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8个词解读罕见病:孤独、宿命、儿童……
孤独
什么是罕见病?顾名思义,就是要够罕见。一般,发病率低于1/10000的疾病就被定义为罕见病,这类患者被称作“看不见的患者”,不被大众关注、难以获得帮助、缺少鼓励互助的病友让他们感到孤独和绝望。
不过一些罕见病也广为人知,例如唐氏综合征就是一种罕见病。孕妇接受的“唐筛”就是针对唐氏综合征的筛查。PKU(苯丙酮尿症)也是一种人们较为熟知的罕见病,因为北京从1985年开始对新生儿进行PKU筛查,到2008年,将其列为强制筛查项目。渐冻症则是近段时间最“火”的罕见病,因为微博上曾发起了旋风式的“冰桶挑战”来为渐冻症筹款,许多名人明星也参与其中。不论何种方式,希望更多的人了解罕见病。
繁多
每一种罕见病的患者不多,在美国罕见病的定义是受累人群不超过20万(美国人口为3亿人),在欧盟为发病率不高于5/10000,在日本为发病率不高于4/10000。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为,发病率为0.65/10000~1/10000。虽然发病率低,但是罕见病的种类却不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确认的罕见病有5000~6000种,约占人类全部疾病的10%。这是一个不容我们忽视的疾病种类。
基因
大部分罕见病都是单基因导致的先天性疾病。因此,许多罕见病都是家族遗传的。不过,即使基因意味着“天注定”,对一些罕见病来说,只要控制饮食、生活习惯等环境因素,也能够健康地生活。
例如,PKU是一种基因遗传导致的先天代谢性疾病。如果我们在婴儿一出生就知道他有这个基因,并且严格控制他的饮食,不让他摄入无法代谢的食物,那么他就能够健康成长。正因为罕见病大多是单基因缺陷导致的,所以研发药物时,常以基因作为标靶。
儿童
有75%的罕见病都是在儿童时期发病,这是因为多数罕见病都是先天疾病,所以孩子一出生或者出生不久便会出现症状。常见病虽然也有易感基因,但通常都需要长年累月的环境因素作用,到了中晚年才可能发病,基因只是提高了携带者的患病几率,并非注定他们会患病。
例如,BRCA1和BRCA2突变是乳腺癌的易感基因,携带者长大后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几率较高。所以,一些携带者因为害怕患癌症而事先切除自己的乳房和卵巢,而这种做法被许多医生认为太激进了,因为易感基因的携带者还有很大的可能性终生不患病。
致命
多数罕见病都是严重的、危及生命的慢性疾病。遗憾的是,一些非致死性罕见病,因为我们对其缺乏了解,令患者在早期没有接受有效的治疗,从而导致不可逆转的伤害。如果能够在胎儿和新生儿时期就尽可能地对罕见病进行筛查,那么就可以将罕见病的伤害降至最低,尽量控制病情。
宿命
以亨廷顿舞蹈症这种罕见病为例,只要检测出了致病基因,那么携带者就必定会患上这种罕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美国广受欢迎的医疗剧《豪斯医生》中,一位女医生被检测出携带有亨廷顿舞蹈症的基因,即使她当时健康,但在未来,她总有一天会出现症状。确诊以后,这位女医生加入了一个临床试验接受实验性治疗,认识已经出现了症状的病友,离开了豪斯的医疗小组,等待疾病到来的一天。这一切充满了悲剧的宿命感,可从另一方面来看,患者能够做好充足的准备来应对疾病。
昂贵
罕见病的治疗费用非常昂贵。我们都知道“成本摊薄”和“薄利多销”的道理,如果把药物看做商品,患者就是购买者。因为每一种罕见病药物的购买者都太少了,所以罕见病的药物通常都很昂贵。药物的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如果购买者少,那么势必单价就高,如果无法收回成本,那么药厂也就没有兴趣在以后继续投资研发新的药物。一些国家不得不督促和鼓励药厂进行罕见病药物的研发,例如美国就通过了《孤儿药品法案》,通过减税等经济刺激来推动其研发。
个体
罕见病的概念也在不停地更新,现在许多癌症也被归类为罕见病。因为基因诊断技术的提高,医生能够根据癌症基因的不同,非常细致地划分肿瘤类型,而不像以前那样被粗略地归为肺癌、胃癌、食道癌等。例如,前列腺癌是一种很常见的癌症,但根据癌细胞基因型的不同,又能够把其划分得更细致,这样每一个亚型的患者就变少了。在治疗的时候,医生会针对不同基因型的癌症制定更有效的方案,就是所谓的个体化治疗。可以说,罕见病的治疗让一些研究者或者医生尝试用个体化治疗的方式来对待常见疾病。除了癌症,高血压也可以被更细致地划分,例如划分为肾脏疾病类型、血管疾病类型等。即使是常见病,其中一些患病人数很少的亚型也可以被称作罕见病。
摘自《健康之家》杂志 文/欣欣 编辑/吴君
B. 许多无法治愈的罕见病症都是由什么引起的
基因突变在人类中很常见,主要是由细胞结构的变化引起的,导致许多遗传疾病,其中大多数可以从外部看到,更多的时候甚至无法被科学家解释,例如下面的例子。
1.人类的尾巴。
现在许多人认为高挑瘦是一种时尚,但对一些人来说,这是一种诅咒。马凡氏综合症是一种遗传疾病,人们通常胳膊和腿变长,身体变瘦,这种疾病会代代相传。没有真正的治疗方法,虽然发展可以通过支架控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它只会变得更加痛苦。
C. 我国罕见病患者超过2000万,如何才能阻断罕见病遗传链
罕见病种类繁多,诊断、治疗困难。因此,从源头上进行罕见病的预防尤为重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是预防和治疗罕见病、减少出生缺陷、防止患者发生不可逆转的严重后遗症的重要手段。 具体实施步骤上,要实行三级预防阻断罕见病遗传链。 一级预防 孕前优生检查及咨询;二级预防 产前对孕妇进行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三级预防 包含新生儿疾病筛查与先天性出生缺陷疾病的救治。
D. “冰桶挑战”过后,我们该怎么看待罕见病
在2014年,一场由知名IT界精英发起的“冰桶挑战”,让我们对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这种罕见却致命的疾病有了更多认识,而作为该病患者的着名天体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与病魔抗争的事迹,也早已在各国广泛流传。然而,除了ALS,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很多很多的其他罕见病患者,尽管各国一直在加大对罕见病药物研发的支持力度和对罕见病患者用药的资助,但要想实现“罕见病患者人人有药医”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什么是罕见病?
顾名思义,“罕见病”指的是那些在人群中具有很低的自然发病率,患者很少的疾病。不同国家对罕见病的定义往往不同,例如欧盟认为发病率低于0.05%的疾病即可视作罕见病,美国将1/1500的发病率作为罕见病与其他疾病的分界点。由于不同国家的人口特点存在差异,在某一国家被定义为罕见病的疾病,可能在其他国家并不罕见。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多发性硬化(MS,一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在欧美国家的发病率超过了3/10000,部分地区(如苏格兰北部)居民的发病率高达3/1000,而在中国,MS的发病率在1/100000左右,即使在如广东之类的高发地区,也仅有1/10000的发病率,称MS在中国境内属于罕见病也毫不为过。
一般而言,罕见病由特定的基因突变引起,或是基因突变与该疾病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比如我们在中学生物课上学到的囊性纤维化(CF,该病尽管在欧美较常见,但1/15000的发病率,依然使其处于罕见病的行列中),就是由人体调控离子转运的一个特殊通道蛋白——囊性纤维化跨膜传导调节因子(CFTR)的基因突变,突变的CFTR难以完成正常功能而引起的。前面提到的ALS,虽然大部分的病例是由后天因素引起的,但遗传因素依然是该病的一个重要病因。
罕见病为什么难以治疗?
和其他疾病不同的是,大部分罕见病都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而少部分已经有针对性疗法的罕见病,针对性疗法在操作和经济上的可行性也令人堪忧。提高人们对罕见病的重视程度,进而推进罕见病疗法的研发和已有疗法的可行性,正是“冰桶挑战”之类的全球性行动的目的。目前为止,罕见病“治疗难”的问题,和以下三点密切相关:
病因复杂:尽管部分罕见病的病因已经得到明确,但复杂的致病机理依然阻碍着绝大多数罕见病药物的研发。例如与囊性纤维化有关的CFTR基因,仅目前发现的致病突变就多达上千种,而经过十多年的研发,现有的药物依然只能够覆盖其中的11种突变。至于如ALS之类的疾病,病因直到现在还没有能够明确,开发针对性的药物可谓是难上加难。
缺乏研发动力:各类罕见病由于患病人数较少,相关药物的潜在市场往往有限,而在现代社会,开发一款新药需要近5-10年的研发周期和高达数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如果按照大多数患者所能接受的价格定价,能否盈利还存在着很大疑问;但若要让药物在专利期(药物本身的化合物专利有效期,一般在上市后,专利有效期还有7-10年的生育)内能够保证盈利,药物恐怕就会卖上天价。受这些因素影响,罕见病药物基本要么是一药难求,要么就是价格高昂,很多家庭难以负担。
难以完成研发:对于部分罕见病而言,患病人数甚至可能会少到让药物研发工作难以完成。例如在文章《像“吸血鬼”一样惧怕阳光的怪病,到底是什么?》中提到的症状酷似“吸血鬼”的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型卟啉病(CEP),从该病于1874年被首次报道开始,到1997年,全球的医生一共仅发现了130余例患者,这使得针对该疾病的药物研发近乎不可能(在药物上市前提供最关键信息的III期临床试验,往往需要100人以上的患者参与)。
针对这些在罕见病药物研发中出现的难点,各国的药品监管部门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应对措施。例如在美国,为符合罕见病标准的疾病研发药物,即可申请“孤儿药资格”,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认定为“孤儿药”的药物,拥有较宽的临床研究审核门槛(即可以凭借小规模研究作为有效性证据,提出药物上市申请)、更快的审评速度、税收和行政费用的减免资格,更可以在药物获批上市后,享有为期数年的独占权(在一款“孤儿药”的独占权资格有效期间,其他用于治疗同种疾病的药物,除非相对该药有明显疗效优势,否则不能向FDA提出上市申请)。而在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也设立了“孤儿药”研发的“绿色通道”,用于治疗罕见病庞贝病(Pompe's Disease,一种由溶酶体缺陷,导致糖原在人体器官蓄积的疾病)的药物阿糖苷酶α,就是在“绿色通道”下得以免临床试验上市的。
罕见病药物研发的新进展
随着基因工程的发展,不少由酶的活性缺陷引发的罕见病(例如前面提到的庞贝病),已经可以通过补充基因工程来源的酶(酶替代疗法)得以治疗。然而酶替代疗法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权宜之计,因为外源性的酶难以在体内长期维持活性,患者需要定期接受补充以恢复酶的生理功能。但在最近一段时间,罕见病的治疗迎来了突破性的进展。
杜克肌营养不良(DMD)是一种累及肌肉的罕见病,患者由于缺乏保持肌肉稳定的抗肌萎缩蛋白,肌肉细胞随年龄增长逐渐死亡,导致进行性的肌萎缩。在以往,DMD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绝大多数患者会在青年期(20岁左右)死于肌萎缩引发的心肌病或呼吸衰竭。而在最近,DMD的针对性疗法已经进入了后期临床试验,一种名为Ataluren的药物还于2014年在欧洲上市。
Ataluren是一种可以口服的小分子药物,它可以作用于部分DMD患者的抗肌萎缩蛋白合成缺陷环节(蛋白合成由于基因缺陷而过早终止,从而使最终合成的蛋白不具有功能),使抗肌萎缩蛋白能够“绕过”缺陷,从而成功合成。而另一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药物Drisapersen,能够通过干扰抗肌萎缩蛋白的合成环节,阻止蛋白的错误合成来治疗DMD。
除此之外,一些相对已经有成熟治疗方法的罕见病的治疗,也有了可喜的成果。例如同样属于溶酶体缺陷的戈谢病(Gaucher's Disease),它的酶替代疗法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面世,但如今针对该病的新型治疗,可以免去注射药物的不便和种种不良反应。这一治疗旨在针对该病的异常沉积物质——葡糖脑苷脂的合成环节,从而在根本上减少葡糖脑苷脂对器官的危害。目前,此类药物中的麦格司他(miglustat)和依格司他(eliglustat)已经在美国上市,未来有望惠及更多国家的戈谢病患者。
E. 门诊有3例患有肺间质瘦已知该病是罕见病,且病因未明,若要探索病因,请问该用什么研究请说明理由。请
这个病就是肺纤维化,世界难题,西医最好只能用激素维持一下,效果不好不能治愈,自己感觉高手在民间不如多打听一下有没有好的民间偏方。原来看过有用冬虫夏草,人参,贝母等,做成胶囊。这个也只能维持根据环境维持年限不一样,7年就不错了。
F. 罕见病的病因是什么
因为罕见病也是分了很多种的,所以导致罕见病的病因也是有很多的,比方说家族遗传,后天传染,或者是基因突变等。罕见病指的就是在人类当中很难见到并且流行率很低的疾病,罕见病的种类目前有7000种,大概80%都是遗传性的疾病。大约有一半的罕见病都是出现在儿童时期,或者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当然也有一部分罕见病的儿童寿命非常的短,基本上不会超过15岁。
新冠肺炎在刚开始的时候也是一种比较罕见的传染性疾病,不过现在大家已经研究出了疫苗,而且感染的人数也比较多,所以已经不算是罕见病了。当然也会有一些罕见病是由于基因突变所导致的,在沉淀之后由于环境影响或者是不良的生活习惯所导致的比较难以分辨的疾病。
G. 罕见病有什么表现罕见病有哪些
罕见病确实使人震惊:有的会让人心中 产生强烈反感,有些会使人心碎,有些病像是胡诌的但其实是真实的。然而,在世界上的某个角落,某些人正因此而受折磨,下面就是一些怪异的罕 见病。
1. 层状鱼鳞癣
《权力的游戏》所有的死忠粉都知道维斯特洛大陆上最致命的疾病就是灰麟病——是一种食肉性的瘟疫,感染 此瘟疫的个体将突变成全身布满鳞片的食人异种。
这个幻想在现实中的确找得到根据。现实中的这一种疾病叫作层状鱼鳞癣,是由几种基因突 变引起的。个体出生时身上有一层清澈的薄膜,几周后,这层薄膜脱落,个体全身都留下深色的麟片。皮肤变得十分紧绷。而当皮肤紧绷时,眼睑被 向后拉扯,内眼睑露出来。这会让那些患者的外表看起来像一个外星人。
英国伍尔夫汉普顿的Kelly-Marie Pearce在怀孕期间患上异食癖,通常她每天啃下20个海绵,配料是沙子。图摄于2017年4月,地点是 她家。图片来源:Worldwide Features / Barcroft Im / Barcroft Media via Getty Images
10. 爱丽丝梦游仙境症候群
此罕见病的患者会持续感觉到外界物体和自己身体的比例不协调,没有任何饮料或食物能帮助他们恢复到正常的感知状态。通常他 们感知到的物体比该物体的实际大小要大,他们所感知的时间流逝速度要比真实的速度要慢。
目前该罕见病没有有效的疗法,但已知 典型的病因包括颞叶癫痫和脑瘤。
H. 遗传基因有哪些罕见病
1、单基因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遗传特点为连续遗传、无性别差异、家族性聚集等牲,如软骨发育不全、并指、多指、家庭性结肠息肉症等。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遗传特点为隔代表现、无性别差异,如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聋哑、镰刀型细胞贫血病、婴儿黑蒙性白痴等
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遗传特点为连续遗传、交叉遗传、女性多于男性、男性患者的女儿均为患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性肾炎等。
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遗传特点为隔代遗传、交叉遗传和男性多于女性,如血友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假肥大症)、色盲症等。
Y染色体遗传病:表现为限雄遗传、连续遗传的特点,如外耳道多毛症。
2、多基因病
由多对基因控制,呈家族聚集趋势,难以预测,无很好的预防方案,如唇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等。
3、染色体病
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如“21三体”综合征,又称为先天愚型、唐氏综合征,是由于21号染色体数目多了一条而形成的;性腺发育不良,又称为特纳氏综合征,是女性X染色体少一条导致的,形成原因是减数分裂异常形成了不含性染色体的雌雄配子与一个含X染色体的正常的异型配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成。
克氏综合征:男性XXY,形成此种个体的受精卵可能是由一个含XX染色体的雌配子与一个含Y染色体的雄配子而成,也可能是由一个正常的雌配子与另一个含XY染色体的雄配子结合而成。
染色体结构异常疾病:如猫叫综合征就是由于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而形成的。
4、细胞质遗传病
细胞质遗传物质只存在于线粒体中,因而细胞质遗传病就是线粒体基因病,常见病例有神经肌肉衰弱。由于受精卵中的细胞质主要来源于卵细胞,因而细胞质遗传病取决于母本,表现为“母病子女全病”的特点。
(8)罕见病病因研究方法扩展阅读
由于罕见疾病的发生几率很低,它们所能获得的研究资源非常有限,一些药厂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对于投入罕见疾病的药品与食物研发、制造或引进也是缺乏兴趣,加上许多疾病的案例并不多,让这些疾病研究起来十分不易,即使研制出对症药品,由于患者市场相对较小,其价格也是高得惊人,绝非患者所能承受。
这些罕见疾病并不具传染力,不需要大家如此敬而远之。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甚至是一些发展中国家,都有国家颁布的罕见疾病法律,通过在药品生产、医疗保障、社会保险、个人权益等多方面的强制规定来确保患者的治疗救助和正常生活。
I. 罕见病在生活中其实并不罕见,罕见病该如何预防
罕见病的预防,首先应该从基因环节进行预防,因为近亲结婚会使人体内基因异常和缺陷部分进行重复覆盖和组合,这就导致了罕见病的发生。
这种罕见的疾病没有感染力,所以我们不必避免它。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甚至一些发展趋势中国家,根据药品生产、基本医疗保险、社会保障、自身利益等方面的强制性要求,确保患者的医疗援助和一切正常生活。 J. B站up主一条讲述自己确诊罕见克罗恩病视频引发关注,究竟什么是罕见病 近日,B站up主“仙荼儿”一条讲述自己确诊罕见克罗恩病的视频引发关注。据悉,克罗恩病是一种尚不明确机理的肠道疾病,目前尚无治愈办法。仙荼儿称,自己正在四川读大二,患病后只能靠鼻饲营养液进食,当初未打麻药鼻饲插管时,也曾痛不欲生,如今已习惯了。她表示,现在就想好好活着,等病情转好后,最大的梦想是好好吃饭。 罕见病的病因是什么? 罕见病80%以上属于遗传性疾病,遗传分为家族遗传和新发突变两种类型。针对罕见病普遍存在科研投入少、诊断率低、缺乏有效治疗手段、药物尚未纳入医保体系等亟需解决的难题,绝大多数罕见病患者依然面临“病无所医”“医无所药”“药无所保”的窘境。由此可见,罕见病主要是遗传因素为主,如果需要找到病因,则需要通过基因检测手段进行确诊。现在国内的基因检测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以针对患儿和家长进行两种常规检测:染色体结构异常检查,遗传基因外显子测序。从而确定是否为家族遗传还是新生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