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巧用学具教具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必须关心所有儿童的发展,而学校的责任则是创造能使每一个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准的学习条件。所以说在教学上教师的教离不开教具;学生的学同样也离不开学具。本文我就使用小学数学学具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所起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一、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俗话说:“眼见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动手操作是思维的基础和源泉,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好方法,而小学生受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的影响,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持久能力差,且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具有好奇、好动等特征,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这些特点出发,适当的使用学具,把动手、动脑、动口结合起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
二、学具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16块饼干,平均分给5人,每人几块?还剩几块?出现平均有分不完的情况,学生难以理解。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平均分5人,每份3块,剩下1块。通过摆小棒体会,使学生感知,以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数形结合,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三、学具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1.学具的使用,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条件。实践表明: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如:认识图形――把一个图形至少可以分为几个三角形比较抽象,让学生从操作摆小棒中入手,边操作边思考,从中悟出,探索出四条边至少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五边形至少可以分成三个三角形、六边形至少可以分成四个三角形。这样的教学,使学生通过操作容易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2.学具的使用,因师生互动,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单向灌输的局面。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师生双边活动是这种认识活动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教育部《关于我国数学课程研制的初步设想》指出,要通过数学教学改革,努力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与平等,改革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提供给儿童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通过学习者群体的讨论与交流,进一步归纳、验证,形成数学结论,让儿童获取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学具的操作,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大胆发问、质疑,共同制定解题计划,选择适宜的思维方向和策略。通过这些思维方式和策略的运用,不断解决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的矛盾,教师讲解与自觉理解的矛盾和同学之间新知识理解水平差异而产生的矛盾,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四、学具有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可有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他们亲手操作,通过视觉、触觉的刺激,利用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作用于大脑,形成表象,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有些题目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如果靠教师生硬灌输,很可能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家动手摆一摆,算一算,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问题得到了解决,对集合问题学生也有了初步认识。这样就把抽象变为直观,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慢慢的,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变换思想,对应、集合的思想,估测意识以及分析、综合、转化、归纳、类比等基本思考方法,这些都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金钥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可有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教学“同样多”时,让学生先摆5朵红花,然后让学生在下面一个对一个的整齐地摆,就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也同样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儿童的智慧就在他们的指尖上,让学生通过各种操作活动,经过分析和思考,形成准确的表象,在实践中体验数学、探究规律。借助学具的优势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在感悟,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认知结构,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有力的渗透,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五、学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内涵包括多方面,既包括数学知识、能力的发展,又包括数学情感(兴趣、自信心和数学观等)的发展。这两个方面的发展是同时进行、相互促进的,而后者我们过去对它却不够重视。我们必须把数学情感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和数学知识、能力的培养平等看待。所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学具操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借助学具操作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探索,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贰’ 如何恰当的选用幼儿玩教具促进教学
在幼儿教学活动中,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掌握相应的教学方法,而且还需要运用相应的玩教具来辅助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幼儿教学活动中,要合理选用玩教具及其它相关的学习用具进行教学。玩教具作为幼儿学习的辅助工具,它起到的是辅助教学的作用,是引导和促进幼儿学习的一种手段。如何恰当地使用玩教具来促进教学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总结了一些体会。
一、明确玩教具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合理使用玩教具对幼儿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幼儿的学习离不开玩教具,这与幼儿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有直接关系。对幼儿而言,有了玩教具的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变得更轻松、更有趣,会调动幼儿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欲望,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自由发挥其想象和创造能力。
有效使用玩教具,有利于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有利于增强幼儿对认知的理解和操作能力的训练,可以很好地满足幼儿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有效使用玩教具,会使枯燥变为有趣,使抽象变为具体,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学中玩,玩中学,轻松学习,快乐学习。
有效使用玩教具,既陶冶了幼儿情操,又培养了他们的感受力和表现力。使用玩教具使原本枯燥的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激发幼儿的情景感受,如让幼儿戴上头饰,使其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使幼儿身临其境,兴趣盎然,增强和发展了幼儿自身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有效使用玩教具,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用纸箱做成的山洞,在纸箱上面贴上动物图案,让幼儿练习爬;用布和棉花做成的套圈,让幼儿练习跳;将挂历纸刷上油漆做成金箍棒等。不仅使幼儿在情景游戏中锻炼了走、跳、爬、平衡的能力,而且使幼儿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增强了幼儿的环保意识。
二、玩教具的选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合理选用玩教具
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中要根据本次活动的目标和内容来选用玩教具,既要考虑玩教具在哪些环节来使用,又要考虑如何运用可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切忌因为选用玩教具的种类过多,或选用样式不当而起不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或是因为选用不当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例如:一位教师为了能够在课堂上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导言部分出示了一个角色玩偶,她告诉幼儿今天请了一位“小客人”,可是她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没有丝毫联系到这位“客人”,就仿佛“客人”从未来过。有的幼儿看看老师,又看看“客人”,表情很疑惑。既然这类玩教具与活动无关,就不要出示。还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准备了很多的玩教具,从多媒体课件到玩偶、操作卡片、头饰,活动过程中让幼儿目不暇接。活动中孩子们玩了个不亦乐乎,可是对幼儿的知识经验、能力、情感的培养却未见成效。可见过多的使用玩教具,分散幼儿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并没有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对玩教具的使用不宜过多,也不能过简,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环节、合理安排,使用得当,充分发挥玩教具的辅助作用。
2.根据幼儿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玩教具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其发展水平也不相同,认知能力、动手能力、人际交往等都存在差距。不同年段的幼儿对玩教具的要求也不相同。在中、小班幼儿的故事课中倾向于看图片和手偶表演。而大班幼儿则适合用操作式图片和戴头饰分角色表演。一般来说,中、小班幼儿的学习方式是通过观察、模仿、体验、游戏来学习的。而大班幼儿是通过观察、模仿、操作、体验和与他人(教师、同伴)相互作用来学习的。为中、小班幼儿提供的玩教具既要美观有趣,又要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让幼儿在体验和游戏中学习。为大班幼儿提供的玩教具,要在此之上满足幼儿动手操作的需求,促进幼儿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共同学习。
3.玩教具的选用数量要适宜,并确保质量和安全性
目前,幼儿园中可供选择的玩教具很多,有的是从市面上购买的,也有的是由教师利用废旧物品制成的,或者是利用自然材料(沙、土、水等)直接呈现给幼儿。无论是何种材料,首先应考虑材料的安全性和质量。如果是废旧物品制成的就应消毒后使用,如果是市面上购买要看其是否含有害物质,是否符合质量安全标准。在使用过程中避免低龄幼儿咬或打玩具。同时,玩教具投放的数量要合理,分配均匀,避免幼儿间相互争执。大班年龄的幼儿所使用的玩具或材料需要合作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协作配合,培养幼儿间分享和合作意识。
三、充分发挥幼儿教师在玩教具使用中的指导作用
充分发挥玩教具在教学活动中的促进作用,离不开幼儿教师的指导。首先,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认知能力及幼儿间存在的个体差异,从而做到因地制宜,恰当合理推荐使用玩教具。其次,教师在发挥好示范作用的同时,鼓励、启发、引导幼儿在运用玩教具过程中的创新性活动。最后,幼儿教师要对每次幼儿玩教具的使用效果进行记录、分析、总结,为更好的发挥玩教具的作用积累经验。
总之,玩教具的使用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根据教育目标和内容的要求,合理选用,正确指导,充分发挥玩教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
‘叁’ 求玩教具使用总结
幼儿园课题研究结题之际,我们班承担了展示音乐游戏的任务。为了保证幼儿游戏的质量和展示的效果,我们把原本由幼儿听音乐自由敲击小竹竿的节奏游戏编成了一个有队形、节奏与动作变化的表演性节奏游戏活动。虽然敲击小竹竿的动作和节奏都来源于以往孩子的自由游戏,可孩子们在表演时始终很拘谨,全无日常游戏中那种机灵活泼的游戏情趣。_遍遍地练习,一遍遍地提醒幼儿注意动作和表情,但孩子们的表现却总让我们觉得没有了游戏的味儿。
又一次练习开始了。杨卜丞和沈一宁面对面玩对敲竹竿的动作,沈一宁突然把双手同时击打竹竿的动作改成了两手交替击打的动作。或许是觉得自己做了一个新的动作,沈一宁很开心,流露出一副怡然自得的表情。而杨卜丞,先是转头看了看老师,似乎想把沈一宁的这个自由动作告诉老师,但很快又改变了主意。他双手握紧竹竿,就在沈一宁的竹竿敲击下来的时候,突然双手往后一缩,沈一宁的竹竿敲了个空,杨卜丞开心地笑了,同时还不忘偷眼看一下老师有没有注意他俩的动作。你来我往,相互交替,两个孩子就这样听着音乐玩得不亦乐乎。很快,周老师发现了他们的小动作并制止了。孩子们又重新回到那种面无表情的游戏表演之中。
看着眼前的这一幕,我不禁想:现在孩子们表演的是游戏吗?我们一直在说,要让孩子在游戏中享受快乐,但我们究竟是在为了孩子的快乐引导幼儿游戏还是在为了取悦成人而游戏幼儿?
“游戏”,英语为“play”,指的是一种自由的活动。幼儿园教学以游戏为基本途径,倡导的就是教学中要体现自由与愉悦、体验与创新、平等与包容以及动态与开放的幼儿游戏精神。这种游戏精神,是幼儿游戏的本真追求与价值体现,也是幼儿游戏的灵魂与精髓。目前有一种新的游戏存在观,即游戏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其主要的观点就是:游戏作为一种精神特质而表现为一种精神状态或趋向;游戏作为一种精神,渗透或弥漫于幼年生活的全过程;游戏与儿童从来就是不可分的;游戏就意味着童年,而童年期就是游戏期,游戏是童年的生活,是儿童的存在方式;游戏精神就是童年精神。上述事例中杨卜丞和沈一宁的游戏行为就是一种很典型的表现,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洗手,故意用肥皂搓出许多泡泡,还用嘴巴去吹泡泡,或者用手捏住水龙头让水花四溅;喝牛奶,顺便把牛奶袋吹得鼓鼓的,然后再放在地上用力一下子踩爆;走路,悄悄地拉几片路旁的小树叶或捡几颗小石子放在口袋里……只要你用心观察,随时随地都可以看见孩子这种“偷着乐”的游戏精神。
这不禁让我想起很多年前和女儿一起玩过的一些游戏。那个时候,我们这个小城市的公共交通刚刚起步,我每天都要和女儿从公交车站走很远的一段路回家。为了让女儿乖乖地自己走,我变着法子和她边走边玩。踢石子,随便在路边找一颗小石子,边走边踢,比赛谁踢得远;跳格子,顺着彩色道板砖的方格,一格一格跳或两格两格跳;走小桥,认准路上的某一条线,脚踩在线上走;捡落叶,看谁能捡到更多的不同形状的叶子……这些游戏,往往从女儿的无意举动开始,比赛的结果则基本是我输,愿赌服输的我就看着路边的景物随口给她编故事。后来,当我女儿开始学写小说的时候,大段大段的场景,都是关于儿时这种游戏的回忆。她说,我就记得我玩得很开心,妈妈给我讲的每一句话都记得清清楚楚,好像很多知识都是在这个时候知道的。
今天,当我翻看女儿小说中描写的这些细节,心中的震撼是难以言说的:我这个做幼儿教师的母亲,曾经为了孩子的成长费尽心机地让她去参加各种兴趣学习,也曾经自己尝试着在家里教她学习这样或那样的东西。但最后深深印在女儿记忆中的,却是当年我毫不在意的这些小小游戏!
身为幼儿园教师,相信没有谁不知道游戏对于孩子的重要;但每个幼儿园教师,又似乎都身不由己地剥夺着孩子们自由游戏的权利,虽然,我们每天都在努力让幼儿“游戏”。从晨间桌面游戏到日常的教学游戏或者区域游戏甚至角色游戏,随处都可以看到教师对幼儿游戏的高度控制。是呀,幼儿园的每一个时段都是教师安排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环境中所呈现的一切,都是教师有目的的一种预设,都隐含着一定的教学目标,游戏也因此而不可避免地成为实现教师预设目标的一种手段。但过多的人为控制,使得游戏几乎失去了它自有的功能和价值。我们可不可以像孩子一样,把游戏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让游戏精神成为贯穿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灵魂?
事实上,只要我们摒弃功利主义思想,不去考虑如何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而真正关注怎样让孩子在游戏中自由快乐地成长,我们就能实现教育观念的自我超越,真正地确立幼儿的“游戏人”地位,让孩子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游戏。就像上例中杨卜丞和沈一宁的游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音乐的节奏和动作的情趣,而我们引导孩子玩音乐游戏的初衷,不就是为了让孩子在游戏中享受音乐和节奏的快乐吗?为了展示教学成果而高度控制幼儿的游戏行为,实质上却剥夺了孩子自由游戏的权利,这确实有些得不偿失。
游戏是儿童的存在方式,是幼儿主动、独立、创造性的学习方式,是幼儿园最有价值的课程,孩子们的童年需要我们从实现教育观念的自我超越开始重构幼儿教师的游戏精神。作为幼儿教师,我们需要拥有一颗童心,保持一份童趣,与幼儿同欢笑共成长;作为幼儿教师,我们需要观察幼儿内在的愿望与需要,给孩子一份自由与空间,而不能用外在规范去一味地束缚或压抑孩子;作为幼儿教师,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为孩子提供游戏的材料,让孩子在活动中自主尝试与发现,而不是把我们所了解的一切用说教的方式告诉孩子……
以后再有类似的游戏活动展示,我们一定会多给孩子一点自由的空间,相信所有人都愿意看到孩子在音乐中的那种自得其乐的自主表现,看到孩子那种独立创造的自由愉悦的游戏精神,看到孩子在游戏中自我天性的表达与动态开放的游戏灵魂。
‘肆’ 如何有效地在课堂上使用小学数学学具的研究
(一)学具教具的运用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
小学生容易对教师形成依赖性,久而久之以教师为权威,不敢质疑和提问,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造成不良影响。打个比方来说天性活泼好动的小学生像是未经修剪的木材,旁逸斜出自有自己的个性,死板的教学方式和统一的答案就好像是一把冷硬的斧头,劈掉了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想象力,使学生变得毫无新意和创造力。而运用学具教具则能够着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事半功倍。
(二)学具教具的运用有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够脱离实际生活,学具教具像是交流的桥梁,能够引导学生将抽象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教学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实践思维。
(三)学具教具的运用有利于学习主体地位的培养。
探究意识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必不可少的精神条件。处于信息时代的小学生知识视野比较宽,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学具进行探索发现,掌握数学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抽象的知识。同时学具的使用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主动地吸收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有助于改变以教师为主的单向灌输教学局面。
(四)学具教具的运用有利于合作意识的培养。
合作在人类社会中占有重要作用,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教学中通过分组教学的方式和操作学具的手段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