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研究方法与创新的关系

研究方法与创新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2-05-27 11:58:42

1. 科学研究过程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科学本事只是一种方法,你的意思应该是科学知识的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吧?每个伟大的创新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达成的,当人类社会的知识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科学知识的进展会达到一个瓶颈,一旦突破了这个瓶颈,知识就能达到跨越性的进步。可以说创新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旧有知识共同作用的产物,人类所具有的这种能力是不能被分析的,因为如果我们去分析这种能力,就是用这种能力去分析这种能力,其结果是不可信的。

2. 学术研究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1.努力继承,勇于创新要研究屈原、《红楼梦》,必须了解研究的历史,各种观点,有关材料。要探讨岳飞《满江红》的真伪问题,必须了解前人的考证。
2、思想敏锐,善于多向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质疑),敢于提出问题。有时提出新问题,意味着对政治环境、传统伦理观念、权威的挑战。王安石对“孟尝君养士”的质疑,对“蔺相如”的质疑。沈括根据观察到的岩石上的鹅卵石、蚌化石,提出海陆变迁问题。
3.以新的理论、观念、思维方式观照和评判问题
4、探索创新,提出新的见解常见的情况
(1)综合,发挥,深入前人的意见
(2)补充前人不足或遗漏之处,阐明自己新的发现
(3)开拓前人未曾涉及的领域,填补空白
(4)纠正前人失误,推翻错误结论,或对某些貌似公正的“通说”进行纠谬
(5)对不同意见进行辨析,参与讨论争鸣
(6)标新立异,提出与众不同的独到见解

3. 研究方法的作用

研究方法对于社会进步、学科建设和学术规范均有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推进社会进步与社会发展。

2、有利于各门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3、有利于学术规范的形成。

研究方法的具体分类:

1、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2、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3、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

4、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5、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

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6、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7、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4. 研究特色与创新

(1)对农用地分等模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吸收了相关专家关于农用地分等的思想和研究成果,结合研究区实际,提出了分模块控制的方法、独立产量数据和统一标准产量核算的检验方法,以实现跨区域和跨标准耕作制度间各层次等指数的可比性目标。在评价的起点,对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的可比性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并对其算法进行了改进,基于β系数的本质是理论标准粮产量折算系数,将其从产量比算法调整为能量比算法;基于气候相同光温潜力指数和相当原理,引入光温潜力协调系数γ,采用产潜比法和参照系法获取,用于调整不同标准耕作制度间光温潜力指数和的偏差,显着改善了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的可比性。在评价的终点,进行了独立的宏观和微观检验。引入县域粮食播面单产,建立县域粮食播面单产-平均等级(自然质量等和利用等)关系模型进行宏观检验,根据检验结果提出了优选等的概念,并对优选等为平均自然质量等的县域,提出对利用系数和利用等指数进行修正的方法,提高了县域之间利用等级的可比性。通过典型县样点粮食产量调查,采用与理论标准产量折算系数β和国家粮食统计习惯基本一致的实际标准产量折算系数进行产量折算,建立了单元全年粮食单产-利用等指数关系模型进行微观检验,并确定了耕地利用等级产能。研究方法不仅对省级农用地分等体系的建立具有直接的意义,而且对全国农用地分等中等指数和等级汇总在方法上具有借鉴意义。

(2)对重庆市进行了大规模的耕地属性数据提取和基于全部村样点的粮食产量普查及耕地属性补充调查、试点县和典型县耕作制度和作物产量等的重点抽样调查,建立了重庆市基于跨指标区、跨县域、跨地类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并确定了利用等级全年粮食生产能力,对重庆市进行了基于县域耕地质量的分类分区。研究借助GIS强大的空间数据处理、分析和管理功能,提取评价单元并获得评价单元属性数据,建立了县级1:5万~1:10万和市级1:50万耕地质量评价图,研究成果为实现耕地资源数量质量管护和其他相关研究提供了科学基础。

(3)采用新兴的空间自相关分析和传统的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角度,探讨了重庆市耕地质量与经济发展指标的空间耦合关系。研究揭示,县域耕地质量和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均存在显着的空间依赖关系(自相关),且二者具有极大的空间耦合性;全市和非都市区县域耕地质量和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存在显着的正相关耦合关系。本研究成果有助于耕地质量评价成果的拓展性应用,如推动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

5. 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教育的创新什么关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培养综合性、创新型人才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也正在不断缩短,而在这其中,不论是科学技术的理论发展,还是向生产力转化的具体技术,都表现出了高度综合化的特征,这就对教育提出了培养综合性人才的现实要求。一,科学理论的发展趋向综合化和科学与技术趋向一体化预示着当代科技的重大突破,不能只靠某一个学科或某一方面人才去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单科的或局部的知识其应用度是十分有限的,而整体的、综合的知识才具有广泛的、巨大的应用价值。这就要求基础教育不能过份地强调对单一学科知识的继承,而需要基础教育培养融合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天体力学、计算机科学、地理学、生物学、大气科学等等众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人才二,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趋向于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论是科学理论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还是人类社会生存质量的提高,都不再是一件孤立的事件。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紧密联系,呼唤着既具有“有价值的科学知识,又掌握科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又具有正确的科学价值观、道德观”的高科学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三,面对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当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我们的基础教育应在承认教育的继承功能的同时,强调学生的创新和发展。有创新才有发展,这是当今社会基础教育的根本目标。所以学校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具体的科学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探究精神的教育,探究是连接教学与科学的桥梁,是创新意识的灵魂。可见,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基础教育以自然本身的综合性为背景,将自然科学教育视为一个统一的、综合的整体,适当软化已有的学科边界,以大科学观为出发点,通过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思维的策略与技能,减少对琐碎知识细节的记忆。只有这样,我们的基础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新世纪的创新人才。科学技术发展对基础教育学科课程设置的影响高等院校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培养人才的基本模式。当代科学技术、经济的发展向培养人才的模式提出了挑战,这就需要对课程设置的整体结构进行认真的研究。虽然诸多设课程理论各执一端,但都在促使课程设置朝着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要求的方向发展。我们从国外大学的情况,可以看出以下一些发展趋势:1、强调理工文学科综合化教学当前,许多国家都认为:工程科学发展是以社会需要为根据,又为自然、经济、政治等领域所制约的。因此,在大学课程设置上普遍重视理工文学科综合化,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近几十年来,由于科学的高度分化与综合,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必须进入社会科学领域,和社会工作者共同解决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这就使人们逐步认识到,只有做好理工文学科综合化,才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才能扩大工程师的智力界限,从而增强适应性。因此,许多国家都在改变狭窄的专业训练或单纯的工程训练,在理工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安排一定比例的文科课程。从美国高等理工科院校来看,特别是一流的工科院校,都十分重视文科课程的设置。2、强调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早在30、40年代,由于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一些国家的高等院校普遍偏重于专业技术训练,比较忽视基础理论教学。由于五十年代后期的“空间冲击”,促使这些国家的高等院校意识到:只有掌握了坚实、宽厚的基础理论,工程师才能有所发明创造。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他们又发现:应用科学比基础科学变化快,但应用科学又都是在基础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有牢固的掌握宽厚的基础理论,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应用科学的需要。基于这种认识,许多国家的高等学校又都普遍重视基础理论的教学。在美国,理工科大学一般都强调基础宽厚、能适应将来变化的“通才”,整个四年的教学都是围绕加强基础进行的。在日本,大学新生必须先进“教养部”读一般教育科目,然后进入基础和专业基础课学习。西德在培养工程师的教育中,头两年也用来进行基础教育,称为“基础学习阶段”,后两年为“主课学习阶段”。从上述几所理工科大学的设课情况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基础课教学在朝着强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并且具有起点高、基础厚、课程宽、选修多等特点3、强调实践性课程教学国外高等理工科院校在加强基础理论教程的同时,也强调实践性课程的教学,以便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比如美国许多大学的实验室和计算机都日夜开放,十分注重实验课程教学、课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现代科技冲击的浪潮下,各国高等院校都已经意识到了课程设置的问题,在朝着综合性、基础化和实践性的方向发展。无疑,对于我们培养人才的模式也提出了挑战,应该针对目前我国的现状进行思考。这些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是否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否能够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新要求。3、科学技术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手段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手段是直接联系的。原始社会以前,人类是凭借着体态姿势和咿呀之语来进行信息交流的,教育的方式只能是口耳相传;经过若干年的演变,人类慢慢学会借助音节来表情达意,口头语言称为教育的主要手段;之后,文字的出现,特别是印刷术的出现,出现了书本。书本是以文字来表达、传递和储存教育信息,书本的出现是教育史上的一次大革命

6. 本科毕业论文研究方法的创新点在哪

↑↑论。,【文。代】。发
所谓论文选题,就是从一个经济现象出发,试图对这一现象进行理论解释。所谓理论解释,就是试图寻求这一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而这些因果关系就是论文中的理论假说,也即是该论文的观点。比如产权结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与投资效率问题这一选题,想解释的现象主要是不同的产权结构,比如国有与民营企业,对于投资与现金流之间的敏感性不同,进而导致两种产权性质的企业,其投资效率也不同。对于这一现象的观察与解释最好有一个约束,比如放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来展开讨论。另外,还可以将国有企业进一步细分为央企和地方国企,这两者的产权结构是有区别的,即两者面临的约束机制不尽相同。
对于论文研究的创新问题。一篇论文的贡献与意义来自创新。何谓创新?其实就是与众不同,你的论文与已有的论文,在选题、观点或者方法上有不同之处。首先是选题,好的选题让人耳目一新;其次是观点,对于已有的选题提出了新观点;再次是方法,即使用新模型或者新数据。总之,要有一点“新”的东西,“一点”即足够。尤其是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论文,对于学术殿堂是一砖一瓦的贡献。
但是,创新何其难哉!英国谚语说,太阳底下无新鲜事。1000篇论文中有“一点”创新的不过寥寥数篇而已。所以我对于硕士毕业论文的要求是规范、规矩。也就是说,不要刻意追求创新,但是,一翻开论文,让阅读者感觉你下了功夫,不是仓促写成。其次,不要有明显的错误,比如不要在假说提出的逻辑推演或者研究设计上面有明显错误。
国内有不少学者,认为创新这东西,就是提出一个“新概念”,搭建一个“新框架”。为求创新而刻意与众不同,这是国内部分学者的通病。
一篇论文,选好了题目,认真阅读国内外关于此选题的文献,再加上自己的思考,想!想!想!或许会有点新的发现。或许而已,天晓得!
一篇论文的创新,从另一个方面是说,是指这篇论文对于人类的知识仓库来说,增添了一点关于因果关系的新知识。有因果关系的新知识才有用处,因为只有这种知识才能指导我们在具体情况下采取何种措施。

7. 对创新性思维与研究方法课程提出的建议有哪些

1.独创性——思维不受传统习惯和先例的禁锢,超出常规。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定义、定理、公式、法则、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策略等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提出科学的怀疑、合情合理的“挑剔”。 2.求异性——思维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出奇制胜。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知识领域中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方法,不信奉,特别是在解题上不满足于一种求解方法,谋求一题多解。 3.联想性——面临某一种情境时,思维可立即向纵深方向发展;觉察某一现象后,思维立即设想它的反面。这实质上是一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思维的连贯性和发散性。 4.灵活性——思维突破“定向”、“系统”、“规范”、“模式”的束缚。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所学的、老师所教的,遇到具体问题灵活多变,活学活用活化。 5.综合性——思维调节局部与整体、直接与间接、简易与复杂的关系,在诸多的信息中进行概括、整理,把抽象内容具体化,繁杂内容简单化,从中提炼出较系统的经验,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定理、公式、法则及有关解题策略。

8. 研究思路创新

(一)开发并应用了油气储量、产量趋势综合预测流程和方法

针对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预测研究方法的不足,开发应用了考虑多方面因素的综合预测方法,将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预测方法向前推进了一步。

综合法首先研究盆地油气储量和产量的增长规律,分析地质特征、理论技术进步、市场、需求、政策因素、勘探投入以及勘探思路的变化对油气储量和产量增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盆地或预测区的资源潜力为预测基础,分析其勘探开发历程,依据目前所处的勘探开发阶段,确定其未来储量、产量可能出现的高峰值及时间,使用多旋模型,采用储采比控制,对油气储量、产量进行预测。

(二)采用了全新的可采系数研究思路

过去的可采系数研究主要采用统计法。针对统计法可采系数研究结果只是体现目前采收率水平,不能充分反应技术进步对采收提高的贡献的缺点,在本次可采系数研究中制定了全新的以油气藏解剖为基础,利用油气藏具有所在评价单元的地质特征、同时又是开发对象的特点,通过油气藏的地质特征解剖和开发特征描述,建立各类评价单元地质特征和可采系数关系,确定各类评价单元可采系数取值标准。

(三)评价系统边开发边应用

为克服以往油气资源评价系统建设滞后于评价进程,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的缺点,本次采取边建设边应用的开发模式。根据资源评价的业务特点,将系统的建设分步进行,首先建设数据库,提出数据标准,为数据入库做准备;之后开发可独立运行的评价软件,为各单位开展资源评价提供支持;最后是平台开发和系统集成,并开展数据入库和评价成果汇总。

2004年4月底,项目组建成数据库,并提供了数据标准。2004年7月前,完成了评价方法软件开发,7月底~8月初,开展了油气资源评价系统应用培训。之后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协助17个单位完成了33个子项目五种资源的评价工作;参与石油、天然气、煤层气、油砂、油页岩资源评价所有子项目成果的汇总工作,编制成果图件,制作成果数据表;将项目所有的基础资料、成果资料进行整理入库,实现了通过评价系统对数据和成果进行统一管理的功能。

(四)交叉、整合评价

针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对塔里木盆地资源潜力的认识差别大、意见难以统一的问题,项目办公室组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的配合下开展交叉评价;针对渤海湾盆地有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油三家石油公司分别评价,评价参数不统一、评价面积有交叉的问题,组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进行整合评价。通过交叉、整合评价,取得了塔里木、渤海湾盆地资源潜力数据,并得到了各石油公司的充分认可。

9. 谈谈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如何理解科学研究中的创新思维

一、重要性
(1)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利于推进社会进步与社会发展。
(2)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利于各门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3)有利于学术规范的形成。
二、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发挥人的自主创新能力,以超越常规的眼界从特异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提出全新方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是科学研究的核心,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工程技术和人类遇到的各类复杂的新问题,都要求科学工作者运用创新思维,并且要有意识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科学研究中创新思维的形式主要有:1,系统思维法;2,发散思维法; 3逆向思维法; 4理性思维法。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要素有:1,充分想象,提出问题;2;敢于质疑,追求真理;3,保持好奇心,勇于探索;4,细心观察,获得灵感。

10. 如何进行研究方法创新

Data and Method ”。不要小看这一节,这是一篇文章的关键所在。我经常审一些中文的论文 ,但是,许多中文论文中就没有这一节。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有些国内的学者并不清楚研究方法的重要性。研究方法对于一个创新性的结果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讲,没有创新的方法,就没有创新的结果。为什么这样说?做研究,首先是要有科学问题,但是,如何解决科学问题,研究的方法非常关键。有的科学问题之所以解决不了,根本原因是没有找到合适的研究方法。我曾经听数学家王元讲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是发展了一种证明的方法,才导致了他成功证明了“1+2”,至于最后的“1+1”猜想,除非能够找到合适的方法,不然就无法解决。在这里,我们就可以感觉到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在物理学领域,其重要性则更加突出。可以讲许多物质粒子的发现,都是研究方法创新的结果,更正确地讲是实验方法的创新导致许多新的发现。而有些已经被理论预言的现象或结果,至今没有得到实验或实践的证实,很大程度是研究方法的限制。包括宇宙中的反物质存在与否。爱因斯坦用了四十年的时间,试图把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力)、电磁力和引力统一起来,但是,最终没有成功。说明这个问题获得解决的方法尚未发现,时机尚未成熟。 在生物学领域,实验的方法同样非常重要。稍微有一些条件不一样的实验,会导致许多绝然不同的结果。譬如蓝藻水华的培养实验,我们都知道,在实验室里很难培养出类似野外的水华。不管你用的培养基氮磷浓度有多高,也不管你是否加入浮游动物的捕食。但是,你用野外湖水来培养,添加氮磷就很容易培养出水华。虽然二者看起来很相似,但是,实际上实验条件有了很大的不同。用培养基,其中的营养盐成分是人工配好的,而用天然湖水,里面成分较人工配制的培养基复杂得多,包括矿物质和微生物。问题的根本还是在实验的方法上。许多植物生长培养实验,在我看来实验方法是有问题的。因为,放在开敞的环境下,经过数月的时间,实验中的底泥、上覆水、营养盐、微生物、及物理化学环境如氧化还原电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终的实验结果很难说与当初的环境条件有多少联系。这样的实验既不可控,也不可重复。因此,对于这样的生态学实验,实验方法的设计必须非常慎重仔细。但恰恰是生态学本身,对于水生动物和植物与影响其生长的环境条件的关系尚有许多不清楚,这就导致了在生态学层次上来进行这些实验具有较大的风险。美国在1990’s开展的生物圈(I号和II号)实验就是一个生态学层次上失败的实验。 传统的地学科学,包括地质学和地理学,都是以考察和调查为主的研究方法。这样的研究方法,常常是从现实存在的现象中去寻找科学问题,寻找其产生的原因。研究方法的传统和单一,使得人们往往会忽视其方法论。在面对过程和机理的研究时,这样的研究方法也常常显得不足。譬如,风浪过程会导致底泥的悬浮,使得沉积物中的营养盐得到释放。虽然研究的方法是抓住风浪过程进行详细的观察,没有脱离传统的调查方法,但是,已经需要对调查方案作出精细的设计。而进一步需要揭示蓝藻水华爆发的机理时,再靠调查的方法已经无法实现了。原因是我们不知道在野外进行调查时,需要调查哪些因子,因为我们不清楚哪些因子对蓝藻水华爆发起决定性作用。这时就需要实验室的实验来完成,但是前提是实验必须是可控的,不然,你即使培养出了蓝藻水华,你仍然不清楚是什么原因促使的。现在有许多搞地学背景的学者转到了湿地、湖泊与海洋等领域,开始接触植物、动物、营养盐等与地学交叉的领域,也开始进行一些与生物相关的实验。这是一件好事,可以促进生态学的发展。因为生态学本质上是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科学。我们现在许多生态学现象的机制解决不了,是因为生物学与环境科学结合得不够,是与生物环境有关的研究不足所导致的,再典型的例子就是富营养化湖泊中出现的蓝藻水华现象。问题的实质是研究方法受限制。譬如湿地生态系统中氮磷的循环过程,微生物的降解矿化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但是,现阶段,我们有90%的微生物是无知的,更无法了解其生理特征和功能特点。你无法拿着显微镜去水底原位观察微生物吧?现阶段,至多你只能冷冻后带回实验室做做种群的基因分析,至于如何通过改变环境条件来影响微生物种群,最后调控污染物的降解矿化,那就差得更远了。 从野外调查转入到实验室实验,是研究方法的一种飞跃。可以通过微观的实验,解释宏观的现象。但一定要明白,实验的各项环境要素是可控的,结果是可重复的。

阅读全文

与研究方法与创新的关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毒理动物实验研究方法 浏览:455
怎么测出有距离的方法 浏览:1
传送带每米重量计算方法 浏览:710
天窗解决方法奔驰 浏览:432
婴儿车正确使用方法 浏览:164
心理医生的治疗方法 浏览:277
电脑qq视频旋转怎么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845
性格不同半生矛盾的解决方法 浏览:378
解决商业伦理问题的方法 浏览:101
祛除臭虫的有效方法是什么 浏览:479
ug80使用方法 浏览:509
足根痛的治疗方法 浏览:911
小林退热贴使用方法贴哪里 浏览:913
小天鹅洗衣机70公斤使用方法视频 浏览:319
东莞治疗痤疮的方法 浏览:230
芥菜种植时间和方法 浏览:972
世界上最简单的炒股方法 浏览:317
男士戴项链的正确方法图片 浏览:39
鸡蛋的正确方法 浏览:176
大疆无人机鉴别方法 浏览: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