供适当的强化,也就是;第一,通过提供正强化物或者移去负强化物就可使相应的行为在长时间内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第二,通过强化的组合,塑造较为复杂的行为。因此它是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
3、班杜拉也注重中间环节,但只与斯金纳不同,他注意的是儿童的感官能力,是从儿童自身的特点来考虑,而斯金纳则是从外部影响来分析了行为的发展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