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磁式海流計能不能測海水的湍流
海流計簡介 ?海流觀測的持續時間選擇 ?影響海流觀測誤差分析 ?直讀式海流計使用方法 ?海流觀測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1 概述 ?海水運動:亂流、波動、周期
⑵ 海流計能否代替流速儀進行測量
看你進行什麼試驗測量了
海流計根據測量方法分為:機械海流計、電磁海流計、多普勒海流計、聲傳播時間海流計
攜帶型超聲波多普勒流速儀是應用超聲「多普勒效應」原理製成的超聲測流儀。用超聲波技術探測流速,測量點在機體前方,不破壞流場;測量精度高,測流線性,可測瞬時流速,也可測平均流速;無轉動部件,不懼泥沙堵塞和水草纏繞,探頭堅固耐用
⑶ 水下地形圖的測量方法
一般有斷面法,角度交會法,斷面角度交會法,極坐標法,六分儀法,距離交會法(微波測距),GPS全球定位系統定位,雙曲線無線電定位法和衛星多普勒定位法等。
1、斷面法:沿斷面測量水深。在水流湍急的河段,測船難以循斷面行駛或錨定船位時,間或以鋼纜固定廚面,沿鋼纜遂點定位側出水深。
2、角度交會法:以2~3台經緯儀或平板儀在岸上已知點設站,同步測定方向、交會船在測深時的點位。常用於流速較大的河段。
3、斷面角度交會法:斷面祛和角度交會法的結合。測船沿確定的斷面航行,同時用1~2台經緯儀或平板儀測定方向,與斷面線相交,確定船上的測深點位。
4、極坐標法:以電磁波測距儀或經緯儀在岸上已知點設站並選定零方向,測最測深點的距離和水平角,確定點位。
5、六分儀法:在船上靠近測深點處以2台六分儀同步觀測岸上已知點,確定點位,適用於能目視觀測岸,上目標的較開闊水域。
(3)海流常用的測量方法擴展閱讀
水深測量的傳統工具是測深桿和測深錘。現代普遍使用回聲測深儀,精度和效率均大為提高,最大測深可達10000m,並已從單頻、單波束發展到多頻、多波束,從點狀、線狀測深發展到帶狀測深,從單純測深發展到圖像顯示和實時繪圖。
例如海底地貌探測儀(又稱側掃聲納),可探測礁石、沉船等船底航行障礙物的概略位置、范圍、形狀、性質和海底表面形態,並以圖像顯示。多被束測深系統能同時發射數十個相鄰的窄波束,配合微處理機精確測出,並以圖像顯示一定寬度的航行線水下障礙物位置,深度、范圍、形狀以及海底的地貌,由機助繪圖儀繪出等深線圖。
此外,還在探索利用雙頻激光、衛星像片或航空像片測量解譯水深,為水深測量技術的發展開辟新的途徑。
⑷ jh-3100電子秤校準方法
步驟一:確定電子秤電池電量是否充足,電池沒電應及時更換,電量不足會導致電子秤顯示不準確。
步驟二:將電子秤水平放置在地板,如果電子秤一邊高一邊低,或者與水平面存在仰角,都會導致秤重不準。
步驟三:兩腳豎直站立在電子秤上,身體不要左右晃動。不可用單腳或蹲立等姿勢秤重,這樣會導致秤重不準確。
步驟四:按照步驟三的方法各秤重五次,取平均值。這樣秤出來的重量就比較准確了。注意秤重的時候,重量不可超過電子秤最大秤重量。
步驟五:找另外一塊准確的電子秤進行秤重,取平均值進行對比,如果誤差較大,則說明電子秤內部存在問題。
電子秤校準方法
電子秤校準1、檢查內校台秤(電子秤),外觀是否清潔,電子秤開關是否完好,電力是否充足,顯示是否明亮、完整、清晰。
電子秤校準2、台秤(電子秤)零位是否正確。
電子秤校準3、調試前,須先打開電源開關預熱15分鍾,並盡量用載重量接近最大秤量的車輛,往返多次通過和在承重台上剎車停留,用力矩扳手擰緊各稱重感測器高強度螺栓。
電子秤校準4、調試一般可用重量法進行,即將1/10最大秤量的砝碼,依次放至承重台中心位置及各只稱重感測器上方的承重台上,並用實差法准確測出各只稱重感測器輸出的差異量,同時分別調整各個承重點稱重感測器相應的兩只精密可調電阻,減少相互間的差異量,但旋轉方向和旋轉量也一樣。
電子秤校準5、用不同質量的標准砝碼(重量在台秤、電子秤量程范圍內),依次測量重量,記錄穩定後的讀數。(允許用代替法三次)
電子秤校準6、承重點調試好後,將相當於最大秤量的砝碼均勻地加到承重台上,按照各種稱重顯示器的說明書所介紹的位置和方法,使顯示值與砝碼值一致後,取下砝碼,並確認空秤顯示為「0」即可。
⑸ 船舶如何測量航速
目前共有三種方法,
第一種:利用GPS定位,簡單點說,就是在短時間內定位兩次,用這兩次的位置距離除以時間間隔,就得到航速,這是對地航速,是近實時的。
第二種:利用海水的電磁感應原理,利用海水切割磁感應線,產生的電磁感應強度實際就是電壓的高低,來計算船舶的航速,這是對水航速。
第三種:多普勒原理,從船上發出聲波,通過檢測收到的回波的頻率,再和發出的波的頻率加以比較計算,從而得出多普勒頻移,從而得出船速,這也是對地航速。
⑹ 海流的海流成因
海流形成的原因很多,但歸納起來不外乎兩種。 第一是海面上的風力驅動,形成風生海流。由於海水運動中粘滯性對動量的消耗,這種流動隨深度的增大而減弱,直至小到可以忽略,其所涉及的深度通常只為幾百米,相對於幾千米深的大洋而言是一薄層。
海流形成之後,由於海水的連續性,在海水產生輻散或輻聚的地方,將導致升、降流的形成。
通常多用歐拉方法來測量和描述海流,即在海洋中某些站點同時對海流進行觀測,依測量結果,用矢量表示海流的速度大小和方向,繪制流線圖來描述流場中速度的分布。如果流場不隨時間而變化,那麼流線也就代表了水質點的運動軌跡。
為了討論方便起見,也可根據海水受力情況及其成因等,從不同角度對海流分類和命名。例如,由風引起的海流稱為風海流或漂流,由溫鹽變化引起的稱為熱鹽環流;從受力情況分又有地轉流、慣性流等稱謂;考慮發生的區域不同又有海流、陸架流、赤道流、東西邊界流等。
描述海水運動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拉格朗日方法,一是歐拉方法。前者是跟蹤水質點以描述它的時空變化,這種方法實現起來比較困難,但近代用漂流瓶以及中性浮子等追蹤流跡,可近似地了解流的變化規律。
海流流速的單位,按SI單位制是米每秒,記為m/s;流向以地理方位角表示,指海水流去的方向。例如,海水以0.10m/s的速度向北流去,則流向記為0°(北),向東流動則為90°,向南流動為180°,向西流動為270°,流向與風向的定義恰恰相反,風向指風吹來的方向。繪制海流圖時常用箭矢符號,矢長度表示流速大小,箭頭方向表示流向。
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運動外,海水沿一定途徑的大規模流動。引起海流運動的因素可以是風,也可以是熱鹽效應造成的海水密度分布的不均勻性。海水沿著一定的方向有規律的水平流動。海流可以分為暖流和寒流。若海流的水溫比到達海區的水溫高,則稱為暖流;若海流的水溫比到達海區的水溫低,則稱為寒流。一般由低緯度流向高緯度的海流為暖流,由高緯度流向低緯度的海流為寒流。海流還可以按成因分為風海流、密度流和補償流。盛行風吹拂海面,推動海水隨風漂流,並且使上層海水帶動下層海水流動,形成規模很大的海流,叫做風海流。
世界大洋表層的海洋系統,按其成因來說,大多屬於風海流。 不同海域海水溫度和鹽度的不同會使海水密度產生差異,從而引起海水水位的差異,在海水密度不同的兩個海域之間便產生了海面的傾斜,造成海水的流動,這樣形成的海流稱為密度流。
當某一海區的海水減少時,相鄰海區的海水便來補充,這樣形成的海流稱為補償流。補償流既可以水平流動,也可以垂直流動,垂直補償流又可以分為上升流和下降流,如秘魯寒流屬於上升補償流。
綜上所述,產生海流的主要原因是風力和海水密度差異。實際發生的海流總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大洋中深度小於200-300米的表層為風漂流層,行星風系作用在海面的風應力和水平湍流應力的合力,與地轉偏向力平衡後,便生成風漂流。行星風系風力的大小和方向,都隨緯度變化,導致海面海水的輻合和輻散。一方面,它使海水密度重新分布而出現水平壓強梯度力,當它和地轉偏向力平衡時,在相當厚的水平層中形成水平方向的地轉流;另一方面,在赤道地區的風漂流層底部,海水從次表層水中向上流動,或下降而流入次表層水中,形成了赤道地區的升降流。
大洋上的結冰、融冰、降水和蒸發等熱鹽效應,造成海水密度在大范圍海面分布不均勻,可使極地和高緯度某些海域表層生成高密度的海水,而下沉到深層和底層。在水平壓強梯度力的作用下,作水平方向的流動,並可通過中層水底部向上再流到表層,這就是大洋的熱鹽環流。
大洋表層生成的風漂流,構成大洋表層的風生環流。其中,位於低緯度和中緯度處的北赤道流和南赤道流,在大洋的西邊界處受海岸的阻擋,其主流便分別轉而向北和向南流動,由於科里奧利參量隨緯度的變化(β-效應)和水平湍流摩擦力的作用,形成流輻變窄、流速加大的大洋西向強化流。每年由赤道地區傳輸到地球的高緯地帶的熱量中,有一半是大洋西邊界西向強化流傳輸的。進入大洋上層的熱鹽環流,在北半球由於和大洋西向強化流的方向相同,使流速增大;但在南半球則因方向相反,流速減緩,故大洋環流西向強化現象不太顯著。
大洋表層風生環流在南半球的中緯度和高緯度地帶,由於沒有大陸海岸阻擋,形成了一支環繞南極大陸連續流動的南極繞極流。
在大洋的東部和近岸海域,當風力長期地、幾乎沿海岸平行地均勻吹刮時,一方面生成風漂流,發生海水的水平輻合和輻散,而出現上升流和下降流;另一方面因海水在近岸處積聚和流失而造成海面傾斜,發生水平壓強梯度力而產生沿岸流,就形成沿岸的升降流。
大洋西向強化流在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流動,而後折向東流,至某特定地區時,流動開始不穩定,流軸在其平均位置附近便發生波狀的彎曲,出現海流彎曲(或蛇行)現象,最後形成環狀流而脫離母體,生成了中央分別為來自大陸架的冷水的冷流環和來自海洋內部的暖水的暖流環。這是一類具有中等尺度的中尺度渦。此外,在大洋的其他部分,由於海流的不穩定,也能形成其他種類的中尺度渦。這些中尺度渦集中了海洋中很大一部分能量,形成了疊加在大洋氣候式平均環流場之上的各種天氣式渦旋,使大洋環流更加復雜。
在海洋的大陸架范圍或淺海處,由於海岸和海底摩擦顯著,加上潮流特別強等因素,便形成頗為復雜的大陸架環流、淺內海環流、海峽海流等淺海海流。
⑺ 有哪些種類的海洋觀測儀器
逯玉佩觀察和測量海洋現象的基本工具。通常指采樣、測量、 觀察、 分析和數據處理等設備。海洋觀測儀器主要是為了滿足海洋學研究的需要而設計的,有些國家以海洋學儀器命名,中國習慣上稱為海洋儀器。
發展概況 早在15世紀中葉,便有人研製測量海水深度的儀器但是比較簡便而又可靠的測溫工具,是1874年研製出的。隨後又設計出埃克曼海流計。20世紀初研製出了。1938年研製出機械式,從而可以快速觀測水溫隨深度的變化。直到20世紀50年代以前,海洋觀測主要使用機械式儀器,回聲測深儀是唯一的電子式測量裝置。60年代以後,海洋觀測儀器在設計上大量採用新技術,逐步實現了電子化。海洋觀測儀器的電子化,是從單項測量儀器開始的,以後又發展多要素的綜合儀器,例如。今後,海洋觀測儀器將不斷改進結構,降低功耗,增加可靠性,除感測器多樣化外,信號形式和儀器終端將日趨通用化,並進一步向智能化發展。
海洋觀測儀器的種類 海洋觀測儀器可以按照結構原理分為聲學式儀器、光學式儀器、電子式儀器、機械式儀器,以及遙測遙感儀器等。還可以根據運載工具不同,劃分成船用儀器、潛水器儀器、浮標儀器、岸站儀器和飛機、衛星儀器。其中船用海洋觀測儀器品種最多,按其操作方式又可分為投棄式、自返式、懸掛式、拖曳式等。投棄式儀器使用時將其感測器部分投入海中,觀測的數據通過導線或無線電波傳遞到船上,感測器用後不再回收。自返式儀器觀測時沉入海中,完成測量或采樣任務後卸掉壓載物,借自身浮力返回海面。懸掛式儀器利用船上的絞車吊桿從船舷旁送入海中,在船隻錨碇或漂流的情況下進行觀測。拖曳式儀器工作時從船尾放入海中,拖曳在船後進行走航觀測。
海洋觀測儀器對使用者來說,通常按所測要素分類。例如測溫儀器、測鹽儀器、測波儀器、測流儀器、營養鹽儀器、重力和磁力儀器、底質探測儀器、浮游生物與底棲生物儀器等等。將它們歸納起來可以劃分成 4大類,即海洋物理性質觀測儀器、海洋化學性質觀測儀器、海洋生物觀測儀器、海洋地質及地球物理觀測儀器。
海洋物理性質觀測儀器 用於觀測海洋中的聲、光、溫度、密度、動力等現象。因為海水密度不便直接測定,通常用溫度、鹽度和壓力值計算得到,所以鹽度取代密度成為一個必測參數。觀測海水溫度、鹽度和壓力的儀器,20世紀60年代以前只能用顛倒溫度表、、滴定管和機械式深溫計(BT),現在則用電子式鹽溫深測量儀(STD或CTD)等船隻走航測溫常用投棄式深溫計(XBT)。空中遙感觀測海水溫度則用紅外輻射溫度計
。岸邊潮汐觀測使用浮子式,外海測潮採用壓力式自容儀,大洋潮波的觀測依靠衛星上的雷達測高儀。海浪觀測儀器的品種比較繁雜,有各種形式的測波桿、壓力式、光學原理的測波儀、超聲波式測波儀。近年用得較多的是加速度計式測波儀。海流觀測相當困難,或用儀器定點測量,或用漂流物跟蹤觀測。定點測流是海洋觀測中常用的辦法,所用儀器有轉子式海流計、電磁式海流計、聲學海流計等,其中最流行的是轉子式儀器(見)。海洋聲參數儀器主要有,用以觀測聲波在海水裡的傳播速度。海洋光參數儀器有透明度計和照度計,用以觀測海水對光線的吸收和海洋自然光場的強度。
海洋化學性質觀測儀器 海洋觀測中所用的化學儀器,主要用來測定海水中各種溶解物的含量。60年代以前,除少數幾項可在船上用滴定管和目力比色裝置完成外,大部分項目要保存樣品帶回陸上實驗室分析。60年代以後,調查船上逐漸採用船用、船用pH計、溶解氧測定儀,以及船用分光光度計和船用熒光計。近年來船用單項化學分析儀器與自動控制裝置相結合,形成船用多要素的自動測定儀器。這種綜合儀器還可配備電子計算機
,提高其自動化程度。船用化學分析儀器的工作原理大致分兩類:一類用感測器(主要為電極)直接測定化學參數;一類通過樣品顯色進行光電比色測定。目前,海水中的各種營養鹽靠比色儀器測定,pH值、溶解氧、氧化-還原電位等利用電極式儀器測定。
海洋生物觀測儀器 海洋生物種類繁多,從微生物、浮游生物、底棲生物到游泳生物,相應有不同的觀測儀器。海水中的微生物需采樣後進行研究,采樣工具有復背式采水器和無菌采水袋。浮游生物采樣器主要有浮游生物網和浮游生物連續採集器。底棲生物采樣使用海底拖網、采泥器和取樣管。游泳生物采樣依靠魚網,觀察魚群使用魚探儀(見)。海洋初級生產力的觀測,除利用化學儀器測營養鹽,利用光學儀器測定光場強度之外,還用熒光計測定海水中的葉綠素含量。為了觀察海洋生物在海中的自然狀態,需要利用水中攝象,有時還得使用。可使人們在海底停留較長時間,是觀察海洋生物活動情況的良好設備。
海洋地質及地球物理觀測儀器 底質取樣設備是最早發展的海洋地質儀器,分表層取樣設備與柱狀取樣設備兩類。表層取樣設備又稱采泥器,有重力式采泥器、彈簧式采泥器和箱式采泥器,其中箱式采泥器能保持沉積物原樣。底質柱狀采樣工具有重力取樣管、振動活塞取樣管、重力活塞取樣管和水下淺鑽,有一種靠玻璃浮子裝置使柱狀樣品上浮的重力取樣管稱為自返式取樣管。結合底質取樣,還可進行海底照相。回聲測深儀是觀測水深、地貌和地層結構最常用的儀器。又稱地貌儀,安裝在船殼上或拖曳體上,可以觀測海底地貌。利用聲波在海底沉積物中的傳播和反射測出地層結構。海洋地球物理儀器有重力儀(見)、磁力儀(見)和地熱計等。
⑻ 人們對於海流是怎樣觀測的
人們為了認識海流,從18世紀末期起便開始利用一種叫漂流瓶的東西進行對海流的觀測。在這種漂流瓶里裝有一封信,信上寫了該瓶的投放者、投放的時間和地點等,並要求拾到者向投放者報告拾到的時間和地點。
100多年來,人們總共投放了約15萬個漂流瓶,進行著海流的觀測研究,從而知道了整個海洋中約有32條海流,其中最大的海流寬數百千米,長上萬千米,規模非常巨大。
它們把熱帶高溫的海水帶向寒帶水域,又把寒帶海域的冷水帶向熱帶。它們的運動不斷地影響著沿途的氣候。船員們也就利用這種海流流動的本領進行送信件、遞情報。
海流