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古代小说的鉴赏方法
1、化整为零。化整为零指的是有效地将在文学鉴赏过程中收集的文学碎片进行统一,这是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有效手段之一。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表现形式丰富,内容多样,为了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更加深入的鉴赏,首先需要了解这些作品中蕴含的文学以及历史方面的知识。以研究古代字词意思为出发点,对文学作品中的内容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提升人们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掌握程度,对其中的文字含义进行更深刻的了解,当然还包括价值匹配以及自然观念等。作为现代人,需要带着继承的眼光去看待我国的古代文化精髓。同时充分彰显出文学作品的传承价值以及经典性,丰富作品的思想内涵。除此之外,站在文史知识的角度上进行分析会发现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鉴赏还需要对其中的意识形态、价值理论等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在鉴赏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时,文学家往往将精力集中于社会环境的研究上,实现与作品作者在心灵上的沟通,探索文学作品的哲理内容。大部分情况下,人们只是从单一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并未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认知体系,这使整个文学作品鉴赏过程存在很大缺陷。所以,需要将化整为零的文学鉴赏思想应用于文学作品鉴赏过程,彰显出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尊敬,提升对古代文学作品内容的感知力,对作者的真实内心感受进行刻画和诠释。
2.2思想共鸣。在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鉴赏时,我国古代的文学家往往将感悟以及启示作为主导,尽量精简语言,为文学作品质量的提升以及鉴赏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更加关注对理论的点评,却忽视了创作主体之间所显示出的个性化差异。为了提升文学作品思想的还原程度,人们需要立足于不同的角度,与作者产生情感上以及思想上的共鸣,这是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有效前提。唯有与作者形成了思想上的共鸣,才能更加深刻地感知文学作品想要表达的深刻内涵。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将历史知识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等内容作为基础,深入研究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内容。其次,需要将真实的逻辑思想作为基础,有效避免出现误解的现象,提升思想与文学作品内容的一致性。同时,需要显示出对作者的尊重,对作品中以及作品外的情况进行深入剖析。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整个过程中,不能超出文学限制的范围,不然的话可能会出现曲解文学作品内容的现象,也无法体现出文学作品作者的个性。因此,在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鉴赏时,需要将事实作为基础性的内容,唯有如此,才能促使鉴赏过程有效性的提升。
3 .提升鉴赏的可信程度
。为了促使整个文学作品鉴赏过程更加可信,在开展鉴赏工作之前需要先规定一个明确的限度,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鉴赏时需要将真实的历史事件作为研究的基础,避免出现与历史事件发生冲突的现象,符合文化限度的范围。通常情况下,任何状况的生存环境以及超越的形式都能构建起特殊形式的文化内容。许多经典文学作品能够穿越时空的主要原因是具有一定的文化氛围,这对文学创作以及文学鉴赏工作来说至关重要。其次,古代文学鉴赏工作需要建立在符合真实逻辑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文体限度进行把握,避免出现文学作品脱离真实逻辑的现象。文学鉴赏需要建立在主观意愿的基础上,当然这也可能造成一些误解现象的出现,这是无法避免的,需要对误解的范围进行有效控制,不能跨越限度,否则可能会对我国的古代文学作品鉴赏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我国文学的发展。
文学理论的方法体系总的说来包括三个层面,即哲学方法的层面,科学方法的层面,专业方法的层面。
1、哲学方法的层面。哲学方法是在总体上把握世界的方法,对于每一个具体学科都具有指导的意义,因此哲学方法是文学理论方法体系的最高层次,也是这一体系的理论基础,它包括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逻辑的与历史的相统一的方法,抽象上升为具体的方法,等等。
2、科学方法的层面。这是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中逐渐形成的方法,以其横断性和交叉性而为文学理论所吸收和借鉴,它处于中间层次而对文学理论准确地把握研究对象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突变论、耗散结构理论、模糊数学理论等方法。
3、专业方法的层面。这是适用于文艺学自身专业特点的特殊方法,其中既有从自身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传统方法,如赏析方法、考证方法、评点方法等,也有从其他学科中移植过来,后来逐步固定下来的方法,这些方法比较具体,也最接近文艺学的研究对象,如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文化学方法等。
总之,上述几种文学研究方法具有各自的理论背景和操作原则,在把握文学的本质和规律时形成了特有的角度和途径,显示出自己的优长之处,同时它们又是相辅相成、殊途同归的,在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的建设方面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因此都值得重视,值得借鉴和吸取,而在具体操作中最佳的选择是对其加以融会贯通和综合利用。
首先,要坚持整体的、综合的研究视野。其次,要正确处理好文学的审美规律与其他规律之间的关系。再次,要坚持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相结合。然后,要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研究方法的相统一。
(2)古代小说研究方法和视野扩展阅读:
文学理论的现代发展
文学理论的自主性,在于理论自身的学理建设。80年代下半期和整个90年代,是中国文学理论比较全面地建立自身学理的时期,确立自身主体性的时期。
在文学理论学理的探索、建构中,无疑,西方文学理论发生过重要影响;80年代初期,在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如潮水般涌入中国的时候,中国文学理论中的西化倾向十分流行。但是西方文学理论中的审美研究、作品形式、结构等因素的内在研究,和那时中国美学问题的大讨论,都对中国文学理论改造起到良好的作用。
同时在讨论中,不少学者对现代文论传统进行了有批判的吸收,并且力图打通古今中外。所以到了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中国的文学理论研究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动景象,新说屡起,佳作迭现。文学理论中的新作,都是在解构旧说的基础上出现的,同时又是新的建构。
因此,这十多年的文学理论,不是一味的解构,不是一味地听从外国人说话,不是把外国人的文学理论进行简单的移植,而是在批判。借鉴的基础上,对文学理论既有改造,又力图有所创新,并且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一些新的文学理论范畴。
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下,文学理论在不断地走向边缘化,不被人们重视,但是应当承认,文学理论是个有成绩的部门,真正的理论创新,自会留下自己的印痕。自然,不必把成绩估计过高,但也没有理由妄自菲薄。新的理性精神的解构与建构,正是文学理论现代性的体现。
Ⅲ 研究一部古代小说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恩 比如说这部小说的历史背景啊--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一时代背景呢,有什么瞎想的空间啊,创造的空间啊
人物的家庭环境,家庭背景对于他未来的人生道路以及处事风格啊,性格类型的影响啊
古代小说的语言风格啊,引经据典啊什么的
引用那些典故,伏笔铺垫啊
Ⅳ 写古代小说的技巧
一、开头
下棋人有句话,输一着便输全局。当然,这一着不是指被对方将军。具体说来,开头以描写景象为佳。地点选在大漠也可,水乡也可。切记侠客不可抱着剑伫立在肉店旁。否则他就只能抽出剑,怅然地在风中对着一堆猪肉大发剑瘾,接下来被投诉送进衙门,接受道德教育。所以选址还是挺重要的。另一点要注意的是,地点一旦定下,整篇文章就只能在那方圆几里内发生了......恩啊,这倒不是成规,只是据观察,还没发现除金先生以外的其他人一开始就写了个轰轰烈烈的长篇。为了说明自己比较有自知之明,还是认死一个地方的好。
二、主角
好!接下来终于轮到主角出场了。
我们的主角一定是个英姿飒爽的人。纵然没有相貌,也必定有一双犀利如鼠牙的眼睛。如此这般,即使某一天武功尽废,也可以用眼神杀死你。他在出场时,通常会摆出一个超有面子的POSE,或者做出一个重复不停的动作,如走路、骑马,等等等等,反正不是不停眨眼就好。在做造型时千万别说话,有人叫你也不能答应,不然就不酷了。相貌描写自然不能吝啬笔墨,多写点多写点。年龄是不限,从少年到老者都行。最重要的一点,主角一定要和众人鲜明地区分开来。别人走路,他偏要站着不动(这里不排除故意要当拦路石的嫌疑),别人还站着观看风景时,他已疾行数千里。
三、必备情节
1.爱情 如果你平时看言情小说过多又无处发泄时,这种方法值得采纳。女子可以成为主角,但一要以配角的形式出现(下面友情链接几个关键词:翩翩然、嫣然一笑、稽首)。其中女主角也分两种:一种是绝对的柔情似水,无心江湖纷争,最后干脆发展到猛吹枕边风逼得主角隐退,两人过着居士般索淡无味的生活;另一种则是所谓的江湖鸳鸯,一手好身段,有时还可以拯救主角于水深火热之中,俨然是女权主义的代表人物。不过到底哪一种好,还是取决于全文的思想基调。
2.友情 侠客若是独行,听上去倒是不错,但试想遇到一大拨人无力抗衡,只有仰天长叹的份,悲切啊!所以还是安排个人来陪陪算了。这个人不能比主角帅,武功也不要太高,最多到比主角少会几招就好。否则那人抢了风头,两人没事时又抢小妾,伤了和气,闹个不欢而散多不好。后果远不止这些,还会把你花了无数脑细胞构建起来的侠气又冲得烟消云散,想来还真是不划算。故事结局里两人至少得死一人,营造点悲凉的气氛。呵呵,江湖中人下场也不过如此嘛。
3.亲情 其实很多侠客都像是从花果山的石头里蹦出来的猴子,没来头的。写写亲情,有时还是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主角的苦大仇深,多半是家中谁谁被杀受的刺激。举个例子,主角若是从小家破人亡,无家可归,少了人管教,才走上江湖这条不归路,性情也落得个放荡不羁,整天被爹妈束着,不乖都很难。至于韦小宝嘛,纯属例外。在这里不作具体研究。
4.官府 如果想写写带历史气味的小说,官府必不可少。技巧很简单,只要把官府的某个达官显贵写成整日狞笑着欺压可怜的劳动人民,其可憎嘴脸自然凸显出来了。这时候的主角,便成了一个具有反抗精神和先进思想的人民
Ⅳ 古代文学学习方法
古代文学的学习方法:
1、文化储备:
读者步入欣赏领域之前,对欣赏对象——文本,有着充分的选择自由。这种选择,既决定于接受主体的世界观和人生修养,也取决于接受主体的审美情趣、文化积淀和审美能力。
审美情趣表现为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还有审美态度。文化积淀主要指读者知解作品事、情、理所需的知识储量。审美能力可以理解为读者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
2、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由接受理论家姚斯提出,是指欣赏之前,读者心理上对作品所抱的期待和要求,表现为文体期待、意向期待和意蕴期待3个层次。它决定着阅读的选着、重点和效果。
问题期待即读者对文学体裁样式的期待指向。意向期待即读者对文学形象的期待指向。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较为深沉的情感、意义的期待指向。
3、发生阶段:
文学欣赏的发生阶段主要是指读者通过语言媒介,形成欣赏注意,进而感知文学形象的阶段,即“言”、“象”阶段。
4、欣赏注意:
把欣赏活动作为一个动力过程,其发动伊始就要注重“欣赏注意”的形成。
5、感知形象:
文学创作是一个创造形象的过程,而文学欣赏则是一个在现形象的过程。
6、发展阶段:
文学欣赏的高级阶段是对意蕴的深入把握,其间伴随着两种心理现象——联想、想象的展开和情感反应的持续。
7、联想与想象:
联想是把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的想象。广义的想象包括初级形态的联想和高级形态的联想。狭义的想象是指大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又可分为再现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8、情感反应:
共鸣和净化是两种常见的情感反应,是文学欣赏高潮来临的重要标志。
共鸣是一种心灵感应现象。通常有两种类型:一是欣赏文学作品时,读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相互沟通,交流融会,并同忧同喜。二是欣赏同一部作品时,不同的读者产生的心理趋同。
净化是共鸣的进一步发展,是指读者通过欣赏活动,实现去除杂念、提升人格、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过程。
9、延留阶段:
延留是读者对文学作品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为主的飞跃,是欣赏活动的最高境界。延留的表现之一是回味;另一种表现是溶入。
(5)古代小说研究方法和视野扩展阅读:
古代文学一般包括欧洲古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欧洲古代文学又包括古希腊文学和罗马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按时间分类,包括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
Ⅵ 研究古代的一本小说可以从哪些角度切入
中国历史太久 文学一本书概括不了 <人间词话>不错 以下是在网上找的 文学史及总论 1.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2. 周建忠《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3. 郭丹《中国古代文学史专题》(上下册)学林出版社,2005年7月。 4. 林传甲,朱希祖,吴梅着《早期北大文学史讲义三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本书辑录早期北京大学开设“中国文学史”课程的讲义三种,即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朱希祖的《中国文学史要略》以及吴梅的《中国文学史》,感性而全面地呈现出20世纪初出现的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文学史以及首开文学史教学的北京大学的风貌。 5. 游国恩《游国恩中国文学史讲义》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5月。本书是作者20世纪40年代在武大中文系教授中国文学史时的讲义。全书共分4卷,包括:周前、周、秦、两汉、三国和宋文学。 6. 李中华《中国古代文学风貌与文学精神》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珞珈语言文学学术文库”。本书包括学术思潮与文学风貌、封建政治与文人遭遇、宗教民俗与文学蕴含、文学观念与时代精神、文学体式与考证等五部分。 7. 李定广《古典文学新视角》汕头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本书是用当代新理论、新视角来研究、解读中国古典文学的系列成果结集。作者特别注意采用中西结合的理论观照,其文章大都有新颖的观点,或推翻前人成说,或发前人所未发,或解决旧问题,或提出新主张。既新人耳目,又言之有据。 8. 汪小洋、孔庆茂《科举文体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3月。科举文体,即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使用的文章体裁、体式。作者从这一角度研究科举制的内涵、科举取士的观念及科举制下文学的发展。 9. 陈飞主编《中国古代散文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二十世纪中国人文学科学术研究史丛书” 10. 齐裕焜主编《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二十世纪中国人文学科学术研究史丛书” 11. 熊礼汇《中国古代散文艺术史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珞珈语言文学学术文库”。本书共分三编,主要介绍了两汉散文艺术嬗变论、略论魏晋文风嬗变的文化动因、韩愈古文艺术精神论、论曾巩古文的艺术特色及其成因等。 12. 胥洪泉《中国古代散文简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中国古代散文简史》郭预衡编,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13. 谭家健《中国古代散文史稿》重庆出版社,2005年6月。本书作者集研究中国古代散文40多年的结晶,既吸纳海内外的不同学术见解,又独抒己见,从先秦到近代,客观地对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流变的总体趋势和轨迹作了全面深入的探索。其论述范围的阔大宽广、艺术剖析的色彩和意境、文献注释的丰富考究,较之以往的同类出版着作更为可观。 14. 孟昭毅、李载道主编《中国翻译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本书是对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9年版陈玉刚等主编的《中国翻译文学史》的修订。将原书时间的下限从原来的1949年,扩展到2001年,并且特别增添了目前资料较少的港台文学翻译的情况。 15. 李生龙《道家及其对文学的影响》岳麓书社,2005年5月。本书作者从事道家研究20多年,1992年出版过《无为论》,1998年出版这本《道家及其对文学的影响》,2000年出版了长篇小说《道家演义》。岳麓书社再版《道家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时,作者进行了较大的修改,使之进一步完善。 16. 孙昌武《诗苑仙踪:诗歌与神仙信仰》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17. 孙昌武《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 18. 赵敏俐《中国古代歌诗研究——从〈诗经〉到元曲的艺术生产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本书从照顾各时代特点出发,从艺术生产的总原则出发,每个时代分别选取不同的问题展开讨论,以期能更好地反映各时代艺术生产特点,反映中国古代歌诗艺术生产内容的丰富性。全书共12章,导论和结语各一,以时代划分,从《诗经》至元曲,分别探讨了各时代歌诗艺术的成就和特点。 19. 胡晓明《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20
Ⅶ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吴祖缃先生的《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新选入1995年版高中第五册课本,在人教版初高中全套语文教材中,从宏观上评论文学现象的文章仅此一篇,所以值得重视.文章的题目概括了评论的范围,即我国古代小说,重点是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文章第一部分论述发展,溯源导流,线索清晰;第二部分评析"规律",据史立论,要言不烦.
写作特点主要有四.
一,评论精当,一语中的
文学评论要以科学的文艺理论为指导,提出评论者的观点.观点新颖独到而又持之有据,评论才有价值.本文的价值,正在于作者对所评论的文学现象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评析精当,往往一语中的.
关于我国小说的起源,有人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鲁迅先生则认为劳动者休息时"彼此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作者则明确指出:"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
对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一般评论者认为这时小说已"初具规模",是我国小说的"雏形".作者则认为:"'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是作为史实记载下来的",还算不上真正的小说.
再如,"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象虚构和讲求文采","历史小说走宋代传奇的路子……,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生活的道路"等,都有作者的真知灼见在,而与以往文学史中的观点不同.如《金瓶梅》因有较多的猥亵描写而长期列为禁书,直到80年代才有较深入的研究.作者不仅说它"显示了现实文学的长足发展",而且拿妇孺皆知的《红楼梦》作比较,认为"红楼梦的道路,是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这就使读者明确了金瓶梅在小说发展史上不容忽视的地位.
在对小说发展源流考察的基础上,作者归纳出4条规律.这是对文学现象所作的理性思考,使文章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而更具有指导的意义.
二,论据典型,以一当十
从文章题目的论述范围而言,可以写成一部专着,作者却大题小作,以简驭繁,仅用4000来字就说清了问题.其原因一是阐述论点精练简洁,要言不烦,二是选择论据少而典型,以一当十.
作者论证第1条规律―――小说来自民间,反映人民意愿时,主要举《三国演义》为例.在这部文人创作的小说成书之前,早有民间的话本《三国志平话》等在流传. 以《三国演义》为例证明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予,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并由此引申出中国古典小说重视情节,也是保留了民间创作的特点而形成的,还拿这一点与外国小说作了对比.
论证第2条规律―――中国古典小说受史传文学影响,举《水浒传》为例.先引刘知几的话,指出史传文学的经验是"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再说民间文学写人往往是好坏分明,坏人无好处,好人无坏处.经过比较,指出《水浒传》是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古典小说,它写人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最后指出《水浒传》使小说的人物描写大大推进一步,而后才有《儒林外史》《红楼梦》.
论证第3条规律―――小说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主要举《西游记》为例.先总述书中所写神怪境界,唐僧的"八十一难"等情节都是现实生活中有的.再举两个细节具体说明,一是"小子国",有太监高采为现实根据;二是书中所写魔怪从神佛处来,有锦衣卫的横行霸道为现实根据.再总述"一部《西游记》……正是辛辣地挖苦与讽剌了神佛即现实统治势力".最后说到《三国演义》《水浒传》表现的民族感情,正统观念,也都是现实的反映.《西游记》在我国古典小说中,是最富于幻想而似乎远离现实的,证明了《西游记》也立足于现实,其它为群众热爱的小说就更不用说了.
论证第 4条规律―――小说受封建统治文化的压迫摧残而发展极为艰难,作者没有举具体事例,只概括列举两种文化现象:一是"许多伟大作家生活,创作条件都全无保障 ".读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起"举家食粥",贫病交迫,英年早逝的曹雪芹.二是"许多伟大的作品不知道作者是谁".读到这里,我们也会想到《金瓶梅》的作者至今还无定论,对《西游记》的作者也时有异见.从这两种文化现象,作者"感受到封建文化对小说创作的残酷扼杀;"感觉到那些现实主义大作家和他们的不朽作品的崇高可贵."
文章这一部分论述4条规律,主要举了三部小说为例,可以说少到不能再少,而每一个例证都充分证明了作为分论点的一条规律,论据十分典型,论证十分有力,真是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三,纵横交织,结构严谨
文章形式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这篇评论的内容是要从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这就决定了它的结构形式.论述发展历程,追根溯源,再顺流而下,按时间顺序,呈纵式结构;概括规律,则取并列式,由主到次,一一道来,呈横式结构.这样,全文纵横交织,经纬互补,结构严谨,线索清晰.
课文第1―7段为第一部分,依时间先后论述小说的发展源流.
第一段明确指出我国小说的起源是神话传说而不是别的,并对神话与传说的区别作了界定:"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
第2 段指出魏晋南北朝出现的志怪,志人小说只是记录史实,严格地说还不是小说创作.第3段先引用萧统《文绚序》为文学下的定义,再论述唐代应运而生的传奇小说已脱离了历史领域,其代表作《长恨歌传》《李娃传》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其特点虚构,想象正是"事出于沉思";而讲求文采,则正是"义归于翰藻",因而唐人传奇是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4段指出宋代小说"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可以说是古代小说发展的低谷.后来的历史小说"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第5段论述话本小说的兴起以及话本与小说的不同风格.话本"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跃的人物性格见长";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则是经过文人加工进行再创作,而专供人阅读的小说.
第6段论述明清时期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以其代表作《金瓶梅》为例,论述其写平凡人和生活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开创意义.《红楼梦》就是沿着《金瓶梅》开辟的现实主义道路,而"走到一个辉煌的顶点".
以上6个自然段,从小说的起源,雏形,写到成熟,中落,再发展而达到高峰,评述了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简洁明了,线索清晰.这一部分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述中有评.第7段用"大致就是如此"作一简单小结,以过渡到第二部分.
第8―16为第二部分,分述4条规律.第8段承上启下,作为过渡.
第9―11段论述小说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第12―13段论述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
第14―15段论述中国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小说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的.
第16段论述中国小说受封建统治文化的摧残,发展极为艰难.这一段写得言简意丰,戛然而止.
上述4条规律的论述,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先评后述,以论带叙.一条规律就是一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都论述得有理有据,条理分明.
四,字斟句酌,分寸恰当
与写评论一部文学作品相比,对文学现象的评论是一种更高级,更复杂的批评活动.因为文学现象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文评论的对象是我国古代小说,从上古神话到清末名着,上下数千年;范围包括"笔记",传奇,话本,演义,"拟话本",章回体等多种小说样式,具体作品更是浩如烟海,何止万千.要评论恰当是很难的.作者凭借深厚的语言修养,精练而恰当地表述了自己从长期研究中获得的真知灼见.其语言的特色主要表现为:10准确周严.如第1段说神话与传说"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这句话强调两者的"同",同到难以分辨.但两者毕竟有"异",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
作者用"很难"和"确切"对"划分"严加限制,就不致造成自相矛盾.
又如第14段说"中国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小说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否则就没有生命力."有了"为群众长期热爱"这个限制性短语,就把论述范围缩小到少数优秀小说,而把多数小说排除在外.在"立足于现实"之前又加"多是"一词,使这一论述更为严密,无懈可击.
再如第15段论述《西游记》中的描写,两次用"不是没有现实根据的"这种双重否定的句式来减轻语气,就比直说"有现实根据"显得分寸恰当,留有余地.
20简洁明了.评论语言多用判断句,为求严密,句式往往较长.作者却常用短句就准确表述了自己的看法.如:
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
"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
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象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
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
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
史传文学不是源,而是流.
正是作者立足于现实的创作精神,才使作品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这些话都说得语气肯定,简洁明了.正因如此,才使这篇评论有如此巨大的容量.
参考资料:http://www.8wen.com/doc/888170
Ⅷ 小说的叙事都有哪些视角
1、以第一人称为主视角,既“我”的自述,这样的讲述能够让读者快速地进入故事的情节中,感受人物的情感。
2、以第三人称为主视角,既以故事中的某一个主人公为主,使故事更加饱满真实。
3、以整篇故事的所有主人公展开叙述。这样的叙述读者能够了解整个故事的所有人物的全部背景,情感等,也能全面了解故事整体的时间线、情节等。
Ⅸ 古代文学研究方法有哪些
文献学层面,文艺学层面,文化学层面,人本学层面,哲学层面。
详参:尚永亮《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五个层面》
Ⅹ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内容提要
小说研究是古代文学学科中比较活跃的一个领域,小说中的几部经典作品如《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聊斋志异》、《红楼梦》等都有专门的学术刊物,断代研究则有明清小说研究的专刊,这种情形在诗词、散文研究领域是不多见的。小说研究的这些学术刊物为学者提供了论坛,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平台,多年来支持和帮助了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并且正在为小说学术的发展不断地作出新的贡献。小说研究领域既然有如此多种的学术刊物,为什么还要新编一种《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呢?现有的刊物的确不少,但从宏观来看,它们所形成的研究格局还有不尽合理之处。第一,小说研究不应当完全集中在几部经典作品上。几部经典作品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代表,但并不是中国古代小说历史的全部,有许多作品的思想艺术算不上一流,但它们存在过,有些还曾经产生过很大的社会效应,或流传到海外对域外文学产生过深远影响,把这些作品摒弃在学术视野之外,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第二,文言小说研究和白话小说研究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处于分离状态,形成各自独立的两个研究领域,这种人为的分家多少割裂了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互动的亲缘历史关系,不利于小说研究的深入。新编这个刊物,就是要把文言和白话打通,让两者的研究有一个对话的平台。第三,明清是小说发展的成熟期和鼎盛期,但明清小说不是无源之水,小说有源远流长的承传因革的历史,研究的目光不能仅仅凝聚在明清小说之上,应当通观历史,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全局在胸,方能对局部的问题作出正确和深刻的判断。基于上述几点认识,我们决定编刊这本涵盖小说全史和小说各种文体的学术集刊。
我们这个提议立即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热烈响应,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南开大学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文学院慨然在经费上予以支持,使得这个构想得以转变成为现实。值此刊物出版之际,我们诚挚地向以上单位致以谢意。
早在十几年前我们就有编刊《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筹划,当时曾与国内外部分学者深入交换过意见并达成共识,国内外学者把他们的最新成果寄给我们,钱锺书先生闻之欣然为这个刊物题写中文和英文刊名。眼看就要成功了,未料到当时联系的一家出版社因财力问题把文稿退了回来,这一搁十几年就过去了。虽然那编定的文稿中的绝大多数文章后来都陆续在国内外的刊上发表了,但我们对文稿的作者和支持我们的学者仍然长期抱着愧疚的心情,尤其愧对热心为本刊题写书名的钱镇书先生。今天,《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能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总算对此事有了一个迟到的交代。让我们再一次感谢那些支持我们这项事业的学界前辈和学术同行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