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用年鉴中的数据计算工业增加值呢谢谢呀 急
年鉴中不一定就有工业增加值所有的数据啊!
你如果会算工业增加值 就到年鉴中去找相关数据,一般来讲不管什么协会都不可能把所有会员的财务资料都发布出来的.
②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简单的)
工业增加值=净利润+所得税+利息+工资及福利+折旧和无形资产摊消+增值税,就是指本统计期间的产品创造的社会价值。
③ 求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最低0.27元/天开通网络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qlscjf
企业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计算工业增加值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公式为: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二是“分配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待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或: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那么,如何用“生产法”和“分配法”计算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本文将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作一些探讨。一、按“生产法”计算:此种方法是目前最常用、绝大多数工业企业采用的方法,从上面的公式反映出,用“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涉及到三个要素:一是现价工业总产值,二是工业中间投入,三是本期应交增值税。1、现价工业总产值如何计算:(1)概念:现价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2)计算原则:计算工业总产值要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④ 怎么用统计年鉴上的数据计算工业增加值,就是要用哪些数据
岁末年初,各种统计数字纷纷见诸报端,而GDP无疑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一个指标。GDP是英文grossdomesticproct的缩写,意为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一国(或地区)一年以内在其境内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如经济要达到8%的增长目标,指的就是国内生产总值,亦即GDP要比去年增长8%。
GDP是经济学家为了反映经济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而提出来的经济指标。也就是说,经济生活水平的变化是以所取得物质产品与服务的多少来衡量的。同样,要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生活水平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自然就是要计算这个国家(或地区)所取得的产品与服务的数量。为了能够把所有的产品与服务的数量用一个数字来表达,经济学家想到了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这一数字。因为所有的商品或服务都有价格,可以用价格来叠加。比如说,一杯饮料是5元钱,理一次发是10元钱。不过,同一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会变化。比如,一台21英寸彩电的市价,两年前也许是3000元,现在可能只要1500元,如果单从货币数量来看是减少了一半,但从实物的效果来看,仍然还是一台21英寸彩电。所以在利用商品的价格来计算其数量的变化时,还必须考虑到价格变化的因素即物价变化水平进行调整。因此,如果要比较一个人今年的经济生活水平相对去年的变化情况,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计算出去年全年收入多少(假定为2万元),然后,计算今年全年收入是多少(比如是2.4万元),再计算出今年物价水平比去年变化了多少(假定上涨了5%)。这样剩下的就是简单的算术问题了,今年的2.4万元,扣除物价因素的话,相当于去年的2.29万元(2.4÷1.05)。再以这一数字除以去年的2万元,就可以知道此人实际的生活水平,今年比去年是提高了14.5%。
将同样的计算方法运用到计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生活水平上,即把一个国家(或地区)中所有国民的收入相加,便可以得到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总收入,这就是国民生产总值,即GNP。GNP指的是一国国民所取得的收入,而不管这种收入是产生在境内还是境外。比如中国境内的可口可乐工厂的收入,并不包括在我们的GNP之中,而是属于美国的;而青岛海尔在国外开厂的收入则可以算在我们的GNP中。与GNP不同的是,GDP只计算在中国境内产生的产值,而不管它属于哪国人。所以,中国境内的可口可乐工厂的收入就包括在中国的GDP中,而在海外的青岛海尔的收入,就不算在中国的GDP中。过去,人们在谈论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时,主要用的是GNP数据,现在则越来越多地使用GDP数字。其中一个原因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要准确地计算哪些产值是属于哪个国家,变得越来越困难。
我国是从1985年开始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在具体的核算过程中,基本上是按国际通行的核算原则,即对各种类型资料来源进行加工计算得出的。主要资料来源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统计资料,包括国家统计局系统的统计资料,如农业、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劳动报酬、价格、住户收支统计资料,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如交通运输、货物和服务进出口、国际收支统计资料;第二部分是行政管理资料,包括财政决算资料、工商管理资料等;第三部分是会计决算资料,包括银行、保险、航空运输、铁路运输、邮电通信系统的会计决算资料等。近年来,统计资料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是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和为避免中间层次干扰的超级汇总法来获得的。
我国不同时期发布的同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往往是不一样的,GDP的计算需要经过以下三个过程:初步估计过程、初步核实过程和最终核实过程。在初步估计过程中,某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在次年的年初,依据统计快报进行初步估计得出的。统计快报比较及时,但范围不全,准确性不很强。初步估计数一般于次年2月底发表。其次是在次年第二季度,利用统计年报数据对国内生产总值数据重新进行核实。年报比快报统计范围全,准确度也高,采用这类资料计算得到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是初步核实数。但工作并没有就此结束。因为核算除了大量统计资料外,还要利用诸如财政决算资料、会计决算资料等大量其他资料,这些资料一般来得比较晚,大约在第二年10月左右才能得到,所以在第二年年底的时候,根据这些资料再做一次核实,叫最终核实。最终核实数在隔一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上发布。三次数据发布后,如果发现新的更准确的资料来源,或者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发生变化,为了保持历史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还需要对历史数据进行调整。因此才会出现GDP数字的不断变化。
然而,就像任何一个指标都有其缺陷和局限性一样,GDP统计本身也有一定的缺陷和偏差,主要表现在:使GDP增长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正面因素,即社会的进步,科技发展,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使GDP增长;二是为消除负面影响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也可以促进GDP的增加。例如不清洁生产造成对环境的污染,水土流失,而治理环境污染的生产活动又形成新的GDP。GDP没有将正面的建设性和负面的破坏性活动区别开来,忽略了自然资源方面出现的稀缺,而这已经危及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需维持的生产力水平。GDP也没有明确考虑主要由污染而导致的环境质量下降,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人类健康和财富的影响,甚至把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利用作为生产的增加来加以核算。为克服这种种弊端,才有学者提倡以“绿色GDP”作为更为全面的经济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
出于以上原因,在把GDP指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全面尺度时,必须予以正确理解,辩证看待和使用。特别对于各级政府来说,不能把GDP增长速度作为衡量经济运行好坏的唯一标准,而应坚持速度与结构、质量、数量相统一,发展与资源环境要协调,把工作质量放在提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上,不能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度。
⑤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有两种计算方法:
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公式: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
二是收入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
公式: 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值+营业盈余

(5)年鉴工业增加值最简单的计算方法扩展阅读: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增加值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一项基础指标。
各部门增加值之和即是国内生产总值,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期时期内所生产的和提供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同时也反映了生产单位或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因此,建立增加值统计,将为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提供可靠依据,是建立资金流量的基础。
从工业增加值的概念出发,计算工业增加值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1 本期生产的原则
工业增加值的核算必须是工业企业报告期内的工业生产成果。只有进入了工业企业报告期内的工业生产过程,通过工业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和劳务才能进行工业增加的核算,非报告期内生产的工业产品,即使在报告期内出售,也不能作为本期的工业生产成果;反之,只要是报告期内生产的产品,不论是否出售,均应计入报告期生产成果。
2 最终成果的原则
工业企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从产品形态上看,体现于本期生产出的、已出售、可供出售和自产自用的产品和劳务上,不包括用于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和劳务;从价值形态上看,产品生产的过程也是价值转移的过程,生产过程中所耗用的产品(中间投入)价值随同生产过程转移到新产品的价值之中。
为了避免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必须在工业总产值的基础上扣除中间投入的转移价值。因此,要保持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价格、指标口径范围的一致性,避免工业增加值计算结果出现偏差。
3 市场价格的原则
当前,我国计算工业增加值所使用的计算价格是生产者的价格,即按生产者价格估算出的产出额减去按购买者价格估算的中间消耗额。
生产者价格对工业品来说,就是出厂价格,其中包括产品销售或使用时所支付的产品税或应得到的补贴,但不包括发票单列的增值税和单独开发票的运输费用和商业费用。
购买者价格是购买者在购买单位货物或服务所支付的价值,其中包括指定时间和地点提取货物所发生的运输和商业费用,不包括可扣除的增值税。
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都是市场上买卖双方认定的成交价格即市场价格。为了保持工业增加值计算口径的一致性,工业总产值和工业中间投入一律按市场价格计算。工业总产值按生产者价格计算,工业中间投入按购买者价格计算。
工业企业建立增加值统计,可以反映工业企业的投入、产出和经济效益情况,为改善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依据,并促进工业企业会计和统计核算的协调。
⑥ 怎么计算工业增加值
工业增加值是衡量工业企业生产成果的重要指标,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深入,国家统计局对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进行了进一步调整和规范。现将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简要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一)普查年度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根据全国经济普查调查制度,工业增加值计算范围包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其他行业附属的工业产业活动单位、工业执行行政事业会计制度的法人单位以及工业个体经营户。普查年度工业增加值按生产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计算。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以生产法和收入法计算结果的加权平均数为准;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工业执行行政事业会计制度的法人单位、其他行业附属的工业产业活动单位增加值以收入法的计算结果为准;工业个体经营户增加值以生产法的计算结果为准。
在计算中,首先分别计算39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的增加值,然后合并生成3个行业门类增加值,最后合并生成工业增加值。
1.生产法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出-工业中间投入
工业总产出=工业总产值 + 工业企业本年应交增值税
2.收入法
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法和收入法增加值数据的调整
从理论上讲,按生产法和收入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结果应基本一致。但是,由于部分工业企业统计基础和水平达不到增加值核算要求,往往使得采用两种方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呈现出不同程度偏差。一般情况下,生产法工业增加值偏大,收入法工业增加值偏小,因此有必要将采用两种方法计算的增加值进行加权平均,使工业增加值更加接近实际。鉴于经济普查方案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指标较为详细,便于增加值核算和调整,因此,国家统计局规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采用生产法和收入法计算结果的加权平均数。调整方法如下:
调整后的工业增加值=生产法工业增加值×0.75 + 收入法工业增加值×0.25
(二)一般年度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在一般年份(非普查年份),将工业增加值分成规模以上工业和规模以下工业两个部分分别计算,再加总全部工业增加值。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是生产法增加值经过调整计算的结果;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增加值以工业总产值乘以工业增加值率的计算结果为准。
在计算中,先分别计算39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的增加值,然后合并生成3个行业门类增加值,最后合并生成工业增加值。
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生产法) × 增加值调整系数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生产法)=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中间投入+规模以上工业本年应交增值税
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 × 增加值率(%)
其中:
增加值调整系数=经济普查调整后的增加值÷经济普查调整前的生产法增加值
(三)月度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月度工业增加值计算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主。为了更加准确地计算规模以上工业月度增加值,并使之与经济普查和一般年份数据相衔接,国家统计局于2006年2月下发了《关于调整月度工业发展速度中增加值率计算方法的通知》(国统字〔2006〕49号),对月度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作了新的规定。
在计算中,先分别计算国民经济行业中类的增加值,然后合并生成39个行业大类增加值,最后合并生成工业增加值。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上年度调整后的工业增加值率(%)
上年度调整后的工业增加值率(%)= 上年度工业增加值率(%)×增加值率调整系数
增加值率调整系数=经济普查调整后的增加值率÷经济普查调整前的生产法增加值率
其中:“增加值率调整系数”由国家统计局根据各省统计数据分别计算,并反馈各省使用。
⑦ 工业增加值怎么计算。【要简单一点,要不看不懂】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两种,即生产法和收入法(又称要素分配法)。
1、生产法
生产法是指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应缴增值税。
2、收入法
收入法是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7)年鉴工业增加值最简单的计算方法扩展阅读
实际应用:
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到统计调查频率、时效性和企业财务核算的制约,年度和月度工业增加值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年度工业增加值采用“收入法”计算,所含四个部分的资料通过“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年报表中基础数据计算得到。
月度统计对时效性要求较高,难以取得详细的财务核算资料,无法直接计算,因此月度工业增加值增速采用推算的计算方法,即根据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的比率得到工业增加值率,用月度工业总产值,乘以上年度工业增加值率,得到月度工业增加值。
⑧ 请问统计年鉴上,怎么算工业增加值
09年开始已经没有工业增加值的提法了,你可以看下09年的统计年鉴,已经没有工业增加值的指标。计算工业增加值要填一系列比较详细的指标,现在开始仅部分企业填报,而且名字已经改为“成本费用调查表”,指标有100多个,中小企业根本无法填报,在县市一级已经无法进行计算了,可能国家一级用做其他目的,会做简单测算。以前计算工业增加值有2种方法,收入法和生产法,非常复杂,无法根据统计年鉴上的几个数值简单得出。不过08年以前的应该有设置工业增加值这个指标,可以直接取得,不过具体也得看各地区的统计年鉴有否设置该指标。
⑨ 企业年平均工业增加值如何算
工业企业增加值计算方法主要有生产法和分配法,理论上二者的计算结果应该一样,可实际操作过程中,结果稍有差异,一般来说差异不会很大。
方法和步骤如下:
一、生产法:
1.公式:工业企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现价)-工业中间投入+增值税要搞好增加值的统计,关键在于搞准中间投入及增值税两个指标的统计。
2.工业中间投入计算原则:计算工业中间投入须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①必须是从企业外部购入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生产过程中回收的废料以及自制品的价值。
②必须是本期投入生产,并一次性消耗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固定资产转移价值。
③中间投入的计算口径必须与总产值的计算口径相一致。即计入工业中间投入的产品和服务价值必须已经计入了工业总产值中。
3.本年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数一进项税额一减免税款一出口抵内销应纳税额+年初未抵扣数一年末未抵扣数。
二、分配法:
公式:工业企业增加值(现价)=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关于“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的计算,该指 标的计算与会计产品成本核算保持一致。若会计产成本核算中计算该部分成本,则计算工业总产值时要包括这分价格;否则,不包括。
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在计算工业增加值时,该指标应为本。期折旧,而不是累计折旧。所以在计算该指标时要用“资产负债表”中“累计折旧”的期末数减期初数取得。
“修理费”的计算:“修理费”是指本企业对外支付的修理费用,属中间投入,不包括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互相修理。
计算工业总产值、中间投入所使用的价格:
计算工业总产值使用“生产者价格”,即工业品出厂价格;计算中间投入使用“购买者价格”。
“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分别为当期的平均生产者、购买者价格。
⑩ 工业增加值如何简易计算
计算方法:计算工业增加值通常采用两种方法。
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公式为: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
二是“分配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待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或: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你也可以看看这里
http://ke..com/view/18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